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RSIP解决IPSEC与NAT不兼容问题

使用RSIP解决IPSEC与NAT不兼容问题

一、利用RSIP解决IPSEC和NAT的不兼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1](2014)在《VPN架构下基于IPSec协议的NAT-T研究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随着IPSec技术与NAT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IPSec技术与NAT技术结合使用即可以提高内网与外网数据通信安全性,又可以解决IPv4资源耗费和代价较高的问题。但是这两种技术在各自的架构上,传输原理上,协议运行机制上等方面在兼容性上有着先天的不足。本文充分收集国内、国外对IPSec和NAT兼容性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文献,深入了解IPSec技术与NAT技术,研究了IPSec技术与NAT技术共同工作的方案和NAT-T机制,并针对NAT-T过程提出了改进。1、研究了本课题的相关技术,VPN技术应用、IPSec安全体系、NAT工作机制。结合复杂工作流程分析了NAT和IPSec/IKE产生不兼容的方面及已有的解决方法。同时指出了这几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和劣势。2、重点分析了IKE协商机制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针对NAT-D载荷二次散列计算,保证IKE协议数据的完整性,对防止旁路监听、网络数据截取篡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采用基于信任第三方改进NAT-T穿越。现有UDP封装实现IPSec和NAT兼容方案的不仅必须使用ESP封装格式,还必须限定首先发起IKE协商的主机,首先发起IKE协商的主机必须位于NAT设备后面的内网(私有网络)中。根本原因在于该机制是实际应用在的单向NAT-T穿越,即“IPSec—NAT—公网—IPSec”模式。本论文提出基于信任第三方改进NAT-T穿越,实现了“结点—IPSec—NAT—公网—NAT—IPSec—结点”模式的网络通信,同时通过采用PKE证书机制提高通信实体的安全性。

王慧娟[2](2012)在《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机制研究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IPv4协议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IPv6协议取代IPv4协议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由于IPv4和IPv6互不兼容,将出现IPv4和IPv6网络长期共存的状况,在这个过渡阶段,保证纯IPv4主机和纯IPv6主机的互通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NAT-PT作为一种协议翻译机制,可以实现IPv4与IPv6的相互翻译。本文在深入研究基于Netfilter框架的NAT-PT翻译网关的基础上,针对地址映射表转换效率低造成NAT-PT翻译网关性能瓶颈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优化的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同时针对IPSec和NAT-PT不兼容的问题,给出了NAT-PT-UDP的解决方案加以解决。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详细分析和讨论了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翻译技术三种典型的IPv4/IPv6过渡技术的工作特点及适用场合,并着重论述了NAT-PT的工作原理及其地址翻译算法,指出其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的不足。2、深入分析Netfilter功能框架,并基于该框架设计了实现NAT-PT翻译网关的整体方案。该方案将NAT-PT模块和NAT-PT-UDP模块挂载在Netfilter相应的钩子点上,并根据NAT-PT翻译原理完成对数据包的处理和转发。3、针对大量数据包流经NAT-PT翻译网关时产生的性能瓶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位树并辅之以Hash表的快速搜索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的效率优于传统算法,提高了地址转换的效率。4、针对现有的IPSec安全协议与NAT-PT不能协同工作的问题,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二者不兼容的原因,然后结合NAT-PT自身特点,借鉴RSIP和IPSec穿越NAT的方法,提出了NAT-PT-UDP的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UDP封装IPSec报文的形式,并通过修改IKE协议的协商过程,实现了IPSec和NAT-PT翻译网关的相互兼容。本文设计的NAT-PT翻译网关,可以有效的实现IPv4/IPv6的互通,为今后研究IPv6网络翻译技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姜照林[3](2011)在《基于IPSec协议的VPN穿越NAT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NAT)和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分别是用以缓解IP地址被耗尽和建立安全通信和的常用技术。但NAT协议和支撑VPN的IPSec协议在兼容性上存在先天性的不足。IPSec协议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数据安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IP地址传输标志的修改,都被视为对IPSec协议的违背,从而致使数据包无法通过安全检查而被丢弃;但在VPN中运用NAT,修改IP地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VPN网络中,如何使IPSec和NAT协同工作是极为重要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解决IPSec和NAT的兼容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研究与分析了NAT协议和IPSec协议。从二者的组成、工作原理及作用等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NAT协议和IPSec协议的兼容性问题,同时也分析了几种已经存在的解决方案的优缺点。2、研究了基于UDP协议的NAT双向穿越技术。本文采用了基于超结点的UDP穿透NAT的方法,完成节点在不同内网之间的穿越,使之成为一种可自由通信的网络。3、改进了IPSec穿越NAT的方法。本文提出了用UDP封装整个IPSec数据包的方法,不但能有效解决IPSec和NAT的不兼容问题,支持所有的协议和模式,而且也具有实现和部署容易的特点。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Sec的VPN穿越NAT系统。整个系统由应用层和驱动层组成,应用层主要完成参数和用户信息的设置,然后将设置信息传递给驱动层;而驱动层则实现IPSec和NAT的功能。本研究给出了实现IPSec和NAT兼容的VPN的一种完整的思想和方法,针对IPSec VPN实现所面临的问题如NAT穿越问题、数据包封装问题,提出了完整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内网通过Internet连网,实现自由安全的互访。

