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规划概要

城市雕塑规划概要

一、城市雕塑规划提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扬[1](2021)在《文化传承视角下北京城市雕塑空间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欣雨[2](2019)在《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公共雕塑的创作与研究 ——以西安市空港新城迎宾大道雕塑为例》文中指出当今,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雕塑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环境景观的大力发展相辅相成。但是,由于目前城市道路景观中关于主题性雕塑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不健全,导致了实践创作“盲目跟风”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创作中对区域文化要素挖掘不够,而且缺乏表达特点。故该研究以区域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性雕塑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主基本设计原则,并以此原则作为提高主题性雕塑文化精神内涵的途径。最终实现在道路景观中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践应用性。论文从实际项目出发,以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迎宾大道《着名飞行家系列》五个主题性雕塑的创作为背景,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分析。从调研国内外现状、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雕塑的前期分析、基于空港新城主题雕塑项目提出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雕塑设计原则几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并且笔者通过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迎宾大道系列雕塑设计项目实施,进一步将该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创作相结合,为设计原则的可行性、操作性提供案例分析,为今后相关主题性景观中主题雕塑创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艾勇军[3](2018)在《向公共艺术规划转型的城市雕塑规划——以广州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国内外城市雕塑规划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国外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与国内城市雕塑规划的主要特点与差异,并分析国内现有城市雕塑规划的局限性。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介绍广州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的实践经验,并重点分析广州市借鉴国际经验,引导城市雕塑规划向公共艺术规划转型的尝试,提出城市雕塑规划应从对雕塑艺术的详细设计转变为对雕塑发展的远景构想;从精细化的规划引导转变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从以政府、规划师为主导的精英型规划转变为政府、规划师、艺术家、公众共同参与的公众型规划。

岳晓琴,艾勇军[4](2017)在《国内城市雕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关于城市雕塑规划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市民对于精神层面、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城市雕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我国城市雕塑规划的相关理论与规划探索的基础上,从规划的对象、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思路、规划重点和规划方法五个方面,对城市雕塑的规划进行了思考。

李鑫[5](2016)在《雕塑专业期刊在行业中的导向与引领探究 ——以《雕塑》杂志研究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生活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雕塑设计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作为联系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重要公共艺术门类,需要一个具有专业性、导向性的指导刊物来引领行业的发展,在这种大环境的需求下,1995年《雕塑》杂志创刊。《雕塑》杂志在创办伊始就力争成为中国雕塑及公共环境艺术的专业机构,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由浅入深,不断走向成熟。《雕塑》杂志现今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唯一的雕塑行业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期刊杂志。作为一本专业性非常强的学术刊物,《雕塑》杂志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学术型,同时也具有新闻性以及前瞻性,在该杂志中,不仅记载着艺术工作者的最新学术思想和动态,同时也有各种艺术雕塑作品和艺术评论。为了能够在中国雕塑及公共艺术的研究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确立自己的位置,《雕塑》杂志创刊以来,努力吸引很多关心中国雕塑及公共艺术发展的艺术家参与杂志的编写和杂志栏目设置等诸多杂志品牌建设工作。本文以大众传媒和城市文化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在第二章介绍了大众传媒和城市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第三章通过对美术期刊的分析引出《雕塑》杂志正如一个全面展示中国雕塑发展的舞台,让大众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雕塑研究和中国雕塑发展前景。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通过整理和分析《雕塑》杂志在行业中的地位与价值,总结出《雕塑》杂志能够在当今中国雕塑界起到引领中国雕塑最前沿的发展方向和对提升大众审美程度的引领作用。《雕塑》杂志的出现,不仅仅可以将中国城市雕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深深地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并进一步的起到了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品和对雕塑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的作用。中国城市雕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雕塑》杂志的属性可以为中国城市雕塑未来的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帮助,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吸取外国优秀的经验,敢于在技术和发展模式上创新,推动中国城市雕塑的发展。

