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的主体观与网络传播

鲍德里亚的主体观与网络传播

一、鲍德里亚的主体观与网络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蒲丽[1](2021)在《网络直播带货主播身体传播现象研究》文中指出

王韵婷[2](2021)在《凯瑟琳·海勒后人类主义视域下的身体研究》文中指出

郭苏洋[3](2021)在《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下《新夏娃的激情》的解读》文中指出

芦斌[4](2021)在《从文本到社会:以外卖骑手为中心的话语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许馨元[5](2021)在《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发表重要论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教育目标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拓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写入教育目标,这代表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是全阶段教育系统面对的共同课题。2020年7月,为加快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为高校德育中劳动观教育指明了方向,劳动观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核心,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全社会劳动观的发展方向,树立大学生正确劳动观是现阶段高校德育刻不容缓的任务,以此为背景,此论文提出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至高校德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年五一节讲话及其他重要讲话中阐述了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尤其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不重视劳动、不尊重劳动、劳动关系不够和谐等问题提出了具有新时代色彩的劳动观点。此篇论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讲话为研究内容,总结出习近平劳动观,同时以高校德育为研究内容,深刻分析高校德育的各个要素,并将习近平劳动观融入至高校德育中,以此教育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这既对高校德育进行了理论创新,也使高校德育更加具有时代性。此篇论文从习近平劳动观和高校德育两方面入手,以习近平劳动观为出发点,结合我国高校劳动观教育实际情况,指出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具有拓展高校德育实践性、提升高校德育针对性、增强高校德育吸引力等现实意义。在分析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现状的过程中,指出现阶段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存在理论有待加强、内容不够全面、过程流于形式、模式缺少协作性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的重视不足、理解不深、理念陈旧、环境缺乏合力等。此篇论文的研究重点是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二者相融合应把握高校德育的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将习近平劳动观充分融入至高校德育目标、内容、课程、方法和环境之中,使其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刘毅[6](2021)在《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性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在媒介诗学的视域下对法国着名理论家鲍德里亚的主体性思想进行研究。通过对鲍氏的文艺理论与媒介理论的互文性阐释,展现出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观的建构与其文艺理论的深刻关联;同时将鲍德里亚主体性思想放置在现代向后现代转化的历史思潮中进行考察,力图揭示其媒介诗学主体性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文章主体共有四章,外加绪论与结语。绪论简要介绍媒介诗学、主体性等相关概念并说明选择鲍氏的主体性思想进行研究的原因,以及相关研究现状、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文章创新之处等。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主体性思想在西方诗学史上的发展历程与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中主体性思想特征。第二章以主体与媒介客体的关系为切入点,探究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中主体与媒介客体关系的变迁。第三章以主体的话语身份为切入点,主要探究鲍氏媒介诗学中媒介单向传播下主体的话语身份特征。第四章以主体在媒介时代的生存境况为切入点,探究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观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对后来文艺理论与文艺作品的影响。通过对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性的分析,可以看到鲍德里亚的主体观呈现出对媒介客体力量的夸大以及对主体的轻视,这样的观点不免有些极端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鲍德里亚的这种媒介客体不断超越极限、战胜主体,甚至转而操纵主体的观念,给我们在新一轮媒介技术革命浪潮中提了个醒,对我们应如何在媒介时代下认识自己、保持自身的主体性等提供了反思与警示。

赵佳[7](2021)在《后人类视野中的科幻电影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下关于后人类的研究不断涌现,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及从不同角度切入的研究成果颇丰。近百年来科幻电影中常常出现关于后人类伦理问题的展演,本文立足后人类的研究视野,探究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后人类伦理问题,因为科幻电影不只极具社会想象力还具有一定的客观实际性,它以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对后人类时代可能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主要梳理学界关于后人类问题的研究以及科幻电影中关于后人类问题的思考,阐明此论文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探究后人类状况与中心,当前社会中出现的赛博格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在不同方面及程度上改变了人的身体和生存方式,所以技术改变人成为界定后人类的关键。同时,从目前学界对技术论争的焦点中探寻后人类的中心问题,即人的主体性与新主体的出现以及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的纠葛。第二章主要分析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图景,分别从“非人”形象迭出和赛博空间林立这两个突出的特点入手,直指对人本体的改变以及对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模糊,这些典型的后人类特征隐藏着许多伦理问题。第三章集中分析科幻电影中人类与技术的伦理冲突,即后人类的伦理问题。主要从人机伦理问题和生命伦理问题两个方面展开,深刻分析从社会意义上科幻电影中人与智能机器人之间合作、对抗、排斥与接受的各种关系及内在体现。进而,从生物意义上分析技术对人先天与后天的干预造成的生命伦理问题,针对改变生命诞生规律的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后天技术干预形成的超能力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敬畏生命伦理。第四章对科幻电影中折射出的后人类伦理问题进行哲学反思,分析其指向与价值。科幻电影中面对技术对人的身体、主体地位以及周边环境的改变,突出地表现出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性的颂扬,而无论是追求自由还是注重人性都内含深厚的人文性,更离不开内在伦理规范的支撑,因而人文伦理在后人类时代更加彰显其现实的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后人类视野中科幻电影展现的伦理问题,以及这些伦理问题给予人们的思考与启示,并指出一些未尽的问题与延伸的思考。

