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城镇化的对策

推进农业城镇化的对策

一、推进都市化农业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彪[1](2020)在《乡土情结与振兴乡村: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进路与展望》文中提出人类学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与乡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乡村人类学这一重要分支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乡村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乡村人类学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对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村落社会经济转型、乡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流动的农民与乡村都市化、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治理、旅游与乡村发展变迁、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等主题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成绩斐然。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乡村人类学一方面应延续记录追踪乡村社会变迁、推进乡村发展的学科使命,另一方面也应紧随时代步伐,关注乡村新生事物、加强跨学科交流、开拓研究视野、深化学科理论与方法,积极回应"乡村何去何从"这一时代问题。

李晓宁[2](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焦钰[3](2020)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六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也逐渐迈开,城镇化水平显着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同时其日本版翻译作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成功立项,也充分说明该书的翻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完成了该书第六章的中译日翻译实践,希望通过对译文的分析,找出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点,提出解决方法,并对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启发。本实践报告由以下四部分构成。一、翻译任务。包括任务介绍和实践意义,以便能较好理解原文框架。二、事前准备。包括原文的文本类型分析和翻译理论、翻译计划。三、翻译实践的问题和改善方案。主要分析的是笔者译文和校审后的译文。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难点的解决上,进行代表性案例分析。四、总结。通过对译文的分析得出的翻译对策将为今后此类文章的笔译提供指导。

吕玉环[4](2020)在《《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以下简称《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是由山口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成员编着的国际经营管理类书籍,于2018年3月23日由日本中央经济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国际视角出发,分三部分共14个章节阐述了以东亚国家为主的医疗福利制度的构建及医疗经营现状,主要介绍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基本情况、医疗经营及地区医疗福利状况。其中,第一部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简介”主要从六个视角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介绍了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与之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医疗经营”主要从三个视角分别介绍了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护士离职的因素、老后所需资金的推测分析;第三部分“地区医疗养老”则从五个视角分析了日本各地区预防医疗的动向、医疗地域变迁及其可持续性、地区全民医疗的公私协作及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必要医疗合作。本书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类书籍,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医疗·福利系统的构建与相关设施的有效经营。以日本为首,从经营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东亚医疗与养老的可持续性方案。本翻译报告通过分析原文,将专业术语和长句分为经济、医疗、护理3类。文中专业词汇表述严谨、准确,需要准确充分的把握原文信息,避免漏译、错译。为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中文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例如直译、变译、加注解释法等。此外,由于中日语言上的差异,且日语文章的逻辑性与汉语不同,因此翻译时语言的逻辑转换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文的逻辑性如果直接套用在译文上,原文的本意可能会有所偏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翻译时需要通过逻辑补充、逻辑转换、逻辑重构等翻译方法来保障译文的逻辑性。此外,该文本由不同作者共同编着而成,所以各章节之间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所以本翻译报告在保证译文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尽力还原作者的语境语气及写作风格?只有把握医疗、养老类书籍的文体特征,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其语言结构特色,并做到有的放矢,翻译出更为地道、专业的译文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参考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文本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复杂长句等翻译重点及难点进行分析。对原文要遵守“信”,对译文要保证“达”,对译文表达要追求“雅”。原文主要是以医疗为研究目的的着作,在本次翻译中对“信、达、雅”的理解为:“信”是对原文的理解;“达”是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度;“雅”是译文表述的可接受度。在实际进行翻译工作时,针对专业词汇采用了直译、变译及加注解释的翻译方法;针对文本翻译采用了逻辑增补、逻辑转换与逻辑重组的翻译策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保证行文流畅,处理好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探究文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进而翻译出译文读者所能接受的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对笔者所选文本的执笔机关、文本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所参考的翻译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主要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方面结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进行分析,简析医疗经营类文本的翻译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第三章: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及感想。随着现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完善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医疗、福利制度相关书籍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报告的目的是了解东亚各国的医疗及福利制度,分析原文语言的特征和表达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以编写专业且易懂的译文为目标。

