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载纵向约束波纹护栏特性研究

静载纵向约束波纹护栏特性研究

一、静载作用下具有纵向约束的波形护栏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强强[1](2021)在《动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力学特性与破裂特征》文中指出与未受扰动的岩体相比,受人类采掘活动的影响,赋存于自然界中的岩体通常处于不同程度的损伤状态。损伤岩体内部随机分布不同尺度、规模、产状的节理和裂隙,这些弱面劣化岩体的内部结构,同时也削弱了岩体的强度。鉴于此,对岩土工程中岩体的工程设计、稳定性分析和解危措施,也与未受扰动的岩体有所不同。虽然,破岩工作机械化程度,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提升,但部分机械作业不能适应的区域仍采用爆破破岩。爆破作业诱发的爆破震动和冲击波,影响临近岩体的稳定性,不仅给工程安全埋下隐患,也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研究动载作用下损伤岩体的力学特性和破裂特征,对安全生产和防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损伤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声发射和延时双差层析成像技术,分析受载砂岩内的损伤程度、破裂模式和速度结构演化。采用不同上限的循环静载作用于砂岩,并用CT扫描成像表征砂岩的损伤程度。然后,采用高速摄像和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不同损伤程度的砂岩试件开展冲击动力学试验。探究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强度变化、能量演化、裂纹扩展和破碎特征等问题。最后,采用工业CT扫描技术,分析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裂纹扩展和破裂特征。得到以下结论:以声发射撞击比HR表征受载砂岩的损伤程度,并构建能定量描述包括原生裂隙压密闭合阶段和峰后阶段的受载全过程的损伤力学模型。依据监测到的声发射信号特征,将砂岩的受载过程依次划分为初始撞击阶段、撞击稳定阶段、撞击失稳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破裂模式依次是以剪切破坏、张拉破坏和剪切破坏为主。考虑岩体的非均质性,采用延时双差层析成像技术,反演不同应力水平下,受载砂岩任一截面的速度结构。速度结构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岩石的损伤也逐渐增加,在破坏失稳阶段增长率和损伤程度都达到最大。此外,在受载砂岩进入塑性阶段后,其内部存在小部分区域受“隔离状态”的岩块,在裂隙的隔离和岩石扩容的综合作用下,岩块在破坏失稳阶段仍出现速度结构增加的现象。砂岩的损伤弱化了其动态力学强度。在冲击荷载的压缩和劈裂作用下,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大,初次起裂裂纹的数量、长度和宽度都增加,损伤砂岩的破碎程度和破碎岩块的动能也都有所增加。而当砂岩的损伤程度一定时,损伤砂岩初次起裂裂纹的数量、长度和宽度以及破碎程度、破碎岩块动能、压剪区域的力学显现等,都随着冲击气压的增加而增大。在冲击荷载劈裂拉伸作用下,杆-岩接触面的压剪区域的破碎范围和程度,随着损伤程度和冲击气压的增大而增加。冲击荷载作用下,砂岩的耗能占比,随着砂岩损伤程度和冲击气压的增大,都呈现出指数函数增大的规律。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底部表面裂纹的扩展范围、裂隙宽度和数量,都随砂岩初始损伤程度的增加逐渐增大。上部爆破漏斗和下部砂岩裂隙的尺寸,也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由CT成像的试验结果可知,爆炸荷载作用下砂岩内的损伤程度、损伤区域、裂隙的尺度和破裂程度,都随着初始损伤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沿平行于边长方向贯穿裂缝的宽度和长度,也随着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受循环静载作用时的端部套箍作用和砂岩尺寸效应的影响,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内贯穿炮孔中心直至砂岩试件边界的裂隙,都是沿着静载的加载方向产生。图[92] 表[17] 参[278]

李梦瑶[2](2021)在《钢筋混凝土的负泊松比设计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可能会因为遭受各种不同类型的事故性冲击荷载而产生荷载影响,例如建造过程中的重物坠落、交通工具之间的相互碰撞,船舶对桥墩的撞击和海浪冲击。其作用期短、荷载强度高、对于结构产生极大的破坏常常是事故类冲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梁、柱等主体受力构件还面临各种事故类型的冲击性威胁。在一些特定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冲击荷载的影响。目前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冲击性能增强的研究大多是利用加固材料本身的强度、韧性等性能起到抗冲击的作用。本文针对动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抗冲击问题,将负泊松比材料引入混凝土领域,设计内凹钢筋单元结构与混凝土复合,做成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通过设计使其具备负泊松比效应的同时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及抗冲击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弯曲静载作用下,相较于方形钢筋混凝土,六肋和星型钢筋混凝土的断裂能分别提高了132%和181%,且星型钢筋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在冲击压缩作用下,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比,六肋和星型钢筋混凝土的吸收能分别提高了1.17倍和1.23倍,且星型钢筋混凝土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在落锤冲击作用下,下落高度为1m时,六肋和星型钢筋混凝土能使混凝土抗冲击能力分别提高1.7倍和2.7倍;下落高度为2m时,六肋和星型钢筋混凝土能使混凝土抗冲击能力分别提高3.0倍和6.0倍;星型钢筋混凝土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冲击韧性、初裂后继续吸收冲击能的能力。在冲击荷载作用下,随着钢筋结构内凹角增加,混凝土变形能力增强,负泊松比值随之减小,钢筋结构的内凹角增多,更加有利于降低泊松比。六肋和星型钢筋混凝土的耗能能力分别为普通钢筋混凝土的2.0倍和3.5倍,能量吸收性能随着内凹角增加而提升,且负泊松比值随着内凹角增加而减小,表明负泊松比结构具有更优异的耗能能力。

郝晨良[3](2021)在《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空区下方煤体采掘过程中,不仅会承受上方遗留煤柱集中应力的作用,而且会伴有爆破、打钻、采煤机割煤等机械运转和瓦斯突出等动态活动,极易引发采空区上方顶板的二次断裂垮落、断层滑移等动载扰动,动载应力波传播至下方巷道,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事故。本文针对上述研究背景,综合采用了室内力学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岩石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弹性力学和岩石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岩体的失稳破坏特征,分析了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受动载应力波扰动作用的动力响应和演化过程,揭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机理,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的支护技术和防控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的典型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上覆煤层开采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过程,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地应力是静载应力基础、应力集中程度高等特征。通过分析采空区下巷道的主要动载源和现场监测的多种动载应力波的波形,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动载具有作用时间短、衰减性、波动性、方向随机性、扰动多发性和分布不均匀性。通过分析现场采空区下巷道具体情况,归纳出采空区下巷道围岩变形的非对称体现在关键部位变形量大、煤层开采后应力不对称、巷道整体变形不对称和对称支护构件失效不对称。