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美育初探

高校音乐美育初探

一、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21)在《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美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德智体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本研究对两所高校美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相关理论与政策提出建议,旨在进一步落实高校美育工作,彰显高校美育价值。本研究共五章。第一章绪论:表明研究价值与意义,梳理相关文献,阐明理论基础。第二章现状调查:对两所大学的美育进行实际调研,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困境分析:通过问题的存在反映出高校美育实践的困境。第四章反思与建议:利用席勒与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及相关美育政策对高校美育的发展提出建议。第五章结论与展望,阐述本研究结论,表明后续研究方向。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认为两所大学美育实践各不相同。在组织机构上,A大学围绕美育学校开展美育,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开展美育;在运行机制上,A大学结合校团委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学生委员会,B大学以艺术教育中心为核心建立常态工作联系机制与专项工作小组协调机制。两所大学在美育组织运行上都存在美育工作实施较为被动,美育资源保障较为缺乏的问题。在开展途径上,两所大学都以课内美育和课外美育的方式进行。在课内美育上,存在美育内容认同感低,评价体系未健全、美育方式智育化,育人目标有偏差、美育主体单一化,资源未有效整合的问题;在课外美育上,存在重少数轻全体的现象以及美育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在美育活动开展成效中得知,学生在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提升上还表现的不够充分,还未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审美熏陶。由以上问题反映出高校美育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高校美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为使美育工作得到落实,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分别为在美育理念上:落实美育引领办学,强化美育组织管理,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在课程设置上: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内容的全面性与层次性,注重形式的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安排上:挖掘教学美育元素,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完善美育评价考核;在活动开展上:立足优秀文化传统,组织审美教育活动,促进审美实践创新。由此,在各方面的努力下,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校美育工作,使美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中坚力量。

刘昊[2](2021)在《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余年来,我国合唱艺术伴随着民族独立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表征。较之过去以“群众歌咏”为主要载体、在国家政教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合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步入新世纪的二十年,我国群文合唱蓬勃发展,呈现出包容共生的多元生态。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全体国民追求审美的美育新时期,城市群文合唱图景出现新趋势。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出现了“趣缘”青年群体,他们大多接受了高等教育,对作为人声艺术的合唱的概念理解日益成熟,追求精益求精的听觉感受、持续参与合唱活动成为其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之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在合唱研究领域中对作品本体的音乐学研究、合唱训练策略的教育学方法研究、群文合唱的社会学意义、历史学脉络研究等方面展开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研究对象而言,以老年、大学生、少儿群体为主。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实证研究切入青年群体这一视角,分析该群体能够形成稳定音乐兴趣、能够将音乐学习主动纳入个体终身教育体系的成因及影响要素,探索其在不同成长阶段参与合唱和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所感知到的音乐教育现状与问题。本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上海市较为典型的三个新型合唱团中的15名团员进行深度访谈,探索了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当下合唱团的动力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该群体“音乐素养-心理需要-城市情境”的动力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搭建了进一步研究的结构路径框架,提出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参与合唱的直接体验以及当下上海的人文环境是其步入青年阶段产生多维度心理需要而继续参与合唱团的重要影响要素,并提出音乐素养在个体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与其成年后继续参与合唱团产生的多个心理需要之间发生中介效应的假设。随后,结合扎根理论的研究,借鉴西方合唱参与方面较为成熟的量表,对本研究调研问卷进行设计,对量表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和题项开发,对正式问卷的内容信度与内容效度进行调整与修订。其二,面向上海市以青年职场人为主体的合唱团与大学生合唱团发放正式问卷,采集有效答卷558份,全面考察了参与合唱的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参与合唱的体验、大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情况、自我感知的音乐素养、合唱偏好、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差异性分析,了解了不同性别、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分别在读谱习惯、合唱偏好、音乐素养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差异性。首次运用AMO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KMO和巴利特球型检验确定了问卷量表中的题项能够做因子分析,再通过主成份分析肯定了量表中各个维度的组成;然后通过对理论模型指标及参数拟合度的测量和比对,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在结构模型检验中对质化研究中提出的若干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上述步骤,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成长支持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审美需要、求知需要以及个人价值实现需要均有显着性作用;2、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对个体成年后参与合唱团的求知需要无显着影响;3、上海合唱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价值实现需要与社交需要无显着影响;4、城市文创环境对个体参与合唱团的精神需要与审美需要无显着影响;5、除上述被排除的假设以外,其他路径中的假设关系均为显着正相关。结合扎根理论和问卷调研中产生的数据与文本分析,从终身音乐教育立场出发,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青少年阶段的乐器学习、家庭氛围、教师素养、学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对个体稳定音乐兴趣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专业音乐院校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城市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文化工作者合唱观念的重塑、城市合唱团艺术标准的提高等是当下亟待改善的结构性问题。以上,也将是我国城市业余合唱走向进一步繁荣的保证。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蒋锡伟[4](2020)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 ——以西安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北京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受曲谱技艺容易失传、音乐受众少、传播方式有限等内部因素以及国内以“西方音乐”为主导的教育现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生存土壤不断恶化的窘境。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担负起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高校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彰显出地域化、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优势,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继往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方式为研究主线,选取了专业类音乐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师范类音乐院校泉州师范学院、综合类大学北京大学三所高校进行特定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个案研究,主要剖析三所高校的传承特点与不足。发现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依托研究机构、国家政策和信息技术进行传统音乐保护与理论研究,依靠学科建设、传承计划进行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借助艺术社团和特色作品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和受众培养,利用作品创新和形式创新进行文化推介。