陈泊宇[5](2020)在《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乡一体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农业更是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统农业开始了转型升级,都市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应运而生。近几年,都市农业发展迅速,它的兴起使得原有的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产业间融合发展的态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发展都市农业就成为我国农业改革以及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天津市市政府借助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便利大力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农村的产业大融合为天津市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发展都市农业还能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三者有机的结合,以充分满足居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但由于都市农业发展时间不长,天津市对都市农业如何发展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加之都市农业的涉及面较广泛,情况较复杂,所以天津市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对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都市农业的理论、功能及特征三个角度出发,概述并总结了都市农业的涵义、特点、功能以及发展模式,为下文进一步探讨天津市都市农业奠定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分析了天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天津市发展都市农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促进天津市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为天津市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依据。通过和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对比,针对目前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天津市都市农业健康高速发展的措施,也为东部沿海的各大城市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李艳[6](2020)在《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列斐伏尔的整体理论,核心是紧紧围绕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展开,而空间生产理论是列斐伏尔于20世纪70-80年代将自己的研究范围从日常生活批判拓展到都市化、全球化问题、空间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部被今人视为权威的皇皇宏论。而列斐伏尔关于都市社会的理论是其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列斐伏尔关于都市社会的理论主要体现于以下两点:一是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都市社会,我们应该用都市的眼光而非传统的工业化理论的眼光去对待目前的都市问题;二是阐明自己的立场,即应该立足于日常生活领域在都市社会中进行都市革命。本论文主要由正文和结语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首先论述列斐伏尔研究都市社会的方法论,以兹提供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说来,列斐伏尔研究都市社会的方法论有三点值得重视:空间辩证法、拓扑学方法和语言学方法。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以“空间”为主线具体总体的描述都市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的空间是空间辩证法的主要内容。空间辩证法坚持“前进回溯”具体总体的分析方法,对于揭示从农业、工业再到都市社会的发展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列斐伏尔认为拓扑学作为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空间的连续性、联系性和界限等特点的学科,而都市社会的研究也注重空间的连续性和联系性的构建。同时拓扑学研究空间图形变化的形变与不变性与都市社会中相关哲学概念的研究具有契合之处。最后,列斐伏尔认为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即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于我们辩证理解把握都市社会的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索绪尔语言学的系统性特点以及“语言”对于“言语”的缺场对于处于潜在发展的都市社会的研究具有的理论借鉴价值。第二章主要从都市社会的形成角度阐述列斐伏尔视野下的都市社会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解决都市社会形成的内爆、外爆方式以及农业、商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对都市社会形成的作用机制问题。都市社会如何产生?都市社会如何进入人们的视野?面对这些问题,列斐伏尔做出了自己独特的阐释。列斐伏尔认为早期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都市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前提性基础,工业化时期,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是人类迈向都市社会的核心动力。而第三产业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产业绝大部分属于服务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推动城市空间生产要素的聚集与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为都市社会发展的后发动力。城市空间内爆在促进都市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推动人、物、资本等城市空间生产资料的高度聚集与集中,而这种集中又在新的基础上催生“外爆”,即促进城市外围城镇、郊区、卫星城市的建立,城市由单一中心模式逐渐发展为多中心模式,从而最终推动了都市社会的初步形成。第三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列斐伏尔视野中都市社会理论的基础建构,主要解决的是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都市社会的基本要素与都市社会的基本问题。从列斐伏尔讨论的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列斐伏尔所倡导的都市社会是一个完全城市化的社会、都市社会是一个都市问题占据主导的社会、都市社会是一个适宜人类栖居的社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宣布迈入了工业社会的历史潮流,工业社会是一个盛行资本主义理性的社会,都市社会也不例外,都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要素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总体而言都市社会强调差异性。都市社会是一个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寻求空间正义和争夺城市权成为都市社会政治斗争的主要形式,文化要素表现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同时,列斐伏尔不仅在理论中极力向人们描述都市社会的形成以及都市社会的差异性问题,而且时刻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运动的发展进程和前进方向。列斐伏尔参与过1868年法国五月风暴运动,列斐伏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层面以及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提出都市社会的差异性问题、都市社会的城市规划和差异性空间建设以及都市社会的都市革命等问题。第四章主要对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主要解决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理论贡献、对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分析以及对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理论于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实价值做出具体性阐释。列斐伏尔的都市社会理论总体上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基础上,从空间、城市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现实境况做出深度批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理论补充了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批判空间维度的缺失,在微观领域补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提供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城市分析的全新框架。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角度来看,该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理论限度,主要表现在该理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实践性,仅仅只是社会领域改革的乌托邦幻想,并未真正付诸实践。但是列斐伏尔作为都市马克思主义的开创性人物,他提出的一系列观点也具有非常珍贵的理论价值,比如重视栖居空间、日常生活瞬间的营造以及提倡空间正义和城市权等等这些都为当今中国城镇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周钰愉[7](2020)在《解域、再域及创新 ——当代深圳外来民间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民间艺术是从乡土社会中萌发、由劳动者创造的并且在乡野之间成长起来的艺术。在当代移民浪潮的带动下,民间艺术的跨时空流动变得异常地活跃,其流动的路径通常是“乡村—都市”、“小城镇—大都市”。深圳作为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其文化的流动性极强,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外来民间艺术涌入,在历史上形成三个阶段:试水创业与分布散落期、园区展演与抱团发展期、个体创新与公共服务期,这些分期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是一种浑然的却又有着一定发展规律的状态。民间艺术的流动实际上是“解域—再域”的过程,而民间艺术自身的规律,使得它们在这一过程中能较好地适应,而非不可调适地发生夭折。民间艺术的解域是在主客观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在解域的过程中,它们从某种特定的时空中释放出来,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原生意义的减少和失去,因此在空间分布和个体结构上呈现出离散的特点,这也为后续的再域奠定了基础。外来民间艺术进入都市语境后吸收本地文化,在此基础上发生一系列的调适和异变,最终适应或构建新的文化生态、组建起新的社会网络,这一过程称为民间艺术的再域。深圳外来民间艺术的再域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个体选择和官方主导两个层面;并且在都市语境之中,外来民间艺术探索出既有特点又具共性的再域策略,这些策略驱动之下的是民间艺术调适和异变的现象。当代民间艺术的异变现象不可逆转,这既是历史规律使然也是民间艺术本身的一种求存的意识,在都市之中,原本土气的民间艺术发生了功能转换和价值转向,它们既热衷于创新,却又无法逃脱均质化的结局。对于民间艺术而言,流动意味着曲折发展;而对于都市而言,这些外来的民间艺术是对都市文化体系的丰富和补充,这是当代民间艺术流动的巨大意义。本研究将以民间艺术的解域、再域和创新的过程作为叙事逻辑,把文化流动论融入当代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当中。

