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各庄矿煤层自然着火规律试验研究

井各庄矿煤层自然着火规律试验研究

一、荆各庄矿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纪思奇[1](2021)在《关闭矿井工业广场主要设施采动变形监测及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的主要能源供应仍然是煤炭,煤炭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障我国经济不受能源问题的制约,煤炭企业不仅要开发新矿井,也要对资源即将枯竭的老矿井进行充分的开采和利用,提高煤矿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在老矿井的挖潜开采中,工业广场保护煤柱的开采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为确保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对工业广场的地表建(构)筑物及井筒的变形监测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荆各庄煤矿为研究的工程背景,通过对采动变形监测理论与矿井概况的分析,运用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开采沉陷预计预报系统对0095工作面和0098工作面采动变形进行了预计,通过对预计结果的分析调整了开采的方案。结果表明:(1)0095工作面不同采高对地表建(构)筑物变形影响较大,0095工作面采高6m时,影响最大的二号副井及煤仓将达到Ⅳ级损坏范围;采高3m时,各主要设施受到采动影响明显减轻,影响最大的二号副井及煤仓的损坏等级为Ⅲ级。(2)0098工作面刀把型布置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采动的影响,0098工作面采用小面采动时,主要建(构)筑物的变形值比大面采动的变形值有显着降低。在地表主要建(构)筑物及井筒周围设置了观测站以对其进行定期监测,结果表明:(1)煤仓及二号副井的变形主要受0095工作面的采动影响。其中煤仓倾斜沿短轴方向达到了4.9mm/m,煤仓下沉量达到约88mm;二号副井周围地面的沉降量最大为157mm,井筒出现了一定的变形,井径最大变化出现在228m和268m的断面东西方向上,分别为46mm和57mm,二号副井井筒整体倾斜为2.32mm/m,小于规程允许井筒的倾斜变形值,可以满足矿井生产和设备回撤的需要。(2)主井及一号副井主要受0098工作面的采动影响。主井周围沉降量变大,最大值为36mm,水平位移为52mm;一号副井周围地面最大下沉值为36mm,地表水平移动平均为52mm。井筒井径既有收缩,也有扩张。井径最大变化出现在270m和297.82m的断面南北方向上,分别为36mm和45mm。井筒整体倾斜为0.6mm/m,井筒尚处于安全状态。根据监测结果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了维修。针对工作面采动产生的设施设备损坏问题进行了维修处理,根据实际损坏情况,对井筒、井壁、罐道、绞车房的变形损坏进行了加固;对磨损严重的罐道梁、罐笼导向滚轮、副井摩擦轮进行了更换;对绞车、井架、风机等设备进行了调平。该研究成果为荆各庄矿挖潜开采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为其它衰老矿井进行挖潜开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该论文有图43幅,表26个,参考文献57篇。

张艳芳,王福生,王建涛[2](2021)在《复采煤层氧化煤的自燃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复采煤层的煤的自然发火现状,分析荆各庄矿的4种不同复采时间的氧化煤自燃特性的差异。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联用实验,对比不同复采时间煤样的自燃氧化过程中的特征气体含量变化和自燃倾向性变化。结果表明:4种煤样产生的CO体积分数在170℃前后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复采时间越长的氧化煤,煤样产生CH4、C2H4、C2H6气体的时间越晚;通过对不同煤样交叉点温度和FCC复合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短时间复采的煤样其自燃氧化能力强于长时间复采的煤;在同一种煤的低温段和高温段,自燃倾向性也随着表观活化能在不断变化。

