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5x核心DSP超越性能挑战功耗

C55x核心DSP超越性能挑战功耗

一、超越性能挑战功耗的C55x核心DSP(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柱[1](2021)在《低功耗导航授时一体化潜标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潜标作为长基线定位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下定位、导航、通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目前常用潜标功能单一、应用范围小、通用性差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定位导航工作场景的潜标设计方案,采用导航授时一体化设计,兼顾询问-应答、同步信标、指令授时以及通信控制等多种功能,为水下目标提供多种导航授时服务。首先,基于水下声学定位导航原理,对潜标的导航、授时工作场景进行分析,提出潜标的功能需求和技术指标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潜标的工作模式和总体方案进行规划与设计。之后,选取基于BPSK调制的扩频信号作为潜标主要声学信号形式,分析对比不同信号参数条件下,多径效应、多址效应以及多普勒频移对扩频信号时延估计的影响,并对信号参数进行了选取。针对FFT快速相关算法在运算效率和存储空间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与之等效求取包络的分步相关算法,经过对比,分步相关算法可降低95%以上的运算量和存储空间,极大的提升了时延估计的处理效率。在信号形式选取和信号处理算法研究的基础上,对潜标与目标间的水下通信过程和通信协议内容进行具体设计。然后,根据潜标总体方案与通信协议,对潜标系统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进行设计并实现。在硬件电路设计实现过程中,遵循低功耗的设计原则,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流程,通过低功耗芯片选型、休眠值守、动态电源管理、高效电源转换等多种方式提升系统功耗利用,降低系统功耗。在软件程序设计过程中,着重对唤醒码检测、信息码检测以及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程序运行流程进行设计。最后,低功耗导航授时一体化潜标历经实验室测试与消声水池验证,各项指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各硬件模块配合有序,软件程序稳定可靠,具有低功耗、多功能的突出特点,可应用于深远海、大范围、高精度水下导航授时场景。

吕容谱[2](2015)在《高速实时处理平台及盲辨识算法的工程实现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革新,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民用,军用领域,是后PC时代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随着算法日益复杂,短时间内需实时处理大规模高速数据,这对处理平台架构选取,算法实现,结构优化,资源调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高速实时处理特点,分析了通用型高速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基本框架。首先从兼容性、处理速度、运算精度、灵活性等角度重点分析了处理器芯片选择;其次考虑了并行系统的高速互连:包括FPGA与FPGA片间互连,FPGA与DSP互连,FPGA与SFP互连;紧接着考虑了片上高速存储单元:利用FLASH存储器固化程序,利用DDR2实现大容量外设缓存;最后还分析了总线与外设通信:如基于USB、RS232、PCI通信等。基于自主研发的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平台,实现了盲辨识算法的逻辑电路设计。首先介绍了盲辨识算法的功能,即抑制短波信号经过接收机前端后所产生的非线性失真,扼要介绍了算法处理流程。其次,采用自顶向下设计方法,对算法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并重点介绍了四大核心模块:周期图计算模块、频域降噪模块、大小信号分离模块、与盲辨识相关的矩阵运算模块。最后借助于专业仿真软件,对四大核心模块进行测试并列举其功能仿真时序图,根据数据处理流程将模块互连并完成在线调试,从而实现了整个算法高速实时处理。为了验证算法有效性,将盲辨识算法处理后的数据通过PCI实时上传至上位机。测试结果表明盲辨识算法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实时处理,效果明显、稳定,非线性失真抑制最大能够达到20dB。

魏铮[3](2012)在《基于DM642的红外热成像仪的不间断电源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红外热成像仪是一种利用红外探测器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转换成可见图像的设备,它将物体表面不同的温度分布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分层图像,并且以不同的颜色显示物体表面不同的温度。外界光线的强弱对成像仪探测物体内部的情况影响很小,因而,它可在军事、医疗、治安、消防、考古、交通、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红外成像系统中,DSP是成像系统的信息处理中心,而电源系统直接决定了DSP能否在高性能低功耗的情况下工作,因此,一个稳定而可靠的电源系统是至关重要的。许多红外成像设备都是便携式,所以,只能采用电池来给设备供电,鉴于这个事实,省电节能变得越发重要。本课题中使用的红外热成像仪虽然不是便携式的,但是需要长期处在室外工作,最好不经常更换电池。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电源系统。本课题专门为基于DM642的红外热成像系统设计了一个不间断的电源供电系统。它最终完全依靠太阳能作为能源的供给,不需要更换电池或者消耗其他形式的能量。在白天光照充足的时候,依靠光伏电池板来给DSP芯片供电,同时给蓄电池充电;当光线不足或者是在晚上,光伏电池供给的电压不够的时候,靠切换电路自动切换到蓄电池来给DM642供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在对TPS54350芯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借助TI公司的SwitcherPro软件设计出了成像系统的基本供电电路,确定了系统所需的最合适的元器件类型,并且对电路进行了仿真,理论上证明电路的可行性;2)设计出了以LT1301为主芯片的充电切换电路,并对其进行仿真,理论上证明电路的可行性,完成了监控与复位电路和防雷保护电路的设计;3)完成了基本供电电路和切换电路的PCB电路图设计,完成了从理论设计与分析到实际制作的过渡;4)完成了供电系统电路板的制作。在厂商的帮助下完成电路板的打样后,完成了电子元件的焊接,最终完成了实物的制作,并完成了测试。5)在DSP软件系统上,完成了电源低功率优化。这是电源优化的重要方面,它完成了在软件上实现电源的低功率节能优化。

