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木粉复合木塑材料研发成功

新型木粉复合木塑材料研发成功

一、新型木粉复合木塑材料开发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郝飒[1](2021)在《基于FDM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指出为拓展农林剩余物的高值清洁利用领域、壮大3D打印耗材家族,基于响应面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通过混炼、挤出成形等手段制备可降解的PLA/木质粉末复合线材,并通过实际应用优化3D打印参数,制备出可望商业应用的1.75mm规格PLA/桉木粉末复合线材。完成的主要工作与创新如下:(1)通过对自制含水率为10%-15%、粒度<0.15mm的桉木、麦秆、稻壳粉末与聚乳酸(PLA)的混炼,发现PLA/桉木粉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优。(2)应用响应面法,借助挤压成形等工序对PLA/桉木粉复合材料进行聚乙烯辛烯(POE)接枝改性,制备的可降解PLA/桉木粉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与预测值高度吻合,分别达到了 31.27MPa、41.63MPa,其挤压成形温度、桉木粉末配比与POE含量的最优值为:挤出温度170℃、桉木粉末配比15.6%、POE 含量 5.1%。(3)借助单螺杆挤出法制备的1.75mm规格可降解PLA/桉木粉复合线材经3D打印实践与分析,得到了 FDM 3D打印主要工艺参数的推荐值:打印温度210℃、打印层高0.3mm、打印填充率60%、打印速度30mm·s-1;按主要工艺参数推荐值打印制作的烟灰缸、花盆、夹具等作品的外观质量明显优于工艺参数偏离值打印作品。(4)借助扫描电镜对桉木粉末、PLA/桉木粉混炼复合材及其接枝改性材的挤压试件进行了断口形貌观察分析,发现三种试件的断口的韧性断裂特征呈渐进趋势,经接枝改性的PLA/桉木粉复合材料挤压试件的韧性断裂特征最明显。(5)对PLA/桉木粉混炼复合料、1.75mm规格可降解PLA/桉木粉末复合线材及其3D打印试件材质进行了热重分析与红外光谱仪,发现PLA与桉木粉末间的结合界面经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使PLA/桉木粉复合线材的力学性能与耐候性得到明显提升,可望获得商业应用。

夏名出[2](2021)在《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协效阻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磷酸铵(APP)和硼酸锌(BZ)均为木塑复合材料(WPC)的常用阻燃剂。APP单独应用于WPC的阻燃研究已经较多,但存在添加量较大且燃烧时复合材料的发烟量大的问题;而BZ单独使用时阻燃效率不高。本文研究了 APP与BZ复配对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协同阻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与复配磷硼阻燃剂在WPC中的协同阻燃作用。此外,由于阻燃剂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差会导致WPC力学性能下降,因此对其中的APP及nano-SiO2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对APP、BZ及nano-SiO2三元复配阻燃剂的阻燃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APP和BZ复配和其他组分一同制备了阻燃WPC,对样品进行了水平-垂直燃烧测试、极限氧指数测试(LOI)、热重分析(TG)、锥形量热测试(CONE)以及力学性能等检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当APP:BZ为4:1,总添加量为25 wt%时,WPC的各项性能最佳;CONE测试表明,此时协同阻燃性能比单一阻燃剂阻燃性能好;TG结果表明,WPC热稳定性提升较大,残炭量最高增加了 266%,达23.95%;CONE残炭形貌及扫描电镜(SEM)表征结果表明,此时复合材料燃烧后形成了更加致密的炭层;水平-垂直燃烧和极限氧指数测试表明,材料能满足阻燃要求。(2)研究了添加nano-SiO2增强APP/BZ改性WPC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nano-SiO2最佳添加量为4wt%;此时APP/BZ/nano-SiO2WPC极限氧指数最大达25.65%,垂直燃烧等级为V-0等级;CONE测试表明,nano-SiO2能有效降低WPC的总热释放量和烟释放总量,并降低总燃烧时间;TG测试表明,nano-SiO2使WPC的残炭率最大增至32.32%,且使最大热失重速率降低;SEM结果表明,nano-SiO2能使复合材料燃烧后的炭层更加致密,说明nano-SiO2有效提高了 WPC燃烧成炭性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nano-SiO2加入能稍微增加的WPC拉伸强度。(3)利用KH-550对APP和nano-SiO2进行表面改性。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表明,KH-550成功接枝改性APP和nano-SiO2。将改性APP(k-APP)、改性nano-SiO2(k-nano-SiO2)和BZ复配后制备阻燃WPC,研究其力学性能和吸水性能等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三元复配阻燃剂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力学强度分析显示KH-550 表面改性处理能改善 APP 和 nano-SiO2 与基体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制备的 k-APP/BZ/k-nano-SiO2复配协效改性WPC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比APP/BZ/nano-SiO2WPC增加了 5.40%和45.91%,且吸水增重率明显下降,低于未添加阻燃剂的空白组WPC;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测试断面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可明显观察到断面处空洞减少且没有明显间隙;复配阻燃剂气相阻燃作用原理为:APP分解可以释放出NH3,BZ能够释放出水分可以稀释基材周围的氧气浓度及碳氢化合物及羰基化合物等可燃组分,水分蒸发也能够吸收部分热量;拉曼光谱测试进一步说明了 nano-SiO2能在固相阻燃作用的机理——提高复合材料燃烧后残炭的石墨化程度,从而提高其隔热性能。

王凡铭[3](2021)在《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结制件力学性能及微波后处理研究》文中提出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ed Laser Sintering,SLS)采用分层叠加的原理,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粉体的烧结来制造三维实体零件。而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材料以制备具有良好的尺寸精度及力学性能的SLS制件是该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木塑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SLS材料,因其低成本、高尺寸精度及可降解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烧结过程中木粉与高分子界面结合性差及其非致密堆积的特性而存在的孔隙率高、强度低问题限制其广泛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微量(0.1%-2%)的微米级铝粉作为增强体加入木塑复合材料中,并针对铝粉/木塑复合粉末进行SLS工艺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微波后处理工艺应用到铝粉/木塑SLS制件中,以期进一步提高铝粉/木塑SLS制件的力学性能。本文选用聚醚砜树脂(PES)作为高分子基体,利用松木粉和6061铝合金粉末作为填充材料,通过机械混合的方式制备了不同铝粉含量(0.1%-2%)的铝粉/木塑复合粉体,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制备了铝粉/木塑SLS制件;分析铝粉/木塑复合材料的烧结机理,并制备不同含量的铝粉/木塑SLS制件,对其进行力学测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粉体SLS制件的微观组织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制件的力学性能随铝粉含量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制件的致密度及烧结颈大小的变化规律与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相同;当铝粉含量为0.1 wt.%时,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分别增加了 33.9%及130.36%。这可能是由铝粉良好的导热性能及铝粉对激光的反射耦合作用所致。分别对木塑SLS制件及铝粉含量为0.1wt.%的铝粉/木塑SLS制件进行微波处理,并通过微观组织观察分析微波处理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对纯木塑SLS制件几乎无效,而对铝粉/木塑SLS制件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当微波功率为中火(385W)时,经5s的微波处理后试件的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分别增加了 19.72%及8.6%。通过对断口形貌分析可知:经过微波处理后,制件的断口变得更加致密,PES与木粉及铝粉的相容性也有所改善。这可能是由于微米级金属导体(铝粉)在微波辐照下产生的热效应将近界面区PES基体二次熔化,形成了更好的木粉-铝粉-PES界面结合。为进一步完善铝粉/木塑SLS制件微波处理的工艺参数,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观察,探究不同铝粉含量、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制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三个参数的增加,制件的力学性能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进一步将微波后处理的最优工艺参数确定为:当铝粉含量为0.1 wt.%时,中高火(539W)、15s,此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其抗拉强度为9.9MPa,其增幅达到39.4%;而其抗弯强度为16.8MPa,其增幅为31.25%。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作为选择预热温度的依据,并通过实验确定复合粉体激光烧结最佳的工艺参数。实验证明:适当提高激光功率及预热温度可以增加制件的力学性能。当预热温度为83℃,激光功率为15W时,制件的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分别达到10.6MPa 和 18.3MPa。本文的研究为生物质材料的SLS应用提供可行的方案,并为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激光烧结提供可行的思路,将适量的铝粉加入木塑复合材料,并利用微波-导体放电概念,将微波辐射应用于铝粉/木塑SLS制件后处理中。结果证明,该方法对于SLS制件力学性能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该方法具有低廉的成本及简单的工艺,为SLS可用材料的研发及其后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对促进SLS木塑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也为创新木材高效利用方式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刘婉玉[4](2021)在《原位沉积SiO2改性木粉/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高强度的工程塑料作为聚合物基体与木质纤维复合是制备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WPC,简称“木塑”)的有效方法。在木塑体系中引入工程塑料,可以将工程塑料的高强度、耐蠕变、耐高温等属性赋予木塑复合材料,从而使其在具有特定性能需求的材料领域中得到应用。然而,木质纤维的热稳定性较低,在与高熔点的工程塑料复合制备木塑过程中,会因加工温度过高而发生热降解,进而导致制品的颜色变深、性能变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主要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在木粉表面原位沉积一层纳米尺度的SiO2颗粒薄膜,以提高木粉的热稳定性;通过挤出造粒-注塑成型工艺将改性后木粉与聚酰胺6(PA6,亦称“尼龙6”)复合制备PA6基木塑复合材料;同时以PA6作为增强相,选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作为相容剂制备了 PA6/高密度聚乙烯(HDPE)合金基木塑复合材料。