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两岸经贸趋势与中国加入WTO后的展望

2000年以来两岸经贸趋势与中国加入WTO后的展望

一、2000年以来两岸经贸走势及入世后之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孙舒[1](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指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闫永军[2](2019)在《“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当局上台执政以来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进的对外新战略。其推出打破以往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所推行的“南向政策”单一的局限性,并重新定位台湾地区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重心,将实施范围扩大至南亚及大洋洲等18国,加大与政策实施范围国家的经贸合作,来促进区域发展交流及合作,提升台湾地区经济产业格局及多元化。但实则是为减少对大陆的经济依赖,设想联借助“美日印”对抗大陆,实现“脱中远中”和“台独”的政治意图。2019年3月11日蔡英文在召开所谓的“国家安全会议”上,提出反制“一国两制”,会议为此抛出所谓对抗统一的指导“纲领”,涉及两岸关系、经济、“外交”、安全、“国防”等七大方面。自蔡英文上台执政以来始终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到如今的对抗统一,反制“一国两制”的做法,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来挑战两岸关系底线,将引发两岸更对立,使两岸关系陷入僵局,这将对台湾未来发展造成益发难以控制的严重后果,台湾当局极力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也难逃失败的局面。越南于1986年推行“革新开放”以来,搭乘经济全球化便车,拟定政策积极吸引利用外资推动国内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促进工业化建设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之其处于东南亚的地缘优势、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等条件,越南逐渐成为世界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其中,台湾地区与越南20世纪末建立经贸往来后,台湾与越南之间经贸往来较为频繁。从“南向政策”到“新南向政策”几经演变,基于地缘、政治、历史等多方因素,台越经贸合作紧密,越南一直以来都是台湾经地区投资的重点国家之一,合作领域从单纯的经贸往来拓展到人才交流、资源共享、区域链结等领域。通过合作,双方的贸易额呈现上升趋势、合作层次逐渐深化。介于此,本文选择以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往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南向政策”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的经贸合作何以为继。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及台湾学者对“新南向政策”及在此背景下对台湾地区与新南向国家之间的交往现状,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阐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政策概述。分别从提出背景、基本内容及演进历程对“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进行了概述,辨析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后续部分展开分析明晰台湾地区与越南所处的政策背景。第三部分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研究。经贸往来现状部分主要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从合作基本概况、主要内容和途径等方面分析“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所取得的短期性成效;第四部分为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概况,从双方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力和国际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方面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应性地从贸易结构、投资环境、影响互吸力的因素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第五部分为关系评析。根据上一部分的现状分析,尝试对“新南向政策”下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进行评析,得出台当局企图撇弃“九二共识”和“一中原则”的“新南向政策”最终是行不通的结论。并指出“新南向政策”本身的缺陷不利于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深化。台当局必须搞好两岸关系,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才能推进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第六部分为结语。回顾梳理论文通篇基本内容。

赵伟超[3](2019)在《改革开放40年两岸贸易分析与展望》文中指出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经贸往来历史悠久,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两岸政治关系虽然有所起伏,但经贸交流一直稳步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两岸贸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从依赖程度、贸易逆差、贸易方式、企业结构、商品结构、贸易地区等多方面对两岸贸易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同时,本文分析了当前两岸贸易中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对现阶段两岸贸易提出建议,并对两岸贸易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谷川[4](2017)在《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经贸交往的紧密性,推动了中国两岸四地法律制度间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以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达成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and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Mainland and Macau Closer Economic and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内地与澳门)以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达成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为代表的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合作规则,提高了调整四地经贸交往法律制度间的协同配合能力,并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各方经贸往来的发展需求。按照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的“存在”、“效果”以及“发展”这一线索,论文分为三大部分,共8章。其中第一部分“存在”论,涵括了论文的第2、3章,着重论述了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在文本规范与运行实践上的存在及其法学理论意义;第二部分“效果”论,涵括了论文的第4、5、6章,该部分将作为“法律个体”意义上的合作规则,放到了调整与影响四地经贸交往的既有制度(主要是四地的各方法律制度与WTO规则)这一“法律群体”环境中,描述与分析了合作规则的“外在效果”——对于既有法律制度的影响,以及其“内在效果”——合作规则自身在既有法律制度“群体”影响下的功能表现与它所具有的多重法律属性,进而分析指出了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与既有法律制度相互接触、交往过程中,在事实与制度层面上的效果表现;第三部分“发展”论,则为论文的第7章,主要分析与预测了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在未来可能的走势,并阐释了四地各方通过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实践,在价值与目标层面上的发展追求。除此之外,另有第1章“导论”与第8章“结论”作为论文的首尾部分。第1章是论文的导论,阐述了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现实需求、含义界定、研究意义、文献述评以及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并为以下各章节的研究进行了铺垫。第2章研究了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制度模式、文本内容、规则结构以及体系表征等方面在分析法学上的意义,进而指出了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合作规则,是一种相对独立于四地法律制度的规则体系。第3章主要分析了合作规则的创制、适用以及执行监督等具体机制及其运作实践。对合作规则的创制分析,指出了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生成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来源;对合作规则适用与执行监督的分析,则反映出四地的各方在履行合作规则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相互间的影响。合作规则的创制与合作规则的适用及执行监督实践,分别形成了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在“规则确立”与“规则实践”上的两个不同层面,二者间的互动与平衡成为了推动合作规则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第4章关注了合作规则对于既有法律制度的影响:一方面,它推动了四地法律制度在经贸交往调整上的“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合作规则形成了在两岸四地间以WTO规则为平台的“区域化”经贸法律规则体系。这种影响的效果,不同程度上使调整四地经贸往来的既有法律制度呈现出了目标趋同化、规则公平化以及交往紧密化的特点。第5章分析了合作规则的功能表现:在调整对象上,它既涵括了对四地经贸交往秩序的进一步确认与维护,又对四地法律制度进行了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在法律模式上,合作规则呈现出了对四地经贸交往法律调整的创新、沟通功能;在法律发展上,合作规则实现了调整四地经贸交往的法律制度由先前的单边化、全球化朝着一体化、区域化的模式转变,进一步满足了四地经贸交往的发展需求。第6章讨论了合作规则的多重法律性质:它既是国内法上的经贸行政协议,又涉及到了WTO规则下成员间区域贸易协定的范畴,同时,合作规则还是两岸四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安排,且一定程度上在四地间经贸合作中具有了代表经济共同体利益的基础性规范属性。合作规则的多重法律性质,进一步表明了法律全球化对于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及其机制的深刻影响。第7章通过对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运作实践的关注,从影响法律发展的因素这一视角,提出了合作规则未来发展的目标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合作规则有关的制度性安排及组织化建设问题。论文的结论(第8章)认为,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的“存在”,体现了合作规则由“制度安排”到“规则体系”的完善过程;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的“效果”,反映了调整四地经贸交往的法律制度从“法律共存”到“法律合作”的状态转变;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的“发展”,则是通过进一步促进四地法律制度、WTO规则以及既有合作规则间经贸管理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了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法律协调机制正逐步朝着“利益共同体”的规则导向发展变化。

