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吴越小说概论》

关于《当代吴越小说概论》

一、关于《当代吴越小说概论》(论文文献综述)

肖灿[1](2020)在《王鲁彦的创作与浙东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鲁彦深受浙东地域文化熏习,因此其浙东乡土书写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强的地域文化特征。浙东文化之于王鲁彦具有“散在”形态,即浙东文化奠定了王鲁彦的基本文化构成:基于浙东山水交错的特殊地理环境,形成了浙东地区相对开放、包容且勇于反叛的刚柔并济的精神质素。传统古越农耕文明造就了浙东民性的尚功趋利,浙东人为追求现实功利而出外经商的传统使王鲁彦的乡土小说带有极强的经济意识。浙东地区重神信巫的原始信仰也为王鲁彦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浙东文化之于王鲁彦同时具有“集约”形态:王鲁彦由浙东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浙东乡土文化,并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故土,从而呈现出对浙东乡土文化既皈依又抵牾的基本面貌。王鲁彦对浙东乡土文化有所汲取,但在他有选择的汲取过程中,其多数作品都融会于否定性的思想内涵中,包含着对浙东乡土文化的不信任和质疑,这又是一种对浙东乡土文化的天然的抵牾。在抵牾的同时,他的文字、思考以及故事、人物塑造又深深渗透在浙东乡土文化之中,孕育生根。这是王鲁彦在主体意识参与下与浙东文化深刻而独特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一者体现在王鲁彦以现代眼光看待浙东传统文化时表现出的既择取又拒斥的矛盾心理,二者体现在王鲁彦笔下的浙东乡土世界与现代中国的同构与游离。五四乡土小说目标一致地定位在对中国古老乡土和封建文化道德的批判。而着眼于中国近现代社会裂变,展示受外来工业文明波动的乡土面貌的创作却不常见。在这一背景下,生长于沿海的王鲁彦得现代文明的风气之先,以独特的经济视角审视率先经受工业文明侵染的浙东乡土,展现外来文明对宗法制乡村经济的破坏以及金钱观下人性的异化。以经济因素为核心展开戏剧冲突是王鲁彦浙东乡土书写的特殊之处。

史婷婷[2](2020)在《吴秀明着述目录(1979—2017年)》文中研究说明一、着作1.《在历史与小说之间》,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2月版2.《文学中的历史世界——历史文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版3.《历史的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4.《真实的构造——历史文学真实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1月版5.《三元结构的文学——世纪之交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1月版6.《文学浙军与吴越文化》(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7月版7.《隔海的缪斯——高阳历史小说综论》(与夏烈合着),

沈杏培[3](2018)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强行关联法”指谬》文中研究说明关联研究是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性方法和常见类型,对于探讨文学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下的文学研究实践中,由于研究者史料缺失、学力不逮或关联方法使用失当等原因,出现很多"强行关联"式的学术成果。其典型症状有以下几种:一是简单并举式的松散关联,缺少对研究对象之间关联方式和作用程度的深度追问;二是研究对象的关联痕迹和影响事实被悬置,造成对象之间内在逻辑的缺失,形成虚假关联;三是以庸俗实证的方法把中国作家的文学品质归结为外国渊源或某种偶然性因素,形成庸俗关联。强行关联研究的共同点是违背文学现象之间真正的关系,强行建构起虚假逻辑,表现出方法论上的主观主义和学术实践上的霸权形态。这一学术症候理应得到清理和反思。

何青志[4](2011)在《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文中指出本文立足于前人成果给予的启示,对隐含作者概念进行了多维探究。综述了隐含作者概念研究的中外文献;追寻了隐含作者概念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巴赫金理论对布斯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探索了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视野下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互动效应;运用第三空间理论思维方法对隐含作者概念进行了全新维度的阐释。笔者认为,布斯当初在《小说修辞学》中只是将隐含作者作为小说修辞术语提出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理论的不断涌现,隐含作者概念自身在不断获得理论构建的同时,也不断显现着新思维和方法论上的启迪价值和理论意义。一方面,隐含作者概念的提出丰富了小说修辞理论,拓展了小说修辞理论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他者化——第三化”的隐含作者呈现出潜隐的文学第三空间的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在“三元辩证法”理论的关照下,隐含作者获得了“阿莱夫”式的无尽的理论阐释和文本实践的空间。对于隐含作者来说,“阿莱夫”不是别的,而是实际的文本的审美空间。因此,本文最后一章从隐含作者的历史之维、隐含作者的社会之维、隐含作者的文化之维三个方面展示了隐含作者的时空维度的审美效应。总之,本文在对布斯“隐含作者”概念的多维阐释中,从整体上呈现出两个理论突破点:一是将布斯“隐含作者”概念与巴赫金“人身上的人”的概念进行比较;二是对“隐含作者”“他者化——第三化”的阐释。这两个理论突破点是本文的创新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李兰[5](2011)在《论池莉小说在当代地域文化小说中的独特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当代着名作家池莉以写武汉的人与事而着称,作为凡俗世界的歌者,她的作品与武汉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苍凉浑厚的秦地小说相比,与清新秀丽的吴越小说相比,池莉的武汉小说无疑是介于南北文学之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形态。