张爱科,谭耀坚[4](2009)在《IPSec与NAT兼容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详细分析了IPSec和NAT两者不兼容的表现与原因,对目前的解决方案及可行性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用TCP协议代替UDP对IPSec数据包进行封装的新的解决方案。

张爱科[5](2008)在《IPSec和NAT协同工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地址转换(NAT)与网络安全协议(IPSec)都是在因特网上得到广泛应用的优秀技术,但由于目前IPSec和NAT技术的不兼容,使得这两种优秀的技术无法同时在网络中并存。该文对IPSec和NAT协同工作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NAT穿越方案的适用范围,为合理构建IPSec VPN提供了指导。

许杰星[6](2008)在《IPSec与NAT协同工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特网网络层安全协议(IPSec)和网络地址翻译(NAT)不兼容,这严重限制了IPSec的应用范围。在分析IP-Sec与NAT不兼容原因、讨论IPSec与NAT协同工作的一些方法及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UDP封装IPSec数据包方法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在NAPT环境下,外出的数据根据SPD的选择符无法正确定位SAD中的SA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刘庆华,林邓伟[7](2008)在《IPSec与NAT协同工作的一种解决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nternet网络层安全协议IPSEC和网络地址协议NAT不兼容,这严重限制了IPSEC的应用范围。解决的方法必须是既能使IPSEC数据流穿越NAT,又不必修改路由器和NAT,部署方便。本文分析了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对IETF(因特网工程任务组)提出的基于UDP封装的IPSec穿越NAT方案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封装格式,即封装整个IPSec数据报,将主机自身的IP地址一同进行封装,经过UDP封装后,其源地址被更改为原始IP地址,保护了原始IP地址和端口号,了IPSec报文对NAT设备的透明穿越。该方案通过对IPSec协议的扩展,有效地支持了IPSec数据流传输路径中的NAT转换。

