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架道路设计及相关技术探讨

上海高架道路设计及相关技术探讨

一、上海高架路设计与有关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邹海帆[1](2021)在《高架路沿线城市空间更新改造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海拉尔大街为例》文中认为

张子寒,石小法[2](2021)在《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状态与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缓解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的拥堵,对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状况与成因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百度地图实时数据识别拥堵常发路段及其拥堵特征;其次,基于上海高架路小时流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建筑物普查数据,采用线性回归等方法,通过分析上海南北高架路东侧出入口匝道小时流量与其影响范围内土地利用的关系,发现匝道车流量与其影响范围内商业用地、物流用地、办公用地等建筑面积之间存在相关性,高架路拥堵的产生与背景交通量和匝道车流量之间密切相关;最后,针对拥堵原因提出缓解高架路拥堵的相关建议。

周珂[3](2020)在《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到的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是在我国大部分封闭管理的校园模式下出现的特别现象。整体划拨用地,快速规划成型,使得早期大量新建和扩建校园在遇到这一问题时简单地搭接或校区割裂开。近期随着更多前期策划和后期维护地参与,这类校园设计更是暴露了包括这类校园的分期、功能和空间组织多重问题复杂交织下无法快速和准确把握设计矛盾的轻重缓急的问题。除此之外,通勤效率和建设成本等经济效益方面的问题;社区安全和类型总结等社会效益方面的问题;文脉断裂和空间失落等环境效益方面的问题,都对此类型校园发展提出要求。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以连接理论为视角,将强调“把城市各层次间的活动事件通过连接进行统一”的连接思想观点引入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设计中,整体而系统地对该类型高校综合梳理。文章首先对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的类型和特征进行梳理,并引入连接理论做研究支撑;然后通过对国内外该类型大学校园实践案例及城市设计中连接设计运用实例的深入分析,总结归纳出校园作为“小型城市”体现的整合与连接的特点与经验,并对应植入连接理论;最后从校园选址的上位规划到结构模式选型、功能分区、文脉组织以及分期规划等各个层次和维度都提出这类型校园的应对策略,而不仅仅是单体和跨街方式的研究。全文共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扼要地论述,界定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并由此阐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对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进行概述。包含此类校园的基础探究,并关注过境道路特征,为后文连接理论的植入进行铺垫。第三章主要论述“连接”思想及由其衍生的连接理论,为研究理论的植入寻找契机和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到六章为本文重点,综合城市中、及国内外高校的具体案例,收集和总结其蕴藏的连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植入连接理论形成连接设计,从连接理论角度展开深入的类型化分析,并从大学校园设计的各个设计层面提出连接设计的针对性设计策略。包括:(1)从宏观的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提出社会经济环境为主导,通过塑造区域的物质形态的连接设计策略。具体包括:提出应对不同选址的连接设计策略,涉及校园的产业功能、交通组织和空间文脉方面。对不同大学城园区结构布局中过境街道与城市共享区、校际共享区及校园单元的位置关系,提出相应的连接倾向与措施。搭建过境走廊中节点系统的类型与尺度等具体策略;(2)从中观的城市详细规划层次,提出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步骤紧扣的整体系统连接设计策略,是本部分的重点。具体包括:在总体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剖析场地功能区划的连接要素和线索,并从连接角度考虑发展控制模式。道路交通将围绕过境街道,提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规划中的连接设计策略。最后结合案例提出景观、空间节点方面的连接;(3)从微观的建筑单体层次,对直接连接区和非直接连接区两个部分有侧重地提出连接设计策略。具体包括:在功能复合化、空间公共化、多首层设计、结构等多个方面,直接连接区产生的连接迭合区域因人流聚集产生滞留区等问题的解决策略。非直接连接区的建筑离过境街道相对较远,结合校内其他连接要素产生作用的连接策略。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研究与论述,期望填补校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引入连接理论,挖掘该类型校园与师生居民学习、生产、生活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蕴藏的连接关系。为校园整个系统的连接设计指出基本方向,提升校园空间品质和效率。并适当讨论了在校园逐渐开放管理下的可行性和应对,为以后的研究做一定实践贡献。

张承家[4](2019)在《用地发展视角下的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研究》文中提出快速交通作为大中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方式,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城市建设者规划和研究城市问题的焦点之一。从时间上看,快速路与城市规模发展壮大的历程相一致,从空间上看,快速路与城市空间扩展的方向基本一致,与城市各类功能区发展紧密结合。目前针对快速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可行性、交通特性、快速路与城市道路进出口联系等方面。而作为城市交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用地活跃地带的直接或间接交通承载者,有必要在用地发展的角度,研究快速路衔接区的路网组织问题。首先,依照中外城市快速路周边交通现状差异,提出了研究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问题的必要性,阐明了快速路衔接区的概念。对国内外城市交通组织与用地开发关系、快速路与周边路网组织关系、快速路建设与城市发展关系等相关文献做了综述,明确了按照模式总结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继续研究的思路。