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技术进展

碳纳米管技术进展

一、碳纳米管技术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高飞飞,杜斌,刘锌,陈浩,陈阳,侯伟[1](2022)在《介孔材料促进骨修复的优势》文中认为背景:介孔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容、孔径连续可控等特点是优秀的缓释载体材料,其在骨修复领域应用广泛。目的:总结介孔材料在骨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esoporous nanoparticles,Biological materials,Control release,Bone regeneration,Mesoporous materials,Support material,Nanomaterials,Porous materials",中文检索词为"生物材料、介孔材料、骨再生、骨修复、药物控释、支架材料、纳米材料、多孔材料"。最终纳入72篇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1)介孔材料治疗骨缺损疾病有着独有的优势:介孔低纳米级的孔径可以有效控制药物(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庆大霉素等)长期稳定地释放;一些介孔材料不仅可以被生物体吸收,甚至自身具有骨诱导活性促进骨生成;某些材料不仅机械强度高,而且有更加轻便等优良特性。(2)目前在此方面研究较多的几类材料有硅基材料、碳材料、羟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及金属材料,这些材料结构稳定、易于表面功能化,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机械性能好,是治疗修复骨缺损的优秀候选材料。(3)在硅基材料中,二氧化硅的中空微球结构使得其载药量大,硅酸盐材料可被生物体吸收或者与骨整合。(4)介孔碳材料有2类,其一是介孔碳微球,中空球体,载药量大,可被生物体代谢;其二介孔碳纳米管,机械强度极高,材料轻便,具有导电性,有一定骨诱导能力,可成为骨替代材料,这使其成为最富有应用前景的骨修复材料,甚至替代缺损肢体成为新型生物义肢。(5)羟基磷灰石具有骨传导能力,在骨修复治疗的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如牙科修复材料),其介孔化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后,植入非承重骨缺损部位时,不仅可促进骨再生而且羟基磷灰石可被生物体吸收。(6)介孔生物玻璃,即第3代生物玻璃,其生物体内降解产物具有促骨生成特性,由于此类材料的合成多样性,其于强化的结构功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最优秀的骨修复材料。(7)将金属材料用作骨替代材料的研究发现,把金属植入体表面介孔化后,即使不负载药物,植入物表面的成骨细胞攀附也比普通植入物更好。

戴远哲,唐波,张振宇,任首龙[2](2021)在《碳纳米管/石蜡相变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石蜡系相变材料具有较高的潜热值和单位质量储能密度,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作为中低温相变材料中重要的一类,石蜡系是制备室温及低温环境下相变复合材料的首选,但是导热率较低等缺陷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化进程。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微观结构和优良的导热性能,故被认为是有望显着改善石蜡系相变材料热性能不足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因此碳纳米管/石蜡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成为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石蜡系相变材料与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针对其制备设计、微胶囊化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系统归纳和评论,并对碳纳米管/石蜡相变复合材料所面临的挑战(制备工艺复杂、稳定性差、实际评估少等)及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掺杂比、浸润性、经济性等)进行展望。

冯金霞,田亚玲,邓培红,巫祎咏,刘军,李广利,贺全国[3](2021)在《非酶纳米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物检测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非酶纳米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非酶纳米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检测成本低、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响应快速等优点。碳纳米材料、纳米金属颗粒、纳米金属氧化物和纳米导电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有机磷农药电化学传感器的性能。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在合成纳米材料用于分析物特异性检测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些材料可用于构建高特异性、强选择性和经济有效的电化学传感器,以取代其他分析技术。鉴于各类纳米材料新结构的重要性,对非酶纳米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纳米复合材料在有机磷农药检测中的应用。

