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简称的分类与标准

中文简称的分类与标准

一、汉语简称的分类及其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邵先强[1](2019)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缩略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汉语缩略语教学更多体现的是技能教学性质,本文首先对汉语缩略语本体作了简单总结,包括内涵与范围、分类与特征、构造规则与理据以及规范化问题。其次,分析了三部汉语教学大纲和25本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缩略语,结果表明对外汉语教材存在大量的汉语缩略语,而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收录的缩略语十分有限且未提出相关教学要求,从而导致教学方面还缺乏足够重视。再次,以问卷方式调查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缩略语的情况。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缩略语的敏感性越强,掌握的缩略语也就越多。虽然课堂上较少涉及缩略语的内容,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在课下还经常通过人际沟通、社交网络学习汉语缩略语。我们主张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汉语缩略语的内容,但缩略语要严格筛选,形成课上教学和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最后重点阐释汉语缩略语教学特点,尤其突出技能教学;要把握好技能性、实用性、阶段性、针对性四个原则。在教的方面从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加强,学的方面则鼓励学生树立良好态度,扩大词汇储备,丰富学习渠道,奠定厚实的基础。

肖慧[2](2018)在《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载体。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和载体,语言与社会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换言之就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变现象。社会的嬗变促使语言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充分体现在构成语言体系的各个环节及因素中。与印欧、拉美语系不同,汉语是集音、形、义三要素为一体的、内蕴最为丰富的符号表意系统,而词汇(也可称为语汇)又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变异因素。语言对社会嬗变的变异对应正是来自词汇的敏感反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词汇的大量产生,正是社会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乃至新观念的集中反映。透过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语言的变异现象可以全面梳理并了解社会各阶段不同的发展形态及深层的变化原因。因此,研究语言的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语言本身的变异性是语言所独有的最本质的特征。随着我国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变化,现代汉语在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异现象。在这些变化中,最突出的就是词汇或者说语汇的变异。而词汇(或语汇)的变异功能又体现在词汇的增与减上,即:新词语的强势传播以及传统词语的弱化与隐退这两个方面。根据其来源,.新词语可以分为外来词、新造词及方言词三种形式。从其构成方式来看,新词汇可分为自源性新词和他源性新词。从构成新词汇的语素来看,外来语素又占绝对优势。这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与趋势。新词素的大量出现,使得新词汇较传统的汉语语汇有了以下明显的特点:一是新的缩略词语的广泛传播与使用;二是在音节上向多音节方向转变;三是外来词与异族词显着增多;四是外来的字母代词的使用频率加大。现代汉语变异的第二个特征就体现在现代汉语共同语系统中语义,或者说词素的变异上。新时期汉语语义的变异是指现代汉语词义系统中新义位的增加,以及对原词义理解与使用上的偏移。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就词汇(或语汇)中最基本、最活跃、最微小构成单位的词素来说,新时期汉语中产生的新词素并不多,且大都是音译外来词成分的语素化。通过汉语本身延伸而产生的新词素数量极少,且多是地方方言语素的加入,比如广东及港澳台等地区。总的来说,现代汉语语义变异具有单义新词新增比例大、词义的组合性强,且词义分布地域广等特.点。现代汉语语法的变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词汇的聚合;二是词汇的组合。目前,汉语中广泛使用的ABB或者AABB重叠式表达、语汇中类词缀的大量出现和表现在词的游移性方面的现象都属于聚合的范畴。组合式变异,包括两类:一是指出现的新的语法构成现象,二是指存在但偏离于传统语法组合规则的新语言现象。现代汉语语法在组合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以下结构方面:“被X”结构”、“有+VP”结构以及“副+名”的新造词组合、动宾复合词带宾语等表达形式。这些语法变异现象的产生和兴起的深层原因正是源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乃至大众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不仅折射着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凸显了语言自身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语言的变异是内、外诱因合力的结果。内因包括语言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外因则包括社会变化、语言的认知与交际功能以及语用心理因素等等。新时期汉语大量新结构、新词族的出现,通常是先创造一个新词语或新结构,然后便进入了批量化的类词族、类结构“生产模式”。现代汉语中词汇、语义及语法的变异,似乎使汉语完全进入一个混沌、无序的发展状态,但汉语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正是通过其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调节与变异,不断地推动着汉语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完美走向完美。随着社会的变化又会出现新的无序和不完美,语言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总之,就汉语自身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功能来看,其自身变异的存在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合理性,这一矛盾体在汉语的发展变异过程中会得到完美的统一。

