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p技术的数显频率计设计

基于isp技术的数显频率计设计

一、基于isp技术应用于数字显示频率计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蒙国尤[1](2020)在《发动机润滑油金属颗粒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动机在运转过程中,零部件会发生磨损,产生的金属颗粒会混入润滑油中。润滑油中的金属颗粒会加快发动机零部件的磨损速率,引发发动机故障。通过对润滑油中的金属颗粒的尺寸、数量和材质等进行检测识别,能够判断发动机的磨损部位及磨损程度,进而对发动机进行针对性的保养维护,对提高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型电感式润滑油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对传感器磁场分布、铁铜颗粒对磁场的扰动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验研究进行验证。首先,提出一种以多层矩形线圈为核心的传感器结构,阐述电感式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的检测原理,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建立线圈电感变化量与传感器线圈匝数、金属颗粒的关系的数学模型。然后,详细设计并制作具有激励和检测功能的压控振荡电路,通过该电路将金属颗粒引起线圈电感的变化转化为频率变化从而实现电感变化量的检测。接着,通过ANSYS Maxwell软件对影响线圈电感与金属颗粒函数关系的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确定传感器的线圈匝数,验证设计的传感器结构的可行性。随后,通过Lab VIEW软件设计数据采集系统,基于小波变换原理,利用MATLAB对采集到的频率信号进行降噪;最后,对传感器检测金属颗粒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该传感器能够在截面积为10mm2的流道中识别不小于50μm的铁颗粒及不小于100μm的铜颗粒,克服了传统电感式传感器在大流道中灵敏度严重下降的问题;同时,使用一种优化的测量电路,使传感器输出的噪声幅值低于30Hz,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此外,采用多层矩形线圈的结构方式,提高磁场均匀性的同时降低了多个金属同时进入检测段而导致误报金属颗粒粒径的几率。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发动机润滑油金属颗粒检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陈东军[2](2019)在《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绞线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承力部件,不论是成型尚未投入使用的构件,还是已投入运营中的成品都存在获知有效预应力的实际需求。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钢铰线应力无损检测受到工程界和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因钢绞线包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使得适于斜拉索索力的动测法、适于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法以及适于外露结构的应力释放法等应力测试方法均较难用于预应力钢绞线应力测试。为此,在分析预应力钢铰线应力的直接测量技术和间接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一种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方法,推导了应力-磁导率-频率数学物理(力学)关系公式,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方法,并完成实验室模型试验验证。不同于常规基于力磁耦合效应的铁磁钢材应力测试方法,本文利用磁弹效应中的应力致磁性能改变效应,将钢铰线直接作为LC振荡电路元件,不需要设置外磁场激励,通过测定振荡电路的电磁谐振频率得出应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应力场与外加磁场的畴转等效性,建立铁磁体应力与应力磁化场的理论关系。以磁导率作为拉力作用下畴转(磁畴壁移动与转动)磁化效应的主要参数,利用应力场的磁弹效应与外磁场对铁磁体磁畴壁结构运动(变形)在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的一致性,开展铁磁晶体的应力致磁各向异性与外磁场下畴转磁化的等效性分析,把应力构建成附加应力磁场,并与外磁场共同参与对铁磁材料的整个技术磁化,形成力磁复合场的耦合作用,附加磁场量化了应力对初始磁导率的影响作用,完善了铁磁材料非线性磁弹性耦合理论。(2)把钢铰线视为是LC振荡电路中具有谐振电感效应的电感元件,分析钢铰线应力、长度、截面形式、尺寸、螺线数和螺线捻距等构造参数对钢绞线电感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钢绞线的单圆大直径有限长导线模型和单层长柱模型等两种电感模型。针对不同应力水平控制下的电感变化,用多元函数偏微分方式进行一阶线性近似处理,将电感变化因素归结为应力、长度和螺旋升角等三个主要因素,并讨论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3)开展了钢铰线力-磁-电谐振特性的频测应力检测理论研究。把钢铰线在外力作用下的磁弹效应与LC振荡电路中的电感谐振效应机理有机整合,建立了应力-谐振频率关系模型,形成了基于LC电磁谐振原理的力频谐振理论。(4)研制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开发了以LC电磁振荡电路为硬件架构,采用PGFA处理器编制了 LC振荡电路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研发了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实现对包含预应力钢绞线的电磁振荡电路谐振频率测试。