杨乾明[4](2012)在《面向万亿次量级嵌入式计算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种通信标准和编码算法的不断演进,高性能嵌入式应用对处理器的性能和能耗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万亿次量级嵌入式应用开始涌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构建满足这种需求的高能效嵌入式处理器提供了可能。然而,将VLSI潜能变成满足万亿次量级嵌入式应用需求的实际计算能力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传统的嵌入式处理器采用简单的处理器结构,可以获得很低的功耗,但是性能远不能满足未来嵌入式应用的需求。而以GPU、MIC为代表的高性能微处理器,采用众核结构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了数十亿支晶体管,虽然可以提供很高的性能,但是由于使用传统的超标量、同时多线程等技术,消耗了大量的功耗,远不能满足未来嵌入式应用的能耗需求。基于以上背景,作者选择了“面向万亿次量级嵌入式计算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作为论文课题。本文深入研究了各种能耗有效的体系结构技术,研究内容涉及新型数据存储层次设计、全分布式VLIW的功能单元互连设计、超低功耗的处理器核设计、基于流模板的可重构计算等关键领域。本文的工作和创新体现在:1、提出了多级粒度匹配的数据存储层次(MGR:Multi-level Granularity-matchedRegister Hierarchy)设计。MGR将嵌入式应用的数据访问和处理过程层次化:最外层为粗粒度的流式数据访问,有很强的顺序性和可预知性;中间层为块数据访问模式,每次取一个块,可预知性强,块间相关性较弱;最内层是对块内数据的访问,较灵活,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针对这三个层次,MGR分别用帧缓冲存储器、高级寄存器文件和超小像素点寄存器文件去捕获不同层的数据局域性,使得每一级存储层次的设计都只需关注其本身功能的实现,这样每一层的硬件实现都简单高效。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当前的其它典型存储层次,MGR可以获得53%62%的能耗降低,同时性能保持不变或只有少许降低。2、提出了面向全分布式VLIW结构的功能单元部分互连设计。针对全分布式VLIW结构下功能单元全互连结构延迟大、功耗高、可扩展性差的问题,提出功能单元部分互连设计。首先分析了嵌入式应用对全互连结构的使用情况,总结出几种典型的通信模式;然后针对这些通信模式提出了多种部分互连结构,建立了部分互连结构的VLSI模型;最后深入分析了各种部分互连结构对延迟、面积、功耗和程序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全互连结构,部分互连结构可以极大的降低硬件开销,而性能只有稍许的降低。同时,随着VLIW规模的扩大,部分互连将展现出更好的可扩展性。3、设计了一种超低功耗的嵌入式处理器核。由大量简单小核和少量复杂大核构成的大规模多核并行机制成为提高嵌入式处理器能效的主流趋势。针对简单小核,提出Smart Core处理器设计。Smart Core基于显式并行、精确计算的设计理念,采用了VLIW并行执行模式、多级数据存储层次(流式存储+层次化寄存器文件+超小寄存器文件)、非对称全分布式指令寄存器来分别降低指令流水线、数据供应、指令供应的能耗。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Smart Core比传统嵌入式处理器提高能效25倍,在40nm工艺下,由Smart Core构建的众核系统可以获得单芯片1Tops以上的性能,同时保持操作能效比在100Gops/W以上。4、提出了基于流模板的多粒度动态可重构处理器(MGR-SAT: AMulti-Granularity Reconfigurable DSP based on Stream Architecture Template)设计。MGR-SAT结合了流处理技术、动态可重构技术和基于平台的技术,在硬件上由标量核、流处理核及相应外部接口组成。流处理核是一个动态可配置单元,由粗粒度可配置单元和细粒度可配置单元组成,用于计算加速。MGR-SAT整体上以流处理的方式运行,标量核负责配置流处理核,并启动流处理核的执行和数据传输。实验结果显示,MGR-SAT与当前典型的处理平台相比,有着明显的性能和功耗优势。

陈君[5](2012)在《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应答器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利用水声通信和水声定位技术完成海底地震勘探电缆的测量与二次定位,具有声换能器基阵尺寸小、可移动定位、布放和安装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浅海的油气资源勘探中。水声应答器是超短基线定位系统的水下应答部件,固定于海底勘探电缆上并为定位系统提供测量数据,应答定位信号。本课题针对国内水声定位系统在浅海石油勘探中定位距离短、无法多目标定位等局限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以MSP430单片机为主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为协处理器的新型水声应答器。系统硬件在器件选型、值守电路选用、功放效率、电源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低功耗设计,降低了应答器水下待机功耗;对水下低信噪比的微弱信号拾取做了详细分析与板级处理,增强了应答器抗干扰能力;采用了16位高性能、低功耗的C5000系列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水声扩频通信的协处理器,为算法实现提供了可靠的运算平台;应答器通信方式为Gold码直接序列扩频,提高了水下抗多径、抗衰减能力,同时,正交扩频编码的使得定位系统可同时解算多个应答信号,实现了多目标定位功能。通过MATLAB仿真、消声水池和湖泊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应答器性能稳定可靠,待机静态工作电流小于5mA,实现了30米下潜深度、1500米作用距离的大仰角多目标应答器同时应答与定位,达到了预期设计指标。

王兴[6](2012)在《X异构多核DSP核间接口的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一种专门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多媒体、便携式数字终端、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航空航天、雷达等领域。多核架构是数字信号处理器的潮流,引领DSP发展。在满足功耗要求的前提下,增加处理器内核来获得系统性能的提升已经成为计算和嵌入式处理行业的一项标准做法。DSP厂商正试图采纳多核架构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系统处理性能要求。X异构多核DSP是作者所在单位自主研制的一款异构五核DSP,由一个Leon3处理器核和四个浮点DSP核组成。其中RISC核与DSP核之间的互连结构和通信机制是发挥异构多核优势,将多个DSP核的高效数据处理能力,RISC核事物处理和控制能力有机结合的关键。本文围绕Leon3处理器核和DSP核之间的通信机制及其设计实现展开研究,在充分研究RISC核(Leon3)和DSP核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其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典型的应用模式,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主从式的核间控制和通信机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深入研究了X异构多核DSP、Leon3处理器核及浮点DSP核(YHFT-DSP/800)的体系结构,分析了DSP核和RISC内部各种总线结构的传输协议和工作模式。提出了X异构多核DSP核间通信机制及实现方案,采用该方案RISC核可以访问各个DSP核的地址空间、进行数据传输,并监管各个DSP的运行状态、响应DSP核的中断。2、在leon3核一端使用AHB总线协议,在DSP核端改造其主机接口协议(改造后的协议称MB协议),以此为基础设计了AHB/MB接口(LDB),实现了leon3核与四个DSP核之间高速、便利的数据交换。3、设计了多核控制机制,使RISC核能灵活控制各DSP核的复位、启动,并完成监控其运行状态,响应其中断等功能。4、完成了RISC核与DSP核间主从式通信机制的系统设计、详细设计和RTL级逻辑实现,包括MBI接口,LDB桥接逻辑, DSP核运行/监管逻辑、中断响应机制等,并对所有设计进行了全面验证。