黄娅婷[6](2015)在《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文中认为《雕塑》杂志是目前世界上两大雕塑专业刊物之一(美国的《SCULPTURE》和中国的《雕塑》)。它自1995年1月创刊至2015年1月,踏着时代的脚步并顺应社会的发展,公正而又充分地展露了20年来中外雕塑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拓展。20年的《雕塑》杂志见证了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状况。本文以20年《雕塑》杂志为研究对象,试图开启一扇窥探当代雕塑艺术的独特窗口,以洞悉20年中国当代雕塑界所面临的文化问题与学术内涵,从而引发人们思索另一种雕塑史的叙述模式,从而全面深入地领略到当代雕塑史的独特风采。论文在系统梳理当代雕塑研究的泛化模式、统揽模式、团块模式、个案模式、生物模式、文化模式和哲思模式等七种类型之后,深刻地意识到以往雕塑史写作的片面性,因而力求多元呈现与“双轨”分析的统一、散点考察与综合论述的结合,完全打破原有雕塑史的叙述模式,以建构另一种当代雕塑史的写作方式,这显然有利于完善雕塑的历史叙述和拓展雕塑的理论空间。论文主体由五部分组成。先以具象雕塑、意象雕塑和抽象雕塑为主探讨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状况。继而改变过去雕塑史以雕塑创作为纲目的传统思路,别开生面地归纳了20年来雕塑史论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雕塑的“前文本”和“前过程”(雕塑过程美学)、中国古代雕塑的“潜理论”和“线意志”(民族传统雕塑新论)、“超象的言说”及“过程的意义”(抽象雕塑论)和“反城市”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论)。它们昭示出中国当代雕塑史论研究的新思维。在考察雕塑产业时,主要围绕国际雕刻艺术节和“中国20强雕塑企业”的评比这两个关键事件,以凸显目前中国雕塑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与雕塑产业一样具有活力的是中国雕塑教育的拓新。20年来,中国雕塑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法国模式”和“苏联模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逐步形成中国特有的雕塑教学体系。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和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建构可谓是近20年来中国雕塑教育的亮点。论文最后还就“走出去”——中国雕塑家代表团的出访以及“引进来”——国外雕塑名家的推介两个方面展露了中外雕塑交流的互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美术史绝不是单一的、平面的。任何人对于历史的看法和解释都各不相同,这些看法和解释又都丰富了历史本身,即乔治·库布勒提出的“连接性回答”,它们之间又都能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重构了以往的历史,形成一种开放的、面对将来的历史言说。雕塑艺术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也是十分复杂的。因此,一个开放的雕塑史,应该是各种方法和理论并存且具有互动意义的雕塑史。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论文写作的动机和意义就是以20年的《雕塑》杂志研究,来探索和思考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历史的全新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的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李霁[7](2014)在《城市雕塑的艺术文化性探析》文中研究表明雕塑是现代城市的一种公共艺术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其作为特殊的艺术形态体现了所在城市的内在精神和历史文化特征。雕塑的艺术形式从结构、造型、色彩上的塑造与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相互映衬,结合城市的文化、经济、建筑等资源高度地完美统一,充分的发挥了雕塑美学的语境在与城市基点融合贯穿的特质,使得城市更加具有文化主导力量和非凡的公共艺术性。

任武列[8](2014)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雕塑艺术的价值建构——以西安城市雕塑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城市雕塑的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来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回顾城市雕塑的发展,不难看出城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城市雕塑艺术的决定性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如今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城市雕塑作为文化载体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将尤为密切。鉴于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近几年城市发展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本文拟以西安城市雕塑的发展为例,展开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雕塑艺术价值建构问题的思考。

