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会计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

深化会计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

一、深化会计教育改革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楠[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其实一直为党、国家和教育界所关注,并且不断有相关政策出台。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相关政策的实施尚未完全改变人们对劳动的错误认识和态度,尚未彻底改变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在一些教育场合,劳动教育甚至被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这也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应有之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还是《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的出台,都体现了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则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这其实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教育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出现的。我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为基础,同时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理念,并根据我国国情合理采纳中外教育学者的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相关思想,不断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我国劳动教育事业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演变历程的梳理和挖掘,有助于厘清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发展脉络,在理论层面推进对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出现诸多变化,这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而劳动教育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也应加以考量,这样从整体上以历史视角分析劳动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劳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上跟上时代步伐。围绕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本研究在论证中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介绍本研究的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对国内外大量关于劳动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并说明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创新点和现有不足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其一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概念梳理,通过古今中外对二者的认识做综合分析和界定;其二是通过分析劳动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劳动能力提升、劳动形态变化、劳动范围扩展,阐明影响劳动教育相关主要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三是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来源,着重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和耕读教育理念,并对近现代中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进行概述。第四部分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探析,通过对该时期党的劳动教育思想从确立到探索实践,再到“文革”期间的曲折探索的梳理,从劳动教育目的和实践效果进行剖析。第五部分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对劳动教育思想的重塑与革新。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使得劳动教育思想在发展中添加了“技术”的元素,无论是从劳动素养还是综合实践出发,这时期的劳动教育思想开始强调综合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六部分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这一时期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和创新动力,在劳动教育思想中强调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塑造良好社会风气、培育人才创新能力,这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培育时代新人、破解人才培养问题的需要,同时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社会不同主体,体现了新时代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性。第七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指出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在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中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握理论实际相结合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拓展实践平台,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更好发挥作用。

边小月[2](2021)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是美国教育的永恒主题,教师教育领域亦概莫能外。20世纪后期,美国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对教师教育进行了以“专业化”为主题的持续改革,其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相对独立、特征显着的改革阶段,该阶段既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调整与延续,又为21世纪以来新一轮教师专业化改革奠定了基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专业化改革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一方面,随着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低下的问题逐渐日益突出,引起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政府部门、教育专业组织、民间机构在内的社会各界先后发出了以强化教师专业化地位为诉求的改革倡导,同时教育理论界关于教师专业化问题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引发了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关注。这些因素酝酿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教师专业化改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归纳为理念、政策和实践三个方面。理念上,这一时期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实现途径有了新的变化,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注重以提高教师薪资待遇来推动教师专业化,转变为更多强调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来实现教师专业化。政策上,联邦政府在这一时期以更为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加入到教师专业化改革中来,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法案、政策,以加快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同时各州政府也推出了区域性的教师专业化政策,由此形成了涵盖联邦与州的教师专业化多级政策体系。实践上,这一时期教师专业化改革体现出以专业标准体系的优化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的特征,通过对职前、入职和在职全程性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优化,规范和提升各环节的教师教育活动,确保教师专业化整体进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师专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使美国学界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和完善,另一方面也使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地位得到切实提高。改革所呈现出的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为重心、多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构建全程专业标准体系统筹推进各阶段教师专业化进程等特征,对加快我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进程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在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改革过程中,其一应加强理论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二应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有效合作的改革格局,其三应将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李新月[3](2021)在《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作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人才质量与结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建设高水平的旅游人才队伍至关重要。“职教20条”、“双高计划”、“高职扩招一百万”等政策的实施,突出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旅游高职教育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亦如此。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不断成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批人才。社会变迁视角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存在什么问题,有何特色,对当今的旅游人才培养有何借鉴意义,值得去探究。本研究从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切入,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个案,将其历程划分为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年)、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年)、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至今)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动因,选取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师资队伍几个主要要素,探索其发展演变,总结成绩与问题,揭示其人才培养特色。基于此,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为我国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启示。研究发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人才培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与完善的,有其自身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构建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依据产业发展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在课程体系方面,聚焦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阵地,形成了多样的育人模式;在师资方面,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本着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借鉴其发展,旅游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向国际是必由之路,依托行业是办学思路,服务产业是目的所在。新时期,在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众多挑战,结合旅游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的挑战与要求,从政府、院校、企业三大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为旅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杨秋兰[4](2020)在《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邹平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学校发展和成长的支柱。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的教师激励管理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保证。我国的基础教育就像建筑学的基础,是我国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工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中小学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的激励管理,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今的教学团队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如何有效地调动中小学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中小学如何留住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中小学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学设施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也有部分学校青年教师流动性较大,青年教师对学校缺乏归属感,表现出的工作积极性不强,既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也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在有效的激励措施的支持下,教师的潜能可以得到有效激发,自身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带动,同时青年教师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提升和发展。然而,教师必须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实施激励。本文旨在丰富青年教师激励的理论内容,完善学校管理理论,研究青年教师激励问题。落实教师权益的规定;帮助学校培养优秀教师和创新人才,提升学校竞争力;帮助激发青年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帮助为地方中小学管理者提供管理参考。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带动中小学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已成为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本文主要收集了有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和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文献和数据,借鉴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选取邹平市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研究,结合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多个角度审视其相关内容,全面探讨激励的相关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从多个方面探索构建科学的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的最佳对策。最后,本文根据政府职能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完善邹平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规范中小学教育体制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监督与评估机制,做好学校激励管理体系建设,深化教育监督体制,促进政府绩效评估,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激励方法。