王慧丽[7](2012)在《支持仿真/调试的指令派发部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作为电子系统的核心,已经广泛应用到了航天、航空、雷达、通信、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对DSP信号采集和处理的速度及数据量的要求越来越高,DSP集成复杂度也日益增加,使得片上调试变的越来越困难。如何通过片上调试系统提高芯片的开发效率和应用质量,也成为DSP研制必须考虑的问题。YHFT-Matrix处理器是国防科技大学自主研制的一款面向软基站的高性能32位浮点向量DSP。主频500MHz,采用超长指令字(VLIW)结构,16/32位可变长指令集,最多可并行发射十条指令。本文针对YHFT-Matrix处理器中支持仿真/调试功能的指令派发部件的设计和优化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在深入分析YHFT-Matrix体系结构、指令集格式和流水线特性的基础上,完成了YHFT-Matrix处理器指令派发部件的设计和优化。该设计支持跨边界和旁路取指技术,支持最大十发射的16/32位混合指令的派发。2、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并行派发方法,减小了指令派发给处理器带来的时序瓶颈。3、根据YHFT-Matrix存储资源、指令格式和指令流水线结构特点,提出了适合该结构的仿真/调试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并在派发部件中进行了针对软/硬件断点的硬件设计;实现了仿真/调试对芯片存储资源的访问、流水线的精确控制及14个关键事件或信号的统计功能。4、采用了创新的软件断点实现机制,成功满足了16/32位软件断点指令的设计需求。5、通过模拟和形式化验证等方法对指令派发部件进行了全面验证。搭建了基于FPGA的YHFT-Matrix原型系统,基于此系统可对芯片进行更全面的系统级验证,并可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在分析了验证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的基础上,对RTL设计进行修改,使其符合设计要求。芯片已顺利流片,经测试,功能正确,性能稳定,支持仿真/调试技术的指令派发部件所有功能工作正常,达到了设计要求。

王光前[8](2010)在《数字化轨道电路发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列控系统只有不断提高对列车的控制精度才能很好的保证行车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列车的控制精度与列控中心为列车提供的信息密切相关,提供的参数越多、越精确、控制精度自然也就越高,行车效率也就会随之提高。轨道电路是现代列控系统中能够影响传输信号品质并且用来确保日常行车安全和提升运营效率的关键部分。因此对数字轨道电路进行研究和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开发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轨道电路对于列车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目的是根据数字轨道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和建模,通过研究系统主要参数的设计原则,设计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数字轨道电路的发送系统。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在论文中深入的研究了现今典型的一些数字轨道电路的原理和技术参数以及设计思路,对现有几种数字调制方式,通过仿真进行对比得出适合轨道传输的调制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数字轨道电路传输特性的发送系统技术方案,即利用既有的轨道电路,发送系统使用现代数字调制技术MSK调制方法对轨道电路上传输的列控信息进行调制发送。并且对MSK调制技术应用于此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和仿真论证。文中对实现数字轨道电路发送系统调制部分的软硬件设计做了详细的介绍。本文给出了数字轨道电路中主要系统——发送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TI公司的TMS320VC5510的DSP,通过其对直接数频率合成(DDS)芯片ADS9851的实时控制来产生MSK调制信号。系统的软件设计采用传统的顺序编写法,把系统分为程序加载、串口通信程序、DDS驱动程序设计、看门狗设计等部分分别来对相应的程序进行编写,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对程序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调试,实现了预期各部分的功能。本论文的意义在于:将DSP芯片及DDS芯片的优点与MSK数字调制方式的优点相结合应用到铁路信号中的数字轨道电路系统领域中去,为我国列控系统中信息传输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探索。

武明西[9](2009)在《盲均衡技术及其在水声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声信道多途传播效应产生的码间干扰是制约水声通信系统性能的主要原因,均衡技术是克服码间干扰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自适应均衡技术由于要发送训练序列,通信效率较低,而盲均衡技术无需训练序列,仅利用接收序列就能均衡信道特性、补偿码间干扰,极大地提高通信质量。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盲均衡技术在水声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盲均衡算法的研究和算法验证平台软硬件的研制。盲均衡算法的主要研究内容有:结合盲均衡的数学模型,论述了Bussgang类盲均衡算法的原理。分析了初始权值和学习步长对恒模算法(CMA算法)的影响,就其制约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将变步长理论用于CMA算法,并仿真分析其收敛性能。算法验证平台硬件的研制工作主要包括:认真分析系统需求,提出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系统硬件包含模拟和数字两大部分,中间用线性光耦隔离,以免抗噪声强的数字部分影响对噪声敏感的模拟部分。数字部分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核心,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为逻辑控制,配有数据存储器、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等。数据存储器选用NAND FLASH,并通过乒乓缓存的方法提高访问时的数据吞吐量。所研制的算法验证平台经过实验室测试和湖上实验,均验证了本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盲均衡算法的有效性。