其次,依据快速路与周边路网衔接方式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逐层级衔接模式、多层级衔接模式和组合衔接模式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又依照具体的城市快速路衔接案例,将上述模式进一步划分为多种二级模式。在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分析了各类衔接模式的交通衔接组织原理及优缺点,并在定性角度比较分析了各种模式下的交通状况。再次,结合实际案例,在路网组织和用地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各类衔接模式下的交通组织原理和实际应用状况。这一阶段,按照由简入繁的思路,首先定性分析了衔接模式种类单一的衔接区路网和用地状况,后续又分析了城市中心区的快速路衔接区,总结了各类衔接区中的路网和用地发展指标,并以案例城市中心区为例,对路网与用地指标做了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发现快速路衔接方式多样化,内部城市道路组织多样化的片区,用地开发强度和有效沿街面长度等指标均较高,并验证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提出了用地开发强度必须与道路资源配置程度相适应。在各类衔接模式下,还结合案例分析了快速路衔接区的用地特点,总结了布局差异,从而完成了由快速路衔接模式到衔接区路网组织、用地发展状况,再到相互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的研究。最后,依据快速路不同衔接模式下路网组织与用地开发强度的关系,提出了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按照多级衔接、弹性衔接、多点分流的模式,更有助于用地开发和实现更高强度开发的观点。

秦凡凡[5](2019)在《桥阴空间颗粒物特征及景观改善措施研究 ——以武汉市高架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量高架桥挤占了城市空间和用地,产生诸多消极桥阴空间。在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城市,很多桥阴空间却正被人们自发利用,开展如休闲、聚会、甚至桥下晨练等活动。桥下易聚的颗粒物污染将对活动的人们造成很大的健康隐患,但不同的桥阴环境和周边环境,可以对桥阴空间的颗粒物产生不同影响。文章筛选武汉6座符合条件的样本高架桥,并选择14个代表性桥阴空间标准段作为实测样本,在夏季、冬季典型天气中,进行颗粒物(PM1.0、PM2.5、PM10、TSP)浓度、桥阴空间温湿度的动点、定点同步监测,探讨不同形式的桥阴空间颗粒物分布状况及九种环境要素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为桥阴空间可能拓展为人们安全活动的积极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基于桥阴颗粒物消减的景观营建策略参考。首先,分析夏季与冬季不同横断面空间形式(全覆式、中央绿带式、两侧绿带式)的桥阴空间颗粒物的分布特征,不同粒径颗粒物之间的关系等。其次,选择桥阴空间的温度、湿度、绿化宽度与面积,桥外空间(高架桥标准段边缘各向外扩50m范围)绿化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距离和开敞度以及高架桥的宽高比共9种环境要素,分别与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进行单一要素与综合要素的回归分析,探讨各环境要素对桥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最后,以武汉市典型月的气候参数及典型高架桥模式为例,结合ENVI-met软件建立1种屋顶绿化、4种人车分离带绿化模式、4种建筑高度、3种水体面积的三维模型,对比分析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变化情况,并结合前人文献研究从绿化、建筑及空间遮挡、水体与材料应用方面对部分桥下可利用空间提出改善颗粒物策略。分析发现:(1)全覆式与中央分车带式桥阴空间的中心位置,较桥阴两侧位置,均有一定程度的颗粒物浓度降低,桥阴两侧分车带式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分布影响规律性较弱(2)桥阴颗粒物浓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并且夏季浓度低于桥外人行道空间浓度,冬季则相反(3)桥阴空间各粒径颗粒物浓度存在线性关系,粒径越接近,线性关系越明显,夏季PM1.0与PM2.5的R2接近1,拟合度最高(4)所有环境要素在多元回归中的确定系数比简单相关确定系数高,各环境要素在相互作用时对桥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均明显变大(5)温湿度对细颗粒物浓度影响大,且夏季比冬季明显;周边环境要素对粗颗粒物的影响大,冬季比夏季更明显(6)4种粒径颗粒物中,PM10浓度更容易受到这9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其次是TSP,PM2.5和PM1.0浓度受温湿度以外的环境要素的影响最小。结合ENVI-met模拟,从绿化、建筑与空间遮挡、水体与材料应用几方面总结桥阴空间颗粒物改善建议:(1)桥阴空间尽量不要种植乔木,以耐阴、耐污染草本与矮灌木结合的种植为好;周边空间以落叶乔木为主,适当搭配常绿乔木,同时加大树木种植间距,以减少对颗粒物扩散的阻挡;人车分离带种植草本或低矮灌木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扩散更有利(2)高架桥两侧建筑高度的增加会加重桥阴空间空间颗粒物状况,在规划建设高架桥时应对整个街谷的高宽比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不同的位置增加和减少空间遮挡也是影响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的重要手段(3)桥阴空间设置不同形式的水体,在不同的位置合理利用下垫面材料和特殊吸附性材料也有利于改善桥阴空间颗粒物状况。

高蓓蓓[6](2019)在《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质量管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当前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大,应对当前群众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基础性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大,特别是在市政工程建设上,不仅影响到政府投资对外产生的效果,而且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所以,市政道路建设中质量保证是关键,质量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对当前国内市政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在质量管理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结合市政工程本身具备的特点以及施工条件的限制,在建设工程中,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和针对性实施工程管理策略。