(2)研究得到了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体失稳响应特征。探究了煤体在不同应变率下单一载荷加载和不同动静组合加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特征、变形破坏特征、煤体表面位移场和应变场演化特征、AE能量、AE振铃数和AE破裂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静载应力、不同动载参数条件下对煤体失稳破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动载突然作用在煤体上时,煤体表现出明显的Kaiser效应,煤体的声发射AE破裂定位点与试件真实破坏形态基本吻合。静载是煤体动静组合作用诱冲的应力基础条件,动载是煤体动静组合作用破坏的诱发因素。(3)揭示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非对称变形机理。根据采场活动规律的采空区顶板垮落形式,求解得到了均布型动载和集中型动载对采空区底板作用下的动载应力响应表达式。基于弹性力学半平面无限体理论、极限平衡理论和动力基础半空间理论,建立采空区及遗留煤柱的支承压力理论计算模型和采空区顶板垮落产生动载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采空区下底板煤岩体内任意一点的垂直应力、水平应力、剪切应力和采空区底板岩层受到的冲击应力时程关系的表达式。进一步运用自稳隐形拱理论求解预测采空区下巷道围岩的最大不稳定区域,深入分析近距采空区下巷道的非对称变形力学机制。通过FLAC3D数值软件进一步分析了巷道的非对称变形机理。数值计算的巷道位移变形特征与理论计算求得的极限自稳隐形拱曲线形态吻合。(4)研究得到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作用下的动载响应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根据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的工程背景,建立了采空区下巷道动静载叠加作用的数值分析模型,运用FLAC3D软件中的非线性动力模块,分析巷道围岩动态变形的演化规律。对比研究了不同埋深、不同动载应力波幅值、不同动载应力波频率条件下,动静载叠加作用下巷道围岩的位移加速度场、塑性区、位移场和应变场的动载响应特征,分析了不同条件对巷道响应特征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规律,揭示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扰动作用的非对称变形机理。(5)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对策及防控措施。根据锚网索支护构件的力学分析,运用自稳隐形拱理论进一步确定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合理的非对称支护参数,并采用数值模拟进行验证优化后的支护方案。从采空区下巷道的动载来源、遗留煤柱应力集中和围岩破碎的特点出发,提出“充填控顶消除动载来源”、“煤柱爆破降低静载集中”和“复合锚注强化围岩承载”的动压巷道防治措施。

蒋键锆[4](2021)在《UHPC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防撞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面对装配化桥梁的高速发展及服役桥梁防撞护栏装配化改造的需求,本文提出由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装配连接的新型节段拼装混凝土防撞护栏。本文结合试点工程介绍了该节段拼装护栏的构造和施工工艺,开展了UHPC节段拼装防撞护栏在准静态作用和冲击作用下的受力行为研究与参数分析,以及在车辆撞击下的安全性能评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护栏下部边界对卡车碰撞冲击力影响分析。通过对比护栏下部边界分别为直接固结、连接翼缘板以及连接整体箱梁三种情况下卡车碰撞冲击力的差异,揭示护栏下部边界条件对卡车碰撞冲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护栏下部边界为翼缘板和箱梁时卡车碰撞冲击力时程曲线基本一致,而护栏下部边界为直接固结则会导致卡车碰撞冲击力波峰数量减少且峰值增大。(2)UHPC竖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分析。以UHPC竖向连接为研究对象,在不考虑纵向连接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了两种竖向连接形式下节段拼装护栏极限承载力与动力抗剪性能的差异;并针对具有优势的竖向连接形式进行了参数分析与构造优化。结果表明:竖向连接具有延长过渡段时,护栏的极限承载力和动力抗剪性能优于普通护栏,其中UHPC延长过渡段长度与横向配筋率为敏感参数,护栏顶部位移值随着横向配筋率的提高而降低,但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翼缘板损伤则随横向配筋率的提高先大幅降低,然后缓慢升高;UHPC延长过渡段长度在覆盖翼缘板悬臂长度后,翼缘板顶部损伤显着降低。(3)UHPC纵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分析。基于优化后的UHPC竖向连接构造,以具有UHPC竖向连接和纵向连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UHPC纵向连接方式对节段拼装护栏极限承载力和动力抗剪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构造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护栏节段和纵向连接处在准静态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基本相同;在冲击作用下,节段拼装护栏发生比普通护栏更大的倒梯形屈服破坏;不同碰撞高度和速度下由竖向连接拼接的护栏变形均小于普通护栏;为保证UHPC纵向连接强度大于护栏,其纵向构造长度需与护栏纵向钢筋重叠一定范围。(4)车辆撞击下UHPC节段拼装护栏安全性能评估。开展了小型客车和载重卡车斜向碰撞节段拼装护栏的数值模拟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并将普通护栏作为参照,通过护栏最大动态位移和导向性,及车辆加速度等参数指标,评价该节段拼装护栏的安全性能。结果表明:节段护栏在小型客车和载重卡车斜向碰撞下的最大动态位移小于普通护栏,且护栏对车辆导向性良好,车辆加速度满足规范要求。

张进标[5](2021)在《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空间网格法模型及模型修正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作为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效克服了传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若干缺陷,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推广应用。针对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结构分析所采用的空间杆系模型、平面梁格模型和实体单元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种不适应性。近年来,一种实用精细化的模型——空间网格模型被引入到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结构分析中。但当前的研究现状表明,空间网格模型应用于实桥结构力学行为分析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因此,开展空间网格模型在组合箱梁桥工程应用上的研究具有显着工程意义。本文以太原市某高架桥一联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空间网格模型应用于组合箱梁结构力学分析的试验研究,探讨采用腹板整体划分方式的空间网格分析方法建构实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精确性,研究针对依据设计图纸建立的空间网格模型进行参数修正,提高模型数值分析精确性的有效方法。上述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当前关于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结构分析方法和模型修正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2、选取一座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进行荷载试验,获得关于结构静动载响应的若干实测数据作为后续开展空间网格模型研究的试验依据。3、依据上述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的设计资料,针对组合箱梁的结构特点,基于ANSYS软件平台,采用腹板整体划分方式,建构了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的空间网格模型。其中,针对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结合段,依据板壳理论通过刚度等效原则换算得到其等效的空间网格单元。4、采用实桥荷载试验的加载工况加载,开展了组合箱梁桥空间网格模型在静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分析和自由振动下的结构动力性能的数值分析,与实桥试验数据对比,模型计算的前三阶竖向自振频率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15.46%,模型计算的挠度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14.2%。5、鉴于所建立的组合箱梁空间网格模型与试验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本文进一步开展了针对初始空间网格模型进行模型修正的试验研究。基于响应面法,以设计参数为自变量,利用竖向前三阶自振频率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构造目标函数进行迭代优化,从而实现对空间网格模型的修正。而后按照静载试验加载工况对空间网格模型加载,对比挠度计算值与实测值,其相对误差降至10%以内。表明基于响应面法的空间网格模型修正方法可以用于实桥运营安全性能的有效评估中。

