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11”事件后的中亚安全与俄美因素

论“9.11”事件后的中亚安全与俄美因素

一、论“9·11”事件后中亚地区安全与俄美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杜天川[1](2018)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的优势和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与欧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中亚国家因其总体稳定的政局,在倡议建设中所处的关键节点位置,同中国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初期的重点区域。倡议在该地区推进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早期收获。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同中亚的合作对中国扩大战略空间、维护边疆安全、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对于我们提出妥善应对对策,充分挖掘中亚国家在中国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背景内涵、倡议在中亚推进中的比较优势、战略意义,倡议背景下中国中亚合作面临的挑战和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中国同中亚的合作不仅使双方在经济文化上获得发展,更会使中国在扩大战略空间、维护边疆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实现重要突破。中国在与中亚携手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不仅具有交通基础设施优势,而且互补的经贸结构,深厚的人文交流和可依托的上合组织平台等有利条件也使得双方合作的前景广阔。但是倡议在中亚推进具有明显优势的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受大国因素制约、安全形势严峻、贸易投资环境欠佳和中亚存在对经济带倡议及中国形象认识错误等方面的挑战。我们要做到增强地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策略性推进同中亚的合作,积极对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妥善对冲美国战略的消极面,进而促进中国中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贾刚[2](2015)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野下的中吉关系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连通枢纽,也是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主要突破口之一。中吉自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良好,特别是在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两国间的政治安全关系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中吉经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能够推动中吉两国在政治安全、经济贸易、文化领域的全面合作。中吉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将为中吉关系发展提供新的利益基础。尽管目前中吉关系发展良好,并且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影响中吉关系发展的问题:一是两国在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影响中吉经济合作;二是吉国内政治不稳定,影响中吉关系发展的连续性;三是大国博弈激烈,为中吉关系发展增添不确定性;四是吉国民众缺乏对中国的认知,影响两国民心相通。对应着问题本文提出了四点对策:一是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吉关系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两国议会交流,构建中吉命运共同体;三是寻找各大国在吉国的利益切合点,协调各国利益;四是开展公共外交,构建中国良好外交形象。在新时期,中吉关系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双边关系发展,而是要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视野下进行统筹思考,赋予中吉关系发展新的内涵——通过中吉合作,探索可行的合作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铺路。把中吉关系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处理双边关系的典范。

赵炜[3](2012)在《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安全的俄罗斯和美国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与市场体系已不可逆转,中国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赖程度大大提升,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安全成为中国的战略重点。而中亚由于其地缘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及丰富的能源蕴藏,成为中国及其它大国争夺的焦点,能源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俄罗斯和美国作为影响中国中亚能源安全的主要地缘因素,论文对俄美两国的中亚能源战略进行了分析,分别就两国对中国于这一地区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进行讨论。同时,对中俄美三国这一组大三角关系在中亚能源博弈这一方向上展开比较分析。通过比较三国在该地区能源战略的目标、合作方式及其政策效用,最后提出中国为确保中亚能源安全而应对俄美两国所奉行的总体策略。发展稳定的中美关系,对美国在中国中亚能源安全问题上发挥的作用给予更多的战略重视,不搞对抗,维护两国之间的总体缓和与合作的大趋势。及时跟踪与调查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战略与目标,进而调整自身策略,并建立相应的综合应对机制以增进中国的能源利益。至于俄罗斯,中国则要借助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得以形成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经贸关系,通过中国自身的对俄经济优势,尽快提升两国之间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度,这样不仅可以借此来抗衡美国的压力,更能将俄罗斯丰富的能源资源纳入到中国中亚能源供应的体系之中,以最大程度确保中国中亚能源的安全。本论文在创作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历史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分别分析俄美两国对中国的中亚能源安全的作用,同时对俄美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正是通过基于中俄美三国在中亚能源外交的综合比较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中亚能源供应所面临的地缘环境,从而为中国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思路。