张艳芳[3](2021)在《复采煤自燃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煤矿开采的遗留资源进行有序复采,采动后煤的自燃氧化特性发生了改变,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论文所用实验煤样选自荆各庄矿9煤层2008年、2017年和2019年开采后的复采工作面,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复采煤的自燃特性。首先采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和红外分析,对复采煤的形态发育和微观官能团等物化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19年煤样的微孔最少,中、大孔最多;煤中微、大孔含量受70℃预氧化温度影响较大;煤样中含氧官能团达到50%,芳香烃次之,脂肪烃最少;预氧化温度越高,煤中的脂肪烃和芳香烃含量下降,含氧官能团增加。通过程序升温实验,对比研究复采煤样在一次、二次氧化过程中的气体浓度、耗氧速率等特性,并进行自燃倾向性综合判定。研究表明,各复采煤样在200℃前后的自燃氧化性差异较大;预氧化温度越高,气体浓度越低;复采煤样的自燃倾向性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通过TG-IR联用实验,分析复采煤在氧化自燃过程中的热解失重特性、特征温度及三维红外光谱。发现复采时间越短的煤样各特征温度都较低,复采煤样的特征温度随着预氧化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复采煤样在预氧化时产生的水会在二次氧化时蒸发形成水汽,水汽参与自由基反应促进煤进一步氧化。通过研究发现,2019年复采煤氧化性最强,2017年最弱,因煤样所含芳香烃最多,孔含量较少,热稳定性较强;预氧化煤的氧化性在70℃较强。研究成果为处于未知氧化阶段的煤的复采提供理论基础,对安全提高复采煤产率有重要意义。图33幅;表13个;参57篇。

张志明[4](2020)在《煤的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煤会出现自燃现象的根源在于煤具有自燃倾向性这一自身属性。以往研究主要针对单一因素或宏观表征进行探究,缺乏对煤自身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基于此,利用实验手段及数据处理方法从煤的结构与组成方面进行煤的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分析。选取13个异地矿区的煤样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镜质组反射率实验对各煤样进行了煤种鉴定;利用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试方法对各煤样进行程序升温—气相色谱的联机实验,得到了各煤样的自燃倾向性大小;对各煤样进行了元素分析实验、工业分析实验及显微组分分析实验,得到了煤的组成方面的实验数据;对各煤样进行了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并对红外光谱图进行了分峰拟合及量化处理,得到了煤的结构方面的实验数据。对煤的各项基础数据与自燃倾向性综合判定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确定出关键因素。将各关键因素作为自变量,将煤的自燃倾向性综合判定指数作为因变量,利用统计学原理结合数据分析软件建立了煤的自燃倾向性多因素评判模型。将煤的自燃倾向性多因素评判模型应用于实际煤层进行检验,结果证明该模型可靠性较高。通过上述研究,综合评价了煤的各项基础影响因素对自燃倾向性影响的大小并进行了等级排序,找出了影响煤自燃倾向性的关键指标,建立了煤的自燃倾向性多因素评判模型,可用于煤层自燃倾向性的预测与煤自燃防治工作。图17幅;表25个;参66篇。

陈宝义[5](2018)在《乌兰矿复合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大多数矿井都面临煤层自燃的潜在安全隐患,煤层自燃不仅在生产过程中会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还会严重威胁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尤其是高瓦斯近距离煤层开采后冒落形成的复合采空区具有遗煤量大、结构形态复杂、气体流场复杂等特点,且瓦斯抽采进一步加剧采空区漏风、导致采空区气体流场更加复杂,不仅会使得自然发火防控难度加大,采空区气体发生燃爆的危险区域判断也更加困难。本文以乌兰矿Ⅱ020803工作面和Ⅱ02070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复合采空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采空区自燃立体“三带”分层多点考察与监测理论,借助矿井束管监测系统及人工监测了解复合采空区气体情况及复合采空区水平和竖直“三带”分布规律;其次建立了复合采空区流场模型并通过FLUENT模拟软件模拟复合采空区漏风流场状况以及高位钻孔、上隅角埋管、地面钻孔泄压等瓦斯抽采方式下对复合采空区水平“三带”及竖直“三带”分布规律的影响;最后根据复合采空区自燃“三带”空间分布特征,实施了复合采空区高、低位联合注浆防灭火技术。实践证明,这套关于采空区立体分层多点监测理论、采空区实际漏风流场模拟以及高低位联合注浆防灭火措施是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同时也对其他类似矿井的防灭火工作起到指导、借鉴作用。