兰洋[6](2021)在《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桥梁护栏作为道路交通中的重要防护设施,在保护乘员安全和防止交通事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规范与评价标准等也随之升级改革,有大量既有桥梁护栏的防护性能已经不能满足防护的需要。由于桥梁结构类型、护栏结构形式及其连接等形式复杂多样,使得桥梁护栏防护能力也各有不同,对其性能的提升改造,越发难以统一,对既有桥梁护栏进行改造,提升防护性能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实车碰撞试验对护栏防护性能评价成本较高,有限元数值模拟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方式。本文依托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护栏提升改造项目,对混凝土护栏改造方案及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做了研究,对车辆与护栏碰撞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护栏提升改造后的防护性能,主要工作如下:(1)对既有桥梁护栏结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护栏提升改造项目,重点调查研究了石拱桥和混凝土桥梁护栏结构缺陷及连接方式差异导致的防护能力不足、尤其是防撞性能缺失的情况,评估其防护性能。(2)针对石拱桥护栏和拱结构连接薄弱的现状,研究石拱桥护栏局部重建方案加固体系、对高度不足护栏进行混凝土加高和钢结构加高等三种防护性能提升方案。采用Hyper Works和LS-DYNA软件分别对上述方案进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计算,结合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选用了小型客车、中型客车和大型货车三种车型,按照SB级护栏碰撞能量要求,进行汽车与护栏的碰撞仿真,对护栏防护性能进行分析。(3)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加高形式的护栏均满足SB级护栏防护要求,护栏防撞性能良好。所有车辆均未发生翻车、骑跨、穿越护栏等现象,车辆破损未伤及乘员座椅位置;小型客车碰撞下,乘员加速度符合相关要求;中大型车辆均未撞断护栏,护栏构件未破损侵入车辆内部。(4)在护栏导向性方面,混凝土加高护栏方案要优于钢结构加高护栏;破坏程度上看,在最不利状况下,两种护栏均有不同程度损坏,中型客车碰撞下两种护栏的破损程度要大于大型货车碰撞结果,钢结构加高护栏变形量大于混凝土加高护栏。综合考虑当地山区养护情况,优先选用混凝土加高护栏。(5)对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改造方案进行了护栏碰撞有限元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石拱桥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能有效保证桥梁上部结构与护栏在碰撞后的良好连接;护栏基础内加设镀锌钢管对护栏提升有一定加强作用,但作用并不十分显着。

赵富康[7](2021)在《考虑温差和应力效应的钢-混组合梁涂装层的劣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混组合桥梁的腹板及底板部分的腐蚀问题是困扰业内桥梁寿命的一大难题,而防腐涂层是确保桥梁耐久性的重要手段。当钢-混组合梁受到交变应力作用时,防腐涂层材料通过与钢-混组合梁之间的粘结性能紧密结合,随钢-混组合梁受力发生反复协同变形效应,但防腐涂层不具有钢基材的良好的物理延性和塑性,所以涂层材料在受到疲劳荷载循环作用时,会依据Miner线性累计理论,将在钢-混组合梁涂层处产生局部永久性损伤,进而导致涂层开裂或剥落。此外基于西北大温差环境,由于钢材和涂层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差别较大,在温度冷热交替下会产生不同的应变,严重的会在基材与涂层的界面产生位移而造成界面应力破坏。本论文针对钢-混组合梁的结构受力特点,对其进行了有限元力学行为分析,并以钢-混合梁上的防腐涂装为例,采用有限元精细化仿真的方式研究疲劳循环对有机涂装的应用附着及其破损机理,并评价涂层的应用寿命;采用试验模拟的方式研究钢-混组合梁涂装层在静荷载与温变荷载耦合作用下20年寿命内的涂装层劣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其劣化机理,进而对钢-混组合梁涂装层进行寿命预测。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科研项目中一段跨径50m的钢箱-混凝土组合桥梁,采用Midas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方式,进行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内力分析,并对抗弯承载力、腹板的抗剪能力、挠度和抗裂能力等进行验算分析,所得结果均符合设计与工程要求。(2)基于应力等效原则,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桥应力最大部位的局部非线性分析模型,分析了涂装及钢结构基材在车辆疲劳荷载下的疲劳应力及涂层的裂缝发展模式。研究发现涂层在未达到其极限强度以前,随疲劳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大,涂层在一定范围内越厚,界面拉应力越小,界面剪应力越大,界面融合性越好,抗疲劳性越强。跨中最大应力部位的涂层因界面拉应力过大将出现拉裂破坏。对于本工程涂层,考虑钢结构最大应力部位的疲劳作用,150μm涂层面漆层的疲劳寿命约为17.8年、300μm涂层面漆层寿命可达22.8年,因此在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疲劳应力对涂层破损失效的影响。(3)通过对钢-混组合梁涂装层在静应力与温变荷载耦合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涂装面漆、中间漆以及底漆在静应力与温变荷载作用下的附着力及其损伤率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工况的面漆、中间漆和底漆涂层附着力随温度循环次数的增大呈减小趋势;静应力和温变荷载对钢-混组合梁面漆涂层的劣化影响较大,无静载作用下的面漆涂层仅在温度循环下的附着力减少了近30%,0.7倍屈服荷载下中间漆附着力较无静载条件下降低一半左右。将试件各漆层附着力曲线进行拟合,根据拟合结果并结合热应力引起的低周疲劳方程可推导出钢-混组合梁上涂层受温变疲劳与静荷载耦合作用下涂层的寿命预测公式。

祝恩朋[8](2021)在《弯道自适应巡航车辆-护栏碰撞一体化仿真》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自适应巡航系统控制策略的原因,当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目标车辆脱离自车的雷达范围后自车会恢复至巡航车速,但较高的巡航车速会使车辆在弯道中发生侧滑失控而与护栏发生碰撞等事故。目前针对车辆失稳侧滑条件下与护栏碰撞过程中乘员横向离位和损伤的研究相对匮乏,研究车辆侧滑和碰撞过程中乘员损伤以及车辆约束系统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对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参考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结合Car Sim和Simulink搭建了适用于本文场景的交通安全事故场景,并完成了碰撞前即车辆侧滑过程的联合仿真工作。随后本文以2010款Yaris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整车以及约束系统模型的搭建和验证;按照标准《公路波形梁钢护栏》(JT/T 281-2007)绘制弯道护栏模型,搭建车辆-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并按照事故场景对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进行了设定,以获取碰撞过程中车辆运动变化曲线。