PCT系列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装置

PCT系列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装置

一、PCT系列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赵德志[2](2021)在《UVB-LED的光热电理论与封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s,LED)作为第四代固体光源,因其体积小、能耗低、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LED的应用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芯片电流拥挤、外量子效率低、结温高等。随着LED辐射波长变短,在紫外波段时这种缺点更加明显。目前,紫外LED(Ultraviolet LED,UV-LED)的辐射功率低,电光转换效率不足,除了从外延工艺上改进,提升内量子效率之外,封装工艺的研究对提升UV-LED辐射特性,提高器件外量子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围绕紫外光B波段LED(UVB-LED)的光热电理论和封装技术进行研究,设计并制备了不同芯片尺寸的UVB-LED器件,并探究其光热电性能。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光热电理论的探究以及有限元方法的运用,设计并制备了不同支架封装的PCT-LED和EMC-LED器件,研究结果表明,PCT-LED的发光效率和散热性能都比EMC-LED更加出色,同时耦合仿真的分布结果也与实验值相吻合。但是经过老化实验前后光功率的对比发现,EMC-LED的抗老化性能更好,可靠性更强。该研究为UVB-LED的封装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2.设计制备了不同芯片尺寸的AlGaN基UVB-LED器件,研究发现:芯片尺寸对LED辐射效率和散热性能有很大影响,芯片尺寸为40 mil的UVB-LED虽然辐射功率低于20 mil的UVB-LED,但是其结温和热阻等热学参数受电流影响较小,散热性能更好,验证了模型预测的准确性。3.针对大功率UVB-LED模组的散热问题,本研究提出两种降低工作温度,提升散热性能的方法:(1)改直流驱动为脉冲驱动,通过控制脉冲频率与占空比,来降低LED器件的工作时间,减少芯片产热;(2)为大功率UVB-LED模组配备外置散热器,并用导热管连接,仿真数据表明通过添加外置散热器和导热管的数目,可以大幅提升散热性能、降低模组工作温度。

王智辉[3](2021)在《钇锆合金氢化物成分设计与吸氢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受体积与质量的限制,微型核反应堆通常选择金属氢化物做为慢化剂材料。上世纪下半叶开始,被研究用做微型核反应堆慢化剂材料的金属氢化物主要有氢化锆,但其存在寿命短、工作温度低的缺点。与氢化锆相比,氢化钇有着更强的热稳定性,适用于长寿命、大功率的微型堆。为了延长微型核反应堆的寿命并提升功率,氢化钇的研究与制备变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气相色谱仪等检测手段对含钇锆合金氢化物进行了详实研究,具体包括:①合金基体制备。通过调研与计算,确定合金成分,并对熔炼方法进行了探索,最终得到了成分均匀无污染的合金基体。②吸氢性能研究。通过恒温吸氢实验得到合金样品的PCT曲线,并进行分析研究,为金属氢化物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③金属氢化物的制备。在不均匀吸氢与均匀吸氢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氢化钇的制备工作,最终成功制备得到了无裂纹氢化钇,并对其组织结构与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④氢损失性能考核测试。对氢化钇的氢损失性能进行考核测试,建立了氢化钇在不同工作气氛下的氢损失速率预测公式,并与氢化锆进行了对比。具体研究成果与创新点如下:①真空自耗电弧炉与真空电子束炉熔炼钇锆合金,存在成分不均匀、比例控制困难、缩孔缺陷等问题,与两者相比,在本研究中真空磁悬浮感应熔炼为钇锆合金体系的可行熔炼方式。对钇锆合金体系及类似合金体系的熔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②通过对钇锆合金组织的观察发现,锆的添加对晶粒有细化作用。添加锆元素后,晶粒尺寸由50~60μm降低至了 10μm~20μm,并且当锆含量超过固溶度后,锆开始在晶界析出,形成富锆相。随着锆含量的提升,富锆相先是表现为锆富集度的上升,当锆含量达到50at%~60at%后,富锆相锆含量不再上升,开始展现为面积的增大,最终富锆相和基体相形成了交错相织的表面形貌。③得到了700℃~900℃范围内钇及钇合金在0~1bar内的压力P-成分C-温度T关系曲线,补充了 Y-Zr-H三元系的热力学数据。在该温度范围内,纯Y受温度影响较小,温度的变化没有使PCT曲线发生较大变化;但随着锆含量的上升,温度对合金的吸氢性能影响越来越大,使PCT曲线之间的区分度提升,证明了在该温度范围内锆和钇的热稳定性差异。④根据PCT曲线中相变点与特殊拐点的分析,揭示了钇锆合金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展现出的三种相变机制。根据该机制总结出了钇锆合金体系中各个相吸氢的先后顺序为:α-Zr(固溶)>α-Y(固溶),α-Y(固溶)>β-Zr(固溶),β-Zr(固溶)>α-Y(相变),α-Y(相变)>β-Zr(相变)>β-Zr(相变)>δ-YHx,δ-YHx>δ-ZrHx。⑤受表面氢含量与氧含量不同的影响,氢化实验样品在刚出炉时展现出不同的光学性能,但在对表面用酒精进行清洁处理后,氢化钇展现出了统一的墨蓝色。对氢化钇进行微观研究发现金相下氢化钇有三种形貌,分别是平行分布的白色α-Y单相区、片状分布的浅蓝色δ-YHx单相区及在以上两相的间隙分布的深蓝色(α-Y+δ-YHx)的两相区。对不同氢含量的氢化钇SEM照片研究发现,在氢化过程中,原本均匀分布在晶界的O元素发生了聚集与富集行为。⑥对氢化钇在600℃下、CO2+He气氛和纯He气氛中的氢损失性能进行了考核测试,得到了氢损失速率的预测公式,在CO2+He气氛下,氢损失速率Va(kg·m-2·s-1)与时间t(s)满足下式:Va=1.396×10-6×(t-71005.680)-0.5在纯He气氛下,Va与t满足下式:Va=1.196×10-6×<(t-51507.177)-0.5通过计算对比发现在600℃下,氢化钇的氢损失速率与涂层氢化锆处在同一数量级但略偏大,证明在600℃下氢化钇与涂层氢化锆的热稳定性在同一水平,其优势在更高温度下才能展现。

惠志文[4](2021)在《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吸/放氢性能测试装置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发新型大容量、长寿命以及高倍率性能的负极材料是现阶段发展镍氢电池的重点,研究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必须测试其本征储氢性能,本文根据燕山大学环境与化工学院的需求,基于容量法和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等理论基础,研制了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吸/放氢性能测试装置。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一,在理解材料性能测试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气路管道结构,针对平台压不同的镍氢电池负极材料,通过不同量程的压力传感器进行分段测试来保证测试的绝对精度。同时,搭建储氢量计算模型,对主要零部件的选型和功能进行介绍。此外,为了解决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吸放热导致恒温不稳定以及AI-518P温控器存在操作复杂、无法了解温度变化状态等问题,设计了温控模块。最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进行三维结构的设计和二维图纸的制作,并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和实体搭建。二,对程序进行总体方案设计和模块划分,确定程序的主体运行框架,利用LabVIEW软件编写数据采集、压力传感器的自动调零等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主程序、电阻炉温度控制程序、手动测试程序、自动PCT测试程序、自动吸放氢动力学测试程序和自动吸放氢循环寿命测试程序的编写。针对平台压较低的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在PCT测试中实现了高/低压传感器的切换和低压扩容。同时,对吸放氢动力学测试程序中压力值的采集方式进行了改进。此外,为了方便装置的调试,编写了储氢量计算验证程序以及容积标定程序。三,对装置的泄露率进行了测试,测得的结果在10-8g/s以下。根据气体总量守恒原理,利用容积标定程序对气路系统各部分容积进行准确标定。为了验证装置的测试性能以及编写程序的正确性,利用AB5系镍氢电池负极材进行相应的测试。结果表明:温控程序较好的保持了对样品室温度的恒定,所测曲线精确反应了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特征。最后,对装置的测试不确定度进行评估,从而评定测试质量的高低。