通过比较三所高校传承方式的异同,从个性中发掘共性,笔者发现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这个新的文化土壤中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从内部发展趋势看:第一,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被日渐重视,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审美教育价值日益凸显,高校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重任;第二,传统音乐高校传承循环系统逐步建立,高校通过构建传统音乐高校传承循环系统,实现传统音乐保护、研究、传承、创新与人才、师资培养之间的良性循环;第三,高校对传统音乐艺术作品、传播媒介的不断创新,为传统音乐带来了更多时代机遇。从外部发展趋势看:第一,传统音乐在高校中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本投入,一系列国家政策、艺术基金和社会资本的扶持成为高校开展传统音乐传承工作最坚实的后盾;第二,更好地发挥了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效应,实现了三方在传统音乐保护及传承工作中的互进共促、互利共赢;第三,高校推动了传统音乐从国内走向国际,提升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中国传统音乐融入世界音乐文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魏严严[5](2020)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施途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加入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中小音乐教育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引起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反思,音乐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新时期被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基地,要紧跟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对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现状以及对现有的音乐教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对高校音乐教师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有效解决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相脱离的问题,探索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周姝[6](2020)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认为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而审美是人类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批判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音乐作为美的一种艺术形态,能够最直接激发人类的情感,给人一种审美的感受。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摇篮,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要具备相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外,还需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重视音乐素养的作用。高校公共音乐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公共音乐课,但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学和人才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素养,本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以衡阳市四所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工程类、财经类、生物医学类、综合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区分学生和教师,共涉及400名学生和38名音乐教师。学生部分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包括音乐学习现状、对音乐课的需求以及对音乐素养的审美认知情况。教师部分以访谈为主,主要包括学校公共音乐课基本情况、教学现状,并从审美角度出发,了解教师对公共音乐审美教育认知情况,提出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进一步挖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综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审美的角度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第三章通过调查问卷、访谈与统计分析,重点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第四章以第三章得到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客观地对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以审美为核心的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针对分析得出的存在问题和原因,尝试从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提升公共音乐教师审美修养、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五个方面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六章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与归纳,展望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前景。在调研的基础上,本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实际指出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学生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及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鉴于高职公共音乐课程科学、全面、多元、实用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提升音乐课美育效果的对策建议,要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学理念,提升审美思维,把握美、营造美、发现美、创造美。要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课程类型,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正确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感知力。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甚至可以采用跨校网络选修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渠道。要提高以美育人的针对性,丰富教学内容,活化乐理知识,突出情感体验,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从而加强学生更多元、更深层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内涵。要立足审美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教师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教师审美素养。要突出音乐审美导向,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不断加强审美环境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为培养新时期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刘梦凡[7](2020)在《普通高等学校美育实践的改革与探索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美育”一词虽然是近代才引入中国,但是美育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美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方面发挥着其自身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现如今,美育在学校中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国家也在相关教育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美育工作与当前美育需求、美育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这说明建设形成多样化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的发展还需要走很长的道路。湖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在美育工作的建设上一直紧随国家教育政策,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在美育课程设置、美育实践工作、校园文化活动和各学院艺术教育的专业道路探索等方面做出尝试。笔者以相关美育理论和教育政策为依托,选取湖南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学校美育工作理念、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探索、校园美育活动品牌、公共美育课程等方面对该校美育实践进行详细论述,从对高等学校美育概念及实践存在的问题,到高等学校美育政策的简单回顾,并结合一所高等学校的美育实践案例,总结其美育实践特点,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及阐述实际的实施情况,最后提出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美育实践的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能为高等学校美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董力纬[8](2020)在《“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当代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更高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人们对于美好生活中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愈加强烈。