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专家警告:Ignalinna 2 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瑞典专家警告:Ignalinna 2 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一、瑞典专家警告:伊格纳林纳2号机组的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亦楠[1](2019)在《防范重大核事故风险首先要破除“核安全神话”》文中指出重大核事故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打击,对"各类风险连锁联动"的引爆作用,非其他行业的安全事故可比。自今年5月推出就备受关注和热议的电视剧《切尔诺贝利》(由美国HBO和英国SKY合拍,根据2015年获诺贝尔奖的纪实文学《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改编),对此做了真实、生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2](2017)在《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回顾(中国例外)全球核电发电量在2016年上升了1.4%,原因是中国增长了23%,尽管核电在发电中的份额停滞在10.5%(-0.2%)。2016年共有10座新核电反应堆启动,其中一半在中国。2017年上半年有两座反应堆发电入网,一座位于中国,另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后者是世界上第一台开建于福岛核事故之后并运行入网的机组。2016年全球新建动工核反应堆3座,其中两座位于中国,一座位于巴基斯坦(由中国公司承建),与2010年全球新建动工15座(中国10座)的情况相比下降明显。2017年上半年全球仅有一座新建反应堆在印度开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全球在建核反应堆数量连续4年下降,由2013年年末的68座下降到2017年年中的53座(中国20座)。关停与建设延期俄罗斯和美国2016年关停了部分核反应堆,瑞典和韩国也于2017年上半年将其最老的机组关停。韩国新当选总统关闭了一座核电站,并暂停了另外两座核电站的建设。这使其本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希望陷入危险。目前,有13个国家正在建造新的核反应堆,比WNISR2016报告中少了1个。随着项目管理高层卷入大规模腐败丑闻,巴西Angra-3反应堆的建设被放弃。有37座反应堆的建设进度滞后,其中19座在去年进一步延误。中国也不例外,20座在建反应堆中至少有11座出现了工程延期。有8个在建核电项目已开工建设10年以上,其中3个已有30年。《2016世界核电产业现状报告》指出有17座反应堆计划于2017年启动。截至2017年年中,只有2座启动,而有11座至少要延期至2018年。历史核巨头的破产/救助——核电企业的深度金融危机在发现核电建设项目发生巨额亏损之后,东芝集团为其美国子公司——西屋电气公司申请破产,西屋公司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核电建设商。在过去六年里,阿海珐集团累计亏损了123亿美元。法国政府已经向其提供53亿美元的纾困,并继续采取"拆分"策略。阿海珐集团Creusot Forge业务部的大规模质量控制丑闻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核电产业的信心。主要核电公司的股价遭受侵蚀,信用评级机构调低了他们的信用等级。福岛核事故发生六年后,日本政府开始解除撤离令,以限制飞涨的赔偿费用。灾难总成本的官方估计已从1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亿美元。一项新的独立评估将灾难成本估计为4440亿-6300亿美元(取决于水的除污水平)。只有5座反应堆已经重启。2016年全球风能发电量增长16%、太阳能发电增长30%、核电发电量增长1.4%。风能发电量增长132 TWh、太阳能发电量增长77 TWh,分别是核电35TWh发电量的3.8倍和2.2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62%。新的可再生能源击败了现有的核能。在智利、墨西哥、摩洛哥、阿联酋和美国,可再生能源拍卖创下了低于30美元/MWh的低价,而2015年美国核电站的平均摊分成本为35.5美元/MWh。

蔡乾[3](2017)在《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思想史研究的路径、文献学的考证和分析、比较文学形象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对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依靠史料方面的深入发掘,并结合地理、贸易、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同时段欧洲大陆各国汉学成果进行补益和参照,在一个较为宏大的视野中探讨以往被学术界所低估的专业汉学阶段之前的英国汉学所取得的成果。更试图在钱锺书、范存忠、陈受颐等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有所补充、修正和推进,来探究英国汉学产生时期的历史语境。在具体人物的思想观念中理解和分析具体的汉学文本或问题,从产生汉学着作的动态社会历史和知识文化背景中把握汉学家思想观念的转折和变化,尽力展示英国汉学学科体系奠基、并协助英国文化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程。从而把握本时段英国汉学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脉络,并更客观和充分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总结学术成果、理清本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首先回顾和分析了“中国”(China)一词的确立过程,即“契丹和中国是否为同一个国家”这一英国汉学研究起点问题形成的历史语境、讨论与验证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为后文的研究勾勒了历史的背景。第二章的视线转向“中国风尚”时期英国人对瓷器、茶叶和园林艺术这些同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和实体的研究,探索它们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对英国社会习俗进步的促进。