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塘坝硒矿床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玉塘坝硒矿床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一、渔塘坝硒矿床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1](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温汉捷,周正兵,朱传威,罗重光,王大钊,杜胜江,李晓峰,陈懋弘,李红谊[2](2019)在《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主要科学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稀散金属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技革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高、精、尖科技和未来能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稀散金属的储量相对稀少且地域分布高度不均,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存在较高供应风险;另一方面,其"稀"、"伴"、"细"的特点决定了对其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认识的薄弱,元素超常富集机理的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近20年以来关于稀散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床类型和成矿专属性、资源储量评估、超常富集机制等方面,突破了"稀散金属不能形成独立矿床"的认识,初步建立了稀散金属成矿理论体系。稀散元素的超常富集往往需要十分苛刻的条件和特殊的地球化学过程:铼的超常富集受制于地幔熔融过程和洋壳沉积物的再循环,以及岩浆氧逸度、去气过程;铟与锡的关系紧密,岩浆中镁铁质矿物结晶过程及挥发组分控制成矿热液中铟的金属量;碱性岩的幔源性、高氧逸度、高挥发性促进碲的迁移和富集,铁锰结壳中δ-Mn O2或Fe OOH可以吸附大量的碲;镉的超常富集行为主要与锌相关,不同类型铅锌矿床中镉的富集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别;锗在铅锌矿床中主要以类质同象替代锌进入闪锌矿中,煤层中倾向于和有机质结合形成锗的络合物及有机化合物。基于已有认识,今后应当重点加强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对稀散金属富集控制的研究,壳幔相互作用、热液过程、表生风化沉积以及多期多阶段地质事件耦合机制的研究,以及非常规类型稀散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研究。本专辑报道了近年来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13篇文章,主要涉及岩浆热液型矿床、低温热液型铅锌矿床、表生风化-沉积过程中稀散金属的富集成矿,以及稀散金属矿床的探测技术与预测方法研究等。

李明龙,徐辉,许克元,陈发俊,唐成,杨登银[3](2018)在《恩施地区富硒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世界硒都"恩施地区出露广泛的31个岩石地层单位(组)岩石采样检测发现,最富硒地层为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东部和北部,其次为寒武系牛蹄塘组和奥陶—志留系龙马溪组,主要出露于恩施中南部;岩石硒元素与有机碳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不同岩性岩石中硒元素富集规律为黑色岩系(碳硅质页岩)>煤层>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泥岩>砂岩。探讨了富硒地层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拉张性的大地构造背景下,深部硒元素易沿深大断裂或火山活动来到地表,并被同期浅海滞留盆地或深水陆棚等还原环境下沉积的大量有机碳吸附,完成主要富硒地层中硒元素沉积—同生阶段的源与汇。

张更,蒋玺,樊海峰,温汉捷[4](2017)在《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硒的富集与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新元古代一早寒武世过渡时期发生了地质历史上第2次大氧化事件,沉积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这一时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分散元素硒是典型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沉积岩中硒的富集可以指示海洋氧化环境的变化。为了讨论这一时期硒的富集与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关系,本文对宜昌地区陡山沱组第4段黑色页岩中的Se及其他氧化还原敏感元素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发现,Se含量范围1.0×10-658.0×10-6,平均含量14.49×10-6,远高于Se的地壳丰度(0.05×10-6)。Se元素的富集同Co、Ag和V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Mo-U关系指示了这一时期为缺氧环境。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硒的富集作用与硫化水体波动、生物作用和不稳定的缺氧海洋环境有关,不同剖面的区域因素也造成了富集程度的不同。与前寒武纪的黑色页岩相比,Se含量发生了明显富集,暗示这一时期强烈的大陆风化输入,进一步指示大气的氧化。