李淑娴[8](2021)在《主旋律电影的受众政治认同研究 ——基于身体叙事视角》文中认为

申一方[9](2021)在《网络视像文化中的身体审美嬗变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下半叶,伴随后工业革命的成熟,以消费文化为核心的后现代主义宣告了现代主义的终结,涌起一股为身体正名的浪潮。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由数字化生存转向网络化生存,网络视像文化所具有的后现代性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身体作为审美对象,借助网络媒介平台在视像传播中摆脱了西方美学长期以来身心二元论的压制,呈现给观众一幅感官至上的视觉图景。身体的解放虽然倡导关注人的本能,却由于感性的过度解放使人迷失在肉身的快感与欲望之中,遭致了身体审美的嬗变与其审美意象的消解。因此,当前身体面临诸多困境,重构身体之维迫在眉睫。本文以网络视像文化中的身体为论述对象,基于审美活动理论探讨网络视像文化中身体作为审美对象所引发审美嬗变的表征及其深层机理,并试图将身体作为审美主体重塑身体之维。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总述了网络视像文化从图像到视像的发展历程,并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视像文化审美传播功能及价值;第二章对身体在网络视像文化中作为审美对象时呈现的不同样态进行分类与总结,包括男性与女性的不同身体形象之美、身体奇观、身体叙事和身体表演;第三章从后现代审美范畴的转变阐述了身体审美意象在网络视像文化中被消解的境遇;第四章首先论述了身体何以为审美主体,并试图从身体的感性生存、审美伦理及美育层面重构完整化的身体图景,最终使身体回归到其积极健康的审美维度。

缐会胜[10](2021)在《韩炳哲“数字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立足于当下人的“数字化生存”的主体境遇与电子媒介向数字媒介的范式转换的社会现实,在前人对数字技术的批判性阐述的基础上,发掘韩炳哲“数字人”的美学思想。基于“数字人”这一核心概念,分别从自身、他人、自然以及社会四个角度出发,对韩炳哲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在内容上主要分为数字人的内涵、数字人与自身感官的调解、数字人与自然物性的丧失、数字人与社会权力的管控以及数字人的救赎等五个章节。数字人的内涵聚焦于对数字人这一理念与概念的生发与衍生。通过对数字人历时性发展谱系的考察,揭橥电子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型的背景下,从麦克卢汉所说的电子人向数字人转变的内在意义,标识数字人的独异性。其次,通过展布数字人生存的物质与非物质性环境,论述人在数字化在场、数码物与智能物与人共在以及数字权力的无限渗透等存在境遇,并为后四章从自身、自然、社会以及救赎四个方面的展开提供背景。在数字人与自身感官的调解的研究中,韩炳哲深描数字技术对主体感知的调解以及审美经验的范式转换。一方面,分析数字技术对主体感知模式、情感结构以及记忆的调解,在对主体审美经验从本雅明所说的灵晕、震惊感向平滑感的转变过程中,深描平滑感的感知特征;另一方面,在对数字技术导致的平滑感的批判中,超越平滑,走向否定性的他者美学,实现对本真美的追求。自然物性的丧失也是韩炳哲数字人思想中的重要一维,主要讨论数字技术塑造的拟象导致主体以及自然物性的丧失。从个人微观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吞噬身体灵晕,并使得他者呈现出虚拟化的表征。从宏观的层面,借鉴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等人的理论资源,韩炳哲主张在拟象与仿真时代,物或自然不再受到促逼与摆置,而是掩盖与抹除,自然物性完全丧失;并深度耕犁数字化带来的高速发展与数字感知模式致使个体自然生命的“失序”及其经验的颗粒化。数字人与社会权力的管控是对数字权力的批判。韩炳哲主张数字技术导致从福柯、阿甘本生物政治到精神政治的范式转换,同时数字精神权力的毛细管延伸到人的精神内部的运作过程,并分述游戏、情感、绩效等三种数字技术的精神管控机制。数字人的自我救赎旨在探讨数字人的精神救赎之路。直面麻木的、丧失物性灵晕与被权力压制的数字人,从主体内部的反思入手,主张重构整一经验、重塑自由与爱欲,直接在内在反思的基础上完成主体的自我救赎。并反思批判韩炳哲数字人思想的局限性与不足。