靳兆腾[8](2020)在《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文中提出尽管我国的乡村建设行动方兴未艾,但是比较缺乏从较长时间段视角出发去探索其背后的机制与设计问题的研究。不论在时间或者空间维度上,我国现已涌现的众多乡村设计实践都是散点式的存在,这类以点带动的乡村建设行动的弊端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在乡村建设这一长期的历史任务中产生较好的化学反应。另外,建筑师在设计任务完成之后往往会撤出乡村的设计工作,这已发展为普遍的现象。建筑师为乡村所构画出的一时的畅想能否满足乡村的长期发展所需?为解决当下的诸多问题而开展的乡村设计实践能否为乡村未来的需求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大兴土木之下的村落在塑造出一幅美丽的愿景之后,其未来又在何方?带着这一系列对于既有乡村建设行动的反思以及现在乡村热现象的警惕,本文开启了关于乡村长期经营策略的探索。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发展的历程,从长期经营的视角下,对两岸乡村建设现象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与特征对比,深入发掘两岸乡村社区持续发展背后的逻辑动因、机制建构和具体路径,从而综合两岸在乡村长效性方面的治理优势,尝试建立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述,促发传统乡村建设观念的革新以及对长期经营理念的探索与思考。全文按照“背景介绍——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例分析——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践特征比较——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方法与模式——归纳总结”的结构框架分为五部分:绪论,阐述进行乡村长期经营研究的相关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以及价值意义,对乡村建设下的长期性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明确界定。第一章,根据实地调研所获取的数据,介绍两岸乡村典型案例的基本信息,并对其经营概况和总体特征进行简要评述。第二章,确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观点基调,从组织建构、长期乡建历程、行动差异和成效比较四个角度展开对比分析,以社区组织、城乡互动、政策导向、在地性、空间营造、跨领域等乡村社区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切片,透视两岸乡村在长期经营上的实践特征。第三章,从空间专业者(建筑师)的视角解读乡村社区持续设计的特征与方法以及陪伴式经营现象,并尝试对我国乡村社区的长期经营模式以及理想行动路径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建议与反思,反思我国乡村建设传统观念的弊病,论述了乡村长期经营的现实意义以及前景展望。论文正文约82,000字,附图表170余张。