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始终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新时代的高校教育要求“美育”课程与其他“德育、智育、体育”课程相平衡,而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的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课程思政”建设是开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思路中表示要发挥好“课程思政”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意义,挖掘各类学科中蕴藏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由于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速度缓慢,各高校的教育水平自身存在差距,对于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存在较大问题,所以需要完善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和管理机制,同时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把握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育人目标存在的共性和特征,发挥公共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和其特有的德育功能。将美育和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则,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思路,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艺术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使大学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塑造理想人格,达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以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为理论基础,以探索其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研究为出发点,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了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以及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实施程度,分析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公共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根据学校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和方法,将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最大化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动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研究和分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通过文献分析法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通过对我国高校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现状分析,更加明确“课程思政”理念对于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了解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概况,并且阐述了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以及其在高校课程中开设的必要性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介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阐述了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以实现“课程思政”理念在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从而达到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德育目标进行解读。第四部分是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通过对公共音乐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进行访谈以及实地考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指出现如今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教学的德育思想渗透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对于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主要论述了如何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教育内涵,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实现大学生增强音乐艺术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荀丽玲[9](2020)在《核心素养视阈下高校音乐通识课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L大学教学现状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这一热点话题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激烈探讨。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大力加强和推进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那么如何通过音乐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启迪学生的智慧?本文立足当前高等学校的音乐通识课堂教学,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选取L大学进行个案研究,力争尽可能全面了解L大学音乐通识课的教学现状,以此为基础,分析音乐通识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可行性建议。调查显示,L大学的音乐通识课有一定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优势主要表现在:选修音乐通识课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音乐,具备一定的音乐识谱能力及演唱能力,授课教师均有专业的音乐学科背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校对音乐通识教育重视不足,课程设置较随意,教学内容过于专业,教学方法单一,音乐教师缺乏对核心素养的了解,教学评价方式缺乏特色等。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提高L大学音乐通识课教学质量,需要营造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环境;科学设置音乐通识课程,扩大课程选择度;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改善教学策略;拓宽核心素养视野,促进音乐通识教育发展;突出特色,构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总之,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阈,探讨高校音乐通识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据此对L大学音乐通识课的发展给予合理性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音乐核心素养提升和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发展。

梅世昌[10](2019)在《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是不同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抽象反映,它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新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蜕变革新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和现实表明红色音乐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众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支撑,为时代化提供了依据。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基本创作思路和创作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红色音乐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秉持的理念,使得红色音乐的基本内涵更加深刻,推动了红色音乐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道理熔铸于音乐艺术当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音乐的洗礼,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历史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初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根据地的红色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党的革命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引导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红色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队伍,推进了红色音乐的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大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聚集到延安,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当中,