孙超[6](2018)在《煤的组成及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自然发火是我国煤炭生产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煤自燃不仅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威胁,还会浪费煤炭资源以及造成环境污染。自燃倾向性是煤自燃发火的内在属性,它反映出的是煤自燃发火能力大小,影响煤层自燃倾向性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是由于煤内部组成与结构差异引起煤自燃倾向性的不同。因此,运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办法,深入探讨煤的组成和结构对煤自燃倾向性的影响,揭示导致自燃倾向性差异的本质,为矿井火灾防治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首先为了鉴别煤的种类,对6种煤样进行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同时运用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判定方法对煤样自燃倾向性进行计算与分析,随着镜质组反射率增大,判定指数越来越大,煤自燃倾向性越来越小。然后分别从煤的组成与结构入手,研究煤样之间差异性以及对自燃倾向性影响规律。在煤的组成上,采用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和显微组分分析手段,分析煤的组成指标对自燃倾向性影响规律与影响机理,在煤的结构上,采用SEM初步观察煤体结构差异,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进一步研究煤的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孔径分布情况,为了研究煤分子结构不同,采用FIFT技术手段,分析了煤样在常温以及升温过程中活性基团种类以及含量差异。最后系统综合分析煤的组成与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煤样的组成与结构差异性明显,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加深,活性基团种类和数量逐渐变少,煤体结构由疏松变得紧致,阻碍煤自燃影响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强,煤的自燃倾向性也就随之减弱。由此可知正是因为煤中的组成与结构上的差异才最终导致了自燃倾向性强弱。对于了解煤自燃机理以及矿井火灾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王福生,孙超,杨志,董宪伟,艾晴雪[7](2017)在《荆各庄矿复采与原生煤层自燃特性分析》文中指出为了研究荆各庄矿复采与原生煤层工作面的自然发火规律,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程序升温实验,对荆各庄矿的1090与3320工作面的复采区域与原生煤样进行自燃特性实验研究。研究表明:由于早期开采机器的切割或者外力作用,导致煤分子链断裂,产生大量甲基、亚甲基,同时煤样提前与氧有了接触,形成了很多羟基以及新的含氧官能团,导致复采煤样羟基和含氧官能团增多,自燃倾向性变强,宏观表现为复采煤样CO释放量以及O2消耗量均要高于原生煤样,并且复采特征温度也要早于原生煤样。说明复采煤样氧化性变强,更易自燃。