二、鲍德里亚的主体观与网络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鲍德里亚的主体观与网络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5)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习近平劳动观及高校德育概述
    2.1 习近平劳动观内涵
        2.1.1 劳动主体观
        2.1.2 劳动价值观
        2.1.3 劳动教育观
        2.1.4 劳动精神观
        2.1.5 劳动关系观
        2.1.6 劳动创新观
    2.2 高校德育概述
        2.2.1 高校德育的内涵
        2.2.2 高校德育的功能
    2.3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意义
        2.3.1 有利于拓展高校德育的实践性
        2.3.2 有利于提升高校德育的针对性
        2.3.3 有利于增强高校德育的吸引力
第三章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现状分析
    3.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成绩
        3.1.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显性课程中取得的成绩
        3.1.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隐性课程中取得的成绩
    3.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论有待加强
        3.2.2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3.2.3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过程流于形式
        3.2.4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模式缺少协作性
    3.3 习近平劳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重视稍显不足
        3.3.2 高校德育对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解略有欠缺
        3.3.3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理念相对陈旧
        3.3.4 高校德育中习近平劳动观教育环境缺乏合力
第四章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原则及途径
    4.1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原则
        4.1.1 把握高校德育方向性原则
        4.1.2 把握高校德育主体性原则
        4.1.3 把握高校德育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原则
        4.1.4 把握高校德育创新性原则
        4.1.5 把握高校德育整体性原则
    4.2 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的途径
        4.2.1 确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德育目标
        4.2.2 促进高校德育内容的综合发展趋势
        4.2.3 构建高校德育课程的实践育人模式
        4.2.4 打造高校德育方法的创新形式
        4.2.5 推进形成高校德育环境的合力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媒介诗学主体性问题的的源起
    第一节 媒介诗学的内涵
    第二节 主体性诗学发展历程
第二章 媒介技术发展与主客体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 电视广告与主体异化
    第二节 媒介包围与主体退隐
    第三节 从支配到被支配—主体与媒介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 媒介单向传播与主体话语身份的重构
    第一节 单向传播、信息内爆与主体话语身份
    第二节 “符号拟真”与主体的消亡
    第三节 反思:从双向交流到沉默的大众
第四章 媒介时代的主体性思想
    第一节 “致命策略”与现代主体的消解
    第二节 “完美的罪行”与客观真实的消失
    第三节 反思: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性的来路去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后人类视野中的科幻电影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价值、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后人类状况与中心
    第一节 技术改变人是界定后人类的关键
        一、赛博格延伸人的功能
        二、基因工程创造人的细胞
        三、人工智能代替人的劳动
    第二节 论争焦点凸显后人类中心
        一、人的主体性与新主体的出现
        二、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的纠葛
第二章 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图景
    第一节 “非人”形象迭出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非人”代表:机器人和虚拟人
        二、生物科学技术的“非人”代表:生化人和克隆人
    第二节 赛博空间林立
        一、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模糊
        二、碎片零乱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 科幻电影中人类与技术的伦理冲突
    第一节 人机伦理问题
        一、基本关系上的合作与对抗
        二、情感认同上的排斥与接受
    第二节 生命伦理问题
        一、克隆技术与基因编辑对生命诞生自然规律的改变
        二、技术干预人的身体形成超能力
第四章 科幻电影中后人类伦理问题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追求自由与颂扬人性
        一、打破界限以求自由之境
        二、技术恐惧下的价值选择与人文表达
    第二节 后人类时代人文伦理的现实价值体现
        一、有“温度”的文学超越冰冷的机器写作