张洪[5](2017)在《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完善》文中认为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我国台湾地区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双方于9月12日完成换文程序,协议开始生效并进入实施阶段。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署,正式开启两岸经贸合作的窗口,然而基于两岸特殊的国际政治背景与经济实力的衡量,我们应该以更审慎的态度对该协议加以检视,并对当中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讨论和完善。争端解决素来为国际贸易上的研究重点,妥善的争端解决模式可以使贸易协定运作顺畅,并避免摩擦与争执。鉴于两岸敏感而又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往的诸如WTO的争端解决机之类的区域性及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做法很难完全适用于两岸之间的贸易争端解决,而海峡两岸现存的争端解决安排也无法满足两岸日益频繁的商贸往来发展需要。有鉴于此,本论文拟于ECFA的内容及背景加以分析,并总结当前两岸贸易争端的现状;同时对于现行的ECFA争端解决条文进行检讨,并对协议中所规范的争端解决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加以考量,在此基础上并结合两岸现实情况,对当下可改善之处提出客观的建议与评析,以求当ECFA协议面临贸易争端议题时,双方能够以更为公正、体系化且合乎两岸特殊关系的方式处理。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ECFA框架下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进行研究论证:论文第一章是对ECFA的主要概述,因本文提出的争端解决方式基础于ECFA的框架协议,所以对该协议的介绍是必要条件。第二部分是对当前海峡两岸贸易争端现状的论述,分别用数据突出目前争端的两大类型,并对产生这些争端的原因作出分析。第三章是当前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实效分析,根据ECFA第十条的规定,当前两岸贸易争端的解决方式首先是协商,其次是通过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协议中规定,不迟于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就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展开磋商,并尽速达成协议,以解决任何关于本协议解释、实施和适用的争端。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当前解决机制的不成熟和几大不足之处。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阐述ECFA争端解决机制的具体构建问题。首先针对两岸特殊的政治及经济地位,说明ECFA框架下的争端解决是否应迳行援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然后提出两点目前两岸争端解决的完善建议,分别是1、制定完善明确的争端解决机制、完善法律规定和适用范围,提出“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解决程序,并对四种方式一一作出解释,程序简练并能确保法律和政治方法有机协调和有效结合的多元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才是两岸经贸和谐有序发展的正确道路;2、完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争端解决方式,提出针对不同经贸领域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经贸争端设立不同的争端解决机构,均匀分配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职能范围J。最后提出两点新机制的建立,即专属管辖权和成立双边贸易争端解决机构。争端解决机制是ECFA得以顺利运行的制度保障,也是未来两岸展开经济合作协定的重要内容。因此,建构一套完善的争端解决程序极其重要。

钱远玲[6](2014)在《完善加速两岸经贸发展的货币清算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于2010年9月12日正式实施以来,两岸之间的贸易、投资总量呈现了飞跃式增长,人员往来日益密切,交流的领域也逐渐拓宽。在两岸间经贸关系日趋紧密、资金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终于在2013年2月6日实质运作,两岸正式实现“货币直航”。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不仅是两岸经贸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区域经济—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加速两岸经贸发展的催化剂。它一方面能降低两岸经贸往来借助第三国货币结算时面临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还能降低两岸经贸往来面临两次货币兑换时的结算成本、换汇成本与时间成本。然而,由于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时间尚短,在实质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去进一步完善,以确保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稳健运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两岸经贸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完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为目的进行系统性研究。首先,本文梳理货币清算与货币清算机制、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自由贸易园区、主权货币及金融发展等理论,为文章的研究与政策建议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从两岸贸易往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两岸投资往来及两岸人员往来三个方面,阐述了两岸经贸的发展历程;第三,本文详细介绍了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及其对两岸经贸的影响,从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背景、两岸货币清算协议的签署历程以及两岸货币清算业务的发展状况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立的相关内容,同时针对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对两岸经贸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得出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对两岸的经贸发展有促进加速作用;第四,本文指出了当前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面临的问题;第五,本文以香港人民币清算和新加坡人民币业务的经验作为借鉴,并结合上文分析的当前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存在的问题,为使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立两岸汇率形成机制、建立两岸人民币回流机制、开放相关金融业务以及加强与完善两岸货币清算监管机制等政策建议。

杨金发[7](2012)在《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潜力及突破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虽然也曾经受政治局势冲击,但总体而言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经贸合作日益密切。尤其是近年来,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了制度化协商,基本实现了两岸双向直接“三通”,《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更为两岸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作为两岸经济合作重要纽带的贸易,显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处理好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不但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学界对此也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对于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如何?受何因素制约?应当如何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挖掘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这些重要的问题,都亟待深入研究,并给出明确的答案。本文通过文献的整理和逻辑推理和计量分析,揭示影响两岸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测算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潜力,结果表明两岸农产品贸易大有可为;而如何构建产业链整合机制、突破贸易障碍是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得以发挥和进一步挖掘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三个核心问题:(1)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2)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如何?受何因素制约?(3)应当如何选择、设计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提升贸易水平的路径?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三个方面的结论:(1)不同时期影响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因素有所差异。