其次,以全过程车辆运动响应曲线为边界条件,对假人的运动和损伤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车辆侧滑过程中,假人发生了明显的横向位移,头部和颈部最大横向离位量达到0.1324m和0.1031m,导致原有约束系统的保护效果受到削弱,使乘员在碰撞阶段受到较大损伤,头部和胸部的3ms合成加速度最大值超过40g,危及乘员生命安全。为了改善乘员横向位移和所受损伤,在原有约束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Active Pretension Seatbelt,APS),仿真结果表明:在同等边界条件下,APS在碰撞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乘员横向离位,在头部和胸部最为明显,分别达到5.2%和7.8%;在后续的损伤方面改善更为明显,头部36降低了17.8%,胸部38)降低了9.8%,左大腿力17))降低了34.1%。最后,根据多目标优化理论对配备了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的约束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多目标优化。利用Mode FRONTIER与MADYMO耦合搭建了多目标优化平台。优化结果显示较优化前假人各部位损伤值都有所减低,其中头部36、头部38)、胸部(88)、左大腿力1)优化效果比较明显,分别降低了37.5%、18.1%、19.98%、29.84%。证明对配备了主动安全带的约束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匹配和优化后,能更加有效的对乘员进行保护。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9](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张海珍[10](2020)在《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钢-混结构理论的发展,钢-混组合梁桥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组合梁桥在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其构造和受力均较为复杂,需要进行精细的受力分析和几何参数分析。青海公路作为我国交通一大要塞,是桥梁建设不可忽略的地区之一。但青海省所处环境有着高寒和高海拔等突出特点,这种环境会对桥梁尤其是组合梁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对青海省几十座公路桥梁的调研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组合梁设计技术研究,主要包括:(1)调研、分析了青海省公路桥梁的服役环境条件,以及现有公路桥梁的参数,总结了青海省公路桥梁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在高寒高海拔的环境下,组合梁桥在通用图设计、结构构造及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2)对组合梁的断面形式及构造进行了研究。青海地区宜采用工字型断面,常规尺寸条件下,混凝土桥面板合理经济最大跨径4.5m,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为6.0m,组合面板为5.5m;桥宽9.0m的组合梁,采用2片工字型钢梁桥面板可满足受力要求;桥宽12.75m的组合梁,若采用2片工字型钢梁桥面板需要设置横桥向预应力,若采用3片不需要设置横桥向预应力。(3)采用杆系和实体精细有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规律、组合梁剪力滞、活载受力规律、高寒环境温度效应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合梁混凝土受力复杂,为简化设计,在通用图中未设置纵向和横向预应力,按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负弯矩区裂缝宽度控制在0.1mm左右。(4)对不同参数的桥面板湿接缝构造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U型钢筋搭接方式可以达到钢筋直接焊接相同抗弯和抗拉承载能力,并且U型钢筋搭接长度在350mm~550mm间承载能力无显着改变。

二、静载作用下具有纵向约束的波形护栏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载作用下具有纵向约束的波形护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动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力学特性与破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损伤的表征
        1.2.2 损伤岩石的力学性能研究
        1.2.3 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岩体的破裂特征研究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动态荷载作用下损伤岩体的能量演化与破裂特征理论
    2.1 受载岩体的损伤表征
        2.1.1 受载岩体的损伤力学模型
        2.1.2 受载岩体的速度结构演化
    2.2 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岩体的能量演化
    2.3 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岩体的破裂特征
        2.3.1 爆炸荷载作用下岩体的破裂特征
        2.3.2 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岩体的破裂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声发射检测受载砂岩的损伤、破裂与速度结构演化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过程
        3.3.1 试件的制备
        3.3.2 砂岩的孔隙率
    3.4 单轴荷载作用下砂岩的损伤与破裂模式
        3.4.1 试验装置与试验过程
        3.4.2 砂岩的强度
        3.4.3 单轴荷载作用下砂岩的声发射特性
        3.4.4 单轴荷载作用下砂岩的破裂模式
        3.4.5 单轴荷载作用下砂岩的量化损伤
    3.5 单轴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速度结构演化
    3.6 循环荷载作用下受载砂岩的声发射信号特征
        3.6.1 试验设备与试验过程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能量演化与破碎特征
    4.1 损伤砂岩的冲击动力学试验
        4.1.1 试件的制备
        4.1.2 试验装置与试验过程
    4.2 基于CT扫描砂岩损伤的表征
    4.3 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强度变化和能量演化
        4.3.1 动态应力平衡验证
        4.3.2 损伤砂岩的动态抗压与劈裂抗拉强度分析
        4.3.3 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能量演化
    4.4 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裂纹扩展
        4.4.1 冲击荷载压缩作用下损伤砂岩的裂纹扩展和走势
        4.4.2 冲击荷载劈裂作用下损伤砂岩的裂纹扩展和走势
    4.5 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破碎特征与几何分形
        4.5.1 冲击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破碎特征
        4.5.2 冲击荷载作用下破碎岩块的几何分形
    4.6 本章小结
5 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岩体的破裂特征与CT成像
    5.1 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破裂特征试验
        5.1.1 试件的制备
        5.1.2 试验设备与试验过程
    5.2 损伤砂岩的表征
    5.3 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破裂特征
    5.4 爆炸荷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CT成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2)钢筋混凝土的负泊松比设计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钢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的抗静载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2.2 钢筋混凝土的抗冲击理论研究进展
