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塔纸业发展经验振兴云南造纸

以红塔纸业发展经验振兴云南造纸

一、以红塔纸业发展的经验振兴云南造纸(论文文献综述)

俞宏明[1](2021)在《红塔公司BM2车间纸机生产效率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造纸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它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对其他领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纸张的消费水平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文明的程度。红塔公司是生产高端包装纸的重要平台,是国内最早生产出白卡纸的企业。但是公司2019年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生产系统综合效率低,产品成本控制不力是公司经营面临困难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条件下,提高纸机的生产效率,降低吨纸制造成本,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是红塔公司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企业BM2车间纸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研究方法,对车间目前遇到的纸机生产效率低问题进行了现状调查,主要表现为纸机断纸次数多、断纸复产时间长、纸机改产时间长等。然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原材料质量不过关、劳动力人员不足与技能水平不高、车间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纸机操作流程不完善、设备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等。针对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根据提升方案制定的原则和目标,提出了纸机生产效率的提升方案,包括: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制定专人负责的复产和改产流程,对操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设备的日常管理和预防性保全优化,制定合理的纸机现场清洁生产规范完善操作指引等。整个提升方案都是为了改善BM2车间纸机的生产效率,提升方案需要付诸实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公司提供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执行,对员工的培训,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专项资金的保障和设立督导小组。车间纸机生产效率提升方案对车间产品质量提高、改善运营水平、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员工的综合满意度有积极作用,公司的竞争力也得到提高。但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完成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不断调整优化,趋于完善。

蒋培华[2](2017)在《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宏观经济、外部环境、世界烟草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烟草的产销无论是总量、绝对值还是增长幅度,均已进入低幅发展时期,这一趋势将是我国烟草行业未来的主要特征。今后烟草行业的发展方式将从注重要素投入转为注重效率的提升、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往传统增长点向创新增长点模式的发展动力正逐渐形成。从中长期看,“稳份额、提结构、控成本、保增长”等方面的问题仍是“云产烟”总体面临的四大压力。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黄金期必将是未来的五年。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就要深入研究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定位在云南烟草工业企业今后的创新发展目标及方向战略上。通过对国际、国内烟草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内外部环境的比较分析,较深入的探讨了云南烟草工业企业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发展方向、支撑能力等方面,运用SWOT分析法,探索研究云南烟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策略。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在国内烟草市场上占据20%的份额,同时还有涉及多种产业的投资。研究新常态下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它有利于总结出针对当前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发展策略和操作方法,同时也为中国烟草工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具有现实价值的参考意义。

信欣[3](2015)在《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指出当今,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产业集聚在节约成本、技术溢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产业集聚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云南省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向外接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向内连接西南地区和东中部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省份。云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区域经济增长问题是云南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云南经济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对于云南省经济增长有着十分明显的贡献作用,因此加强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成为促进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把研究的范围锁定在云南省内,通过对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状况的分析,运用区位商的多种计算指标对云南省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得出云南省制造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的五个行业,并对这五个行业的不同指标测度的集聚程度与云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内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不存在产业集聚,存在产业集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依赖型行业,制造业产业集聚在不同程度上对区域经济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最后根据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建议。

曹航[4](2011)在《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烟草行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卷烟品牌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品牌牌号过于冗杂、市场占有率低下,尚不具备以“强”制胜的竞争力,因此无论是从企业规模还是从品牌知名度而言,中国卷烟工业企业都难以与国际烟草大公司相抗衡。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品牌将成为国际国内企业间角逐的主战场,中国烟草必须进一步加大创新,发挥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国家烟草专卖局实施“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卷烟品牌一直存在着“散、小、乱”的局面。随着中国烟草改革的继续深化,“大对大、强对强”的品牌竞争格局日益显现,中国卷烟市场的品牌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我国卷烟市场的竞争格局已见雏形,其中高端及一类卷烟品牌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流。无疑,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提升承担着中国烟草转变发展方式的桥头堡,是“卷烟上水平”的先锋队,是实现“两个跨越”的主力军。由此可见,对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水平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研究,分析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发展状况及趋势,为进一步培育与提升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在针对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较少:相关文献多从中国烟草市场的视角,宏观上剖析影响卷烟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及其存在的问题。很少有研究从中国烟草工业特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深入分析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目前也缺乏对国内外同档次的卷烟品牌进行比较性研究。笔者在综合国内外学者针对品牌和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品牌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内部因素是指一切能造就品牌竞争优势的资源性要素,是构成品牌竞争优势的源动力;外部因素则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所反映出来的优势或劣势,是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结果。通过对中国烟草市场的发展格局和中国卷烟品牌的基本状况进行概述,本研究深刻剖析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围绕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的内隐型竞争力和外显型竞争力两大板块,构建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组合评价方法,构建AHP-TOPSIS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选取2006-2010年红塔集团玉溪品牌相关数据,对其“十一五”期间的品牌竞争力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与国内一类卷烟品牌进行横向比较。实证结果表明:1、品牌质量保障和形象拓展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2、国家局及地方政府还需加大扶植力度;3、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来源是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此外,通过分析国外高档卷烟品牌发展战略,为提升我国本土卷烟品牌竞争力提供有力借鉴:1、准确的市场定位;2、多样化的媒介传播;3、多元化的品牌经营;4、全球化的产销体系;5、国际化的品牌阵容。最后,基于提升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探讨了我国一类卷烟品牌渗透和品牌扩张的战略及对策。