孟利民[10](2008)在《Make One-基于软件化功能构件的通用信息设备模式》文中研究说明设备模式是关于设备设计模式、生产模式、使用模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现。设备模式随着技术条件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现有模式下,立足于不同应用目的、应用对象的设备往往具有固定的配置和应用功能。现有模式设备及其结构设计方法必然形成设备、部件、功能之间的刚性耦合,彼此不可分离。这种刚性耦合限制了设备应用功能的灵活性,使设备既有的应用功能属性很难改变。现有模式设备的功能属性固定、配置特性固定,应用功能属性与硬件配置特性一一对应,具有整体堆叠性和时空不变性。随着信息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信息产品应用提出了产品功能多样化、模式柔性化、使用网络化和服务经济化的要求,这必将引起人们对现有设备模式的反思。本文提出的Make One模式概念就是关于信息设备(产品)模式的一个新思维,是对现有相关理论的提升及技术的集成创新。Make One模式通过设备硬件实体的容器化,可实现设备硬件与应用功能的分离,克服了现有模式设备功能整体堆叠性的不足;通过应用功能软件构件的可重载,可实现Make One模式设备的多功能特性,突破了现有模式设备时空不变性的限制。通过设备—功能—构件的一体化设计,可满足用户对设备功能的柔性化需求,展示了未来信息设备(产品)的一个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讲,Make One模式研究的核心内容应包括Make One模式体系结构、Make One模式设备(硬件)模型和应用功能构件(软件)模型三个主要方面。鉴于MakeOne模式涉及多学科、多领域,作为Make One模式研究的起步之作,本文在阐述MakeOne模式的背景、价值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应用功能构件模型、构件容器模型和构件适配方法。Make One模式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和增值业务空间。Make One模式价值潜力的直接来源在于Make One模式设备具有不同于现有模式设备的无冗余成本效益、设备集成效益、时间扩展效益、功能扩展效益和新兴产业效益等5个方面,间接来源包括了在Make One模式下,许多因Make One模式而产生的非传统、非直接的价值潜力。围绕应用功能构件的设计、开发、服务将能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应用功能构件化是Make One模式的核心理念。本文在通用软件构件、理想构件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应用功能构件的特征、要素,提出了针对Make One模式的统一构件模型及其属性描述。通过基于XML的Make One应用功能构件描述语言(xMOCDL),Make One构件通用描述(MOCGD)方法和Make One构件刻面描述(MOCFD)方法的讨论,建立了应用功能构件接口描述(MOCID)模型,尝试性地提出了一种Make One模式应用功能构件模型(MOCDM)。应用功能构件容器是Make One模式设备的基础设施。本文提出的构件容器模型,通过资源启动重配置(硬性重配置)和应用重配置(软性重配置),使得Make One模式设备具有面向不同领域、不同功能应用的承载能力。通过Make One模式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建立了Make One模式设备与应用功能构件的应用连接。通过先进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的讨论,展示了实现构件容器的物质技术基础。应用功能构件适配是Make One模式设备的关键要素。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语义引擎,它是基于本体语义的构件查询和匹配方法,可实现公众用户以自然语言表达的构件需求与构件描述信息之间的语义映射。基于语义相似度概念,讨论了可实现接口规约匹配的目标构件适配方法。基于应用程序框架扩展点机制,进一步讨论了应用功能构件R-S接口规约匹配的形式化表示和算法。最后,作为Make One模式研究应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本文还提出并设计了一个基于类接口概念的通用接口系统原型。

二、超越性能挑战功耗的C55x核心DS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越性能挑战功耗的C55x核心DSP(论文提纲范文)

(1)低功耗导航授时一体化潜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潜标总体方案设计
    2.1 基于潜标的水下定位导航原理
    2.2 潜标的主要工作场景
        2.2.1 询问-应答导航工作场景
        2.2.2 同步信标导航工作场景
        2.2.3 指令授时工作场景
    2.3 潜标功能需求与指标要求
        2.3.1 功能需求分析
        2.3.2 技术指标要求
    2.4 潜标总体方案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号波形设计与信号处理算法研究
    3.1 潜标信号波形设计
        3.1.1 伪随机序列
        3.1.2 m序列
        3.1.3 平衡Gold序列
        3.1.4 扩频信号调制
    3.2 水声信道对扩频信号相关性的影响
        3.2.1 信号参数的影响
        3.2.2 多径效应的影响
        3.2.3 多址效应的影响
        3.2.4 多普勒频移的影响
    3.3 扩频信号检测算法
        3.3.1 快速相关算法
        3.3.2 长序列滑动相关
        3.3.3 分步相关算法
    3.4 算法计算量与存储空间对比
    3.5 潜标通信协议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潜标硬件电路设计
    4.1 硬件电路整体方案设计
    4.2 接收机模块设计
        4.2.1 放大电路
        4.2.2 有源滤波电路
        4.2.3 射随电路
    4.3 核心控制模块设计
    4.4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设计
        4.4.1 模数转换电路
        4.4.2 程序加载电路
    4.5 功放驱动模块设计
    4.6 授时守时模块设计
    4.7 系统监控模块设计
    4.8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4.9 供电方案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潜标软件程序设计
    5.1 系统整体程序设计
    5.2 值班模式程序设计
    5.3 询问-应答导航模式程序设计
        5.3.1 信息码解码程序设计
        5.3.2 指令信号回复程序设计
    5.4 指令授时模式程序设计
    5.5 同步信标导航模式程序设计
    5.6 其他指令操作程序设计
    5.7 分布相关算法在DSP中的优化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潜标测试与验证
    6.1 实验室测试
        6.1.1 系统模块测试
        6.1.2 唤醒指令测试
        6.1.3 主要工作模式测试
        6.1.4 系统守时测试
        6.1.5 系统功耗测试
    6.2 水池验证
        6.2.1 同步信标导航模式验证
        6.2.2 询问-应答导航模式验证
        6.2.3 授时与指令通信验证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高速实时处理平台及盲辨识算法的工程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2 高速实时系统架构研究
    2.1 高速实时系统结构
    2.2 核心处理器选择