王畅[4](2008)在《“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新变动与中国的因应对策探析》文中提出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了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政治利益,东亚各国都为谋求自身在地区中的最大利益而不断努力。朝核问题、台海问题、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等都影响着东亚政治格局,从而引起地区态势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由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分化和重组。只有分析和把握时局的发展态势,用系统的思维方法阐述国家运动的规律,才能够更好的诠释东亚政治格局的变迁。本论文以国际政治格局、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规律为线索,系统分析“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从主要国家的政策分析入手,借用系统分析理论阐述国家发展和运动的一般轨迹,重点分析东亚政治格局在“9·11事件”后的新变化。在客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下,运用量、质变原理,分析国际格局的分化和重组趋势,综合评价东亚政治格局在“9·11事件”后的演变对地区主要力量以及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曹飞[5](2006)在《中亚国家政局演变中的大国博弈研究》文中认为中亚地区有史以来就是几大不同文明之间的边缘和连接地带。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则使中亚成为东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和东亚儒家文化三种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汇地。另外,中亚地区民族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在历史上,这些民族的关系错综复杂,极易发生碰撞。到了现代,各种势力围绕着石油天然气资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作为文化和意识形态交错的地域,中亚在全球文明的相互碰撞和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各大国在中亚地区都有其特殊利益。美国出于反恐战争的实际需要和围堵中俄的考虑,积极驻军中亚,推动“颜色革命”,想把中亚纳入“民主国家”的行列;俄罗斯视中亚为其传统势力范围,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和防务力量依然主要依赖俄罗斯,俄罗斯不会轻易放弃在中亚地区的既得利益;中国出于对自己国家安全和能源问题的考虑,积极打击“三股势力”,反对美国驻军中亚和推行“颜色革命”,并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展开全方位的合作。本文试图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考查中亚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和文化、民族、宗教的碰撞和冲突,对中亚政治局势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做一个梳理,并把美、俄、中等大国在中亚地区的博弈作为重点来论述,进而提出中国在这场世纪博弈中应采取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

祖立超,谷迎秋[6](2005)在《从吉尔吉斯“颜色革命”看俄美博弈中亚》文中认为2005年3月,“颜色革命”蔓延到吉尔吉斯,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颜色革命”并不属于革命,它是在民主口号掩盖下的政治、经济利益再分配。吉尔吉斯“郁金香革命”的原因既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吉尔吉斯“颜色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俄美在中亚的博弈也将持续下去。