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增长动因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金融危机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赖进口需求效应,特别是其中的需求规模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和结构交叉效应贡献度均为负值。提高大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改善出口产品结构是推动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的关键。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动因来看,入世之前,结构交叉效应为推动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入世之后,大陆的农产品进口需求得到释放;结构交叉效应的贡献份额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20%,表明台湾农产品依然能够适应大陆农产品进口需求的调整;出口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在三个时期中有小幅下降,但均在30%左右。(2)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既取决于台湾的需求,也受制于大陆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大陆的需求和本身自我调节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台湾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取决于进口地区的需求因素,包括进口地区农业增加值、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两地空间距离;而台湾农产品进口的主要取决于进口来源地区的农产品供给能力、两地空间距离和消费需求结构差异。从地区贸易政策来看,大陆对台农产进口的优惠政策,而台湾对来自大陆的农产品进口可能人为设置障碍;台湾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上存在亲美倾向;台湾与APEC成员的贸易量显着高于非APEC成员。总体而言,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有待开发,特别是大陆对台农产品出口的潜力,2010年相当于实际贸易额的1.75倍。(3)在两岸经贸合作机制尚未成熟并面临种种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与价值观念冲突条件下,通过中观产业链利益的整合,理顺两岸农产品贸易利益分配机制是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路径选择,而建立两岸业界共同投资、共同受益、共担风险的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是可行的方案。从功能定位来看,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应当同时具备农产品展示和交易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物流配套服务中心、农产品科技服务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五大功能;从运行的机制来看,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必然选择;从营运中心构建条件来看,由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具备良好地理区位、基础设施、政策配套和两岸农业及经贸合作经验的优势,是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首选。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顺利运行,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尚需要政府在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进行协商、营运中心的规划审批、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扶持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上述三个结论中,第一个结论主要解决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中竞争力效应、结构效应和需求效应的贡献问题,初步回答了影响和制约两岸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因素:第二个结论则进一步深入挖掘了两岸农产品贸易中政策、空间距离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并得出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基本判断。第三个结论是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结论基础上,从产业链价值实现的视角提出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及提高贸易潜力的路径选择,并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提出了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可行方案。总体而言,本文探寻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制约因素、潜力和突破路径。本文在如下方面可能对已有研究产生贡献:首先,本文对影响、制约两岸农产品贸易因素做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严格的计量验证;其次,本文从计量上验证了两岸农产品贸易的潜力没有得到发挥,以及台湾当局的农产品贸易政策是阻碍两岸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的事实;最后,本文通过产业链利益实现的视角分析了突破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提升贸易水平的路径选择,并率先提出了两岸(平潭)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构想,为两岸农产品贸易乃至农业合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和蓝图。

盛九元[8](2011)在《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大特征。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化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构起制度性的一体化,以进一步完善在区域内的经济互动关系。这一趋势也明显地体现在两岸经济合作之中,形成现阶段两岸以产业合作为基础的经济互动格局。两岸经济合作是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在市场机制与大陆单方面市场开放因素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以“民间、单向、间接”的方式,突破台湾的相关政策限制,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从原先的分散、零星状态发展到密切、热络、密不可分的经济互动,进而迫使台湾方面必须正视两岸经贸交流交往的现实及对台湾经济的正面影响,以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应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情势,从而使两岸之间形成了基于“一个中国”框架下、市场开放基础上、密切互动的经济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岸互蒙其利,功能性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形态也逐步形成,并向制度性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两岸20多年经贸互动的实践证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可逆转,但在这一进程中仍需要克服诸多的挑战与障碍,才能使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得以更有效的推进。文章从一体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对于两岸一体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由引言和第一章组成。引言部分提出了从经济一体化角度两岸经济合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引出了论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以WTO为背景,为研究的推展构建起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以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两岸产业合作对一体化的影响及签署ECFA后的一体化走向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两岸完全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组织形式;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在总结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具体包括:在对两岸经济合作进行适当定位的基础上,以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并全面审视两岸经济合作在不同时期调整与变化,从而将实现两岸一体化路径的选择与两岸经济合作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之中,文章所做的一些研究与探讨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今后笔者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以使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翟芳琳[9](2010)在《新形势下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的走势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两岸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深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两岸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当前国际国内出现的一些新形势对两岸经贸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旨在结合新情况,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和国民党重新执政,研究两岸经贸合作的潜力、走势和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为在新形势下更好的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发展以达到双赢局面提供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两岸经贸合作发展历程,接着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潜力,随后重点从两岸政治关系、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四个方面分析两岸经贸合作的走势。