许海涛,彭练矛[4](2021)在《碳基集成电路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目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对芯片算力和能效的要求越来越高,硅基芯片技术受到功耗墙、存储墙和尺寸缩减等限制,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需要新的沟道材料和新的芯片架构推动信息电子产业的继续向前,碳纳米管CMOS技术是目前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集成电路技术。【方法】针对碳纳米管集成电路发展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性技术,分别从芯片用碳纳米管材料、碳纳米管晶体管技术和系统集成三个方面,阐述其研究进展,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碳纳米管集成电路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材料、器件和系统集成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步与突破,包括高纯度半导体碳纳米管阵列材料的制备、接近理论极限的高性能弹道碳纳米管晶体管器件、碳纳米管三维单片集成系统等。【结论】碳纳米管是构建场效应晶体管的理想沟道材料,可以实现高速低功耗的弹道输运,结合三维单片集成的架构优化,碳纳米管集成电路技术在性能、功耗、面积、功能集成、成本等方面将展现出巨大的优势,满足未来信息处理对芯片的需求。

王进,郑丹,谢公南[5](2022)在《碳纳米管定向排列性能强化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针对碳纳米管定向排列精度低、性能提升效果差的问题,对碳纳米管定向排列的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总结碳纳米管定向排列在电学、力学和热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在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分析碳纳米管改善基体性能的机理,明确碳纳米管纤维桥接在基体增韧方面的作用,为碳纳米管分散性差、界面结合强度低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法。通过综述发现,碳纳米管颗粒链的形成会促进碳纳米管性能的轴向拓展,对比力学和热学领域应用研究,碳纳米管在电学领域的改性应用对定向排列精度要求更高。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客观描述及全面分析,指出传统排列方法不能成为碳纳米管精准应用的控制手段,总结出精准控制排列、三相界面结合及量产技术将成为碳纳米管研究的重点,为碳纳米管材料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

乔俊宇,李秀涛[6](2021)在《基于MOFs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碳纳米管(CNTs)作为纳米材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自其诞生以来就成为碳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金属有机框架(MOFs)凭借其独特的多孔结构,近年来在各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前沿之一。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对具有不同功能特性材料的复合技术研究,已经成为解决材料应用领域中关键问题的主要方法。而碳纳米管和金属有机框架作为目前材料领域两类十分重要的纳米材料,通过复合技术将碳纳米管的高导电特性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高比表面积、丰富孔道分布特性相结合是研究与应用的必然趋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金属有机框架和碳纳米管的主要复合形式和制备方法,整理了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锂电池、催化、吸附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两种材料性能的协同提升方面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指出CNTs与MOFs材料的复合以及CNTs的生长分布具有很高的随机性,对其实现进一步控制是未来的技术研究重点。

杨露寒,张家振,徐煌,周洁,邱汉迅,陈刚[7](2021)在《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其光电探测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光电探测器在遥感、夜视、侦察、医学成像、环境保护和化学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光电探测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直接影响着光电探测器的性能。近年来碳纳米管由其所具有的独特光学和电学性能迅速成长为光电探测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虽然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单根碳纳米管的光电响应机理研究,但由于未来应用场景中必然是以碳纳米管薄膜为基础的,因而围绕制备大面积、高密度、高取向、高均匀度碳纳米管薄膜,并以此为基础制备光电探测器件成为了近期碳纳米管光电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围绕近年来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其在光电探测器件应用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分别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讨论,并展望了碳纳米管薄膜光电探测器的发展趋势。

