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6号选育栽培技术

高粱6号选育栽培技术

一、高粱绥杂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闫锋,董扬,李清泉,季生栋[1](2021)在《黑龙江省高粱生产现状及对策》文中认为高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既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及能源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的特点。笔者通过介绍黑龙江省高粱生产现状,指出了目前高粱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申晓慧[2](2019)在《三江平原矮秆高粱平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三江平原占地面积约10.9万km2,人口862.5万。所包括的行政区域有佳木斯、抚远、同江、富锦、绥滨、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等所属的21个县(市)及归属于哈尔滨市所管辖的依兰县,境内有52个国有农场和8个森工局。

申晓慧,冯鹏,李如来[3](2018)在《高粱品种合杂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合杂1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18年经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认定的中早熟高粱品种。经2015-2016年2年多点试验,每667m2平均产量达到568.96kg。平均株高166cm,穗长25cm,子粒大而饱满,千粒重26g,红壳,中紧穗,适应性广,并具抗旱、耐贫瘠、丰产、稳产等特性,适宜在黑龙江省哈尔滨、三肇、大庆及绥化等无霜期在115d以上地区,或相似的生态区域种植。

于纪珍,王瑞,詹鹏杰,平俊爱,张福耀[4](2017)在《中国主要高粱杂交种农艺及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了解我国高粱杂交种主要性状变迁,对1970年以来的60份高粱主推杂交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千粒重等4个农艺性状和蛋白质、粗脂肪、粗淀粉、单宁含量等4个品质性状分来源和年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杂交种农艺、品质性状差异明显。不同年份杂交种的农艺性状有显着差异,品质性状中粗淀粉和单宁含量有显着差异,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着,农艺性状的变异大于品质性状。

杨琳[5](2017)在《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山西省中部地区适合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本研究以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筛选出适合在山西省中部地区种植的冬小麦和夏作物一年两熟组合品种,在此基础上设置不同的耕作方式(旋耕、翻耕)处理,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的影响。通过研究,初步明确适合在山西省中部地区的冬小麦-夏作物组合及适合的耕作方式,结果表明:1.冬小麦长6878在品种筛选试验中,产量高达5885.7 kg· hm-2,综合其生长特性,将长6878作为后期试验的种植品种。晋杂30号和夏杂3号的生育期较短、茎秆较粗、叶面积指数较大、产量较高,初步筛选为山西省中部地区与冬小麦复播的夏高粱品种。晋阳1号和并单6号生育期短,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在该地区小麦收获后夏播种植。张杂谷3号、张杂谷12号和晋谷29号生育期短,产量较高,经济系数高,株高较矮,不易倒伏,穗大、穗重,比较适合在该地区与冬小麦进行复播。晋豆25号和晋大早黄2号生育期都比较短,并且两个品种各有优劣,所以将这两个品种都作为该地区麦后复播的夏大豆品种。2.通过对不同耕作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季,旋耕处理有效增加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高粱茬与玉米茬茬口下冬小麦株高较高,高粱茬茬口显着增加了冬小麦中期的叶面积指数,谷子茬有利于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最终产量较高。耕作方式的改变,对各茬口的冬小麦穗密度、谷草比、经济系数影响不显着;相同茬口下,旋耕比翻耕更有助于冬小麦穗长、穂重、结实小穗数的增加以及不结实小穗的减少,对产量的增加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夏作物生长季,旋耕处理下夏高粱、夏谷子、夏大豆的农艺性状均优于翻耕处理,夏玉米在翻耕处理下的可见叶和展开叶多于旋耕处理,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仍然是旋耕处理大于翻耕处理。虽然这些农艺性状上均表现为旋耕处理对作物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对不同作物成熟期形态指标的观察发现,不同耕作方式对四种夏作物的影响各有不同,除了夏玉米的产量表现为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其余三个作物均表现为旋耕处理高于翻耕处理。3.通过对不同耕作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土壤理化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生长季,旋耕处理可降低0-20 cm 土层的土壤容重,并提高了 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高粱茬和谷子茬的毛管孔隙度,却减小了玉米茬和大豆茬的毛管孔隙度,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前茬作物的不同对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在各土层的影响也不同,但大豆茬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其他三个茬口高。夏作物生长季,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夏高粱和夏谷子的容重是旋耕处理大于翻耕处理,夏玉米和夏大豆土壤容重是旋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综合而言,旋耕+夏玉米对土壤容重的减小和总孔隙度的增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毛管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旋耕处理对毛管孔隙度的影响高于翻耕处理。各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0-20cm 土层旋耕处理的有机质含量高于翻耕处理,20-30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为旋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无论是旋耕还是翻耕,均表现为夏大豆的有机质含量高于其他三种夏作物。4.通过对不同耕作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下年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复种模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冬小麦-夏作物年经济效益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两者都是影响冬小麦-夏作物年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旋耕处理下的年经济效益极显着高于翻耕处理。冬小麦复种谷子时,年经济效益最高,极显着高于其他三种复种模式。总体来说,旋耕+谷子、翻耕+谷子处理组合的年经济效益最好,高达30000.00元·hm-2以上。