南峰[8](2017)在《赋存CO气体的煤层自燃D-S证据融合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煤炭自燃灾害非常严重,煤层自燃不仅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给矿山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严重威胁企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破坏矿井设备设施、危害周边自然环境,科学、及时、准确地预测煤层自燃火源对企业安全生产尤为重要。煤自燃预测的一个关键指标是CO气体,但如果煤层本身赋存有CO气体,在开采过程中解吸逸散的CO气体会干扰矿山煤自燃预测预报工作。本文基于上述问题,选取开滦集团下属林南仓矿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矿煤层是否赋存有CO气体的争论,通过现场测试和实验室实验证实了煤层赋存有CO气体,分析了CO气体赋存成因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以CO为核心指标,辅以煤温及C3H8、C2H4指标气体,提取监测数据的信息特征,建立以基本信任分配函数(BPA)为基础的煤自燃预测指标体系,运用多源信息融合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实现了赋存CO气体的煤层自燃预测。1、采用现场钻孔取气实验、煤样真空解吸实验并运用协整理论求证了煤层赋存有原生CO气体,并从矿井地质结构、煤岩大分子结构、煤岩吸附性能、煤岩渗透性能及煤岩孔隙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其对林南仓矿CO气体赋存成因的影响。2、采用智能煤升温氧化箱,有效模拟矿井自然发火过程,总结分析了气体指标参数与煤温的对应关系,选取CO、C2H4、C3H8为煤自燃预测的标志气体,并基于CO气体浓度变化特征将煤自燃前期划分为赋存气体解吸期、氧化低危险期、氧化中危险期、氧化高危险期、氧化极高危险期5个阶段,利用模糊隶属度(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与IS区间集两种方法构建了以基本信任分配函数(BPA)为基础的煤自燃预测指标体系。3、运用多源信息融合D-S证据理论,分别就采煤工作面和采空区进行了煤自燃D-S证据理论融合预测模拟验证,并针对多源信息融合中证据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对差异”的证据冲突度量方法。模拟结果显示,本文给出的煤自燃预测方法以特征识别保障了价值信息的有效保留,多源融合增加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为适应井下复杂情况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杨志[9](2017)在《荆各庄矿煤自燃氧化性能分析及防火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矿井火灾频发,尤其在边角余煤、老采空区、复采工作面都是发生火灾高发区。荆各庄矿开采三十多年,12煤层从未出现过自然发火事故,但是近几年12煤层复采区自然发火频繁,并且9煤层复采区煤体内赋存大量一氧化碳气体,所以选定荆各庄矿为研究对象。结合煤自燃氧化机理的分析基础之上,对复采区域和原生煤层的煤样进行了自燃氧化性能的分析。首先,采用程序升温与气相色谱仪联用实验,分析了CO指标气体随温度变化规律,可知煤自燃低温氧化早期阶段,复采过的煤更易于吸附氧,表现出了更强的氧化性能。其次,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50℃、70℃、80℃、100℃、120℃、160℃温度下各煤样的活性基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低温的条件下,煤分子结构中,发生氧化反应主要部分就是羟基、芳香烃、脂肪族类和含氧官能团,其含量变化最为明显。通过综合比较发现,由于复采煤层早期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煤层结构以及煤分子结构,使得复采区域煤的氧化性能发生了改变,自燃倾向性增强,导致整体的自燃危险程度增大。综合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结果,针对荆各庄矿井开采后期自然发火特点,通过研究荆各庄矿煤自燃发火规律,提出了一系列荆各庄矿的煤炭自燃防治措施。研究成果对荆各庄矿提高煤炭采出率和安全开采具有重要的意义。