最后,从两岸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障碍出发,提出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张仕荣[10](2006)在《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运用政治学的方法对21世纪初期台湾问题在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嬗变及其展望进行比较分析。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但是台湾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中国的国际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冷战后美、日两国一直涉足台湾问题,成为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重要的外部障碍。后冷战时期,中美日三边关系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呈现相互依存、相互借重、相互防范的复杂态势,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中日关系则遭遇历史、领土等问题的困扰而处于停滞状态,而美日联手遏制中国的态势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独”势力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步伐逐步加快,台湾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也成为中美日三国安全博弈的焦点。针对当前中美日三边架构不平衡的现实状态,中国要通过积极推动建立有利于中国国家统一的中美日安全框架来遏制台湾的“法理独立”,一方面要继续加强中美关系,通过“区分议题”推动两国在经贸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促使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边缘化,另一方面要理性处理中日关系,防止台湾问题衍生为中日诸多历史与现实冲突中的主要问题,有效地规避美日同盟介入台海局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要使中美日安全架构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形成对“台独”分裂活动的有效遏制。与此同时,要密切关注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一方面认清其形成的现实基础、战略目标、组织形式及其严重危害,另一方面认清由于美日台三方固有的内在矛盾导致同盟内部出现了难以克服的结构性困境及其走向空洞化的基本趋势。中国要围绕台湾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内政、国防、外交政策(特别是对美、对日外交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统一的根本需要。在本文中,还尝试运用了博弈论对于中美日安全关系中台海局势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初步预测。此外,中国要准确评估美日之外的国际力量对于台湾问题的影响,从而利用各种积极因素,规避各种消极因素,有力地遏制“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在本文中,实现中国的国家统一目标要分两个阶段进行。通过构建中美日安

二、2000年以来两岸经贸走势及入世后之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以来两岸经贸走势及入世后之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一、WTO制度发展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三、从案件结果看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四、从案件结果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DSU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中文学位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一)英文着作
        (二)英文论文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致谢

(2)“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基本念的界定
        1.“新南向政策”
        2.经贸合作
    (六)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概述
    (一)“南向政策”概述
        1.“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2.“南向政策”提出的目的
        3.“南向政策”的内容及演进历程
    (二)“新南向政策”概述
        1.“新南向政策”提出背景
        2.“新南向政策”提出目的
        3.“新南向政策”基本内容
        4.“新南向政策”发展进程
    (三)“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的异同
        1.“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相同之处
        2.“南向政策”与“新南向政策”不同之处
三、“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的基本概况
        1.台湾地区与越南贸易概况
        2.台湾地区与越南投资概况
    (二)“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的主要内容
        1.双方贸易合作
        2.投资领域合作
        3.金融及保险领域合作
        4.台湾地区与越越南旅游业领域合作
    (三)经贸合作的基本途径
        1.政府间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2.利用民间组织及网络服务平台促进经贸合作
        3.发展人文交流促进经贸合作
    (四)经贸合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双方贸易趋势增长稳定
        2.投资产业合作领域有所扩展
        3.金融和保险业合作趋势不断加强
四、“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双方贸易失衡,台湾长期处于顺差状态
        2.双方投资比例悬殊较大,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性
        3.双方合作优势下降,相互吸引减弱
        4.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冲击
    (二)原因分析
        1.台湾过于集中出口制造类产品,导致了双方贸易失衡
        2.越南以外资引入为主,导致双向投资不平衡
        3.越南推行外资结构多元化,因而双方相互吸引减弱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台湾地区与越南经贸合作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
五、对“新南向政策”背景下的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的评析
    (一)“新南向政策”的根本缺陷不利于双方经贸合作
        1.“新南向政策”存在忽视推行中的客观制约因素的缺陷
        2.“新南向政策”政策存在忽视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的缺陷
    (二)提升越南工业水平并去除台政策的政治色彩才能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1.越南需提升自身的制造业水平才能纠正贸易失衡的局面
        2.摒弃“新南向政策”的政治意图,双方经贸合作才有真正的吸引力
    (三)加速融入区域组织,化解双方经贸合作面临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1.融入区域组织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只有在大陆的支持下,台湾才能避免区域化组织的冲击
    (四)搞好两岸关系才能真正促进台湾与越南的经贸合作
        1.回望历史,正视两岸关系
        2.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建立两岸互信,才能促进台越经贸合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4)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法律协调概述
        1.1.1 两岸四地经贸交往的法律调整与协调实践
        1.1.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含义界定
    1.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研究文献述评
        1.3.1 内地研究文献述评
        1.3.2 港澳台及海外研究文献述评
        1.3.3 研究文献综合评价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的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的结构安排
第2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制度安排
    2.1 两岸四地法律协调的现状及其模式分析
        2.1.1 区际私法的协调模式
        2.1.2 各方自身调整的协调模式
        2.1.3“项目”合作的协调模式
        2.1.4 通过参与国际规则的协调模式
        2.1.5 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的法律协调模式
        2.1.6 不同法律协调模式对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影响
    2.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制度化表现
        2.2.1 作为法律协调机制的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
        2.2.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基础性规则
        2.2.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派生性规则
    2.3 体系性视角下合作规则的法律表征分析
        2.3.1 实在法的体系性及其理论释评
        2.3.2 合作规则体系性中的规则结构分析
        2.3.3 合作规则体系性中的效力层次分析
        2.3.4 合作规则体系性中的内容调整分析
    2.4 合作规则的分析法学意义:一种新的法律规则体系
第3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机制运作
    3.1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的创制分析
        3.1.1 合作规则的缔结主体分析
        3.1.2 合作规则的创制依据分析
        3.1.3 合作规则的变动机制分析
        3.1.4 合作规则的解释机制分析
        3.1.5 小结
    3.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的适用分析
        3.2.1 合作规则的适用机制:“规则”导向还是“权力”导向?
