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瘟疫论文摘要

中国古代瘟疫论文摘要

问:中国古代疫情发展史:古人是怎么防疫治疫的?
  1. 答:古人怎样应对疫情的,人类与瘟疫的斗争几乎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历程。几千年来,瘟疫一直就是威协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敌人。为了延续生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对瘟疫的认识和防治,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科学防治的艰辛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防治措施。
    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瘟疫发生在周代,鲁庄公2O年“齐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指泛滥的瘟疫。1232年,金国汴京也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惨烈瘟疫,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诸门岀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据学者们的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开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型瘟疫就近3OO次,其中以清朝最多,几乎占据了五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瘟疫一般都伴随着自然灾害。正是由于大灾发生后,百姓饿殍千里,牲畜成片死亡,大量的人畜尸体得不到无害处理,导致细菌和病毒的兹生、蔓延,继而引发了瘟疫传播。为此,古代人采取最严厉的隔离制度:“患者隔离,村庄隔离,往来人员隔离,往来货物也隔离”。
    古今中外面对疫情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及时的医治、隔离就是防止疫情的扩散传播,保卫健康民众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对待现在的疫情,减少接触,在家静候得到抑制是专家一再呼呼,也是我们保护自已的有效方法。                                                                                                 
问:谁能介绍一下《瘟疫论》?
  1. 答:吴有性于崇锁十五年(1642)撰成《温疫沦》,据《四库全书总目》载,《瘟疫论》2卷,补遗1卷,版本主要有清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前有作者“原序”1篇,概述本书的写作主旨及其对疫病的基本见解;上卷共50篇,论温疫的病源、证候、传变、治疗法则、预后及禁忌等;下卷37篇,论“杂气”、疫病的兼夹证候、治疗上的标本取舍、病后调理及妇女、妊娠、小儿疫病的治疗等。本书阐述温疫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以及各种兼症和治法,其主旨在于说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书中提出了“戾气说”,是中医病因学说的重大发展,其对温疫邪气侵犯人体后“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而处于半表半里之膜原”、以及“温疫下不厌早,汗不厌迟,总宜顾存津液”等见解,并由此而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均突破了伤寒理论的框架,开其后温病学说的先河,对清代以至现代中医学术均有甚大影响。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
    吴氏认为瘟疫之因,为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戾气有多种,各有“特适”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气具有侵犯一定脏器的特异性,人或动物对某种戾气也具有不同感受性。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
    吴氏创论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实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对后世戴天章等有很大影响。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并未按吴氏的思路继续探索,而返回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中,使吴氏民气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问: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
  1. 答:古代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特大规模的瘟疫流行。除了东汉末年的这次之外,另外两次分别是公元12—13世纪的大瘟疫以及17世纪中叶的大瘟疫。这后两次大瘟疫,都曾造成了上百万人死亡。特别是在1232年的大瘟疫中,在50天的时间中,开封城竟出现了“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的惊人死亡率。
    与同时期的欧洲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在对抗瘟疫方面有着更为科学的举措,也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医学家和医学成果。明代时,一位名叫吴有性的医生,写成名著《瘟疫论》,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便是“疠气”。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提出许多治疗瘟疫的方法,对当时防治瘟疫很有效果。
    鉴于瘟疫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古代中国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各种预防和控制尝试,具体措施包括: 顺应节气、巫术的精神控制、注意公共卫生、派遣医生巡诊及无偿施药、处理尸体、病人隔离等
中国古代瘟疫论文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