探讨了原位沉积SiO2改性提高木粉热稳定性的机理,及其对所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物理、力学等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原位沉积SiO2改性对木粉热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采用TEOS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在不同水硅比条件下对木粉进行改性。改性前后木粉的微观形貌、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光电子能谱、热重等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没有对木粉的分子结构造成影响的情况下,通过改性在木粉表面原位沉积了一层纳米尺度的SiO2颗粒,尺寸介于10-100nm之间,SiO2颗粒层通过C-O-Si共价键和氢键的方式与木粉结合并牢固地包覆在其表面,提高了木粉的热稳定性。在水硅比为8时,改性木粉的增重率最大,热稳定性能最佳,改性后木粉的起始降解温度相比未处理提高了 29.8℃。(2)改性木粉/PA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将水硅比为8条件下原位沉积SiO2改性前后的木粉,在PA6的加工温度下通过挤出-注塑的方式制备了 PA6基木塑复合材料。复合材料表面颜色、加工流变性能、界面性能、力学性能、动态热机械性能、蠕变行为、热性能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原位沉积SiO2改性木粉的热稳定性提高,改性体系复合材料的颜色与未改性体系相比更浅。相同木粉添加量下,改性木粉复合材料体系的平衡扭矩降低,拉伸和弯曲性能略有提高,这表明木粉表面的SiO2颗粒层不仅改善了材料的加工性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但纳米SiO2颗粒层的存在亦在木粉和PA6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弱界面,使材料的储能模量减小,损耗因子增大,冲击强度降低。随着改性木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 45.9%和108%,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 40.3%和116.7%,材料抵抗蠕变变形的能力增强。(3)改性木粉/PA6/HDPE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将木粉添加量恒定为30 wt.%,将原位沉积SiO2改性木粉、PA6、HDPE通过挤出-注塑的成型方法制备木粉/PA6/HDPE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进行界面性能、力学性能、动态热机械性能、蠕变行为、热性能测试分析,考察PA6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6以微球形态分散在HDPE连续相中,在相容剂MAPE的存在下复合材料内部形成了有效界面。高强度和高模量的PA6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性能及复合材料抵抗蠕变变形的能力,但冲击强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此外,刚性PA6的添加提高了复合材料储能模量,使损耗因子减小,HDPE链的α松弛向低温偏移而损耗模量基本不变,表明PA6的脱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HDPE基体发生形变。综上,通过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原位沉积SiO2改性木粉能够有效提高木粉的耐热性能,减缓了木粉与高熔点PA6复合过程中的热降解,为木粉作为填料增强高熔点工程塑料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苏治平[5](2020)在《木质生物质基动态自适应性塑料替代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石油基不可降解塑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和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限制塑料使用的国际背景下,发展可持续和可降解聚合物以替代石油基塑料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木质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持续天然高分子资源,具有制备塑料替代材料的巨大潜力。然而,木质生物质的结构十分复杂,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且分子内与分子间的强氢键作用使纤维素形成了高结晶性有序结构,导致木质生物质不仅很难溶解,也无法像石油基塑料一样进行热成形加工。本论文以未分离的木质生物质(木粉)、纤维素纸张和微晶纤维素为主要原料,通过将其与动态共价聚合物复合或利用动态共价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改性,实现了木质生物质的热加工,并将其转化成了多种具有塑料替代潜力的动态自适应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利用简单的热压法把木粉和动态亚胺聚合物粉末复合,制备了木粉/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首先通过在生物质和动态亚胺聚合物间构建动态氢键及动态亚胺键作用有效改善了两者的界面相容性,使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杨氏模量、抗张强度、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分别能够达到1.92GPa、47.1MPa、4.74GPa和73.2MPa。研究和表征复合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应力松弛行为和自适应性能发现,木粉/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多层复合性能、形状塑造性能、自修复性能和再加工性能。木粉/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还表现出优异的阻水性、抗水性和热稳定性。另外,动态亚胺键的可逆性还使其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和循环利用性能。木粉/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不仅制备方法简单,而且综合性能优异,有望被应用为石油基塑料及其复合材料的新型替代材料。(2)利用简单的浸渍法把动态亚胺聚合物树脂复合在纸张的纤维网络中制备了纸张/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在复合材料内部构筑纤维素纤维和动态亚胺聚合物的互穿网络结构,并在两者间构建氢键相互作用,使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达到71MPa和3.2GPa。通过研究和表征其动态热力学性能、应力松弛行为和热驱动自适应特性发现,纸张/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多层复合性能、自修复性能和形状塑造性能。纸张/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还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阻水性能、较低的吸水率、优异的抗水性和耐有机溶剂性,同时兼具超高的水蒸气和氧气阻隔性能。另外,其在常温下就能够完全降解在二胺的稀溶液中,且降解产物可以被完全回收利用。这些优异的性能表明纸张/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可以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作为新型“绿色”包装材料。(3)利用高碘酸钠对微晶纤维素进行氧化处理获得双醛纤维素,通过席夫碱反应使用小分子二胺对其进行交联,制备了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获得的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抗张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可以达到46.6MPa和2.87GPa。通过变温红外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利用二胺对双醛纤维素进行交联能够有效限制纤维素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并在纤维素分子链间引入动态亚胺交联网络,有助于使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能。DMA测试结果显示其Tg为153~185℃。应力松弛测试和自适应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自修复和再加工性能。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还兼具较高的热降解温度(?300℃)、超低的热膨胀系数(0.1ppmK-1),以及优异的阻水性、抗水性、耐溶剂性和降解性能。另外,通过复合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和木粉还可以获得高强度、高模量、低吸水率、高抗水性和可降解的新型木塑复合材料。以上结果表明,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不仅可以直接被应用为新型生物质基塑料,而且可以用于制备可持续和可降解的“绿色”复合材料。(4)同样利用高碘酸钠对微晶纤维素进行氧化处理,并将其和植物油基长链二胺聚合,制备了全生物质基动态亚胺聚合物。首先通过改变双醛纤维素的氧化度和动态亚胺网络的交联密度使聚合物的强度和韧性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其杨氏模量、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可以在4.7~1320MPa、3.1~33.5MPa和2.5%~108%范围内调控。通过循环拉伸、变温拉伸、变温红外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其力学性能和结构进行表征发现,全生物质基动态亚胺聚合物的强度和韧性主要由其结构中动态亚胺网络和多重动态氢键网络的协同效应所决定。全生物质基动态亚胺聚合物也具有良好的热加工性能、应力松弛行为和自修复性能,其Tg为25~65℃、力学性能的自修复率接近90%。另外,其还表现出超高的热降解温度(473℃)、超低的热膨胀系数(≤0.2ppmK-1)和极低的吸水率(?0.5%),同时其还兼具优异的阻水性、抗水性、耐溶剂性、抗酸碱腐蚀性和降解性能。此外,通过复合全生物质基动态亚胺聚合物和木粉可以制备出力学性能优异、吸水率低、抗水性强、耐酸碱腐蚀和可降解的新一代木塑复合材料。因此,全生物质基动态亚胺聚合物在生物质基塑料和可持续复合材料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王迪[6](2020)在《可膨胀聚苯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提升,中国各行各业的木塑复合材料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可膨胀型聚苯乙烯和刨花为基体,脲醛树脂或纯丙乳液为包覆乳液,将三聚氰胺磷酸盐(MPP)、次磷酸铝(AHP)、可膨胀石墨(EG)作为阻燃剂引入该体系中,制备了新型木塑复合材料。本文主要进行了四部分工作,详细工作情况如下:(1)本部分工作首先制备了脲醛胶粘剂,并对合成的脲醛胶粘剂进行了 FTIR、固化时间、粘度、DSC表征,证明了该脲醛树脂合成成功及适合应用于本体系中。其次开创了制备木塑复合材料的模具发泡新工艺,制备了不同原料配比的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经过隔声性能、导热性能、力学性能测试评估,优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原料配比,该配比为100EPS-UF/50WP。通过表征了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等级、热失重分析,研究及分析了刨花对木塑复合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100EPS-UF/50WP样品极限氧指数达26.3%,垂直燃烧等级通过V-1,热失重中残炭剩余提高到了 8.8%。(2)在优选的配方的基础上,对木塑复合材料进行了单组分阻燃剂(MPP)和双组份(MPP/AHP)阻燃处理。通过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锥形量热、热失重测试手段表征了复合材料。单组分阻燃样品WPC/15MPP氧指数为29.7%(±0.3),垂直燃烧通过V-0评级,热总释放量和烟总释放量的有一定幅度的降低。双组份阻燃剂MPP/AHP配比最优为12/3,氧指数为33.5%(±0.2),其热释放比单组分阻燃进一步降低,残炭剩余提高。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了残炭表面并详细地分析了阻燃机理,MPP和AHP在气相阻燃和固相阻燃中共同作用,提高阻燃效率。(3)纯丙乳液作为包覆液制备了无甲醛释放木塑复合材料,采用单组分阻燃剂(MPP)和双组份阻燃剂(MPP/EG)对木塑复合材料进行处理,并对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等级、锥形量热等阻燃性能表征,优选出MPP/EG的最佳比例为1:1,当复合材料到达V-0等级时,最少阻燃剂添加量为10份,极限氧指数为26.9%(±0.2)。其热释放总量、热释放速率、烟释放总量都大幅度的降低。同时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隔声性能、力学性能被测试,最后进行了阻燃机理的探究及分析。阻燃剂使得复合材料的保温性能、冲击性能小幅度的降低,对于静曲强度以及弹性模量有一定的增强作用。(4)对比甲醛树脂和纯丙乳液分别作为包覆乳液的样品的阻燃性能、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分析乳液不同对其性能影响的原因。

