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柱区岩爆预测与防治

煤柱区岩爆预测与防治

一、煤柱区域冲击矿压的预报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牟宏伟[1](2021)在《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距离煤层群由于其特殊的煤岩赋存条件和重复开采扰动,导致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的机理复杂,给矿山安全生产和强矿压显现监测预警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需研究诱发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的动静载作用机制并建立适用的监测预警方法。为此,论文综合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工程实践等方法,开展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以忻州窑矿为例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下煤层开采强矿压显现受上覆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影响较大,强矿压显现主要位于上覆遗留煤柱下的临空巷道,且在上覆不规则遗留煤柱交叉位置更为严重;大能量矿震主要集中在上煤层,且呈现出与上覆遗留煤柱位置高度相关的分区特征。由于多数大能量矿震离下煤层采掘空间较远,下煤层受远场动载扰动影响较小,强矿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帮移近、底鼓和顶板下沉,未见大范围的冲击破坏。(2)研究构建了上覆遗留煤柱下临空巷道多源静载力学模型,得出了各静载力源对应力集中的贡献程度。实例计算表明:临空巷道正上方的遗留煤柱是导致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正上方煤柱传递了 78.3%的应力,侧向支承压力传递了 16%的应力,峰值应力是原始自重应力的1.8倍。构建了下煤层开采诱发远场动载的理论判据,当上煤层开采引起底板的损伤范围和下煤层开采引起顶板的损伤范围贯通时,开采下煤层易诱发上煤层覆岩二次失稳和遗留煤柱破坏,并产生远场大能量动载扰动。(3)研究揭示了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区域动载和局部静载综合作用机制,建立了考虑震动波衰减的区域动载-局部静载综合诱发强矿压显现的判别准则。研究结果表明:在煤层未开采条件下震动波传播符合指数形式衰减。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和层间塑性区会加剧震动波的衰减,并且随层间塑性区范围和破坏程度加大,对震动波衰减的影响也越大;引起下煤层临空巷道强矿压显现的主要因素是多源静载应力集中和近场动载扰动,而发生在上煤层顶板或遗留煤柱区域的动载离下煤层采掘空间较远,同时又穿过采空区及塑性破坏区,对采掘空间产生的扰动破坏较小。动载到采掘空间的距离是动静载叠加诱发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的重要影响因素。(4)微震事件具有与近距离煤层群空间覆岩结构高度相关的分区及时空聚集特征,大能量微震事件前微震频次均值和滑动均值有明显的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电磁辐射和支架应力能反应局部应力集中程度。基于此,构建了预测区域动载发生时间和位置的微震离散度、加权中心位置、频次比指标,以及监测局部静载应力集中危险程度的电磁辐射幅值和脉冲数超限幅度、支架应力超限幅度指标。基于微震加权中心位置和区域动载到采掘空间的衰减规律,建立了区域动载对局部采掘空间影响权重的计算方法,并基于考虑震动波衰减的区域动载-局部静载综合诱发强矿压显现的判别准则建立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方法。将上述成果在忻州窑矿进行了现场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微震频次比、离散度和加权中心位置指标可对大能量微震进行实时预警和空间位置预测。区域-局部集成预警结果与现场巷道变形破坏的记录以及震动波CT探测结果高度一致,该方法能够及时有效预警强矿压显现发生。研究成果提高了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预警的可靠性及防治的针对性。该论文有图89幅,表18个,参考文献208篇。

肖红生[2](2021)在《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人大量研究表明,对于煤层群开采,应优先开采保护层,而且部分情况多为开采上保护层。在实际回采煤层期间,上保护层开采由于部分难以避免的因素影响留有部分煤柱,而该煤柱的留设往往会增加下部煤层回采的冲击危险性。恒大煤矿5368工作面由于保护层开采上部留有复杂遗留煤柱,受此影响,遗留煤柱下伏未卸压范围区域静载应力较高,易诱发冲击矿压。因此,本论文以恒大煤矿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5368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开采情况,理论分析了工作面的冲击矿压主控因素,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期间各回采时期的围岩应力分布和演化特征,并结合微震监测数据分析了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的时空演化规律,最后提出了5368工作面冲击危险的监测、防治技术并实践于现场。理论分析了5368工作面冲击矿压的主控因素包括:煤岩体冲击倾向性、区段煤柱留设宽度、顶板岩层结构、保护层开采后遗留的煤柱等。同时突出保护层开采后形成的不规则未卸压区是5368工作面后期数值模拟研究的重点方向,同时也是工作面开采时的冲击矿压防治的重点区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5368工作面主要应力集中区域为4311采空区与5335工作面采空区间形成的煤柱区域下伏区域,5333工作面停采线与4311工作面之间未卸压的复杂遗留煤柱下伏区域。工作面回采期间微震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能量矿震和冲击变形能积聚速率较大区域基本在上覆复杂遗留煤柱未卸压区,证明5368工作面受上覆复杂遗留煤柱影响较大。对典型大能量事件矿震机理及冲击力源分析可知,工作面大能量矿震位置主要分布在顶板区域。结合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冲击特征,划定了对应的冲击矿压防治的重点区域,建立了5368工作面区域、局部与定点的冲击危险多元信息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在划分具有强冲击危险区及遗留煤柱影响区域制定了相应的预卸压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危措施和效果检验方式,最后对5368工作面回采期间防治效果进行了分析,证明此论文研究成果能较为有效地指导5368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同时也为相似条件下工作面安全高效地回采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本论文有图54幅,表15个,参考文献101篇。