        3.2.2“权力”导向适用机制的功能表现
        3.2.3 合作规则适用机制与既有法律制度适用机制的关系
    3.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的执行监督分析
        3.3.1 组织视角下合作规则执行监督机制的表现
        3.3.2 执行监督机制对创制机制与适用机制的协调
        3.3.3 四地经贸主管部门在合作规则执行监督机制中的作用
    3.4 合作规则的创制与运行:在“规则确立”与“规则实践”之间
        3.4.1 合作规则的创制:法律协调的“规则确立”
        3.4.2 合作规则的运行:法律协调的“规则实践”
        3.4.3 法律协调“规则确立”与“规则实践”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第4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既有法律制度的影响
    4.1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四地法律制度的影响
        4.1.1 跨越两岸四地的开放性经贸规则体系
        4.1.2 合作规则与四地法律制度间的竞争性分析
        4.1.3 两岸四地法律制度对合作规则的转化
        4.1.4 法律资源供给的一体化调配:由“分散”到“整合”
    4.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WTO规则的影响
        4.2.1 作为客观连结纽带的WTO规则
        4.2.2 WTO规则对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影响及不足
        4.2.3 合作规则在WTO规则下的协调创新表现
        4.2.4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性法律机制:法制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4.3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对既有法律制度影响的效果分析
        4.3.1 法律目标的趋同化
        4.3.2 法律规则的公平化
        4.3.3 法律交往的紧密化
第5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功能分析
    5.1 经贸秩序的确认维护功能
        5.1.1 对四地经贸交往秩序的确认
        5.1.2 对四地经贸交往秩序的维护
    5.2 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
        5.2.1 作为制度资源的“法律市场”
        5.2.2 制度资源优化的现实需求
    5.3 法律规则的创新沟通功能
        5.3.1 法律演进与规则创新
        5.3.2 合作规则的创新沟通功能
    5.4 全球化背景下的法律协同功能
        5.4.1 四地各方对经贸交往法律调整的协同局限
        5.4.2 合作规则对四地经贸交往法律规制的协调
    5.5 区域性环境中的法律发展功能
        5.5.1 合作规则发展的区域性基础
        5.5.2 合作规则发展的区域性主导功能
    5.6 小结
第6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机制的多重属性
    6.1 国内法上四地政府间的经贸行政协议
        6.1.1“一国两制”、“一个中国”的国内法符号
        6.1.2 国内法上行政协议的考察与分析
        6.1.3 作为经贸行政协议的合作规则
    6.2 WTO规则下成员间区域贸易协议
        6.2.1 缔结主体在WTO规则下的法律地位
        6.2.2 合作规则法律效力的国际法约束力
    6.3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规则
        6.3.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制度表现
        6.3.2 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协调的目标
        6.3.3 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协调的落实机制
    6.4 作为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基础性规范
        6.4.1 不同视角下基础性规范的理论表现
        6.4.2 合作规则在四地经济合作中的基础性规范属性
    6.5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规则多重属性的原因分析
        6.5.1 全球化对合作规则法律性质的影响
        6.5.2 对合作规则国际法性质的进一步反思
第7章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未来发展:反思与建设
    7.1 影响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未来发展的因素
        7.1.1 经贸交往需求的因素
        7.1.2 社会保障基础的因素
        7.1.3 政治关系环境的因素
    7.2 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
    7.3 两岸四地整体性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制度性安排
        7.3.1 整体性经济合作的法律协调
        7.3.2 整体性与经济相关方面合作的法律协调
    7.4 两岸四地整体性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的组织化建设
        7.4.1 法律协调的组织化建设与效率
        7.4.2 法律协调的组织化建设与正当性
第8章 结论
    8.1 法律协调机制的存在:由“制度安排”到“规则体系”的完善
    8.2 法律协调机制的效果:由“法律共存”到“法律合作”的转变
    8.3 法律协调机制的发展:迈向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共同体规则”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相关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概述
    1.1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产生背景
    1.2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
    1.3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法律性质
第二章 海峡两岸贸易争端现状
    2.1 海峡两岸贸易争端的主要类型
        2.1.1 反倾销纠纷
        2.1.2 知识产权纠纷
    2.2 海峡两岸贸易争端的性质
        2.2.1 两岸贸易争端具有典型单独关税区争端性质
        2.2.2 两岸贸易争端的主体具有特殊性
    2.3 海峡两岸贸易发生争端的因素分析
        2.3.1 开放的大市场是两岸贸易争端的客观基础
        2.3.2 产业的竞争关系是加剧两岸贸易争端的助燃剂
        2.3.3 政治因素左右两岸贸易争端的产生与解决
第三章 当前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分析
    3.1 当前海峡两岸贸易争端的解决方法
        3.1.1 民间协商
        3.1.2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协商解决
    3.2 当前海峡两岸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
        3.2.1 争端解决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3.2.2 解决方法过于单一
        3.2.3 过于依赖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
        3.2.4 只选择适用一地法律解决争端
第四章 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与新机制的建立
    4.1 海峡两岸不选择直接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背景因素分析
    4.2 当前海峡两岸贸易合作争端机制的完善
        4.2.1 构建ECFA争端解决机制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2.1.1 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
        4.2.1.2 政治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
        4.2.1.3 透明度原则
        4.2.1.4 平等协商原则
        4.2.2 制定完善明确的争端解决机制,完善法律规定及适用范围
        4.2.3 完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争端解决方式
    4.3 建立ECFA争端解决之专属管辖权与成立双边贸易争端解决机构
        4.3.1 建立ECFA争端解决之专属管辖权
        4.3.2 成立双边贸易争端解决机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完善加速两岸经贸发展的货币清算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h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与评价
    1.3 论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二章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货币清算与货币清算机制理论
        2.1.1 货币清算
        2.1.2 货币清算机制
    2.2 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理论
        2.2.1 汇率风险
        2.2.2 交易成本
    2.3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自由贸易园区理论
        2.3.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3.2 自由贸易园区
    2.4 主权货币理论
    2.5 金融发展理论
第三章 两岸经贸的发展历程分析
    3.1 两岸贸易往来
        3.1.1 两岸货物贸易
        3.1.2 两岸服务贸易
    3.2 两岸投资往来
        3.2.1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3.2.2 大陆对台湾的投资
    3.3 两岸人员往来