何青志[6](2010)在《白山黑水之韵与渔舟唱晚之声——新时期东北乡土小说与吴越乡土小说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乡土小说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其创作与研究源远流长。东北文化与吴越文化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分支。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地貌和在历史发展中各具特点的运作轨迹,这地处南北两域的地域文化呈现出诸多相异的特征,其人文性格也各具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同处于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积淀的诸多不同,在同一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许多差异,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征: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审美意象;共有的文化反思,相异的人文性格;共同的历史叙事,多元的文本建构。正是这种同中存异异中见同的文本叙事不仅内蕴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更见证着中华文学百花园的姹紫嫣红华彩异彰。

何青志[7](2010)在《白山黑水之韵与渔舟唱晚之声——新时期东北乡土小说与吴越乡土小说之比较》文中提出乡土小说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其创作与研究源远流长。东北文化与吴越文化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分支。由于各自不同的自然地貌和在历史发展中各具特点的运作轨迹,这地处南北两域的地域文化呈现出诸多相异的特征,其人文性格也各具特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同处于相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积淀的诸多不同,在同一历史进程中又表现出许多差异,并在整体上呈现出如下特征: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审美意象;共有的文化反思,相异的人文性格;共同的历史叙事,多元的文本建构。正是这种同中存异异中见同的文本叙事不仅内蕴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更见证着中华文学百花园的姹紫嫣红华彩异彰。

汪德宁,陈佳佳[8](2010)在《《百合花》:“共名”时代的个性化抒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茹志鹃凭着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对生活的独特领悟,建构了《百合花》这一"清新隽逸"的话语空间,超越了"共名"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不仅与作品的创作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艺术个性及其文化性格。

戴俊艳[9](2008)在《论当代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以陆文夫、范小青、朱文颖为代表》文中指出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陆文夫、范小青和朱文颖三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苏州作家为例,来深入探究当代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古城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中形成了苏州以柔性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独特地域文化精神,具体呈现出婉约、从容、淡然,含蓄、内敛、幽远,精致、风雅、诗意等特征。苏州地域文化精神对当代苏州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品也由此具有浓郁的苏州地域文化色彩。本论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对苏州文学生长的背景进行探析,从苏州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概论和地域文化的嬗变与作家创作的变异三方面来分析。第二章从苏州地域文化的外在显示——作家对地域风情的描绘来探究当代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主要从作家对自然风物的描画,民俗风情的描画,“苏州人”的刻绘和“苏州味”的语言追求四方面来分析。第三章从苏州地域文化的深层蕴涵——作家“苏州味”的精神底蕴来探究当代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主要从作家婉约、从容、淡然的文化精神,含蓄、内敛、幽远的艺术风格和苏州文化精神的个性呈现三方面来探究。结语部分分析当代苏州作家创作的文学史意义及其缺陷。

朱莹莹[10](2007)在《暧昧的“寻根” ——论江南文化视野中的寻根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江南是一个特殊的地域,在保有牢固的传统文化积淀的同时,还具备吸纳外来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一特质使江南文学在中国文学进程中的重大变革期总是突显出一种积极的先锋姿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的交流碰撞之下,“寻根文学”思潮兴起,江南“寻根文学”的表现尤为耀眼。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江南“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思潮之间是一种暧昧的游离关系。本文试图从江南独特的文化视野切入,分别从为什么“寻根”、寻什么“根”、怎么“寻根”三方面,深入探讨江南“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思潮间呈现出的暧昧状态及其原因。首先,“寻根文学”思潮是一场主张明确、目的突出的文学运动。寻找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强化和“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都成了“寻根文学”创作的指引。但江南“寻根文学”呈现出的是一种“寻根”意识弱化的纯粹寻找状态。江南作家在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表达了处于传统与现代间的尴尬立场和困惑心理;在具体的创作中,他们也没有突出“走向世界”的意向,反而体现了一种无意识的更纯粹的“寻根”状态。这与“寻根文学”思潮间就产生了一种暧昧的关系。当这种弱化的“寻根”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创作中,江南“寻根文学”所寻的江南文化之“根”以及创作方法,与其他地域的“寻根文学”相比就有了不同的表现。当其他“寻根文学”表达明确的文化之“根”及其对待“根”的态度立场时,江南“寻根文学”所寻的江南文化之“根”则是难以定义,充满丰富韵味的,并且处在一个无奈坚守的立场上。而江南“寻根文学”将情节冲突内化的散文倾向,充满诗意和地域色彩的文学语言,使得江南“寻根文学”的叙事风格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至此,江南“寻根文学”的暧昧气息,及其与“寻根文学”思潮间若即若离的关系,都有了答案。