周小牧[9](2014)在《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研究 ——以西安和深圳的公共雕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各种艺术开始抛弃传统美学的观念,追求自我的表达与反叛,随后在设计、建筑、规划中追求的功能性、同一性又随着全球化和现代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地方性的表现逐渐被削弱,这使得很多地方开始试图找回属于自己的面貌,而地域性便是找回自己,寻求自身对话与表达的重要媒介。本文研究的是公共雕塑地域性表现的差异,因为公共雕塑大多偏向同一性和通用性,使得差异性显得更为珍贵,而这种差异性是固有的,这里只不过是对其重新认识与发现。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域的不同。地域性这个概念“久远”,又很“新鲜”。“久远”在于地域符号的历史存在,“新鲜”在于发现新的地域符号,发现新的地域符号关键在于对于本土文化的再发现。同时,公共雕塑不再是独立存在,而是要与地域文化、空间环境、区域性质、布局规划、甚至是地缘地貌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公共雕塑地域性的意义在于其对地域发展的诸多功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将地域精神和文化具象化,优化地域环境,连接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纽带,成就总体规划的独特性以及提升公众文化的福利等。此外,选取的两座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他们的地域辐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还影响着周边城市以及相同性质的地区,所以通过两座城市的调研,再经过整体分析,其最后结果也适用于中国其他的地区的公共雕塑发展。对于地域性差异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地域性公共雕塑的界定,历史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其差异性的必要问题。二、探讨如何研究差异性,从宏观层面上的总体规划、定位发展到中观层面上的雕塑与地缘环境的关系、雕塑与所在场所性质的关系、雕塑的布局与方位再到微观层面上的雕塑本体语言的表现。结合地缘与社会差异性的代表——西安与深圳,以及两地的具体场所大雁塔广场和中心区中轴线区域贯穿于宏、中、微这三个层面之中。三、根据个案场所中公共雕塑的宏观、中观、微观表现的不同,并利用现有的公共雕塑评判标准对其差异性进行评估,找出两地公共雕塑建设的合理性与不足处,同时结合其他地方的优秀案例,整理出一套针对公共雕塑地域性建设的原则,对其他地方的公共雕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并对公共雕塑提出展望。

吕东辰[10](2014)在《浅析城市雕塑在景观艺术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科学技术造就了工业化社会,而且这个工业化社会不断地遭遇着艺术思想的质疑;同时这个社会也孕育和催生了不断翻新的艺术思潮和样式。有“城市灵魂”之称、凸显城市标志特征或延伸意义的艺术雕塑,不仅是一座城市文化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现这座城市历史地位、文脉延续、时代风貌和精神内涵的重要窗口。本文主要论述了公共雕塑的表现和特征。从广义的空间造型艺术出发分析了具有公共性质的雕塑作品,并从中总结了相关的特征和联系,系统的阐释了公共雕塑的表现。根据公共雕塑的特征分类讨论了艺术思想的表达,文化意识的影响,形式美规律的运用,环境艺术的表现,艺术功能的关系,风格形式的发展及相关空间造型的联系等问题。对城市雕塑的全面分析得出对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或缺的种种因素。因此,城市雕塑(公共艺术)情感化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应该被广大的都市人所接受、关注并好好的利用。本文希望通过对于城市雕塑设计的部分研究和阐述,来提高人的本能视觉愉悦秩序引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城市雕塑除了传递美感信息之外,更多的是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刻内涵的集中表现。作为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它代表了城市,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并在城市景观中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各自的价值。

二、城市雕塑规划提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雕塑规划提要(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公共雕塑的创作与研究 ——以西安市空港新城迎宾大道雕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2.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雕塑的前期分析
    2.1 城市道路景观的相关概念
    2.2 主题雕塑的相关概念阐述
3.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雕塑的实践案例
    3.1 空港新城迎宾大道主题雕塑概况
    3.2 空港新城迎宾大道主题雕塑设计要素
    3.3 空港新城迎宾大道主题雕塑设计内容
    3.4 空港新城迎宾大道主题雕塑设计实施
4.基于实践案例提出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雕塑设计原则
    4.1 设计题材的适众性
    4.2 布局形式整体性
    4.3 设计尺度科学性
    4.4 设计材质综合性
5.结论
6.致谢
7.参考文献
8.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件

(3)向公共艺术规划转型的城市雕塑规划——以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国内外城市雕塑规划的特点
    2.1 国外城市雕塑规划的主要特点
        2.1.1 城市雕塑规划的附属性
        2.1.2 规划目标侧重于对公共艺术内在价值的挖掘
        2.1.3 规划内容侧重项目策划, 弱化规划控制
        2.1.4 公共艺术规划的层次
        2.1.5 健全的规划实施机制
    2.2 我国城市雕塑规划的局限性
        2.2.1 重政府意志, 轻公共价值
        2.2.2 重规划控制, 轻规划实施
        2.2.3 重新建雕塑, 轻既有雕塑
3 广州市城市雕塑规划的背景
    3.1 广州市城市雕塑发展历程
    3.2 广州市城市雕塑规划的必要性
4 广州市城市雕塑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关键问题
    4.1 广州市城市雕塑的现状特点
    4.2 雕塑规划存在的关键问题
5 广州市城市雕塑规划的主要特点
    5.1 重视对既有城市雕塑的普查和处置
    5.2 搭建市域-分区-重点地区三层次规划体系, 突出重点, 适当留白
    5.3 发掘城市公共价值, 丰富城市雕塑题材
    5.4 识别重要公共空间, 优化城市雕塑布局
    5.5 服务各辖区规划管理, 制定分区规划指引
    5.6 制定近期行动计划, 建设雕塑展示平台
    5.7 加强公众参与, 与雕塑艺术家协同规划
6 结语