(5)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模型。设计并实施了长度为5米,10米和15米三种规格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电磁振荡式应力测试试验,利用前述电磁振荡电路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建立了钢铰线应力与其谐振频率的试验拟合曲线,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测试结果与理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张璐璐[3](2017)在《600MW机组辅机设备噪音振动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600MW机组已经成为电网的主力机组。辅机设备作为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智能电网状态监测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加强对辅机设备的状态监测成为电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辅机设备监测数据呈现大数据特征,但目前尚没有将大数据应用于该领域的研究或应用实例,针对此问题,以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电网领域的一些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状态监测技术、预警诊断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滤波器技术、嵌入式技术设计出了一套600MW机组辅机设备噪声振动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该研究平台致力于对海量的噪声振动监测数据进行快速采集、计算和处理,建立针对特定运龄、工况、环境条件下辅机设备运行特征参数的预警模型,准确判断各设备是否存在潜伏性故障,做到及早处理,避免事故的产生。对于存在潜伏性故障的设备,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从而发现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丰富、有价值的信息。论文主要从噪声振动监测终端的设计、噪声振动计算、智能预警模型、噪声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设计。首先详细介绍了该研究平台的整体结构及设计原理,接着重点阐述了计算噪声A、C、Z频率计权网络和振动加速度、速度、位移值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包括基于IIR数字滤波器算法及基于FFT和频域计算算法,并通过MATLAB仿真证明其误差符合国家I级允差标准;然后介绍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和贝叶斯判别算法的辅机设备智能预警模型的原理及实现,并将应用现场采集的噪声振动值输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对噪声信号振动信号进行全面细致的频谱分析。对于噪声频谱分析,提出了改进的1/3倍频程方法,即用一段频带内的频谱有效值来表示该频带的谱值,采用加布莱克曼窗和衰减值补偿的方法解决了传统1/3倍频程存在的能量泄露和幅值衰减问题;对于振动频谱分析,首先用FFT作全景谱,然后针对想要细化的局部频率区间,采用基于复解析带通滤波器的自适应频谱细化算法(ZOOM-FFT算法)进行分析,解决了传统频谱细化算法细化倍数有限、计算精度差、计算量大的问题。目前,本系统已应用于华能集团的岳阳电厂,实现了所有预期指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黄丹慧[4](2014)在《基于LabVIEW的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声强测量是噪声控制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声强是矢量,能全面地描述声场特性,确定声源的方向和位置。声强测量技术在噪声测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双传声器互功率谱声强测量算法,以LabVIEW作为开发平台,设计了一种声强实时测量分析系统,实现了声强级和声压级计算、频率计权与倍频程频谱分析等功能,并对测量分析数据进行管理,包括图形化显示、存储和删除等。论文共分为五部分: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声强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了基于双传声器法的声强测量分析系统的研究意义;其次,研究了声强测量的相关算法,介绍了声强测量的原理及其相关技术,重点阐述了双传声器法声强测量的原理,并给出了互功率谱法声强测量的推导过程;第三,在LabVIEW平台上实现了双传声器互功率谱声强测量的算法,并对声强测量算法的准确度和频率特性进行了验证,给出了相应的实验结果与分析;第四,介绍了声强测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分析了基于数据采集卡的声强测量分析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讲述了系统工作原理,通过系统需求分析,给出了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软件的设计要求;最后,对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软件中各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详细阐述了数据采集模块、系统标定模块、测量分析模块、数据浏览模块、数据管理模块等的LabVIEW实现方式。本文设计的声强测量分析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简单、通用性强、实时性好,容易实现功能扩展和后期的修改与维护。实验结果表明,系统所测声强级与声压级近似相等,符合平面声场的特性,完全满足GB/T17561-1998对1级声强测量系统的要求;数字滤波器法得到的C计权和A计权滤波器、倍频程滤波器也满足国家标准对1级声级计的检定要求。