陈洋[3](2021)在《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文中提出冲击地压矿井条带工作面的安全开采一直是冲击地压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充填开采是防治条带工作面冲击地压的有效手段。本文以鲁西南矿区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工程类比、现场实测等手段,针对定量分析充填开采防冲有效性、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方法和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在运河煤矿进行工程应用。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探索了基于“等价采高”描述充填开采效应进而分析覆岩结构演化规律的方法,得到充填工作面覆岩结构运动具有明显的时空滞后性和边界效应的结论;以分析煤体力源特征为主线,研究了“充实率-覆岩结构运动-支承压力演变”三者之间动态转化的力学关系,建立了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模型,并在C5301工作面进行了可靠性验证。(2)设计了基于等价采高原理的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相似模拟试验模型。当等价采高小于0.8m时,采空区顶板只发生弯曲下沉,对工作面煤体施加的动应力最小;当等价采高介于0.8~2.6m之间时,工作面的冲击危险性与等价采高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当等价采高大于2.6m后,覆岩结构发生大范围调整,条带充填工作面的冲击危险达到最大。(3)提出了减冲临界充实率的概念。充实率决定了覆岩运动对煤体的加载效应,当达到减冲临界充实率时,充填有效抑制覆岩运动并实现煤体总应力小于冲击临界应力,充填降低甚至消除了冲击危险;当小于减冲临界充实率时,煤体总应力大于冲击临界应力,表明条带充填工作面仍具有冲击危险。(4)建立了煤体应力比、条带煤柱应力比和弹性能量指数对冲击危险性的隶属度函数,形成了冲击危险等级划分的指标,提出了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局部、整体冲击危险评价方法。(5)提出了以条带煤柱可采性研究、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留设和控制充实率为核心的深井条带充填工作面的防冲技术体系,并在C8301条带充填工作面进行了验证。实践表明,提出的防冲技术体系可行、有效,能够保障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的防冲安全。上述研究成果已经在鲁西南矿区逐步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吴文达[4](2020)在《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神东煤田上部煤层经过多年的混合开采形成大量的遗留煤柱,下煤层工作面在推过这些煤柱时存在压架隐患。大量学者对出集中煤柱进入综采采空区以及在房柱式采空区下方开采的压架机理开展了研究,但对出集中煤柱进入房柱式采空区过程中的压架机制研究较少。论文以神东矿区霍洛湾矿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力学建模、相似模拟和数值计算方法,对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引起的压架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超长距离穿煤柱水压致裂切顶技术。(1)分析了浅埋煤层群下煤层工作面在上部遗留的条带煤柱、综采采空区、实煤体和房柱式采空区下开采的矿压显现特征,出条带煤柱期间支架的压力大,超过正常工作压力35MPa的占比高达87.94%,顶板活动剧烈容易引起压架事故。(2)考虑覆岩载荷传递效应,提出基于压力拱理论的浅埋煤层房式煤柱应力计算方法,克服“从属面积法”计算得到煤柱应力均等的缺点,得出房式煤柱应力在采区中部大于采区边界的分布特征。研究了下部煤层开采过程中上部集中煤柱和房式煤柱的稳定性演化规律,揭示了出煤柱过程中组合煤柱的联动失稳机理。(3)根据组合煤柱支撑顶板的特点,建立了多点支撑多跨的连续梁力学模型,研究了下部煤层开采对上部煤层坚硬顶板稳定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支撑的坚硬顶板与本煤层坚硬顶板组合破断,引起上部坚硬岩层超前大范围断裂失稳的压架机理。(4)建立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相似材料模型,结果表明:工作面出煤柱时呈现“低位坚硬顶板周期来压-上位坚硬顶板动载来压-集中煤柱静载增压”的矿压特征,遗留集中煤柱与房式煤柱在高支承应力作用下联动失稳,上部坚硬岩层在房柱煤柱内侧超前断裂,形成的长悬顶及其上部控制的岩层同步回转下沉,造成层间岩层剪切破坏,引起工作面强动压显现易引发压架事故。(5)建立修正的UDEC-Trigon模型分析上部坚硬岩层悬顶长度、煤层采高和层间坚硬层厚度对层间岩层剪切损伤的影响规律,上部坚硬岩层悬顶长度和采高与层间岩层的剪切损伤呈正相关,出遗留煤柱期间需要降低上位坚硬岩层的悬顶长度来减弱其破断失稳对下部工作面的动载冲击。(6)提出了超深孔穿煤柱水压致裂技术,形成“超前钻探-精准测点-穿层钻孔-测斜修正-循环致裂-窥视评价”一体化成套工艺,现场开展工业性试验。通过对致裂后的矿压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对比,验证了出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的准确性,实现了浅埋煤层群出上部遗留煤柱安全开采。论文有图103幅,表20个,参考文献194篇

唐晓明[5](2020)在《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多煤层开采,应优先开采上保护层。但是实际开采过程中,上覆煤层由于断层、煤厚变化、开采布局等因素的影响留有部分煤柱,而该煤柱的留设往往会使之成为应力集中区域,增加下部煤层的冲击危险性,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徐庄煤矿8332工作面上方为7235、7332采空区及其之间的遗留煤柱,受7235、7332采空区的影响,遗留煤柱内静载应力较高,加之工作面采动的影响,易诱发冲击矿压。因此,本论文以徐庄煤矿采空区遗留煤柱下8332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开采情况,理论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的冲击影响因素及覆岩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各回采时期的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并结合微震数据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的时空演化规律及震源的破裂模式,最后提出了8332工作面冲击危险的监测、防治技术并应用于现场,得出如下结论:(1)按照8332工作实际开采情况,理论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的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及覆岩结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8332工作面回采冲击危险的主控因素为采空区遗留煤柱及保护层开采因素;8332工作面回采前段,在已经基本稳定的覆岩结构中再次形成了“F”型空间结构;8332工作面回采后段,在遗留煤柱区域形成“T”型空间结构。(2)研究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分布特征,沿工作面顶板在遗留煤柱方向和工作面走向方向各布置一条测线。受上保护层的影响,煤壁前方的超前支承应力整体偏低,一般在10~15m范围出现应力峰值,只有在回采第一步时,煤壁前方的超前支承压力明显高于其它回采阶段,说明工作面初次回采对工作面的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面上方遗留煤柱区域的支承压力数值较高,平均为70MPa,受8332工作面回采的影响,工作面超前100m范围遗留煤柱区的应力会再次叠加,最大可达79MPa,因此遗留煤柱影响区冲击危险性较高。(3)基于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微震数据,分析了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及震源破裂模式。8332工作面回采期间,微震能量、频次整体较低,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微震平面分布呈椭圆形,沿遗留煤柱区域向两侧扩展,表明8332工作面回采至“见方”期间及正常推进阶段冲击危险性较大;工作面回采至不同阶段,采空区遗留煤柱与工作面的位置关系不同,工作面受遗留煤柱的作用方式不同,震源破裂模式也会发生改变。(4)结合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冲击特征,制定了针对8332工作面的冲击矿压监测及防治技术,并进行了效果检验。得到以上手段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危险等级,矿压显现较为稳定,未出现能量大于104J的微震活动,实际冲击危险性较低。本论文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指导8332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同时也为类似条件下工作面回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本论文有图62幅,表13个,参考文献100篇。