张更[5](2016)在《上扬子板块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的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说明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发生了地质历史上第二次大氧化事件,沉积岩中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这一时期出现富集。分散元素硒是典型的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沉积岩中硒的富集可以指示海洋氧化环境的变化。为了讨论这一时期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及硒的富集条件,本文所取上扬子地区6条陡山沱组剖面,白果园剖面、九龙湾剖面、陈家院子剖面、五河剖面、南皋剖面和三都剖面,对第四段黑色页岩的总硒含量,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硒同位素的系统分析研究,初步的认识包括:(1)总硒含量测试测结果显示所测六个剖面黑色页岩Se均远高于Se的地壳丰度(0.05ppm),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富集。硒的富集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在白果园剖面、九龙湾剖面、陈家院子剖面、五河剖面,其黑色页岩的Se含量主要来自陆源风化物质的输入;而南皋剖面和三都剖面的黑色页岩中的Se可能来自陆源物质输入和热水(氧化性流体)物质。陡山沱组第四段黑色页岩Se元素的富集与Co、Ag、V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反映了不同剖面Se的地球化学行为的区别。Se含量与Co含量的相关性反映了Se的富集与生物作用的关系;Se含量与Ag含量、Se含量与V含量的关系则暗示了Se(-Ⅱ)与Ag、V的结合物并形成共同富集。(2)结合Mo-U体系指示了这一时期上扬子板块不同程度的缺氧环境,对Se富集的影响进行探究:白果园剖面位于浅海相,主要为缺氧环境,陆源物质最为丰富,Se的富集程度最高;九龙湾剖面可能处于更深的稳定硫化水体位置,有较为稳定的缺氧(硫化)环境,Se被充分转化为还原态并与Ag、V结合形成富集;陈家园子剖面可能处于硫化水体的下缘,海洋环境的缺氧程度存在波动,富集程度略低于九龙湾剖面;贵州黔东南五河剖面处于斜坡相,硫化水体间歇出现,为较稳定的缺氧环境,Se的富集程度与陈家园子剖面相似;贵州黔东南南皋剖面处于斜坡相,生物作用较为薄弱,Se的富集程度低;贵州黔东南三都剖面处于斜坡相向深海相过渡的地带,为铁化海水环境,Se的富集程度最低。(3)结合实测的硒同位素数据和同时代前人数据对比,对海洋中硒同位素分馏的分层情况做了简单分析。浅海相陈家园子剖面陡山沱组第四段黑色页岩δ82/76Se的变化范围为0.30‰1.65‰,平均值为0.73‰,偏向重的硒同位素组成。Srtandmann等(2015)对陡山沱斜坡相(斜坡相)的黑色页岩测试δ82/76Se值范围为-0.840.48‰,平均值为指示所处古海洋环境可能为厌氧和富铁的海水环境,轻的硒同位素分馏潜在的指示了其缺氧铁化的海洋环境。(4)综合前人数据,海洋中的无机态硒Se(Ⅳ)和Se(Ⅵ)在含氧环境中无机态硒可以通过吸附作用部分进入深海沉积物中,而在缺氧或静海环境中可以部分转化为Se(0)或形成Se(-II)进入沉积物。在低氧至缺氧/静海环境中,在沉积物中Se(Ⅳ)和Se(Ⅵ)也可以转化为Se(0)或Se(-II)。上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四段黑色页岩硒的富集作用跟海平面上升、生物作用、硫化楔、铁化水体和不稳定的缺氧海洋环境有关,不同剖面的区域因素也造成了富集程度的差异。

彭小桂[6](2015)在《湖北省恩施市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人体和动物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湖北省恩施市被誉为"世界硒都",是中国主要富硒区(鄂西、陕西、湘西)之一,硒资源十分丰富,其境内由富硒岩石、富硒土壤、富硒矿泉水、富硒动植物资源聚集形成了天然富硒农业地质环境与富硒生物圈。通过恩施市硒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为合理开发利用硒资源提供依据。

贺华明,彭为学[7](2015)在《恩施州双河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微量元素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二叠系孤峰组在恩施双河地区广泛出露,为一套黑色炭质硅质岩建造,富含Se、V、Mo等元素。通过对双河地区白街、渔塘坝、白岩溪三地样品采集,分析孤峰组微量元素含量。本区稀土总量含量较低,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还原环境。孤峰组重金属Cd、Sb含量较高,硒矿层重金属As、Cr含量较高,Cd则含量低。Se与As关系最为密切,As、Sb、Hg、Mo、V地化异常找Se具指示意义。