郭雨梅[5](2009)在《莫尔条纹细分理论及其在磨床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莫尔条纹信号细分技术是光栅计量技术的核心,采用先进的莫尔条纹细分方法来获得不满一个栅距内的位移变化量是提高光栅测量系统分辨率的关键。目前常用的细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光栅莫尔条纹信号细分方法进行研究,探寻最佳的细分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新型莫尔条纹信号细分理论及其在光栅位移测量系统和磨床测控系统中的应用。基于数字集成化设计思想,提出了新型锁相位移式光栅莫尔条纹信号细分理论,并用数学的方法论证了其细分及辨向的可行性与正确性。该方法将光栅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相位调制,经带通滤波后再送入锁相倍频器细分。通过相位调制,把光栅传感器输出的空间位移信号转变为与之成正比的时间信号,使原来对空间位移量的测量转化为对时间信号相位角的测量,解决了原模拟细分中存在的、随细分数增加位移跟踪速度显着下降以及细分数受温度、电源、元器件参数变化影响严重等主要矛盾。通过采用引入一个恒频、引入一个相位量、引入一个细分基准信号等主要措施,解决了三个关键技术问题,使得该方法具有细分的同时即可完成辨向、可避免绝大多数细分方法所采用的大小数分别计数而产生的不协调、既适合完整周期测量又适合不完整周期测量、细分数高且调整方便、不仅能进行动态测量也能进行静态测量等优点。同时,还提出了利用乘法倍频技术对光栅原始信号进行修正,以降低对原始信号正交性、等幅性等方面要求,进一步增强该细分方法实用性的设计思想。以新型锁相式莫尔条纹信号细分理论为基础,研制了光栅位移测量系统,改变原来利用分立数字逻辑电路进行系统设计的思路,提出集成化设计的思想。将细分模块及系统的数字逻辑电路集成在一片可编程逻辑器件中,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通过实验验证了该系统具有分辨率高、跟踪速度快、可靠性及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对基于神经网络的莫尔条纹信号细分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整周期硬件计数、辨向和周期内神经网络软件细分相结合的方法,并提出两种提高细分精度的措施。利用少量学习样本让神经网络学习后,对于任意输入值,经过神经网络的泛化,都可以产生高精度的输出。由于训练时采用光栅输出的正、余弦信号比作为网络的输入,消除了幅值波动对细分精度带来的影响。该细分方法硬件电路简单,分辨率、可靠性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研究分析磨床测控系统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专用微小型光栅传感器取代原来电感线圈,测量磨加工过程中工件尺寸变化的设计思想,改变了我国近30年来一直使用的电感测量的传统方法,有效克服了电感线圈的非线性误差和测控精度受周围环境温湿度变化影响严重的弊端。基于本文提出的新型数字化锁相细分理论,利用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对磨床测控系统进行了全数字集成化设计。采用微处理器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相结合的并行处理方式,把FPGA作为单片机的一个嵌入式芯片,专门用于对光栅莫尔条纹信号的细分、辨向、计数处理及系统数字逻辑电路的集成化设计,提高了处理速度,保证了系统对被加工工件磨削量的实时测量与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提出了基于FPGA的部分串行结构FIR滤波器设计思想,与完全串行结构相比,成倍提高了运算速度,减少了运算延迟;与完全并行结构相比,减少了逻辑单元的消耗。此外,还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新型数字锁相倍频方法,利用整数分频组合实现了小数分频。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该方法具有细分精度高、锁相速度快等优点。论述了智能磨床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思想及部分功能实现方法,增设了在线补偿、快速驱动、自校等功能,使系统具有更加优良的性能。通过磨削实验及测试,证实了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同时验证了系统具有测控精度高、功能齐全、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等特点,为实现我国磨床行业高端产品的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雷新军[6](2009)在《基于FPGA电路重构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FPGA不仅可以解决电子系统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等问题,而且其开发周期短、开发软件投入少、芯片价格不断降低,促使FPGA越来越多地取代了ASIC的市场,特别是对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需求,使FPGA成为首选。本文通过应用实例详细地介绍FPGA电路重构技术。在充分了解FPGA的PS配置模式时序的基础上,用单片机AT89C51模拟实现PS配置时序,从而实现FPGA电路重构技术。文中给出了详细的系统硬件电路图和单片机程序流程图。为了说明电路重构技术,通过开关可以选择系统的两种不同的系统结构,分别是数字显示电子时钟和电子抢答器,因而实现了系统硬件电路的重构。FPGA重构技术从传统的追求大规模、高密度的方向,转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大规模逻辑设计的方向上来。这种新型的逻辑系统虽然同原有系统的整体功能一样,但从资源利用率来讲,由于可以重复地利用资源,实现系统功能所需的硬件规模大大下降。