索航[10](2016)在《新型煤层巷道充填胶体防灭火材料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我国矿井煤炭自燃倾向性较高的煤矿占有较大比例,矿井煤炭因自然发火反应生成的有毒气体对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自然发火导致许多煤炭资源和矿井设备的损失甚至造成煤矿提前停产。煤炭自燃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巷道煤层自燃,特别是在采用放顶煤开采中。相关统计表明,巷道自燃火灾占矿内自燃火灾总数的50%左右。伴随综放开采,特别是无煤柱开采的广泛应用,这个比例已高达60%以上。巷道自燃火灾严重影响采掘工作的安全。本文重点研制的粉煤灰胶体防灭火材料具有保水性强、无毒无害、有复吸能力、成本低廉等特点,适用于巷道、高温点等灌注充填堵漏。本文从粉煤灰胶体防灭火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进行研究,对比了粉煤灰胶体材料及发泡水泥胶体材料两种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及现场应用效果,得出了最优配比。主要研究内容:(1)胶体防灭火材料的研制和性能测试;(2)胶体防灭火材料的微观研究;(3)胶体防灭火材料的复吸能力研究。通过在实验室对胶体材料的大量分析试验研究,采用正交表设计的不同配比对材料进行了试验,分别测试出粘度及保水率,得出粉煤灰胶体防灭火材料性能优于发泡水泥胶体防灭火材料性能且粉煤灰胶体材料最佳材料配比为:灰水比3:4,增稠剂0.75%,胶凝剂0.875%。在开滦集团荆各庄矿进行了现场测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粉煤灰胶体防灭火材料配比合理,工艺流程简便,具有良好的充填堵漏效果。材料成本低廉,可广泛推广,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二、荆各庄矿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荆各庄矿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闭矿井工业广场主要设施采动变形监测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审阅认定书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矿井概况
    2.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
    2.2 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2.3 地质特征
    2.4 煤层赋存条件
    2.5 本章小结
3 井下开采对地表移动及井筒变形影响
    3.1 建(构)筑物破坏与采动影响关系
    3.2 覆岩移动变形对井筒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工业广场开采的地表沉陷预计
    4.1 概率积分法预计地表移动变形
    4.2 工作面基本情况
    4.3 采动变形预计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业广场主要设施的变形监测
    5.1 观测站设置原则
    5.2 监测方法的设计
    5.3 地面移动变形监测数据计算与分析
    5.4 井筒变形监测数据计算与分析
    5.5 工业广场建(构)筑物的维修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复采煤层氧化煤的自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煤样制备与实验方法
    1.1 煤样制备
    1.2 实验方法
2 煤样的自燃特性分析
    2.1 标志气体分析
        2.1.1 CO体积分数分析
        2.1.2 CH4和C2H6及C2H4体积分数分析
    2.2 自燃倾向性分析
    2.3 表观活化能分析
3 结论