曾章勇[8](2008)在《基于Windows的IPSec VPN穿越NAT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企业、机构组织等都接入了Internet。人们通过Internet可获得最新的信息,了解行业的发展情况,提高工作的效率等。Internet在经济、政治、教育、商业、金融、交通、电信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增大,社会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网络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网络带来有安全问题、IP地址枯竭问题、版权问题、色情暴力问题等。本文将主要研究分析网络安全问题和IP地址枯竭问题。网络安全威胁主要可分为三类[1]:人为无意失误、人为恶意攻击、软件后门与漏洞。不同的网络威胁有不同的防范技术,本文主要研究IPSec VPN技术防范“黑客”监听用户的敏感信息。网络快速发展也带来了IP地址枯竭的问题。解决IP地址枯竭问题的根本办法是部署IPv6的网络体系结构。但是当前IPv6并未普及,因此在一段时间内IP地址枯竭的问题还将存在。NAT协议是网络地址转换协议,NAT协议可暂时缓解IP地址枯竭问题。由于IPSec协议与NAT协议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到二者的兼容工作问题,导致了IPSec VPN与NAT共处于同一系统下时不能够协议工作。本文针对IPSec与NAT兼容工作的问题做了以下的工作:1、研究分析IPSec协议与NAT协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为IPSec协议和NAT协议。文章主要从协议的组成、作用、工作原理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分析,同时就二者兼容问题的已有解决方案进行了优缺点分析。2、改进了UDP“打洞”模型。在研究IPSec穿越NAT的同时还涉及NAT的“打洞”问题。在双NAT系统中为实现通信双方正常通信当前采UDP的“打洞”模型。由于UDP“打洞”模型的环境适应力差并且可信结点负载过重的缺点,本文中改进了UDP“打洞”模型。文章将移动Agent算法引入到“打洞”模型中,改进后的模型不仅具有原模型的功能还具有环境适应能强和均衡网络负载的作用。3、设计了基于虚拟网卡技术的IPSec穿越NAT系统。本文根据IPSec VPN实际部署中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虚拟网卡技术的IPSec VPN系统。系统不仅能够实现IPSec穿越NAT的功能,还可实现IPSec与内网防火墙放火墙协同工作。4、实现并测试了基于虚拟网卡的IPSec穿越NAT系统。基于虚拟网卡技术的IPSec VPN穿越NAT系统采用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实现。系统由应用层和驱动层构成,应用层主要完成与驱动层通信和用户信息设置,驱动层实现IPSec和NAT的功能。系统经过测试能够实现IPSec穿越NAT的同时实现IPSec与内网防火墙协同工作,并且系统的性能较高。

李记[9](2008)在《混合网络下IPSec与现有网络设备协同工作的研究》文中指出IPSec、NAT、NAT-PT和防火墙在特定的应用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IPSec保障了IP包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够为IP包提供数据源认证、完整性保护、加密性和抗重放攻击等安全服务;NAT极大地缓解了IPv4地址严重不足的压力,能够使拥有一个或少量公网IPv4地址的单位充分地享用互联网资源;NAT-PT解决了纯IPv4主机与纯IPv6主机之间不能互通的问题;防火墙作为内、外网的隔离工具,可以有效地保障内部网络的安全性。经IPSec保护的IP包穿越NAT、NAT-PT和防火墙时,不可避免的产生IPSec与NAT、IPSec与NAT-PT和IPSec与防火墙共存的情景。但是,它们共存时却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矛盾:IPSec的基本思想是防止中间节点对IP包进行伪造、篡改和窃听;NAT和NAT-PT却要转换IP包的IP地址或端口;防火墙却要读取IP包的IP地址和端口等信息。在IPSec与NAT的一种协同工作方案即UDP头封装方案的基础上,本论文通过扩展NAT-D载荷和ISAKMP头,并在IP头和AH/ESP头之间插入UDP头和“非IKE标识”,分别在第三章和第四章提出了改进的UDP头封装和UDPNATPT封装两类协同工作方案,前者用来解决IPSec与NAT不能协同工作的问题,后者用来解决IPSec与NAT-PT不能协同工作的问题。另外,通过在IP头和AH/ESP头之间插入UDP头和“非IKE标识”,本论文还提出了UDPFirewall封装方案,它用来解决IPSec与防火墙不能协同工作的问题。为了真实地贴近网络的现实状况,本论文还深入地研究了IPSec与NAT和NAT-PT、IPSec与NAT和防火墙、IPSec与NAT-PT和防火墙三方协同工作的可能性。结果发现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上述三对组合是完全能够协同工作的。由于UDPNATPT封装和UDPFirewall封装两类协同工作方案都是在改进的UDP头封装方案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本论文只在第七章对改进的UDP头封装方案加以实现,实验结果表明它是有效且可行的。