蔡涛涛[8](2021)在《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导电耐蚀涂料在石油化工设备、电力设施的安全防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减少因腐蚀和电荷累积而造成的灾难性事故的发生,避免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导电耐蚀涂层多以高分子涂层中添加导电介质组成的复合涂层为主,制备方式多采用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手工涂刷液相涂料。其中,第一种方式制备的涂层孔隙率大,耐蚀性和结合强度也较差,使用寿命短;第二种方式制备的涂层极易发生第二相导电介质的沉降,涂层均匀性差,从而严重影响复合涂层的导电性。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本课题以液态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为导电介质,采用静电喷涂液相环氧树脂的方式制备导电耐蚀涂层。本方法在充分发挥了液态环氧树脂优异粘结性、耐蚀性的同时,利用静电场对导电介质MWCNTs的定向排列作用提高了涂层的导电性,使制备出的涂层性能优于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手工液相涂刷法制得的涂层。本课题首先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和传统粉末静电喷涂涂层、手工涂刷涂层的性能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 MWCNTs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导电性、耐蚀性、结合强度、表面硬度、光泽度、摩擦磨损性能、热稳定性等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静电力可使MWCNTs均匀分布,导致制备涂层性能优于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涂层和液相涂刷方式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MWCNTs添加量为0.5wt%时,液相静电喷涂方式制备涂层的体积电阻率是4360Ω·m,是液相涂刷方式制备涂层的1/8左右。在MWCNTs含量为0.5wt%~2wt%范围内,涂层中MWCNTs导电通路逐渐增多,涂层电阻率大幅度降低,MWCNTs含量为2wt%时,电阻率降低了 97%。继续增加导电介质含量,部分MWCNTs团聚,涂层中出现MWCNTs团聚下沉,导致制备涂层的电阻率升高。粉末静电喷涂制备导电涂层的固化速度快,涂层电阻率随导电介质含量增大逐渐降低。(2)采用液相静电喷涂法、粉末静电喷涂法和液相涂刷法三种方式制备的相同含量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涂层由于静电场作用使导电介质MWCNTs基本垂直于涂层厚度方向分布于环氧树脂中,基体与涂层间的环氧树脂的含量较高,使该方法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最高。涂刷法制备的涂层中导电介质MWCNTs杂乱无序,彼此交叉缠绕,并且存在碳纳米管团聚下沉,使其结合强度低于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导电涂层,粉末静电喷涂法制备的导电涂层,由于粉末环氧树脂粒径大,存在固化反应不完全以及涂层缺陷较多等问题,使得该方法制备的涂层导电性不如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涂层,结合强度最差。(3)MWCNTs/环氧树脂复合导电耐蚀涂层和纯环氧树脂涂层浸泡在3.5wt%的NaCl溶液后,涂层的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图相似,均属于NaCl溶液扩散速率控制的腐蚀体系。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由于涂层固化时,环氧树脂收缩,MWCNTs不收缩,使得制备涂层的光泽度下降。但由于MWCNTs的强度高于环氧树脂,使得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强度高于纯环氧树脂涂层,而且碳纳米管在摩擦磨损时可以起到润滑作用,导致该方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随着MWCNTs含量的增大,耐磨性逐渐增强,涂层的热稳定性也得到提高。(4)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的MWCNTs/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MWCNTs添加量以2wt%为最佳,此时涂层的电阻率为128Ω·m,涂层在50℃、3.5wt%的NaCl溶液中浸泡30天的腐蚀速率为0.01077mm/a,涂层的结合强度为21.81MPa,采用HT-100型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上测得涂层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411。