二、关于《当代吴越小说概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当代吴越小说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1)王鲁彦的创作与浙东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地域文学”概念与地域文学文化研究的兴起
        1.1.2 浙东文化在地域文学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1.2 选题意义
        1.2.1 文学史意义
        1.2.2 美学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综述
        1.3.2 江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综述
        1.3.3 浙东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综述
        1.3.4 王鲁彦小说的研究综述
第1章 浙东文化之于王鲁彦“散在”与“集约”的双重形态
    1.1 散在:浙东文化浸润下王鲁彦的文化构成
        1.1.1 浙东地理造就的“刚”“柔”并济的精神质素
        1.1.2 经商传统造就的强烈的经济意识
        1.1.3 重神信巫的民俗书写
    1.2 集约:王鲁彦对浙东乡土文化既皈依又抵牾的矛盾心理
        1.2.1 王鲁彦对浙东乡土文化的皈依心理
        1.2.1.1 “召唤地母”的土地情结
        1.2.1.2 存在于意念中的乡土的蛊惑
        1.2.2 王鲁彦对浙东乡土文化的抵牾心理
        1.2.2.1 现代眼光审视下的浙东乡土
        1.2.2.2 “土性”基调的自觉选择
第2章 王鲁彦主体意识参与下与浙东文化的矛盾运动
    2.1 浙东乡土书写与现代中国的同构与游离
        2.1.1 同构:与典籍同构的滨海水乡的典型风光
        2.1.2 游离:多元兼容文化传统与排异心理的游离
    2.2 对浙东传统文化的择取与拒斥
        2.2.1 择取:“逆于时趋”的反叛质性
        2.2.2 拒斥:现代眼光审视下浙东传统文化的不合理
        2.2.2.1 荒诞无稽的浙东民俗的不合理
        2.2.2.2 势利善妒的浙东民性的不合理
        2.2.2.3 庸俗无聊的民族根性的不合理
第3章 王鲁彦浙东书写的突破:以经济因素为核心的戏剧冲突
    3.1 外来工业文明侵吞下的众生相
    3.2 金钱盛宴中的“吃人”悲剧
    3.3 现代商业文明中主体意识的觉醒
结语
参考文献
    1.1 着作类
        1.1.1 王鲁彦个人着作
        1.1.2 其他相关着作
    2.1 论文类
        2.1.1 期刊
        2.1.2 学位论文
        2.1.3 报纸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吴秀明着述目录(1979—2017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着作
二、选编
三、论文

(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强行关联法”指谬(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中的松散关联和简单并举
二、影响研究中的假式关联和逻辑缺失
三、海外汉学研究中的强行关联与庸俗实证
结语