实现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质量管理办法。论文以具体的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建设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环节入手,找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索在市政工程中,质量管理如何发挥作用,有针对性的研究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对策。论文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济南顺河高架南延二期质量管理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情况和我国对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从国内外研究评价入手,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市政工程中质量管理的不足,介绍创新点。第二部分结合理论研究市政道路质量管理的概念内容、市政道路质量管理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市政道路质量管理的特点、市政道路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等。第三部分介绍济南顺河高架南延二期项目基础简介、工程项目情况,分析施工条件找出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法等。第四部分对顺河高架南延二期质量方案设计和目标设定进行阐述。第五部分从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这一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明确质量管理的难点、重点,通过制度化提升、优化采购计划,落实好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通过建立数学质量管理模型、运用常用的统计方法和工具于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中。第六部分对市政道路质量管理做了总结,并对市政道路质量监管中的不足进行了展望。论文在借鉴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借鉴中外已有的质量研究结论和质量研究发法上。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结合济南顺河高架南延二期项目寻找质量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探索市政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引发探讨工程质量管理对于市政项目建设上促进作用,在已经存在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市政工程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李俊杰[7](2019)在《上海市交通政策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给城市居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加重等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机动车是各项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等)的重要来源,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生活,因此探讨研究机动车相关政策减排效果对进一步缓解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上海市施行的外地车限牌政策、黄标车老旧车淘汰政策、推广新能源车政策三项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目前关于交通限制政策对于空气质量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双号限行政策或者尾号限行政策影响方面,短时间的交通限制政策对于空气质量的效果仍然是未知的。针对上海市施行的外地车限行政策,我们通过断点回归的方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限行日的地面道路污染物浓度高于非限行日的浓度,与此同时会使得地面通勤者暴露在高浓度污染物环境下的时间增加。当外地车限行政策作用在晚高峰时段内确实能够在样本期内起到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政策效果逐渐减弱。针对其他两项交通政策,本文利用COPERT软件进行参数本地化,建立了2015年上海市机动车排放清单,得到各项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借此分析上海市在此期间实施的黄标车老旧车淘汰政策和推广新能源车政策的减排效果。研究表明,上海市实施的老旧车淘汰政策分别减排583吨一氧化碳、11765吨氮氧化物和1349吨颗粒物;推广新能源车政策分别减排603吨一氧化碳、12172吨氮氧化物和1396吨颗粒物。此外,本文还就上海市施行尾号限行政策进行了探讨,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上海市机动车尾号分布规律,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保证每日车流稳定,并通过月份或者季节轮换的形式规避二次购买行为可能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弱化。

王茹,杨天亮,杨梦诗,廖明生,林金鑫,张路[8](2018)在《PS-InSAR技术对上海高架路的沉降监测与归因分析》文中指出上海市高架道路是上海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之一,跨越11个行政区,打通了城市交通脉络。为保证其安全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利用高分辨率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对高架路进行沉降监测,沉降结果与同期水准数据基本保持一致,最大误差不超过3 mm/a。进一步联合高架路的结构特性、运营车辆的动荷载情况、高架路施工进程,分析了提取的高架路沉降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时间演化行为。多因素的归因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高架道路沉降格局与周边区域地面沉降密切相关,同时与高架道路自身荷载和运营车辆动荷载、高架道路建成时间有关。

