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城市与建筑感知

日本城市与建筑感知

一、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秋[1](2021)在《基于雷姆·库哈斯“建筑当代性论述”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交互、信息,建筑思想、理论层见叠出,呈现出争鸣之势。“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全球化。”今天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民族、地域等被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的网络联系在一起,彼此共生且相互影响,全球化己然成为当代社会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当代中国城市在极短的时间内迅猛发展,城市的更新愈演愈烈,呈现在人们眼中则是一种城市的突变。与此同时,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始终是当代建筑师密切关注的对象。本文选择对雷姆·库哈斯“建筑的当代性论述”创作模式进行研究,在概念界定、内涵和特征挖掘的基础上,以图示来表述对雷姆·库哈斯不同作品的创作过程的剖析从而探究中国特色建筑的方法论。首先对库哈斯的建筑创作模式的理论进行梳理,明确其观点,并整合库哈斯的相关理论实践,对“中国特色建筑”的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其特征。以雷姆·库哈斯的城市与建筑思想及其作品为例,从寻找矛盾点到应对策略,通过对库哈斯作品和着作,望能寻找出他对于当代城市研究所采用的观点和方法,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模式的可行路径,形成其理论架构和操作路径。对库哈斯的城市理念的深入学习,从而确立起正确的认识,探讨当代建筑师的工作范畴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出路,从而使得建筑设计者在实际工作进行科学设计。

丁震[2](2021)在《基于TOD的北京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以永定门外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中国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等问题也愈发突出。对此,各大城市普遍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来应对。其中,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绿色公共交通,得到了普遍认可并由此快速发展,国家也愈加重视其高质量建设。随着中国城市逐渐进入存量发展时期,摒弃大拆大建,转为对城市建成区的谨慎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建设主基调,现有的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也因此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关键一环。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既是一个交通空间也是城市空间,是一个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重要地区。在大城市,每天都有数百、甚至数千万人踏入此处进行各类活动。如何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城市更新会影响无数人的生活体验。北京作为轨道交通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之一,拥有大量的轨道站点。但是早期建设以及新建的许多站点,在轨道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方面有所不足,轨道站点和城市建设出现脱节现象,令前往此处的人们难以感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活便捷。北京作为首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其着名的城市中轴线更是重要的形象展示地区。在中轴线上,北京南中轴地区城市建设相对缓慢,没有高效利用轴线与轨道交通线路的互动关系是其中一个缩影。作为城市轴线,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能够成为实现其高质量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可作为关键切入点进行高品质的规划和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南中轴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重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对轨道交通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TOD以及轨道站点分类进行详细综述,明确研究内容。第二,对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并对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第三,通过梳理南中轴地区发展历史,对南中轴地区数十个轨道站点进行详细调研和分类,从土地层面、道路交通层面、建筑层面、公共空间层面、行为活动层面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结症。第四,对基于TOD的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要素和需求做出详细阐述。第五,提出北京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策略:在政策层面,建议提供政策支持和放宽一定设计限制;在土地层面,建议打造契合TOD的街道布局,优化用地性质,控制用地开发强度;在道路交通层面,建议采用高效的交通一体化设计,建设P+R停车场,全面改善步行环境;在建筑层面,建议重塑老旧建筑或再开发新兴建筑,加强建筑和周边的一体化设计;在公共空间层面,建议增加品质一流的城市开放空间,提升现状公共空间的品质,并根据具体需求增补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在行为活动层面,根据具体行人活动轨迹或者停留聚集情况,对上述层面进行辅助指导。最后,通过梳理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更新设计策略,对南中轴沿线地段和各类型站点地区进行更新策略指引,以及对南中轴地区的轨道站点——永定门外站周边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应用文章的更新策略体系,为今后其他轨道站点地区的更新设计提出发展思路和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方瑞苑[3](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对其更新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城镇老旧住宅更新面临四大问题,即更新方案是否可行,更新后住宅建筑性能能否得到提升,更新能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更新方案的成本是否经济合理,因此需在建筑策划阶段对老旧住宅单体的更新方案进行评价。价值工程作为一项技术及经济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尤其设计阶段发挥很大能效,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更新方案优选和决策提供一种简单可行、反映客观事实的定量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城镇老旧住宅现状及更新方案调研剖析,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既有住宅性能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ANP-模糊评价的功能综合评价模型,从更新后功能性、施工可行性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价,求出价值工程相应的功能系数。再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成本估算模型,对更新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求出价值工程中相应的成本系数,进而结合功能系数求出更新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后结合大连某老旧住宅建筑的案例,验证本文构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为更新方案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在城镇老旧住宅更新的建筑策划阶段对各更新方案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更新方案评价中,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更新方案的评价流程结合,为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林榕[4](2020)在《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景观风貌作为城市形象主要表征,集中体现城市所在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潮州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粤东潮汕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其城市景观风貌特征是了解潮汕地区及乃至岭南地区城建文化及特色的重要载体及线索。