李静贤[8](2014)在《湖北渔塘坝硒矿床硒的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北渔塘坝硒矿床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的独立硒矿床。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坪的北东段。硒矿体赋存于二叠系茅口组的炭质硅质岩段中,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少数呈扁豆状产出,产状基本与围岩一致。渔塘坝硒矿床中主要矿物有石英、玉髓以及炭质,次要矿物有黄铁矿、褐铁矿以及黄铜矿等。扫描电镜下见重晶石、方铅矿、闪锌矿、白硒铁矿以及未知硒矿物。矿石中的硒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其次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可见的三种硒矿物:(1)白硒铁矿,颗粒较小,粒径约1-4μm,呈长条状主要分布于未知的Fe-Se矿物中;(2)自然硒,主要呈板状、柱状和他形粒状,主要赋存于含炭质硅质岩和含硅质炭质页岩中的石英颗粒之间;(3)未知Fe-Se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硅质的边缘或者呈他形分散于硅质中,颗粒大小不一,粒径从2μm到200μm不等。通过对前人的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内硒的主要来源是热液活动,也有可能与生物作用有关。早二叠世晚期,本区浅海滞留盆地的沉积环境为赋硒层的原始沉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成岩阶段,强还原环境溶解了其中的硒并迁移、渗透至合适的部位沉淀下来,从而形成原始丰度较高的赋硒层位。后期的区域构造运动,使得原有的较高赋硒层位中的硒更加富集,最终达到工业利用的品位,从而形成硒矿床。

李静贤,刘家军[9](2014)在《硒矿资源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硒的地球化学性质以及硒矿床类型的分析,对生物圈中土壤硒和植物硒的研究,同时结合硒在国际市场以及国内的需求量和硒的价格分析,对硒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发现晒矿资源的供求矛盾,使得硒矿的研究更加迫切。因此,需要加强硒矿资源的研究,特别是对硒矿来源和富集的分析和研究,为指导下一步的找矿提供科学理论。