第三章对英国汉学中的汉语研究进行梳理,重点探讨“普遍语言”观念影响下的汉语研究与18世纪欧洲语言观转变后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第四章讨论英国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译介和评论,并对译介水平与特点、文学评论“以中证西”的论证模式和比较视野的初步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中集中研究英国学者对中国宗教和社会的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讨论。本文注重将“中国风尚”、“普遍语言”观念、“中国年代学争论”、“礼仪之争”、“英国自然神论”、“古今之争”、“爱尔兰启蒙运动”等思潮和事件结合进论述之中,以探索同英国汉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思想和历史动态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本时段的英国汉学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走过了一条由名到实,从语言基础到文学、艺术审美批评,再到深涉文明核心的伦理道德、宗教、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讨论的道路。进而可以总结出本时段英国汉学研究的特点:其研究既同欧洲大陆汉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存在着独立的学术思考和立场诉求,并在强烈实用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促进了英国现代观念的形成。

徐博[4](2013)在《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这一地理位置赋予了俄罗斯独特的地缘影响力,其既是一个欧洲国家,又是一个亚洲国家,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必须兼顾东西两个方向才能最有效的保护其国家利益和地缘空间的完整。因此,面向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又是一个十分重视地缘政治和地缘利益的国家。地缘战略在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在俄罗斯的欧洲地缘战略空间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不断挤压的今天,开展面向亚太地区积极的地缘战略和外交更是对于俄罗斯稳固本国远东地区的安全和发展,拓展自身的战略空间,提升其大国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冷战后俄罗斯经典地缘政治,地缘战略思想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于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纵向维度上,笔者提出了大西洋主义,新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分析视角,在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演变的横向维度上,笔者又提出了地缘安全,地缘经济,地缘文化三个考察方向,通过对于这几个层次和维度的交叉对比分析,从三维结构和立体空间展现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全貌。除此之外,论文还探讨了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路径的基本构造,通过研究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支点国家,多边平台和主要手段来勾勒出俄罗斯是如何实现其地缘战略目标的,并对其战略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未来战略的前景以及对中俄关系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和预测。由于俄罗斯是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地缘政治大国和地缘战略强国,而亚太地区又是我国未来崛起的最重要战略依托,因此研究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庾晋[5](2008)在《核电站安全危机及保障措施》文中认为一、核电站安全隐患不断50年代初,建造了世界上第1个试验性核电站,至今已有8000多堆一年的运行经验,有着良好的安全记录。期间发生过2起严重堆芯熔损事故.即1979年美国三里岛事故与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2007年7月16日,日本东京核电站因地震引发了核泄漏事故,使得

伍浩松[6](2002)在《瑞典专家警告:伊格纳林纳2号机组的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文中指出

潘光[7](2000)在《犹太人与中国 ——关于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其与中国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全文分前言和六章及后记,文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在前言部分,作者主要介绍选择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从理论上概述了本文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及其学术价值。 在第一章(引论)里,作者对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作了一个简要的考察,为转入正题——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中犹关系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础。考察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 第二章开始研究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首先探讨他们为什么及怎样来华,他们来华后各地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作者将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历程分为三次高潮,即19世纪下半叶塞法迪犹商来华经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及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欧洲犹太难民来华避难。