栗雯绮[9](2021)在《氧化石墨烯交联改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和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设法解决水污染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在在目前常见的水处理方法中,膜分离技术因其操作简单,节能环保以及化学残余量少等优势面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其中膜分离材料正是该技术的核心要素。氧化石墨烯(GO)作为膜材料领域中的新兴二维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片层堆叠结构、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极其稳定的化学结构而备受关注。然而,片层堆叠紧密、渗透通量低、膜稳定性能差等缺陷极大限制了纯GO膜的应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改善纯GO存在的上述问题,以二氧化硅(SiO2)和碳纳米管(CNTs)纳米粒子作为“楔子”嵌入GO片层中,撑开其片层间距,从而增加渗透通道,构建具有高渗透通量、高分离性和高化学稳定性的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结构。通过真空抽滤技术,采用SiO2和CNTs和对GO膜进行插层改性。制备出GO/SiO2和GO/CNTs复合膜,并对比研究改性前后GO基复合膜的形貌结构、组成成分、润湿性、油水分离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改进Hummer’s 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氧化石墨烯,对其形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片层呈单片薄纱状,其厚度约为1.6 nm。将氧化石墨烯配置成分散液通过真空抽滤法制备成分离膜,研究不同氧化石墨烯含量的分离膜对其渗透通量以及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分离通量从756 L·m-2·h-1降到165 L·m-2·h-1,对甲苯乳液的截留率从83.2%升到99.8%。而且当氧化石墨烯用量为3 mL时,分离膜对油水乳液的渗透通量和截留率达到一个平衡点,此时的分离性能最佳。(2)采用二氧化硅(SiO2)纳米颗粒先与小分子交联剂乙二胺(EDA)结合,再通过真空抽滤的方法随引入氧化石墨烯片层中,制备出GO/SiO2复合分离薄膜。微观结构观察表明二氧化硅颗粒撑开氧化石墨烯片层并产生纳米通道,使原始膜的层间距从0.81nm增加到0.98nm,显着的的增加了渗透通道,且二氧化硅改性后的GO基复合膜仍具有较多的含氧官能团,具有优异的亲水性能;进一步通过接触角结果表明复合膜表面亲水性提高按触角从70.61零下降到45.42°,疏油性能有所改善。采用二氧化硅改性可成倍提高GO基复合膜的比表面积,从8.66m2/g增加到22.82 m2/g。在同等压强下,随着二氧化硅添加量的增加,渗透通量从466 L·m-2·h-1增加到892 L·m-2·h-1。对油水乳液的截留率均在99.0%以上,最高达到了 99.5%。循环测试结果显示,GO/SiO2复合膜在6次循环后仍能保持99.6%的截留率,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3)通过预氧化处理提高CNTs分散和亲水性能,采用真空抽滤方法制备GO/CNTs复合分离薄膜,微观形貌观察表明,CNTs成功充当“纳米楔子”的角色,撑开了原本紧密的GO片层,形成三维网状通道。分析表明GO/CNTs复合膜的层间距从0.81 nm扩大到 0.96 nm;GO 和 GO/CNTs 复合膜的比表面积(8.66 m2/g、21.14 m2/g)和孔体积(0.000653 cm3/g、0.004037 cm3/g)也均有所增大,提高了复合膜孔隙度,有效的增加了分离时的渗透通道。改性后GO/CNTs复合膜的水接触角从71.17°减少到19.62°,亲水性提高。渗透通量可到达1132 L·m-2·h-1,油水乳液的截留率达到99%以上。