蒋华[6](2020)在《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消失,地下开采的比例越来越大。而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应力水平不断增高,开采的安全性越来越差。尤其是随着重点矿区进入深部特殊构造区域开采,以冲击地压、矿震等为代表的动力灾害,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发生的规模以及危害程度都明显加剧。目前,在深部开采过程中,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孕育机制和诱发机理亟需进一步探明,尤其在地质构造影响区,动力灾害的致灾过程和致灾条件更加复杂和多变。初步研究表明,向斜轴区域煤层开采过程中,受高构造应力的影响,强矿震、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得更加频繁且破坏性更强。甘肃省砚北煤矿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冲击地压现象显着,2502采区的02工作面位于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回采过程中诱发多起强矿震和冲击地压事件。以此为工程背景,针对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高构造应力环境,围绕矿震孕育载体“围岩特征区”,通过地应力测量、地应力场反演、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理论分析及岩石力学实验等技术手段,初步研究了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获得了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的应力场特征及其采动应力演化规律。砚北煤矿250202工作面所处向斜轴区域属于高应力集中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水平方向,且具有较高应力水平,是该区域强矿震孕育和频发的根本原因。受向斜轴区域高水平构造应力影响,回采面前方围岩和沿倾向两侧围岩内最大主应力呈现越靠近向斜轴部应力增加梯度越大的变化趋势;相比之下,对竖向应力的影响较小,其主要受岩层埋深所影响。(2)获得了向斜轴区域采场特征区围岩在采动过程中的动态破裂规律及其微震事件分布特征。根据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在采动过程中的变形破裂特征,将采场围岩划分为不同特征区域。统计分析了采动过程中不同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发生频次和释放能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一次强矿震或冲击地压事件在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3)发现了向斜轴区域高水平构造应力环境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及采场围岩特征区应力分布具有变异性。通过对砚北煤矿向斜轴区域工作面开采的相似模拟试验及现场回采面支架工作阻力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并分别对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在采动过程中演化规律进行理论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发现,受向斜轴区域高水平构造应力影响,覆岩运动规律及采场围岩特征区应力分布规律均具有变异性。(4)揭示了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活动特征及其与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将微震事件按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岩体破裂机理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微震事件的能量和震源处岩体的应力特征,获得了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活动特征与其应力状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依据G-R关系中微震参数b值及其物理意义,将微震事件按采场围岩特征区分区统计计算,获得了不同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微震活动特征,从而揭示了向斜轴区域不同采场围岩特征区内岩体应力状态在采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同时,以此规律对向斜轴区域工作面进行强矿震危险区划分,经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验证,表明此方法准确率较高。

赵学江[7](2019)在《孔庄煤矿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孔庄煤矿开采深度逐年增加、生产环境不断恶化,所面临的冲击矿压的灾害程度与日俱增,且易发生在煤柱应力集中区、地质构造区等。孔庄煤矿7301工作面沿着F12断层走向方向布置,受到采深较深、断层构造等因素影响原岩应力场较大,加上工作面布置不规则,在工作面转弯、缩面及断层保护煤柱区域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在回采7301工作面时,不仅受到高静载的作用,还受到覆岩破断、F12断层及其衍生断层活化的强动载作用,容易引发冲击矿压事故。为此,论文以孔庄煤矿深埋不规则73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了深埋不规则工作面的冲击影响因素及动静载力源,以7301工作面为模拟背景,剖析了工作面各回采时期的应力分布特征,结合微震数据分析了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微震活动规律,同时提出了7301工作面冲击危险的监测、防治技术并应用于现场,得出如下结论:(1)理论分析了深埋不规则工作面的冲击危险影响因素、覆岩结构特征和动静载力源。结果表明:覆岩结构为单一工作面的O-X结构,7301工作面静载源是自重、支承及构造应力,动载源为上覆岩层活动、断层滑移,多种力源叠加容易诱发冲击,因此7301工作面的冲击危险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工作面初采、见方、过断层、转弯及缩面期间。(2)研究了7301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应力分布特征,FLAC3D模拟实验采用四个阶段分析了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分别为初次来压阶段、“见方”阶段、缩面阶段及临近停采线阶段。初次来压阶段至临近停采线阶段,工作面煤壁前方存在支承应力峰值区域(面前约1012m的位置),应力峰值由21.8MPa升至53.28MPa,应力集中系数最大达到2.88,超前应力水平显着升高;F12断层两侧附近煤岩体应力峰值由28MPa升至37MPa,应力集中系数最大达到2.31,F12断层附近煤岩体应力状态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说明F12断层对7301工作面(尤其是工作面材料道)的影响较大。(3)基于深埋不规则7301工作面回采期间微震数据,将回采过程分为4个阶段:初采阶段、一次见方阶段、一次缩面阶段、二次缩面阶段。在7301工作面回采期间引发的微震事件以小于103J能量的事件为主,且与回采速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4)结合深埋不规则7301工作面冲击特征,得到了针对7301工作面冲击矿压监测及防治技术,并及时进行了效果检验。通过以上手段降低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危险等级,未出现能量大于104J的微震活动,矿压显现较为稳定,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本论文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指导7301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同时也为临近矿井或同类型工作面防冲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本论文有图57幅,表15个,参考文献90篇。