周大鸣[9](2019)在《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既受国外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影响,也源自中国都市化进程的驱使。中国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余年。期间,都市人类学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使学科体系日渐完善。研究主题涉及学科理论与方法思考、城市人群研究、乡村都市化研究、城市化问题研究等,呈现多元化特点,也凸显了中国研究的特色。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内容在延续,是一个没有结论的话题,在继承中有反思、批判,未来既要传承,也要创新。都市人类学在未来仍然需要继续推进传统研究,同时,要注意把握新时代都市化进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使都市人类学的研究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

付洪菊[10](2019)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国家也对城镇化研究高度重视。而《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正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的最终成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完成了该书第四章的中译日翻译实践。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希望能够找出自己翻译过程中的问题点,并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本实践报告由以下五部分构成。一、翻译任务。分为任务介绍和实践意义。二、翻译过程。包括原文的文本类型分析和翻译理论、翻译计划、翻译难点。三、译文分析及改善对策。主要分析的是笔者译文和导师校审后译文。主要从词汇,短语,句子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代表性案例分析。四、总结。即使有目的论作为宏观理论指导,在词汇,短语,句子上的翻译上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报告得出的翻译难点的具体翻译对策将为今后的中日笔译提供指导,特别是城市化相关课题的翻译。

二、推进都市化农业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都市化农业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乡土情结与振兴乡村: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进路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的出发点
二、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进路
    (一)学科范式与话语体系
    (二)研究焦点
        1. 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村落社会经济转型。
        2. 流动的农民与乡村都市化。
        3. 乡村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4. 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治理。
        5. 旅游与乡村发展变迁。
        6. 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三、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展望
    (一)推进人类学本土化进程,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对乡村价值与功能进行深入挖掘、解读与系统整理。
    (三)聚焦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居生活环境。
    (四)关注乡村发展中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五)注重乡村社会文化转型研究。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六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翻訳実践について
    1.1 翻訳実践の绍介
        1.1.1 原作の背景と意义
        1.1.2 原作の绍介
    1.2 翻訳実践の意义
第2章 事前准备
    2.1 翻訳理论の选択
        2.1.1 経済类の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2.1.2 ニューマークの翻訳理论
        2.1.3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重视の翻訳ストラテジーについて
    2.2 翻訳実践の准备の仕事
第3章 翻訳実践における问题点及びその改善策
    3.1 语汇の翻訳问题
        3.1.1 类义语
        3.1.2 外来语と汉语
        3.1.3 书き言叶と话し言叶
        3.1.4 异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の翻訳―専门用语を主として
    3.2 文の翻訳问题
        3.2.1 意訳
        3.2.2 解釈
        3.2.3 改訳
    3.3 訳文の処理问题
        3.3.1 减訳
        3.3.2 増訳
第4章 まとめ
参考文献
谢辞
付録一 原文
付録二 笔者の訳文
付録三 修正後の訳文

(4)《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の绍介
    1.1 原书の绍介
    1.2 原书の特徴
    1.3 厳复の翻訳理论
第二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2.1 语汇の翻訳
        2.1.1 医疗?福祉専门用语
        2.1.2 组织名称
        2.1.3 その他の语汇
    2.2 文の翻訳
        2.2.1 论理补完
        2.2.2 论理変换
        2.2.3 论理再构成
第三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3.1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3.2 翻訳についての心得
参考文献
付録Ⅰ:原文
付録Ⅱ:訳文
谢辞