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使得红色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演绎形式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斗争当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红色音乐得到了蜕变与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从实践维度而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的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艺术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红色音乐透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术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播开来;其次,红色音乐的创作取材真实地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恢弘历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光辉历程,成为了新时代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再次,红色音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拥护爱戴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音乐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旋律的激昂奋进使得它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和瓦解敌手的功能。从现实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其一,红色音乐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尚新的道德风尚;其二,红色音乐能够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其三,红色音乐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挖掘其高雅的艺术价值,凸显其承载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美育
        1.2.2 高校美育
        1.2.3 高校美育实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美育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美育实践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席勒的美育理论
        1.5.2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
2 高校美育实践及问题分析
    2.1 高校美育实践现状调研
        2.1.1 所选案例学校的概况及选取原因
        2.1.2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践模式
        2.1.3 所选案例学校美育的实际调研
    2.2 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的对比分析
        2.2.1 A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2 B大学美育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2.2.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组织及运行的分析
    2.3 美育开展途径的对比分析
        2.3.1 课内美育的对比分析
        2.3.1.1 A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2 B大学美育课程设置
        2.3.1.3 A大学与B大学课内美育存在的问题
        2.3.2 课外美育的对比分析
        2.3.2.1 A大学美育活动
        2.3.2.2 B大学美育活动
        2.3.2.3 A大学与B大学课外美育存在的问题
    2.4 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对比分析
        2.4.1 学生对A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2 学生对B大学开展审美活动的感受
        2.4.3 A大学与B大学美育活动开展成效的分析
3 当前高校美育实践的现实困境
    3.1 国家顶层设计与高校美育惯性模式之间的矛盾
        3.1.1 在以美育人的理念下,高校美育存在智育化倾向
        3.1.2 在顶层设计的要求下,高校美育机制需健全完善
    3.2 “大美育”体系建构与高校美育评价指标之间的矛盾
        3.2.1 美育体系需要得到构建,但缺少美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
        3.2.2 美育资源需要得到整合,但缺少多元化的美育评价方式
    3.3 高校美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与专业师资缺乏之间的矛盾
        3.3.1 高校希望推进美育活动,但缺少专业的美育师资
        3.3.2 美育教师需要得到培训,但美育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4 高校美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
    4.1 深化高校美育理念,克服边缘化倾向
        4.1.1 落实美育引领办学
        4.1.2 强化美育组织管理
        4.1.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2 优化美育课程体系,克服狭窄化倾向
        4.2.1 构建统整式美育课程体系
        4.2.2 注重内容全面性与层次性
        4.2.3 注重形式互动性和多样性
    4.3 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克服智育化倾向
        4.3.1 挖掘教学美育元素
        4.3.2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4.3.3 完善美育评价考核
    4.4 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克服形式化倾向
        4.4.1 立足优秀文化传统,开展特色活动
        4.4.2 组织审美教育活动,增强服务能力
        4.4.3 扩大美育国际视野,促进实践创新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相关概念解析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上篇
    第一章 我国群众合唱文化的回溯与当代发展
        第一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我国群文合唱的现当代发展
        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群文合唱
        二、步入新世纪的当代群文合唱
        三、我国当代群文合唱的特点
        第三节 上海群文合唱:发展与超越
        一、近代上海社会音乐文化的发轫
        二、上海市群文合唱初级阶段:歌咏齐唱
        三、建国后的上海群文合唱:歌咏爱好者群体的兴起
        四、从“群众歌咏”到“合唱艺术”:上海市业余合唱团的突围
        五、网红合唱团的“出圈”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成年群体合唱参与的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理论回顾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论
        二、深度休闲理论
        三、动机理论
        四、自我决定理论
        第二节 成年群体参与音乐社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动机与影响要素模型构建
        第一节 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及样本选择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理念与使用流程
        二、合唱团样本选择
        三、合唱团员样本选择
        第二节 访谈设计与数据处理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三、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三节 动机与影响要素的理论模型构建与关系假设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建构
        二、基于关系模型的路径关系与假设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实验设计
        第一节 问卷框架与设计
        第二节 量表题项的编制与生成
        一、“心理需要”(因变量Y)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二、成长支持(自变量A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三、参与体验(自变量B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四、上海人文环境(自变量CX)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题项设计
        五、音乐素养(M中介变量)的操作化定义与量表编制
        第三节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调研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一、问卷的修订
        二、样本量的选取与数据收集
        三、正式调研问卷中相关量表的内容信度检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分析与模型检验
        第一节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基本描述与分析
        二、过去校内外音乐教育经历的基本描述
        三、上海青年群体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的体验
        四、上海青年群体在青少年阶段的成长支持
        五、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当下合唱环境与城市文创环境
        六、参与合唱团的上海青年群体读谱习惯与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
        七、上海青年群体对当代阿卡贝拉和传统合唱的不同态度
        八、上海青年群体参与合唱的心理需要
        九、上海青年群体感受到的阻碍合唱发展的要素
        第二节 正态检验