(3)复采煤自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背景意义
        1.1.2 矿井煤层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学说
        1.2.2 煤自燃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遗煤复采研究现状
        1.2.4 煤二次氧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思路
        1.3.1 内容及目标
        1.3.2 方法及思路
第2章 复采煤的物理化学结构变化规律
    2.1 煤样的选取与制备
    2.2 工业元素分析
    2.3 低温氮气吸附
        2.3.1 实验过程
        2.3.2 孔隙和比表面积分布
        2.3.3 等温吸脱附曲线分析
    2.4 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2.4.1 煤样的红外分峰拟合
        2.4.2 主要官能团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采煤自燃氧化特性
    3.1 实验准备
        3.1.1 实验系统与条件
        3.1.2 实验过程
    3.2 气体产物分析
        3.2.1 O_2气体分析
        3.2.2 CO气体分析
        3.2.3 烷烯烃类气体分析
    3.3 煤自燃倾向性综合判定
        3.3.1 交叉点温度
        3.3.2 70℃氧气浓度
        3.3.3 煤自燃倾向性综合判定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采煤自燃氧化热力学研究
    4.1 TG-IR实验
        4.1.1 实验目的与原理
        4.1.2 实验装置与条件
    4.2 热失重特性分析
    4.3 气相产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煤的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的自燃倾向性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自燃倾向性的判定
    2.1 煤样的采集与制备
    2.2 煤种鉴定
    2.3 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
        2.3.1 氧化动力学实验
        2.3.2 交叉点温度
        2.3.3 氧气浓度
        2.3.4 煤自燃氧化动力学综合判定指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3.1 煤组成方面的实验研究
        3.1.1 元素分析实验
        3.1.2 工业分析实验
        3.1.3 显微组分分析实验
    3.2 煤结构方面的实验研究
        3.2.1 低温氮气吸附实验
        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分析
    4.1 相关性分析
        4.1.1 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
        4.1.2 灰色关联分析
    4.2 煤的组成与自燃倾向性的相关性分析
    4.3 煤的结构与自燃倾向性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自燃倾向性多因素评判模型
    5.1 建模原理
    5.2 样本数据
    5.3 模型建立
    5.4 模型检验
    5.5 实践应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乌兰矿复合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漏风风流移动规律计算与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划分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2.3 高瓦斯近距离煤层自然发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乌兰矿两近距离综采工作面概况
    2.1 Ⅱ020803综采工作面概况
    2.2 Ⅱ020703综采工作面概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采空区自燃立体“三带”分层多点考察及监测
    3.1 分层依据及布点原则
    3.2 监测手段
        3.2.1 矿井束管监测系统
        3.2.2 人工监测
    3.3 实际考察方法
        3.3.1 方案设计
        3.3.2 施工工艺
    3.4 监测结果及分析
        3.4.1 复合采空区水平自燃“三带”分布
        3.4.2 复合采空区垂直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采空区漏风流场模型建立
    4.1 FLUENT模拟软件介绍
    4.2 采空区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4.2.1 采空区流场模型建立
        4.2.2 采空区氧浓度场模型和瓦斯浓度场模型的建立
        4.2.3 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4.2.4 四维自燃“三带”数学模型
    4.3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标准
    4.4 采空区漏风流场模拟结果
    4.5 采空区高位钻孔抽采对复合采空区自燃“三带”影响
    4.6 上隅角埋管对复合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4.7 地面钻孔卸压抽采对复合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
    5.1 随工作面推进采空区“氧化带”分布规律
    5.2 复合采空区自燃“三带”水平方向分布规律
    5.3 复合采空区自燃“三带”竖直方向分布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采空区自然发火动态闭环控制技术
    6.1 复合采空区自燃危险因素综合分析
    6.2 复合采空区分层多点日常监测监控技术
        6.2.1 上覆煤层气体监测
        6.2.2 本煤层采空区观测
        6.2.3 本煤层工作面气体观测
        6.2.4 地面抽采钻孔气体监测
    6.3 高低位联合注浆技术
        6.3.1 采空区低位注浆
        6.3.2 采空区高位注浆
    6.4 乌兰矿高低位联合注浆防灭火实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煤的组成及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的自燃倾向性研究现状
        1.2.3 煤的自倾向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第2章 自燃倾向性测定
    2.1 煤样的采集与制备
        2.1.1 煤样的采集
        2.1.2 煤样的制备
        2.1.3 煤种鉴定
    2.2 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过程
        2.2.4 判断方法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交叉点温度
        2.3.2 70 ℃氧气浓度
        2.3.3 煤自燃氧化动力学综合判定指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的组成分析
    3.1 元素分析实验
        3.1.1 实验过程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工业分析实验
        3.2.1 实验过程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显微组分实验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的微观结构分析
    4.1 扫描电镜实验
        4.1.1 实验过程
        4.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2 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及分析
        4.2.1 实验过程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红外光谱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实验过程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煤的组成和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相关性研究
    5.1 煤的组成与自燃倾向性相关性研究
        5.1.1 元素分析指标与自燃倾向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1.2 工业分析指标与自燃倾向性之间相关性分析
        5.1.3 显微组分与自燃倾向性相关性分析
    5.2 煤的结构与自燃倾向性相关性研究
        5.2.1 孔隙结构与自燃倾向性相关性分析
        5.2.2 分子结构与自燃倾向性相关性分析
    5.3 煤的组成和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综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荆各庄矿复采与原生煤层自燃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煤样采集与制备
2 煤样元素分析
3 煤自燃指标气体分析
    3.1 实验仪器
    3.2 产生气体规律分析
        3.2.1 CO随温度变化规律
        3.2.2 O2浓度分析
        3.2.3 C2H4浓度分析
4 煤样官能团分析
    4.1 实验条件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 结论