        二、有“想象力”的文学敲响后人类问题的警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科幻电影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网络视像文化中的身体审美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和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目标与内容
        0.2.1 研究目标
        0.2.2 研究内容
    0.3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0.3.1 研究创新点
        0.3.2 研究方法
    0.4 文献综述
        0.4.1 身体研究
        0.4.2 网络视像文化研究
        0.4.3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章 审美视角下的网络视像文化
    1.1 网络视像发展的美学革命:从图像到视像
        1.1.1 图像的传播历史
        1.1.2 视像的传播历史
    1.2 网络视像的审美传播特征
        1.2.1 网络视像文化的审美功能
        1.2.2 网络视像文化的审美价值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络视像文化中的身体审美
    2.1 身体何以为审美对象
        2.1.1 身体审美观念的演变
        2.1.2 身体审美观念的嬗变
    2.2 身体形象之美
        2.2.1 女性身体
        2.2.2 男性身体
    2.3 身体展演
        2.3.1 身体奇观:审丑或怪诞
        2.3.2 身体叙事:日常生活审美化
        2.3.3 身体表演:欲望的充盈与释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视像文化中身体审美意象的消解及其原因
    3.1 后现代审美范畴的转变
        3.1.1 悲剧的终结:消解崇高
        3.1.2 喜剧时代:娱乐至死与感官解放
    3.2 网络视像文化中的身体境遇
        3.2.1 身体神话:最美的消费品
        3.2.2 欲望身体:性感符号
    3.3 身体审美意象之消弭
        3.3.1 身体与审美意象的关系
        3.3.2 审美活动中的身体审美意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建网络视像文化中身体审美的维度与可能
    4.1 身体何以为审美主体
        4.1.1 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
        4.1.2 作为审美主体的身体美学
    4.2 建构完整化的身体图景
        4.2.1 身体感性生存的可能性
        4.2.2 栖居于审美伦理关怀之中
        4.2.3 审美教育与身体重建
    4.3 本章小结
结语:重塑身体审美理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韩炳哲“数字人”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数字人”的内涵
    第一节 数字群中的“数字人”
        一、 “数字人”谱系
        二、 “电子人”转向“数字人”
    第二节 数字人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
        一、数字化在场
        二、智能物、数码物与人“共在”
        三、数字权力的多维渗透
第二章 韩炳哲数字人与自身感知调解
    第一节 数字对自身感知系统的重构
        一、数字重塑新感知
        二、数字调解情感结构
        三、数字调解记忆与回忆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转变:从灵晕、震惊到平滑
        一、灵晕与震惊感
        二、平滑感
    第三节 平滑美的感知特征
        一、触觉强迫与视觉谄媚
        二、平滑的身体:身体感的钝化
    第四节 超越平滑:走向否定性的他者美学
        一、批判主体美学
        二、走向他者美学
        三、“否定性”的审美经验
第三章 韩炳哲数字人与自然物性丧失
    第一节 自我的“去身体化”
        一、身体的“灵晕”
        二、身体灵晕的剥除
    第二节 他者的“去身体化”
        一、他者的虚拟化
        二、他者的消失
    第三节 去物化与拟象
        一、自然的“去物化”
        二、比特拟象
    第四节 非—时间:自然的“失序”
        一、自然生命节奏“失调”
        二、个体经验的颗粒化
第四章 韩炳哲数字人与社会权力管控
    第一节 权力范式转换:从生物政治到精神政治
        一、福柯、阿甘本的生物治理
        二、“数字人”的精神管控
    第二节 数字幽灵:精神权力的“毛细管”渗透
        一、数字权力的展布
        二、透明的“数字人”
    第三节 数字权力管控机制
        一、情感机制
        二、游戏机制
        三、绩效机制
第五章 韩炳哲数字人的审美救赎
    第一节 重构整一性生命经验
        一、持续性经验
        二、具身的体验
    第二节 重塑自由
        一、日常生活的“节日”化
        二、傻瓜与“痴言痴言”
    第三节 重塑爱欲
    第四节 韩炳哲数字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人的新异化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鲍德里亚的主体观与网络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直播带货主播身体传播现象研究[D]. 蒲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凯瑟琳·海勒后人类主义视域下的身体研究[D]. 王韵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下《新夏娃的激情》的解读[D]. 郭苏洋. 武汉轻工大学, 2021
  • [4]从文本到社会:以外卖骑手为中心的话语建构研究[D]. 芦斌. 西南大学, 2021
  • [5]习近平劳动观融入高校德育研究[D]. 许馨元. 延边大学, 2021
  • [6]鲍德里亚媒介诗学主体性研究[D]. 刘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7]后人类视野中的科幻电影伦理问题研究[D]. 赵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主旋律电影的受众政治认同研究 ——基于身体叙事视角[D]. 李淑娴. 南昌大学, 2021
  • [9]网络视像文化中的身体审美嬗变研究[D]. 申一方.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韩炳哲“数字人”美学思想研究[D]. 缐会胜. 兰州大学, 2021

标签:;  ;  ;  ;  ;  

鲍德里亚的主体观与网络传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