李民杰[5](2021)在《大肠杆菌运动调控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生物材料(biomaterial),也被称为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是指一类能对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进行诊断、治疗、替代、修复、诱导再生或者增进其功能的特殊材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材料植入已经成为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生物材料植入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患者带来显着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生物材料植入感染(biomaterial centered infection,BCI)已经成为慢性难治性医院内感染,有报道占院内感染的50%。生物膜被定义为细菌黏附于生命或非生命物表面,并被自身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质(Extra polymeric substance,EPS)所包裹而形成的高度复杂的多细胞复合体。EPS是所有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包括蛋白质、多糖及核酸等。生物材料植入增加了细菌入侵机体的途径,同时降低了诱发感染的最低细菌数量;医用生物材料作为异物不仅影响机体的免疫机制,还能为游离细菌提供粘附位点,促进细菌生物膜(bacterialbiofilm,BF)形成。生物材料表面一旦形成生物膜,膜内细菌能抵御抗生素及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导致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是临床诊疗过程中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大肠杆菌(E.coli)是革兰氏阴性、杆状兼性厌氧细菌,位于温血动物胃肠道中,是共生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机体感染;另外,大肠杆菌在土壤及水中也能存活,特殊情况下也会造成机体感染。比如:第一,当机体皮肤和粘膜破坏时,可随生物材料植入进入机体,并黏附在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第二,外科手术过程中控制性降压、失血性休克以及长期禁食、胃肠外营养患者,肠道细菌移位可造成菌血症,血液中的细菌为生物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提供菌源。研究显示大肠杆菌占肠道细菌移位细菌的半数以上;研究也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等相关术后生物材料感染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大约为3-10%。环二鸟苷酸(cyclic diguanylate monophsphate,c-di-GMP)是细菌中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研究发现,环二鸟苷酸调节细菌多种功能,包括:鞭毛运动、黏附、细胞周期起始和调控、毒力因子合成以及生物膜形成等。环二鸟苷酸对许多细菌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细菌“生活方式”,尤其是控制细菌在浮游运动状态和固着、生物膜状态之间转换。一般来讲,细菌细胞中环二鸟苷酸浓度水平增高可抑制鞭毛运动性,并增加胞外多聚物质(extracellular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合成,从而导致生物膜形成;低浓度水平环二鸟苷酸增加细菌运动性,并分散生物膜。由此推测,环二鸟苷酸调节鞭毛运动介导细菌生物膜形成。细菌体内环二鸟苷酸水平依靠双鸟苷酸环化酶(diguanylate cyclases,DGCs)和磷酸二酯酶(phosphodiesterases,PDEs)共同维持平衡。环二鸟苷酸通过调节鞭毛制动蛋白YcgR从而抑制鞭毛运动,而调节YcgR相关的双鸟苷酸环化酶DGCs主要包括DgcE和DgcQ。研究发现,ΔpdeH的大肠杆菌菌株运动性大幅下降,但ΔdgcE、ΔdgcQ和ΔpdeH三基因同时缺失的菌株则可恢复与野生型菌株相近的运动能力。由此可见,dgcE和dgcQ与大肠杆菌鞭毛运动调节密切相关。鉴于环二鸟苷酸信号在细菌中高度保守,且环二鸟苷酸促进生物膜形成;因此,与其代谢相关的酶可能是干扰细菌生物膜形成极具吸引力的靶点,尤其是生成c-di-GMP的双鸟苷酸环化酶(DGCs)。阐明环二鸟苷酸dgcE、dgcQ信号在细菌生物膜中的作用,即调节核苷酸水平或干扰信号通路可能抑制生物膜形成或促进生物膜分散。基因敲除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工具。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想要获得突变株的筛选,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CRISPR/Cas9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制备简单、靶向性强、成本低和脱靶率低等诸多优势,极大地促进了基因功能研究。本研究采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大肠杆菌ATCC25922菌株dgcE、dgcQ基因敲除菌株,在前期建立生物材料表面生物膜模型基础上,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等技术,探讨大肠杆菌dgcE、dgcQ对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构建大鼠菌血症模型,探讨大鼠体内不同大肠杆菌的清除以及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揭示防治生物材料表面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有效分子靶标,为防治生物材料大肠杆菌相关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应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大肠杆菌dgcE、dgcQ基因敲除菌株:以大肠杆菌ATCC25922为研究对象,使用dgcE、dgcQ引物序列完成相应基因PCR扩增检测,进一步完成dgcE、dgcQ基因序列Sanger测序检测,并与NCBI序列对比;参考gRNA设计原则完成gRNA设计,参考CRISPR-Vector载体方法构建目标序列载体。