    2.3 片间高速传输单元
    2.4 片外高速存储单元
    2.5 总线与外设通信单元
3 盲辨识算法的逻辑实现
    3.1 盲辨识算法处理流程
    3.2 周期图计算模块
    3.3 频域降噪模块
    3.4 大小信号分离模块
    3.5 与盲辨识相关的矩阵运算
4 盲辨识算法仿真与分析
    4.1 EDA工具简介
    4.2 行为级功能仿真
    4.3 在线测试及性能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DM642的红外热成像仪的不间断电源系统的设计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的趋势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红外热成像仪与DSP
    §2-1 红外热成像系统
        2-1-1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原理
        2-1-2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发展概况
    §2-2 图像处理 TMS320 C6000 系列
        2-2-1 TMS320C6000 概述
        2-2-2 TMS320C6000 系列 DSP 的特点和性能
        2-2-3 多媒体处理器 DM642
第三章 热成像仪电源系统的组成
    §3-1 DM642 芯片的基本供电电路
    §3-2 太阳能电池板的选择
    §3-3 电源充电切换电路
    §3-4 蓄电池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SP基本电源电路设计与仿真
    §4-1 红外热成像系统的电源要求
    §4-2 TPS54350 型同步降压 DC/DC 调整器
        4-2-1 DC-DC 开关电源工作原理
        4-2-2 TPS54350 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
        4-2-3 TPS54350 的特性
        4-2-4 TPS54350 引脚功能
        4-2-5 电路功能
    §4-3 电源电路设计
    §4-4 电源电路的设计、绘制和仿真
        4-4-1 电路的设计
        4-4-2 电路图的绘制
        4-4-3 电路的仿真
    §4-5 监控与复位电路的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源充电切换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5-1 充电切换电路简述
    §5-2 采用 LT1300 为主芯片设计太阳能充电切换电路
        5-2-1 LT1301 芯片的简单说明和各引脚的功能
        5-2-2 实际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5-3 防雷保护电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阳能不间断电源PCB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6-1 PCB 制作软件 Cadence Allegro
    §6-2 电路 PCB 的设计
    §6-3 电路板的制作
        6-3-1 电路板的打样
        6-3-2 元件的焊接
    §6-4 电路板的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电源低功率的实现
    §7-1 简介
    §7-2 DSP 芯片中的电源优化
    §7-3 DSP 操作系统的节能措施
    §7-4 本章总结
第八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面向万亿次量级嵌入式计算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嵌入式应用对处理器的需求
        1.1.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1.1.3 当前处理器体系结构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嵌入式处理器相关研究
        1.2.2 新型高性能处理器相关研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典型嵌入式处理器的面积和能耗分析
    2.1 LEON3 的结构分析
    2.2 LEON3 的 VLSI 代价分析
        2.2.1 实验设置
        2.2.2 面积消耗分析
        2.2.3 能耗分析
    2.3 提高处理器能效的策略
    2.4 小结
第三章 多级粒度匹配数据存储层次设计
    3.1 相关研究
    3.2 应用数据访问特征分析
    3.3 现有数据存储层次分析
    3.4 多级粒度匹配数据存储层次
        3.4.1 数据存储模型
        3.4.2 微体系结构
        3.4.3 数据传输机制
        3.4.4 编程支持
    3.5 评估模型
    3.6 实验评估
        3.6.1 实验设置
        3.6.2 存储层次访问次数
        3.6.3 片上能耗分析
        3.6.4 面积消耗分析
        3.6.5 性能分析
        3.6.6 参数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功能单元的部分互连技术研究
    4.1 相关研究
    4.2 目标应用的通信模式分析
    4.3 部分互连结构
        4.3.1 部分互连形式
        4.3.2 通信调度与编译支持
    4.4 互连结构的分析模型
        4.4.1 微体系结构
        4.4.2 延迟模型
        4.4.3 面积模型
        4.4.4 功耗模型
    4.5 实验评估
        4.5.1 延迟分析
        4.5.2 面积分析
        4.5.3 功耗分析
        4.5.4 性能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超低功耗的小核设计
    5.1 小核体系结构
        5.1.1 并行执行模式选取
        5.1.2 微体系结构
        5.1.3 数据类型和指令类型
        5.1.4 指令流水线
        5.1.5 互连总线空间
    5.2 指令管理模块设计
        5.2.1 指令存储类型
        5.2.2 控制指令格式
        5.2.3 指令块的调度
        5.2.4 指令的加载和执行
        5.2.5 模块设计
    5.3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5.3.1 数据存储层次
        5.3.2 数据管理指令格式
        5.3.3 模块设计
        5.3.4 立即数的处理
    5.4 运算单元设计
        5.4.1 运算指令格式
        5.4.2 软件流水的设计
        5.4.3 模块设计
        5.4.4 TORF 的设计
    5.5 基于小核的众核体系结构
    5.6 实验评估
        5.6.1 实验设置
        5.6.2 小核能耗有效性分析
        5.6.3 众核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5.7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流模板的多粒度可重构技术
    6.1 相关研究
    6.2 流模板
        6.2.1 流处理模型