第四章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及其对经贸的影响
    4.1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
        4.1.1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建立的背景
        4.1.2 两岸货币清算协议的签署历程
        4.1.3 两岸货币清算业务的发展状况
    4.2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对两岸经贸的影响
        4.2.1 降低两岸汇率风险
        4.2.2 降低两岸经贸成本
        4.2.3 扩大两岸人员往来
        4.2.4 台湾成为大陆企业新的货款筹资地
    4.3 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对两岸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贸易引力模型
        4.3.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4.3.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当前两岸货币清算机制面临的问题
    5.1 汇率协调与合作问题
    5.2 人民币回流问题
    5.3 货币结算量不对称问题
    5.4 货币清算机制的监管问题
第六章 完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经验借鉴与政策建议
    6.1 完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经验借鉴
        6.1.1 香港特区人民币清算
        6.1.2 新加坡人民币业务
    6.2 完善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政策建议
        6.2.1 建立两岸汇率形成机制
        6.2.2 建立两岸人民币回流机制
        6.2.3 相关的金融业务开放
        6.2.4 加强与完善两岸货币清算监管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个人简历

(7)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潜力及突破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框架
    1.5 数据来源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说明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产业链与价值链理论
        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4 地缘经济学理论
    2.3 文献评述
        2.3.1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
        2.3.2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趋势及潜力研究
        2.3.3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
        2.3.4 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策略研究
        2.3.5 简要评述
3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演变
    3.1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历程
        3.1.1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复苏起步阶段(1979-1987年)
        3.1.2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开放发展阶段(1988-2004年)
        3.1.3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深化互动阶段(2005至今)
    3.2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制约因素
        3.2.1 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
        3.2.2 两岸农业产业水平制约
        3.2.3 全球化竞争的影响
        3.2.4 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问题
        3.2.5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3.2.6 农产品走私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
    4.1 相关文献及分析方法评述
    4.2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4.2.1 数据来源
        4.2.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说明
    4.3 两岸农产品贸易增长状况
        4.3.1 两岸农产品贸易总体状况
        4.3.2 两岸农产品贸易主要产品结构
    4.4 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1 进口需求因素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4.2 竞争力因素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4.3 结构因素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5 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5.1 进口需求因素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5.2 竞争力因素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5.3 结构因素与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4.6 本章小结
5 两岸农产品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引力模型
    5.1 相关文献及分析方法评述
        5.1.1 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
        5.1.2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评述
    5.2 计量模型及数据来源说明
        5.2.1 引力模型及变量说明
        5.2.2 数据来源
    5.3 两岸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5.3.1 两岸农产品贸易基本情况
        5.3.2 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
        5.3.3 台湾对大陆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
        5.3.4 初步结论及问题
    5.4 台湾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伙伴贸易的影响因素
        5.4.1 台湾农产品贸易主要伙伴情况
        5.4.2 台湾农产品出口主要影响因素
        5.4.3 台湾农产品进口主要影响因素
    5.5 大陆对台农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5.5.1 台湾农产品出口潜力测算
        5.5.2 台湾农产品进口潜力测算
        5.5.3 台湾农产品进出口潜力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两岸农产品贸易突破路径选择及实施构想
    6.1 两岸农产品贸易合作模式研究评述
        6.1.1 两岸经贸合作模式研究
        6.1.2 两岸农业及农产品贸易合作模式研究
        6.1.3 简要评述
    6.2 两岸农产品贸易突破路径选择
        6.2.1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农产品贸易机理
        6.2.2 提升两岸农产品贸易路径选择——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基本构想
    6.3 两岸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区位选择
        6.3.1 农产品共同营运中心的区位要求
        6.3.2 平潭综合试验区的综合优势及营运中心区位选择
    6.4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实施构想——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
        6.4.1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总体思路
        6.4.2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功能
        6.4.3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的运行机制
        6.4.4 两岸农产品营运中心配套政策建议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启示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两岸及海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WTO 的规则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一、台湾的单独关税区地位
        二、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及在区域合作中的双层结构
        三、关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与类型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三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其它理论
        一、产业分工与转移理论
        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三、要素流动与结构调整的理论
        四、微笑曲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东亚合作:两岸经济合作的周边环境
    第一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传导机制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走向