完成大肠杆菌ATCC25922(E.coli)感受态制备,参考电转感受态制备方法制备大肠杆菌ATCC25922(E.coli)感受态,CRISPR-Vector转化至大肠杆菌ATCC25922(E.coli)电转感受态,涂布至筛选培养基,培养3-5天,kan&spe双抗性板完成基因编辑菌株筛选。菌株PCR鉴定,PCR序列sanger测序验证DgcQ基因和DgcE基因分别敲除结果,DgcQ基因和DgcE基因敲除菌株分别保存。2.测定大肠杆菌dgcE、dgcQ在细菌生物学表型变化及在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①、采用测定菌液光密度法绘制大肠杆菌ATCC25922、ATCC25922ΔdgcE和ATCC25922ΔdgcQ生长曲线,测量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运动环直径大小反应细菌运动能力。探讨dgcE、dgcQ在细菌生物学表型变化中的作用。②、以三株大肠杆菌(ATCC25922、ATCC25922ΔdgcE和ATCC25922ΔdgcQ)为实验菌株,建立PVC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采用半定量方法检测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应用激光共聚焦(CLSM)动态观察PVC材料表面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细菌群落数量以及细菌生物膜厚度等;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PVC材料表面大肠杆菌细菌生物膜表面结构。探讨dgcE、dgcQ在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3.大鼠体内大肠杆菌的清除以及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ATCC25922组,ATCC25922ΔdgcE组和ATCC25922ΔdgcQ组。水合氯醛联合利多卡因麻醉后,通过尾静脉注射菌液建立菌血症模型,并经大鼠腹部正中切口将PVC材料放入腹膜腔。在24小时后处死大鼠,严格无菌条件下取门静脉血进行白细胞计数、PCT检测以及血液中细菌数测定;琼脂平板上的菌落行革兰氏染色鉴定,同时行菌落PCR鉴定;将体内生物材料一片用于细菌培养,再行菌落PCR鉴定;SEM观察体内材料表面生物膜结构;HE染色观察肺组织损伤情况。[结果]1.成功构建大肠杆菌dgcE、dgcQ基因敲除菌株:菌落PCR及Sanger测序结果表明,dgcE、dgcQ两个基因内部序列已被删除,且无相应卡那霉素及大观霉素抗性基因,基因被成功敲除。2.dgcE、dgcQ在大肠杆菌生物学表型变化及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①、ATCC25922、ATCC25922ΔdgcE、ATCC25922ΔdgcQ三株大肠杆菌在TSB培养基中生长无明显差异(P>0.05);②、相对于ATCC25922,ATCC25922ΔdgcE 及 ATCC25922ΔdgcQ 运动能力明显增加(P<0.05);并且ΔdgcQ比ΔdgcE基因敲除株运动能力更强(P<0.05)。③、在4-8h时基因敲除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大于标准菌株,且在8h时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ATCC25922生物膜形成峰值时间为12h,但基因敲除菌株形成生物膜峰值时间为8h,较标准株提前;④、三种菌株在4-8h生长动力学呈上升趋势,超过8h后其生长动力学呈下降趋势;且各个时间点大肠杆菌ATCC25922标准菌株生长动力学明显大于基因突变菌株,在8h、12h、24h时与ΔdgcQ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⑤、大肠杆菌ATCC25922单位面积细菌菌落数大于ΔdgcE及ΔdgcQ,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因突变菌株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⑥、大肠杆菌ATCC25922菌株生物膜厚度较基因敲除株厚(P<0.05);且在8h时,ATCC25922-ΔdgcE 较 ATCC25922-ΔdgcQ 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大鼠体内大肠杆菌的清除以及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①、菌血症模型组白细胞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菌血症模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②、对于血浆中降钙素原(PCT)水平,菌血症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菌血症模型组之间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感染24h时,ATCC25922标准菌株组的活菌数量最高,达到3X103CFU/ml。菌血症动物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TCC25922-ΔdgcE组、ATCC25922-ΔdgcQ组与ATCC25922标准菌株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ATCC25922标准株、ATCC25922-ΔdgcE及ATCC25922-ΔdgcQ组生物材料表面细菌数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TCC25922标准菌株组材料表面细菌数较ATCC25922-ΔdgcE 及 ATCC25922-ΔdgcQ 组多,与 ATCC25922-ΔdgcQ 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ATCC25922标准菌株组较ATCC25922-ΔdgcE组、ATCC25922-ΔdgcQ组对大鼠肺组织的损伤重。[结论]1.运用CRISPR/Cas9技术可成功构建大肠杆菌dgcE、dgcQ基因敲除菌株,为后续相应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dgcE、dgcQ基因敲除能增强大肠杆菌运动能力,但不影响细菌生长;2.dgcE和dgcQ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功能,即:低水平c-di-GMP对于早期附着是重要的,而在成熟生物膜中需要高水平c-di-GMP以促进基质产生,这与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黏附、聚集相一致;dgcE和dgcQ基因敲除影响胞外多聚物质产生,导致生物膜结构不稳定。因此,可能是生物材料植入感染潜在治疗靶标。3.大肠杆菌dgcE和dgcQ基因缺失,引起c-di-GMP水平下降,导致大鼠免疫系统对细菌清除效率增加;并且在大鼠菌血症期间,大鼠体内生物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降低,以及对大鼠肺组织损伤减轻。