        1.2.3 钢筋混凝土的抗冲击实验研究进展
        1.2.4 钢筋混凝土的抗冲击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5 钢筋混凝土的抗冲击优化设计与性能提升
    1.3 负泊松比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负泊松比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负泊松比材料的应用前景
    1.4 研究思路与目标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课题来源
第2章 实验方案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钢筋结构单元的负泊松比设计与制备
    2.3 钢筋混凝土试样的制备
    2.4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静载力学性能测试
    2.5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动载力学性能测试
        2.5.1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冲击压缩性能测试
        2.5.2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落锤冲击性能测试
        2.5.3 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冲击实验测试
    2.6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数字散斑测试
        2.6.1 钢筋混凝土的形变规律测试
        2.6.2 钢筋混凝土的泊松比测试
    2.7 钢筋混凝土的负泊松比效应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2.7.1 钢筋混凝土的负泊松比效应有限元建模
        2.7.2 钢筋混凝土的负泊松比效应有限元数值分析
第3章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静载力学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静载力学性能研究
        3.2.1 钢筋混凝土拉伸实验测试分析
        3.2.2 钢筋混凝土压缩实验测试分析
        3.2.3 钢筋混凝土三点弯曲实验测试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动载力学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冲击压缩性能研究
        4.2.1 钢筋混凝土的动态破坏过程分析
        4.2.2 钢筋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分析
        4.2.3 钢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测试分析
    4.3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梁的落锤冲击性能研究
        4.3.1 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分析
        4.3.2 钢筋混凝土梁冲击耗能分析
    4.4 钢筋混凝土梁落锤冲击实验的数值模拟
        4.4.1 钢筋混凝土梁的有限元建模
        4.4.2 钢筋混凝土梁的本构模型设置
        4.4.3 约束条件及计算求解调控
        4.4.4 钢筋混凝土梁的冲击加载有限元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变形行为与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静载变形行为与机理研究
        5.2.1 压缩静载作用下的位移场测试分析
        5.2.2 压缩静载作用下的应变场测试分析
        5.2.3 弯曲静载作用下的位移场测试分析
        5.2.4 弯曲静载作用下的应变场测试分析
    5.3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动载变形行为与机理研究
        5.3.1 冲击压缩动载作用下的位移场测试分析
        5.3.2 冲击压缩动载作用下的应变场测试分析
        5.3.3 落锤冲击作用下的位移场测试分析
        5.3.4 落锤冲击作用下的应变场测试分析
    5.4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泊松比测试分析
        5.4.1 压缩静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微观泊松比测试分析
        5.4.2 弯曲静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微观泊松比测试分析
        5.4.3 冲击压缩动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微观泊松比测试分析
        5.4.4 落锤冲击作用下钢筋混凝土的微观泊松比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变形行为研究
    6.1 引言
    6.2 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制备
    6.3 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形变测试分析
        6.3.1 气囊冲击作用下的位移场测试分析
        6.3.2 气囊冲击作用下的应变场测试分析
    6.4 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泊松比测试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3)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巷道受动载扰动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矿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控制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2.1 西曲煤矿工程背景
        2.1.1 井田概况
        2.1.2 西曲煤矿回采巷道支护现状
        2.1.3 西曲煤矿工程与科学问题
    2.2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变形破坏特征
        2.2.1 巷道的静载特征
        2.2.2 巷道的动载特征
        2.2.3 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特征
    2.3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周围煤体失稳响应特征
    3.1 动压巷道周围煤体静-动加载实验设计
        3.1.1 实验概况
        3.1.2 实验方案
    3.2 煤体单轴加载的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
    3.3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的煤体表面变形特征
    3.4 煤体的声发射参数演化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采空区下巷道受动载应力波作用的动力响应
    4.1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数值模拟的建立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模拟过程和变化条件
    4.2 巷道对不同埋深条件的动态响应
    4.3 巷道对不同应力波幅值条件的动态响应
    4.4 巷道对不同应力波频率条件的动态响应
    4.5 采空区下巷道围岩动态变形演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非对称变形理论研究
    5.1 上层煤采动动载作用下采空区底板应力响应机制
        5.1.1 采空区底板受动载荷作用的力学模型
        5.1.2 动载作用下采空区底板的应力响应
    5.2 采空区周围煤岩体受静-动荷载的应力规律
        5.2.1 固定支承压力下巷道围岩应力
        5.2.2 开采扰动载荷下巷道围岩应力
    5.3 基于自稳平衡拱理论的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分析
        5.3.1 巷道自稳平衡现象
        5.3.2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自稳平衡拱计算
        5.3.3 采空区下回采巷道的非对称变形机理分析