    第二节、东亚地区产业结构比较与合作趋势
        一、总体趋势与分析架构
        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比较
        三、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特点
    第三节、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二、中国大陆区域发展战略与两岸经济合作
        三、东亚经济发展格局调整与两岸合作契机
    第四节、东亚经济区域合作格局变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台湾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考虑及面临的困境
        二、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
    第一节、两岸经济合作概述
    第二节、两岸经济合作的形成机制
        一、两岸经贸往来的进程与阶段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两岸经济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两岸经贸互动的特征与内涵
        二、两岸经济互动的量化分析
    第四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效应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静态效应分析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与一体化趋势
    第一节、两岸产业合作概述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形成机制
        二、两岸产业的合作模式
        三、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
    第二节、台商投资长三角及其动因分析
        一、台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与发展
        二、台商在长三角投资结构的演化
        三、台商在长三角投资集聚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两岸高科技产业关联度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特征
        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以长三角为例
    第四节、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模式比较
        一、台资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形态的调整
        二、台商高科技产业运作模式及对长三角投资的影响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合作
    第五节、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及两岸产业互动
        一、长三角的产业发展定位
        二、长三角地区台商投资趋势分析
        三、长三角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从 ECFA 到制度性一体化——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与前瞻
    第一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一、两岸一体化的发展及面临的障碍
        二、ECFA:两岸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突破
    第二节、ECFA 与两岸经济合作
        一、ECFA 的形成与发展
        二、ECFA 早期收获计划实施效果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ECFA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ECFA 对台湾经济的直接效应分析
        二、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的制约
        三、ECFA 对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影响
    第四节:从功能性一体化到制度性一体化
        一、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两岸经济一体化延伸的路径选择
        三、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9)新形势下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的走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对象
    第二节 境内外研究状况
        一、台湾地区研究状况
        二、大陆研究状况
    第三节 相关基本理论
        一、比较成本理论
        二、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四、国际投资理论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第四节 本文写作特点与结构布局
        一、本文写作特点
        二、本文结构布局
    第五节 本文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重点
        二、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两岸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起步阶段(1979-1987)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1988-1991)
    第三节 深化发展阶段(1992-2001)
    第四节 入世后全面发展阶段(2002年-2007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两岸经贸合作的新形势与新环境
    第一节 国际新形势
        一、美国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衰退
        二、大陆与台湾经济受到的影响
    第二节 大陆与台湾的新形势
        一、国民党重新执政
        二、海基会海协会恢复协商
        三、两岸直接"三通"全面实现
    第三节 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机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合作的潜力分析
    第一节 从经济层面研究两岸经贸合作的潜力
        一、两岸贸易合作关系密切的实证分析
        二、两岸经贸合作是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三、两岸经贸合作是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节 从政治层面研究两岸经贸合作的潜力
        一、两岸关系有望长期保持和平稳定
        二、中国的日益强大使台独基本无望
        三、开放的两岸政策导向作用有望推广扩大
    第三节 从民间交流层面研究两岸经贸合作的潜力
        一、两岸文化交流日益深化将带动两岸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增强
        二、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为两岸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两岸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将带动两岸贸易投资的进一步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合作的走势分析
    第一节 两岸关系及政策走向
        一、两岸关系走势预测
        二、两岸经贸政策走向
    第二节 两岸贸易走势
        一、贸易规模可能由减转增
        二、两岸产业内贸易趋势逐步增强
        三、贸易摩擦可能会增多
    第三节 两岸投资走势
        一、台商对大陆投资
        二、大陆对台投资
    第四节 两岸产业合作的走势
        一、金融合作
        二、科技产业合作
        三、农业合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形势下两岸经贸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与对策
    第一节 两岸经贸合作存在的障碍
        一、政治层面的障碍因素
        二、经济层面的障碍因素
    第二节 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维护两岸政局稳定,争取不以政治分歧干预经济合作
        二、扩大对台出口,改善两岸贸易失衡
        三、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台商投资的引导
        四、利用MOU成功签署的有利契机,扩大两岸金融合作
        五、增强两岸产业双向合作,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合作
        六、完善两岸经贸合作的平台建设
        七、尽早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选题说明及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写作指导思想、写作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写作创新点、难点及有待深入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一章 后冷战时期中美日安全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转换对中美日安全关系的影响
        一、苏东剧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单极+多极”转换
        二、中美日三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
        三、中美日安全关系的重新定义
    第二节 后冷战时期中美日安全战略及相互安全政策的调整
        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及对华、对日安全政策的调整
        二、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及对美、对日安全政策的调整