王金凤[3](2017)在《浅谈现代汉语简称现象》文中认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的节奏也随之日益加快,高效简洁的事物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宠。现代汉语领域亦受到时代浪潮的影响,要求词语经济而简练地指称客观世界,语言大量且迅速地传达信息。为适应这种趋势,简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文首先从横向和纵向两大维度阐释现了代汉语简称的特征,然后自语言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现代汉语简称出现的原因,最后对现代汉语简称的研究提出了一定建议。

贡觉罗布[4](2016)在《浅论汉藏缩略语对比与转换》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过程中越来越追求便捷、高效,使得交际语言中不断地涌现了大量的缩略语。由于缩略语形式简单,而且包含的信息量大,正符合人们语言交流中的经济性原则。因此,缩略语在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当今社会交往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用最便捷的手段达到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目的。尤其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果不懂得缩略语的内涵就会造成理解和交流的障碍。当前在藏区主要通过汉语为媒介,各种诸多领域的内容翻译成藏语,展现给藏文读者,当我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避免不了关缩略语的翻译问题,它不仅仅是直译和意译的单层理论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到缩略语的使用频率和可理解性和接受性等语言学层面的问题。故此,我们有必要对汉藏缩略语的构成进行比较研究,且在译法上以语言学为向导,结合缩略语的演变规律,探析汉语缩略语在藏语当中可否按缩略形式对等翻译的问题。目前在汉藏翻译界对汉藏缩略语进行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寥寥无几,且尚未形成可作圭臬的细节性理论。趋于上述诸多问题,本文分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概述缩略语的定义及意义。第二部分是本论,首先把汉语缩略语的构成方式分成三个大类,八个小类;藏语缩略语分成三个大类,十八个小类,然后分别对汉藏缩略语的构成方式、语法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其次探寻两种语言当中各种缩略语的异同。第三部分是结论,掌握汉藏缩略语构成方式及语法特点和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阐述汉语当中各种缩略语在藏译过程可否对等翻译的问题。

刘云婷[5](2015)在《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词典》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篇论文主要是选取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新增词语作为一个研究视角,透过这一视角考察研究近些年来的词汇变化情况,并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运用了计量统计的方式,对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相对于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条)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的变化从词长、词性等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分析其变化的深层原因。其次,根据整理出的3200余条新增词语这一研究资料,从宏观整体上研究其在来源、特点、构词方式、收词原则的规律。这些角度的深层次分析,便于我们更加整体深入、规律系统的认识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收的词条,发现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对语言的冲击与影响。在本篇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的造词格式是否应当录入典,以及如何录入的问题;二是由字母词问题引发的关于语言纯洁性的问题的探讨,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认为语言的本质就是交际的工具,真正纯洁的语言是不存在的,最具有活力的语言应该是包容的语言,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语言来增强自身表达能力的语言才能最持久,最能广泛的传播,因此对于字母词我们应该持乐观开放的心态,合理吸收运用字母词,充实丰富本民族语言。