孙建洲[7](2008)在《汽车电子仪表虚拟测试系统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上的应用,新的测试理论、新的测试方法、新的测试领域以及新的仪器结构不断出现,在许多方面已经冲破了传统仪器的概念,电子测量仪器的功能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现代测试领域中,对测试方法和测试设备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要求测试系统有更短的开发周期、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汽车仪表是汽车与驾驶员进行信息交流的窗口,也是汽车高尖技术的主要部分,作为现代汽车的信息中枢,为了其更为高效可靠地运行,故对汽车仪表测试系统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的主题是对汽车电子仪表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汽车电子仪表虚拟测试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应用虚拟仪器技术、组件技术、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过软件将计算机硬件资源与仪器硬件有机的融合为一体,从而把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和仪器硬件的测量,控制能力结合在一起,就像堆积木似的搭建软件系统,从而实现软件的大粒度复用,大大缩小了仪器硬件的成本和体积,并运用C++ BUILDER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机的串行接口将汽车仪表的数据传输到虚拟测试系统中来,对测试数据进行模拟、数字、实时显示、存储及分析处理,也为将来汽车仪表虚拟测试方面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尹立贤,吴再华[8](2008)在《HDB3码的ISP技术实现研究》文中提出在系统可编程(ISP)技术消除了传统电子设计的一系列弊病,带来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手段的革新,大大加快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和研究,是现代工程师必须掌握的理想工具之一。基于ISP技术现代电子设计平台和开发软件,首先简述运用ISP技术实现HDB3码编码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然后基于ISP技术现代电子设计平台和开发软件,实现了HDB3编解码电路的硬件配置和功能仿真设计。

尹立贤,吴再华,尹健华[9](2007)在《PCM编码的ISP技术实现》文中提出在简述实现PCM(Pulse Code Modulation)逐次反馈编码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ISP(In-System Programmable)技术现代电子设计平台和开发软件,以ispLSI1016E芯片为核心,辅以相应的外围电路,实现了PCM编码的硬件电路配置和功能仿真设计.

关贵清[10](2004)在《基于ISP器件的多功能数字逻辑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现代电子技术教学和推动EDA教学,作者研制了基于ISP器件的多功能数字逻辑系统,本文介绍了本开发系统设计指导思想、硬件结构及其实验功能.

二、基于isp技术应用于数字显示频率计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sp技术应用于数字显示频率计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发动机润滑油金属颗粒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发动机磨损过程分析
    1.3 润滑油检测技术的分类
        1.3.1 润滑油离线检测技术
        1.3.2 润滑油在线监测技术
    1.4 电感式润滑油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电感式润滑油监测技术当前面临的难点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电感式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模型
    2.1 传感器主体设计
    2.2 传感器检测原理
    2.3 传感器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感器相关电路设计
    3.1 LC振荡电路
        3.1.1 互感耦合振荡电路
        3.1.2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
        3.1.3 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
        3.1.4 集成压控振荡电路
    3.2 原理图和PCB设计
        3.2.1 原理图设计
        3.2.2 PCB设计
    3.3 变容二极管电压标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感式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的仿真计算
    4.1 传感器仿真软件简介
    4.2 无金属颗粒通过传感器瞬态磁场计算
        4.2.1 仿真模型及仿真条件
        4.2.2 仿真结果分析
    4.3 金属颗粒通过传感器的瞬态磁场计算
        4.3.1 传感器线圈匝数的影响
        4.3.2 金属颗粒种类的影响
        4.3.3 金属颗粒粒径的影响
        4.3.4 运动速度的影响
        4.3.5 运动路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及试验研究
    5.1 数据采集系统
    5.2 信号处理
        5.2.1 小波变换原理
        5.2.2 小波变换降噪效果
    5.3 金属颗粒的检测试验