曾宪云[9](2016)在《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有效改善现有的交通状况,国内外一些大中城市相继规划建设城市高架路系统。城市高架路一般呈“带”状或“环”状穿越城市的中心区域,跨越既有的市政道路和桥梁系统,施工区域地下管网和市政设施密布,施工阶段既要保证城市运行安全也要保证高架路项目自身施工安全,施工安全风险高,并且风险源点多、面广、线长,既有施工安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人员设备因素、交通环境和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安全事故具有多发、易发的特点,安全风险管控难度大。因此,如何科学的开展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提高施工安全风险防控水平,有效的预防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这类项目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对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通过研究全国典型高架路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案例、参考文献资料、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统计分析资料,总结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特点、安全事故成因、安全事故规律,基于故障树理论对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等典型施工安全事故的致因机理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物理—事理—人理的三维安全风险源辨识方法,并分析了风险传导机制,为后文的风险评价奠定理论基础。剖析了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内涵,研究分析了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事故致因因素,提出城市高架路施工危险源辨识方法和基本程序,对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关键参数和评价标准进行改进,引入风险修正系数,建立城市高架路施工危险源风险评价模型,对危险源的现实风险状态进行动态评价,为施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价提供依据。在分析城市高架路深基坑施工、高墩柱施工、梁板吊装施工、现浇支架施工等关键工艺施工安全事故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工艺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肯特指数法,建立城市高架路施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对城市高架路施工工艺安全风险进行定量评价。评价模型将风险事件的概率转换为概率指数,克服了风险评价指标样本小、动态性强,难以获得准确概率方面的不足。通过对城市高架路项目业主、施工、监理、设计等项目建设相关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群体行为影响机理分析,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影响施工安全的相关方群体行为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基于粗糙集理论建立相关方群体行为安全影响分析模型,对因子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计算得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关键风险因子,建立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考虑城市高架路项目业主、施工、监理、设计等相关方群体行为相互影响并且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基于物元理论,建立高架路项目建设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充分反应出利益相关方群体行为的动态性、矛盾性及模糊性,体现了评价对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拓展过程。以成都市二环高架路项目为工程案例,对城市高架路施工危险源、施工工艺、相关方群体行为的安全风险评价模型进行应用分析,分别验证了危险源、施工工艺、相关方群体行为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从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风险自留四个方面论述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应对原则;以城市高架路项目业主的视角,建立相关方安全管理博弈模型,对项目利益相关方参与安全管理的态度和积极性与业主的安全处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监管等措施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安全风险控制对策;基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风险进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曾宪云,宗霏,李远富,尹航[10](2016)在《基于可拓理论的城市高架路运营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现场调研和查阅文献资料,建立城市高架路运营期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熵权法计算出指标权重。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将可拓学理论与安全评价相结合,建立基于可拓学的城市高架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的物元模型。经实证评价,基于可拓学的城市高架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可以较准确的反映城市高架路的运营安全风险水平,验证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二、上海高架路设计与有关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高架路设计与有关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状态与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2 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状况
    3 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成因分析
        3.1 匝道口影响范围的确定
        3.2 匝道车流量与不同类型用地建筑面积的关系
        3.3 上海南北高架路东侧拥堵成因分析
    4 相关建议
    5 结语

(3)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现状问题
        1.1.2 连接理论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出共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