苏子珺[6](2014)在《我国政府网站域名的选择与规范化调查》文中认为域名是一种使用自然语言标识入网计算机、方便网民记忆网络地址的人性化技术手段。当前我国政府网站域名的设置存在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域名使用的语言不一、域名的构成规则不尽相同。域名命名方式的不一致增加了网民的记忆负担,不利于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良好互动和密切联系。本文主要调研当前我国国务院各部门网站域名的使用状况,通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语言文字体系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如埃及、泰国、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越南、波兰、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政府网站使用的域名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域名设置这一独特语言现象的普遍规律,为我国政府网站域名的编制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此前信息情报学、管理学等方面探索域名整理及规范的研究不同,本文从命名学的视角,总结出“准确度、长度、辨识度、熟知度”的域名命名原则,即,好的域名应便于准确输入、短小精悍便于记忆、与实体名相联系便于理解、符合网络受众的认知习惯。本文对我国现有的政府域名形式进行考察,发现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形式的域名简单易记、直观易懂、符合中国网民的语法习惯,符合以上域名命名原则。本文再通过对我国政府域名设置的认可度进行小规模问卷调查,验证了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的域名形式正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域名形式。政府网站域名作为政府机构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一种命名方式,是传统命名学和专名学研究对象在全球化语境(多语环境)下网络信息时代(技术背景)的新发展。选择合适的域名语言,体现了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对语言应用的正向干预。制定科学的域名构造规则,反映了命名学研究对语言使用规范的指导。此外,基于本文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域名命名对密切党群关系、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等也具有现实意义。

祁世明[7](2011)在《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文中认为语言和社会之间相互依赖,存在着共变现象。(W.Bright,1964)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促使语言产生变异,并充分体现于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发展变化最活跃的因素,对社会变迁的反应最为敏感。社会发展中,新事物、新现象和新观念层出不穷,词汇系统也就直接作出反映,大量的新词语不断产生。一方面,社会发展是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变化与创新是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动因。另一方面,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诸要素毫无疑问也制约新词语产生的组合形式和变异方向。与印欧语系不同,汉语是结合音、形、义三者于一体的符号表意系统。语音、方块字、句法、语义等因素对汉语造词都产生影响。汉语新词语中,除了音译的外来词和旧词新用外,大部分是非组构性的复合词。传统语义学虽然认识到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和核心,语义造词是语言生成的根本,但其单一、孤立和静止的语义观对语言生成的解释显得捉襟见肘。而认知语言学坚持从现实——认知——语言三方面对语言进行研究,认为语言的产生是经历客观和主观两个过程,客观现实经过体验和认知加工形成语言。客观世界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反映到语言中,语言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语言认知是以现实为基础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基于心理空间的概念化的过程。语义层源于概念的建构,并通过语音、词汇和语法来表征内容。Jackendoff(1983,1987,1990)以词汇概念为出发点建立了基于概念结构的概念语义理论,认为概念就是“能体现语言表达式意义的心理表征”,(Jackendoff,1990:11)概念相当于语义,概念结构也就是语词的心理表征结构。Gilles Fauconnier(1985/1994,1997)、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2002)先后提出并发展了心理空间理论、思维和语言中的映现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能力。概念整合理论当今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已得到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证实。概念整合理论对自然语言意义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特别是整合过程中层创结构的形成而引起层创意义的产生对汉语新词语合成意义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本文基于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自2005年始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新词语作为语料,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对汉语新词语中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机理进行研究。在深入探讨新词语产生的理据和生成过程之前,本文首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中大量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会变革和发展已使当代汉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突出表现在大量新词语不断出现,并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应用,旨在概括汉语变异的现状,提出研究汉语衍生的意义和必要性;其次,本文根据语料对汉语新词语变异的显着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指出变异中新词语组合方式和结构特征虽然存在较大差异,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目的在于说明探讨汉语变异的可行性;接着,本文在分析汉语已有的构词法和造词法对词语生成研究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新词语的非组构性复合词的生成理据的解释具有一定优势,并尝试运用整合理论对语料中的双音节复合名词、隐喻词、仿拟词等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语料分析本文总结汉语变异的时代性、能产性、经济性等认知特征,并得出启示,即汉语造词和运用应该遵循语言规范性。