黄瑞冬,高悦,周宇飞,吴奇,张姣,尚培培,张壮,高铭悦,韩熠,许文娟[6](2017)在《矮秆高粱辽杂35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矮秆高粱新品种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的研究,为新型高粱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适于机械化生产的矮秆高粱新品种辽杂35为主要试验材料,分别设置3个种植密度(90 000株/hm2、120 000株/hm2和150 000株/hm2),并以生育期相近的同区域主栽品种中高秆高粱辽杂19作为对照(设置为生产上适宜种植密度,105 000株/hm2),通过分析测定高粱群体植株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环境生态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探究矮秆高粱群体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规律。【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在群体表现最为繁茂的灌浆期,辽杂35冠层中下部的光照强度、透光率、气孔导度和光合速率显着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品种辽杂19,冠层上部上述各指标间的差异不显着。辽杂35在开花期和灌浆期上数第二片叶的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 P)、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随密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初始荧光(Fo)呈升高趋势,辽杂19各荧光参数指标均优于中高密度条件下的辽杂35。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辽杂35密度为150 000株/hm2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最快,但在后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冠层下部叶片SPAD值呈显着下降的趋势。辽杂35高粱在中高密度条件下,其群体中下部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和环境生态指标劣于辽杂19,可能与其株型有关,其植株矮,但叶片数基本没有减少,叶着生角度未有实质变化。随种植密度增加,辽杂35高粱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单穗粒数呈显着下降趋势,千粒重无显着变化。辽杂35高粱种植密度为150 000株/hm2时,籽粒产量最高,为9 923.5 kg·hm-2,其产量也高于对照辽杂19。【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促进矮秆高粱籽粒产量提升的关键,但增加种植密度对冠层中下部叶片光合特性和物质生产可产生负面影响,通过高粱株型改良和肥水密等栽培技术的调节,协调矮秆高粱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的协同增益将是提高矮秆高粱产量的重要途径。

严洪冬,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苏德峰,孙广全[7](2016)在《酿造高粱新品种龙杂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龙杂17号为黑龙江省农科院作物育种研究所育成的早熟、矮秆、机械化栽培酿造高粱新品种。分别对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品质性状、产量及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郑琪,柳发财,张铠鹏,石晓瑛,柳金良,孙志强[8](2016)在《陇东旱塬区14个高粱新品种(系)在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引种表现》文中研究表明以高粱品种平杂8号和平杂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14个粒用高粱新品种(系)在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和露地宽窄行种植2种模式下进行了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鉴定。结果表明,供试高粱品种(系)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比露地宽窄行种植提前成熟1116 d,株高、穗粒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产量指标均高于露地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时,以吉杂123折合产量最高,为14 363.70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25.65%、18.35%;吉杂133折合产量次之,为13 908.89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21.67%、14.61%。在露地宽窄行种植条件下,以吉杂127折合产量最高,为8 154.81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44.91%、24.92%;JN2折合产量次之,为8 144.44 kg/hm2,较平杂8号(CK1)、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44.73%、24.76%;吉杂133、吉杂123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7 695.56、7 546.67 kg/hm2,较平杂8号(CK1)和平杂6号(CK2)分别增产36.75%、34.11%和17.88%、15.60%。可见,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时表现最好的品种(系)有吉杂123、吉杂133,折合产量均达13 900 kg/hm2以上,露地种植表现最好的品种(系)有吉杂127、JN2、吉杂133和吉杂123。

刘贵锋,董良利,宋旭东,曹昌林,赵建武[9](2009)在《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就山西省高粱种植的区域布局、播种面积、产量进行了简述;对高粱栽培的发展、技术研究等方面作了回顾;分析了目前高粱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科研队伍建设、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力度、增加科技投入等对策;并对今后山西省高粱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石绍河,杨树仁,曹天昌,史广胜,高存启,王贵江,聂守军,王涛[10](2002)在《高粱绥杂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二、高粱绥杂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粱绥杂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高粱生产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黑龙江省高粱种植面积与分布
    1.2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中的主要应用品种
    1.3 春季生产抓苗难,制约了高粱面积的增长
    1.4 新品种更新缓慢制约高粱生产发展
    1.5 大田管理限制了高粱产量的提高
2 黑龙江省高粱生产的区域优势
    2.1 生态环境优势
    2.2 地理优势
    2.3 产品品质优势
    2.4 政策优势
3 黑龙江省高粱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
    3.2 加强高粱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
    3.3 加强黑龙江省高粱品牌推广
    3.4 加强招商引资,政策扶持本地企业

(2)三江平原矮秆高粱平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精细整地
2 品种选择
3 播种
    3.1 播前种子处理
    3.2 播种
4 测土施肥
5 化学除草
    5.1 土壤封闭除草
    5.2 苗后茎叶除草
6 病虫害防治
7 收获