李岩[10](2021)在《SW-CNTs/AZ91D复合材料丝材制备及相关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40 μm的AZ91D合金雾化球形粉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通过高能球磨、往复挤压和正挤压工艺制备了 xSW-CNTs/AZ91D(x=0wt%、0.5wt%、1.0wt%、1.5wt%)复合材料丝材,研究了 SW-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丝材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制和摩擦磨损机制。利用该丝材通过电弧增材制造技术(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e,WAAM)制备了WAAM试样,对比了SW-CNTs含量对WAAM试样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复合材料丝材和WAAM试样在420 ℃×4 h固溶+200 ℃×(2 h、4 h、6 h、8 h)时效热处理后的组织与力学性能。主要结论如下:(1)SW-CNTs/AZ91D 复合材料丝材组织由α-Mg、β-Mg17A112相和 SW-CNTs 组成,α-Mg基体晶粒大小为1~10 μm,SW-CNTs实现有效分散,其表面结构损伤较小。SW-CNTs含量为0.5wt%时,复合材料丝材的力学性能最佳,此时硬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 101.7 HV5、341.4 MPa、251.0 MPa和7.6%。SW-CNTs对基体的强化机制主要为Orowan强化和载荷传递强化。(2)对0.5wt%SW-CNTs/AZ91D复合材料丝材进行 420 ℃×4 h 固溶+200 ℃×(2 h、4 h、6 h、8 h)时效处理,与未经热处理的复合材料丝材相比,组织和基体晶粒大小未发生明显变化,固溶+200 ℃×2h时效后复合材料丝材的伸长率最高,达到了 8.2%,固溶+200 ℃×6h时效后,复合材料丝材的硬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了 108.6 HV5、379.2 MPa和277.1 MPa,但伸长率有所降低。(3)在摩擦磨损过程中,SW-CNTs的添加可以有效提高AZ91D基体合金的抗磨损性能。载荷10 N,转动速度336 r/min时,基体合金为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随着SW-CNTs含量的增加,磨损机制转变为以磨粒磨损为主。在较低的载荷和转动速度下,AZ91D基体合金与0.5wt%SW-CNTs/AZ91D复合材料以磨粒磨损为主,随着载荷以及转动速度的不断增加,粘着磨损程度加深,且出现了少量疲劳磨损。(4)WAAM试样组织仍由α-Mg、β-Mg17Al12相和SW-CNTs组成,未添加SW-CNTs的WAAM试样组织α-Mg基体晶粒较为粗大。经过电弧增材制造后,SW-CNTs分散效果良好,损伤较小;SW-CNTs含量为0.5wt%时,WAAM试样综合力学性能最好,硬度、抗压强度和压缩率分别为80.9 HV5、350.0 MPa和21.0%。(5)对0.5wt%SW-CNTs/AZ91D复合材料丝材WAAM试样进行420℃×4 h固溶+200℃×(2h、4h、6h、8 h)时效处理,与未经热处理的WAAM试样相比,相组成未发生变化,但基体晶粒有所长大;固溶+200℃×2h时效处理后WAAM试样力学性能最佳,此时硬度、抗压强度和压缩率分别为86.8 HV5、359.3 MPa和22.6%。(6)对xSW-CNTs/AZ91D(x=0wt%、0.5wt%、1.0wt%、1.5wt%)复合材料丝材和WAAM试样分别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当SW-CNTs的含量为1.0wt%时,复合材料丝材和WAAM试样的电化学耐腐蚀性能最佳。

二、碳纳米管技术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纳米管技术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介孔材料促进骨修复的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 介孔材料概述
    2.2 介孔硅基材料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2.3 介孔碳材料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2.4 介孔羟基磷灰石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2.5 介孔生物玻璃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2.6 介孔金属材料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3 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2)碳纳米管/石蜡相变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碳纳米管掺杂石蜡材料制备设计研究
2 碳纳米管掺杂石蜡微胶囊材料研究
3 碳纳米管掺杂石蜡材料应用领域研究
4 结束语

(3)非酶纳米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物检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传感器
    1.1 石墨烯
    1.2 碳纳米管
2 基于纳米金属粒子及其复合材料的传感器
3 基于纳米金属氧化物及其复合材料的传感器
4 基于纳米导电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的传感器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4)碳基集成电路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碳纳米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进展
    1.1 芯片用碳纳米管材料
    1.2 碳纳米管晶体管技术
        (1)无掺杂碳基CMOS技术
        (2)碳纳米管晶体管的尺寸缩减和弹道输运
        (3)碳纳米管晶体管的高k栅介质制备
    1.3 碳纳米管集成电路
        (1)碳纳米管中大规模集成电路
        (2)碳纳米管三维单片集成系统
        (3)高速碳纳米管集成电路
2 挑战
    2.1 高品质碳纳米管阵列薄膜的可控制备
    2.2 面向应用的碳纳米管晶体管技术
        (1)高性能高可靠性N型碳纳米管晶体管的制备
        (2)碳纳米管晶体管阈值电压的控制
        (3)满足综合性能指标的器件结构和工艺开发
    2.3 三维单片集成系统的优化设计
3 总结与展望
利益冲突声明

(5)碳纳米管定向排列性能强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碳纳米管定向排列方法
    1.1 改进化学气相沉积法
    1.2 多种定向排列方法组合
    1.3 机器挤压技术
    1.4 其他定向排列技术
    1.5 排列方法讨论
2 定向排列碳纳米管的应用
    2.1 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改性应用
        2.1.1 碳纳米管/金属材料
        2.1.2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2.1.3 碳纳米管/有机合成材料
        2.1.4 碳纳米管/无机非金属材料
    2.2 碳纳米管的电学性能改性应用
        2.2.1 电极材料
        2.2.2 导电薄膜
    2.3 碳纳米管的热学性能改性应用
    2.4 碳纳米管改性应用对比分析
3 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途径
    3.1 问题与挑战
    3.2 解决途径
4 结论及展望