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促进了港、沪两地犹太社团的形成,俄国犹太人为逃避反犹恶潮来华谋生导致了哈尔滨、天津两地犹太社团及东北、内蒙、华北若干犹太人聚居地的形成。作者对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这一特殊群体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着重考察了以下几个问题:犹太难民避居上海的远因近因;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纳粹试图屠杀上海犹太人的“梅辛格计划”和日本占领军强制犹太难民迁入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各方面状况;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的原因。 第三章对上海犹太社团进行了专题研究,因为上海犹太社团由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三部分组成,是中国境内最大且最具代表性的犹太社团,通过对该社团的剖析可找到诸多共性因素。从经济角度主要考察了上海犹商集团,分七个方面: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经营、金融业、工业、运输仓储和公用事业、商业和娱乐业、对上海的影响及对全中国的辐射作用。政治方面主要研究上海犹太人中的锡安主义运动及上海犹太人与中国政治的关系,关于上海犹太人积极参与反法西斯斗争的内容则放入第四章进行研究。文化上主要考察四个方面:上海犹太人的教育卫生事业,上海犹太人的报刊杂志和电台,上海犹太人的文艺体育活动,犹太人对上海文化的影响。作者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上海模式”的几个特点:在没有反犹主义的氛围中开展活跃的政治活动,与中国人维系着友好关系,与外部犹太社团保持密切联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具有很高的文化素质。 第四章着重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境内的中犹关系。首先从三个方面考察中国人的犹太观:清末民初中国人心目中的犹太人;中国人看反犹主义;中国人眼中的锡安主义。其次研讨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融,包括犹太人是如何看中国文化的。作者认为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和欧洲犹太难民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及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对三个群体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考察了中犹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互相支持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其中涉及以前很少提及的中国国民政府制定的“犹太寄居区”计划,以及最近发现的中国前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救助犹太难民的材料。对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犹太人中的代表性人物进行了逐个研究和评介。飞 第五章对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进行系统研究,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不多见。首先考察1945年后犹太人逐渐离开中国的复杂原因,认为西方一些着述将犹太人离华一概归于“害怕”共产主义是片面的,且带有严重偏见,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此为出发点,对欧洲犹太难民,塞法迪犹太人、俄国犹太人离去的不同原因及过程作了详细研究。同时强调: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爆发,新中国境内仍有许多犹太人安居乐业,而香港犹太社团则始终十分活跃。作者首次对新中国境内的主要犹太组织一一上海犹联及香港犹太社团进行了系统研究,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材料。接着,作者对定居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的情况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是考察了三代“中国犹太人”的基本状况,包括人数、年令、职业,其中的名流,及他们成立的主要联谊组织。二是探研一波三折的中以关系及其对“中国犹太人”的影响。三是简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以建交以来“中国犹太人”纷纷重返“故乡”的诸多感人事迹,并提出:现在上海、北京等地又出现了新的犹太居民群体,而香港犹太社团更加欣欣向荣。 在最后一章(余论)中,作者考察了围绕“犹太人在中国”这一题目的学术研究,公众活动和这一题目的历史政治意义。首先,作者对从20世纪中至20世纪末有关“中国犹太人”研究的重大学术活动和主要学术着述进行了综述和点评。其次,作者介绍了“犹太人在中国”热从学术界扩展到社会的过程,特别考察了影视作品和展览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作者以大量事实说明这个题目所具有的以史为鉴、温故知新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篡改历史,促进中国和上海对外交往,难护世界和平方面的重

二、瑞典专家警告:伊格纳林纳2号机组的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典专家警告:伊格纳林纳2号机组的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题目解析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从契丹到中国——英国汉学的缘起
    第一节 “契丹传说”的产生与发展
        一、“契丹传说”的产生和柏朗嘉宾的证实
        二、鲁布鲁克和罗杰·培根的契丹认识
    第二节 “契丹传说”的兴盛和英国的接受
        一、《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契丹传说”和在英国的接受
        二、《曼德维尔游记》何以比《马可·波罗游记》更为畅销?