张放[5](2010)在《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 ——以中国烟草行业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是以品牌为手段的市场竞争,是产品竞争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表现形式。品牌竞争为了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获取垄断的利润的目的,既包涵了价格竞争,又包涵了非价格竞争,具体表现在企业资源——企业的人才、产品质量、技术、信息、服务、产品信誉等方面的竞争。品牌竞争的结果就会产生品牌竞争力的大小,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品牌竞争力进行研究。本文界定了品牌竞争力的内涵,特征及分类,探索了企业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的关联机理。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品牌竞争力又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亦是其表现形式。本文从品牌对象、品牌战略、品牌技术创新、品牌内路径、品牌外路径以及品牌环境等6个方面构建了评价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调查研究和数理分析的方法,独特地从品牌产品的重要节点——生产者、消费者和零售商等三个视角设计评价指标的调查问卷并广泛获取信息,从而检验并修正了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模型来研究其的品牌竞争力,并设计了基于该原理的评价软件以期随时更新数据得到动态的品牌竞争力评价结果。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重点以武烟集团(即湖北中烟工业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其品牌竞争力发展的SWOT矩阵,将之与其他五大型烟草公司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上海烟草公司的在分值上遥遥领先,其品牌竞争力最强。湖南中烟的品牌竞争力分值以0.002的优势略高于湖北中烟,云南中烟位居第四,河南中烟和浙江中烟的品牌竞争力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大烟草公司在品牌传播等品牌投入产出的效应状况。最后本文从品牌管理、品牌理念、品牌文化、品牌质量、高效团队、信息及营销渠道、市场势力、技术创新、品牌投资、动态优势等12个方面构造了品牌竞争力的战略思路与发展对策。

孙鹤章[6](2009)在《云南纸业六十年艰辛历程》文中提出1云南纸业60年数字回顾我国第一家机器造纸企业是上海机器造纸局,诞生于1882年,云南的机制纸出现在抗日战争中期,比上海机器造纸局晚59年。建国后,云南造纸工业的发展大体经过五个阶段:

王遂民[7](2009)在《A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早已不再孤立,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加入到我国市场的竞争中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单要面对国有企业的竞争,同时也要面对外国竞争者的强烈竞争。在我国自动化行业,现状是外国企业占主导,本土少数企业正在壮大,而众多的中小企业尚在摸索中艰难成长。通过作者长期对这一行业中小企业行为的了解,发现在这些企业经营过程当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的企业缺乏正确的经营目标,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没有明确定义的目标市场,也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有的公司根本就不重视企业管理,以至于公司职能划分不清,责任无法落实,出现问题后也很难追究;还有的公司虽然有比较清晰的职能划分,但是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是工作能力参差不齐、要么是协调能力太差,严重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中小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当中,如何通过完善公司内部管理来解决营销渠道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渠道效率,为公司拓展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正面临规模扩张的企业对营销渠道问题加以重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拥有健康的、稳固的营销渠道本身就是决定一个公司成败的关键因素。