郭宇[10](2012)在《恩施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富硒作物栽培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微量元素硒认识的逐渐加深,对于硒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中硒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种生物机体的健康,硒缺乏或过量均会导致机体产生疾病;严重缺硒会引起地方病如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适量的硒不仅能促进作物代谢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增强动物及人体免疫力,起到预防多种疾病的作用。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枢纽,土壤中硒的含量和形态直接影响着植物对硒的吸收,而植物无论是缺硒还是硒过量,都会影响其自身及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并最终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硒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但又极不均匀,全世界有2/3的地区缺硒,其中1/3为世界公认的严重缺硒区,缺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适量补硒促进人体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约72%的县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硒现象,全国约有7亿多人口的膳食结构中硒含量不足,造成人体低硒状态,因此富硒产业的打造和开发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但是富硒产业的开发必须以基本的科学研究为依据,因此对富硒地区的地质、环境以及农业方面的研究显得极为迫切。恩施地区是最典型最富硒的地区,恩施州之所以闻名于国内外是因为在恩施发现迄今唯一独立的硒矿床,打破了近200年“硒不能独立成工业矿床”的理论,2011年正式被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营养学会授予“世界硒都”的称号,恩施州全州总面积中73%的土壤都属于高硒区,品位在230~46300克/吨之间,恩施硒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是当前乃至将来恩施市政府甚至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富硒产品开发初期的实践已证明要在高硒的自然土壤条件下开发富硒食品是很难达到的。因此,需要对土壤进行调节以获得大面积安全、稳定、可控的含硒土壤来培育富农产品。本论文以环境地球化学和农业地球化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国内外硒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恩施典型富硒区开展系统调查和研究,本论文以恩施富硒土壤和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调查不同富硒地层—耕作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及其伴生有益、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对富硒带土壤进行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提出了优势富硒土地资源的规划建议和政府企业等的应对策略,为我国富硒地区绿色富硒产业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通过选用硝酸-高氯酸-氢氟酸电热板法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恩施部分地区土壤中的总硒,优化了各项条件,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测定环境样品中总硒含量的方法。最佳测试条件下,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9μg·L-1、线性范围为0.12μg·L-1~100μg·L-1,加标回收率为97.8%~101.1%。利用此方法测定恩施部分地区的土壤、植物、粮食等样品的总硒含量。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恩施不同地区的土壤、植物和粮食总硒含量差异性比较大。渔塘坝等高硒区,土壤和食品的含硒量比较高,存在硒中毒风险。经过人为调节的恩施芭蕉玉露茶园土壤、茶叶硒含量相对稳定。因此,恩施富硒产品的开发可以利用硒含量中等偏下土壤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多更安全的富硒食品。(2)、通过对富硒黑色岩系的成分研究,发现本区岩石样品的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含量为48.37-87.83%,其次为Al203、CaO和Fe203,含量分别为0.99-10.07%,0.12-5.22%和0.26-2.32%,其它氧化物成分的含量则相对很低。研究区内的岩石样品中普遍富集B、Cd、Cr、Cu、 Ni、 Pb、 Sn、 Tl、V和Se,其平均含量分别达到25.52mg/kg、11.75mg/kg、296.25mg/kg、66.29mg/kg、46.35mg/kg、76.93mg/kg、15.53mg/kg、554.74mg/kg、667.73mg/kg和125.11mg/kg,这些数据与上陆壳的平均值相比,分别为1.7倍、119.9倍、8.47倍、2.65倍、2.32倍、3.85倍、2.82倍、739.65倍、11.13倍以及2502.2倍。(3)、通过对恩施地区三个典型研究区的土壤性质和硒总量研究,发现鱼塘坝地区土壤中硒含量最高,达到高硒水平,芭蕉地区则为普通富硒地区,长平地区硒明显不足。此外,恩施三个地区土壤硒和有机质含量均呈显着性相关,说明恩施土壤硒与有机质结合在一起的部分较多,这影响了植物直接可以利用的硒比例。考虑到有机质的含量对于硒的生态效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有机无机复合体粘粒吸附环境中的硒,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将其吸附的硒释放出来,这是有利于硒的循环的,但是当它仅仅作为一种阴离子的环境宿体时,它可能会变成影响硒传输循环的屏障,因此有机质对硒的生态效应具有二重性。(4)、通过对恩施地区典型富硒植物的研究,发现茶叶中所含的硒普遍较低,有些样品甚至无法检出,这说明茶叶的富硒能力并不是很强,部分样品没有达到富硒茶叶的相关标准。而富硒植物遏蓝菜中硒的含量却高达几十ppm,说明遏蓝菜由于长期生长在鱼塘坝附近的高硒区,植物体内已经有了耐受硒累积的基因,这是大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通过这种高富集硒的植物可以提取出相应的有机硒化物,从而可以制成各种生物制剂,目前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尝试将这种野生的植物转化为家养的作物,从而可以大规模的生产和提取生物有机硒,玉米、土豆和黄豆三种作物中的硒含量略高于茶叶中的硒含量,但远远低于遏蓝菜中的硒含量。(5)、通过对富硒土壤中硒的单提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土壤有效态硒的提取,本实验认为2.0mol/LK2HP04-KH2P04溶液为恩施地区土壤有效态硒的最佳提取剂,最佳提取条件为:土液比1:15,提取温度为30℃,振荡时间为120min。对富硒土壤中硒的顺序提取实验研究表面,富硒土壤中占比例绝大部分的是残渣态中的硒,它们主要赋存于矿物的晶格中,无法进入到环境中被植物吸收和利用,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硒的比例则较小。(6)、通过对富硒土壤中的重金属继续研究发现,鱼塘坝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Cd的污染以经达到及其严重的地步,Cd的超标倍数也最为严重,达到了8到800倍之间,其次Ni也有一定的污染,但是影响较轻微,此外,鱼塘坝地区的Cu、Zn、Cr等重金属也存在超标的问题,因此在鱼塘坝地区种植的农作物,要特别注意重金属元素特别是Cd的污染,防微杜渐才能保证所产出的食物安全。(7)、通过富硒植物的栽培试验,对两种不同形式的硒肥进行了比较,即土壤中施加固态的硒肥和植物页面喷施液态硒肥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了硒在植物体内的迁移和分布,结果表明液态的硒肥直接喷施在植物叶片上可以有效的提高硒肥的使用效率,植物可食部分的硒含量可以快速显着的提高,而传统的施肥方法直接将活化硒矿粉施加入土壤则显得效率较低。对于土壤中施加硒肥的植物来说,植物根系土中硒的含量与植物体内根茎叶中硒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3(p≤0.01)、r=0.922(p≤0.01)和r=0.754(p≤0.05),而植物果肉中硒的含量与根系土中硒的含量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此外,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亚硒酸盐,主要赋存在根部并形成硒化物,因此很难向上迁移送达植物的各个组织和营养器官。页面喷施硒肥直接从叶片的气孔中被吸收进入植物体内,送达到植物可食部分的硒更快捷有效,因此要比从根系的吸收更为理想。(8)、对于发展富硒产业,本人建议提出如下对策:1、科学研究奠定基础。首先要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工作,摸清自己的家底,例如富硒岩层的详细分布,可开采的储量估算,低硒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以及其他地质方面的研究。其次要进行富硒土壤的调查、利用和规划。最后要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和种植上进行研究。2、宣传策划把握市场。3、政府企业协同运作。