        5.3.1 金属颗粒样品
        5.3.2 测试背景噪声
        5.3.3 铁颗粒试验
        5.3.4 铜颗粒试验
        5.3.5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
        1.1.2 预应力损失造成的工程病害及实例
        1.1.3 预应力时变性和有效应力检测
        1.1.4 预应力检测常用方法和本文研究意义
    1.2 现有预应力检测原理和技术概述
        1.2.1 预应力直接检测技术
        1.2.2 预应力间接检测技术
    1.3 力磁效应用于铁磁构件应力检测及工程实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磁材料铁磁学基本理论和磁弹效应分析
    2.1 引言
    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基本理论
        2.2.1 磁性材料磁畴能量理论
        2.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和基本参量
    2.3 铁磁材料起始磁导率计算的方法原理
        2.3.1 单轴各向异性磁化模式
        2.3.2 可逆壁移磁导率计算
        2.3.3 畴转磁导率计算
    2.4 应力对铁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2.4.1 应力致磁各向异性分析
        2.4.2 应力-磁化性能效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力场-磁场等效模式的应力-磁导率关系
    3.1 前言
    3.2 外部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2.1 力场和磁场等效性分析
        3.2.2 基于等效法的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3 力磁耦合作用下铁磁体磁化响应行为
        3.3.1 力场和磁场对磁化性质的耦合作用
        3.3.2 等效场模式或多场耦合作用磁参数相关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绞线电感效应和LC并联电磁回路
    4.1 前言
    4.2 钢铰线构造特点和力学性能
        4.2.1 钢铰线结构特点
        4.2.2 螺线结构与力学性能
    4.3 钢铰线电感性分析及自感计算模型
        4.3.1 钢铰线电感元件适用性分析
        4.3.2 钢铰线电感计算简化模型
    4.4 钢铰线电感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5 拉伸作用对钢铰线电感量的影响
    4.6 LC并联回路和谐振特性
        4.6.1 LC电路电磁振荡过程及电学量变化
        4.6.2 LC并联谐振回路频率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谐振效应的应力-频率关系模型和测试系统
    5.1 前言
    5.2 电磁谐振效应的钢铰线应力-频率关系模型
    5.3 钢铰线LC电磁振荡应力测试系统研制
        5.3.1 系统设计和总体组成
        5.3.2 硬件系统模块设备组成
        5.3.3 软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裸筋钢铰线应力-频率谐振关系试验
    6.1 前言
    6.2 验证试验方案
        6.2.1 试验方案
        6.2.2 测试仪器设备与检测平台搭建
        6.2.3 轴向拉伸应力加载及频率采集方案
    6.3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6.3.1 试验数据相关性拟合
        6.3.2 钢绞线力频特性分析
    6.4 温度变化对力频谐振状态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试验
    7.1 前言
    7.2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理论研究
        7.2.1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2.2 竖向荷载下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3 混凝土梁钢铰线拉应力-频率测定试验
        7.3.1 混凝土短梁设计与制作
        7.3.2 试验系统平台搭建
        7.3.3 钢铰线轴向张拉力频试验
    7.4 竖向荷载下混凝土梁钢铰线应力测试
        7.4.1 竖向荷载循环加载方案
        7.4.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7.4.3 竖向荷载下破坏试验
    7.5 无粘结混凝土梁竖向加载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
    7.6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1 外力拉伸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2 竖向荷载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3)600MW机组辅机设备噪音振动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发展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课题来源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创新点介绍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的介绍
    2.1 面向辅机设备状态监测的大数据理论与方法
        2.1.1 辅机设备状态监测的大数据特点
        2.1.2 辅机设备状态监测的大数据技术