谌彦彦[5](2020)在《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1926-1952)》文中研究说明陈垣不仅是一代史学宗师、国学家,更是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和高等教育管理者,从事高校管理工作长达45年之久,拥有丰富的高校管理经验,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任职最长的大学校长。然而,目前有关陈垣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历史学科领域,研究内容侧重于论述其史学家身份,对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阙如,且目前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南渡北归”西南联大的风采,对战时孤独坚守北平的北京辅仁大学有所忽视。因此,以1926至1952年为时间节点,集中探究陈垣担任北京辅仁大学校长期间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对陈垣研究的视野,加深对民国教育家的认识,并能强化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历史底蕴和理论基础,使之更好地指导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本研究以陈垣来往书信集、学生口述史、论文集以及当时与之相关的文件为主要切入口,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集中呈现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历史价值和基本特征。首先,在扼要介绍陈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从受教育、从教以及担任教育管理者三方面展开,梳理陈垣整个的教育人生,并对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形成的渊源进行追溯。其次,基于大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并结合陈垣管理的具体实际,从办学宗旨观、教师管理观、学生管理观以及校园管理观四方面,阐释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内核。总体上,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出“中西贯通,兼容并包”和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办学宗旨观。第二,以“真才实学”作为教师聘用标准,凝聚师资力量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以及提升教师待遇并尊重老教师、扶植青年教师的教师管理观。第三,倡导男女同校,注重实践和通才教育,实行“严进严出”招生和育人机制的学生管理观。第四,通过筹建新校舍,完备教学硬件,创建特色期刊,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等加强校园物质和文化建设的校园管理观。最后,透过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提炼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价值,并提出对当下的有益思考。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不仅始终坚持维护“中国传统学术本位”,秉承“从严要求”管理原则,注重各教育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在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引领下,北京辅仁大学为近代中国输送了大批精英人才,提高了近代我国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促进了近代我国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对推动近代我国天主教高等教育本土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选取陈垣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展开研究,可以为高校校长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以及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改革提供有益思考。

孔亚[6](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乃高校立校之本。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就要求各高校明确重心,将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有利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教师队伍质量逐渐提高,但仍有极个别高校教师行为失范的现象不时为社会大众所获知,他们辜负了人们对于高校教师这一角色的殷切期望,偏离了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师德建设,这是确保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提高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既关系到新时代人才的茁壮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综合能力的提升乃至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自出现以来便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私德和公德。由于教师所处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在不同社会阶段会有所改变,这就要求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不能停滞不前,这一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创新师德建设的方案,以符合教师的成长轨迹,确保高校师德水平的切实提高。本文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内容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从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梳理了已有的国内外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第二,厘清并分析了新时代和师德的核心概念,并以习近平关于师德的思想为指导,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为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第三,综合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时代要求。基于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的新要求,阐释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的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讲话精神为指导,探索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第四,通过对山东省的一所大学的个案研究,发现该校教师的师德主流是好的;但是从新时代我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教师素质及师德要求看,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提升和改进;同时,针对调查出的师德问题,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从教师个人、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根据分析结果,再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师德管理机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以及强化责任落实等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最后指出,高校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不管是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需要我们对高校师德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研究,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王家阳[7](2020)在《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都呼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荣誉学院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从“少年班”、“实验班”等发展而来,到现在大学竞相建立荣誉学院。然而,目前对我国荣誉学院并没有全国性的研究和分析,荣誉学院在发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对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势在必行。我国荣誉学院经历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曲折的发展,人们在分析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认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和荣誉学院的重要性。回顾我国荣誉学院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典型建设和全面推进三大阶段。当前,我国“985工程”建设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地方大学三种层次大学的荣誉学院在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上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在管理创新上,他们都有卓越的培养目标、多元高水平师资和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在人才培养上,他们建立了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并取得了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但在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校领导重视程度、委员会制度、分流淘汰标准、国际合作交流层次和形式以及培养成效上有较大差异。当前我国荣誉学院还存在扎堆建立、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生源的“非差异化”、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国际合作培养的“全方位落地”等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等改革举措进行优化。荣誉学院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改革与发展不仅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也是标志性成果。大学的荣誉学院后续建设和创新,需要在汲取前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继续保持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方向,为培养高端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吴鸿红[8](2020)在《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为特征的新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备受关注。职业学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课程素养与能力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升起关键作用。课程创生是职业学校教师课程素养与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问题进行研究,旨在破解职业学校教师课程能力提升的困境,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说明了研究的缘起、综述和意义,讲解了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理论依据,同时指出了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现实诉求。第三部分,从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等方面具体阐明了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应然表征。第四部分,运用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调查形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实证调研,根据调研数据分析了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现状。第五部分,参照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应然表征以及现实状况,梳理了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存在的问题,如缺少对课程创生的认知、轻视课程理念的持续更新、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合理重构、忽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互动、忽略课程实施手段和课程实施方法的有效使用以及片面看待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随后从职业学校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识、课程创生能力、课程创生空间和课程创生条件四方面对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第六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内在改变和外在保障两个层面提出了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促进策略。