蒋华[8](2011)在《简称理据与简称原则之研究》文中提出简称大量存在于不同语言,是语言的共性之一。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语言内在的发展规律主要是词的双音节化发展趋势是简称得以存在的理据。简称原则是应选择有区别性的义素,同时要避免语义不明。

郭国权[9](2011)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缩略语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词汇学而非修辞学意义上的缩略语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经过学者们半个多世纪的探索,缩略语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往的研究可以将其概括为缩略语的名称与分类问题,缩略语的属性与语法功能问题,缩略语的形成机制与理据问题等三个方面。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完整的阐释和评价,可以让我们对词汇学意义上的缩略语研究成果有一个系统性认识。

田勃[10](2010)在《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之后,新词新语大量涌现。据我们所统计的数据显示,《新词语大词典》等几本新词语词典中共收词语21000条,其中采用简缩手法创造的词语2839个,约占总数的13.52%,也就是说,每产生8个新词语就有1个新词语是用简缩手法创造的,简缩造词己成为新时期一种重要的造词方式。本文以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采用了宏观与微观、定量与定性、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了词汇学和语法学的有关理论,语言类推机制和词化的研究成果,对《新词语大词典》中的简缩词语及其它语料进行了考察并作具体分析。全文把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分为语素型和非语素型两个大类,运用计量研究的方法考察新词语中简缩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要有压缩、合称、数字简缩、截略、英文简缩和汉拼字母简缩六种。通过新词语中简缩词语与原形式在语音形式、语义内容、语法功能和语用方面的比较,肯定了二者在语音形式上的对应性,举例说明了二者在语义内容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分类考察了二者的语法结构及功能并探讨了简缩词语的语用效果,最后总结了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具有能产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旨在深入认识简缩词语在新时期的变化和发展。其中能产性主要体现在简缩类推产生新词、简缩形式“再构”和字母简缩产生新词三个方面;不平衡性体现在产生新义语素和词化程度不同两个方面。