朱诗留[7](2020)在《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木塑复合材料(WPC)因植物纤维填料易热降解而无法选用高熔点工程塑料作为基体,限制了其在高强度工程材料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因此,本文将废弃竹纤维高温热解制成竹炭(BC),并以之为填料,工程塑料聚酰胺6(PA6)为基体,经熔融共混和注射成型技术制备出低吸水率、高强度、高韧性的PA6/BC复合材料。研究竹炭含量、粒径、炭化温度,助剂处理,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等调控方式与PA6/BC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吸水性、尺寸稳定性、热稳定性、熔融结晶及机械性能的关系,揭示不同工艺配方下PA6/BC复合体系界面结合机制与竹炭的增强增韧机理。为工程塑料在WPC领域的应用作出有益探索,也为废弃木/竹等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找到突破口,在材料创新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积极作用。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BC与PA6的相容性和增强效果较碳纤维好,可替代或部分替代碳纤维在PA6中的应用。BC的添加改善了 PA6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PA6/BC复合材料吸水率和线性热膨胀系数随BC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大降幅分别为46%和50%。BC的添加量在30wt%以内时,有利于改善PA6的加工流动性,熔体指数最大增幅99%。BC在PA6/BC复合体系中具有异相成核作用,有利于促进PA6生成稳定的α晶型,提高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BC粒子在PA6基体中的分散性和浸润性良好,与PA6基体产生范德华力和机械互锁效应,界面结合强度和机械性能增大。PA6/BC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强度最大增幅为41%和72%,冲击强度最大降幅27%。浸水处理降低了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改善了冲击韧性。(2)高温竹炭具有芳香性和自润滑性,改善了 PA6/BC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吸水性和尺寸稳定性,熔体指数最大增幅36%,吸水率和线性热膨胀系数最大降幅分别为33%和42%。高温竹炭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较大,与PA6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强,PA6熔体流入BC孔隙中形成牢固的界面互锁结构,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提升。相较纯PA6,拉伸/弯曲强度最大增幅为51%和72%,冲击强度最大降幅 29%。(3)PA6/BC复合材料的加工流动性、吸水性、结晶性、热学性能、力学性能、尺寸稳定性等不随BC粒径大小而单调变化。小粒径BC的分散性和浸润性较好,易嵌入PA6基体中形成较为稳定的二元结构;PA6熔体易流入大粒径BC的孔隙中形成牢固的机械互锁。大粒径BC增强作用更好,小粒径BC对韧性的负面效应较小。适宜粒径BC进行复配杂化,具有较好的级配效应,达到增强增韧的效果。如200 nm和25 μm的BC复配杂化的PA6/BC200N/BC25M拉伸/弯曲/冲击强度分别增大49%、75%、14%。(4)成核剂WBG-Ⅱ、WNA108在PA6/BC复合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异相成核能力,促进PA6微晶的生长和晶粒微细化,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上升;无机粉体表面处理剂WOT108和加工改性剂WAC802改善了 BC粒子的分散性和浸润性,PA6/BC复合体系的界面相容性和界面结合强度增大。四种助剂的添加均实现了对PA6/BC复合体系的增强增韧,耐水性和尺寸稳定性提升。相较于纯PA6,复合材料拉伸/弯曲/冲击强度分别提高51%~57%、76%~82%、12%~28%,吸水率下降27%~34%,线性热膨胀系数下降27%~37%。(5)MAPE对PA6/BC复合体系具有增容和增强增韧的作用,PA6/BC/MAPE的拉伸/弯曲/冲击强度较纯PA6分别增大33%、61%、30%;吸水率和线性热膨胀系数分别降低30%和18%。LDPE、HDPE、UHMWPE与PA6界面相容性差,界面间隙和相分离明显。利用LDPE、HDPE、UHMWPE进行共混改性的复合材料拉伸/弯曲/冲击强度较纯PA6分别下降20%~36%、16%~39%、3%~18%,吸水率下降53%~64%。

袁子鑫[8](2020)在《拉伸流变支配的桉木粉/聚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强韧化制备》文中研究说明木塑复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s,WPCs)韧性不佳限制了其在高韧性高强度应用环境下的使用。依靠传统化学改性增强增韧木塑复合材料的方式步骤繁琐且使用大量试剂,采用共混橡胶等弹性体的方式则会降低木塑复合材料的刚性。本文以高韧性的高分子量聚乙烯(HMWPE)为增韧剂,采用基于拉伸流变塑化输运机理的偏心转子挤出机(Eccentric Rotor Extruder,ERE)制备了桉木粉/聚丙烯(PP)/HMWPE复合材料,同时实现木塑复合材料的增强和增韧,并探究HMWPE的加入和拉伸流场支配的流场作用对于木塑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分析其增韧和增强的机理。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基于拉伸流变的塑料共混技术研究与应用、木塑复合材料的高值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基于拉伸流变支配的偏心转子挤出和基于剪切流场的转矩流变仪密炼两种方式加工PP/HMWPE共混物,利用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2D-WAXD)、拉曼光谱、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DMA)、扫描电镜、热变形温度测试(HDT)、动态流变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测试手段,比较了拉伸流场和剪切流场支配的加工方式对不同成分的PP/HMWPE共混物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基于剪切流场的转矩流变仪加工,基于拉伸流变支配的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可以促进聚合物分子链的取向,提高取向度,聚合物的结晶度也因此而提高,同时拉伸流场支配的加工方式还促进了PP和HMWPE两相界面分子链的扩散,改善PP与HMWPE的界面结合,有利于PP/HMWPE共混物强度和韧性的提高。PP/HMWPE共混物中PP/HMWPE质量比为4/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27.9 MPa、472.8%、40.1 MPa、1364 MPa和48.6 k J/m2,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等性能较PP无明显下降,缺口冲击强度则提升了100.8%,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因此,本文以此质量比PP/HMWPE共混物作为塑料基体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围绕桉木粉/PP/HMWPE木塑复合材料,研究了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由转矩流变仪加工的桉木粉/PP/HMWPE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大幅度降低。由偏心转子挤出机加工的桉木粉/PP/HMWPE木塑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缺口冲击强度和非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28.7 MPa、55.2 MPa、2508 MPa、8.2 k J/m2和33.7 k J/m2,较转矩流变仪加工的桉木粉/PP木塑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19.6%、21.6%、23.5%、57.7%和50.4%。这是由于加入木粉后复合体系流动性下降,同样转速下,拉伸应力作用增强,促使形成了更高取向的晶体结构,结晶度提高,且木粉和塑料基体间的界面粘附改善。木塑复合材料塑料基体中取向晶体结构的形成和高的结晶度,以及木粉和塑料基体间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提升了材料的刚性。PP/HMWPE间界面以及木粉和塑料基体间的界面改善,实现应力在材料中的有效传递,有利于HMWPE发挥增韧作用,当受到冲击载荷时,HMWPE和PP发生塑性形变,提高材料的抗冲击性能。综上所述,添加适量HMWPE,采用偏心转子挤出机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抗冲击性能和耐热性,且制备方法简单,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

王苏炜[9](2020)在《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塑复合材料(WPC)作为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其在建筑装修、包装运输、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非常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资源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了解决传统木塑复合材料存在的密度大,抗冲击韧性差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挤出发泡技术在复合材料内部引入微孔结构来抑制制品内部微裂纹的扩张,从而克服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脆性大、延展性和抗冲击应力低等缺点。本论文首先通过设计新型螺杆结构、引入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泵来搭建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然后开展了原料配方体系组分优化、成型工艺参数选择以及挤出过程泡孔形态结构探索等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了木塑复合材料的微发泡成型要求,通过引入分离螺棱、屏障螺杆头来改善螺杆的混炼塑化能力,并依次与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齿轮泵串联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分散混合以及稳压、建压能力,从而搭建适用于木塑复合材料的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2、分析比较了 PP/POE、PP/HDPE及PP/微晶蜡三种树脂基体的结晶特性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并研究了不同材料体系下试样的泡孔结构、力学强度以及耐热性能的变化规律,从而探索物料特性、微观结构及制品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分析了木粉含量、木塑界面相容性、成核剂形态及发泡剂配比等不同原料配方体系对材料发泡行为及其他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调节模具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参数来控制挤出过程中的熔体压力和熔体粘度,进而影响气体溶解度及扩散速率、调节气泡成核起始点及成核密度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和改善试样的泡孔形态和力学性能。4、分析了不同分子链结构的聚丙烯树脂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特性,研究了其对后续气泡成核、生长和定型过程的影响,探明聚丙烯分子链结构对试样泡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5、通过观察试样轴向和径向的泡孔结构,探明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流动熔体中气泡“成核-生长-约束-限位”过程的演变机理,制备了具有高抗冲击强度、高耐热性能的聚丙烯基天然纤维复合材料。