        三、《曼德维尔游记》中的“契丹传说”
    第三节 从英国到契丹(中国)的征程
        一、英国人对“东北航道”的探索
        二、英国人对“西北航道”的探索
        三、英国人通过东方航路来到中国
    第四节 英国学者对“契丹/中国”问题的讨论
        一、英国的契丹与中国知识来源
        二、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及其他着作的影响
        三、塞缪尔·帕切斯的“契丹/中国”问题讨论
        四、“契丹/中国”问题的解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7、18世纪的英国汉学与“中国风尚”
    第一节 瓷器
        一、英国的瓷器消费:从收藏到日用
        二、“ware”、“porcelain”和“china”的词义考察
        三、热潮和反思: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瓷器描写
    第二节 茶叶
        一、中茶西传英国小史
        二、英语中的茶:从“chaa”到“tea”的演变研究
        三、从宫廷赞誉到民间争论: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与中国茶叶
    第三节 园林艺术
        一、17世纪中国园林艺术在英国的传播
        二、英国自然风景园林的形成与中国园林风格的影响
        三、威廉·钱伯斯与中国园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语言研究
    第一节 17世纪的英国汉语研究
        一、17世纪前欧洲学者对中国语言的初步印象
        二、普遍语言:白来德、培根、威尔金斯、韦伯等英国学者对汉语的研究
        三、托兰德和莱布尼茨关于汉语学习难易问题的通信
    第二节 18世纪语言观念的转变和英国的汉语认知
        一、18世纪欧洲(英国)学者语言起源问题的探讨和汉语落后观念的形成
        二、詹姆斯·伯尼特的汉语研究
        三、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汉语报告:先在观念和实地印象的嬗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翻译和影响
        一、初步的接触:转译而来的中国文学
        二、《好逑传》的英译与中国文化认识
        三、威廉·琼斯的中国经典翻译
    第二节 初步的比较视野:中国文学的评论
        一、理查德·赫德《贺拉斯致奥古斯都诗简评注》中的戏剧批评
        二、约翰·布朗对中国诗歌和音乐的讨论
        三、威廉·琼斯《论中国的第二部经典》中的文学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7、18世纪英国汉学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研究
    第一节 “中英初识时期”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一、哈克路特编着中的中国宗教和社会认识
        二、帕切斯的中国宗教和社会制度描述
        三、其他英译文献中的相关介绍
    第二节 “礼仪之争”的英国回响
        一、“礼仪之争”之简述
        二、“礼仪之争”文献的英译和出版
        三、“礼仪之争”影响下的英国的中国宗教研究
    第三节 英国自然神论者的中国奥援
        一、自然神论的中国“起点”
        二、从赫伯特到伯朗特: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转变
        三、从托兰德到拉姆齐:英国自然神论者与护教者的中国论辩
        四、博林布鲁克子爵:英国自然神论者中国论述的余晖
    第四节 英国学者的中国社会认识和研究
        一、从伯顿到坦普尔:17世纪英国仰慕中国社会的开始
        二、航海游记文学热潮和18世纪英国中国社会认识的转变
        三、从报端到案头:18世纪英人对中国社会的臧否和研究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一、19世纪前之英国汉学要事系年
    附录二、中西译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
    五、论文的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思想基础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
        (一)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地理基础
        (二)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民族性基础
        (三)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宗教基础
    二、俄罗斯早期地缘政治思想
        (一)西方派的地缘政治思想
        (二)斯拉夫主义学派的地缘政治思想
        (三)欧亚主义学派的地缘政治思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潮的演变
        (一)大西洋主义地缘政治思想
        (二)新斯拉夫主义地缘政治思想
        (三)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
第二章 冷战后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地缘安全的多极化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
        (三)地缘文明的多样化存在
    二、前苏联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心脏地带”的破碎和地缘安全结构的调整
        (二)地缘经济格局的缓慢重构
        (三)复杂地缘文化格局内的融合与冲突
    三、欧洲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北约东扩影响下的欧洲地缘安全进程
        (二)欧盟一体化影响下的欧洲地缘经济格局
        (三)“共同欧洲文化”的形成与欧洲地缘文化格局
    四、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
        (一)传统陆权大国的崛起与转型
        (二)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经济一体化
        (三)多样地缘文化的重新复兴
第三章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构想
    一、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
        (一)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亚太地缘安全环境
        (二)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的构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安全战略的实践
    二、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地缘经济战略
        (一)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亚太地缘经济环境
        (二)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经济战略的构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经济战略的实践