陈卓[6](2021)在《聚吲哚/聚吡咯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导电聚合物是大分子主链含有π共轭结构,通过化学或电化学掺杂后电导率可从绝缘体提升至导体范围的一类高分子材料。导电聚合物不仅具有金属和无机半导体的电学和光学特性、有机聚合物的机械性能和可加工性,还具有电化学氧化还原特性。这些独特性能使得导电聚合物在光电子器件、能源存储和转化、传感器开发中有着广泛的实际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探究了基于聚吲哚/聚吡咯类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储能、检测及传感器方面的潜在应用,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部分:(1)对导电聚合物进行简要的概述,并介绍了其导电机理、掺杂过程、制备方法以及应用。此外,对导电水凝胶的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做一简单综述。(2)通过简单的Passerini反应制备了一种用于合成新型导电聚吲哚/噻吩的小分子单体,利用原位氧化聚合制得其导电聚合物(P(In/Th)),并研究了P(In/Th)的电化学性能及离子检测能力。经过植酸掺杂后,P(In/Th)表现出1170 F g-1的比电容、2614.4 W kg-1的功率密度和56.5 Wh kg-1的能量密度。P(In/Th)还具有明显的荧光特性,可发出蓝色荧光,Fe3+对其具有良好的荧光淬灭选择性,通过荧光分析和计时电流法测得导电聚合物P(In/Th)对Fe3+的最低检测限为3×10-5 M。同时,由于Fe3+的氧化还原反应,P(In/Th)-植酸与Fe3+络合体系的电容性可进一步提高到1300 F g-1。其优异的储能和Fe3+检测性能,为功能性聚吲哚/噻吩在储能和传感器应用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3)以聚丙烯酰胺(PAM)/天然果胶(Pct)双交联互穿网络为水凝胶基质,将传统的导电聚吡咯(PPy)原位聚合在水凝胶体系当中,制备了一种具有高拉伸性能、无毒的PAM/Pct/PPy导电水凝胶。体系中果胶作为天然聚合物不仅增加了导电水凝胶的交联位点,还提高了导电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PAM/Pct/PPy水凝胶的断裂伸长率可达842%,拉伸强度为80 K Pa。在压缩至85%的情况下水凝胶还未被破坏,表现出较强的抗压缩性能。通过计算得到水凝胶的平均电导率为5.7 S m-1,与文献中纯PPy水凝胶的电导率相当。此外,PAM/Pct/PPy水凝胶具有很高的应变与压力敏感性,可感知0.1 N的压力变化。在作为穿戴式传感器时,其相对电阻的变化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有望应用于人体活动的相关检测。

韩亚宁[7](2021)在《基于人工智能的动物结构化行为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依赖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客观量化动物行为是必要步骤。然而,传统的动物行为分析方法依靠人工定义参数,通过轨迹、速度等过于简化的特征量化行为,造成行为描述不客观和信息大量损失的问题。上述问题迫切需要一个无需人工监督的、能够精确追踪和分析动物行为的方法来解决。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客观精确描述动物行为中规律的结构特性成为可能。本文借助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设计并应用了相关算法精细分析动物行为。首先,依据动物行为动态、并行和层次的特点,针对性的使用深度学习姿态估计方法和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以小鼠为研究对象将其行为分解为精细的片段,并在低维空间中进行统一的度量和表征。基于该算法,以本能行为为例,分解Looming刺激诱发的本能行为与对照组捕食行为,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提取其内含的语义特征,并基于张量成分分析和马尔科夫过程建立行为状态的数学模型。最后,结合自主研发的三维动物行为学记录系统与微型化双光子成像系统实现自发行为与自发神经活动的解码,给出精细动物行为学数据结合对应神经活动使用的样例。综上,本文系统的调研了动物行为的结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相关算法分析动物行为,并在本能行为分析与结合神经记录技术的行为分析中开展了具体的应用,为相关研究提供精细行为结构数据的支持与参考。

徐林华[8](2020)在《H2PCT-1153型三通道储氢材料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消耗加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化石燃料污染较大,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低碳、无毒等环保需求。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正逐步调整,氢能具备无污染、高效能、储量丰富等特点,备受人们重视。目前我国正打造符合国情的氢燃料汽车应用技术,选用合适的高性能储氢合金是该技术的关键。储氢合金多样化,其储氢性能良莠不齐,使得选取合适的储氢合金成为难题,因此开发一套多通道储氢材料性能测试系统对于高性能储氢合金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本课题围绕H2PCT-1153型三通道储氢材料性能测试系统进行研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并分析了储氢材料性能检测的PCT测试原理、吸放氢动力学测试原理,设计了检测装置的气路结构。实验证明,三通道装置的气路结构合理,能够满足检测原理的需求。2、在掌握容积标定、Jacobi迭代法、Gauss-Seidel迭代法等其它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样品室更换标定算法。实验证明,更换样品室后重新标定容积的时间缩短20倍且精度较高;3、在掌握检测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出检测装置的控制结构。实验证明,搭建完成的检测装置能够迅速、精确地响应各种指令,并且能够成功完成各项检测任务;4、基于检测原理和装置的控制原理上,设计了一种新型测试软件框架且开发出其余辅助程序。经验证,新型测试软件框架提高了测试程序的开发效率,辅助程序使得测试软件更为智能化。5、对装置调试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实验证明,调整后的检测装置能够平稳、高效运行。通过对各类合金的反复测试,三通道检测装置能够正确、准确得出储氢合金的各项性能指标。

李珊珊[9](2020)在《PCT试验机吸氢量计算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型能源开发任务的日益加重,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氢能的储存与运输是影响其广泛使用的重要因素。储氢合金能够在常温状态下高效存储氢气,因此对储氢合金性能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储氢合金PCT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氢能储存运输、储氢合金以及储氢合金性能测试装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调研,明确本文研究方向。(2)基于一套数字控制式储氢合金PCT曲线自动测试试验系统对储氢合金吸、放氢反应的PCT性能进行试验和数据采集,为后续储氢合金PCT曲线的计算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3)针对氢气对不同的真实气体状态方程进行分析与摩尔体积求解,并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数据进行了计算准确性验证。(4)基于试验数据进行储氢合金PCT曲线的绘制、分析与讨论,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气体状态方程所计算的吸、放氢量进行误差修正,从而得到更加准确的储氢合金PCT曲线。通过对储氢合金实测数据的PCT曲线绘制,并根据本文所提出的修正方法对储氢合金PCT曲线进行修正,验证了本文研究内容的有效性与准确性,可为后续的储氢合金性能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