武泉森[8](2019)在《正断层影响区采动效应及动力响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断层是工作面及附近常见的、隐患突出的地质构造,对工作面开采设计、巷道合理支护、安全生产、开采技术等均有重大影响。断层的赋存状态及工作面沿断层开采方式、布置方式不尽相同,其采动作用及其诱发灾害的危险程度必然各异。断层附近采动应力与围岩结构发生变异,并耦合冲击地压、压架、巷道失稳等灾害,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采用岩石力学试验、相似模拟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正断层影响区采动效应及动力响应特征,并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实验室单轴压缩及声发射试验,分析了断层面倾角、粗糙度、围岩强度下应力演化规律、宏观破坏规律,并结合声发射特征获得了断层特征参数对断层失稳特征影响规律。(2)基于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上、下盘工作面分别向断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顶板下沉规律、断层面正应力分布特征及断层滑移量分布规律,揭示了上、下盘工作面不同开采顺序下诱发断层活化模式。基于弹塑性力学和板极限屈服理论,构建了典型边界条件下、上下盘不同开采顺序时时覆岩破坏力学模型,分析了断层影响下覆岩承载能力弱化特征。(3)建立了能够等效描述采空区矸石压实承载力学特性及应力恢复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工作面向断层推进条件下采动效应及动力响应,探讨了断层倾角对断层活化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覆岩运动、断层带应力场与诱发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4)建立了工作面沿断层走向推进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断层煤柱宽度下采动应力演化规律,分析了断层煤柱宽度及断层倾角对断层活化影响规律。(5)分析了动静组合作用下诱发冲击地压机理,揭示了动静载作用下断层冲击地压机理;运用FLAC2D数值模拟软件的Dynamic计算功能,对动静载叠加作用下断层影响区巷道围岩动力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上下盘工作面开采动载扰动下巷道围岩动力响应,分析了震源高度对巷道的冲击破坏效应,再现了断层活化后巷道变形破坏的动态演化过程。

宋红立[9](2019)在《特厚坚硬煤层分层放顶煤开采冲击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冲击地压是围岩体力学平衡遭到破坏,原始应力重新分布,引起巨大而强烈的震动同时伴有大量的煤(岩)块被抛出的一种动力灾害是一种对煤矿生产带来巨大威胁的矿压显现形式。特厚坚硬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顶板、煤柱、构造及煤岩体性质等,但发生的冲击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底板冲击,底板型冲击破坏范围大,发生机理复杂,防治困难,因此有必要对特厚坚硬煤层分层综放开采的冲击机理及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本文以胡家河煤矿401102工作面特厚煤层开采冲击地压防治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开采深度、煤层冲击倾向、煤层厚度、煤柱的影响、顶板岩性特征等六个方面对特厚煤层分层开采冲击地压诱发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特厚坚硬煤层分层放顶煤开采的冲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底板型冲击。在胡家河矿地应力测试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动静载叠加诱发冲击原理,提出了特厚煤层分层开采底板冲击矿压诱发机理及类型,建立了底板应力计算模型;通过对特厚煤层分层开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分析,提出了胡家河矿工作面动载的主要诱发因素来自老顶的来压、采掘活动引起矿井煤岩体局部的高应力集中,其中开采扰动导致顶板甚至上覆岩层的运动、断裂形成的高能量矿震是工作面的主要动载动力源。提出了局部卸压与降低应力集中程度的方法进行冲击矿压灾害控制解危技术及防范措施,针对不同的危险等级提出了以大直径钻孔卸压、煤体卸压爆破、顶板深孔爆破为主的卸压治理方案,现场应用表明:卸压措施可改变周围煤岩体的储能结构,分析了矿震能量、频次变化规律,应用冲击变形能指标,卸压措施有效地降低煤岩体中的应力集中程度,防冲效果明显,为类似条件下矿井安全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

李业[10](2019)在《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煤炭生产绝大多数为井工开采,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已超过冲击地压发生临界深度500m,冲击地压、矿震等重大动力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持续增加而变的更加严重,给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现以陕西省彬长矿区冲击地压矿井高家堡煤矿为工程背景,研究高家堡煤矿及该矿区地质条件下工作面冲击地压显现规律,提出针对性的监测、预警和防治技术,对于促进高家堡煤矿乃至西部矿井安全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高家堡煤矿冲击地压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冲击地压是由高强度煤(岩)层中采场推进影响和构造运动形成高度的应力集中、高能级弹性变形能的储存引起的;依据高家堡煤矿一盘区101工作面的地质条件,运用RFPA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模拟分析不同的采煤方法情况下及断层附近区域的应力分布状态,确定工作面附近区域的应力集中状态,将101工作面划分为了17个冲击危险区域,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确定了101工作面具有强冲击危险性。根据高家堡煤矿冲击地压发生机制及分析结果,制定了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方案,利用大孔径钻孔卸压、煤层爆破卸压、顶底板弱化处理技术手段解除或消弱冲击危险性,将微震法为主进行集中动载荷监测及煤体应力法进行集中静载荷监测的方法相结合进行工作面冲击地压综合监测预警,经过监测检验工作面煤层应力得以降低,卸压效果明显,实现工作面安全无冲击回采,证明了该防控技术的合理性。该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控技术研究方案的实施,有效实现了煤层卸压,防治冲击地压动力现象效果良好,为该矿井、甚至整个矿区、所有全国深部矿井更好的进行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以及采取冲击防控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二、煤柱区域冲击矿压的预报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柱区域冲击矿压的预报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强矿压显现理论研究现状