樊子牛[10](2007)在《UDP封装实现IPSec的NAT穿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IPSec是构建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的常用技术,它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Internet上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有效地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但在实际的应用中,IPSec技术与用于解决IPv4地址匮乏的NAT技术存在严重的不兼容性。因为IPSec协议在VPN中用于保护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传输过程中,任何对IP地址及传输标志位的修改,都被视作对该协议的违背,并导致数据包不能通过安全检查而被丢弃。但在VPN中运用NAT技术,则不可避免地要对私有地址映射为公有地址,即对IP地址要进行修改。这一不兼容性已经严重地限制了NAT和IPSec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对远程用户访问VPN服务器造成很大的不便。在网络安全应用领域,往往需要NAT网关和IPSec网关能够协同工作。为此,本人提出的基于X.509证书的UDP封装方案穿越NAT的技术,在IKE协商SA的过程中增加载荷以探测网关之间的VPN是否支持NAT穿越以及网关之间是否存在NAT;增加了对ESP报文进行UDP封装和解封装的处理;并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测试与分析;同时也分析了采用UDP封装穿越NAT方案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目前我院校园网络的实际需求,在不需要对现有NAT设备进行重新部署的前提下,提出了使用UDP数据封装穿越NAT的方法来完成VPN和NAT技术的融合。以NAT穿越方案的总体架构为基础,对数据封装格式进行改进和相关协议的功能进行扩充,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NAT穿越解决方案。