    三、冷战后的俄罗斯亚太地缘文化战略
        (一)冷战后的俄罗斯面临的亚太地缘文化环境
        (二)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文化战略的构想
        (三)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文化战略的实践
第四章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中的支点国家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中国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印度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越南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中的主要多边平台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上海合作组织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亚太经合组织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实施中的有效手段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能源外交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中的军事技术合作
第五章 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面临的问题与前景
    一、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面临的问题分析
    二、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的前景分析
    三、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7)犹太人与中国 ——关于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其与中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引论:古代来华犹太人和开封犹太社团
    一. 古代犹太人来华时间及在华聚居地
    二. 开封犹太人来自何方
    三. 开封犹太社团的兴盛及其逐渐儒化
    四. 开封犹太社团的衰落和开封犹太人的同化
    五. 导致开封犹太社团同化的本质性原因
第二章 1840年后犹太人来华的三次高潮及各地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
    一. 塞法迪犹商集团在香港上海的兴起
        1 塞法迪犹太人向东发展和沙逊家族的兴起
        2 以塞法迪犹太人为主的香港、上海犹太社团的形成
        3 成功的沪港塞法迪犹商集团
        4 早期上海犹太社团
    二. 俄国犹太人来华谋生之路
        1 1917年前来华的俄国犹太人和哈、津等犹太社团(聚居地)的形成
        2 1917年后中国北方以俄犹为主的犹太社团和聚居地
        3 俄国犹太人南下上海
    三. 从纳粹统治下的欧洲亡命来华的犹太难民
        1 犹太难民避居上海的远因近由
        2 犹太难民来上海的路线、时间、人数和安置情况
        3 “梅辛格计划”和“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4 上海犹太难民社区
        5 为什么犹太难民能够在上海幸存下来
第三章 上海犹太社团专题研究
    一. 上海犹商集团的兴起和发展
        1 进出口贸易
        2 房地产经营
        3 金融业
        4 工业
        5 运输仓储和公用事业
        6 商业和娱乐业
        7 对上海的影响及对全中国的辐射作用
    二. 上海犹太人的政治活动
        1 锡安主义运动在上海
        2 上海犹太人与中国政治
    三. 犹太文化在上海
        1 上海犹太人的教育卫生事业
        2 上海犹太人的报刊杂志和电台
        3 上海犹太人的文艺体育活动
        4 犹太人对上海文化的影响
    四. 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的上海模式
第四章 近代以来中国境内中犹关系研究
    一. 中国人的犹太观
        1 清末民初中国人心目中的犹太人
        2 中国人看反犹主义
        3 中国人眼中的锡安主义
    二. 中国境内的中犹文化交融
        1 塞法迪犹太人与中国文化
        2 俄国犹太人与中国文化的互相影响
        3 欧洲犹太难民:患难中的文化交融
    三. 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犹友谊和参加中国革命建设的犹太友人
        1 中国人民对纳粹反犹暴行的强烈谴责
        2 “犹太寄居区”计划和“中国的辛德勒”何风山
        3 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和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犹太友人
第五章 走向世界各地的“中国犹太人”及其中国情结
    一. 1945年后在华犹太人的逐渐离去和香港犹太社团
        1 欧洲犹太难民离开避难地
        2 部分俄国人犹太人的离去
        3 塞法迪犹商集团的撤出
        4 新中国境内的犹太人和上海犹联
        5 二战后香港犹太社团的发展
    二. 遍布全球的“中国犹太人”
        1 三代“中国犹太人”及其中国情结
        2 一波三折的中以关系与“中国犹太人”
        3 重返“故乡”
第六章 余论:“犹太人在中国”--国际学术研究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一. 学术研究成果和活动
    二. 影视作品和展览会
    三. 永远难忘的历史篇章
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来源
后记

四、瑞典专家警告:伊格纳林纳2号机组的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防范重大核事故风险首先要破除“核安全神话”[J]. 王亦楠. 中国经济周刊, 2019(16)
  • [2]2017世界核能产业现状报告[A]. 迈克·施耐德,安东尼·福罗格特,大卫·弗里曼,朱莉·哈斯曼,松田忠雄,拉玛纳,胡安·卡米洛·罗德里格斯,安德烈亚斯·鲁丁格,阿格尼丝·斯蒂安,宋梅,郭鹏超,常力月,郝旭光,朱亚旭,刘启源,历颖超,孙兴恒,张碧凝,王焱. 全球核能产业发展报告(2017), 2017
  • [3]思想史语境中的17、18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 蔡乾.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4]冷战后俄罗斯亚太地缘战略研究[D]. 徐博. 吉林大学, 2013(08)
  • [5]核电站安全危机及保障措施[J]. 庾晋.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08(05)
  • [6]瑞典专家警告:伊格纳林纳2号机组的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J]. 伍浩松. 国外核新闻, 2002(01)
  • [7]犹太人与中国 ——关于1840年后来华犹太人及其与中国关系的研究[D]. 潘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00(02)

标签:;  ;  ;  ;  ;  

瑞典专家警告:Ignalinna 2 关闭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