刘淑文[8](2008)在《循环经济下的建水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资源环境问题的突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循环经济以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使工业生产活动转向生态化,并且能够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云南省建水县在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本文从阐述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的理论入手,结合建水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在实施循环经济中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在建水县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途径。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从人类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入手,在总结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给出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及相关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本文研究对象——建水县的县情概况做了说明,阐述并分析了该县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演变轨迹。第四部分剖析了建水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建水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第五部分阐述了以循环经济推进建水县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发展重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问题讨论。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刘慧玲[9](2008)在《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自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以后,工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主题,成为发达国家从农村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进而走向后工业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物质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过迅速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与不发达状况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并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西部地区工业化作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央政府的强大支持下实现了突变式的发展,不仅结束了在旧中国没有现代工业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布局偏集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极不合理的历史,而且还建立了一大批以钢铁、机械、化工、电子、航空航天、建材、能源为主的、规模比较宏大、门类比较齐全、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工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西部地区及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多方面原因的相互制约和历史发展的曲折性,目前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历史时期,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发展本身存在着工业总量明显偏小、工业结构比例失调、工业增长速度缓慢、产业组织结构失衡、创新能力相对低下及扩散效应相对不足等众多问题;在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体制障碍突出、农业发展落后、城市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产品市场狭窄等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使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全面推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和条件、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协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21世纪初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完成的一项十分重要、艰巨而紧迫的历史任务。从世界工业化发展史来看,世界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或区情选择了不尽相同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内涵各异的发展模式。由于工业化模式的有效性具有路径依赖,任何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复制它国或其他地区的工业化模式将注定导致工业化成效低下甚至失败。因此,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特殊区域,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实现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转型,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寻求一条产业内生增长和外生增长相结合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这些转型包括: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推动;从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企业为主体;从单一封闭发展转向对外开放发展;从资本密集战略转向科技创新战略;从忽视农村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从分散发展转向集聚发展。在实现战略转型的基础上,21世纪初期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培育重点产业集群为工业化发展提供空间组织形式;通过发展城市群落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载体;通过自主创新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工业化的外联渠道。在工业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发展途径是:第一,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彻底扭转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城市偏向”和“农村忽视”,高度重视工业产业链条向农村的拓展延伸、加快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的聚集扩散、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培育创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取向是组建产业集群,尤其是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以促进聚集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将培育产业集群当作当前工作的重心,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通过产业整合等手段诱导产业的区域聚集,促成生产要素在重点行业或产业的集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第三,强调产业支撑,发展城市群落。就是拓展城市发展的制度空间、培育城市化进程要素、以建设多中心——外围城市群落为重点构建具有密切产业关联的城市发展网络、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载体。第四,坚持自主创新,注重网络建设。通过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和改善自主创新环境,使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和区域自主创新三个层级的自主创新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形成网络化创新优势,为工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第五,推行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通过普及更新发展理念、强化技术支撑、实行循环经济及清洁生产等途径,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六,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利用外部资源的步伐,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对西部地区的注入。通过以上这些发展途径,形成一条崭新的、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为确保工业化发展途径得以最终确立,要通过构建工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清除计划经济的体制障碍和传统经济的思维定式,不断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能力。新的历史时期,西部地区构建工业化发展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分类制定法律制度,通过法律的稳定性来保障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在总结经验基础之上,制定全面、科学的工业化发展规划并强化实施力度;提高行政管理能力,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初步建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一整套体现开放性和多层次密切配合、适合客观实际与中央政府产业政策相互协调的工业化政策;鼓励发展民营经济,要消除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障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及信息通讯基础建设,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综合运输体系、传输体系和通讯网络体系,以适应发展工业化的要求。在经济资源和市场化要素总体短缺的条件下,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要选择资源富集地带、经济发达地区和具有发展潜力地区作为推进重点,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和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确立分工合理、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工业化重点发展区域。目前,西部地区要选择川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点区域,通过对这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突破式开发形成若干具有主导意义的增长极点,并通过增长极点生产要素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实现与其他区域的关联协调发展,最终通过经济核心区增长的乘数效应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工业化走上快速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张学波[10](2007)在《云南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产业调整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经验表明,这种综合性的国土规划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符合我国实际,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建国以后,我国先后开展了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公路区划、海洋功能区区划、生态功能区区划、自然灾害区划和水功能区划等诸多区划,以上工作为主体功能区划提供了参考,但主体功能区划的综合性使得其复杂性明显高于以上任何一种规划。因此,主体功能区划成为当前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我们试图应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规划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界定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归纳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导原则,并根据该原则选取表征主体功能区相关属性的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体系的特征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云南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云南主体功能区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各主体功能区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策略,对云南区域经济管理和发展有重要实际指导意义。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首先分析主体功能区提出的现实背景和实际意义,然后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的集中探讨集成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方法,最后提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第二部分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与方法的集中探究。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对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内涵和属性特征作全面深入剖析,并据此提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选取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法并构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设计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步骤。第三部分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现状和问题研究,该部分是对云南进行实证研究的准备工作。相比一般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现状和问题探讨,我们更注重在空间格局上的研究。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四部分是在获取指标数据后,通过对云南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主成分分析,计算各模块综合指数并进行初步聚类,然后通过各主成分得分的深入分析,修正三大模块的聚类,得出云南各地区在三大模块上的分类。然后应用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步骤和方法对云南主体功能区进行初步划分并分析其特征。第五部分是云南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产业调整研究。首先对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以及产业政策的地位做系统探讨。然后,按照层层推进的思路对云南主体功能区的产业结构分析。最后,提出云南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调整对策。第六部分为全文的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结论性总结,包括研究的创新点和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探究的问题。本研究在综合前辈各种国土规划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方法、政策体系作了初步系统研究,并以云南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以红塔纸业发展的经验振兴云南造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红塔纸业发展的经验振兴云南造纸(论文提纲范文)