二、利用RSIP解决IPSEC和NAT的不兼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RSIP解决IPSEC和NAT的不兼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VPN架构下基于IPSec协议的NAT-T研究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及不足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当期研究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工作及组织形式
        1.3.1 论文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组织形式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技术介绍
    2.1 VPN 简介
        2.1.1 VPN 的概念
        2.1.2 VPN 的分类
        2.1.3 VPN 的安全技术
    2.2 IPSec 协议
        2.2.1 IPSec 体系结构
        2.2.2 IPSec 协议工作流程
        2.2.3 安全关联(SA)
        2.2.4 认证头协议(AH)
        2.2.5 封装载荷协议(ESP)
        2.2.6 IKE
    2.3 NAT 技术实现
        2.3.1 NAT 技术的定义
        2.3.2 NAT 技术的分类
        2.3.3 NAT 技术的应用策略
第三章 NAT 与 IPSec/IKE 主要的不兼容性及已有的解决方法
    3.1 NAT 与 IPSec/IKE 主要的不兼容性
        3.1.1 AH 摘要算法与 NAT 技术不兼容
        3.1.2 ESP 的校验和与 NAT 技术不兼容
        3.1.3 IKE 标识符与 NAT 技术不兼容
        3.1.4 IKE 固定端口与 NAPT 技术不兼容
    3.2 已有的解决方法
        3.2.1 在 IPSec 之前先使用 NAT 实现 NAT-T
        3.2.2 RSIP 实现 NAT-T
        3.2.3 UDP 封装实现 NAT-T
第四章 基于 IKE 协商第一阶段安全机制的改进
    4.1 IKE 协商第一阶段 UDP 封装进一步分析
    4.2 IKE 协商第一阶段 UDP 封装安全改进
第五章 基于信任的第三方的 NAT-T 穿越改进方法
    5.1 NAT-T 穿越单向性问题
    5.2 基于信任的第三方的 NAT-T 穿越方法改进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2)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机制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NAT-PT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5 本章总结
第2章 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
    2.1 隧道技术
    2.2 双协议栈技术
    2.3 协议翻译技术
        2.3.1 NAT-PT技术
        2.3.2 地址转换NAT模块
        2.3.3 协议转换PT模块
        2.3.4 应用层ALG模块
    2.4 过渡技术分析与对比
        2.4.1 几种转换技术的对比
        2.4.2 如何选择合适的过渡机制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基于Netfilter框架NAT-PT模型的设计
    3.1 Netfilter框架工作原理
    3.2 Netfiker框架中NAT-PT模块的设计
    3.3 Netfilter内核模块化过程
        3.3.1 钩子函数的编写设计和注册
        3.3.2 实例
    3.4 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的改进
        3.4.1 传统的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及其缺陷
        3.4.2 基于哈希表和多位树的地址映射表查找算法设计
        3.4.3 算法性能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IPSec和NAT-PT协同工作机制的设计
    4.1 IPSec
        4.1.1 IP层的安全IPSec
        4.1.2 IPSec框架
    4.2 IPSec不能穿越NAT-PT的原因
    4.3 已有IPSec穿越NAT的解决方案
    4.4 IPSec穿越NAT-PT的解决方案NAT-PT-UDP
        4.4.1 NAT-PT-UDP方案的原理
        4.4.2 NAT-PT对IKE协议的进一步改进
        4.4.3 修改密钥交换以穿越NAT-PT
        4.4.4 NAT-PT-UDP方案对IP数据包的处理
    4.5 NAT-PT-UDP方案的分析
        4.5.1 NAT-PT-UDP方案评价
        4.5.2 NAT-PT-UDP方案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兼容IPSec的NAT-PT转换网关的实现
    5.1 概述
    5.2 地址转换NAT模块
        5.2.1 地址池的关键数据结构和处理函数
        5.2.2 地址映射表的关键数据结构和处理函数
    5.3 协议翻译PT模块
    5.4 应用网关ALG模块
    5.5 兼容IPSec的NAT-PT-UDP模块
        5.5.1 修改能穿越NAT-PT的IPSec的IKE
        5.5.2 IP包处理过程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NAT-PT翻译网关实验验证
    6.1 NAT-PT实验环境
        6.1.1 路由设置
        6.1.2 NAT-PT翻译网关设置
        6.1.3 DNS设置
    6.2 实验测试
        6.2.1 ICMP测试和访问DNS测试
        6.2.2 NAT-PT转换网关的性能对比测试
    6.3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3)基于IPSec协议的VPN穿越NAT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
第2章 相关研究与技术介绍
    2.1 IPSec 协议
        2.1.1 IPSec 体系结构
        2.1.2 IPSec 协议工作流程
        2.1.3 安全关联(SA)
        2.1.4 认证头(AH)协议
        2.1.5 封装载荷协议(ESP)
        2.1.6 IKE
    2.2 NAT 协议
    2.3 IPSec 与NAT 的不兼容性
        2.3.1 NAT 与AH
        2.3.2 校验和与NAT
        2.3.3 IKE 与NAT
        2.3.4 固定IKE 端口号与NAPT
    2.4 IPSec 与NAT 兼容性方法
        2.4.1 在IPSec 之前先使用NAT
        2.4.2 RSIP
        2.4.3 UDP 封装
第3章 基于超结点的 UDP 穿透 NAT 的模型设计
    3.1 NAT 穿透技术研究
    3.2 基于第三方服务器的UDP 打洞穿越NAT
    3.3 基于超结点的UDP 穿透NAT 模型设计
        3.3.1 模型组件
        3.3.2 穿透原理
        3.3.3 模型分析
第4章 基于 UDP 封装的 IPSec 穿越 NAT 的设计
    4.1 IPSec 能够穿越NAT 的情形
    4.2 IPSec 与NAT 的兼容性要求
    4.3 UDP 封装IPSec 实现NAT 的穿越
    4.4 改进的UDP 封装包穿越NAT 方案设计
        4.4.1 基本思想
        4.4.2 通信的工作流程
        4.4.3 改进后的模型分析
第5章 与 NAT 兼容的 IPSec VPN 的系统实现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IPSec VPN 系统目标
        5.1.2 NAT 和VPN 功能的实现
    5.2 系统工作流程
    5.3 核心层网络封包捕获
        5.3.1 NDIS 驱动
        5.3.2 中间层网络驱动PassThru
    5.4 IPSec 功能的实现
    5.5 开发平台及程序的编写
    5.6 系统试用情况
        5.6.1 网络穿越测试
        5.6.2 IPSec 数据保护测试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IPSec与NAT兼容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IPSec和NAT
    2.1 IPSec
    2.2 NAT
3、IPSec与NAT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3.1 NAT固有的问题
    3.2 NAT实现上的问题
4、目前的解决方案
    4.1 提前进行NAT操作
    4.2 用RSIP代替NAT
    4.3"6to4"方法
    4.4 用UDP封装IPSec数据包
        (1) IKE协商第一阶段
        (2) IKE协商第二阶段
5、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1) 用TCP协议传输IKE密钥协商包
    (2) 用TCP协议对IPSec数据包进行二次封装
6、结束语

(7)IPSec与NAT协同工作的一种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I PSec与 NAT的冲突分析
2 I PSec和NAT协同工作的解决方案
3 改进的UDP 封装方案
4 结论