祝政宏[7](2003)在《论“9·11”事件后中亚地区安全与俄美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安全存在着潜在威胁;俄罗斯对中亚地区的安全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其构筑和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形成中亚地区安全的有效保障机制;美国对中亚地区的安全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二、论“9·11”事件后中亚地区安全与俄美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9·11”事件后中亚地区安全与俄美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的优势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及推进
    2.1 相关含义和基础理论
        2.1.1 地缘政治理论
        2.1.2 非传统安全的基本含义
        2.1.3 能源安全的概念
    2.2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和内涵
        2.2.1 倡议产生的国际环境
        2.2.2 倡议提出的国内背景
        2.2.3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
    2.3 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长远优势
        2.3.1 合作共建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势
        2.3.2 经贸结构互补
        2.3.3 人文交流深厚
        2.3.4 可依托的上合组织平台
    2.4 倡议在中亚的推进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2.4.1 扩大战略空间,奠定崛起依托
        2.4.2 加大恐怖主义打击力度,维护边疆安全
        2.4.3 增加油气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第3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面临的挑战
    3.1 中国中亚合作面临的大国因素制约
        3.1.1 俄罗斯的战略疑虑及与华的经济利益冲突
        3.1.2 美国的战略担忧和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3.2 地区内外交困的安全形势
        3.2.1 安全外溢产生
        3.2.2 域内矛盾丛生
    3.3 地区贸易投资环境欠佳
        3.3.1 腐败现象严重
        3.3.2 投资风险较高
    3.4 对倡议和形象认知错误的困扰
        3.4.1 对倡议的错误认知
        3.4.2 对华形象的负面认识
第4章 中国应对挑战的对策分析
    4.1 增强地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4.1.1 加强自我防护
        4.1.2 联合外界力量
    4.2 策略性推进同中亚的合作
        4.2.1 明确合作的重点国家和领域
        4.2.2 落实棘手问题的解决
    4.3 基于俄美因素的战略举措
        4.3.1 积极对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
        4.3.2 妥善对冲美国战略的消极面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野下的中吉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本文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2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及吉国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2.1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2.2 吉尔吉斯斯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3 中吉关系的发展基础与现状
    3.1 中吉关系的发展基础
    3.2 中吉关系的发展现状
4“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中吉关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4.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中吉关系提供经济合作空间
    4.2“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中吉关系发展提供政治安全合作平台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为中吉关系发展提供文化互信基础
5 中吉关系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5.1 当前中吉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 促进中吉关系发展的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安全的俄罗斯和美国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安全的地缘因素
第二章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安全的俄罗斯因素
    第一节 俄罗斯能源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一、俄罗斯的能源价值及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二、俄罗斯能源的局限性
    第二节 中俄在中亚的能源竞争
    第三节 俄哈能源合作对中国的影响
        一、俄对哈能源领域的控制与合作的相互依赖性
        二、俄哈能源的非对称性合作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章 美国的中亚能源战略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基于地缘政治利益的美国中亚能源战略
    第二节 美国介入中亚地区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挑战与机遇
第四章 基于对中亚能源政策的中俄美因素比较分析
    第一节 中俄美三国在中亚油气领域的博弈
    第二节 中俄美三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综合比较分析
        一、中俄美三国对中亚能源目标的比较分析
        二、中俄美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方式的异同
        三、中俄美三国对中亚的能源政策效果比较分析
结语 在中亚能源安全问题上中国应对俄美的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4)“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新变动与中国的因应对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东亚政治格局演变的理论诠释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东亚地区的定义
        二、东亚政治格局
    第二节 东亚政治格局演变的理论分析
        一、政治格局变动理论阐述
        二、政治格局变动的质量变过程
        三、影响东亚政治格局变动的关键因素
第二章 "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演变分析
    第一节 "9·11事件"与东亚政治格局
        一、"9·11事件"对世界的冲击
        二、"9·11事件"对东亚政治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的新特点
        一、"9·11事件"后美国调整东亚政策
        二、"9·11事件"后俄罗斯有所作为
        三、"9·11事件"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四、"9·11事件"后中国彰显实力
        五、小结
    第三节 东亚政治格局在新形势下的演变
        一、东亚政治格局的现状评估
        二、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其规律
        三、大国的博弈舞台——国际政治格局变动轨迹
第三章 中国应对东亚政治格局演变的因应对策
    第一节 东亚政治格局中的中国
        一、中国的"东亚政治格局观"
        二、中国在东亚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中国的因应对策
        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
        二、大力推进与大国间双边关系和多边合作
        三、求同存异,注重伙伴关系发展
        四、积极营造和谐周边关系
        五、夯实国家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亚国家政局演变中的大国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章 中亚国家政治局势及其演变
    一、“民主”与集权之间的艰难抉择
    二、中亚国家政治局势的演变分析
    三、“颜色革命”——近年来中亚国家政局的特殊变化
第二章 中亚国家政治局势演变背后的大国因素
    一、美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和战略措施
    二、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和战略措施
    三、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利益和战略措施
第三章 大国之间的中亚博弈
    一、博弈论及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应用
    二、中亚国家政治局势演变中的大国博弈
    三、大国在中亚博弈的模式分析
结语
参考书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中文详细摘要

(6)从吉尔吉斯“颜色革命”看俄美博弈中亚(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谓“颜色革命”?
二、吉尔吉斯“颜色革命”的起因
    1.外部势力的介入是吉“颜色革命”发生的重要诱因
    2.吉尔吉斯经济发展问题是导致“颜色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
    3.吉尔吉斯政治体制的脆弱性是“颜色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4.吉尔吉斯民族构成复杂, 民族矛盾突出
三、俄美博弈中亚的未来走向

四、论“9·11”事件后中亚地区安全与俄美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的优势和挑战[D]. 杜天川. 河北大学, 2018(01)
  • [2]“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视野下的中吉关系发展研究[D]. 贾刚.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3)
  • [3]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安全的俄罗斯和美国因素分析[D]. 赵炜.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4]“9·11事件”后东亚政治格局新变动与中国的因应对策探析[D]. 王畅. 暨南大学, 2008(03)
  • [5]中亚国家政局演变中的大国博弈研究[D]. 曹飞. 苏州大学, 2006(12)
  • [6]从吉尔吉斯“颜色革命”看俄美博弈中亚[J]. 祖立超,谷迎秋. 西伯利亚研究, 2005(06)
  • [7]论“9·11”事件后中亚地区安全与俄美因素[J]. 祝政宏. 新疆社科论坛, 2003(06)

标签:;  ;  ;  ;  ;  

论“9.11”事件后的中亚安全与俄美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