(1)红塔公司BM2车间纸机生产效率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工业工程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3 精益生产
        2.2.4 可靠性理论
    2.3 文献概述
第三章 红塔公司BM2 车间生产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红塔公司的发展概述
    3.2 红塔公司生产现状
    3.3 红塔公司BM2 车间生产效率低的调研及问题总结
        3.3.1 纸机断纸次数多
        3.3.2 纸机断纸后的复产时间长
        3.3.3 纸机改产时间长
    3.4 红塔公司BM2 车间生产效率低原因分析
        3.4.1 纸机断纸次数多的原因
        3.4.2 纸机断纸复产时间长的原因
        3.4.3 纸机改产时间长的原因
    3.5 小结
第四章 红塔公司纸机生产效率提升方案设计
    4.1 纸机生产效率提升的方案设计原则和目标
        4.1.1 提升方案设计的目标
        4.1.2 提升方案设计的原则
    4.2 纸机生产效率提升方案
        4.2.1 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确保质量稳定
        4.2.2 加强设备日常管理
        4.2.3 制定标准操作规范
        4.2.4 健全员工培训学习制度
        4.2.5 引入高技能设备人才
    4.3 小结
第五章 红塔公司纸机生产效率提升方案的实施和保障
    5.1 提升方案的实施
        5.1.1 质量标准文件的制定
        5.1.2 生产操作规范文件的制定
        5.1.3 人员调整优化
        5.1.4 员工的培训
    5.2 提升方案的保障措施
        5.2.1 公司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执行
        5.2.2 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
        5.2.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5.2.4 专项资金的保障
        5.2.5 成立专门的督导小组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红塔公司BM2车间生产效率访谈提纲
致谢