    5.4 采空区下巷道非对称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采空区下巷道动压灾害防控研究
    6.1 采空区动压巷道围岩的支护设计
        6.1.1 锚网索支护构件的力学分析
        6.1.2 基于自稳隐形拱理论的锚网索支护设计
    6.2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围岩变形控制的支护效果
        6.2.1 原支护结构状态的数值模拟
        6.2.2 支护结构优化后的数值模拟
    6.3 采空区下动压巷道变形防控措施
        6.3.1 充填控顶消除动载来源
        6.3.2 煤柱爆破降低静载集中
        6.3.3 复合锚注强化围岩承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UHPC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防撞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普通混凝土防撞护栏发展现状
        1.2.2 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发展现状
        1.2.3 防撞护栏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1.2.4 UHPC作为连接材料研究现状
    1.3 基于现状的思考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UHPC节段拼装护栏及其碰撞有限元模型
    2.1 UHPC节段拼装护栏构造与施工工艺
        2.1.1 UHPC节段拼装护栏构造
        2.1.2 节段拼装护栏试点工程
        2.1.3 节段拼装护栏施工方法
    2.2 UHPC低速冲击模拟的动力本构模型
        2.2.1 CSC材料本构模型
        2.2.2 基于CSC模型的UHPC动力本构模型
        2.2.3 UHPC低速冲击动力本构模型验证
    2.3 卡车与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
        2.3.1 福特F800 卡车模型与验证
        2.3.2 护栏防撞等级选取
        2.3.3 护栏防撞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2.4 翼缘板与护栏协同受力对车辆冲击力影响
        2.4.1 翼缘板与护栏协同受力分析
        2.4.2 冲击力时程分析及边界条件简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HPC竖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
    3.1 护栏极限承载力分析与等效冲击荷载
        3.1.1 护栏竖向连接形式与准静态加载
        3.1.2 准静态加载损伤分析
        3.1.3 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3.1.4 基于准静态加载结果的等效冲击荷载
    3.2 节段拼装护栏和普通护栏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3.2.1 冲击荷载加载工况
        3.2.2 护栏顶部动态位移对比
        3.2.3 护栏-翼缘板防撞系统变形主导因素分析
        3.2.4 损伤云图对比分析
        3.2.5 构件能量吸收占比分析
        3.2.6 UHPC竖向连接耗能主导因素分析
    3.3 UHPC竖向连接参数分析
        3.3.1 竖向连接材料强度影响
        3.3.2 横向钢筋配筋率影响
        3.3.3 延长过渡段长度影响
        3.3.4 竖向连接构造高度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HPC纵向连接对节段拼装护栏动力抗剪影响
    4.1 节段拼装护栏极限承载力分析
        4.1.1 护栏节段拼装模型
        4.1.2 准静态荷载施加方式
        4.1.3 护栏损伤云图分析
        4.1.4 基于屈服线理论的极限承载力分析
        4.1.5 各节段护栏抗力组成分析
    4.2 节段拼装护栏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4.2.1 冲击荷载加载工况
        4.2.2 护栏损伤与位移对比分析
        4.2.3 不同碰撞速度与碰撞高度下护栏顶部位移对比
        4.2.4 护栏节段间能量分配分析
    4.3 UHPC纵向连接参数分析
        4.3.1 纵向连接长度取值与加载方式
        4.3.2 护栏变形对比分析
        4.3.3 纵向连接处损伤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撞击下UHPC节段拼装护栏安全性能评估
    5.1 车辆碰撞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指标
    5.2 碰撞过程模拟与加载方式
        5.2.1 车辆碰撞护栏有限元模型
        5.2.2 车辆碰撞护栏工况
        5.2.3 车辆碰撞模型沙漏能控制
    5.3 “车-节段拼装防撞护栏-翼缘板”碰撞系统安全性能评估
        5.3.1 护栏最大动态位移对比分析
        5.3.2 护栏导向性对比分析
        5.3.3 速度对比分析
        5.3.4 加速度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空间网格法模型及模型修正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梁格法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1.2.2 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3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实桥静动载试验
    2.1 引言
    2.2 桥梁结构概况
    2.3 静载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测点布置及观测仪器
        2.3.3 加载设计
        2.3.4 静载试验结果
    2.4 动载试验
        2.4.1 试验目的
        2.4.2 试验仪器和方法
        2.4.3 试验程序及测点布置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桥空间网格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空间网格模型建构方法
        3.2.1 空间网格法简介
        3.2.2 材料参数选取
        3.2.3 单元选取
        3.2.4 具体建模过程
    3.3 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两种空间网格划分方式的数值分析比较
        3.3.1 结构概况
        3.3.2 材料参数与加载工况
        3.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4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3.4 实桥结构实体单元模型建立
        3.4.1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3.4.2 预应力施加方式
    3.5 实桥组合箱梁空间网格模型数值分析结果及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3.5.1 动力响应数值分析结果及比较
        3.5.2 两类有限元模型振型图的比较
        3.5.3 挠度分析结果及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空间网格模型修正
    4.1 引言
    4.2 基于响应面法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基本方法
        4.2.1 响应面法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基本原理
        4.2.2 试验设计组合
        4.2.3 参数显着性筛选
        4.2.4 响应面模型精确度检验
        4.2.5 目标函数的构造与优化方法
        4.2.6 基于响应面法的模型修正流程
    4.3 基于响应面法的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空间网格模型修正
        4.3.1 状态变量确定与目标函数构造
        4.3.2 筛选待修正参数
        4.3.3 响应面拟合
        4.3.4 响应面精度评价
        4.3.5 响应面优化计算
    4.4 模型修正后的数值分析结果及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公路桥梁护栏概述