二、汉语简称的分类及其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简称的分类及其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缩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汉语缩略语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语缩略语概述
    第一节 汉语缩略语的内涵及其范围确定
        一、缩略语的内涵
        二、缩略语范围的确定
    第二节 汉语缩略语的分类与特征
        一、汉语缩略语的分类
        (一)从缩略后新形式的性质角度划分
        (二)从词语缩略方法的角度划分
        (三)从语义所指内容的角度划分
        (四)从语言和言语的角度划分
        二、汉语缩略语的特征
        (一)汉语缩略语整体上双音节占优势
        (二)汉语缩略语的构成方式是汉语特有的
        (三)汉语缩略语的形式和意义是间接反映关系
        (四)汉语缩略语内部层级性明显
    第三节 汉语缩略语的构造规律和生成理据
        一、汉语缩略语的构造规律
        (一)压缩法构造的汉语缩略语
        (二)简略法构造的汉语缩略语
        (三)统括法构造的汉语缩略语
        二、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理据
        (一)语义对称分布原则
        (二)取首原则
        (三)避歧原则
    第四节 缩略语的规范问题
        一、汉语缩略语的一系列不规范现象
        (一)生造汉语缩略语
        (二)一个固定说法存在多种缩略形式
        (三)汉语缩略语的滥用
        二、汉语缩略语规范标准
        (一)自身规范层面
        (二)使用规范层面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语缩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分布情况统计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一、《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二、《新HSK词汇大纲》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三、《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中缩略语的分布情况
        一、依据阶段水平与教学课型的统计分析
        二、依据缩略语构造方法的统计分析
        三、依据缩略语位置分布的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缩略语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信息
        一、调目的和方法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二节 来华留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习水平统计分析
        一、来华留学生个人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二、来华留学生汉语缩略语学习水平统计分析
    第三节 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缩略语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分析
        一、个体因素
        (一)语言敏感
        (二)学习方式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态度
        (五)学习动机
        (六)个体特征
        二、外部因素
        (一)社会语言环境
        (二)课堂语言环境
    第四节 调查结果讨论与总结
        一、汉语课堂应适当引入汉语缩略语的教学内容
        二、作为教学项目的缩略语须严格筛选
        三、缩略语教学要形成课堂讲练与课下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外汉语缩略语课堂教学探索
    第一节 对外汉语缩略语教学特点
        一、以技能教学为中心
        二、教学的阶段性和层级性
        三、对语境的高依赖性
        四、规则使用局限于语言解码
    第二节 对外汉语缩略语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一)重点讲授典型的汉语缩略语
        (二)重点讲授主要构造方式
        (三)重点培养汉语缩略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难点
        (一)汉语缩略语自身因素
        (二)教学环境因素
    第三节 对外汉语缩略语教学原则
        一、技能性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三、阶段性原则
        四、针对性原则
    第四节 改进汉语缩略语教学的策略
        一、教的方面
        (一)对外汉语教学大纲要增设汉语缩略语的教学要求
        (二)对外汉语课程设置要体现汉语缩略语教学目标
        (三)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要增加汉语缩略语的注释和练习
        (四)对外汉语教师要努力提高汉语缩略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五)汉语缩略语词典编纂要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结合
        二、学的方面
        (一)重视汉语缩略语作用,树立良好学习态度
        (二)扩充词汇量,培养语言敏感度
        (三)丰富学习渠道,采取正确学习策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2.1.2 国外实证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2.2 国内实证研究现状
    2.3 语言变异原因、定义及分类
        2.3.1 语言变异的原因
        2.3.2 语言变异的定义
        2.3.3 语言变异的分类
第3章 汉语词汇变异现象
    3.1 基于词汇学的词汇变异分析
        3.1.1 词语长度
        3.1.2 词语构成材料
        3.1.3 结构方式
        3.1.4 词性分布
    3.2 词汇变异的表现分析
        3.2.1 具有明显的词族特点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特点
        3.2.3 ABB式叠词的变异特点
        3.2.4 “被”字短语的变异特点
        3.2.5 外来词的变异特点
        3.2.6 新词产生
        3.2.7 社会阶层方言形成
        3.2.8 民族方言演进
        3.2.9 普通话发展
    3.3 词语变异的个案研究
        3.3.1 成语变异分析
        3.3.2 贬义词语褒义化变异分析
    3.4 词汇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3.5 小结
第4章 汉语语义变异现象
    4.1 语义变异的类型
        4.1.1 理性意义的变异
        4.1.2 感情色彩的变异
    4.2 语义变异的方式
        4.2.1 认知主体的体验性
        4.2.2 不同领域间的比较
        4.2.3 不同领域间的互动
        4.2.4 语义变异的激活方式
        4.2.5 情感化的过程
    4.3 词义变异
        4.3.1 词义引申法产生的变异
        4.3.2 语音模拟法产生的变异
        4.3.3 缩略法产生的变异
    4.4 语义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4.4.1 变异的合理性
        4.4.2 变异的不合理性
        4.4.3 变异的规范化使用
第5章 汉语语法变异现象
    5.1 语法变异的分类
        5.1.1 聚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5.1.2 组合方式产生的变异
        5.1.3 语言渗透产生的变异
    5.2 句法推动下的语法变异
        5.2.1 句法成分的变异
        5.2.2 语序的变异
        5.2.3 特殊格式的句法变异
    5.3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
        5.3.1 网络语言语法变异的类型
        5.3.2 词性的随意活用
        5.3.3 语气、人称等代词的生造
        5.3.4 混合句的大量使用
        5.3.5 网络语言的语法变异特点
    5.4 语法变异的规范性思考
        5.4.1 规范性原则
        5.4.2 规范性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
    6.1 语言自身的发展因素
        6.1.1 语言的功能因素
        6.1.2 语用变化因素
        6.1.3 语言类推因素
    6.2 外界环境的因素
        6.2.1 政治因素
        6.2.2 科技因素
        6.2.3 经济因素
        6.2.4 媒体因素
        6.2.5 文化因素
        6.2.6 特定事件因素
    6.3 内外因素的碰撞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发现
    7.2 应用启示
    7.3 研究的局限性
    7.4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浅谈现代汉语简称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汉语简称的特征
     (一) 与英语简称相比
     (二) 与古代汉语简称相比
二、现代汉语简称出现的原因
     (一) 社会心理因素
     (二) 语言内部因素
        1、语言的经济性
        2、语言内在的发展规律
三、现代汉语简称研究的建议