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防止千城一面。潮州市推出的《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应重视提升潮州古城文化内涵及总体风貌。这些都要求深挖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了解古城景观风貌内涵,充分展现古城地域特色。本文将潮州古城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科等多学科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及空间句法数理分析等方法,分析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形成背景与基本构成,并着重归纳潮州古城不同层次景观的风貌特征,以期为后续城市景观风貌的管控保护提供帮助。首先分析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背景,从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入手梳理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的环境基础,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营建概况解读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发展历程。其次,按结构、分层次、有逻辑地探讨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基本构成,具体包括山水环境、空间格局及建筑形态三方面内容。基于对山水格局要素、山水园林营造及山水八景设置的研究,总结潮州古城山水环境景观风貌特征,表现为三山拱卫、湖江夹城的山水格局景观风貌,层次多变、诗画写意的西湖园林景观风貌,时移景异、活动典故丰富的八景景观风貌。山水环境制约城市空间格局形成,基于对城市功能分区、街巷结构及节点特色的解读,总结潮州古城空间格局景观风貌特征,表现为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城市区域景观风貌,南北大街为轴主导的城市街巷景观风貌,规则规整的城市节点景观风貌。基于对官式建筑、民间建筑及西式骑楼的分析总结潮州古城建筑景观风貌特征,潮州古城建筑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对气候环境的地域性适应是其风貌特征丰富的主要来源,表现为恢弘壮观的官式建筑风貌,平和优雅的民间建筑风貌,多元统一的西式骑楼风貌以及由不同类型建筑共同呈现的中西并存城市建筑风貌。本文对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系统的分析区别于以往从城市规划及建筑保护营建角度研究潮州古城。希望通过研究为其他城市景观风貌特征的分析提供相应借鉴,特别是为历史文化名城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龚滢[5](2020)在《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江南地区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苏州城市发展偏向性较弱,综合性较强,受异邦文化刺激和本土民族文化意识的双重影响全面,较其它城市更清晰体现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变迁,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全面下降与周边城市的对应转型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本文以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结构研究为核心,结合谱系学历史研究观点,强调社会心理对建筑形式选择机制的影响,深入挖掘该地区近代建筑外在物质形态发展演化的缘由,并总结得出其谱系结构关系。首先明确江南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双重关系,解析苏州城市近代建设的导向性主流群体主要是由士绅阶层转型后的新生阶层个体们组成。基于阶层个体和群体知情意心理阶段曲线,对现存近代建筑按相关人物其时所属群体心理分为五类建筑类型:“激发”型、“盲从”型、“批判”型、“选择”型和“交融”型,类型之间穿插、交叠的关系充分印证了谱系学强调历史非连续的特性。而后,通过人物谱系对照相关近代建筑类型,印证了社会心理与建筑物质形态间的高对应度,切实说明对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挖掘近代营建的深层文化源由。从而依据个体心理影响形成群体,再由群体中先驱个体产生新心理活动形成新群体或分化次级群体的原理,指出了苏州近代建筑呈现为“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循环的建筑形式选择特征,表明建筑类型之间除承前启后的关系外,当社会新群体形成,其心理活动发生转折时,前后类型即存在彼此交叉的谱系结构,而当原社会群体分化产生次级群体时,前后类型呈现层层包含的谱系结构。进而以城市近代建设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为线索,探讨江南各城市近代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心理的联系与差别,将历时性群体背景和心理转变对应同时期建设营建活动。据此比较各城市与苏州近代建筑物质形态,得出苏州近代建筑形式选择亦受制于来源上海的商业本位思想和南京的政治权威意识,辨明了苏州与地区其它三城间的建筑形式选择关系。探明了表现为“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江南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上海向外辐射影响早、持续时间长,无绝对政权专制,与地区城市间形成自愿自由的多样性近似和差异谱系关系。南京自1927年后进行统一政治文化辐射影响,城市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的干预,对江南地区形成被动约束的统一性近似谱系关系。苏州、无锡、常州遵循城市地缘性文化底色彼此串联,镇江则多与向外辐射影响城市关联紧密,形成上海、南京辐射影响范围内彼此串联的“带状共同体”谱系结构。所以,本文主要对苏州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苏州与江南地区其它各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身份背景和心理,以及对应相关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的源流和差异,初步架构了江南地区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江南近代建筑谱系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叶秀玲[6](2020)在《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的方案优选研究 ——以SJC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地产行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在高速发展,但近年来受政策、市场环境影响,企业更需要提升自身竞争力、控制好成本才可以生存并发展得更好。随着建筑业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碧桂园集团为了提升工程质量、做出更好的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体系,提出SSGF建造体系(安全共享Safe&Share、科技创新Sci-tech、绿色可持续Green和优质高效Fine)。但是,房地产住宅项目采用SSGF建造体系会增加项目的建安成本,在当前行业利润逐步压缩的房地产行业严峻形势下,对它做好成本管控和发挥效益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进行成本研究,旨在分析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的成本和效益,从而帮助项目在选用SSGF建造体系的方案时提供借鉴参考。首先,本文阐述SSGF建造体系的概念和技术组成,介绍本文将引用的分析方法:价值工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SSGF建造体系的各工艺分别做成本分析,剖析SSGF建造体系的综合效益,为综合评价提供基础。然后,通过阅读文献析出SSGF建造体系的评价指标,运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最终效益评价指标。确定SSGF建造体系方案基础上,对各方案的成本进行定量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方案效益做定性分析,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比各方案的价值,优选最佳方案。最后,对SJC项目采用SSGF建造体系做案例分析,计算待选择方案的成本确定成本系数,评价各方案的效益确定功能系数,从而计算出各方案的价值,优选最佳方案并分析其效益。