杨颖旎[10](2020)在《定形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木塑复合材料集易成型加工、良好尺寸稳定性、无毒无味、防蛀耐腐等优点于一身,是环境友好型绿色材料。木塑复合材料逐步应用于家具和建领域,前景十分广阔。但木塑复合材料功能较为单一,而绿色相变储能材料可通过相态的转变实现节能调温,将其引入能赋予木塑复合材料新的功能,可实现木塑复合材料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和热能的高效存储与转化,对开发新型生物基绿色节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定形相变储热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多孔型和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设计了储热密度大,热物性能优异的多孔型和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构建了相变储能材料与木塑复合材料于一体的功能材料。从基体物相结构入手,对定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进一步探究了定形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储热机制,并开展了定形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储放热性能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真空吸附法制备了以膨胀石墨(EG)为定形基材,聚乙二醇800(PEG800)为相变材料的多孔型相变储热材料(PEG/EG相变储热材料)。PEG/EG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温度范围为18.89~34.23℃的人体舒适温度区间,结晶和熔化区间的相变潜热值为97.56 J·g-1和98.59 J·g-1;储放热速率在升温过程提升了27.31%,降温过程提升了60.5%;EG与PEG 800之间通过氢键和毛细孔吸附作用相结合,对熔化后的PEG起到限域作用,阻止液体的渗漏;EG的高导热性可减小PEG 800的过冷度。(2)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以聚氨酯为壁材、PEG 1000为芯材的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制备了以聚氨酯为壁材、PEG 800与PEG1000共混的复合芯为芯材的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一元和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均具有良好的抗流失性和热稳定性。在结晶过程一元和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相变潜热值分别为109.6 J·g-1和97.19 J·g-1;熔化过程的相变潜热值分别为96.6 J·g-1和98.58 J·g-1;二者在结晶和熔化过程的相变温度分别为25.51℃、23.12℃和28.02℃、38.10℃、32.88℃和36.24℃,均处于人体舒适热环境温度范围内。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升降温时间更长,储热效果更为明显。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具有聚氨酯结构,制备过程未破坏PEG 800和PEG 1000的官能团。微胶囊定形基体结构能够与芯材形成稳定化学键,减少了相变温度向低温方向的位移。二元储热模式降低了相变储热材料过冷度。(3)采用挤出成型法,在多孔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储热密度高、热稳定性良好的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多孔型相变储热材料添加量为40%时,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在凝固-熔化循环过程中的储热值为117.83 J·g-1和116.80 J·g-1,热稳定性较好。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内部热传导依赖于聚合物基体分子链振动、晶格声子与填料晶格声子共同相互作用以扩散的形式来实现。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在24小时内对室内温度的调节能力有限,仅在处于自身相变温度区间内的时间段内发挥储热调温效果。(4)采用混炼成型法,在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储热性能优异的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添加量为40%时,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在凝固-熔化循环过程中的储热值为127.14 J·g-1和121.37 J·g-1;二元储热模式影响下,在结晶和熔融过程中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区间宽度分别为23.37℃和20.64℃。微胶囊与木塑复合材料之间形成桥联,提升了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传热过程中其热传导依赖于聚合物基体分子链振动、晶格声子与填料晶格声子共同相互作用以扩散的形式来实现。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在24小时内均能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减缓了室内温度的变化幅度。

二、新型木粉复合木塑材料开发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木粉复合木塑材料开发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DM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复合材料概述
        1.2.1 生物质材料
        1.2.2 生物质复合材料
    1.3 3D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1.3.1 3D打印技术
        1.3.2 3D打印技术分类
        1.3.3 3D打印流程
        1.3.4 3D打印材料
    1.4 3D打印用生物质复合材料
        1.4.1 聚乳酸基生物质复合材料
        1.4.2 3D打印用生物质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原辅材料筛选与预处理
    2.1 材料与装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验装备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木质粉末含量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混炼温度对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PLA/桉木粉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
    3.1 PLA/桉木粉复合材料设计
    3.2 PLA/桉木粉复合材料制备
        3.2.1 材料与装备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桉木粉末含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3.3.2 接枝相容剂含量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3.3.3 挤出温度对试样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PLA/桉木粉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优化
    4.1 响应曲面法优化试验方案的确定
    4.2 试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PLA/桉木粉复合线材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装备
        5.1.3 试验方法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热失重分析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断口形貌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PLA/桉木粉复合线材3D打印参数优化与应用
    6.1 PLA/桉木粉末复合线材3D打印参数优化研究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讨论
    6.2 PLA/桉木粉末复合线材3D打印应用实践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图表附录
致谢

(2)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协效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
        1.1.1 木塑复合材料应用及特点
        1.1.2 木塑复合材料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2 常用阻燃剂及阻燃方法
        1.2.1 磷系阻燃剂
        1.2.2 硼系阻燃剂
        1.2.3 硅系阻燃剂
    1.3 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
        1.3.1 木塑复合材料阻燃研究现状
        1.3.2 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机理
        1.3.3 木塑复合材料阻燃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3 论文构成及创新点
2 APP/BZ复配阻燃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2.3 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和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阻燃性能分析
        2.3.2 锥形量热分析
        2.3.3 热降解分析
        2.3.4 残炭形貌及微观形貌分析
        2.3.5 力学性能分析
        2.3.6 断面形貌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SiO_2/APP/BZ协效阻燃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和设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阻燃性能分析
        3.3.2 锥形量热分析
        3.3.3 热降解分析
        3.3.4 复合材料燃烧残炭形貌及微观形貌
        3.3.5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APP/改性纳米SiO_2/BZ木塑复合材料性能及协效阻燃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KH-550表面改性APP和纳米SiO_2
        4.2.4 改性APP/改性纳米SiO_2/BZ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性能检测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分析
        4.3.2 力学性能分析
        4.3.3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4.3.4 木塑复合材料物理性能
        4.3.5 阻燃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结制件力学性能及微波后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2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研究
        1.2.1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2.2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研究现状
        1.2.3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发展趋势