(8)基于Windows的IPSec VPN穿越NAT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虚拟专网的发展
        1.1.2 虚拟专网在网络中的实现
        1.1.3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重点及主要工作
第2章 IPSec 协议与NAT 协议
    2.1 IP 数据包安全分析
    2.2 IPSec 体系结构
        2.2.1 ESP 封装安全载荷协议
        2.2.2 AH 验证头协议
        2.2.3 IPSec 工作模式
        2.2.4 IPSec 分片处理问题
        2.2.5 IKE Internet 密钥交换协议
        2.2.6 SA 及其SPD
    2.3 NAT 协议
        2.3.1 NAT 协议
        2.3.2 NAT 分类
    2.4 NAT 与IPSec 协议的兼容性分析
    2.5 解决方案的分析
        2.5.1 NAT 设备位于IPSec VPN 设备后工作
        2.5.2 RSIP 协议代替NAT 协议
        2.5.3 IPSec 与NAT 结合
        2.5.4 UDP 封包
        2.5.5 双重IPSec 保护结构
第3章 改进UDP“打洞”穿越模型
    3.1 基于UDP 的“打洞”模型
    3.2 基于UDP 的“打洞”模型的工作原理
    3.3 基于移动Agent 的“打洞”模型
        3.3.1 移动Agent
        3.3.2 基于移动Agent 的穿越模型的工作原理
        3.3.3 基于移动Agent 的穿越模型分析
第4章 基于虚拟网卡的IPSec 穿越NAT
    4.1 IPSec 与内网防火墙协同工作中的问题
    4.2 虚拟网卡技术
    4.3 基于虚拟网卡的IPSec 穿越NAT 的体系结构
    4.4 对本设计系统的评价
第5章 基于虚拟网卡技术的系统实现
    5.1 NDIS 体系结构
    5.2 编码实现IPSec 与NAT
        5.2.1 主要数据结构定义
        5.2.2 设备控制接口
        5.2.3 IPSec 客户端信息发送接口
        5.2.4 IPSec 客户端信息接收接口
        5.2.5 IPSec 服务端和NAT 服务端设计
    5.3 编码实现虚拟网卡
    5.4 系统应用设计实现
    5.5 系统性能测试
第6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6.1 对本文的工作总结
    6.2 对今后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的学习成果