(5)雕塑专业期刊在行业中的导向与引领探究 ——以《雕塑》杂志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水平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
2 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2.1 大众传媒的产生、发展及概念的界定
        2.1.1 大众传媒的概念
        2.1.2 大众传媒的特点
    2.2 城市文化的概念和特点的界定
        2.2.1 城市文化的概念
        2.2.2 城市文化的特点
    2.3 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影响
        2.3.1 大众传媒对城市文化的导向作用
        2.3.2 大众传媒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文化的现代化
    2.4 本章小结
3 美术期刊的概述及《雕塑》杂志的特点
    3.1 美术期刊的特点及意义
        3.1.1 美术期刊概念
        3.1.2 美术期刊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3.1.3 美术期刊发展的特点
        3.1.4 美术期刊的作用
        3.1.5 美术期刊的品牌建设
    3.2 《雕塑》杂志概述
        3.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刊的雕塑杂志
        3.2.2 雕塑杂志的演变
        3.2.3 《雕塑》杂志二十年间重要活动
    3.3 本章小结
4 《雕塑》杂志在中国雕塑界的地位与价值
    4.1《雕塑》杂志在中国雕塑界的地位
        4.1.1《雕塑》杂志在实践中的成果
        4.1.2《雕塑》杂志在理论中的成果
    4.2《雕塑》杂志在中国雕塑界的价值
        4.2.1《雕塑》杂志对雕塑家的影响
        4.2.2《雕塑》杂志对雕塑教育的意义
        4.2.3《雕塑》杂志对雕塑未来发展的意义
    4.3 本章小结
5 《雕塑》杂志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引领及推动作用
    5.1《雕塑》杂志对中国城市雕塑的影响
    5.2 《雕塑》杂志在新媒体大潮中对城雕艺术的影响
    5.3《雕塑》杂志在未来中国雕塑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研究成果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6)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雕塑创作
    第一节 具象雕塑
    第二节 写意雕塑
    第三节 抽象雕塑
第二章 雕塑史论
    第一节 雕塑的“前文本”和“前过程”——雕塑过程美学
    第二节 中国古代雕塑的“潜理论”和“线意志”——民族传统雕塑新论
    第三节 “超象的言说”及“过程的意义”——抽象雕塑论
    第四节 “反城市”的城市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论
第三章 雕塑产业
    第一节 国际雕刻艺术节
    第二节“中国20强雕塑企业”的评比
    第三节 雕塑产业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 雕塑教育
    第一节 高校雕塑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第二节 美术学院雕塑教学体系探寻
第五章 雕塑交流
    第一节 走出去——中国雕塑家代表团的出访
    第二节 引进来——国外雕塑名家的推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城市雕塑的艺术文化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关系
二、雕塑设计与城市文化的融合
三、当代雕塑的公共艺术性
四、结语

(8)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雕塑艺术的价值建构——以西安城市雕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安城市雕塑发展现状
二、城市雕塑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雕塑与所处环境的协调性问题
    2.雕塑的形式表现问题
    3.雕塑建设的统筹计划性不足
三、城市雕塑的价值建构
四、结语