(2)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发展战略理论
        2.1.2 品牌及品牌战略理论
        2.1.3 战略分析工具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3 烟草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世界烟草行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烟草行业发展现状
        3.2.1 中国烟草行业发展概况
        3.2.2 中国烟草行业各卷烟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3.3 云南烟草行业现状
        3.3.1 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发展概况
        3.3.2 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3.3.3 云南烟草工业主业发展情况
        3.3.4 云南烟草工业多元化投资情况
4 云南烟草工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2 微观环境分析(波特的五力模型)
    4.2 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4.2.1 资源分析
        4.2.2 能力分析
    4.3 云南烟草工业企业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会
        4.3.4 挑战
5 云南烟草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
    5.1 做强做稳主业,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5.1.1 品牌升级发展
        5.1.2 营销转型升级
        5.1.3 科技创新
        5.1.4 加快物流建设
        5.1.5 实施节能降耗
        5.1.6 履行社会责任
    5.2 整合多元化投资平台,促进多元化业务升级发展
        5.2.1 以打造金融服务全产业链为目标,做强金融产业
        5.2.2 通过企业整合和产融资本结合,做精配套产业
        5.2.3 参与地方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做实基础产业
        5.2.4 以品牌经营为方向,做稳酒店地产行业
        5.2.5 发挥投资业务平台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3 加快对外步伐,实现国际拓展升级
        5.3.1 通过品牌运营管理提高国际市场品牌驱动力
        5.3.2 通过渠道深度管理加强国际市场经销掌控力
        5.3.3 通过市场分类管理提高经销战略竞争力
        5.3.4 通过供应链优化管理提升成本管控能力
        5.3.5 通过业务拓展管理挖掘国际市场潜力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重、难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
        2.1.1 产业集聚的概念
        2.1.2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2.1.3 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
    2.2 产经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2.2.1 产业集聚与规模报酬递增
        2.2.2 产业集聚与外部性理论
    2.3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3章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3.1 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产业影响—确定研究对象
        3.1.1 产业结构分析
        3.1.2 贡献率指标分析
        3.1.3 确定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3.2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基本态势
    3.3 产业集聚度的测度指标
        3.3.1 行业集中度
        3.3.2 区位商
        3.3.3 空间基尼系数
    3.4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3.4.1 工业总产值法区位商测度与分析
        3.4.2 就业人员法区位商测度与分析
        3.4.3 企业个数法区位商测度与分析
        3.4.4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特点
    3.5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3.5.1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优势分析
        3.5.2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4.1 模型建立
    4.2 产业选择与数据收集整理
    4.3 结果分析
        4.3.1 烟草制品业
        4.3.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4.3.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3.4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4.3.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4.3.6 综合分析
第5章 促进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5.1 科学全面地制定实施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5.2 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针对性实施产业结构政策
    5.3 发展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创新集聚
    5.4 摆脱资源依赖,发展循环经济
结论
    论文主要结论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概况
        1.2.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品牌竞争力及其影响要素
    2.1 品牌的概念与特征
        2.1.1 品牌的概念
        2.1.2 品牌的特征
    2.2 竞争力的概念与构成
        2.2.1 竞争力的概念
        2.2.2 竞争力的构成
    2.3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与影响要素
        2.3.1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2.3.2 品牌竞争力的影响要素
    2.4 品牌竞争力的一般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烟草行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烟草市场发展格局
        3.1.1 近年来中国烟草改革政策简况
        3.1.2 烟草市场发展现状
        3.1.3 烟草企业发展现状
        3.1.4 烟草产品发展现状
    3.2 中国卷烟品牌基本概况
        3.2.1 卷烟产品品类
        3.2.2 卷烟市场结构
        3.2.3 卷烟生产技术
        3.2.4 卷烟运营模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类卷烟品牌竞争评价指标体系
    4.1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4.1.1 内隐型竞争力
        4.1.2 外显型竞争力
    4.2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
        4.2.2 构建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2.3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4.2.4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的指标类别说明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模型
    5.1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方法的比较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1.3 因子分析法
        5.1.4 TOPSIS法
    5.2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5.2.1 构建评价模型的原则
        5.2.2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红塔集团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
    6.1 红塔集团一类卷烟品牌发展现状及概况
        6.1.1 红塔集团简介
        6.1.2 红塔旗下一类卷烟品牌简介
    6.2 红塔集团一类卷烟品牌样本分析