聂荣彬[10](2020)在《新型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免疫传感器是基于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功能而构建的一类生物传感器,在临床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传统免疫检测方法和生物传感技术的结合,免疫传感器不仅具有极高的特异性,而且简化了分析过程,因而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免疫传感器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提高检测灵敏度、扩展检测范围以及实现现场快速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等方面。近年来,基于石英毛细管和光纤的免疫传感器发展十分迅速。作为生物识别分子的固相载体,石英毛细管和光纤具有独特的优势:1)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可以通过丰富的硅化学方法将抗体或抗原固定在其表面;2)具有优异的导光性能,是构建光学免疫传感器的理想材料,如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3)极大降低了试剂和样品的消耗,尤其适合少量生物样品的分析。然而,石英毛细管和光纤固有的微纳尺寸和一维结构限制了生物识别分子的固载量,进而制约了免疫传感器检测灵敏度的提高和线性范围的改善。本论文围绕新型化学发光毛细管和光纤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和应用,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其分析性能的有效策略,并对免疫分析仪器系统进行了集成化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提出了将信号放大系统与基于毛细管的免疫分析相结合的策略,构建了一种具有超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毛细管免疫传感器。在本项研究中,我们以石英毛细管为免疫识别分子的固相载体,利用链霉亲和素(SA)和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B-HRP)自组装形成的SA-B-HRP纳米复合物对化学发光信号进行放大,实现了人血清中降钙素原(PCT)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毛细管免疫传感器不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兼具了极少的样品消耗和超高的灵敏度等优势。与常规的毛细管免疫传感器相比,其灵敏度提高了至少两个数量级。此外,利用该方法对实际血清样品中PCT的测定结果与临床方法相符,表现出极高的准确度。因此,所构建的新型化学发光信号放大-毛细管免疫传感器在PCT以及其它低含量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2)构建了一种线性范围可调的化学发光光纤免疫传感器,用于牛奶样品中氯霉素、磺胺嘧啶、新霉素三种兽药残留的快速灵敏检测。在本项研究中,光纤探针同时作为生物识别分子的固相载体和信号传导元件,极大地降低了仪器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光纤进行调制(包括传感响应纤芯长度和光纤探针根数),可以实现免疫传感器线性范围从pg/mL至μg/mL的可控调节,以满足不同浓度目标物的检测需求。此外,SA-B-HRP纳米复合物与光纤免疫传感器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其检测灵敏度。所构建的线性范围可调的化学发光光纤免疫传感器采用了集成化设计,方便现场操作,可实现低丰度和高丰度目标物的多重定量检测。(3)构建了一种便携式铅笔型免疫传感器(PPS)分析平台,用于炎症标志物的现场即时检测。集成化的PPS平台由四部分组成:铅笔型光纤免疫传感器、浸入式免疫反应试剂带、紧凑型电池供电光子计数器以及数据处理系统。铅笔型光纤免疫传感器采用类似自动铅笔结构的设计,通过旋转可以实现光纤探针的可控伸缩,旋出的探针依次浸入免疫反应试剂带上各个试剂瓶中,可完成样品中目标物检测涉及的所有反应;电池供电、持久续航的高灵敏光子计数器,可用于现场环境中化学发光信号的检测;数据处理由触屏电脑完成。整个平台尺寸为32 cm*23 cm*11 cm,重量仅为3 kg。此外,PPS所使用的光纤探针可进行多达10次连续分析,降低了实验成本并避免了探针的频繁更换。所构建的PPS平台具有设计简明、灵活便携、功能集成且操作简单等优点,符合现场即时检测的要求,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与筛查,以及监测治疗效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4)构建了一种全方位化学发光采集-光纤免疫传感器,实现了痕量生物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在本项研究中,采用凹面镜和同轴管状镜分别作为瓶底和瓶壁,制作了全光学化学发光采集瓶(CC vial),显着增加了化学发光的采集效率,提高了光纤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以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为分析物模型,通过CC vial进行全方位化学发光采集,其检出限比普通化学发光光纤免疫传感器降低了约两个数量级。此外,所提出的提高灵敏度的策略既不依赖复杂的仪器,也无需额外的化学试剂,经济实用,为痕量生物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PCT系列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CT系列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2 EWB仿真计算
3 实验验证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2)UVB-LED的光热电理论与封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ED发光机制及散热原理
        1.2.1 LED的发光机制
        1.2.2 LED的散热概述
    1.3 光热电理论的研究现状
    1.4 UV-LED概述
        1.4.1 UV-LED的芯片
        1.4.2 UV-LED的封装
        1.4.3 UV-LED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LED的光热电理论和有限元仿真基础
    2.1 引言
    2.2 LED的光热电理论及测试
        2.2.1 LED的光热电理论
        2.2.2 LED的光热电特性测试
    2.3 有限元仿真
        2.3.1 有限元方法
        2.3.2 COMSOL Multiphysics的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CT/EMC-LED的制备与光热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LED树脂支架的概述
    3.3 LED的实验设计与制备
        3.3.1 封装材料与设备
        3.3.2 PCT/EMC-LED的设计与设备
    3.4 LED的光热电测试与分析
        3.4.1 光电性能测试及分析
        3.4.2 热性能测试及分析
    3.5 LED的耦合热分析与优化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UVB-LED器件的光热电理论和封装技术研究
    4.0 引言
    4.1 UVB-LED的设计与仿真
    4.2 UVB-LED器件的封装
        4.2.1 UVB-LED的封装材料
        4.2.2 UVB-LED器件的封装
    4.3 UVB-LED的光电测试
    4.4 UVB-LED的热阻结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UV-LED散热设计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脉冲LED光源的设计与测试分析
    5.3 外置散热的设计与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3)钇锆合金氢化物成分设计与吸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1.1 空间核电源简介
        2.1.2 慢化材料的原理和要求