(5)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不足及创新之处
        1.4.1 不足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都市农业的概念界定
        2.1.1 都市农业
        2.1.2 都市农业的功能
        2.1.3 都市农业的特征
        2.1.4 都市农业的意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多功能性理论
        2.2.3 区位理论
第三章 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3.1 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有条件
    3.2 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有规模
    3.3 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第四章 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
        4.1.1 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4.1.2 产销体系更加完善
        4.1.3 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2 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劣势
        4.2.1 农业资源瓶颈化问题日益突出
        4.2.2 农业规模化程度不足
        4.2.3 农业园区管理制度缺乏创新
        4.2.4 职业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4.3 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机遇
        4.3.1 国家对天津的重要定位
        4.3.2 国家宏观政策利好
        4.3.3 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4.4 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挑战
        4.4.1 理念及务农成本因素
        4.4.2 不完善的土地制度
        4.4.3 资源环境约束
第五章 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与借鉴
    5.1 国外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1.1 美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1.2 德国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1.3 日本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2 国内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2.1 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2.2 上海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2.3 台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经验
    5.3 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借鉴
        5.3.1 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共同特点
        5.3.2 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的启示
第六章 促进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6.1 利用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
    6.2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规模化效益
    6.3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6.4 充分发挥涉农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6.5 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助力构建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
    6.6 抓住京津冀协同战略机遇,加快天津都市农业发展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列斐伏尔研究都市社会的方法论
    第一节 研究都市社会的空间辩证法
        一、空间辩证法的概念
        二、空间辩证法研究的特点和优势
        三、空间辩证法基础上都市社会的总体性研究
    第二节 研究都市社会的拓扑学方法
        一、拓扑学简介
        二、拓扑学都市社会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三、拓扑学应用到都市社会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节 研究都市社会的语言学方法
        一、索绪尔语言学的主要内容
        二、索绪尔语言学的哲学意蕴
        三、索绪尔语言学应用到都市社会研究的可能性
第二章 都市社会形成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都市社会的形成
        一、农业的发展是都市社会形成的动力基础
        二、工业化是人类逐步迈向都市社会的核心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都市社会发展的后发动力
    第二节 内爆方式——城市空间都市现实聚集与扩张
        一、城市空间资本的聚集与扩张
        二、城市空间信息、符号的聚集与扩张
        三、城市空间产业的聚集与扩张
    第三节 外爆方式——城镇、郊区、卫星城市的建立
        一、城镇的集中建立——都市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
        二、郊区的分散建立——都市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
        三、卫星城市的建立——都市社会规模的初步形成
第三章 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要素与问题
    第一节 都市社会的基本内涵
        一、都市社会是完全城市化的社会
        二、都市社会是都市问题占据主导的社会
        三、都市社会是适宜人类栖居的社会
    第二节 都市社会的基本要素
        一、经济要素——空间、资本与都市经济危机
        二、政治要素——寻求空间正义与争取城市权
        三、文化要素——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
    第三节 都市社会的基本问题
        一、时代差异与都市社会的差异性
        二、城市规划与都市差异性空间的建设
        三、都市化与都市革命
第四章 对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批判性分析
    第一节 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贡献
        一、补充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分析维度
        二、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进入到日常生活领域
        三、提供了资本主义城市分析的全新框架
    第二节 对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二、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进入微观领域
        三、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实践性
    第三节 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一、城镇空间建设中注重栖居空间的营造
        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空间正义
        三、城镇化进程中要注重回归日常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7)解域、再域及创新 ——当代深圳外来民间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章节结构
    第五节 核心概念
第一章 当代中国民间艺术的解域
    第一节 当代民间艺术的流动规律
    第二节 时空离散的文化符号
    第三节 背井离乡的民间艺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深圳外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试水创业与分布散落期(1978-1988)
    第二节 园区展演与抱团发展期(1989-1999)
    第三节 个体创新与社会服务期(200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语境下当代深圳外来民间艺术的再域
    第一节 个体选择的再域形式
    第二节 官方主导的再域形式
    第三节 外来民间艺术的再域策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外来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重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参与社群互动
    第三节 尝试产业化与数字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课题背景
        0.1.1.选题缘起
        0.1.2.乡建历程与现状
    0.2.研究内容
        0.2.1.乡村长期经营的涵义
        0.2.2.乡村建设长期性的四个层面
        0.2.3.乡建行动持续性缺乏的反思
    0.3.国内外相关理论综述
        0.3.1.国内乡村建设理论
        0.3.2.国外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0.3.3.乡土聚落及交叉学科理论
        0.3.4.关于长期经营的相关论述
    0.4.研究动机与目的
        0.4.1.引入台湾乡村建设的先进经验
        0.4.2.寻求应对复杂现实环境下的乡村长期经营策略
        0.4.3.建立乡村长期经营机制的价值
    0.5.研究方法
        0.5.1.文献回顾法
        0.5.2.个案研究
        0.5.3.田野调查
        0.5.4.对比分析
    0.6.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例分析
    1.1.两岸乡村社区的长期经营实践发展
    1.2.台湾地区乡村型社区长期营建实例分析
        1.2.1.艺术造村的土沟社区
        1.2.2.经济自立的仕安社区
        1.2.3.文化发掘的无米乐社区
        1.2.4.工艺创作的板头社区
        1.2.5.跨域整合的桃米社区
    1.3.大陆地区乡村长期营建实例分析
        1.3.1.遗产保护为核心的云南沙溪古镇
        1.3.2.老屋拯救带动的浙江松阳四都乡
第二章 两岸乡村长期经营实践特征比较
    2.1.自下而上主导的台湾乡村社区营造
        2.1.1.台湾乡村社区长期经营概况描述
        2.1.2.台湾乡村社区营造的的组织基础与行动历程
        2.1.3.台湾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特点分析
    2.2.自上而下主导的大陆地区乡村建设
        2.2.1.大陆地区乡村社区长期经营概况描述
        2.2.2.大陆地区乡村社区的组织基础与行动历程
        2.2.3.大陆地区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特点分析
    2.3.两岸乡村长期经营行动差异与成效分析
        2.3.1.乡村持续治理的参与力量
        2.3.2.行动的成效差异与持续潜力
        2.3.3.台湾地区乡村型社区营造模式对内地乡村建设的启发
第三章 我国乡村社区长期经营的方法与模式
    3.1.空间专业者的长期陪伴现象与作用
        3.1.1.两岸建筑师群体的长期陪伴现象
        3.1.2.空间专业者与社区关系的建立方式
        3.1.3.空间专业者长期陪伴的意义与价值
    3.2.乡村社区持续性设计的特点与方法
        3.2.1.乡村持续性设计的特点
        3.2.2.乡村持续性设计的方法
    3.3.乡村长期经营的模式总结与策略分析
        3.3.1.社区长期经营体系建构的价值与意义
        3.3.2.长期经营体系的动力支撑
        3.3.3.长期经营的指导策略与操作方法
结论、建议与反思
致谢
参考文献
    外文译着
    中文着作
    期刊文献
    参考学位论文
图片索引
附录:两岸乡村建设访谈及调研札记汇总
作者简介