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SSGF建造体系的成本和效益计算价值,为SSGF建造体系方案比选提供了一种方法,对其成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黄东华[7](2020)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商业建筑形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更加关注身处商业空间中所获得的在场体验,而潮流时尚的建筑形态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建筑环境品质、吸引顾客眼球,从而起到良好的商业引流作用。与此同时,商业竞争也带来建筑形态与空间的竞争,只有抓住体验化模式的机会、打造引人瞩目且耐人寻味的形象以实现差异化发展,才能在新的时代中存活下来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因此引入分形理论这门注重形态发展的前沿学科,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形态设计方法,在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提升商业氛围,在物质形态上表达时尚文化的同时营造体验经济所需的建筑环境。不仅分形建筑设计原理能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新尝试,对当代商业建筑形式语言发展、文化主题提升带来积极意义,而且基于分形理论研究商业建筑形态设计,能够扩展分形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完善分形建筑设计原理的方法论体系。根据分形建筑设计原理,采用分形迭代、图解分析、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论述了建筑形态的发展倾向、分形理论在商业建筑形态设计中应用的适宜性,以及分形的商业建筑形态设计原则与方法,主要包括相似同构、镶嵌韵律、文化分形,并结合商业建筑立面形态构成的分形特征进行说明;讨论了分形的商业建筑空间形态生成设计的IFS迭代函数系统、L-System分支系统、Particle System粒子系统等软件规则系统的生成机制与设计步骤,及其在不同商业建筑空间形态中应用的可能性。建立了相似同构设计原则下结构找形和自然拟态的设计方法,镶嵌韵律设计原则下重复并置和镶嵌叠加的设计方法,以及文化分形设计原则下层级并置和层级递归的设计方法,归纳形成抽象模拟构成、具象模拟构成、几何编织构成、拓扑变形构成、分形迭代构成五类分形建筑立面形态构成。架构了基于计算机软件规则的IFS迭代函数系统仿射变换、L-System分支系统直观分形、Particle System粒子系统力学模拟的不同生成机制,及其对应的设计步骤和生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建筑形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构成符号化的商业建筑立面形态归纳了不同设计原则下的设计方法,为生成体验化的商业建筑空间形态提供了软件规则系统的参数化设计工具。分形理论能够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以新的形态设计手法,营造契合消费社会的商业环境氛围。

朱浩[8](2020)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文中指出资源热力电厂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特点成为许多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主流。在过去,资源热力电厂在设计上主要强调功能使用的合理性。而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一批设计较为新颖的资源热力电厂,这些项目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外观形象、地域特色、科普教育等公众参与的属性上进行了优化设计。这种价值的转变,来源于公众日益增加的环保意识与公民意识。同时,国家进入十三五发展阶段以来,强调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作用,当下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更为强调公众参与属性:对城市而言,是促进民众参与环保教育的桥梁;对社会而言,又是宣传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相对于一般的工业建筑,资源热力电厂是兼具科普教育性、功能复合性、形象展示性的全新综合体,在建筑美学与文化层面上,建筑师也拥有了对其进行优化提升的广阔空间。基于此背景,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对论题展开研究:(一)绪论一一介绍论题的研究背景和缘起,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制定研究框架和方法;(二)基础研究——介绍资源热力电厂本体特征,分析公众参与行为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通过国内发展回顾探讨设计中的价值转变,并通过介绍新型设计模式阐述当下进行创新设计的可操行。(三)案例分析与调研——对近年来国内外一批较为新颖的电厂案例进行背景与设计策略手法分析,并通过对比研究,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技优化设计技术路线。最后以实地调研深入当下案例,搜集影响策略制定的不足与细节点。(四)优化设计策略的探讨——基于基础研究,提出了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原则与设计策略。(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的工程项目进行介绍,以验证本文观点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六)结论

赵薇[9](2020)在《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人们的居住环境在近年来不仅被广泛地关注,而且需求也是不断地提升,居民则是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核心推动力。居住区水景的营造自古以来是人们居住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居民既是营造水景的需求者,也是提升水景的推动者。因此,居民偏好的反馈与实现对于居住区水景的优化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天津市新型居住区水景进行调查,通过研究表明水景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居民偏好意愿在水景营造中的价值与作用被忽略,表现在居住区水景在自然性、功能性、精神性等方面的不足与欠缺。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使水景丧失了最初的营造目的与使用功能,甚至成为居民对水景满意度评价下降的主导原因。为了遵从居民偏好提升满意度,从居民偏好需求作为切入点,论文采用POE研究方法,对天津市居住区水景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针对居住区水景的居民偏好需求,将水景形式与功能做了详细研究与阐述,为下一阶段比对天津市居住区水景的设计现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选取天津市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居住区水景,分别进行针对居民偏好的现场调研与问卷调查等信息收集。由此对居住区水景的概况、功能、使用状况及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因素、POE要素集的重要度进行分析评价。接着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推导计算出居住区水景评价要素集中各要素重要度权重比例,并对此结论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应用POE建立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此评价体系对四个样本做出最终评定。最后基于POE综合评定结果,在评价综述中详细归纳出针对居民偏好的居住区水景综合性策略,并推导出突出问题:缺乏冬季水景观赏性问题;无良好水景场地管理体系问题;水景安全性意识不足问题;水景无障碍设施不健全问题;缺乏亲水互动性功能需求问题;教育与科技元素在水景设计中的缺失问题;精神需求与睦邻需求的设计空白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一对应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优化设计策略,为天津市居住区水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方向和借鉴方法。总之,随着POE理论的充实与方法改进,可以促使更多利用POE为包括居住区水景在内的广大景观类别的空间场地搭建起实用型的评价体系,让景观设计创作拥有更多的实际案例可以借鉴或遵循,实现进化式的创新设计。

宋哲琦[10](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二、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雷姆·库哈斯“建筑当代性论述”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雷姆·库哈斯的简介及主要相关思想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诠释
        2.1.1 “当代地域文化建筑”中的概念问题
        2.1.2 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焦虑问题
    2.2 城市生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库哈斯对于城市研究理论的观点概述
        2.2.2 全球化背景下库哈斯对于未来建筑形式的思考