(4)浅论汉藏缩略语对比与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5)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研究概述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现汉》第六版新增词语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计量统计研究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计量统计概述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计量统计分析
第二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的来源
第三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的特点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语义领域广泛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具有时代性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的构词方式
    第一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新词语的构词方式
    第二节 第六版《现汉》新增新词语与补充词语构词方式的关系
第五章 第六版《现汉》新增词语的增收原则
    第一节 增收新词的通用性和稳定性原则
    第二节 增收新词的其他四项原则
第六章 第六版《现汉》增收词语的相关问题浅析
    第一节 关于一些新的造词格式的浅析
    第二节 关于新增词语中字母词问题浅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我国政府网站域名的选择与规范化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全文构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应用及社会语言学
        2.1.1 语言生活与语言景观
        2.1.2 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
        2.1.3 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2.1.4 我国的语言规划实践
    2.2 专名学与命名研究
        2.2.1 命名与专名学
        2.2.2 简称与全称
    2.3 域名及机构域名的规范化
        2.3.1 域名与域名构成
        2.3.2 域名语言的选择
        2.3.3 现有对域名规范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设计
    3.2 数据收集
        3.2.1 域名获取
        3.2.2 数据
    3.3 编码设置
        3.3.1 语言代码
        3.3.2 域名规则
    3.4 数据加工
        3.4.1 国外政府网站域名加工处理
        3.4.2 我国政府网站域名加工处理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数据结果分析
        4.1.1 我国政府网站域名使用现状
        4.1.2 国外政府网站域名使用现状
    4.2 政府网站域名设置的对策建议
        4.2.1 域名命名原则
        4.2.2 域名认可度调查
        4.2.3 机构名简称
        4.2.4 备用域名
        4.2.5 网站meta-tag(元标识)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的研究发现
    5.2 本文的意义
    5.3 本文的贡献
    5.4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国务院机构中英名录
    附录Ⅱ 国务院机构网站域名来源及域名编码
    附录Ⅲ 国外政府机构名录、网址及域名编码
    附录Ⅳ 域名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7)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4 论文架构
第二章 语言的本质属性和变异的动因
    2.1 语言的本质属性
        2.1.1 语言的社会性
        2.1.2 语言的体验性
        2.1.3 语言的象似性
    2.2 语言变异的根本原因
        2.2.1 政治与语言生活
        2.2.2 科技与语言生活
        2.2.3 经济与语言生活
        2.2.4 社会分化与语言生活
        2.2.5 典型事件与语言生活
        2.2.6 主流媒体与语言生活
    2.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体现和规律
    3.1 汉语词的形式与变异
        3.1.1 汉语的方块字与变异
        3.1.2 汉语词的语音形式与变异
        3.1.3 新词语变异的词汇学分析
        3.1.3.1 词语长度
        3.1.3.2 词语构成材料
        3.1.3.3 结构方式
        3.1.3.4 词性分布
    3.2 新词语变异的规律分析
        3.2.1 词族现象明显
        3.2.2 双音节、三音节合成词的变异
        3.2.3 ABB 式叠词的变异
        3.2.4 被字结构的变异
        3.2.5 外来词
    3.3 小结
第四章 传统语言学对汉语词语生成阐释的局限性
    4.1 汉语词语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4.1.1 音节、字、语素与词的区分和关系
        4.1.2 词与词组的区分和关系
    4.2 字本位
    4.3 词本位
    4.4 汉语的造词法及其发展趋势
    4.5 汉语词义的理解
    4.6 认知语言学对语义阐释的优势
    4.7 小结
第五章 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对汉语新词语理据的认知力
    5.1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
        5.1.1 概念的产生
        5.1.2 词义与概念
        5.1.3 概念结构
        5.1.4 心理空间和映射
        5.1.5 概念整合理论
    5.2 概念整合理论在汉语新词语生成和理解中的应用
        5.2.1 组构论与整合论
        5.2.2 双音节复合词的分类
        5.2.3 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1 “名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3.2 “形容词+ 名词”双音节复合名词
        5.2.4 隐喻词
        5.2.5 仿拟词
    5.3 汉语新词语中复合词的生成过程及相关因素
    5.4 小结
第六章 当代汉语变异的认知特征
    6.1 时代性
    6.2 能产性
    6.3 经济性
    6.4 社会心理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启示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对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2003 年-2005 年新词表(251 条)
附件2:2006 年新词表(172 条)
附录3:2007 年新词表(254 条)
附录4:2008 年新词表(359 条)
附录5:2009 年新词表(396 条)
附录6:English Summary