        6.2.1 红塔集团玉溪品牌竞争力评价数据的获取
        6.2.2 AHP-TOPSIS模型在红塔集团玉溪品牌竞争力评价中的运用
        6.2.3 红塔集团玉溪品牌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内外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7.1 国内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比较
        7.1.1 国内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比较样本
        7.1.2 玉溪、云烟、黄鹤楼品牌竞争力评价
    7.2 国外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比较
        7.2.1 准确的市场定位
        7.2.2 多样化的媒介传播
        7.2.3 多元化的品牌经营
        7.2.4 全球化的产销体系
        7.2.5 国际化的品牌阵容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8.1 培育与提升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基本原则
        8.1.1 一类卷烟的市场需求或能力
        8.1.2 一类卷烟品牌的发展能力或潜力
        8.1.3 一类卷烟品牌的创利或盈利能力
    8.2 培育与提升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8.2.1 加强品牌管理,促进一类卷烟持续发展
        8.2.2 加强原料保障,积极推进以品牌为导向的差异化战略
        8.2.3 加强科技兴烟,增强品牌底蕴
        8.2.4 深化品牌营销,创新营销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
        8.2.5 提升基础管理水平,促进品牌持续发展
    8.3 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本文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 ——以中国烟草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的回顾
        1.2.2 国内文献的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 竞争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2.1.1 竞争力的内涵
        2.1.2 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2 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2.3 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2.4 垄断企业竞争力分析
        2.4.1 寡头企业竞争思想的选择
        2.4.2 寡头企业竞争策略的选择
        2.4.3 竞争策略的效应分析
    2.5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2.5.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5.2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2.5.3 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视角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品牌及品牌竞争力
    3.1 品牌的内涵与特征
        3.1.1 品牌的内涵
        3.1.2 品牌的特征
        3.1.3 品牌与产品的区别
    3.2 品牌分析的维度
        3.2.1 品牌价值
        3.2.2 品牌资产
        3.2.3 品牌定位
        3.2.4 品牌形象
        3.2.5 品牌文化
        3.2.6 品牌规划
        3.2.7 品牌管理
    3.3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3.3.1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3.3.2 品牌竞争力的特征
        3.3.3 核心竞争力、品牌价值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模型
    4.1 企业品牌价值评估
        4.1.1 企业品牌价值计算原则
        4.1.2 企业品牌价值计算方法
    4.2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原则
    4.3 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方法
        4.3.1 层次分析法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模型
        4.4.1 国外学者研究
        4.4.2 国内学者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5.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5.2 品牌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成
        5.2.1 品牌技术创新
        5.2.2 品牌内路径
        5.2.3 品牌外路径
        5.2.4 品牌对象
        5.2.5 品牌战略
        5.2.6 品牌环境
    5.3 针对评价指标的定量研究设计
        5.3.1 问卷调查设计及数据获取
        5.3.2 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的修正
        5.3.3 信度、效度分析
        5.3.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品牌竞争力评价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6.1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6.1.1 有效问卷中被访者的构成分布
        6.1.2 消费者对卷烟的偏好
    6.2 基于零售商视角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6.2.1 对零售商满意度测评的意义
        6.2.2 调查问卷的设计
        6.2.3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实证样本及分析
    7.1 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7.2 武烟集团品牌竞争力发展的SWOT分析
        7.2.1 外部机遇
        7.2.2 外部挑战
        7.2.3 内部优势
        7.2.4 内部劣势
    7.3 其他样本的介绍
        7.3.1 云南中烟工业公司
        7.3.2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7.3.3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
        7.3.4 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7.3.5 河南中烟工业公司
    7.4 样本汇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运行
    8.1 评价模型的设计
        8.1.1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8.1.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品牌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8.2 评价模型的运行
        8.2.1 评价模型的验证
        8.2.2 评价模型应用的简单解释
    8.3 提升武烟集团品牌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8.3.1 战略思路的指导思想
        8.3.2 战略思路的选择
    8.4 提升武烟集团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8.4.1 以品牌战略为蓝本,创新品牌管理
        8.4.2 以超越顾客需求为导向,创新品牌理念
        8.4.3 以共同价值观为导向,整合先进文化
        8.4.4 以产品质量为中心,搭建精益生产平台
        8.4.5 以员工发展为根本,构造高效团队
        8.4.6 以信息化为工具,拓宽营销渠道
        8.4.7 以市场势力为标杆,推行市场扩张
        8.4.8 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优化市场细分
        8.4.9 以品牌增值为目标,强化媒介传播
        8.4.10 以顾客利益为核心,推进技术创新
        8.4.11 以预期收益为保障,探索品牌投资模式
        8.4.12 以协同环境变化,培育动态优势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研究总结
    9.2 本文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附件Ⅰ 对卷烟消费者的调查问卷
附件Ⅱ 对卷烟零售商的问卷调查
附件Ⅲ 对卷烟生产商的问卷调查
附件Ⅳ 品牌竞争力评价软件主要的源代码(略)
附件Ⅴ 产品说明书(略)