        2.2.3 库哈斯对未来城市的观点阐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雷姆·库哈斯关于中国特色建筑思考的主要内容
    3.1 雷姆·库哈斯对于中国当代语境及中国特色建筑现状的分析
        3.1.1 全球化伴随的差异化消解
        3.1.2 对建筑地域性认知的缺失
    3.2 雷姆·库哈斯在关于“建筑当代性论述”理论的主要观点
        3.2.1 对中国特色建筑进行“当代性论述”的必要性
        3.2.2 基于“当代性论述”为中国建筑找到的两处特色
    3.3 雷姆·库哈斯在中国的建筑实践分析
        3.3.1 “动态过程的体现”—台北艺术中心
        3.3.2 “设计至施工高效的体现”—深圳证券交易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中国特色建筑进行“当代性论述”观点的评价与判断
    4.1 当代中国特色建筑进行“当代性论述”表达的多样性体现
        4.1.1 良渚文化博物馆中的“当代性论述”的体现与分析
        4.1.2 良渚文化中心中的“当代性论述”的体现与分析
    4.2 对中国特色建筑进行“当代性论述”观点的评价与判断
        4.2.1 积极的意义
        4.2.2 局限的部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关于塑造中国特色建筑的导向性思考
    5.1 中国特色建筑的“当代性特征”
    5.2 对当前及未来城市语境下“当代性”的界定
第6章 关于中国特色建筑的实际案例分析
    6.1 对于历史文脉中“生活记忆”的提取——富阳文村
    6.2 传统造园手法的当代性运用——钱江时代
    6.3 钱江时代的设计方法分析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当代性论述”在城市中应用研究—以城市“灰”空间设计为例
    7.1 项目概况
        7.1.1 基地位置
        7.1.2 人群分析
        7.1.3 方案构思
    7.2 设计手法
        7.2.1 生命游戏
        7.2.2 屋顶花园
        7.2.3 功能块置入
    7.3 设计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毕业创作设计(专业学位型论文附)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TOD的北京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以永定门外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愈加重视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建设
        1.1.2 存量发展时期的城市建成区轨道交通站点亟需优化
        1.1.3 轨道交通能够成为北京城南地区高质量规划建设的重要支撑
    1.2 研究对象界定和分析
        1.2.1 轨道交通
        1.2.2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
        1.2.3 北京南中轴地区
        1.2.4 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的研究
        1.3.2 关于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的研究
        1.3.3 关于轨道站点分类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轨道站点地区相关研究评述和国内外案例分析
    2.1 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协同发展研究
        2.1.1 节点-场所模型
        2.1.2 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TOD)
        2.1.3 站城一体化理念
        2.1.4 轨道站点区位因素与开发强度的分析
    2.2 国内外案例分析
        2.2.1 日本东京涩谷站周边地区更新建设
        2.2.2 日本东京多摩田园都市沿线一体化开发
        2.2.3 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车站内部社区城市更新发展项目
        2.2.4 中国香港打造融合交通的综合发展模式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北京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规划设计的基础调查和问题分析
    3.1 南中轴地区发展历程和现实情况
    3.2 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实地调查和结果分析
        3.2.1 调查轨道站点和范围选择
        3.2.2 用地性质的分类标准
        3.2.3 调查主要内容
        3.2.4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调查方法
    3.3 轨道交通站点类型分类结果
        3.3.1 北京南中轴整体地区站点分类结果
        3.3.2 北京地铁8 号线(永定门外站-瀛海站)的进一步分类结果
    3.4 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现状情况分析
        3.4.1 城市综合型站点现状情况
        3.4.2 特定功能型(居住)站点现状情况
        3.4.3 特定功能型(商业)站点现状情况
        3.4.4 特定功能型(产业)站点现状情况
    3.5 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3.5.1 土地层面问题
        3.5.2 道路交通层面问题
        3.5.3 建筑层面问题
        3.5.4 公共空间问题
        3.5.5 行为活动问题
    3.6 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规划设计问题症结分析
        3.6.1 城市在早期难以落实和实施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的理念
        3.6.2 轨道站点地区的建设方式单一并且缺乏高品质的设计
        3.6.3 有关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的城市体制机制仍不够健全
    3.7 本章总结
第4章 基于TOD的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要素及需求分析
    4.1 TOD带动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的关键内容
        4.1.1 优化轨道站点地区发展布局,集约节约土地资源
        4.1.2 改善轨道站点地区空间形态,打造多姿多彩的城市空间
        4.1.3 挖掘轨道站点地区潜能,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效益
        4.1.4 提供时间维度的保障,促进国际企业落地
    4.2 基于TOD的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的核心思想
    4.3 基于TOD的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的核心要素
        4.3.1 城市硬件要素
        4.3.2 行人活动要素
    4.4 基于TOD的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的核心需求
        4.4.1 宏观政策层面
        4.4.2 土地层面
        4.4.3 道路交通层面
        4.4.4 建筑层面
        4.4.5 公共空间层面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北京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策略构建
    5.1 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策略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5.1.1 总体目标
        5.1.2 基本原则
    5.2 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策略构建
        5.2.1 土地更新策略
        5.2.2 道路交通更新策略
        5.2.3 建筑更新策略
        5.2.4 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5.2.5 行为活动更新策略
    5.3 南中轴沿线地段和各类型轨道站点地区更新策略分析
        5.3.1 第一段(永定门外站至东高地站)轨道站点地区更新策略
        5.3.2 第二段(火箭万源站至瀛海站)轨道站点地区更新策略
        5.3.3 城市综合型站点地区更新策略
        5.3.4 特定功能型(居住)站点地区更新策略
        5.3.5 特定功能型(商业)站点地区更新策略
        5.3.6 特定功能型(产业)站点地区更新策略
    5.4 实证研究:永定门外站轨道站点地区更新策略
        5.4.1 选择永定门外站进行实证的原因
        5.4.2 基本概况
        5.4.3 上位规划对永定门外站点地区的指引