(8)简称理据与简称原则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简称存在的理据
    (一)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二) 语言内在的发展规律
三 简称当选择有区别性义素
四 简称当避免语义不明

(9)20世纪50年代以来缩略语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缩略语名称与界定
二缩略语的属性与语法功能
三缩略语形成机制与理据

(10)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简缩词语的研究概况
        0.1.1 简缩词语的界定
        0.1.2 简缩词语的构造原则
    0.2 新词语中简缩词语研究概况
    0.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0.4 本文的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0.4.1 研究范围
        0.4.2 语料来源
1 新词语中简缩词语的构成方式
    1.1 语素型
        1.1.1 压缩型简缩词语
        1.1.2 合称型简缩词语
        1.1.3 数字型简缩词语
        1.1.4 截略型简缩词语
    1.2 非语素型
        1.2.1 纯英文字母简缩型
        1.2.2 汉拼字母简缩型
2 新词语中简缩词语与其原形的比较
    2.1 语音形式
    2.2 语义内容
        2.1.1 一致性
        2.1.2 差异性
    2.3 语法功能
        2.3.1 语素型简缩词语
        2.3.2 数字型简缩词语
        2.3.3 非语素型简缩词语
    2.4 语用分析
        2.4.1 语境因素
        2.4.2 语用效果
3 新词语中简缩词语的特点
    3.1 能产性
        3.1.1 简缩类推产生新词
        3.1.2 简缩形式“再构”
        3.1.3 字母简缩产生新词
    3.2 不平衡性
        3.2.1 产生新义语素
        3.2.2 词化程度不同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汉语简称的分类及其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缩略语研究[D]. 邵先强.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2]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及语法变异现象研究[D]. 肖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3]浅谈现代汉语简称现象[J]. 王金凤. 青年文学家, 2017(08)
  • [4]浅论汉藏缩略语对比与转换[D]. 贡觉罗布. 西藏大学, 2016(02)
  • [5]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新增词语研究[D]. 刘云婷.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6]我国政府网站域名的选择与规范化调查[D]. 苏子珺.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09)
  • [7]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 祁世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04)
  • [8]简称理据与简称原则之研究[J]. 蒋华. 求索, 2011(02)
  • [9]20世纪50年代以来缩略语研究述评[J]. 郭国权. 求索, 2011(01)
  • [10]新词语中的简缩词语[D]. 田勃.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中文简称的分类与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