    1.3 国内外车辆护栏碰撞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汽车-护栏碰撞有限元数值模拟理论
    2.1 常用软件介绍
        2.1.1 Hyper Works
        2.1.2 LS-DYNA
    2.2 碰撞运动过程中基本方程
        2.2.1 运动描述
        2.2.2 守恒方程
        2.2.3 边界条件
    2.3 虚功原理离散化
    2.4 汽车护栏碰撞模拟沙漏控制与可靠性
    2.5 接触算法及类型
    2.6 本章小结
3 凉山州某地区国省干线桥梁护栏调查分析
    3.1 项目调查现状分析
        3.1.1 概况
        3.1.2 现场调查内容
        3.1.3 桥梁护栏设置现状
    3.2 交通情况分析
        3.2.1 交通流量统计
        3.2.2 年平均日交通量
    3.3 既有桥梁护栏存在的问题
        3.3.1 桥梁护栏防撞性能需求变化
        3.3.2 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变
        3.3.3 护栏形式尺寸破坏
    3.4 桥梁防护设施提升优先度分类
        3.4.1 分类标准依据
        3.4.2 评估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桥梁护栏提升改造及仿真参数设置
    4.1 护栏提升处置
        4.1.1 提升处置原则
        4.1.2 处置设计步骤
        4.1.3 组合式和混凝土护栏提升方案
    4.2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及其模型
        4.2.1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方案
        4.2.2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护栏模型
    4.3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护栏及模型
        4.3.1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方案
        4.3.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高方案模型
    4.4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护栏及模型
        4.4.1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方案
        4.4.2 横梁及立柱设计
        4.4.3 梁柱式钢结构加高护栏模型
    4.5 车辆有限元模型
    4.6 碰撞参数设置
        4.6.1 有限元材料模型
        4.6.2 碰撞条件确定
        4.6.3 车辆与护栏接触定义
        4.6.4 时间步长设置
    4.7 本章小结
5 护栏碰撞有限元模拟仿真分析研究
    5.1 护栏防护能力评价标准
    5.2 小型客车碰撞混凝土加高与钢结构加高仿真结果分析
        5.2.1 能量对比分析及仿真结果可靠性验证
        5.2.2 小型客车运行状态分析
        5.2.3 小型客车碰撞下的质心加速度分析
        5.2.4 碰撞后护栏破损情况
    5.3 中大型车辆碰撞混凝土加高与钢结构加高仿真结果分析
        5.3.1 能量对比分析及仿真结果可靠性验证
        5.3.2 车轮运行状态分析
        5.3.3 护栏破损及碰撞力分析
        5.3.4 护栏状态位移及应力分析
    5.4 石拱桥护栏重建局部防撞体系护栏基础分析
        5.4.1 碰撞后护栏及基础状态分析
        5.4.2 碰撞后护栏侧墙帽石状态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考虑温差和应力效应的钢-混组合梁涂装层的劣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钢结构桥梁防腐发展历史
        1.2.2 国内外防腐涂层的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涂层界面应力研究现状
    1.3 钢结构涂层的腐蚀机理
    1.4 防腐涂层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钢-混组合梁的应力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3 荷载作用下桥梁应力分析
        2.3.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应力分析
        2.3.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应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疲劳应力对涂层劣化的影响及寿命预测
    3.1 疲劳力学机理
    3.2 局部模型的建立
        3.2.1 沿桥向应力分析
        3.2.2 局部受力模型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材料参数
        3.3.2 有限元模型
        3.3.3 网格划分
        3.3.4 分析工况
    3.4 涂层界面疲劳应力的分析
        3.4.1 涂层正应力分析
        3.4.2 涂层剪应力分析
    3.5 纵向涂层界面应力分析
        3.5.1 面漆与中间漆界面下应力分析
        3.5.2 中间漆与底漆界面下应力分析
        3.5.3 底漆与钢板基材界面下应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静荷载与温变疲劳耦合作用对涂层劣化的影响及寿命预测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材料
        4.1.2 应力与温差耦合试验装置
        4.1.3 涂层附着力测试
        4.1.4 试验荷载
        4.1.5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面漆力学分析
        4.2.2 中间漆力学分析
        4.2.3 底漆力学分析
    4.3 寿命预测
        4.3.1 寿命预测公式
        4.3.2 附着力曲线拟合
        4.3.3 寿命预测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弯道自适应巡航车辆-护栏碰撞一体化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弯道自适应巡航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车辆-护栏碰撞的国内外现状
        1.2.3 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弯道自适应巡航车辆-护栏碰撞场景搭建
    2.1 传感器与车辆仿真参数配置
        2.1.1 车载雷达参数配置
        2.1.2 车辆仿真参数设置
    2.2 弯道自适应巡航模型搭建
        2.2.1 车间距离控制策略
        2.2.2 自适应巡航系统控制算法
    2.3 事故场景搭建
    2.4 本章小结
3 车辆-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及乘员约束系统的搭建与验证
    3.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模仿真与验证
        3.1.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搭建
        3.1.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3.2 护栏碰撞模型的建模
        3.2.1 护栏有限元模型的搭建
        3.2.2 车辆-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的搭建
    3.3 乘员约束系统的搭建与验证
        3.3.1 乘员约束系统的搭建
        3.3.2 乘员约束系统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车辆-护栏碰撞的人-车响应分析
    4.1 全过程车辆响应分析
        4.1.1 侧滑过程车辆响应分析
        4.1.2 碰撞过程车辆响应分析
    4.2 全过程假人响应分析
        4.2.1 侧滑过程假人响应分析
        4.2.2 碰撞过程假人损伤分析
    4.3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对乘员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乘员约束系统的多目标优化
    5.1 乘员约束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搭建
        5.1.1 设计变量及其变化范围