二、渔塘坝硒矿床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渔塘坝硒矿床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2)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主要科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稀散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历史和现状
2 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存在的科学问题
    2.1 Re的超常富集机制
    2.2 In的超常富集机制
    2.3 Te的超常富集机制
    2.4 Cd的超常富集机制
    2.5 Ge的超常富集机制
3 稀散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4 主要进展

(3)恩施地区富硒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研究区基本情况
    1.2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 富硒地层分布规律
    3.1 时代分布规律
    3.2 空间分布规律
4 富硒地层分布控制因素探讨
    4.1 构造背景与沉积环境
        4.1.1 牛蹄塘期
        4.1.2 龙马溪期
        4.1.3 孤峰期
    4.2 有机碳的吸附
5 结论

(4)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硒的富集与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与样品特征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样品特征
2 测试方法及结果
3 讨论
    3.1 陡山沱组硒的地球化学
        3.1.1 白果园剖面
        3.1.2 九龙湾剖面
        3.1.3 陈家园子剖面
    3.2 Mo-U体系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
        3.2.1 Mo、U含量
        3.2.2 MoEF-UEF关系
    3.3 陡山沱组第4段硒的富集
        3.3.1 海洋中Se的地球化学循环
        3.3.2 埃迪卡拉纪古海洋化学模式
        3.3.3 陡山沱组黑色页岩Se的富集
4 结论

(5)上扬子板块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的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硒的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
        1.2.1 黑色页岩的地质意义
        1.2.2 微量元素对古海洋环境的指示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硒的地球化学性质
    2.1 硒的化学性质
    2.2 硒的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章 地质背景与野外剖面
    3.1 地质背景
    3.2 地层剖面特征
        3.2.1 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剖面
        3.2.2 贵州黔东南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剖面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
    4.1 测试方法
    4.2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4.2.1 测试结果及古海洋环境判定
        4.2.2 氧化还原条件的演化
    4.3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章 总硒含量特征
    5.1 总硒含量测试方法
    5.2 宜昌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总硒含量特征
        5.2.1 宜昌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及相关元素含量特征
        5.2.2 宜昌地区黑色页岩硒的相关性
    5.3 贵州黔东南陡山沱组黑色页岩总硒含量特征
        5.3.1 贵州黔东南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及相关元素含量特征
        5.3.2 贵州黔东南地区黑色页岩硒的相关性
第六章 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的地球化学行为
    6.1 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同位素特征
        6.1.1 硒同位素测试方法
        6.1.2 硒同位素测试结果
    6.2 陡山沱组的海洋环境
    6.3 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的富集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湖北省恩施市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硒资源概况
    1.1 富硒资源特点
    1.2 富硒岩石资源及潜力
        1.2.1 典型矿床资源
        1.2.2 其它富硒岩石资源
    1.3 富硒土壤资源及潜力
    1.4 其它富硒资源
2 开发利用现状
    2.1 硒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1 富硒肥料
        2.1.2 富硒农产品
    2.2 硒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系统的富硒资源区域规划
    3.2 富硒资源家底不清
    3.3 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滞后
    3.4 技术及产品资源未充分利用
4 开发利用建议
    4.1 加强硒产业规划整体布局
    4.2 打造和快速推进硒资源的产业链建设
    4.3 加强地质勘查、科研工作, 摸清硒资源家底
    4.4 政府、企业协同运作, 把握市场
5 结论

(7)恩施州双河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微量元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孤峰组黑色岩系[1]
3 稀土元素特征
    3.1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及结果
    3.2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2]
    3.3 REE标准化配分模式
4 金属元素特征
    4.1 Se、V、Mo、Ni元素特征[3]
    4.2 重金属元素特征
5 元素聚类分析
6 结论