(7)A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1章 A 公司经营情况介绍
    1.1 A 公司基本概况
    1.2 A 公司主要经营业务
    1.3 A 公司营销渠道现状及问题
第2章 A 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的市场环境
    2.1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2.2 市场需求分析
    2.3 竞争者分析
    2.4 SWOT 分析
第3章 A 公司客户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的选择
    3.1 客户市场细分
    3.2 目标市场的选择
    3.3 A 公司目标市场定位
第4章 A 公司营销渠道的建立与维护
    4.1 营销渠道的作用和建立的依据
    4.2 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化途径
    4.3 A 公司营销渠道关系的维护
第5章 A 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的组织支持
    5.1 企业文化
    5.2 员工激励
    5.3 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
    5.4 风险制度的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8)循环经济下的建水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1.1.2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型工业化提出的背景及相关研究
        2.1.1 工业化理论
        2.1.2 我国提出新型工业化的背景
        2.1.3 新型工业化的特征
        2.1.4 与传统工业化比较
    2.2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概念
        2.2.2 循环经济的原则
        2.2.3 循环经济的特征
        2.2.4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
        2.2.5 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与启示
第3章 建水县工业发展的演变轨迹
    3.1 建水县情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发展概况
        3.1.3 经济发展概况
        3.1.4 总体发展评价
    3.2 建水县工业的发展的沿革和现状
        3.2.1 工业发展沿革
        3.2.2 工业发展现状
    3.3 工业在建水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3.3.1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3.2 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第4章 以循环经济推进建水县新型工业化的理论分析
    4.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4.1.1 建水县老工业体系的弊端
        4.1.2 实施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4.2 循环经济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优路径
        4.2.1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工业发展道路的反思
        4.2.2 循环经济与新型工业化具有内在契合性
        4.2.3 循环经济是推进建水县新型工业化的理性选择
    4.3 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障碍
        4.3.1 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4.3.2 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障碍
第5章 以循环经济推进建水县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和实施对策
    5.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1.1 指导思想
        5.1.2 基本原则
    5.2 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步骤
        5.2.1 发展思路
        5.2.2 战略目标
        5.2.3 战略步骤
    5.3 发展重点
        5.3.1 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立循环型企业
        5.3.2 以环境管理和资源流动为核心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5.3.3 以开拓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为主导建立循环型社会
    5.4 发展对策
        5.4.1 建立健全各项基本政策
        5.4.2 完善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制定
        5.4.3 设立专项资金并对企业给予扶持
        5.4.4 建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5.4.5 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5.4.6 建立循环经济的智力支持体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工业化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工业化研究现状
    2.2 国内工业化研究现状
    2.3 述评
3. 工业化理论内涵、理论研究及实践模式
    3.1 工业化的理论内涵
        3.1.1 定义与演化
        3.1.2 述评
    3.2 工业化相关理论研究
        3.2.1 大推进理论
        3.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3.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3.2.4 发展极——增长点理论
        3.2.5 梯度发展理论
        3.2.6 产业集聚理论
        3.2.7 产业整合理论
    3.3 国内外工业化发展模式
        3.3.1 国外工业化发展基本模式
        3.3.2 国内工业化发展典型模式
        3.3.3 结论与启示
4.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起点、发展历程与发展特点
    4.1 历史起点
    4.2 发展历程
        4.2.1 初步发展时期
        4.2.2 奠定基础时期
        4.2.3 巩固调整时期
        4.2.4 转型赶超时期
    4.3 发展特点
        4.3.1 纵向推动发展
        4.3.2 政府行政主导
        4.3.3 牺牲农民利益
        4.3.4 工业布局分散
        4.3.5 发展极点缺乏
        4.3.6 单一封闭发展
5.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水平判断、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
    5.1 水平判断
        5.1.1 判断的理论依据
        5.1.2 判断的实证分析
    5.2 存在问题
        5.2.1 工业总量明显偏小
        5.2.2 工业结构比例失调
        5.2.3 工业增长速度缓慢
        5.2.4 产业组织结构失衡
        5.2.5 创新能力相对低下
        5.2.6 产业封闭循环发展
    5.3 制约因素
        5.3.1 体制障碍突出
        5.3.2 农业生产落后
        5.3.3 资源环境约束
        5.3.4 基础设施薄弱
        5.3.5 产品市场狭窄
        5.3.6 城市发展滞后
6.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战略转型、总体思路和发展途径
    6.1 战略转型
        6.1.1 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推动
        6.1.2 从以政府为主体转向以企业为主体
        6.1.3 从忽视农村发展转向城乡协调发展
        6.1.4 从分散发展转向集聚发展
        6.1.5 从资本密集战略转向科技创新战略
        6.1.6 从单一封闭发展转向对外开放发展
    6.2 总体思路
        6.2.1 发展现代农业:西部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6.2.2 培育产业集群:西部工业化的组织形式
        6.2.3 发展城市群落:西部工业化的空间载体
        6.2.4 坚持自主创新:西部工业化的动力源泉
        6.2.5 推行循环经济:西部工业化的基本导向
        6.2.6 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工业化的外联渠道
    6.3 发展途径
        6.3.1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
        6.3.2 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6.3.3 强调产业支撑,发展城市群落
        6.3.4 坚持自主创新,注重网络建设
        6.3.5 推行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6.3.6 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
7.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及重点产业