(9)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研究 ——以西安和深圳的公共雕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缘起
    02 研究目的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范围
        04.1 公共雕塑
        04.2 关于地域性的界定
        04.3 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的研究范围及其表现
    05 研究方法
    06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研究公共雕塑地域性的意义——以西安和深圳为例
    1.1 公共雕塑地域性的发展与现状
    1.2 公共雕塑地域性的作用
        1.2.1 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1.2.2 将地域的文化与精神具象化
        1.2.3 可优化地域环境
        1.2.4 公众的文化福利
    1.3 选择西安和深圳的原因
        1.3.1 地缘文化的差异性
        1.3.2 城市规划的差异性
        1.3.3 公共雕塑规划的差异性
        1.3.4 公共雕塑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差异性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的表现——西安大雁塔广场和深圳中心区中轴线的个案研究
    2.1 选择大雁塔广场区域和福田区中心轴线的原因
        2.1.1 场所的性质
        2.1.2 场所的方位
        2.1.3 个案场所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2.1.4 雕塑的分布与数量
    2.2 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的体现
        2.2.1 分布形态的差异性
        2.2.2 与环境融合的差异性
        2.2.3 雕塑本体表现的差异性
    2.3 个案场所中公共雕塑的评估
        2.3.1 评估标准
        2.3.2 标准的补充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共雕塑的地域性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3.1 公共雕塑的规划
        3.1.1 城市总体规划在先
        3.1.2 雕塑规划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1.3 雕塑整体规划与局部规划的关系
    3.2 公共雕塑的设计与实施
        3.2.1 公共雕塑建设的系统性
        3.2.2 以公众为主导
        3.2.3 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共生和营造
        3.2.4 公共雕塑的本体创作
        3.2.5 可持续性原则
    3.3 公共雕塑的局限性
    3.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和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作品

(10)浅析城市雕塑在景观艺术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城市雕塑的属性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1 主题性与标识性
        1.1.1 主题性——纪念性城市雕塑
        1.1.2 主题性——主语性城市雕塑
        1.1.3 标识性——区域识别性城市雕塑
        1.1.4 标识性——功能识别性城市雕塑
    1.2 景观性与修饰性城市雕塑
        1.2.1 公共景观雕塑
        1.2.2 园林景观雕塑
    1.3 装置性与参与性
        1.3.1 地景景观雕塑
        1.3.2 装置性景观雕塑
        1.3.3 互动性景观雕塑
    1.4 风格性与建筑性
第二章 城市雕塑在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播
    2.1 城市雕塑传达环境的意味
    2.2 城市雕塑抒发审美的情致
        2.2.1 真、善、美的统一
        2.2.2 节奏韵律的组合
        2.2.3 比列尺度的把握
        2.2.4 有效地景观表现
    2.3 城市雕塑的环境符号语言
        2.3.1 造型的符号语言
        2.3.2 色彩的符号语言
        2.3.3 材料的符号语言
        2.3.4 艺术意象的符号语言
第三章 城市雕塑的设计与环境艺术
    3.1 建筑特色与城市雕塑设计
        3.1.1 建筑本身的设定
        3.1.2 建筑在景观中的艺术处理
        3.1.3 建筑的灯光运用
    3.2 水体特征与城市雕塑设计
        3.2.1 运用水体来创作城市雕塑
        3.2.2 水体雕塑作为空间衬托
        3.2.3 抽象的自然表现
    3.3 城市空间与城市雕塑设计
    3.4 区域特色与城市雕塑设计
第四章 城市雕塑的人文与生态和谐
    4.1 人文与生态和谐的持续发展
    4.2 建筑特色的传承与对话
    4.3 商业环境的个性营造
    4.4 区域特色的文化交流
第五章 我国城市雕塑中存在的问题
    5.1 当代中西方城市雕塑的对比
    5.2 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及解决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雕塑规划提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传承视角下北京城市雕塑空间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D]. 张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城市道路景观中主题公共雕塑的创作与研究 ——以西安市空港新城迎宾大道雕塑为例[D]. 杨欣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向公共艺术规划转型的城市雕塑规划——以广州为例[J]. 艾勇军. 中国名城, 2018(09)
  • [4]国内城市雕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关于城市雕塑规划的几点思考[A]. 岳晓琴,艾勇军. 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风景环境规划), 2017
  • [5]雕塑专业期刊在行业中的导向与引领探究 ——以《雕塑》杂志研究为例[D]. 李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6]另一种中国当代雕塑史 ——1995-2015年《雕塑》杂志研究[D]. 黄娅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7]城市雕塑的艺术文化性探析[J]. 李霁. 品牌(下半月), 2014(12)
  • [8]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雕塑艺术的价值建构——以西安城市雕塑为例[J]. 任武列. 大舞台, 2014(08)
  • [9]公共雕塑地域性差异研究 ——以西安和深圳的公共雕塑为例[D]. 周小牧. 江南大学, 2014(03)
  • [10]浅析城市雕塑在景观艺术中的作用[D]. 吕东辰. 鲁迅美术学院, 2014(04)

标签:;  ;  ;  ;  ;  

城市雕塑规划概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