(9)混合网络下IPSec与现有网络设备协同工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
2 主要关键技术
    2.1 IPSEC
        2.1.1 概述
        2.1.2 IKE 协议
        2.1.3 IP 包的处理
    2.2 NAT 技术
        2.2.1 概述
        2.2.2 工作原理
    2.3 NAT-PT 技术
        2.3.1 概述
        2.3.2 工作原理
        2.3.3 IP 地址被解析的过程
    2.4 防火墙技术
        2.4.1 概述
        2.4.2 防火墙的分类
    2.5 小结
3 IPSEC 与NAT 协同工作的研究
    3.1 IPSEC 与NAT 共存时所存在的问题
    3.2 现有的解决方案及其优缺点
        3.2.1 RSIP 协议
        3.2.2 UDP 头封装方案
    3.3 改进的UDP 头封装方案
        3.3.1 改进思路
        3.3.2 具体改进
        3.3.3 改进的UDP 头封装方案对IP 包的处理
        3.3.4 改进的UDP 头封装方案与NAT 的兼容性分析
    3.4 小结
4 IPSEC 与NAT-PT 协同工作的研究
    4.1 IPSEC 与NAT-PT 共存时所存在的问题
    4.2 解决方案及其优缺点
        4.2.1 RSIP_NAT_PT 协议方案
        4.2.2 UDP_NAT_PT 封装方案
    4.3 小结
5 IPSEC 与防火墙协同工作的研究
    5.1 IPSEC 与防火墙共存时的兼容性分析
    5.2 现有的解决方案及其优缺点
        5.2.1 逐跳扩展报头携带端口信息方案
        5.2.2 IPSec 分层方案
    5.3 UDP_FIREWALL 封装方案
        5.3.1 概述
        5.3.2 AH/ESP 包的格式
        5.3.3 对IKE 协商过程的改进
        5.3.4 通信双方、防火墙对IP 包的处理
    5.4 小结
6 IPSEC 与现有网络设备协同工作的研究
    6.1 引言
    6.2 网络模型
    6.3 IPSEC、NAT、NAT-PT 和防火墙多方协同工作的可能性
        6.3.1 IPSec、NAT、NAT-PT 三方协同工作的可能性
        6.3.2 IPSec、NAT、防火墙三者协同工作的可能性
        6.3.3 IPSec、NAT-PT、防火墙三者协同工作的可能性
    6.4 小结
7 改进的UDP 头封装方案的实现
    7.1 引言
    7.2 LINUX 平台下的NETFILTER 框架
        7.2.1 概述
        7.2.2 Netfilter 钩子点分布
        7.2.3 Netfilter 工作原理
    7.3 模块设计
    7.4 功能模块的实现
        7.4.1 IKE 模块
        7.4.2 IPSec 外出处理模块
        7.4.3 IPSec 进入处理模块
        7.4.4 主要数据结构的设计
    7.5 实验及结果分析
        7.5.1 实验平台
        7.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7.6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UDP封装实现IPSec的NAT穿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1.3 论文工作及主要贡献
    1.4 论文组织形式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NAT 简介
        2.1.1 NAT 的定义
        2.1.2 NAT 的特性
        2.1.3 NAT 的分类
        2.1.4 NAT 的应用现状
        2.1.5 NAT 技术的安全策略
    2.2 VPN 简介
        2.2.1 VPN 的概念
        2.2.2 VPN 的特点与优势
        2.2.3 VPN 的分类
        2.2.4 VPN 中的安全技术
    2.3 IPSEC 概述
        2.3.1 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协议
        2.3.2 IPSec 的特点
        2.3.3 IPSec 体系及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X.509 证书的UDP 封装方案的模型研究
    3.1 IPSEC 和NAT 不兼容的原因
        3.1.1 概述
        3.1.2 固有的不兼容性
        3.1.3 NAT 实现弱点
        3.1.4 解决方案之间的不兼容性
    3.2 已有的几种解决方法
        3.2.1 RSIP 方法
        3.2.2 “6to4”方法
        3.2.3 专用NAT 方法
        3.2.4 UDP 封装方法
        3.2.5 已有的UDP 封装改进方案
    3.3 基于X.509 证书的UDP 封装方案
        3.3.1 基于X.509 证书的UDP 封装方案基本思想
        3.3.2 IKE 协商
        3.3.3 会话管理
        3.3.4 IPSec 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穿越NAT 的VPN 的方案实现与研究
    4.1 测试目标
    4.2 测试环境建立
    4.3 测试方案与结果分析
        4.3.1 IKE SA 建立的测试与分析
        4.3.2 IPSec SA 建立的测试与分析
        4.3.3 Keep-alive 机制
        4.3.4 重叠SPD 条目测试
        4.3.5 加密隧道建立后传输数据的分析
        4.3.6 NAT 后多用户并发连接的测试与分析
    4.4 基于X.509 证书的UDP 封装穿越NAT 方案评价
        4.4.1 IPSec 和NAT 兼容性方案的评价
        4.4.2 支持NAT 穿越VPN 的安全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利用RSIP解决IPSEC和NAT的不兼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VPN架构下基于IPSec协议的NAT-T研究与改进[D]. 刘杰. 淮北师范大学, 2014(09)
  • [2]基于NAT-PT的IPv4/IPv6转换机制研究和实现[D]. 王慧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06)
  • [3]基于IPSec协议的VPN穿越NAT的研究与实现[D]. 姜照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4]IPSec与NAT兼容性研究及解决方案探讨[J]. 张爱科,谭耀坚. 福建电脑, 2009(04)
  • [5]IPSec和NAT协同工作的研究[J]. 张爱科.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33)
  • [6]IPSec与NAT协同工作的研究[J]. 许杰星. 现代电子技术, 2008(19)
  • [7]IPSec与NAT协同工作的一种解决方案[J]. 刘庆华,林邓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8]基于Windows的IPSec VPN穿越NAT技术研究与实现[D]. 曾章勇. 四川师范大学, 2008(01)
  • [9]混合网络下IPSec与现有网络设备协同工作的研究[D]. 李记. 重庆大学, 2008(06)
  • [10]UDP封装实现IPSec的NAT穿越应用研究[D]. 樊子牛. 重庆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使用RSIP解决IPSEC与NAT不兼容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