(8)湖北渔塘坝硒矿床硒的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第二章 硒的地球化学性质
    2.1 物理化学性质
    2.2 硒在自然界的分布
    2.3 硒的地球化学循环
    2.4 含硒的矿床种类
        2.4.1 金矿床
        2.4.2 银矿床
        2.4.3 铜矿床
        2.4.4 汞矿床
        2.4.5 碲矿床
        2.4.6 铀矿床
        2.4.7 多金属矿床
        2.4.8 独立硒矿床
    2.5 硒的开发利用
第三章 区域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区地层
    4.2 矿区构造
    4.3 赋硒层位
    4.4 矿体特征
    4.5 矿石特征
        4.5.1 矿石类型
        4.5.2 矿物组成
        4.5.3 结构与构造
第五章 硒的赋存状态
    5.1 独立矿物
        5.1.1 白硒铁矿(FeSe_2)
        5.1.2 自然硒(Se)
        5.1.3 未知硒矿物
        5.1.4 其他硒矿物
    5.2 类质同象
第六章 硒的来源及矿床成因的初步探讨
    6.1 硒的来源
    6.2 矿床成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10)恩施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富硒作物栽培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硒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内容和现状
        1.2.2 硒在土壤和植物学领域中的研究内容和现状
        1.2.3 硒在化学及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研究内容和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硒的地球化学性质及硒与人体健康
    §2.1 硒的地球化学性质
        2.1.1 硒的发现
        2.1.2 硒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1.3 硒的自然分布
        2.1.4 硒的地球化学过程
    §2.2 硒与人体健康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测试分析
    §3.1 区域概况
    §3.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3.3 样品硒含量检测
第四章 恩施地区岩石-土壤-植物体系中硒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富硒岩石的元素含量基本特征
        4.1.1 恩施地区富硒岩石中硒的含量
        4.1.2 恩施地区黑色岩系中的氧化物特征
        4.1.3 恩施地区黑色岩系中的微量元素特征
    §4.2 恩施地区土壤性质与土壤硒含量
        4.2.1 土壤硒含量及土壤理化特征总体情况
        4.2.2 硒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
        4.2.3 硒与土壤pH的关系
    §4.3 典型农作物硒含量特征
    §4.4 硒在恩施地区岩石-土壤-植物体系中的循环
第五章 恩施富硒土壤中硒的存在形态及硒与重金属
    §5.1 富硒土壤中硒的形态分析
        5.1.1 土壤中有效态硒的单提取实验
        5.1.2 富硒土壤中硒的顺序提取实验
    §5.2 恩施富硒土壤中的硒与重金属
        5.2.1 土壤中硒与重金属相关性研究
        5.2.2 恩施富硒土壤的重金属风险指数评价
第六章 富硒植物培育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所需材料
        6.2.2 土壤中直接施加硒肥
        6.2.3 页面喷施硒肥
        6.2.4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6.2.5 分析方法
        6.2.6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土壤中施加硒肥的使用效果
        6.3.2 页面喷施硒肥提高植物果实中硒含量的实验
        6.3.3 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和分配
    §6.4 小结
第七章 恩施地区富硒产业开发现状与对策
    §7.1 国内硒产业开发现状
    §7.2 恩施富硒产业开发对策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论文主要结论
    §8.2 体会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四、渔塘坝硒矿床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2]稀散金属超常富集的主要科学问题[J]. 温汉捷,周正兵,朱传威,罗重光,王大钊,杜胜江,李晓峰,陈懋弘,李红谊. 岩石学报, 2019(11)
  • [3]恩施地区富硒地层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J]. 李明龙,徐辉,许克元,陈发俊,唐成,杨登银.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8(04)
  • [4]宜昌地区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硒的富集与地质意义[J]. 张更,蒋玺,樊海峰,温汉捷. 矿物学报, 2017(03)
  • [5]上扬子板块陡山沱组黑色页岩硒的地球化学[D]. 张更. 贵州大学, 2016(03)
  • [6]湖北省恩施市硒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浅析[J]. 彭小桂.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04)
  • [7]恩施州双河地区二叠系孤峰组微量元素特征[J]. 贺华明,彭为学.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5(02)
  • [8]湖北渔塘坝硒矿床硒的赋存状态与矿床成因研究[D]. 李静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0)
  • [9]硒矿资源研究现状[J]. 李静贤,刘家军. 资源与产业, 2014(02)
  • [10]恩施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研究及富硒作物栽培实验研究[D]. 郭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玉塘坝硒矿床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