(10)《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1章 実践の任务
    1-1 任务の绍介
        1-1-1 原作の出版背景と内容绍介
        1-1-2 原作の理论的な意义
    2-2 今回の翻訳実践の意义
第2章 翻訳の过程
    2-1 翻訳理论の选択
        2-1-1 スコポス理论について
        2-1-2 スコポス理论によるマクロストラテジー
    2-2 翻訳任务の事前准备と完成の计画
第3章 訳文の分析と改善策
    3-1 语汇
        3-1-1 同形同义语と同形异义语と类似语
        3-1-2 汉字と外来语
        3-1-3 原文の语汇への理解
        3-1-4 品词の転换
        3-1-5 接尾辞「…化」と「…的」
        3-1-6 接続词
    3-2 连语
        3-2-1 短い复合动词
        3-2-2 名词节と动词节
    3-3 文
        3-3-1 格助词の重なり
        3-3-2 テンス、アスペクト?モダリティ
第4章 まとめ
参考文献
谢辞
専门用语:表1.社会と都市化
専门用语:表2.统计学と経済学
原文
笔者の訳文
添削後の訳文

四、推进都市化农业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情结与振兴乡村:中国乡村人类学研究进路与展望[J]. 陈彪. 广西民族研究, 2020(06)
  •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3]《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六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D]. 焦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4]《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D]. 吕玉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天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陈泊宇.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列斐伏尔都市社会理论研究[D]. 李艳. 西南大学, 2020(01)
  • [7]解域、再域及创新 ——当代深圳外来民间艺术研究[D]. 周钰愉. 深圳大学, 2020(10)
  • [8]中国乡村社区建设的长期经营策略初探 ——基于两岸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D]. 靳兆腾. 东南大学, 2020(01)
  • [9]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J]. 周大鸣. 思想战线, 2019(04)
  • [10]《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章的汉译日翻译实践报告[D]. 付洪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推进农业城镇化的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