(8)赋存CO气体的煤层自燃D-S证据融合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井下CO气体源分析研究
    2.2 煤层CO气体赋存成因影响因素研究
    2.3 煤自燃监测技术与预报方法研究
        2.3.1 煤自燃监测技术
        2.3.2 煤自燃预报方法
    2.4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煤自燃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4.1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
        2.4.2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煤自燃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2.5 存在问题与不足
3 煤层CO气体赋存实验研究及成因影响因素分析
    3.1 煤层CO气体赋存实验研究
        3.1.1 煤样真空解吸实验
        3.1.2 现场钻孔取气实验
    3.2 煤层CO气体赋存成因的影响因素研究
        3.2.1 矿井地质条件的影响
        3.2.2 煤大分子结构的影响
        3.2.3 煤岩吸附性能的影响
        3.2.4 煤岩渗透性能的影响
        3.2.5 煤岩孔隙结构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BPA的赋存CO气体煤层自燃预测指标体系研究
    4.1 煤自燃气体产物测试及指标气体选取
        4.1.1 煤升温氧化实验
        4.1.2 煤升温氧化实验气体产物生成变化规律分析及指标气体优选
    4.2 煤自燃前期阶段划分与各气体指标特征提取
        4.2.1 基于CO浓度发生量的自燃前期阶段划分
        4.2.2 煤自燃前期各阶段的CO浓度增量特征
        4.2.3 煤自燃前期各阶段的C_3H_8、C_2H_4浓度增量特征
    4.3 煤层自燃预测指标的BPA构造
        4.3.1 基本信度赋值函BPA构造原理
        4.3.2 CO气体BPA构造的数值模拟
        4.3.3 C_3H_8与C_2H_4气体BPA构造的数值模拟
        4.3.4 煤温指标的BPA构造
    4.4 基于BPA的煤层自燃预测指标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D-S证据理论的赋存CO气体煤层自燃预测研究
    5.1 多源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5.1.1 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论模型
        5.1.2 多源信息融合的几种常用方法
    5.2 D-S证据融合算法与证据间冲突的度量
        5.2.1 D-S证据理论的融合算法
        5.2.2 D-S证据融合中的证据冲突问题
        5.2.3 证据冲突的原因分析与一般度量
        5.2.4 一种基于相对差异的证据冲突度量方法
    5.3 煤层自燃D-S证据信息融合预测理论方法
        5.3.1 煤自燃监测预报机理
        5.3.2 煤层自燃监测点布置参数
        5.3.3 煤层自燃D-S证据融合预测系统
    5.4 基于D-S证据融合的赋存CO气体煤层自燃预测数值模拟
        5.4.1 采煤工作面的应用原理与模拟验证
        5.4.2 采空区的应用原理与模拟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附录A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荆各庄矿煤自燃氧化性能分析及防火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煤自然氧化性能及自燃机理
    1.2 煤自燃氧化性能研究现状
    1.3 煤自然发火预防研究现状
第2章 荆各庄矿概况
    2.1 荆各庄矿地理位置
    2.2 矿井复采工作面生产情况
    2.3 矿井煤层开采自然发火情况
第3章 煤自燃氧化性能实验分析
    3.1 煤的自燃倾向性测试
        3.1.1 煤样采集
        3.1.2 工业分析及自燃倾向性
    3.2 煤升温氧化实验研究
        3.2.1 程序升温概述
        3.2.2 煤自燃程序升温氧化实验
        3.2.3 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结果分析
    3.3 煤的红外光谱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荆各庄矿开采工作面防火对策
    4.1 1090 柱掘进工作面防火对策
    4.2 2194 回采工作面防火对策
    4.3 1122D回采工作面防火对策
    4.4 3320D掘进工作面防火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型煤层巷道充填胶体防灭火材料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4 总体方案及技术路线
2 材料的选取与实验方案设计
    2.1 原材料的选择
    2.2 胶体防灭火材料的实验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胶体防灭火材料的实验研究
    3.1 胶体防灭火材料保水性测定
    3.2 胶体防灭火材料粘度与复吸性能测定
    3.3 扫描电镜微观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胶体防灭火材料的机理及现场应用
    4.1 胶体防灭火材料的机理分析
    4.2 胶体防灭火材料现场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荆各庄矿煤层自然发火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闭矿井工业广场主要设施采动变形监测及防治研究[D]. 纪思奇. 华北科技学院, 2021
  • [2]复采煤层氧化煤的自燃特性研究[J]. 张艳芳,王福生,王建涛. 煤矿安全, 2021(05)
  • [3]复采煤自燃特性研究[D]. 张艳芳.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煤的自燃倾向性影响因素研究[D]. 张志明.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乌兰矿复合采空区自然发火防治技术研究[D]. 陈宝义.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8(12)
  • [6]煤的组成及结构对自燃倾向性影响研究[D]. 孙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2)
  • [7]荆各庄矿复采与原生煤层自燃特性分析[J]. 王福生,孙超,杨志,董宪伟,艾晴雪. 煤矿安全, 2017(10)
  • [8]赋存CO气体的煤层自燃D-S证据融合预测研究[D]. 南峰.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9]荆各庄矿煤自燃氧化性能分析及防火对策[D]. 杨志.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10]新型煤层巷道充填胶体防灭火材料研究与应用[D]. 索航. 华北科技学院, 2016(01)

标签:;  

井各庄矿煤层自然着火规律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