        1.3.2 连接理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3 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概述
    2.1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类型与特征分析
        2.1.1 主要形态
        2.1.2 生成诱因
        2.1.3 运营模式
    2.2 过境街道类型与特征分析
        2.2.1 构成要素
        2.2.2 道路等级
        2.2.3 连接体形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接理论概述
    3.1 连接理论的发展应用
        3.1.1 连接理论的诞生发展
        3.1.2 连接理论的实践
    3.2 各层次下连接系统的基本构成
        3.2.1 连接要素
        3.2.2 连接线索
        3.2.3 连接方式
    3.3 连接思想的概念辨析
        3.3.1 连接与连结
        3.3.2 关联耦合
        3.3.3 连锁与链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案例研究
    4.1 不同时期国外大学校园中蕴含的连接
        4.1.1 1800s以来诞生的国外大学校园
        4.1.2 1970s期间诞生的国外大学校园
        4.1.3 1970s后诞生的国外大学校园
        4.1.4 案例小结
    4.2 不同时期国内大学校园中蕴含的连接
        4.2.1 1990s前诞生的国内大学校园
        4.2.2 1990s末以来诞生的国内大学城
        4.2.3 1990s末以来新(扩)建的国内大学校园校区
        4.2.4 案例小结
    4.3 不同角度的详细案例研究
        4.3.1 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实践
        4.3.2 校园完全开放下的连接
        4.3.3 校园相对独立下的连接
        4.3.4 案例总结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入连接理论的大学校园连接系统研究
    5.1 连接要素的植入
        5.1.1 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
        5.1.2 城市详细规划层次
        5.1.3 建筑单体层次
    5.2 连接线索的植入
    5.3 连接方式的植入
        5.3.1 校园中的集群形态
        5.3.2 结合校园的连接方式
        5.3.3 辅助工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策略研究
    6.1 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
        6.1.1 应对不同选址的连接
        6.1.2 不同大学城园区结构布局中的连接
        6.1.3 搭建过境走廊中的节点系统
    6.2 城市详细规划层次
        6.2.1 功能区划产业
        6.2.2 总体结构模式
        6.2.3 发展控制规划
        6.2.4 机动交通规划
        6.2.5 慢行交通规划
        6.2.6 空间节点规划
    6.3 建筑单体层次
        6.3.1 功能复合化
        6.3.2 空间公共化
        6.3.3 构件识别化
        6.3.4 多首层设计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用地发展视角下的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分析
        1.1.1 高速发展的城市快速路
        1.1.2 国内城市快速路周边交通状况分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概念界定和研究对象分析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现状研究综述
    2.1 城市用地发展与交通关系相关研究
        2.1.1 国内城市用地发展与交通关系相关研究
        2.1.2 国外城市用地发展与交通关系相关研究
    2.2 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相关研究
        2.2.1 国内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相关研究
        2.2.2 国外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相关研究
    2.3 快速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关研究
        2.3.1 国内城市快速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2.3.2 国外城市快速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逐层级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与用地发展关系研究
    3.1 逐层级衔接型快速路衔接模式分析
        3.1.1 衔接模式介绍
        3.1.2 标准衔接型模式分析
        3.1.3 特殊衔接型模式分析
    3.2 逐层级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案例分析
        3.2.1 衔接区路网组织案例现状分析
        3.2.2 衔接区路网组织现状指标分析
    3.3 逐层级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用地发展分析
        3.3.1 衔接区用地现状分析
        3.3.2 衔接区用地现状指标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多层级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与用地发展关系研究
    4.1 多层级型衔接型快速路衔接模式分析
        4.1.1 衔接模式介绍
        4.1.2 “一分多”衔接模式分析
        4.1.3 多点与长匝道衔接模式分析
        4.1.4 其他特殊衔接模式分析
    4.2 多层级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案例分析
        4.2.1 衔接区路网组织案例现状分析
        4.2.2 衔接区路网组织现状指标分析
    4.3 多层级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用地发展分析
        4.3.1 衔接区用地现状分析