(6)基于MOFs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碳纳米管与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制备
    1.1 溶剂热法直接共混制备MOFs@CNTs复合材料
    1.2 MOFs原位生长CNTs制备MOFs/CNTs复合材料
2 MOFs和CNTs复合材料的应用
    2.1 超级电容器领域
    2.2 锂电池电极材料
    2.3 催化领域
    2.4 吸附领域
    2.5 传感领域
3 结束语

(7)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其光电探测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碳纳米管与光电探测相关的性能
2 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
    2.1 碳纳米管薄膜的干法制备
        2.1.1 LB(Langmuir-Blodgett)膜法
        2.1.2 抽膜法
        2.1.3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2.2 碳纳米管薄膜的湿法制备
        2.2.1 旋涂法
        2.2.2 浸涂法
        2.2.3 电泳法
        2.2.4 真空抽滤法
        2.2.5 喷涂法
        2.2.6 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
        2.2.7 电化学沉积法
        2.2.8 自组装法
3 碳纳米管薄膜光电器件
    3.1 碳纳米管测辐射热计
    3.2 碳纳米管光热电探测器
    3.3 碳纳米管光电二极管
    3.4 碳纳米管光电导器件
    3.5 碳纳米管光电晶体管
4 结论

(8)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耐蚀涂料的应用
    1.3 导电耐蚀涂料简介
        1.3.1 导电涂料种类和导电机理
        1.3.2 导电耐蚀涂层制备材料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以及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 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
    2.3 导电耐蚀涂层的性能表征
        2.3.1 涂层的导电性测试
        2.3.2 涂层耐蚀性测试
        2.3.3 涂层力学性能及其他性能表征
3 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涂层初步探究
    3.1 涂层导电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3.2 涂层孔隙率测试
    3.3 涂层耐蚀性测试
    3.4 涂层结合强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涂层表面硬度测试
    3.6 涂层导电机理分析
    3.7 涂层均匀性
    3.8 本章总结
4 液相静电喷涂法制备导电耐蚀涂层性能研究
    4.1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导电性的影响
    4.2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
    4.3 碳纳米管含量对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4.3.1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极化曲线分析
        4.3.2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交流阻抗谱分析
    4.4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其他性能分析
        4.4.1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表面硬度测试
        4.4.2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光泽度测试
        4.4.3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耐磨性测试
        4.4.4 液相静电喷涂涂层热重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9)氧化石墨烯交联改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分离膜的应用范围
    1.3 分离膜的种类
    1.4 氧化石墨烯膜的研究现状
        1.4.1 氧化石墨烯膜的特点
        1.4.2 氧化石墨烯膜的制备技术
        1.4.3 氧化石墨烯膜的改性方法
        1.4.4 氧化石墨烯膜的分离原理
    1.5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 实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氧化石墨烯及复合膜的制备方案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2.2.2 氧化石墨烯分离膜的制备
        2.2.3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膜的制备
        2.2.4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的制备
    2.3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1 结构表征
        2.3.2 性能测试
3 氧化石墨烯及膜的微观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3.1 氧化石墨烯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1.1 形貌表征
        3.1.2 物相分析
        3.1.3 结构分析
    3.2 氧化石墨烯膜的微观组织及性能分析
        3.2.1 形貌表征
        3.2.2 渗透通量测试
        3.2.3 油水乳液分离性能
        3.2.4 循环使用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硅复合膜的组织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4.1 微观形貌
    4.2 物相分析
    4.3 表面粗糙度分析
    4.4 亲水性能分析
    4.5 渗透通量测试
    4.6 油水乳液分离性能
    4.7 循环使用性能
    4.8 本章小结
5 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膜的组织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5.1 微观形貌
    5.2 物相分析
    5.3 表面粗糙度分析
    5.4 亲水性能分析
    5.5 渗透通量测试
    5.6 油水乳液分离性能
    5.7 循环使用性能
    5.8 热稳定性能
    5.9 氧化石墨烯复合膜的分离机理探讨
    5.10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奖
致谢