(3)高粱品种合杂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2 品种特征特性
3 产量表现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种
    4.2 化学除草
    4.3 田间管理
    4.4 收获

(4)中国主要高粱杂交种农艺及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粱杂交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状况
    2.2 子粒主要农艺、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省份杂交种比较
    2.4 不同年份杂交种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5)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麦后复播夏作物品种筛选的研究进展
        1.2.2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1.2.3 不同茬口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土壤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简介
    2.2 试验设计
        2.2.1 品种筛选试验
        2.2.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试验
    2.3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生育时期调查
        2.3.2 生长发育指标的动态测定
        2.3.3 产量及室内考种测定
        2.3.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5 年经济效益的计算
    2.4 田间管理
        2.4.1 品种筛选试验
        2.4.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试验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筛选试验
        3.1.1 冬小麦产量研究
        3.1.2 不同夏作物品种生育时期的比较研究
        3.1.3 不同夏作物品种生长发育动态
        3.1.4 不同夏作物品种产量及室内考种测定
    3.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冬小麦-夏作物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3.2.1 冬小麦生长季
        3.2.2 夏作物生长季
    3.3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3.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3.3.3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3.3.4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耕作方式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下年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夏作物品种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
        4.1.2 不同耕作方式及前茬作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4.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4.1.4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1.5 不同耕作方式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对年经济效益的影响
    4.2 结论
        4.2.1 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品种的筛选
        4.2.2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4.2.3 不同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2.4 不同耕作方式及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对年经济效益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矮秆高粱辽杂35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叶面积
        1.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2.3 光照强度
        1.2.4 叶绿素荧光指标的测定
        1.2.5 光合参数的测定
        1.2.6 高粱产量和穗部性状的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群体高粱的叶面积指数
    2.2 灌浆期不同群体高粱叶片的SPAD值
    2.3 不同群体高粱冠层的光照强度和透光率
    2.4 不同群体高粱灌浆期叶绿素荧光参数
    2.5 不同群体高粱灌浆期光合速率、气孔导度
    2.6 不同处理高粱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7)酿造高粱新品种龙杂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过程
2 特征特性
3 品质与抗性
4 产量表现
5 配套栽培技术

(8)陇东旱塬区14个高粱新品种(系)在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引种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农艺性状
    2.3 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9)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山西省高粱种植区划及布局
    1.1 北部春播早熟区
        1.1.1 大同盆地平原山丘区
        1.1.2 晋北高寒山地丘陵区
    1.2 中南部春播中晚熟区
        1.2.2 太原盆地平原区
        1.2.3 太行—太岳山土石山区
        1.2.4 晋东南高原盆地区
        1.2.6 晋南盆地平原区
2 山西省高粱播种面积与产量
3 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的发展
    3.1 原始栽培期
    3.2 传统栽培期
    3.3 单项技术栽培期
    3.4 综合配套栽培期
4 山西省高粱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2 发展对策
5 展望

(10)高粱绥杂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植物学特性
    2.2 生物学特性
    2.3 经济性状
3 亲本特征特性
    3.1 母本:
        3.1.1 来源
        3.1.2 特征特性
    3.2 父本:
        3.2.1 来源
        3.2.2 特征特性
4 主要特点
    4.1
    4.2 制种技术:
5 栽培要点
    5.1 适时播种
    5.2 田间管理
    5.3 种植适应区

四、高粱绥杂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高粱生产现状及对策[J]. 闫锋,董扬,李清泉,季生栋. 农业科技通讯, 2021(11)
  • [2]三江平原矮秆高粱平播密植高产栽培技术[J]. 申晓慧.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07)
  • [3]高粱品种合杂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申晓慧,冯鹏,李如来. 中国种业, 2018(05)
  • [4]中国主要高粱杂交种农艺及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J]. 于纪珍,王瑞,詹鹏杰,平俊爱,张福耀. 作物杂志, 2017(05)
  • [5]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作物复种模式的相关研究[D]. 杨琳.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6]矮秆高粱辽杂35光合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J]. 黄瑞冬,高悦,周宇飞,吴奇,张姣,尚培培,张壮,高铭悦,韩熠,许文娟.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5)
  • [7]酿造高粱新品种龙杂17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严洪冬,焦少杰,王黎明,姜艳喜,苏德峰,孙广全. 种子, 2016(12)
  • [8]陇东旱塬区14个高粱新品种(系)在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引种表现[J]. 郑琪,柳发财,张铠鹏,石晓瑛,柳金良,孙志强. 甘肃农业科技, 2016(08)
  • [9]山西省高粱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刘贵锋,董良利,宋旭东,曹昌林,赵建武. 山西农业科学, 2009(08)
  • [10]高粱绥杂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 石绍河,杨树仁,曹天昌,史广胜,高存启,王贵江,聂守军,王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2(01)

标签:;  ;  ;  ;  ;  

高粱6号选育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