        5.1.2 优化目标以及约束条件
        5.1.3 多目标优化模型搭建
    5.2 乘员约束系统多目标优化
        5.2.1 试验设计与代理模型构建
        5.2.2 多目标优化算法选取
    5.3 优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2桥梁结构设计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2.1.1汽车作用
        2.1.2温度作用
        2.1.3浪流作用
        2.1.4分析方法
        2.1.5展望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2.2.7展望
    2.3高性能材料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2.3.5展望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3桥梁建造新技术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3.1.3施工新技术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桥梁运维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4.1.1监测技术
        4.1.2模态识别
        4.1.3模型修正
        4.1.4损伤识别
        4.1.5状态评估
        4.1.6展望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2.1智能检测技术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4.2.3展望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4.3.4.1车辆冲击系数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4.3.5研究展望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4.4.5组合加固法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4.4.7其他加固方法
        4.4.8发展展望
5桥梁防灾减灾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5.2.1桥梁风环境
        5.2.2静风稳定性
        5.2.3桥梁颤振
        5.2.4桥梁驰振
        5.2.5桥梁抖振
        5.2.6主梁涡振
        5.2.7拉索风致振动
        5.2.8展望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5.3.1材料高温性能
        5.3.2仿真与测试
        5.3.3截面升温
        5.3.4结构响应
        5.3.5工程应用
        5.3.6展望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5.4.4研究展望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5.5.1桥梁冲刷
        5.5.2桥梁水毁
        5.5.2.1失效模式
        5.5.2.2分析方法
        5.5.3监测与识别
        5.5.4结论与展望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策划与实施

(10)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组合梁桥概述
        1.2.1 组合梁桥主要特点
        1.2.2 组合梁桥的发展历程
        1.2.3 组合梁桥剪力传递器及其布置
        1.2.4 组合梁截面的强度校核
        1.2.5 组合梁的基本理论
        1.2.6 小结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海公路桥梁技术标准现状
    2.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形地质特点
        2.1.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形特点
        2.1.2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地质特点
        2.1.3 青海公路桥梁分布
    2.2 青海公路桥梁服役环境特点
        2.2.1 青海公路桥梁沿线气候与水文特点
        2.2.2 地震烈度
    2.3 青海公路桥梁参数
        2.3.1 桥面宽度
        2.3.2 桥梁跨径
        2.3.3 桥梁总长
        2.3.4 桥墩高度
        2.3.5 混凝土梁和叠合梁吊装重量对比
    2.4 小结
第三章 组合梁断面形式及构造研究
    3.1 组合梁断面形式及现场施工方法研究
        3.1.1 组合梁断面结构形式研究
        3.1.2 现场施工方案研究
        3.1.3 通用图基本概况
        3.1.4 小结
    3.2 桥面板横向计算
        3.2.1 桥面板分类
        3.2.2 翼缘板有效宽度分析
        3.2.3 桥面板横向计算方法
        3.2.4 桥面板计算结果
        3.2.5 小结
    3.3 2 片梁方案和3 片梁方案用钢量对比
        3.3.1 结构概况
        3.3.2 主要设计假定及计算结果
        3.3.3 用钢量对比
        3.3.4 小结
第四章 组合梁力学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4.1 组合梁负弯矩区受力规律分析
        4.1.1 结构概况
        4.1.2 计算模型
        4.1.3 计算结果分析
        4.1.4 小结
    4.2 组合梁剪力滞分析
        4.2.1 计算模型
        4.2.2 组合梁在恒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分析
        4.2.3 组合梁在活载作用下的剪力滞分析
    4.3 组合梁活载受力规律分析
        4.3.1 结构概况
        4.3.2 计算模型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3.4 横梁刚度分析
        4.3.5 小结
    4.4 组合梁温度效应分析
        4.4.1 组合梁温度应力基本理论
        4.4.2 考虑混凝土温度梯度的竖向应力计算方法
        4.4.3 对比验证
    4.5 负弯矩区混凝土湿接缝接头实验研究
        4.5.1 实验概况
        4.5.2 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
        4.5.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4.5.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四、静载作用下具有纵向约束的波形护栏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载作用下损伤砂岩的力学特性与破裂特征[D]. 郑强强.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钢筋混凝土的负泊松比设计与力学性能研究[D]. 李梦瑶.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3]采空区下动压巷道非对称变形机理及控制对策研究[D]. 郝晨良.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UHPC节段拼装混凝土护栏防撞性能研究[D]. 蒋键锆.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波形钢腹板PC组合箱梁桥空间网格法模型及模型修正的试验研究[D]. 张进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既有桥梁混凝土护栏防护性能提升仿真分析研究[D]. 兰洋. 西华大学, 2021(02)
  • [7]考虑温差和应力效应的钢-混组合梁涂装层的劣化性能研究[D]. 赵富康.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8]弯道自适应巡航车辆-护栏碰撞一体化仿真[D]. 祝恩朋.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9]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10]基于青海省建设条件下的公路钢混组合梁设计与应用研究[D]. 张海珍.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静载纵向约束波纹护栏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