        6.2.2 模板体系结构
        6.2.3 运行机制
        6.2.4 工作模式
    6.3 动态可重构
        6.3.1 快速配置方式
        6.3.2 接口设计
    6.4 应用开发
    6.5 实验评估
        6.5.1 硬件实验平台
        6.5.2 测试程序
        6.5.3 实验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应答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声定位系统简介及分类
    1.3 水声应答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课题的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定位系统及应答器整体设计
    2.1 水声定位系统整体设计
        2.1.1 定位系统组成
        2.1.2 定位流程
        2.1.3 定位原理
    2.2 水声应答器整体设计
        2.2.1 结构组成
        2.2.2 技术指标
    2.3 通信编码原理及方式
        2.3.1 多址接入方式选择
        2.3.2 扩频通信方式选择
        2.3.3 伪随机序列选择
        2.3.4 脉冲成形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声应答器硬件设计
    3.1 硬件总体设计及模块划分
    3.2 模拟接收预处理模块
        3.2.1 收发转换开关电路
        3.2.2 前置与后置放大电路
        3.2.3 窄带带通滤波器
        3.2.4 多路复用电路
        3.2.5 电压钳位电路
    3.3 单片机值守与控制模块
    3.4 数字信号协处理器模块
        3.4.1 最小系统设计
        3.4.2 模数转换器(ADC)
        3.4.3 数模转换器(DAC)
        3.4.4 通信接口设计
    3.5 电源管理模块
    3.6 硬件低功耗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声应答器软件设计
    4.1 系统工作流程
    4.2 MCU 软件设计
        4.2.1 固件程序设计
        4.2.2 能量检测算法
    4.3 DSP 软件设计
        4.3.1 DSP 软件流程
        4.3.2 EMIF 接口配置
        4.3.3 MCBSP 接口配置
        4.3.4 DMA 配置
    4.4 扩频通信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测试
    5.1 基本电性能测试
        5.1.1 收发转换电路测试
        5.1.2 电压钳位电路测试
        5.1.3 功放输出测试
    5.2 消声水池测试
        5.2.1 基本通信功能测试
        5.2.2 基本定位功能测试
    5.3 湖泊与浅海测试
        5.3.1 最大作用距离测试
        5.3.2 运动模式测试
        5.3.3 多目标定位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X异构多核DSP核间接口的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SP 技术的发展及优势
        1.1.1 DSP 的发展
        1.1.2 DSP 的优势
        1.1.3 多核架构引领 DSP 发展
    1.2 异构多核 DSP 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2.1 典型的异构多核 DSP 结构
        1.2.2 异构多核 DSP 的现状
    1.3 X 异构多核 DSP 概述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X 异构多核 DSP 核间通信机制
    2.1 异构多核 DSP 的结构描述
        2.1.1 总体结构
        2.1.2 DSP 结构
        2.1.3 基于 SPARC 的 RISC 结构
        2.1.4 核间接口设计概述
    2.2 核间的数据通信机制
        2.2.1 AHB 协议介绍
        2.2.2 MB 协议介绍
        2.2.3 AHB 到 MB 的数据交换
        2.2.4 MB 到 DSP 的数据交换
    2.3 核间的控制机制
        2.3.1 主从式的控制模式
        2.3.2 启动和复位
        2.3.3 中断处理
        2.3.3.1 WDT 中断
        2.3.3.2 MBI 中断
第三章 核间通信机制的实现
    3.1 LEON3 地址映射与寄存器设置
    3.2 AHB/MB 的总体结构设计
        3.2.1 AHB 的设计
        3.2.2 MB 的设计
        3.2.3 异步 FIFO 的设计
    3.3 MBI 的设计实现
        3.3.1 Hostport 的设计
        3.3.2 edmaport 的设计
        3.3.3 cctrport 的设计
    3.4 RISC 到 DSP 控制机制的设计实现
        3.4.1 点火和复位
        3.4.2 中断处理
        3.4.3 看门狗式的异常检测
第四章 功能验证
    4.1 验证方法学
    4.2 数据通路的验证
        4.2.1 读数据的验证
        4.2.2 写数据的验证
        4.2.3 批数据传输验证
    4.3 控制功能验证
        4.3.1 启动和复位
        4.3.2 中断处理
第五章 设计综合
    5.1 综合基本方法和环境
        5.1.1 综合的原理
        5.1.2 综合的原则
        5.1.2.1 可综合代码的编写和模块化分
        5.1.2.2 综合策略
        5.1.2.3 设置约束条件
    5.2 综合结果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课题工作总结
    6.2 课题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支持仿真/调试的指令派发部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YHFT-Matrix DSP 概述
        1.1.2 YHFT-Matrix 指令派发部件
        1.1.3 YHFT-Matrix 仿真/调试机制
    1.2 指令派发相关技术研究
        1.2.1 高性能 DSP 体系结构特征
        1.2.2 与指令派发相关的先进 DSP 技术
    1.3 仿真/调试相关技术研究
        1.3.1 仿真/调试技术概述
        1.3.2 调试技术的相关研究
    1.4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YHFT-Matrix体系结构与调试方案
    2.1 YHFT-Matrix 总体结构
    2.2 YHFT-Matrix 指令集
        2.2.1 指令格式
        2.2.2 执行包和取指包
    2.3 YHFT-Matrix 指令控制流水线
        2.3.1 基本指令流水线
        2.3.2 分支延迟槽
    2.4 YHFT-Matrix 调试方案
        2.4.1 仿真/调试准则
        2.4.2 基于 JTAG 的仿真/调试方案
        2.4.3 YHFT-Matrix 仿真/调试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指令派发部件设计与优化