        2.1.3 金属氢化物做慢化材料的应用
    2.2 金属氢化物慢化剂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方案
        2.2.1 氢致裂问题
        2.2.2 氢损失问题
    2.3 锆和钇的制备与性能
        2.3.1 钇的熔炼与制备
        2.3.2 锆的熔炼与制备
        2.3.3 钇锆合金的基本性质
    2.4 氢化锆和氢化钇的相关性能
        2.4.1 相图研究
        2.4.2 晶体结构与晶格参数
        2.4.3 热性能
        2.4.4 吸氢性能
    2.5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2.6 技术路线图
3 钇锆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熔炼方法研究
    3.1 本章引言
    3.2 合金元素的选择与成分设计
    3.3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1 熔炼原料与熔炼方法
        3.3.2 实验测试方法
    3.4 结果分析讨论
        3.4.1 成分均匀性检测
        3.4.2 熔炼方法总结建议
    3.5 熔炼锭微观形貌研究
        3.5.1 电子束炉熔炼形貌特征
        3.5.2 真空自耗熔炼锭形貌特征
        3.5.3 磁悬浮感应熔炼锭组织结构
    3.6 本章小结
4 合金氢化物体系的吸氢性能及相变过程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PCT设备实验方法
        4.2.2 实验材料
    4.3 结果分析讨论
        4.3.1 温度、压强对钇及钇合金平衡氢含量的影响
        4.3.2 锆含量对钇及钇合金吸氢平衡的影响
        4.3.3 吸氢相变过程分析与机制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氢化钇的制备与微观形貌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制备
        5.2.2 样品表征方法
    5.3 结果分析讨论
        5.3.1 不均匀吸氢条件下的组织与成分分布研究
        5.3.2 均匀吸氢条件下的组织与成分分布研究
        5.3.3 不同氢含量氢化钇组织形貌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对氢化钇氢损失性能的测试
    6.1 本章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2 检测与表征
        6.2.3 计算与模拟方法
    6.3 结果分析讨论
        6.3.1 氢化钇氢损失速率的测试
        6.3.2 氢损失速率测试前后样品形貌表征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吸/放氢性能测试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镍氢电池的现状及发展
        1.1.2 镍氢电池的反应原理
    1.2 镍氢电池负极材料
        1.2.1 储氢合金的发展
        1.2.2 PCT性能表征
        1.2.3 吸放氢动力学性能
    1.3 吸放氢性能测试装置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1.3.2 国内检测装置的研究现状
    1.4 LabVIEW概述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1.5.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测试装置的硬件设计
    2.1 测试方法的选择
    2.2 测试装置的气路设计
    2.3 测试装置的储氢量计算
    2.4 装置的框架结构及零部件选择
        2.4.1 装置的框架结构
        2.4.2 装置的零部件选择
    2.5 温控模块设计
        2.5.1 温控模块的工作原理
        2.5.2 测温元件的位置关系
    2.6 测试装置的搭建
        2.6.1 装置型号定义
        2.6.2 装置的建模
        2.6.3 实体展示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装置的程序设计
    3.1 软件的总体设计
    3.2 主体程序的框架结构
    3.3 模块设计
        3.3.1 数据采集模块
        3.3.2 阀门控制模块
        3.3.3 压力传感器的自动调零
    3.4 程序设计
        3.4.1 主程序
        3.4.2 电阻炉温度控制程序
        3.4.3 手动测试程序
        3.4.4 自动PCT测试程序
        3.4.5 自动吸放氢动力学测试程序
        3.4.6 自动吸放氢循环寿命测试程序
    3.5 调试程序的设计
        3.5.1 储氢量计算验证程序
        3.5.2 容积标定程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测试装置使用流程
    4.2 泄露率测试
    4.3 腔体的容积标定
    4.4 电阻炉温度控制程序的验证
    4.5 PCT曲线的验证
        4.5.1 高压测试
        4.5.2 低压测试
    4.6 动力学曲线的验证
        4.6.1 吸氢动力学不同方式结果对比
        4.6.2 采集压力值不同方式结果对比
    4.7 吸放氢循环寿命曲线的验证
    4.8 测试装置的不确定度评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课题总结
    5.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大肠杆菌运动调控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全文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应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大肠杆菌dgcE、dgcQ阴性突变菌株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大肠杆菌dgcE、dgcQ在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大鼠体内大肠杆菌的清除及生物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大肠杆菌运动触觉与生物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参与基金项目
致谢

(6)聚吲哚/聚吡咯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导电聚合物概述
        1.1.1 常见导电聚合物
        1.1.2 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机理
        1.1.3 导电聚合物的合成
    1.2 导电聚合物的应用
        1.2.1 储能与转换
        1.2.2 导电聚合物在电分析中的应用
    1.3 导电水凝胶
        1.3.1 导电聚合物基水凝胶的制备
        1.3.2 导电水凝胶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章 聚吲哚/噻吩(P(In/Th))的储能及离子检测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2.2.3 聚合物P(In/Th)及电极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2.3.2 电化学分析
        2.3.3 Fe~(3+)的荧光检测