        4.3.2 衔接区用地现状指标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组合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与用地发展关系研究
    5.1 组合衔接型快速路衔接模式分析
        5.1.1 衔接模式介绍
        5.1.2 逐层级衔接+边缘立交模式分析
        5.1.3 多层级衔接+边缘立交模式分析
        5.1.4 多层级衔接组合模式分析
        5.1.5 其他特殊衔接模式分析
    5.2 组合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案例分析
        5.2.1 衔接区路网组织案例现状分析
        5.2.2 衔接区路网组织现状指标分析
    5.3 组合衔接型快速路衔接区用地发展分析
        5.3.1 衔接区用地现状分析
        5.3.2 衔接区用地现状指标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快速路衔接区用地发展与路网组织相关性分析
    6.1 案例选择与数据获取
    6.2 数据分析
        6.2.1 影响因素选择
        6.2.2 多元回归分析
        6.2.3 快速路衔接模式与用地发展指标关系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城市快速路衔接区用地与路网组织关系
附录B 路网组织指标与用地开发指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桥阴空间颗粒物特征及景观改善措施研究 ——以武汉市高架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理论与实践
        1.4.1 桥阴空间相关研究
        1.4.2 颗粒物相关研究
        1.4.3 ENVI-met模拟相关研究
第2章 实验方案与数据处理手段
    2.1 武汉市及其高架桥状况
        2.1.1 武汉市自然条件状况
        2.1.2 武汉市空气颗粒物污染状况
        2.1.3 武汉市主城区高架桥状况
    2.2 颗粒物测量实验方案
        2.2.1 实验样本点选取
        2.2.2 测点布置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与过程
        2.2.5 小结讨论
    2.3 环境要素量化
        2.3.1 量化方法与过程
        2.3.2 量化结果
    2.4 数据处理手段
        2.4.1 数据处理软件
        2.4.2 数据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状况
    3.1 不同横断面空间形式的桥阴空间颗粒物分布状况
        3.1.1 道路单侧式与单独存在式的桥阴空间颗粒物分布状况
        3.1.2 道路两侧-中央绿带式的桥阴空间颗粒物分布状况
        3.1.3 道路两侧-两侧绿带式桥阴空间颗粒物分布状况
    3.2 14个桥阴标准段的空气颗粒物状况
    3.3 桥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特征及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要素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1 温湿度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1.1 温度(Ta)
        4.1.2 湿度(RH)
    4.2 绿化要素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2.1 桥阴绿带宽度(VSgw)
        4.2.2 桥阴绿化面积(VSga)
        4.2.3 周边绿化面积(Aga)
    4.3 建筑要素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3.1 周边建筑面积(Aba)
        4.3.2 周边建筑距离(Abd)
    4.4 空间要素对桥阴空间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4.4.1 周边开敞度(Aod)
        4.4.2 高架桥高宽比(B/H)
    4.5 环境要素与颗粒物浓度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4.5.1 夏季预测模型
        4.5.2 冬季预测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合ENVI-met模拟的桥阴空间颗粒物景观改善措施
    5.1 ENVI-met参数设置
    5.2 绿化措施
        5.2.1 桥阴空间绿化措施
        5.2.2 高架桥周边绿化措施
        5.2.3 人车分离带绿化模式
    5.3 建筑及空间遮挡措施
        5.3.1 建筑措施
        5.3.2 空间遮挡措施
    5.4 水体与材料应用措施
        5.4.1 水体应用措施
        5.4.2 材料应用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6)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质量管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概述
    2.2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则
    2.3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特征
    2.4 项目质量管理工具
    2.5 本章小结
3 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概况
    3.1 项目简介
    3.2 工程项目组成
    3.3 项目技术标准
    3.4 现场特点及施工条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质量控制方案设计
    4.1 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前期质量目标确定
    4.2 市政道路维护工程质量控制方案设计
    4.3 施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关键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措施及效果
    5.1 项目工程管理难点、质量管理目标与体系
    5.2 制度化建设提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5.3 加强对工程施工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5.4 质量控制过程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5.5 提升质量管理措施的效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上海市交通政策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技术路线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交通政策对于空气质量影响评价综述