        1.2.1 强矿压显现经典理论
        1.2.2 动静载叠加诱冲理论
    1.3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研究现状
    1.4 强矿压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4.1 强矿压单参量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4.2 强矿压多参量集成监测预警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1 近距离煤层群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2.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特征
    2.3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研究
    3.1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多源静载计算模型
        3.1.1 自重应力计算
        3.1.2 上覆煤层应力集中与传递估算
        3.1.3 采空区覆岩侧向支承压力计算
        3.1.4 超前支承压力计算
        3.1.5 多源静载作用机理与实例验证
    3.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动载力源分布规律研究
        3.2.1 下煤层开采诱发远场动载理论判据
        3.2.2 典型工作面微震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3.3 近距离煤层群动静载叠加诱发矿压显现判别准则与工程应用
        3.3.1 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判别准则
        3.3.2 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判别准则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数值模拟
    4.1 上覆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开采应力场模拟
        4.1.1 数值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案
        4.1.2 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4.1.3 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
    4.2 近距离煤层群动静载叠加作用规律研究
        4.2.1 数值模拟模型与模拟方案
        4.2.2 动载力源选择
        4.2.3 震源处动载力源计算与校正
        4.2.4 震动波衰减及动静载作用模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方法
    5.1 近距离煤层群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原理
    5.2 区域动载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5.2.1 区域微震预警指标前兆规律分析
        5.2.2 区域微震预警指标
        5.2.3 区域震动波CT探测
        5.2.4 区域微震监测预警模型
        5.2.5 区域微震预警步骤
    5.3 局部静载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模型
        5.3.1 电磁辐射监测预警指标
        5.3.2 矿山压力监测预警指标
        5.3.3 局部静载监测预警模型
        5.3.4 局部静载预警步骤
    5.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区域-局部集成预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与验证
    6.1 工程背景
    6.2 区域震动波CT和局部电磁辐射监测效果分析
        6.2.1 区域震动波CT反演结果分析
        6.2.2 局部电磁辐射监测结果分析
    6.3 预警结果与验证
        6.3.1 区域动载监测预警结果
        6.3.2 局部静载监测预警结果
        6.3.3 区域-局部集成监测预警结果
    6.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防治建议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2)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及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主控因素分析
    2.1 矿井概况
    2.2 煤层群层位概况
    2.3 5368 工作面概况
    2.4 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矿压主控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3.1 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案
    3.2 5368 工作面回采期间各阶段遗留煤柱下围岩应力分布特征
    3.3 5368 工作面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测线应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微震活动规律与冲击力源研究
    4.1 工作面初采阶段微震分布规律分析
    4.2 工作面见方期间微震分布规律分析
    4.3 工作面回采末期微震分布规律分析
    4.4 工作面回采全过程微震活动规律分析
    4.5 典型事件矿震机理及冲击力源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防冲实践
    5.1 5368 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矿压重点防冲区域划定
    5.2 5368 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矿压多元信息监测预警技术
    5.3 5368 工作面回采期间“卸压-降载-释能-减冲”综合防冲技术实践
    5.4 5368 工作面回采期间防治效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2.1.1 课题来源
        2.1.2 研究背景
        2.1.3 课题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2.2.2 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2.2.3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现状
        2.2.4 冲击地压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2.2.5 充填开采与冲击地压的关系研究现状