        2.3.4 电化学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果胶高弹性导电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应变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检测方法
        3.2.3 导电水凝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机理
        3.3.2 水凝胶的性能表征
        3.3.3 PAM/Pct/PPy导电水凝胶的应变和压力传感分析
    3.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基于人工智能的动物结构化行为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述评
        1.2.1 动物行为结构的理论研究
        1.2.2 动物姿态估计
        1.2.3 动物行为分解
        1.2.4 动物行为结构建模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理论方法
    1.4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动物行为分解方法
    2.1 基于深度学习的动物姿态估计
        2.1.1 小鼠姿态估计关键点定义
        2.1.2 圆形旷场内的小鼠姿态估计
        2.1.3 有窝的圆形旷场内的小鼠姿态估计
        2.1.4 圆形旷场内的蟋蟀和小鼠的姿态估计
    2.2 小鼠结构化行为分解
        2.2.1 小鼠身体位移与肢体动作分解
        2.2.2 小鼠精细肢体动作的动态分割
        2.2.3 小鼠身体位移与精细肢体动作表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能行为的结构化状态特征分析
    3.1 实验背景、方法与步骤
        3.1.1 基于Looming刺激的本能行为实验设计
        3.1.2 捕食行为实验设计
    3.2 典型行为模块的鉴定
        3.2.1 本能行为分解与行为图谱构建
        3.2.2 行为图谱噪声抑制
    3.3 基于深度语义分割模型的本能行为模式识别
    3.4 本能行为时序模式提取与分析
        3.4.1 数据预处理与张量成分分析
        3.4.2 不同刺激间本能行为的时序模式分析
        3.4.3 不同刺激组内本能行为的时序模式分析
    3.5 本能行为状态转移模式提取与分析
        3.5.1 基于马尔科夫过程和半马尔科夫过程的行为状态建模
        3.5.2 不同刺激组内本能行为的状态转移模式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鼠自发神经活动与自发结构化行为的编解码
    4.1 小鼠自发神经活动记录与神经活动信号提取
        4.1.1 基于微型化双光子成像系统的小鼠次级运动皮层神经活动记录
        4.1.2 基于suite2p的双光子神经活动信号提取
    4.2 小鼠自发结构化行为记录与分解
        4.2.1 全自动小鼠 3D行为记录系统
        4.2.2 行为与神经活动数据对齐
        4.2.3 小鼠自发神经活动记录与对应的自发结构化行为分解
    4.3 自发神经-行为的特征提取与解码
        4.3.1 基于动态时间对齐核的神经-行为特征提取
        4.3.2 基于低维空间嵌入的自发神经-行为解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H2PCT-1153型三通道储氢材料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储氢合金
        1.2.1 储氢合金的特点
        1.2.2 储氢合金的分类
        1.2.3 储氢合金的储氢原理
    1.3 储氢材料性能测试装置的研究进展
        1.3.1 储氢材料性能检测方式
        1.3.2 国内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1.3.3 国外检测装置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检测储氢材料性能的设计方案
    2.1 装置检测的理论依据
        2.1.1 储氢材料的主要性能指标
        2.1.2 气体状态方程
    2.2 PCT曲线测试方案设计
        2.2.1 PCT曲线定义
        2.2.2 设计PCT曲线的具体测试步骤
        2.2.3 PCT计算方法
        2.2.4 优化PCT曲线
    2.3 设计吸放氢动力学测试方案
        2.3.1 吸放氢动力学曲线定义
        2.3.2 设计吸放氢动力学曲线的具体测试步骤
        2.3.3 吸放氢动力学曲线计算方法
    2.4 气路结构的设计
        2.4.1 三款气路结构的设计模型
        2.4.2 加热方式比较
        2.4.3 增设大小钢瓶的意义
        2.4.4 设置双抽真空通道的意义
    2.5 容积标定原理
        2.5.1 双柱测容法
        2.5.2 多级温度测容法
    2.6 容积算法的具体实现
        2.6.1 双柱测容算法的优化
        2.6.2 多级温度测容算法的优化
        2.6.3 数据优化
    2.7 样品室的更换算法
        2.7.1 具体算法
        2.7.2 应用步骤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置制造过程
    3.1 装置制造的理论依据
        3.1.1 装置整体设计思路
        3.1.2 装置的规格
        3.1.3 装置的要求
        3.1.4 部件选型
        3.1.5 加热炉设计
    3.2 测试装置电路设计
        3.2.1 测试装置强电电路设计
        3.2.2 测试装置弱电电路设计
    3.3 测试装置的搭建过程
        3.3.1 虚拟搭建
        3.3.2 实体搭建
        3.3.3 设备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软件设计
    4.1 软件设计的理论依据
    4.2 测试软件设计思路
    4.3 通用功能分析
    4.4 软件框架设计
        4.4.1 状态机模式
        4.4.2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4.5 测试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4.5.1 采集模块
        4.5.2 阀门模块
        4.5.3 逻辑模块
        4.5.4 记录模块
        4.5.5 人机交互模块模块
    4.6 测试软件传递机制
        4.6.1 数值型传递
        4.6.2 指令型传递
        4.6.3 事件型传递
    4.7 测试软件读存配置设计
        4.7.1 INI配置读存设计
        4.7.2 XML配置读存设计
    4.8 辅助功能设计
        4.8.1 样品计量功能
        4.8.2 自动截图功能
    4.9 测试软件集成化设计
    4.10 三通道PCT测试曲线展示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题分析与解决
    5.1 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5.2 自动PCT测试程序故障分析
        5.2.1 吸氢阶段的问题
        5.2.2 放氢阶段的问题
        5.2.3 实验复用性低下的问题
        5.2.4 其余改进措施
    5.3 吸放氢动力学测试程序故障分析