        第三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团的体验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探索性因子分析
        五、心理需要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正式测量项目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一、青少年阶段成长支持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二、青少年阶段参与合唱体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上海人文环境验证性因子分析
        四、自我评估的音乐素养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五、青年人参与当下上海市合唱团的心理需要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五节 有关控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一、音乐专业与非专业人群的差异分析
        二、职场青年与大学生群体的差异分析
        三、青年群体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构模型与检验假设
        第一节 影响因素与心理需要之间的关系验证
        一、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二、青少年阶段的合唱参与体验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三、上海合唱环境、城市文创环境对心理需要的影响
        第二节 音乐素养的中介作用检验与分析
        一、音乐素养在家庭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二、音乐素养在学校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三、音乐素养在校外支持对心理需要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一、青少时期的乐器学习和家长的适度坚持成就了青年人成年后参与合唱的稳定兴趣
    二、校内外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学生养成终身音乐学习态度与音乐审美力的催化剂
    三、学校教育阶段基本音乐素养的建立和面向人人理念的落实是合唱美育终身化的前提
    四、面向市场的合唱文化敦促专业音乐院校在艺术与管理方面的复合人才培养
    五、合唱良性生态发展需要创作者的观念解放及其与表演团队的声求气应
    六、城市人文艺术氛围和国民合唱观念的重塑是城市合唱发展的保证
    七、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一、半结构访谈提纲
    二、正式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 ——以西安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北京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民间传承的方式与困境
        一、“中国传统音乐”概念界定
        二、中国传统音乐民间传承的方式
        三、中国传统音乐民间传承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方式与优势
        一、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方式
        二、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优势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现状个案分析
    第一节 西安鼓乐在西安音乐学院的传承
        一、西安鼓乐与西安音乐学院
        二、以专业教学为支撑的西安鼓乐传承
        三、以研究机构为导向的西安鼓乐传承
        四、以国家政策为引领的西安鼓乐传承
        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西安鼓乐传承
        六、以艺术社团为推手的西安鼓乐传承
        七、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鼓乐传承特点及不足
    第二节 南音在泉州师范学院的传承
        一、南音与泉州师范学院
        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南音传承
        三、以教研基地为阵地的南音传承
        四、以文化创新为推介的南音传承
        五、泉州师范学院南音传承特点及不足
    第三节 昆曲在北京大学的传承
        一、昆曲与北京大学
        二、以传承计划为纲领的昆曲传承
        三、以特色作品为品牌的昆曲传承
        四、北京大学昆曲传承特点及不足
    第四节 高校传承个案异同比照
第三章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发展趋势探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内部发展趋势
        一、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被日渐重视
        二、传统音乐高校传承循环系统逐步建立
        三、高校对传统音乐艺术作品、传播媒介不断创新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高校传承的外部发展趋势
        一、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本投入
        二、更好地发挥了政府—高校—社会协同效应
        三、推动了传统音乐从国内走向国际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选题研究所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教师教育
        一、教师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音乐教师教育
    第三节 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第二章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对音乐教师的挑战
    第一节 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版)的分析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版的变化
        二、音乐课程基本教育理念的变化
        三、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对音乐教师培养的要求
    第二节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现状研究
        一、专业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二、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人才培养现状
        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现状分析
第三章 音乐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第一节 五项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一、五项全能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二、五项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历程
    第二节 音乐教育学院教师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五项全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第四章 音乐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第一节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对音乐教师培养目标的启示
        一、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音乐教师培养
    第二节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实施策略
        一、专业课程的设置
        二、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三、实践课程的设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对象、思路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相关概念界定及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音乐审美教育
        2.公共音乐课程
        3.音乐教育理论
        4.音乐核心素养
    (二)以审美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的现实意义
        1.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
三、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公共音乐课程美育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标、调查过程及内容
        1.调查目标
        2.调查过程和调查内容
    (二)调查结果显示
        1.对学生的调查结果
        2.对公共音乐课教师的调查结果
四、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审美意识不够,审美思维有待提高
        2.课程门类单一,审美底蕴有待规范
        3.教学内容杂乱,审美体验有待改进
        4.教师队伍薄弱,审美修养有待增强
        5.音乐氛围不浓,审美环境有待完善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层面重视程度的弱化
        2.高职院校教学理念的偏差
        3.家长和学生认知上的误区
五、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重审美意识的培养
        1.重视审美意识,转变传统音乐教育理念
        2.提高审美思维,提升音乐综合素质培养
    (二)突出审美理论实践结合,科学设置公共音乐课程类型
        1.夯实审美基础,开设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
        2.丰富审美体验,开展健康合理的实践活动课
        3.拓宽审美学习渠道,实现跨校网络选修
    (三)提高以美育人针对性,不断丰富公共音乐课程内容
        1.活化乐理知识,固牢音乐基础理论之美
        2.突出情感体验,挖掘音乐动人旋律之美
        3.依托本土资源,传承地方特色音乐之美
    (四)立足音乐审美教育,提升公共音乐课教师审美修养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音乐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音乐课教师审美素养