        2.1.1 交通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2.1.2 交通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2.2 国内交通政策对于空气质量影响评价综述
        2.2.1 交通政策产生积极影响
        2.2.2 交通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2.3 交通污染物排放模型综述
        2.3.1 MODEM模型
        2.3.2 PHEM模型
        2.3.3 VeTESS模型
        2.3.4 CMEM模型
        2.3.5 ADVISIOR模型
        2.3.6 MOVES模型
        2.3.7 EMPA模型
        2.3.8 TEE模型
        2.3.9 COPERT模型
        2.3.10 VERSIT模型
    2.4 断点回归方法应用综述
        2.4.1 国内外政策研究概述
        2.4.2 断点回归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及调研
    3.1 交通环境监测站概述
    3.2 交通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数据月变化特征
    3.3 交通环境监测站污染物数据日变化特征
        3.3.1 徐汇监测站数据处理
        3.3.2 静安监测站数据处理
    3.4 上海市空气质量指数月变化特征
    3.5 上海市交通参数
        3.5.1 机动车总数
        3.5.2 机动车分布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限行政策有效性分析
    4.1 上海市限行政策背景描述
    4.2 断点回归对限行政策适用性介绍
    4.3 断点回归在限行政策对于环境影响方面的应用
        4.3.1 徐汇监测站分析
        4.3.2 静安监测站分析
        4.3.3 上海市空气质量断点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其他交通政策减排效果
    5.1 COPERT模型介绍
    5.2 上海市排放因子计算
        5.2.1 排放计算方法
        5.2.2 具体参数确定
        5.2.3 结果讨论
    5.3 同时期其他交通政策效果解析
        5.3.1 上海市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政策
        5.3.2 上海市引进新能源车政策
    5.4 上海尾号限行政策设计
        5.4.1 设计目的
        5.4.2 设计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PS-InSAR技术对上海高架路的沉降监测与归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PS-InSAR技术对上海高架路进行沉降监测及分析方法
    1.1 大范围PS点探测与提取
    1.2 城市高架道路PS点提取
    1.3 城市高架道路沉降驱动因素分析
2 高架路沉降实验区概况及实验数据
3 城市高架道路InSAR沉降监测结果
    3.1 高架道路InSAR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3.2 InSAR估计结果的精度分析
4 城市高架道路沉降成因分析
    4.1 周边区域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沉降的影响
    4.2 车辆动荷载对高架道路沉降的影响
    4.3 建成时间对高架道路沉降的影响
    4.4 高架道路沉降驱动因素归因分析
5 结 语

(9)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高架路项目发展现状
        1.1.2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风险评价在工程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安全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4 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研究现状
        1.3.5 桥梁安全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架路施工安全事故成因与风险机理研究
    2.1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特点
    2.2 高架路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2.2.1 安全事故致因理论述评
        2.2.2 高架路施工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2.3 高架路项目施工安全事故规律
        2.3.1 主要事故类型分析
        2.3.2 高架路施工典型事故故障树分析
    2.4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方法
        2.4.1 安全风险的含义
        2.4.2 安全风险辨识方法
    2.5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传导机理
        2.5.1 风险传导的关键要素
        2.5.2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传导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LEC法的危险源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定义
        3.1.2 分类
        3.1.3 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关系
    3.2 高架路施工过程危险性分析
        3.2.1 作业危险性分析
        3.2.2 施工环境危险性分析
    3.3 高架路施工危险源辨识
        3.3.1 危险源辨识方法
        3.3.2 危险源辨识基本程序
        3.3.3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
    3.4 危险源风险评价方法
        3.4.1 经典LEC法适用性分析
        3.4.2 经典LEC法存在的缺陷
        3.4.3 LEC风险评价模型改进设计
        3.4.4 计算机程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肯特指数法的施工工艺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 施工工艺安全风险评价的意义
    4.2 施工工艺安全风险影响因子分析
        4.2.1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子