        三、日本国家安全战略及对美、对华安全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21 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的基本特征
        一、三国在传统安全上敌友难分、相互合作、相互防范
        二、三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里相互依存、相互借重、摩擦依旧
        三、21 世纪初中美日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台湾问题对中美日安全关系影响的嬗变
    第一节 台湾问题是21 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一、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形成与完善
        三、20 世纪90 年代后“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的活动日益猖獗
        四、台湾问题在中国国家安全利益框架中日益“核心化”
    第二节 美国在台湾的综合安全利益突出
        一、冷战前后台湾在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波动
        二、台湾是美国式民主制度在亚洲推行的样板
        三、冷战后美国“对台军售”与美国军工复合体利益莜关
        四、“不统、不武、不独”——美国的台海政策解读
    第三节 日本的“台湾情结”归因于日本在台湾的根本安全利益
        一、日本对台湾的侵略历史形成了日本的“台湾情结”
        二、台湾问题是日本成为世界大国的第一“支撑点”
        三、台湾问题维系日本根本的地缘安全利益
        四、台湾海峡局势关系到日本的经济安全
    第四节 21 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博弈的焦点集中在台湾
        一、台湾经济在中美日的经济博弈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台湾问题在中美日安全关系中日益“重心化”
        三、两岸互动对中美日三边关系的催化
        四、在中美日安全架构中主导未来台海局势的几条基本规律
第三章 中美日安全框架的构建及其对中国国家统一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中美日三国共享“和平红利”制约“台独”势力“以武拒统”
        一、中美日三国共同享受“和平红利”
        二、“台独”势力制造战争的行径危及台海地区的和平局势
        三、美国重视中国的安全关切并约束“制造麻烦”的台湾
        四、日本政府明确反对台湾独立及台湾扩充军备
    第二节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中美日经济安全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边缘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走向
        二、中美日经济合作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三、中美日经济合作圈中台湾经济地位的下降及“次重要化”
        四、两岸经济合作将有助于遏制“台独”,最终实现统一
    第三节 在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中美日的协调、磋商机制有利于中国的“遏独促统”
        一、“反恐”成为中美日安全合作的基本支点
        二、中美日安全合作中“反恐”与反“台独”分裂活动的综合考量
        三、中美日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互动压制“台独”势力进行“法理独立”
    第四节 中美日安全框架的合理构建将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
        一、合理构建中美日三国安全框架的具体目标
        二、中美日安全框架构建中针对台湾问题的利益分解
        三、在遏制“台独”的背景下合理构建中美日安全框架
    第五节 美、日之外反对“台独”的国际阵营日益壮大
        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尤其俄罗斯明确支持中国维护国家统一
        二、澳大利亚对台湾问题的表态转为“不协防美国出兵台湾”
        三、韩国淡出美日韩围堵中国的包围圈
        四、东盟、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组织反对“台独”的态度日益明朗
        五、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基本共识.
第四章 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成为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
    第一节 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的形成及其认知根源与现实基础
        一、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的逐渐形成
        二、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形成的建构主义视角:中美日三国的认知错位
        三、美日台安全同盟形成的现实基础:美日台三方利益诉求的交汇
    第二节 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的战略目标、组织形式、运行机制
        一、“以台制华”是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的战略目标
        二、“美国主导,日本辅助,以台湾为前沿”是三方同盟的组织形式
        三、“军事合作为主,政治合作、经贸交流为辅”是三方同盟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的内在矛盾、结构性困境及基本走势
        一、美日台安全同盟的内在矛盾导致同盟内基本互助功能的缺失
        二、“同盟”内三方安全上受益不均衡导致同盟面临结构性困境
        三、从隐蔽化到机制化再到空洞化是三方同盟的基本走势
    第四节 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负面影响
        一、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催生“台独”势力的顽固性、冒险性
        二、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加深了中美日安全关系的脆弱性
        三、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对于中国国家统一的整体国际环境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四、美日台“隐性安全同盟”对中国国家安全态势形成严峻的考验
第五章 “三国四方”安全博弈的走势及中国相关对策的调整
    第一节 中美日安全架构的理性构建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致性
        一、中美日安全框架理性构建的外延与内涵
        二、中美日安全框架的理性构建提供了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可能性
        三、台湾问题是否和平解决取决于中美日三国在框架内的“矢量合成”
    第二节 中美日安全关系的错位与“台独”势力的失控及其引发台海战争的可能性
        一、“台独”势力“法理独立”的时机选择
        二、美国介入台海战争的现实性与局限性
        三、日本介入台海战争的冒险性与投机性
    第三节 中国围绕国家统一可能进行的对美、对日外交政策的深层次调整
        一、中国对美外交应加强在反恐、经贸领域里的伙伴关系
        二、中国对日外交要消弭历史宿怨、分解日台联盟
        三、中国要在全方位外交背景下化解美日台同盟的整合态势
    第四节 中国大陆反“台独”活动的斗争及国家安全战略上的调整
        一、中国政府要针对“台独”活动开展有力的政治、经济、外交斗争
        二、中国针对“台独”在军事上的积极备战与战略上的有效威慑
        三、中国要逐步对国家安全战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第五节 中美日三国在台湾问题上博弈的基本模型与未来走势
        一、“博弈论”为诠释“中美日——台湾”的安全架构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二、分别以中美、中日关系对于台湾问题的影响建立两个三方博弈的模型
        三、中美日三边架构中台海局势的未来走势
结束语 中国的国家统一进程:大势所趋任重道远
    一、民族国家最终实现统一是世界历史演进中不可逆转的进步潮流
    二、对于历史上中国国家统一与分裂的经验教训的抽象思考
    三、中国的发展质量是解决台湾问题及构建稳定的中美日安全架构的前提和基础
    四、围绕解决台湾问题构建中美日安全架构必须清醒把握中美、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0年以来两岸经贸走势及入世后之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2]“新南向政策”背景下台湾与越南经贸合作关系研究[D]. 闫永军.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3]改革开放40年两岸贸易分析与展望[J]. 赵伟超.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9(01)
  • [4]两岸四地经济合作法律协调研究[D]. 谷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5]ECFA框架下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完善[D]. 张洪.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6]完善加速两岸经贸发展的货币清算机制的研究[D]. 钱远玲. 福州大学, 2014(12)
  • [7]两岸农产品贸易障碍、潜力及突破路径研究[D]. 杨金发.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8]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D]. 盛九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9]新形势下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的走势与对策研究[D]. 翟芳琳. 黑龙江大学, 2010(11)
  • [10]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D]. 张仕荣.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标签:;  ;  ;  ;  ;  

2000年以来两岸经贸趋势与中国加入WTO后的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