        5.4.4 永定门外站点地区规划设计问题分析
        5.4.5 更新策略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5.4.6 具体更新策略
    5.5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评价主体
        1.2.4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现状综述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价值工程理论
        2.1.1 价值工程定义
        2.1.2 价值工程产生与其在建筑业中的发展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流程
        2.1.4 价值工程用于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
    2.2 城镇老旧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城镇住宅发展历程
        2.2.2 城镇老旧住宅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变革
        2.2.3 城镇老旧住宅建造情况
    2.3 老旧住宅拆旧建新及综合改造相关概念
        2.3.1 拆旧建新的特点
        2.3.2 城镇老旧住宅综合改造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基于价值工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1.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基于价值工程的综合评价流程及各阶段工作
    3.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3 筛选功能分析评价指标及内涵解释
        3.2.4 建立指标体系及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3.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3.1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
        3.3.2 AN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指标权重确定
        3.3.4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3.3.5 功能系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CCA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经济性分析
    4.1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内容及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阶段
        4.1.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4.1.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寿命种类
        4.1.4 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案比选
    4.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4.2.1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步骤
        4.2.2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4.2.3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中相关参数选择
        4.2.4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LCCA估算模型中成本单元估算
        4.2.5 成本系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更新方案设计
        5.2.1 方案1-综合改造(提升项为适老化改造)
        5.2.2 方案2-综合改造(提升项为节能节水改造)
        5.2.3 方案3-拆旧建新
    5.3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A项目综合评价
        5.3.1 A项目各方案功能系数分析
        5.3.2 A项目各方案成本系数分析
        5.3.3 A项目各方案价值系数计算及方案评价决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附录 B 运用Super Decisions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 C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古城现状
        1.1.2 研究契机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城市景观风貌的概念
        1.2.2 潮州古城的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潮州古城的研究综述
        1.4.2 城市景观风貌的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背景与基本构成
    2.1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形成的环境基础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2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发展历程
        2.2.1 汉晋城池未置
        2.2.2 唐宋城郭划定
        2.2.3 明清建治完善
        2.2.4 民国骑楼兴建
        2.2.5 建国之后发展
    2.3 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的基本构成
        2.3.1 山水环境
        2.3.2 空间格局
        2.3.3 建筑形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潮州古城山水环境景观风貌特征
    3.1 山环水绕的自然风貌
        3.1.1 山体区位
        3.1.2 水系分布
    3.2 山水相融的西湖园林
        3.2.1 寺庙塔楼、依山错落
        3.2.2 桥亭小径、湖岸丰富
        3.2.3 奇石异峰、碑刻点景
    3.3 山水为底的八景点缀
        3.3.1 靠山置景
        3.3.2 以湖营境
        3.3.3 临江成景
    3.4 山水环境景观风貌特征表现
        3.4.1 三山拱卫、湖江夹城的山水格局景观风貌
        3.4.2 层次多变、诗画写意的西湖园林景观风貌
        3.4.3 时移景异、活动典故丰富的八景景观风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州古城空间格局景观风貌特征
    4.1 功能分区
        4.1.1 城北:历史行政中心
        4.1.2 城南:大型宅邸遍布
        4.1.3 城东:商业经济主导
        4.1.4 城西:行业工坊聚集
    4.2 街巷结构
        4.2.1 街巷结构体系
        4.2.2 街巷肌理形态
        4.2.3 街巷尺度设置
        4.2.4 街巷可达性及密度分析
    4.3 节点特色
        4.3.1 城墙入口
        4.3.2 寺庙学宫广场
        4.3.3 街道牌坊
        4.3.4 宅祠前院
    4.4 空间格局景观风貌特征表现
        4.4.1 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城市区域景观风貌
        4.4.2 南北大街为轴主导的城市街巷景观风貌
        4.4.3 规则规整的城市节点景观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潮州古城建筑景观风貌特征
    5.1 官式建筑
        5.1.1 城楼
        5.1.2 学宫
        5.1.3 佛寺
    5.2 民间建筑
        5.2.1 民居
        5.2.2 祠堂
    5.3 西式骑楼
    5.4 建筑景观风貌特征表现
        5.4.1 恢弘壮观的官式建筑风貌
        5.4.2 平和优雅的民间建筑风貌
        5.4.3 多元统一的西式骑楼风貌
        5.4.4 中西并存的城市建筑风貌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时间界定
        1.2.2 研究空间界定
        1.2.3 研究对象界定
        1.2.4 研究具体问题、目标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相关领域谱系学历史观点研究
        1.3.2 相关领域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
        1.3.3 国内外近代建筑相关史论与谱系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江南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心理变迁