        4.2.2 高墩柱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子
        4.2.3 桥梁吊装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子
        4.2.4 现浇支架施工安全风险影响因子
    4.3 基于肯特指数法的工艺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3.1 肯特指数法适用性分析
        4.3.2 基于肯特指数法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4.3.3 评价指标体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物元理论的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5.1 项目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
    5.2 相关方安全法律责任分析
    5.3 相关方群体行为作用机理
    5.4 相关方群体行为安全风险因子重要度研究
        5.4.1 相关方群体行为安全风险因子重要性调查
        5.4.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因子重要度分析
    5.5 基于物元理论的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评价模型
        5.5.1 物元理论适用性分析
        5.5.2 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评价方法
        5.5.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5.4 指标权重计算
        5.5.5 计算机程序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例应用分析
    6.1 风险评估程序
    6.2 工程案例概况
    6.3 危险源风险评价
    6.4 施工工艺风险评价
        6.4.1 建立评分原则
        6.4.2 确定指标权重
        6.4.3 评价结果分析
    6.5 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7.1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应对方法
    7.2 高架路施工安全管理博弈分析
        7.2.1 博弈理论研究综述
        7.2.2 业主与施工方的管理博弈
        7.2.3 业主与监理方的管理博弈
    7.3 安全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7.3.1 危险源风险控制对策
        7.3.2 施工工艺风险控制对策
        7.3.3 相关方风险控制对策
    7.4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7.4.1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7.4.2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7.4.3 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工具
    7.5 本章小结
结论
    1. 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LECG法计算机程序
附录二 相关方群体行为安全风险因子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三 相关方群体行为风险评价计算机程序
附录四 成都二环高架项目施工危险源辨识清单
附录五 成都二环高架项目施工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
附录六 城市高架路施工危险源风险措施
附录七 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可拓理论的城市高架路运营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高架快速路运营安全的因素分析
    1.1 桥梁因素对运营安全的影响
    1.2 道路因素对运营安全的影响
    1.3 交通设施因素对运营安全的影响
    1.4 动态环境因素对运营安全的影响
    1.5 管理因素对运营安全的影响
2 高架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构建
3 熵权法计算权重
    3.1 建立计算模型
    3.2 计算指标权重
4 建立可拓评价模型
    4.1 确定物元经典域、节域、待评物元
        4.1.1 构建指标经典域和节域。
        4.1.2 确定待评价物元。
    4.2 计算各评价指标的关联度
    4.3 确定待评价指标各类别等级的关联度
5 实证评价
6 结论

四、上海高架路设计与有关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架路沿线城市空间更新改造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海拉尔大街为例[D]. 邹海帆.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
  • [2]上海市高架路非高峰时段拥堵状态与成因分析[J]. 张子寒,石小法. 交通与运输, 2021(02)
  • [3]连接理论视角下被城市街道穿越的大学校园连接设计研究[D]. 周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用地发展视角下的快速路衔接区路网组织研究[D]. 张承家.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桥阴空间颗粒物特征及景观改善措施研究 ——以武汉市高架桥为例[D]. 秦凡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济南市顺河高架南延二期工程质量管理措施研究[D]. 高蓓蓓.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7]上海市交通政策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评估[D]. 李俊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PS-InSAR技术对上海高架路的沉降监测与归因分析[J]. 王茹,杨天亮,杨梦诗,廖明生,林金鑫,张路.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12)
  • [9]城市高架路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 曾宪云.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10]基于可拓理论的城市高架路运营风险评价研究[J]. 曾宪云,宗霏,李远富,尹航. 科技管理研究, 2016(12)

标签:;  ;  ;  ;  ;  

上海高架道路设计及相关技术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