    3.1 派发部件的概要分析
        3.1.1 指令派发部件概述
        3.1.2 指令派发的编译器支持
        3.1.3 指令派发部件总体结构
    3.2 派发缓冲队列
        3.2.1 缓冲队列自移位
        3.2.2 顺序执行包移位
        3.2.3 分支执行包移位
        3.2.4 旁路取指包移位
    3.3 指令的并行派发
        3.3.1 并行信息分析
        3.3.2 候选指令选择
        3.2.3 最终指令派发
    3.4 验证与综合
        3.4.1 功能验证
        3.4.2 逻辑综合与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JTAG 的仿真/调试部件的设计
    4.1 JTAG 相关设计
        4.1.1 JTAG 测试访问端口
        4.1.2 TAP 控制器
        4.1.3 指令寄存器
        4.1.4 仿真控制寄存器
    4.2 硬件调试结构
        4.2.1 资源访问
        4.2.2 流水线控制
        4.2.3 事件统计
    4.3 验证与测试
        4.3.1 NC_Sim 验证
        4.3.2 FPGA 验证
        4.3.3 芯片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指令派发部件的流水线调试支持
    5.1 软件断点的实现原理
    5.2 指令派发对 ET 的硬件支持
        5.2.1 缓冲队列的生成
        5.2.2 断点的检测
        5.2.3 断点的恢复
    5.3 流水线中的软件断点
        5.3.1 软件断点的设置
        5.3.2 软件断点的取消
        5.3.3 软件断点的恢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工作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数字化轨道电路发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介绍
        1.2.1 国外轨道电路分析
        1.2.2 我国轨道电路的现状
        1.2.3 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数字轨道电路系统
    1.3 选题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组织
2 轨道电路原理研究及调制算法仿真
    2.1 轨道电路
    2.2 绝缘节研究
        2.2.1 电气隔离式绝缘节
        2.2.2 自然衰耗式绝缘节
        2.2.3 绝缘节性能分析比较
    2.3 轨道电路干扰研究
    2.4 调制方法的选择及仿真研究
        2.4.1 二进制振幅键控
        2.4.2 二进制频移键控
        2.4.3 二进制相移键控
        2.4.4 最小频移键控
        2.4.5 几种数字调制方式的对比
3 数字轨道电路发送系统中调制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3.1 MSK信号原理及特性
        3.1.1 MSK的数学表达式
        3.1.2 MSK特性
    3.2 发送系统方案可行性分析
        3.2.1 轨道电路发送端的数字化调制方案
        3.2.2 发送系统的数字化方案可行性研究
4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4.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技术
    4.2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4.2.1 系统总体组成
        4.2.2 总体功能
    4.3 主控DSP芯片介绍
    4.4 时钟及复位电路的设计
        4.4.1 时钟电路
        4.4.2 复位电路
    4.5 电源的设计
    4.6 外部存储
    4.7 接口JTAG
    4.8 串口设计
    4.9 模块DDS设计
5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现
    5.1 开发环境介绍
    5.2 程序加载
    5.3 看门狗程序设计
    5.4 串口McBSP配置
    5.5 驱动DDS程序设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盲均衡技术及其在水声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声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2 水声信道对水声通信的影响
    1.3 盲均衡的应用背景
    1.4 盲均衡的分类及评价标准
        1.4.1 Bussgang类盲均衡算法
        1.4.2 高阶统计量盲均衡算法
        1.4.3 神经网络理论盲均衡算法
        1.4.4 盲均衡算法性能的评价标准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恒模算法的基础理论
    2.1 盲均衡的数学模型
    2.2 BUSSGANG类盲均衡算法原理
    2.3 CMA算法分析
        2.3.1 CMA算法概述
        2.3.2 初始权权值对CMA算法的影响
        2.3.3 学习步长对CMA算法的影响
    2.4 变步长CMA算法及性能分析
    2.5 组合盲均衡算法及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验证平台硬件设计
    3.1 概述
    3.2 需求分析
    3.3 系统设计方案
        3.3.1 模拟部分
        3.3.2 数字部分
        3.3.3 核心器件选型
        3.3.4 电路设计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验证平台软件设计
    4.1 FPGA程序
        4.1.1 开发工具Quartus Ⅱ简介
        4.1.2 逻辑功能概述
        4.1.3 程序的具体实现
    4.2 DSP程序
        4.2.1 开发工具CCS简介
        4.2.2 DSP信号处理流程
    4.3 用户界面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
    5.1 实验室测试
    5.2 湖上实验
        5.2.1 实验概述
        5.2.2 实验数据处理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10)Make One-基于软件化功能构件的通用信息设备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设备模式
        1.1.1 多功能设备和接口冗余
        1.1.2 设备模式概念
        1.1.3 现有设备模式的典型特征
        1.1.4 影响设备模式的主要因素
    1.2 设备模式的研究应用现状
        1.2.1 平台化产品模式的研究应用现状
        1.2.2 定制化产品模式研究应用现状
        1.2.3 智能化产品模式的研究应用现状
        1.2.4 一体化设备模式的研究应用现状
        1.2.5 现有设备模式研究的不足
    1.3 国家战略与新型信息设备模式
        1.3.1 什么是最好的?