    2.2 状态监测及预警技术
        2.2.1 状态监测技术
        2.2.2 预警诊断技术
    2.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介绍
    2.4 数字滤波器介绍
    2.5 嵌入式技术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数据监测分析研究平台设计
    3.1 整体方案设计
    3.2 硬件设计
        3.2.1 硬件组成框架
        3.2.2 数据采样模块
        3.2.3 运算与控制模块
        3.2.4 储存模块
        3.2.5 通信模块
        3.2.5.1 RS-232 串口通信
        3.2.5.2 DMA数据传输通信
        3.2.5.3 RJ-45 网口通信
    3.3 软件设计
        3.3.1 ARM软件开发环境
        3.3.2 FPGA软件工作流程
        3.3.3 CPU软件架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噪声振动计算算法的研究与设计
    4.1 基于IIR滤波器计算噪声A、C、Z声级的方法
        4.1.1 IIR滤波器的设计
        4.1.2 C频率计权网络的设计
        4.1.3 A频率计权网络的设计
        4.1.4 噪声计算
    4.2 基于FFT变换和频域计算振动的方法
        4.2.1 基于FFT变换和频域计算的算法原理
        4.2.2 振动计算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预警模型研究
    5.1 概述
    5.2 数据质量判别及优化
        5.2.1 数据质量判别
        5.2.2 数据质量优化
    5.3 状态判别模型
        5.3.1 模糊综合评价
        5.3.2 贝叶斯判别模型
    5.4 预警模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频谱分析算法研究与设计
    6.1 振动信号频谱分析算法研究
        6.1.1 频谱细化问题的提出
        6.1.2 基于复解析带通滤波器的ZOOM -FFT频谱细化算法
        6.1.3 改进的自适应算法
    6.2 基于 1/3 倍频程的噪声FFT分析
        6.2.1 倍频程的定义
        6.2.2 1/3 倍频程频谱分析方法
        6.2.3 1/3 倍频程算法改进
        6.2.3.1 窗函数的选取
        6.2.3.2 衰减值的补偿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应用实例
    7.1 系统平台的搭建
    7.2 现场噪声振动信号的采集
        7.2.1 噪声信号的采集
        7.2.2 振动信号的采集
    7.3 现场噪声振动信号的计算
        7.3.1 噪声信号A、C、Z平均声压级计算
        7.3.2 振动信号的加速度、速度、位移计算
    7.4 现场噪声振动信号的频谱分析
        7.4.1 基于 1/3 倍频程的噪声信号频谱分析
        7.4.2 基于ZOOM FFT的振动频谱分析
    7.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LabVIEW的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声强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声强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声强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声强测量相关算法
    2.1 噪声测量相关知识
        2.1.1 声压和声压级
        2.1.2 声强和声强级
        2.1.3 声功率和声功率级
        2.1.4 噪声的叠加
        2.1.5 倍频程和 1/3 倍频程谱分析
        2.1.6 频率计权
    2.2 声强测量的原理
        2.2.1 p-u 法声强测量
        2.2.2 p-p 法声强测量
第3章 声强测量算法研究
    3.1 声强算法的 LabVIEW 实现
        3.1.1 声压级的计算
        3.1.2 声强级的计算
        3.1.3 频率计权
        3.1.4 倍频程分析
    3.2 仿真实验研究
        3.2.1 双传声器间距(?)_r 的选择
        3.2.2 声压级与声强级的关系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声级对比实验
        3.3.2 频率特性实验
第4章 声强测量分析系统构成
    4.1 声强测量分析系统的构成
        4.1.1 双传声器探头
        4.1.2 信号调理电路
        4.1.3 数据采集卡
    4.2 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软件要求
第5章 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平台和运行平台
    5.2 软件总体功能设计
    5.3 软件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5.3.1 数据采集模块
        5.3.2 系统标定模块
        5.3.3 测量分析模块
        5.3.4 数据浏览模块
        5.3.5 数据管理模块
    5.4 软件优化设计
        5.4.1 内存管理优化设计
        5.4.2 程序结构优化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莫尔条纹细分理论及其在磨床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栅位移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常用位移测量方法