    1.3 选择性激光烧结木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选择性激光烧结可用材料概述
        1.3.2 选择性激光烧结木塑复合材料存在问题
        1.3.3 选择性激光烧结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升途径
    1.4 选择性激光烧结制件后处理研究现状
        1.4.1 选择性激光烧结材料后处理概述
        1.4.2 木塑复合材料后处理概述及发展现状
        1.4.3 微波后处理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及粉末制备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复合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2.3 制件烧结及力学性能测试的试验设备及方法
        2.3.1 试验设备
        2.3.2 制件烧结方法
        2.3.3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4 微波后处理实验
        2.4.1 微波后处理试验设备
        2.4.2 微波试验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铝粉含量对木塑复合材料SLS制件力学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力学性能测试及断口形貌分析
        3.2.1 SLS制件的制备及力学性能实验
        3.2.2 断口微观形貌表征
    3.3 铝粉对SLS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
        3.3.1 铝粉/木塑复合粉末激光烧结机理分析
        3.3.2 铝粉对木塑复合材料烧结过程的影响分析
        3.3.3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制件的断裂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波后处理对铝粉/木塑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影响
    4.1 引言
    4.2 微波后处理预实验分析
    4.3 微波处理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 微波辐照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微波辐照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3.3 微波辐照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
    4.4 微波处理工艺参数对铝粉/木塑复合力学性能影响
        4.4.1 不同铝粉含量下微波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处理时间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微观组织影响
        4.4.3 微波功率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微观组织影响
        4.4.4 微波工艺参数对铝粉/木塑强化机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工艺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DSC实验及预热温度的设计
    5.3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工艺参数研究
        5.3.1 预热温度及工艺参数实验设计
        5.3.2 工艺参数对制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工艺参数对制件外观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工艺参数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机理分析
        5.4.1 预热温度及激光功率对制件力学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5.4.2 其它加工参数分析与设置依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原位沉积SiO2改性木粉/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概述
        1.2.1 通用塑料基木塑复合材料
        1.2.2 工程塑料基木塑复合材料
        1.2.3 聚合物合金基木塑复合材料
        1.2.4 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
    1.3 溶胶-凝胶技术及应用
        1.3.1 溶胶-凝胶技术简介
        1.3.2 溶胶-凝胶技术在木材改性中的应用
        1.3.3 溶胶-凝胶技术在天然纤维改性中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内容
2 原位沉积SiO_2改性木粉及其热稳定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改性木粉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2.3.2 增重率分析
        2.3.3 改性木粉的化学结构分析
        2.3.4 改性木粉的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改性木粉/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颜色分析
        3.3.2 加工流变分析
        3.3.3 断面形貌分析
        3.3.4 力学性能分析
        3.3.5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3.3.6 蠕变分析
        3.3.7 热稳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改性木粉/聚酰胺6/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性能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断面形貌分析
        4.3.2 力学性能分析
        4.3.3 动态热机械性能分析
        4.3.4 蠕变分析
        4.3.5 热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木质生物质基动态自适应性塑料替代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塑料简述
        1.2.1 石油基可生物降解塑料
        1.2.2 生物基不可生物降解塑料
        1.2.3 生物基可生物降解塑料
    1.3 木质生物质基塑料替代材料
        1.3.1 木塑复合材料
        1.3.2 纸基复合材料
        1.3.3 纳米纤维素基材料
        1.3.4 木质生物质基改性和衍生聚合物
    1.4 动态共价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动态共价化学的基本理论
        1.4.1.1 动态共价化学的反应类型
        1.4.1.2 动态共价键促使聚合物分子链重构的机理
        1.4.2 动态共价聚合物的合成和性能
        1.4.3 动态共价聚合物的应用
        1.4.3.1 自适应性锂盐/纳米材料-动态共价聚合物复合材料
        1.4.3.2 可修复和可循环利用的碳纤维织物增强复合材料
        1.4.3.3 其他应用
    1.5 基于动态共价化学的木质生物质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1.5.1 木质生物质基动态共价聚合物
        1.5.1.1 木素衍生物基动态共价聚合物
        1.5.1.2 半纤维素衍生物基动态共价聚合物
        1.5.1.3 木素基动态共价聚合物
        1.5.2 木质生物质/动态共价聚合物复合材料
        1.5.2.1 纳米纤维素/动态共价聚合物复合材料
        1.5.2.2 纸张/动态共价聚合物复合材料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适应性木粉/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动态亚胺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2.2.2.1 动态亚胺聚合物的合成
        2.2.2.2 动态亚胺聚合物的表征
        2.2.3 木粉的氧化改性和表征
        2.2.3.1 氧化木粉的制备
        2.2.3.2 氧化木粉的表征
        2.2.4 WP/PI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2.2.4.1 WP/PI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2 WP/PI复合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I的化学结构、Tg和力学性能
        2.3.2 WP/PI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2.3.3 WP/P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2.3.4 WP/PI复合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和T_g
        2.3.5 WP/PI复合材料的多层复合性能
        2.3.6 WP/PI复合材料的形状塑造性能
        2.3.7 WP/PI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性能
        2.3.8 WP/PI复合材料的再加工性能
        2.3.9 WP/PI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2.3.10 WP/PI复合材料的阻水性和抗水性
        2.3.11 WP/PI复合材料的降解和回收利用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性纸张/动态亚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和试剂
        3.2.2 动态亚胺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3.2.2.1 动态亚胺聚合物的合成
        3.2.2.2 动态亚胺聚合物的表征
        3.2.3 PPCs的制备和表征
        3.2.3.1 PPCs的制备
        3.2.3.2 PPCs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PCs的结构设计
        3.3.2 PPCs的结构和形貌
        3.3.3 PPCs的力学性能
        3.3.4 PPC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表征
        3.3.5 PPCs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和T_g
        3.3.6 PPCs的多层复合性能
        3.3.7 PPCs的自修复性能
        3.3.8 PPCs形状塑造性能
        3.3.9 PPCs的气体阻隔性能和水通量
        3.3.10 PPCs的热稳定性
        3.3.11 PPCs的阻水性、吸水率、抗水性和耐有机溶剂性
        3.3.12 PPCs的降解和回收利用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性纤维素基动态亚胺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和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和表征
        4.2.2.1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
        4.2.2.2 双醛纤维素的表征
        4.2.3 Cell-PI的制备和表征
        4.2.3.1 Cell-PI的制备
        4.2.3.2 Cell-PI的表征
        4.2.4 Cell-PI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4.2.4.1 木粉的表面化学改性
        4.2.4.2 Wood/Cell-PI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双醛纤维素的结构和形貌
        4.3.2 Cell-PI的结构设计
        4.3.3 Cell-PI的结构和形貌
        4.3.4 Cell-PI的力学性能
        4.3.5 Cell-PI的变温红外表征