        2.2.6 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2.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3.1 主要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技术路线
3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结构演化特征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3.1 工程背景分析
    3.2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空间结构及演化规律分析
        3.2.1 典型开采边界条件下条带充填工作面类型划分
        3.2.2 采空区充实率对覆岩结构特征的影响
        3.2.3 深井充填工作面覆岩结构演化的时空滞后性
        3.2.4 深井充填工作面覆岩结构演变的边界效应
    3.3 深井充填工作面走向支承压力分布及演化规律
        3.3.1 深井充填工作面载荷三带结构基本模型
        3.3.2 深井充填工作面静应力估算方法
        3.3.3 深井充填工作面静应力增量估算方法
    3.4 采空区充填效果对关键层完整性的影响
    3.5 深井条带充填工作面载荷三带结构演化规律
    3.6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载荷三带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3.6.1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计算
        3.6.2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煤体应力监测分析
        3.6.3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析
        3.6.4 实体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微震事件空间分布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
    4.1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的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4.1.1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方案
        4.1.2 不同等价采高条件下条带充填开采覆岩破坏规律
        4.1.3 不同等价采高条件下条带充填开采覆岩位移场特征
    4.2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覆岩运动和应力分布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4.2.1 数值模拟方案
        4.2.2 等价采高对条带充填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3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期间覆岩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4.4 基于动静应力叠加的非充分采动采空区覆岩联动致冲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
    5.1 深井条带工作面充填防冲有效性评估方法
    5.2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估方法
        5.2.1 煤体应力状态对局部冲击危险隶属度分析
        5.2.2 条带煤柱应力状态对整体冲击危险隶属度分析
        5.2.3 煤层弹性能量指数对冲击危险性的隶属度
        5.2.4 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冲击危险评价方法
    5.3 深井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估实例
        5.3.1 深井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整体冲击可能性验算
        5.3.2 深井条带煤柱充填工作面局部冲击可能性验算
    5.4 本章小结
6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体系研究
    6.1 基于防冲的条带煤柱的可采性研究
    6.2 基于防冲的深井条带充填工作面区段煤柱设计
        6.2.1 避免巷道局部冲击的区段煤柱最大宽度
        6.2.2 避免发生工作面整体冲击的最大区段煤柱宽度
        6.2.3 保障采空区充填体稳定的区段煤柱宽度
    6.3 基于防冲的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的充实率控制
    6.4 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工作面的防冲措施
        6.4.1 基于降低弹性能量指数的煤层大直径钻孔参数设计
        6.4.2 两顺槽走向爆破断顶方案
        6.4.3 合理推采速度的确定
        6.4.4 地震波CT反演监测方案
        6.4.5 加强巷道超前支护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出上部遗留煤柱期间强矿压显现特征
    2.1 工程背景
    2.2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测试
    2.3 31106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
    2.4 本章小结
3 上部遗留煤柱组合承载联动失稳机理研究
    3.1 基于压力拱理论的房式煤柱稳定性分析
    3.2 出遗留煤柱期间组合煤柱稳定性分析
    3.3 出遗留煤柱期间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3.4 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坚硬岩层破断失稳力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诱发压架机理研究
    4.1 遗留煤柱联动失稳相似材料模拟研究
    4.2 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岩层移动压架机制分析
    4.3 出遗留煤柱期间的支架载荷分析
    4.4 出遗留煤柱期间压架灾害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出遗留煤柱层间岩层剪切效应及影响规律研究
    5.1 UDEC Trigon数值模型
    5.2 上部坚硬岩层破断长度对层间岩层剪切破坏的影响规律
    5.3 下部煤层采高对层间岩层剪切破坏的影响规律
    5.4 层间坚硬岩层厚度对岩层剪切破坏的影响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超深孔穿煤柱水压致裂切顶技术
    6.1 水压致裂方案设计
    6.2 水压致裂工业性试验
    6.3 水压致裂压力变化与裂隙形态
    6.4 出遗留煤柱期间顶板水压致裂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危险性分析
    2.1 开采概况
    2.2 工作面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分析
    2.3 工作面关键层判别及覆岩结构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3.1 数值模型建立
    3.2 工作面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微震活动规律分析
    4.1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微震时空演化规律