        1.1.2 光栅位移测量技术
        1.1.3 莫尔条纹细分技术研究现状
    1.2 精密机床测控装置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标
第二章 新型锁相式莫尔条纹细分理论研究
    2.1 莫尔条纹细分方法研究
        2.1.1 莫尔条纹位移测量原理
        2.1.2 光栅输出信号数学模型及应用特点
        2.1.3 常用莫尔条纹细分方法对比
    2.2 新型锁相式莫尔条纹细分理论的建立
        2.2.1 传统的锁相倍频原理
        2.2.2 新型锁相式细分原理
        2.2.3 细分辨向原理
        2.2.4 莫尔条纹信号相位调制仿真分析
    2.3 乘法倍频对新型锁相细分方法的改进
        2.3.1 基本思想及原理
        2.3.2 莫尔条纹信号经乘法倍频后的质量分析与仿真
    2.4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与集成化设计思想
        2.4.1 ISP技术
        2.4.2 集成化系统设计思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新型锁相细分理论的位移测量系统
    3.1 系统构成及原理
    3.2 相关技术研究
        3.2.1 莫尔条纹信号细分预处理
        3.2.2 相位调制滤波环节指标分析与仿真
        3.2.3 数字锁相环的集成化设计与仿真实验
        3.2.4 锁相倍频与细分计数模块的ISP集成化设计
    3.3 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莫尔条纹细分方法与实验研究
    4.1 细分原理及实现方法
        4.1.1 神经网络及其在莫尔条纹细分中的应用
        4.1.2 测量及细分原理
        4.1.3 提高细分精度的措施
        4.1.4 神经网络细分实现方法
    4.2 网络设计与算法实现
        4.2.1 网络模型的确定及参数选择
        4.2.2 网络结构及训练模式
        4.2.3 算法的改进与实现
    4.3 莫尔条纹细分实验研究
        4.3.1 仿真实验
        4.3.2 光栅测量系统神经网络细分实验
    4.4 两种细分方法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新型锁相细分理论的磨床测控系统研究
    5.1 磨床测控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5.2 主要研究内容
        5.2.1 结构及功能
        5.2.2 高精度磨削关键技术
    5.3 新型磨床测控系统研究与设计
        5.3.1 传统磨床测控系统原理及缺欠
        5.3.2 智能磨床测控系统基本思想及工作原理
        5.3.3 微小型光栅传感器性能指标分析与设计
        5.3.4 部分串行FIR滤波器算法设计与实现
        5.3.5 新型数字锁相倍频方法研究与仿真分析
    5.4 软件平台及设计思想
        5.4.1 FPGA设计流程及原则
        5.4.2 主控系统部分程序设计
    5.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5.1 实验测试数据
        5.5.2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FPGA电路重构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1.1 FPGA 发展概述
        1.1.2 FPGA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FPGA 的可重构系统结构分析
    2.1 发展FPGA 可重构技术的原因
    2.2 FPGA 可重构设计的结构基础
    2.3 FPGA 的重构方式
        2.3.1 全局重构
        2.3.2 局部重构
    2.4 支持重构技术的典型FPGA 器件
    2.5 基于FPGA 的可重构系统结构分析
    2.6 MPU+FPGA 结构的可重构系统的结构特点
    2.7 MPU 控制FPGA 工作的可重构系统
    2.8 MPU 协同FPGA 工作的可重构系统
    2.9 单片 FPGA 上的 SoC—SoPC
    2.10 基于FPGA 的可重构系统的应用简析
第三章 基于FPGA 电路重配置技术的应用
    3.1 系统描述和分析
        3.1.1 多个FPGA 配置文件存放在EPROM 中
        3.1.2 基于FPGA 的18 路电子抢答器
        3.1.3 基于FPGA 的数字显示电子时钟
    3.2 FPGA 配置方案的论证
        3.2.1 采用PC 机的配置方案
        3.2.2 采用专用配置芯片的配置方案
        3.2.3 采用CPLD 在线配置FPGA 的配置方案
        3.2.4 采用单片机在线配置FPGA 的配置方案
    3.3 FPGA 的配置模式
        3.3.1 被动串行配置模式时序分析
        3.3.2 PS 配置时序分析
    3.4 配置文件简介
第四章 FPGA 电路可重配置系统硬件设计
    4.1 系统芯片的选择
        4.1.1 单片机AT89C51
        4.1.2 可紫外线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 27C512
        4.1.3 FPGA 器件EP1K30TC144-3
    4.2 MCU 电路及存储器电路
    4.3 基于FPGA 的18 路电子抢答器电路
    4.4 基于FPGA 的数字显示电子时钟电路
第五章 FPGA 电路结构可重配置系统软件设计
    5.1 十八路抢答器FPGA 的VHDL 程序设计及源程序
        5.1.1 FPGA 完成的任务
        5.1.2 FPGA 芯片内部电路结构图
    5.2 FPGA 的VHDL 源程序
    5.3 FPGA 的配置信息下载到EPROM 存储器中
    5.4 MCU 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及源程序