(4)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智性贡献之布斯
    二、《小说修辞学》的“真理和力量”
    三、本文研究的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1章 隐含作者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文献综述
    1.1 隐含作者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
        1.1.1 走向和解的智性选择
        1.1.2 隐含作者概念的阐述
    1.2 隐含作者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2.3 存在的的问题
第2章 隐含作者概念寻源
    2.1 古希腊修辞之光的照耀
        2.1.1 秉承古希腊修辞学的传统
        2.1.2 亚氏修辞伦理观对布斯的影响
        2.1.3 布斯对古希腊思辩性修辞术的继承
    2.2 巴赫金与布斯理论的相互印证
        2.2.1 巴赫金对布斯影响的可能性
        2.2.2 巴赫金与复调小说理论
        2.2.3 “人身上的人”与隐含作者概念存在哪些异同?
第3章 接受视野中的隐含作者
    3.1 接受美学与隐含作者
        3.1.1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发轫
        3.1.2 隐含作者与阅读活动
    3.2 隐含作者的潜在势能与召唤性
        3.2.1 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意蕴中显现的隐含作者
        3.2.2 隐含作者的文本张力
        3.2.3 隐含作者与文本的对话性
第4章 第三空间的隐含作者
    4.1 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理论与索亚的第三空间
        4.1.1 列斐伏尔的第三空间理论
        4.1.2 索亚的第三空间
    4.2 “他者化——第三化”与隐含作者
        4.2.1 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的启示
        4.2.2 《阿莱夫》隐喻性的启迪
    4.3 隐含作者的时空之网
        4.3.1 隐含作者与文本中各类角色的时空距离
        4.3.2 隐含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张力
第5章 隐含作者历史之维的叙事文本
    5.1 隐含作者与红色经典叙事
        5.1.1 战争题材的叙事
        5.1.2 《林海雪原》成功重要因素
    5.2 奇遇与突围中的隐含作者
        5.2.1 创作题材上的突破
        5.2.2 创作方法上的突破
        5.2.3 穿越政治的阴霾
第6章 隐含作者社会之维的文本创作
    6.1 隐含作者的社会之维
        6.1.1 历史语境中对普通人存在的关怀
        6.1.2 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6.1.3 关于人类之爱的哲理追思
    6.2 心理空间透视中的隐含作者
        6.2.1 人物心态的展示与探究
        6.2.2 时空场景叙写中的隐含作者
第7章 隐含作者文化之维的叙写文本
    7.1 东北乡土小说与吴越乡土小说之比较
        7.1.1 相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审美意象
        7.1.2 共有的文化反思,相异的人文性格
        7.1.3 共同的历史叙事,多元的文本建构
    7.2 边缘文化的诉求
        7.2.1 差异的书写中的隐含作者
        7.2.2 隐含作者在历史叙事中
    7.3 当下叙事中的隐含作者
        7.3.1 直面现实的叙写
        7.3.2 人性之美的叙写
        7.3.3 多元叙事的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论池莉小说在当代地域文化小说中的独特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池莉小说与秦地小说比较
二、池莉小说与吴越小说比较
    第一, 人物主体。
    第二, 小说的主体内容。
    第三, 主体风格追求。
三、结语

(8)《百合花》:“共名”时代的个性化抒写(论文提纲范文)

(9)论当代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以陆文夫、范小青、朱文颖为代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苏州文学生长背景论
    第一节 苏州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节 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关系概论
    第三节 地域文化的擅变与作家创作的变异
第二章 苏州地域文化的外在显示:风情的描画
    第一节 苏州自然风物的描画
    第二节 苏州民俗文化的描画
    第三节 “苏州人”的刻绘
    第四节 “苏州味”的语言追求
第三章 苏州地域文化的深层蕴涵:“苏州味”的精神底蕴
    第一节 婉约、从容、淡然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含蓄、内敛、幽远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苏州文化精神的个性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暧昧的“寻根” ——论江南文化视野中的寻根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江南文学:中国文学进程中的先锋姿态
    一 置身于文学变革中的江南文学
    二 边缘状态下的"寻根"
第一章 "寻根"意识弱化的纯粹找寻
    一 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边界上徘徊
    二 "走向世界"目的性的背离
第二章 寻找立于中原规范之外的江南文化
    一 江南文化之"根":无法定义之下的丰富性表达
    二 在无奈坚守中眷恋与回味
第三章 在富于江南韵昧的叙事风格中寻找
    一 情节冲突内化的散文倾向
    二 沉浸在地域文化氛围里的语言叙述
结语 "寻根"阐释背后的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当代吴越小说概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王鲁彦的创作与浙东文化[D]. 肖灿. 新疆大学, 2020(07)
  • [2]吴秀明着述目录(1979—2017年)[J]. 史婷婷. 中文学术前沿, 2020(01)
  • [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强行关联法”指谬[J]. 沈杏培. 文艺研究, 2018(04)
  • [4]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 何青志. 吉林大学, 2011(05)
  • [5]论池莉小说在当代地域文化小说中的独特意义[J]. 李兰.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6]白山黑水之韵与渔舟唱晚之声——新时期东北乡土小说与吴越乡土小说之比较[J]. 何青志. 华夏文化论坛, 2010(00)
  • [7]白山黑水之韵与渔舟唱晚之声——新时期东北乡土小说与吴越乡土小说之比较[J]. 何青志. 华夏文化论坛, 2010(00)
  • [8]《百合花》:“共名”时代的个性化抒写[J]. 汪德宁,陈佳佳. 名作欣赏, 2010(17)
  • [9]论当代苏州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以陆文夫、范小青、朱文颖为代表[D]. 戴俊艳. 南京师范大学, 2008(01)
  • [10]暧昧的“寻根” ——论江南文化视野中的寻根文学[D]. 朱莹莹. 浙江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关于《当代吴越小说概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