    7.1 成渝经济区
        7.1.1 成都经济区
        7.1.2 川南经济区
        7.1.3 重庆都市发达经济圈
        7.1.4 渝西经济走廊
    7.2 关中经济区
    7.3 北部湾经济区
        7.3.1 桂中南经济区
        7.3.2 黔中经济区
        7.3.3 滇中经济区
8. 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
    8.1 分类制定法律制度
    8.2 制定实施发展规划
    8.3 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8.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8.5 鼓励发展民营经济
    8.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云南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产业调整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现实背景和依据
        1.1.2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2.1 国外相关区划实践
        1.2.2 国内区划相关理论与实践
        1.2.3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相关理论支撑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与方法
    2.1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界定
        2.1.1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2.1.2 主体功能区的属性特征
        2.1.3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导原则
    2.2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构建
        2.2.1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论框架
        2.2.2 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的选取
        2.2.3 云南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
    2.3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方法设计
        2.3.1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技术方法
        2.3.2 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步骤设计
3. 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现状与问题
    3.1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与空间格局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1.1 土地资源
        3.1.1.2 水资源
        3.1.1.3 矿产资源
        3.1.1.4 生物资源
        3.1.2 环境质量现状
        3.1.2.1 土地生态环境
        3.1.2.2 水环境
        3.1.2.3 大气环境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空间格局
        3.2.1 行政区划
        3.2.2 人口分布
        3.2.3 城镇化水平
        3.2.4 分地区综合经济实力
    3.3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经济发展滞后,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3.3.2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外贸和引资不利,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3.3.3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经济差距显着
        3.3.4 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但投资巨大
        3.3.5 贫困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文教卫生和社会保障完善难度大
        3.3.6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4. 云南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划分
    4.1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析
        4.1.1 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计算
        4.1.2 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聚类
        4.1.3 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和类型分析
    4.2 开发密度的空间分析
        4.2.1 地区开发密度指数的计算
        4.2.2 地区开发密度的聚类
        4.2.3 地区开发密度的空间分布和类型分析
    4.3 发展潜力的空间分析
        4.3.1 地区发展潜力指数的计算
        4.3.2 地区发展潜力的聚类
        4.3.3 地区发展潜力的空间分布和类型分析
    4.4 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依次划分
        4.4.1 限制开发区和适宜开发区的划分
        4.4.2 适宜开发区中的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
        4.4.3 禁止开发区
    4.5 云南主体功能区的空间格局分析
5. 云南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产业调整
    5.1 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中的产业政策
        5.1.1 财政政策
        5.1.2 投资政策
        5.1.3 产业政策
        5.1.4 土地政策
        5.1.5 人口管理政策
        5.1.6 环境政策
        5.1.7 绩效评价和绩效考核
    5.2 各类主体功能区的产业职能及政策
        5.2.1 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职能及政策
        5.2.2 重点开发区的产业职能及政策
        5.2.3 限制开发区的产业职能及政策
    5.3 云南各主体功能区的优势产业判定
        5.3.1 云南优势产业
        5.3.2 云南各州市优势产业
        5.3.3 云南各主体功能区的优势产业
    5.4 云南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调整对策分析
        5.4.1 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调整对策
        5.4.2 重点开发区的产业调整对策
        5.4.3 限制开发区的产业调整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基本结论
        6.1.1 主体功能区区划的系统探讨
        6.1.2 云南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实证研究
    6.2 尚待讨论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以红塔纸业发展的经验振兴云南造纸(论文参考文献)

  • [1]红塔公司BM2车间纸机生产效率提升研究[D]. 俞宏明. 兰州大学, 2021(12)
  • [2]云南烟草工业企业发展策略研究[D]. 蒋培华. 云南大学, 2017(05)
  • [3]云南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 信欣. 云南大学, 2015(09)
  • [4]中国一类卷烟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D]. 曹航.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6)
  • [5]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 ——以中国烟草行业为例[D]. 张放.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6]云南纸业六十年艰辛历程[J]. 孙鹤章. 中华纸业, 2009(21)
  • [7]A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策略研究[D]. 王遂民. 吉林大学, 2009(07)
  • [8]循环经济下的建水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D]. 刘淑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08(S1)
  • [9]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问题研究[D]. 刘慧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10]云南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及产业调整的初步研究[D]. 张学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07(S1)

标签:;  ;  ;  ;  ;  

以红塔纸业发展经验振兴云南造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