    (五)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有效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1.突出音乐审美导向,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2.加强审美环境建设,不断完善音乐课教学条件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 (二)访谈提纲(教师卷)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普通高等学校美育实践的改革与探索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综述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内容
        2.可行性分析
    六、本选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的概述及其实践现状
    第一节 美育的概述
        一、美育的概念界定
        二、美育的特征
    第二节 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的概述
        一、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的概念界定
        二、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的形式
    第三节 普通高等学校美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审美素质不高
        二、普通高等学校美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三、普通高等学校师资缺乏经费不足
第二章 普通高等学校美育政策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美育的梳理(1949-1977)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的政策回顾(1978-1999)
    第三节 新世纪普通高等学校美育相关政策的重点阐释(2000-2019)
第三章 新时代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实践的新路径
    第一节 学校美育的新生态
        一、提高美育思想认识
        二、构建美育课程体系
        三、建设美育师资队伍
        四、开展公益艺术实践
    第二节 学院专业艺术教育的新探索
        一、音乐学院
        二、美术学院
        三、新闻与传播学院
    第三节 公共美育课程的新尝试
        一、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建设
        二、世承班通识教育的审美模块
        三、艺术公共选修课程《尚美讲堂》
    第四节 校园美育活动的新品牌
        一、校园文化美育建设
        二、“美遇师大”系列
        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第四章 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实践的特点及反思
    第一节 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实践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美育教学形式
        二、本土化的美育实践特色
        三、人性化的美育测评体系
        四、信息化的美育共享资源
    第二节 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实践引发的反思
        一、校园美育建设的重要性
        二、建设专业美育教师团队
        三、提升美育课程的系统性
        四、建设美育考核测评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8)“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2.研究方法
    (四)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
        2.关于艺术教育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研究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分析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含义
    (二)“课程思政”理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分析
        1.“课程思政”观念并未深入人心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
        3.“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索
    (一)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异同
        1.教育本质的共性
        2.音乐的功能与作用相同
        3.教学主体的相通
        4.培养目标的不同
        5.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
        6.未来职业走向的区别
    (二)国内外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
        1.国内发展概况
        2.国外发展概况
    (三)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1.音乐育人的积极作用
        2.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3.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原则
        1.明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2.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大学生
        3.提倡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德育目标的解读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2.公共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二)思政元素在艺术类课程中的作用
        1.引导作用
        2.提升作用
        3.强化作用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
        1.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2.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为高校普及“课程思政”理念提供资源
        4.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一)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现状
    (二)对三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提纲
        2.结果分析
    (三)对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1.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四)对桂林市三所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问题分析
        1.公共音乐教育机构存在的问题
        2.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学生的音乐素养反映出的问题
        5.音乐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问题
五、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课程思政”理念中的构建与实施
    (一)完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建设,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1.更新音乐教学德育理念,提升公共音乐教育地位
        2.建立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德育渗透
    (二)打造优秀公共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1.提升公共音乐教师综合艺术修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2.创新公共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强化音乐课堂的德育教育
    (三)提升大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发挥音乐艺术的德育功能
        1.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高尚情操
        2.培养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四)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加强校园“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
        1.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2.拓展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3.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核心素养视阈下高校音乐通识课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L大学教学现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时代背景
        1.1.3 个人兴趣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核心素养
        2.1.2 音乐核心素养
        2.1.3 通识教育
        2.1.4 音乐通识课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素养理论
        2.2.2 全人教育理念
第三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方法设计
        3.2.1 问卷编制
        3.2.2 访谈设计
        3.2.3 课堂观察设计
    3.3 调查过程
        3.3.1 问卷调查
        3.3.2 访谈
        3.3.3 课堂观察
第四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对音乐通识教育重视不足
        4.1.1 教学资源匮乏
        4.1.2 大学生对音乐通识课认识肤浅
    4.2 课程设置满意度低
    4.3 教学内容过于专业