        5.4.1 MCU 完成的任务
        5.4.2 程序流程图
        5.4.3 MCU 完成FPGA 配置操作过程描述
        5.4.4 单片机汇编语言源程序
    5.5 单片机目标程序的下载
第六章 系统设计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汽车电子仪表虚拟测试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仪表系统的概述
        1.1.1 汽车仪表的发展历程
        1.1.2 国内外汽车仪表的现状
        1.1.3 汽车仪表的发展趋势
    1.2 虚拟测试系统
        1.2.1 虚拟测试系统的概述
        1.2.2 虚拟测试系统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3.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虚拟仪器技术
    2.1 虚拟仪器概述
    2.2 虚拟仪器的发展
    2.3 虚拟仪器的特点
    2.4 虚拟仪器组成
    2.5 虚拟仪器软件体系结构标准
第三章 汽车电子仪表虚拟测试系统
    3.1 测试系统简介
    3.2 测试系统功能组成
    3.3 虚拟测试系统的测试参数
    3.4 测试系统系统设计
        3.4.1 下拉式菜单
        3.4.2 指针显示
        3.4.3 数字显示
        3.4.4 快捷按钮
    3.5 组件技术在虚拟测试系统的应用
第四章 虚拟测试系统软件开发
    4.1 C++ BUILDER 开发平台
    4.2 汽车虚拟仪表软件设计
    4.3 串行通讯软件设计
    4.4 测试系统数据库表的设计
    4.5 虚拟测试系统的安装
第五章 虚拟测试系统接口设计
    5.1 虚拟测试系统的串行通讯
        5.1.1 串行通信
        5.1.2 串行通信方式的选择
        5.1.3 虚拟测试系统的异步传输
        5.1.4 传输速率设置
        5.1.5 虚拟测试系统通讯数据发送
        5.1.6 虚拟测试系统通信数据接收
        5.1.7 握手
    5.2 RS-232 串行接口标准
        5.2.1 RS-232 的机械特性
        5.2.2 电气特性
        5.2.3 信号特性
    5.3 RS-485 串行接口标准
        5.3.1 RS-485 电气规定
        5.3.2 RS-232 到RS-485 接口的转换
第六章 测试系统组成、性质及误差
    6.1 测试系统的组成部分
    6.2 测试与测试装置的基本概念
    6.3 线性系统及性质
    6.4 测试系统的特性
    6.5 测试系统的误差
    6.6 汽车仪表虚拟测试系统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

(9)PCM编码的ISP技术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CM编码基本原理
    1.1 压扩技术
    1.2 A律13折线非线性编码
2 ISP技术应用于语音信号PCM编码
    2.1 器件及功能
    2.2 设计方案分析
    2.3 ISP设计实现
    2.4 结果分析
3 结语

(10)基于ISP器件的多功能数字逻辑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设计指导思想
2 本系统的硬件结构
    2.1 ISP器件
        1)ispLSI1024的结构和功能
        2)ispLSI1016的结构和功能
        3)ispGAL22V10的结构和功能
        4)ispGDS14的结构和功能
    2.2 输入设备
    2.3 输出设备
        1)ispLSI1024的输出设备有
        2)ispLSI1016的输出设备
        3)ispGAL22V10的输出设备
    2.4 信号源
    2.5 扩展设备
    2.6 电源供给
    2.7 本系统的编程结构
3 本系统的开发工具软件
4 本系统的特点与实验功能

四、基于isp技术应用于数字显示频率计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发动机润滑油金属颗粒检测技术研究[D]. 蒙国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D]. 陈东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3]600MW机组辅机设备噪音振动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的研究[D]. 张璐璐.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4]基于LabVIEW的声强测量分析系统设计[D]. 黄丹慧. 湖南大学, 2014(04)
  • [5]莫尔条纹细分理论及其在磨床测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郭雨梅. 沈阳工业大学, 2009(10)
  • [6]基于FPGA电路重构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D]. 雷新军. 武汉科技大学, 2009(02)
  • [7]汽车电子仪表虚拟测试系统的研发[D]. 孙建洲.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8]HDB3码的ISP技术实现研究[J]. 尹立贤,吴再华. 现代电子技术, 2008(05)
  • [9]PCM编码的ISP技术实现[J]. 尹立贤,吴再华,尹健华.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04)
  • [10]基于ISP器件的多功能数字逻辑系统的研制[J]. 关贵清.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标签:;  ;  ;  ;  ;  

基于isp技术的数显频率计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