        1.3.2 国家战略
        1.3.3 开展新型信息设备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2 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安排
2 信息设备模式的新思维—Make One模式
    2.1 对当代信息设备模式的反思
        2.1.1 信息设备模式
        2.1.2 信息设备模式面临的挑战
        2.1.3 新型信息设备模式研究面临的问题
    2.2 Make One模式
        2.2.1 Make One模式概念
        2.2.2 Make One模式的特征
    2.3 Make One模式与现有主要设备模式的比较
    2.4 Make One模式的体系结构
        2.4.1 Make One模式的系统结构
        2.4.2 Make One模式的技术结构
        2.4.2.1 Make One模式的技术结构
        2.4.2.2 嵌入式系统技术
        2.4.2.3 构件化软件技术
        2.4.2.4 Web应用服务器技术
        2.4.2.5 本体及语义技术
        2.4.3 Make One模式的应用结构
        2.4.3.1 角色及相互关系
        2.4.3.2 共同的规则
    2.5 本章小结
3 Make One模式的价值潜力分析
    3.1 产品/服务的价值理论
        3.1.1 产品/服务价值
        3.1.2 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3.2 Make One模式设备功能价值模型
    3.3 Make One模式的价值因素分析
    3.4 Make One模式的价值潜力分析
        3.4.1 价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4.2 基于专家打分法的分析
        3.4.3 基于MATLAB的数值分析
        3.4.4 基于弹性函数的敏感性分析
        3.4.5 关于Make One模式价值潜力的进一步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Make One模式的应用功能构件模型
    4.1 现有构件及构件模型
        4.1.1 软件构件及其特征
        4.1.2 构件接口模型与规约
        4.1.2.1 构件接口模型
        4.1.2.2 构件规约
        4.1.2.3 构件描述方法概论
        4.1.3 现有主要软件构件模型
        4.1.3.1 COM/DCOM
        4.1.3.2 JavaBean/EJB
        4.1.3.3 CORBA
        4.1.4 理想构件模型
    4.2 Make One构件
        4.2.1 Make One构件的特征和要素
        4.2.1.1 Make One构件应用特性
        4.2.1.2 Make One构件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4.2.1.3 Make One构件的高级特征和要素
        4.2.2 Make One构件模型
        4.2.2.1 统一构件抽象模型
        4.2.2.2 Make One构件模型
        4.2.2.3 Make One构件的属性
        4.2.3 Make One构件接口
        4.2.3.1 Make One构件接口模型
        4.2.3.2 Make One构件接口规约(MOCID)
    4.3 Make One构件描述模型
        4.3.1 Make One构件的形式化定义
        4.3.2 一个Make One构件描述模型
        4.3.2.1 MOCDM
        4.3.2.2 Make One构件通用描述(MOCGD)
        4.3.2.3 Make One构件刻面描述(MOCFD)
        4.3.2.4 Make One构件描述语言(xMOCDL)
        4.3.2.5 一个Make One构件描述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Make One模式的构件容器模型
    5.1 应用功能构件容器与嵌入式系统
        5.1.1 嵌入式芯片
        5.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5.2 基于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应用功能构件容器模型
        5.2.1 Make One模式设备的资源配置方法
        5.2.2 构件容器的结构模型
        5.2.3 Make One设备的应用程序框架
        5.2.4 Make One设备对嵌入式实时系统的要求
    5.3 嵌入式系统的经典开发方法
        5.3.1 嵌入式应用系统的工程化开发流程
        5.3.2 基于EDA的嵌入式硬件设计开发方法
    5.4 基于可配置处理器核的处理器开发方法
        5.4.1 可重配置处理器技术研究应用
        5.4.2 基于知识产权核的微处理器开发方法
        5.4.2.1 IP核
        5.4.2.2 IP设计
        5.4.2.3 IP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Make One模式设备的构件适配
    6.1 构件库及其信息模型
        6.1.1 产品数据库管理概论
        6.1.2 构件库
        6.1.3 构件库信息模型
    6.2 基于语义的应用功能构件检索、匹配方法
        6.2.1 构件检索技术分类
        6.2.2 基于语义的构件检索
        6.2.2.1 本体描述语言
        6.2.2.2 中文词语处理
        6.2.2.3 语义引擎—基于语义的本体映射
        6.2.3 基于构件语义描述相似度的构件功能匹配方法
        6.2.4 基于接口匹配验证的应用功能构件匹配
    6.3 Make One模式应用功能构件的布署
        6.3.1 基于构件技术的应用程序框架
        6.3.1.1 框架元模型
        6.3.1.2 框架的边界元素
        6.3.1.3 框架的扩展点机制
        6.3.2 基于R-S接口语义匹配的应用功能构件布署适配
        6.3.2.1 Make One模式构件装配适配的形式化表示
        6.3.2.2 Make One模式构件语义适配过程及算法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类接口的通用接口系统原型设计
    7.1 接口的多样性
    7.2 通用接口研究应用
    7.3 接口特性及其应用要求
        7.3.1 接口特性
        7.3.2 通用接口定义及功能要求
    7.4 通用接口的实现模型
        7.4.1 通用接口的功能模块及体系结构
        7.4.2 接口构件容器
    7.5 本章小结
8 结束语
    8.1 Make One模式的回顾与展望
    8.2 Make One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8.3 Make One模式与知识经济
    8.4 Make One模式的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四、超越性能挑战功耗的C55x核心DSP(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功耗导航授时一体化潜标的设计与实现[D]. 李国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2]高速实时处理平台及盲辨识算法的工程实现研究[D]. 吕容谱.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3]基于DM642的红外热成像仪的不间断电源系统的设计和优化[D]. 魏铮. 河北工业大学, 2012(04)
  • [4]面向万亿次量级嵌入式计算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研究[D]. 杨乾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10)
  • [5]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应答器设计[D]. 陈君. 北京化工大学, 2012(10)
  • [6]X异构多核DSP核间接口的设计与验证[D]. 王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4)
  • [7]支持仿真/调试的指令派发部件设计与实现[D]. 王慧丽.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4)
  • [8]数字化轨道电路发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光前. 兰州交通大学, 2010(04)
  • [9]盲均衡技术及其在水声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武明西.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6)
  • [10]Make One-基于软件化功能构件的通用信息设备模式[D]. 孟利民.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C55x核心DSP超越性能挑战功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