        4.3.6 Cell-PI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表征
        4.3.7 Cell-PI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和T_g
        4.3.8 Cell-PI的自修复性能
        4.3.9 Cell-PI的再加工性能
        4.3.10 Cell-PI的热稳定性和热膨胀系数
        4.3.11 Cell-PI的水接触角、阻水性、吸水率、抗水性和耐有机溶剂性
        4.3.12 Cell-PI的降解性能
        4.3.13 Cell-PI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4.3.13.1 OWP和 AWP的形貌和结构
        4.3.13.2 Wood/Cell-PI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4.3.13.3 Wood/Cell-P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13.4 Wood/Cell-PI复合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和T_g
        4.3.13.5 Wood/Cell-PI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3.13.6 Wood/Cell-PI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抗水性和降解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性全生物质基动态亚胺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和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和试剂
        5.2.2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和表征
        5.2.2.1 双醛纤维素的制备
        5.2.2.2 双醛纤维素的表征
        5.2.3 Bio-PI的制备和表征
        5.2.3.1 Bio-PI的制备
        5.2.3.2 Bio-PI的表征
        5.2.4 Bio-PI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5.2.4.1 木粉的表面化学改性
        5.2.4.2 Wood/Bio-PI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双醛纤维素的结构和形貌
        5.3.2 Bio-PI的结构设计
        5.3.3 Bio-PI的结构和形貌
        5.3.4 Bio-PI的力学性能
        5.3.5 Bio-PI的循环拉伸和变温拉伸性能
        5.3.6 Bio-PI的变温红外表征
        5.3.7 Bio-PI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表征
        5.3.8 Bio-PI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和T_g
        5.3.9 Bio-PI的自修复性能
        5.3.10 Bio-PI的热稳定和热膨胀系数
        5.3.11 Bio-PI的水接触角、阻水性、抗水性、耐有机溶剂性和耐酸碱性
        5.3.12 Bio-PI的降解性能
        5.3.13 Bio-PI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5.3.13.1 Wood/Bio-PI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形貌
        5.3.13.2 Wood/Bio-PI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13.3 Wood/Bio-PI复合材料的动态热力学性能和T_g
        5.3.13.4 Wood/Bio-PI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5.3.13.5 Wood/Bio-PI复合材料的吸水率、抗水性、耐酸碱性和降解性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可膨胀聚苯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简介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1.2.1 简介
        1.2.2 木塑复合材料国内发展状况
        1.2.3 木塑复合材料国外发展状况
    1.3 木塑复合材料常用阻燃剂及阻燃机理
        1.3.1 含卤阻燃剂
        1.3.2 磷系阻燃剂
        1.3.3 硼系阻燃剂
        1.3.4 膨胀型阻燃剂
        1.3.5 金属氢氧化物阻燃剂
    1.4 木塑复合材料阻燃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简介
        1.5.1 可膨胀聚苯乙烯(EPS)
        1.5.2 刨花(WP)
        1.5.3 WPC制备方式
        1.5.4 阻燃处理方法及阻燃途径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实验制备
        2.3.1 脲醛树脂(UF)的制备
        2.3.2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样品性能测试及表征
        2.4.1 极限氧指数测试(LOI)
        2.4.2 垂直燃烧等级测试(UL-94)
        2.4.3 热失重分析(DTG)
        2.4.4 锥形量热测试(CONE)
        2.4.5 电子扫描显微镜测试(SEM)
        2.4.6 力学性能测试
        2.4.7 隔热保温性能测试
        2.4.8 隔声性能测试分析
        2.4.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4.10 脲醛树脂的粘度测试
        2.4.11 脲醛树脂的固化时间测试
        2.4.12 脲醛树脂的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第三章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制备、配方优选及阻燃研究
    3.1 引言
    3.2 脲醛树脂性能表征
        3.2.1 脲醛树脂合成表征(FTIR)
        3.2.2 脲醛树脂固化时间表征
        3.2.3 脲醛树脂粘度表征
        3.2.4 脲醛树脂固化晗变表征
    3.3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研究
        3.4.1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表征
        3.4.2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隔热性能表征
        3.4.3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隔声性能表征
    3.5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表征
        3.5.1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测试
        3.5.2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热稳定分析
        3.5.3 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的燃烧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PP/AHP阻燃EPS基木塑复合材料
    4.1 引言
    4.2 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WPC的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测试
        4.2.3 WPC的锥形量热表征及分析
        4.2.4 WPC的残炭SEM表征及分析
        4.2.5 WPC的热稳定性表征及分析
        4.2.6 WPC的力学性能表征及分析
    4.3 WPC/MPP/AHP的燃烧过程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保型WPC阻燃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环保型阻燃WPC制备及配方优选
        5.2.1 环保型阻燃WPC样品的制备
        5.2.2 环保型阻燃WPC/MPP/EG样品配方优选(LOI,UL-94)
    5.3 环保型阻燃WPC/MPP/EG配方精简及性能表征
        5.3.1 WPC/MPP/EG样品的制备
        5.3.2 WPC/MPP/EG样品的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测试
        5.3.3 WPC/MPP/EG样品的锥形量热表征
        5.3.4 WPC/MPP/EG样品的热稳定分析
    5.4 WPC/MPP/EG样品的阻燃机理分析
    5.5 WPC/MPP/EG样品的力学性能表征
    5.6 WPC/MPP/EG样品的隔热保温性能表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醛/无醛WPC板材的各性能对比
    6.1 引言
    6.2 阻燃性能对比
    6.3 力学性能对比
    6.4 隔热性能对比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本课题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7)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
        1.2.1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1.2.2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方法与机理
        1.2.3 填充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1.2.4 填充改性聚合物用填料的选用
    1.3 聚酰胺6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3.1 聚酰胺6的合成、性能与应用
        1.3.2 聚酰胺6的共混改性研究
    1.4 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1 生物质炭的制备
        1.4.2 生物质炭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2.1 生物质炭/聚烯烃复合材料
        1.4.2.2 生物质炭/可降解聚合物复合材料
        1.4.2.3 其他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炭化温度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试样制备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2.3.2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2.3.3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2.3.4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2.3.5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2.3.6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2.3.7 不同炭化温度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含量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试样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3.3.2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3.3.3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3.3.4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3.3.5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3.3.6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3.3.7 不同含量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粒径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试样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4.3.2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4.3.3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4.3.4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4.3.5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4.3.6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4.3.7 不同粒径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助剂改性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备