    5.4 阀门不动作问题的解决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
    6.1 泄漏率实验结果分析
    6.2 空测实验结果分析
    6.3 PCT与吸放氢动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奖励
致谢

(9)PCT试验机吸氢量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储氢试验的研究现状
        1.2.3 储氢材料PCT曲线的研究现状
        1.2.4 气体状态方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PCT曲线自动测试试验系统
    2.1 储氢合金PCT曲线
    2.2 储氢合金吸放氢反应机理
    2.3 PCT试验系统
        2.3.1 PCT试验装置单通道逻辑结构
        2.3.2 PCT试验系统结构
        2.3.3 试验控制过程
第3章 PCT试验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1 储氢合金吸氢量求解
    3.2 气体状态方程
        3.2.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2.2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3.3 气体状态方程求解过程
        3.3.1 解析法
        3.3.2 直接迭代法
第4章 气体状态方程计算方法与准确性验证
    4.1 状态方程计算方法验证
    4.2 气体状态方程准确性验证
第5章 PCT曲线测试结果与讨论
    5.1 PCT曲线测试结果
    5.2 PCT曲线对比
    5.3 PCT曲线准确性修正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新型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免疫传感器简介
    1.2 免疫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2.1 生物识别机制
        1.2.2 免疫分析策略
    1.3 免疫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
        1.3.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3.2 光学免疫传感器
        1.3.3 压电免疫传感器
        1.3.4 热学免疫传感器
    1.4 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应用
        1.4.1 炎症标志物
        1.4.2 心脏病标志物
        1.4.3 癌症标志物
        1.4.4 小分子检测
    1.5 新型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1.5.1 基于毛细管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1.5.2 基于光纤的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1.6 本论文的工作设想
第二章 新型化学发光信号放大-毛细管免疫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2.2.3 特异性和回收率考察
        2.2.4 实际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2.3.2 参数优化
        2.3.3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2.3.4 实际应用
        2.3.5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线性范围可调的光纤免疫传感器用于兽药残留的多目标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仪器
        3.2.2 B-Ab和 SA-B-HRP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3.2.3 光纤探针的制备
        3.2.4 兽药残留检测流程
        3.2.5 传统ELISA检测流程
        3.2.6 实际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免疫传感器的表征和优化
        3.3.2 兽药残留的多目标检测
        3.3.3 特异性考察
        3.3.4 实际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便携式铅笔型免疫传感器(PPS)的构建 及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仪器
        4.2.2 生物素化检测抗体和SA-B-HRP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4.2.3 PPS平台的构建
        4.2.4 PPS平台的免疫分析流程
        4.2.5 实际样品检测
    4.3 结果和讨论
        4.3.1 PPS平台的表征
        4.3.2 PPS平台的分析性能
        4.3.3 实际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方位化学发光采集-光纤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全方位化学发光采集策略以及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5.2.3 实际样品检测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全方位化学发光采集的优势
        5.3.2 免疫传感器的性能评价
        5.3.3 实际应用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四、PCT系列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UVB-LED的光热电理论与封装设计研究[D]. 赵德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3]钇锆合金氢化物成分设计与吸氢性能研究[D]. 王智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吸/放氢性能测试装置的研制[D]. 惠志文. 扬州大学, 2021(08)
  • [5]大肠杆菌运动调控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中的作用研究[D]. 李民杰.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6]聚吲哚/聚吡咯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D]. 陈卓. 河北大学, 2021(09)
  • [7]基于人工智能的动物结构化行为分析与研究[D]. 韩亚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8]H2PCT-1153型三通道储氢材料性能测试系统的研制[D]. 徐林华. 扬州大学, 2020(01)
  • [9]PCT试验机吸氢量计算方法的研究[D]. 李珊珊.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10]新型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D]. 聂荣彬.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PCT系列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实验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