    4.2 工作面震源破裂模式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实践
    5.1 8332工作面冲击矿压监测预警技术
    5.2 8332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
    5.3 8332工作面防治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研究现状
        2.2.1 褶皱构造区应力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2 褶皱构造区冲击地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2.3 矿山压力与覆岩运动研究现状
        2.3.1 矿山压力理论研究现状
        2.3.2 采动覆岩空间结构与应力场动态关系
        2.3.3 采动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2.4 国内外矿震及微震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2.4.1 国内外矿震的研究现状
        2.4.2 微震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2.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5.1 研究内容
        2.5.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采动过程演化规律
    3.1 矿区地应力测量及其分布特征
        3.1.1 地应力测量原理
        3.1.2 地应力测量方案
        3.1.3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分布特征
    3.2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场多尺度逐级反演分析
        3.2.1 地应力场反演方法
        3.2.2 地应力场反演结果
    3.3 向斜轴区域地应力场特征
        3.3.1 原始应力场分布特征
        3.3.2 采动应力场沿工作面走向演化规律
        3.3.3 采动应力场沿工作面倾向演化规律
    3.4 本章小结
4 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时空分布规律
    4.1 褶皱构造的地质成因及力学特征
    4.2 矿区微震监测系统布置方案
    4.3 向斜轴区域采场特征区围岩破裂规律
        4.3.1 采场围岩特征区划分
        4.3.2 采场围岩破裂整体分布规律
        4.3.3 采场顶、底板围岩破裂分布规律
        4.3.4 采场特征区围岩破裂分布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应力分布特征及变异性分析
    5.1 向斜轴区域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模拟研究
        5.1.1 试验工作面概况
        5.1.2 试验模型及方案
        5.1.3 工作面覆岩变形及运动特征
        5.1.4 工作面覆岩应力分布规律
    5.2 采场煤壁支承区围岩应力特征
        5.2.1 工作面走向煤壁支承区围岩应力特征
        5.2.2 工作面倾向煤壁支承区围岩应力特征
    5.3 采场底板压缩区围岩应力特征
    5.4 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特征区变异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向斜轴区域采场特征区围岩破裂机理实验研究
    6.1 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案
        6.1.1 实验条件
        6.1.2 实验方案
    6.2 煤岩冲击性能参数实验结果分析
    6.3 特征区围岩单向应力状态下破裂机理研究
    6.4 特征区围岩三向应力状态下破裂机理研究
        6.4.1 不同围压下特征区围岩宏观破裂特征
        6.4.2 不同围压下特征区围岩应力应变特征
        6.4.3 不同围压下特征区围岩破裂释能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围岩特征区内微震特征及其与应力状态相关性研究
    7.1 不同围岩特征区内微震特征分析
        7.1.1 不同破裂机理的微震分类
        7.1.2 不同围岩特征区微震事件的能量特征
        7.1.3 不同围岩特征区微震震源处应力特征
    7.2 微震参数的选择及其物理意义
        7.2.1 微震参数的物理意义
        7.2.2 微震参数分区计算的意义
    7.3 采场围岩特征区微震参数变化规律及危险区识别
        7.3.1 微震参数计算方法的选择
        7.3.2 采场围岩特征区微震参数变化规律
        7.3.3 向斜轴区域强矿震及冲击危险区识别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孔庄煤矿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冲击危险影响因素及动静载分析
    2.1 工作面概况
    2.2 工作面关键层判别及覆岩结构特征分析
    2.3 工作面冲击危险的动静载荷力源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回采应力分布特征分析
    3.1 数值模型建立
    3.2 模拟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微震活动时空规律分析
    4.1 7301 工作面微震时间序列分析
    4.2 7301 工作面微震空间演化规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冲击矿压监测及防控技术
    5.1 7301 工作面冲击矿压监测预警技术
    5.2 7301 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
    5.3 7301 工作面防治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正断层影响区采动效应及动力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断层特征参数对断层活化的影响规律研究
    2.1 试验研究方案及目的
    2.2 不同断层特征参数下应力演化及破裂显现特征
    2.3 不同断层特征参数下声发射演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正断层影响下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及承载能力分析
    3.1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3.2 监测点布置及模型开采
    3.3 下盘工作面开采试验结果分析
    3.4 上盘工作面开采试验结果分析
    3.5 上下盘不同开采顺序下诱发断层活化方式分析
    3.6 断层切割作用下覆岩承载能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向正断层推进时工作面采动效应及断层活化分析
    4.1 工程背景
    4.2 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4.3 断层影响下工作面采动应力演化规律
    4.4 上下盘工作面开采时断层活化规律
    4.5 扰动、断层带应力演化与诱发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
    4.6 断层倾角对断层活化的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断层煤柱应力演化规律及断层活化分析
    5.1 数值模型建立
    5.2 模拟及监测方案