        5.2.3 试样制备
        5.2.4 性能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5.3.2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分析
        5.3.3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5.3.4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5.3.5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5.3.6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5.3.7 助剂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设备
        6.2.3 试样制备
        6.2.4 性能表征与测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界面形貌及结合机理分析
        6.3.2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
        6.3.3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吸水性分析
        6.3.4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XRD分析
        6.3.5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学性能分析
        6.3.6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6.3.7 聚乙烯基树脂共混改性PA6/BC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拉伸流变支配的桉木粉/聚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强韧化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木塑复合材料的增韧和增强改性现状
        1.2.1 植物纤维的改性研究现状
        1.2.2 塑料基体的改性研究现状
        1.2.3 界面改性剂在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
        1.2.4 木塑复合材料的其它改性方法研究现状
    1.3 PP/PE共混物及PP/PE基木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 基于拉伸流变的聚合物加工成型方法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3 样品的制备
        2.1.4 表征测试方法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流变行为的影响
    3.2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取向的影响
    3.3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微观形貌的影响
    3.4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结晶行为的影响
    3.5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动态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3.6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7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PP/HMWPE共混物耐热性能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
    4.2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取向的影响
    4.3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4.4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
    4.5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动态热机械性能的影响
    4.6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7 偏心转子挤出加工对木塑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1.2.1 木塑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成型设备及工艺
        1.2.3 木塑复合制品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微发泡成型技术
        1.3.1 微发泡成型过程
        1.3.2 气泡成核机理
        1.3.3 微发泡成型设备及工艺
    1.4 聚丙烯木塑复合材料发泡性能及其应用现状
        1.4.1 聚丙烯发泡性能
        1.4.2 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课题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发泡试样的制备
    2.2 试样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2.2.1 流变测试
        2.2.2 熔融指数测试(MFR)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2.4 差示量热扫描测试(DSC)
        2.2.5 热失重曲线测试(TGA)
        2.2.6 抗冲击强度测试
        2.2.7 拉伸强度测试
        2.2.8 弯曲强度测试
        2.2.9 表观密度测试
        2.2.10 维卡软化温度测试
        2.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第三章 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的搭建
    3.1 单螺杆挤出机
    3.2 塑化螺杆
        3.2.1 分离螺纹
        3.2.2 屏障螺杆头
    3.3 混合元件
        3.3.1 混合元件类型
        3.3.2 动态混合器尺寸
    3.4 稳压装置
    3.5 发泡模具
        3.5.1 发泡工艺选择
        3.5.2 机头模具尺寸
        3.5.3 模具内熔体的流动状态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共混体系对材料熔体强度及泡孔结构的影响
    4.1 实验方案
    4.2 弹性体对木塑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2.1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2.2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2.3 PO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2.4 POE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PO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3 HDPE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3.1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3.2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3.3 HDP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3.4 HDP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4 微晶蜡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4.1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4.2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4.3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4.4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各组分对发泡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方案
    5.2 木粉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2.1 木粉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2.2 木粉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2.3 木粉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2.4 木粉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2.5 木粉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3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3.1 MAH-g-PP对木粉和树脂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
        5.3.2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3.3 MAH-g-PP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3.4 MAH-g-PP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3.5 MAH-g-PP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3.6 MAH-g-PP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4 成核剂类型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4.1 成核剂类型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4.2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4.3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4.4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4.5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5 成核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5.1 成核剂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5.2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5.3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5.4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5.5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6 复合发泡剂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6.1 发泡剂分解温度