    2.1 江南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社会背景
        2.1.1 政治体制的冲击与变革
        2.1.2 经济形态的演变与交替
        2.1.3 社会文化的吐故与纳新
    2.2 近代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及基本特点
        2.2.1 以代表性士绅学习“西学”为发端
        2.2.2 以担当社会责任的士绅阶层为主体
        2.2.3 以民族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为基础
    2.3 近代城市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双重关系
        2.3.1 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为底色
        2.3.2 传统“束缚”与近代“自由”为焦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会心理的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
    3.1 苏州近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1 近代前苏州城市社会经济概貌
        3.1.2 清末民国时期苏州城市社会经济
    3.2 社会心理影响苏州近代建筑营造的决策方式
        3.2.1 个体呈现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3.2.2 社会群体呈现为“自上而下”的干预力
    3.3 苏州近代建筑社会心理角度的分类
        3.3.1 “激发”型建筑
        3.3.2 “盲从”型建筑
        3.3.3 “批判”型建筑
        3.3.4 “选择”型建筑
        3.3.5 “交融”型建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和谱系特征
    4.1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
        4.1.1 苏州传统式样建筑仍为其底色
        4.1.2 苏州近代建筑与西式建筑的演变关系
    4.2 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的物质形态特征
        4.2.1 “激发”型建筑的刻意折“中”
        4.2.2 “盲从”型建筑的统一学“西”
        4.2.3 “批判”型建筑的视觉新“中”
        4.2.4 “选择”型建筑的“中”“西”斟酌
        4.2.5 “交融”型建筑的“中”“西”共融
    4.3 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苏州近代建筑谱系
        4.3.1 “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的循环选择特征
        4.3.2 人物谱系与近代建筑类型间的高对应度
        4.3.3 五种类型近代建筑“源”和“流”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受制于上海和南京社会群体
    5.1 上海洋商群体商业本位思想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1.1 近代上海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1.2 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上海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1.3 近代上海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5.2 南京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2.1 近代南京军政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2.2 军政群体威权意识对南京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2.3 近代南京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与江南区域内相邻城市间的近代建筑关系辨析
    6.1 近代无锡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无锡与苏州两地比较
        6.1.1 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1.2 民族工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无锡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1.3 近代无锡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2 近代常州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常州与苏州两地比较
        6.2.1 近代常州官商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2.2 官商绅群体私利心理对常州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2.3 近代常州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3 近代镇江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镇江与苏州两地比较
        6.3.1 近代镇江的政治群体的更迭及其作为
        6.3.2 政治群体目标导向对镇江和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3.3 近代镇江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的脉络和基本特征
    7.1 “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
        7.1.1 差异性辐射和亲疏性串联的结构
        7.1.2 经济和文化带状共同体的形成
    7.2 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决定区域内建筑谱系脉络
        7.2.1 群体心理间的异和同定义近似和差异并存的建筑谱系关系
        7.2.2 区域内各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建筑谱系结构图
    7.3 江南地区中影响其它城市和接受影响城市的路径
        7.3.1 影响其它城市的营造在于营建群体背景和业内动向
        7.3.2 接受影响城市的营造在于导向性主流群体心理和经历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主要结论
    后续研究和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2:苏州近代建筑及原归属人背景概览
参考文献

(6)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的方案优选研究 ——以SJC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成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SSGF建造体系概述
        2.1.1 SSGF建造体系的概念
        2.1.2 技术构成
    2.2 相关理论方法
        2.2.1 价值工程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SGF建造体系成本及效益分析
    3.1 SSGF建造体系的成本增量分析
        3.1.1 智能爬架
        3.1.2 铝合金模板
        3.1.3 全现浇混凝土外墙
        3.1.4 预制PC构件或高精砌块
        3.1.5 其它工法
    3.2 SSGF建造体系的效益分析
        3.2.1 工程进度
        3.2.2 工程质量
        3.2.3 环境效益
        3.2.4 社会效益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方案优选
    4.1 SSGF建造体系选用方案
        4.1.1 SSGF建造体系方案的制定原则
        4.1.2 SSGF建造体系方案的制定
    4.2 SSGF建造体系效益评价指标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4.2.2 评价指标确定
    4.3 SSGF建造体系方案的比选
        4.3.1 方案成本计量
        4.3.2 方案功能度量
        4.3.3 方案价值评价及优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JC项目成本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SSGF建造体系选用方案
    5.3 SSGF建造体系方案的比选
        5.3.1 方案成本计量
        5.3.2 方案功能度量
        5.3.3 方案价值评价及优选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存在的不足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效益的重要程度调查