    5.3 上盘工作面开采断层煤柱应力演化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分析
    5.4 下盘工作面开采断层煤柱应力演化规律及断层稳定性分析
    5.5 断层倾角对断层活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动静载叠加作用下断层影响区巷道围岩动力响应特征
    6.1 动静载作用下断层冲击地压机理
    6.2 动静载作用下煤体发生冲击地压机理
    6.3 动载作用下巷道围岩动力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工程实例验证
    7.1 工作面沿断层倾向推进微震分布规律分析
    7.2 工作面沿断层走向推进微震分布规律分析
    7.3 断层走向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规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特厚坚硬煤层分层放顶煤开采冲击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冲击矿压机理及防治研究现状
        1.3.2 厚煤层诱发冲击矿压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 胡家河矿厚煤层冲击矿压影响诱冲机理及类型
    2.1 401102 工作面冲击地压影响因素分析
        2.1.1 开采深度
        2.1.2 煤层冲击倾向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生产技术
        2.1.5 顶板岩层结构特征
    2.2 401102 工作面冲击地压规律及类型的确定
    2.3 小结
3 特厚坚硬煤层冲击矿压诱发机理研究
    3.1 冲击矿压诱发机理及类型
        3.1.1 胡家河煤矿采动应力分布分析
        3.1.2 冲击矿压诱发类型
        3.1.3 底板应力计算模型
    3.2 煤柱区主要动静载力源分析
        3.2.1 工作面开采静载荷分析
        3.2.2 工作面开采动载荷分析
    3.3 小结
4 特厚坚硬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冲击矿压控制解危技术
    4.1 冲击矿压强度弱化减冲技术
    4.2 局部卸压与降低应力集中程度
        4.2.1 巷道帮部大直径钻孔卸压
        4.2.2 巷道底板大直径钻孔卸压
    4.3 动载消能技术
        4.3.1 煤体爆破卸压
        4.3.2 工作面深孔断顶爆破技术
    4.4 采掘工作面卸压解危前后矿震的显现对比
    4.5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1.2.2 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2.3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工作面位置
    2.2 地质构造及水文情况
        2.2.1 煤层情况
        2.2.2 顶底板情况
        2.2.3 地层产状及变化
        2.2.4 断层
        2.2.5 其他地质情况
    2.3 开采技术条件
        2.3.1 巷道参数及支护
        2.3.2 采煤方法
    2.4 高家堡煤矿冲击地压灾害
        2.4.1 冲击地压发生情况及其规律
        2.4.2 冲击地压防治
    2.5 本章小结
3 工作面冲击地压灾害分析及冲击类型确定
    3.1 理论分析
        3.1.1 冲击地压特征与分类
        3.1.2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3.1.3 原始应力场冲击地压分析
        3.1.4 构造区域冲击地压分析
    3.2 数值模拟分析
        3.2.1 RFPA程序简介
        3.2.2 模型建立
        3.2.3 冲击地压应力分布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3.3 工作面冲击危险类型划分及冲击危险性分析
        3.3.1 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
        3.3.2 工作面冲击危险区域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控技术研究
    4.1 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监测
        4.1.1 冲击地压监测方法
        4.1.2 微震法监测
        4.1.3 煤体应力法监测
        4.1.4 煤矿顶板动态监测
    4.2 冲击地压区域防范措施
        4.2.1 合理煤柱尺寸的确定
        4.2.2 工作面采掘顺序的确定
        4.2.3 工作面布置方案确定
    4.3 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4.3.1 放顶煤开采对冲击地压的防治
        4.3.2 101工作面常规卸压方法
        4.3.3 监测预警区域局部解危方法
    4.4 工作面回采防控效果检验
    4.5 工作面防冲安全管理
        4.5.1 安全防护管理
        4.5.2 人员管理
        4.5.3 物料管理
        4.5.4 冲击地压事故应急处置
        4.5.5 其他生产管理措施
        4.5.6 冲击地压灾害避灾线路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煤柱区域冲击矿压的预报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D]. 牟宏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煤层群复杂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研究[D]. 肖红生.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深井条带充填开采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与防治研究[D]. 陈洋.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4]浅埋煤层群上部遗留煤柱联动失稳压架机理与控制研究[D]. 吴文达.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5]采空区遗留煤柱下工作面回采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D]. 唐晓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向斜轴区域采场围岩破裂特征及其与微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D]. 蒋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7]孔庄煤矿深埋不规则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技术研究[D]. 赵学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8]正断层影响区采动效应及动力响应特征研究[D]. 武泉森. 山东科技大学, 2019
  • [9]特厚坚硬煤层分层放顶煤开采冲击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宋红立.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10]高家堡煤矿综放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控技术研究[D]. 李业.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煤柱区岩爆预测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