(10)SW-CNTs/AZ91D复合材料丝材制备及相关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1.2.1 碳纳米管概述
        1.2.2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1.3 镁合金丝材研究现状
    1.4 镁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5 丝材电弧增材制造技术(WAAM)
        1.5.1 WAAM概述
        1.5.2 镁合金WAAM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备
    2.2 实验原材料
    2.3 实验材料制备
        2.3.1 球磨混粉
        2.3.2 往复挤压(RE)
        2.3.3 正挤压(EX)
        2.3.4 丝材电弧增材制造(WAAM)
        2.3.5 固溶+时效热处理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金相组织分析(OM)
        2.4.2 扫描电子显微(SEM)表征及能谱(EDS)分析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4 差热分析(DTA)
        2.4.5 拉曼光谱分析(RAM)
        2.4.6 硬度测试
        2.4.7 拉伸(压缩)力学性能测试
        2.4.8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2.4.9 电化学性能测试
    2.5 实验技术路线
3 SW-CNTs/AZ91D复合材料丝材组织与性能
    3.1 复合材料丝材微观组织
        3.1.1 OM组织
        3.1.2 SEM及EDS分析
        3.1.3 XRD分析
        3.1.4 DTA分析
        3.1.5 拉曼光谱分析
    3.2 复合材料丝材力学性能
        3.2.1 硬度
        3.2.2 复合材料丝材拉伸性能
        3.2.3 SW-CNTs含量对基体合金强化机制的影响
    3.3 复合材料丝材电化学性能
        3.3.1 开路电位
        3.3.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3.3.3 动电位极化
    3.4 固溶+时效对复合材料丝材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3.4.1 固溶+时效态复合材料丝材显微组织
        3.4.2 固溶+时效态复合材料丝材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SW-CNTs/AZ91D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
    4.1 SW-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4.2 载荷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4.3 转动速度对复合材料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SW-CNTs/AZ91D复合材料丝材电弧增材试样组织与性能
    5.1 WAAM试样微观组织
        5.1.1 OM组织
        5.1.2 SEM及EDS分析
        5.1.3 XRD分析
        5.1.4 拉曼光谱分析
    5.2 WAAM试样力学性能
        5.2.1 硬度
        5.2.2 WAAM试样压缩性能
    5.3 WAAM试样电化学性能
        5.3.1 开路电位
        5.3.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5.3.3 动电位极化
    5.4 固溶+时效对WAAM试样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
        5.4.1 固溶+时效态WAAM试样组织
        5.4.2 固溶+时效态WAAM试样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碳纳米管技术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介孔材料促进骨修复的优势[J]. 高飞飞,杜斌,刘锌,陈浩,陈阳,侯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2]碳纳米管/石蜡相变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戴远哲,唐波,张振宇,任首龙. 材料工程, 2021
  • [3]非酶纳米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有机磷农药残留物检测综述[J]. 冯金霞,田亚玲,邓培红,巫祎咏,刘军,李广利,贺全国. 包装学报, 2021(06)
  • [4]碳基集成电路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 许海涛,彭练矛.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2021(05)
  • [5]碳纳米管定向排列性能强化研究进展[J]. 王进,郑丹,谢公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22(02)
  • [6]基于MOFs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进展[J]. 乔俊宇,李秀涛. 材料工程, 2021(09)
  • [7]碳纳米管薄膜制备及其光电探测应用进展[J]. 杨露寒,张家振,徐煌,周洁,邱汉迅,陈刚.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2021(04)
  • [8]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导电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蔡涛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9]氧化石墨烯交联改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D]. 栗雯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10]SW-CNTs/AZ91D复合材料丝材制备及相关组织与性能研究[D]. 李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碳纳米管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