    附录2 :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效益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调查
    附录3 :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待选方案的效益评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分形理论的商业建筑形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业建筑的发展变迁
        1.1.2 复杂性科学的分形理论
        1.1.3 数字建构与参数化设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学术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分形理论研究
        1.3.2 商业建筑研究
    1.4 研究对象及概念限定
        1.4.1 商业建筑
        1.4.2 建筑形态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商业建筑形态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2.1 建筑形态相关概念
        2.1.1 形态的基本定义
        2.1.2 形式与形态的辨析
        2.1.3 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
        2.1.4 建筑形态的发展倾向
    2.2 商业建筑演进历程
        2.2.1 古代起源
        2.2.2 近代变迁
        2.2.3 当代发展
    2.3 商业建筑形态设计研究路径的构建
        2.3.1 符号化的建筑立面形态
        2.3.2 体验化的建筑空间形态
        2.3.3 差异化的建筑文化情态
    2.4 商业建筑设计相关理论
        2.4.1 分形设计理论
        2.4.2 消费文化理论
        2.4.3 场所精神理论
        2.4.4 空间尺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形理论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3.1 分形概念
        3.1.1 分形几何
        3.1.2 分形的特征
        3.1.3 三种几何学的比较
    3.2 分形类别
        3.2.1 线性分形
        3.2.2 非线性分形
        3.2.3 自然分形
    3.3 分形维数
        3.3.1 分维数的建筑空间含义
        3.3.2 分形维数的计算公式
    3.4 分形建筑现象
        3.4.1 古代建筑分形
        3.4.2 现代建筑的分形设计
        3.4.3 分形建筑哲学
    3.5 分形理论在商业建筑形态中的适宜性分析
        3.5.1 符合商业建筑形态的发展趋势
        3.5.2 契合商业建筑形态的设计特征
        3.5.3 分形理论的建筑化转换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形的商业建筑形态设计原则与方法
    4.1 相似同构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4.1.1 设计原则
        4.1.2 结构找形的设计方法
        4.1.3 自然拟态的设计方法
    4.2 镶嵌韵律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4.2.1 设计原则
        4.2.2 重复并置的设计方法
        4.2.3 镶嵌叠加的设计方法
    4.3 文化分形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4.3.1 设计原则
        4.3.2 层级并置的设计方法
        4.3.3 层级递归的设计方法
    4.4 建筑立面形态的构成种类
        4.4.1 抽象模拟构成
        4.4.2 具象模拟构成
        4.4.3 几何编织构成
        4.4.4 拓扑变形构成
        4.4.5 分形迭代构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形的商业建筑空间形态生成设计
    5.1 建筑空间形态的迭代生成类型
        5.1.1 人工缩放迭代生成
        5.1.2 计算机分形迭代生成
    5.2 IFS迭代函数系统生成设计
        5.2.1 IFS仿射变换生成机制
        5.2.2 IFS设计步骤
        5.2.3 IFS迭代生成
    5.3 L-System分支系统生成设计
        5.3.1 L-System直观分形生成机制
        5.3.2 L-System设计步骤
        5.3.3 L-System分支生成
    5.4 Particle System粒子系统生成设计
        5.4.1 Particle System力学模拟生成机制
        5.4.2 Particle System设计步骤
        5.4.3 Particle System运动生成
    5.5 商业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5.5.1 线性组合模式
        5.5.2 中心组合模式
        5.5.3 环状组合模式
        5.5.4 网格组合模式
        5.5.5 叠加组合模式
    5.6 商业建筑空间的自相似分析
        5.6.1 迭代嵌套的空间设计
        5.6.2 文化分形的空间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茂名五洲广场商业综合体设计实践
    6.1 案例选取依据
    6.2 建筑空间形态的自相似迭代
        6.2.1 相似同构的建筑形态
        6.2.2 迭代生成的并置空间
    6.3 建筑立面形态的文化分形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学术期刊文献
    学术着作
    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解释
    1.2 研究背景
        1.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发展历史与新动态
        1.2.2 公众参与视角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动因
        1.2.3 研究源起
    1.3 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础研究
    2.1 我国资源热力电厂建筑设计发展回顾
        2.1.1 早期(1988-2002):产业萌芽与技术探索
        2.1.2 中期(2003-2015):标准化下的迅猛增长
        2.1.3 当下:挑战与突破
        2.1.4 公众参与的价值在设计中的转变
    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本特征
        2.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工艺流程
        2.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厂区功能分区
        2.2.3 主厂房的功能分区与平面
    2.3 公众参与需求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
        2.3.1 科普教育需求
        2.3.2 人性化需求
        2.3.3 精神文化需求
        2.3.4 社会经济需求
    2.4 基于新形势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4.1 “去工业化”思想的影响
        2.4.2 传统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4.3 概念设计辅助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2.5 国内热力资源电厂实地调研
        2.5.1 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2.5.2 调研评价与可改进之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案例分析与归纳
    3.1 国外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3.1.1 丹麦哥本哈根Copen Hill资源中心
        3.1.2 丹麦罗斯基勒地区“能源之塔”
        3.1.3 法国伊西莱穆利欧垃圾焚烧发电厂
        3.1.4 新加坡“超级树”垃圾处理中心
        3.1.5 维也纳施比特劳远程供热中心
    3.2 国内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3.2.1 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3.2.2 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工程
        3.2.3 深圳东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3.2.4 香港T-PARK污泥焚烧场
    3.3 可供参考的优化设计技术路线归纳