    4.4 教学方法单一
    4.5 教学评价方式缺乏特色
第五章 核心素养视阈下L大学音乐通识课的提升策略
    5.1 营造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环境
        5.1.1 加大音乐教学经费投入,丰富教学资源
        5.1.2 加强音乐教育管理,提高学生音乐认知
    5.2 科学设置音乐通识课程,扩大课程选择度
        5.2.1 开设音乐基础知识课程
        5.2.2 开设古典音乐鉴赏课程
        5.2.3 增设音乐技巧类通识课程
    5.3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
        5.3.1 弘扬音乐文化,加强音乐文化素养培养
        5.3.2 关注学生需求,强化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5.4 以学生为中心,改善教学策略
        5.4.1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5.4.2 优化教学手段,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5.5 拓宽核心素养视野,促进音乐通识教育发展
        5.5.1 明确目标,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5.5.2 加强管理,确保音乐通识课高效运行
    5.6 突出特色,构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2.1 理论和现实意义
        0.2.2 学术价值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0.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0.3.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0.4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0.4.1 重点难点
        0.4.2 创新点
    0.5 本文的研究方法
    0.6 相关概念的界定
        0.6.1 红色音乐概念的界定
        0.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红色音乐的内在关联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作为支撑
        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红色音乐的理论基础
        1.2.1 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1.2.2 阐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1.2.3 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创作理念
    1.3 红色音乐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表达更加通俗
        1.3.2 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语言更加形象
        1.3.3 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发展脉络
    2.1 红色音乐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1 红色音乐的萌芽与诞生
        2.1.2 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传播
    2.2 红色音乐的初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1 在苏区音乐建设中逐步走向群众
        2.2.2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逐步趋向专业
        2.2.3 1927年至1937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3 红色音乐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1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2.3.2 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实际斗争推动历史进程
        2.3.3 1937年至1949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4 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1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中创新发展
        2.4.2 在十年艰辛探索和两年徘徊中曲折发展
        2.4.3 1949年至1978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5 红色音乐的蜕变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1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前提下坚持主流
        2.5.2 1978年以来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具体功能
    3.1 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
        3.1.1 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术语
        3.1.2 形象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3.2 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
        3.2.1 铭刻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3.2.2 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
        3.2.3 描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伟大历程
    3.3 塑造党、国家以及人民军队的伟岸形象
        3.3.1 塑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3.2 塑造新中国积极向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3.3.3 塑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形象
    3.4 鼓舞士气以及瓦解敌手
        3.4.1 鼓舞士气
        3.4.2 瓦解敌手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基本特征
    4.1 丰富的人民性
        4.1.1 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2 作品风格引导人民审美需求
        4.1.3 情感表达契合人民诉求
    4.2 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4.2.1 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旋律
        4.2.2 高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4.3 多样的艺术性
        4.3.1 中西结合
        4.3.2 雅俗共赏
第5章 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1 以丰富的音乐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人民
        5.1.1 树立的模范典型引导人民奋勇前行
        5.1.2 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凸显的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道德风尚建设
    5.2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5.2.1 筑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2.2 教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3 以音乐的独特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5.3.1 以通俗的音乐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
        5.3.2 以独特的音乐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余论: 关于红色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红色音乐内容上充斥暴力问题的争议
    二、关于红色音乐与个人崇拜
    三、关于红色音乐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美育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 ——基于两所大学的比较分析[D]. 李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上海市青年群体参与合唱团的动机与影响要素研究[D]. 刘昊.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中国传统音乐的高校传承现状及趋势探究 ——以西安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北京大学为例[D]. 蒋锡伟.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5]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魏严严.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6]以审美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培育策略研究 ——以衡阳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D]. 周姝.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普通高等学校美育实践的改革与探索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D]. 刘梦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以桂林市三所高校为例[D]. 董力纬.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9]核心素养视阈下高校音乐通识课提升策略研究 ——基于L大学教学现状的分析[D]. 荀丽玲. 兰州大学, 2020(11)
  • [10]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梅世昌. 湘潭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高校音乐美育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