        5.6.2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6.3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7 发泡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研究
        5.7.1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7.2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树脂类型及工艺参数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方案
    6.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1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6.2.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6.3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3.1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6.3.2 模具温度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6.3.3 模具温度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6.4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4.1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6.4.2 螺杆转速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6.4.3 螺杆转速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木塑复合材料挤出过程中泡孔形态的演变机理与模型初探
    7.1 挤出实验中发泡过程初探
    7.2 泡孔形态演变机理的探索
    7.3 本章总结
第八章 总结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表及已接收的论文
    研究成果及专利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定形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储热技术与相变储能材料
        1.2.1 储热技术
        1.2.2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1.2.3 无机类相变储能材料
        1.2.4 有机类相变储能材料
        1.2.5 相变储能材料的过冷度及成因
    1.3 定形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聚合物材料填充法
        1.3.2 多孔材料吸附法
        1.3.3 微胶囊法
    1.4 木塑复合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木塑复合材料的国外研究现状
        1.4.2 木塑复合材料的国内研究现状
    1.5 功能化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思路的引出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2 多孔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PEG/EG相变储热材料制备
    2.4 PEG/EG相变储热材料的表征
        2.4.1 氮气吸附法(BET)
        2.4.2 渗漏效果检测
        2.4.3 扫描电镜测试(SEM)
        2.4.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2.4.5 热重分析法(TG)
        2.4.6 冻融循环测试
        2.4.7 温度巡检法
    2.5 结果与分析
        2.5.1 EG的微观形貌与孔隙结构
        2.5.2 EG对PEG的定形能力
        2.5.3 PEG/EG相变储热材料的储热性能
        2.5.4 PEG/EG相变储热材料的热稳定性
        2.5.5 PEG/EG相变储热材料的耐久性
        2.5.6 PEG/EG相变储热材料的储放热过程
        2.5.7 PEG与EG的作用机制
        2.5.8 EG对PEG的过冷度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3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制备
        3.3.1 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制备
        3.3.2 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制备
    3.4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表征
        3.4.1 扫描电镜测试(SEM)
        3.4.2 渗漏效果检测
        3.4.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3.4.5 热重分析法(TG)
        3.4.6 冻融循环测试
        3.4.7 温度巡检法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定型能力
        3.5.2 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定型能力
        3.5.3 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化学结构
        3.5.4 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化学结构
        3.5.5 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储热性能
        3.5.6 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储热性能
        3.5.7 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热稳定性
        3.5.8 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热稳定性
        3.5.9 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耐久性
        3.5.10 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耐久性
        3.5.11 一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储放热过程
        3.5.12 二元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的储放热过程
        3.5.13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材料合成机制
        3.5.14 微胶囊结构对相变储能材料的过冷度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杨木粉的预处理
    4.4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制备
    4.5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表征
        4.5.1 扫描电镜测试(SEM)
        4.5.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4.5.3 热重分析法(TG)
        4.5.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4.5.5 导热系数的测定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储热性能
        4.6.2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4.6.3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化学结构与微观形貌
        4.6.4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材料结构及传热过程
        4.6.5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过冷度分析
        4.6.6 多孔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储放热性能模拟
    4.7 本章小结
5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3 杨木木粉的预处理
    5.4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制备
    5.5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表征
        5.5.1 扫描电镜测试(SEM)
        5.5.2 差示扫描量热仪法(DSC)
        5.5.3 热重分析法(TG)
        5.5.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5.5.5 导热系数的测定
    5.6 结果与分析
        5.6.1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储热性能
        5.6.2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5.6.3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化学结构与微观形貌
        5.6.4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材料结构及传热过程分析
        5.6.5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过冷度分析
        5.6.6 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储放热性能模拟
        5.6.7 多孔型与微胶囊型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新型木粉复合木塑材料开发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DM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表征[D]. 郝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2]杨木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协效阻燃性能研究[D]. 夏名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3]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结制件力学性能及微波后处理研究[D]. 王凡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原位沉积SiO2改性木粉/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 刘婉玉.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5]木质生物质基动态自适应性塑料替代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苏治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可膨胀聚苯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D]. 王迪.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竹炭/聚酰胺6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朱诗留.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8]拉伸流变支配的桉木粉/聚丙烯/高分子量聚乙烯复合材料强韧化制备[D]. 袁子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D]. 王苏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10]定形相变储热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D]. 杨颖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新型木粉复合木塑材料研发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