        3.3.1 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转变
        3.3.2 注重与场地与文脉的在地关系
        3.3.3 注重建筑造型的个性化表达
        3.3.4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3.3.5 多样性绿色生态设计
        3.3.6 注重电厂的环保科普职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
    4.1 资源热力电厂的优化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地域性原则
        4.1.3 形象性原则
        4.1.4 科教性原则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 厂区规划优化设计策略
        4.2.1 功能组合模式
        4.2.2 空间布局与界面处理
        4.2.3 交通规划策略
    4.3 主厂房形象优化设计策略
        4.3.1 主厂房形象的真实性
        4.3.2 表皮材料分析
        4.3.3 形象设计手法
        4.3.4 主厂房形象设计的切入点
        4.3.5 主厂房形象与厂区的协调
    4.4 外部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4.4.1 资源热力电厂外部景观的含义
        4.4.2 因势利导的景观构建策略
        4.4.3 生态旅游模式的引入
    4.5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5.1 资源热力电厂科教展览内容
        4.5.2 科普展览动线设计
        4.5.3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策略
    4.6 绿色生态优化设计策略
        4.6.1 绿色生态设计含义
        4.6.2 生态化开发模式
        4.6.3 资源的有效利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总结——以花都第五热力资源电厂二期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场地分析
        5.1.2 公众参与方式定位
        5.1.3 设计概念...“高山流水、锦绣花都”
    5.2 厂区规划布局策略
        5.2.1 现状问题
        5.2.2 优化策略——景观化、集约化的整体布局
    5.3 主厂房形象设计策略
        5.3.1 造型处理手法
        5.3.2 立面与细部处理方式
    5.4 外部景观设计策略——就地改造的主题山水公园
    5.5 工业科普展示空间的设计策略
    5.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策略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路线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发展
    2.1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2.1.1 居民偏好相关研究
        2.1.2 城市居住区水景概念
        2.1.3 使用后评价(POE)概述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城市居住区水景国内外发展研究
        2.2.2 POE国内外发展研究
    2.3 针对居民偏好的城市居住区水景现状概述
        2.3.1 水景的分类
        2.3.2 水景的特征
        2.3.3 水景的功能
第3章 针对居民偏好的城市居住区水景POE体系构建
    3.1 POE体系构建逻辑概述
    3.2 POE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点
        3.2.1 评价对象
        3.2.2 评价主体
        3.2.3 评价目的
        3.2.4 评价方法
        3.2.5 评价流程
    3.3 POE体系构建
        3.3.1 评价对象
        3.3.2 评价目标
        3.3.3 POE基础评价模型设计
        3.3.3.1 居民基本信息
        3.3.3.2 居民使用特征
        3.3.3.3 针对居民偏好的满意度评价
        3.3.3.4 针对居民偏好的重要度评价
        3.3.3.5 构建针对居民偏好的POE评价要素集
        3.3.3.6 POE调查问卷设计
        3.3.3.7 数据采集
第4章 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POE分析
    4.1 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POE分析思路
    4.2 问卷回收情况
    4.3 基本状况评价分析
        4.3.1 天津富力城居住区水景
        4.3.2 天津融创绿城全运村居住区水景
        4.3.3 天津仁恒河滨花园居住区水景
        4.3.4 天津万科柏翠园居住区水景
    4.4 居民基础信息和使用特征分析
        4.4.1 居民性别构成分析
        4.4.2 居民年龄构成分析
        4.4.3 居民对于水景的使用频率分析
        4.4.4 居民对于水景的停留时间分析
    4.5 针对居民偏好的满意度评价分析
        4.5.1 总体满意度分析
        4.5.2 使用后评价体系各项要素的满意度分析
    4.6 针对居民偏好的重要度评价分析
        4.6.1 关于居民对季节的偏好分析
        4.6.2 关于居民对水景形式的偏好分析
        4.6.3 关于居民对水景价值的重要性偏好分析
        4.6.4 关于居民对POE评价要素集的重要度偏好权重分析
    4.7 评价要素权重分析
        4.7.1 评价要素分层权重分析法
        4.7.2 一级重要度评价要素权重分析
        4.7.3 二级重要度评价要素权重分析
    4.8 针对居民偏好的评级指标体系
    4.9 针对居民偏好的评定结果与评价综述
        4.9.1 针对居民偏好的评定结果
        4.9.2 针对居民偏好的评价综述
第5章 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问题结论与优化策略
    5.1 针对居民偏好的评价结论综述
    5.2 天津市居住区水景存在的问题
        5.2.1 缺乏冬季水景观赏性
        5.2.2 无健全的水景场地管理体系
        5.2.3 水景安全性意识不足
        5.2.4 水景无障碍设施不健全
        5.2.5 缺乏亲水互动性功能需求
        5.2.6 科技教育元素在水景设计中的缺失
        5.2.7 精神需求与睦邻需求的设计空白
    5.3 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优化策略
        5.3.1 完善水景全周期景观效果
        5.3.2 提升水景的生态性能,推行水景可持续维护方法
        5.3.3 完善水景设计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5.3.4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理念
        5.3.5 提升水景参与互动性功能
        5.3.6 利用先进科技丰富水景体验感
        5.3.7 满足精神需求赋能水景景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四、日本城市与建筑观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雷姆·库哈斯“建筑当代性论述”的观点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的思考[D]. 王剑秋.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2]基于TOD的北京南中轴轨道站点地区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以永定门外站为例[D]. 丁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瑞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潮州古城景观风貌特征研究[D]. 林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D]. 龚滢. 江南大学, 2020(04)
  • [6]房地产住宅项目SSGF建造体系的方案优选研究 ——以SJC项目为例[D]. 叶秀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7]基于分形理论的商业建筑形态设计研究[D]. 黄东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8]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D]. 朱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针对居民偏好的天津市居住区水景使用后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赵薇. 天津大学, 2020(02)
  • [10]《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日本城市与建筑感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