夏敏[9](2020)在《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决策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成为今天高等教育研究者和高等职业院校相关管理者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题,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注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分析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调查分析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提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建议。本文共分为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与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历史回顾,阐明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基于对广西四所高等职业院校展开调查,分析广西高职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四部分对广西区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的高等职业院校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成效以及问题、不足。第五部分阐述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第六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创新及不足之处。

杨阳[10](2020)在《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公平作为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然而,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一直是个国际性问题,在高等教育300多年发展的历史中,女子高等教育不过区区的100多年而已。日本作为亚洲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儒教圈国家,其女子高等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独特的发展历程。本论文运用文献法、历史法、图表法、案例法和因素分析法,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数据等资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女性主义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发起挑战。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性别平等与女子高等教育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四个基本问题:第一,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基于什么样的性别平等观念发展起来的?第二,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如何落实性别平等的?第三,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都发挥了什么样的功能?第四,影响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本论文以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与性别平等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横轴,以作者所支持的历史分期为纵轴建立分析框架,借助女性主义理论及女子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论述了战后70余年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论文重视女子高等教育发展与性别平等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清晰地从教育对社会整体及女性学生个体两方面明确各阶段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所发挥的功能,并结合结构、价值、话语三个维度反观社会现实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功能的制约,分析了日本社会形式上的性别平等和现实中的性别平等之间的分裂、矛盾和冲突以及逐步解决这种表里不一问题的策略,对于儒教圈国家的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综合探究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内,长期存在一种基于生理性别的知识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一方面促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另一方面也加固了既有的性别价值秩序。纵观战后70余年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史,可以发现,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学历女性群体始终处于被动的处境。但随着日本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女性尤其是高学历女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分为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及意义、研究方法及视角、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五部分,在细致梳理问题意识、总结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问题意识、研究构想、分期结构等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第二章,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分为女性主义理论、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三节,系统梳理了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理论流派、哲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以表明女性主义作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则针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式的论述分析。其中,第三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集中分析论述战后初期到1960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四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集中分析论述196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第五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集中分析论述1990年代中期至今的日本女子高等教育。为方便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对比,依照本研究所建立的分析框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对时代背景和对女性的价值期待、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及变化、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四个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内涵的性别平等观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内在机制。第六章,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根据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得出的关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的结论,对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并对本研究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了回应。

二、深化会计教育改革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化会计教育改革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劳动教育的一般解释
    2.1 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概念诠释
        2.1.1 劳动
        2.1.2 劳动教育
    2.2 社会发展中导致劳动教育相关概念变化的主要因素
        2.2.1 劳动能力提升
        2.2.2 劳动形态变化
        2.2.3 劳动范围拓展
    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劳动教育特征
        2.3.1 树立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观念
        2.3.2 培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劳动精神
        2.3.3 提升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素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3.1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劳动教育观
        3.1.1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1.2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
        3.1.3 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及个体发展的需要
    3.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教育学者的劳动教育理念
        3.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念
        3.2.2 符合农业社会发展需要的“耕读”劳动教育理念
        3.2.3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者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反思
    3.3 国外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3.3.1 近代欧洲学者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探索
        3.3.2 苏联教育学者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第4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确立与曲折发展
    4.1 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思想的初步确立
        4.1.1 以“为工农服务”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
        4.1.2 以解决毕业生就业和人才紧缺为劳动教育契机
        4.1.3 “以俄为师”的劳动教育政策取向
    4.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4.2.1 劳动教育向“本土探索”的思想转变
        4.2.2 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4.2.3 以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劳动教育目的
        4.2.4 通过课堂教学和勤工俭学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4.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曲折探索
        4.3.1 以世界观改造为劳动教育重点
        4.3.2 以“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劳动教育目的
        4.3.3 “开门办学,上山下乡”的劳动教育实践
第5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探索革新
    5.1 强调“技术”的劳动教育恢复与探索
        5.1.1 劳动与技术“合成”下的劳动教育
        5.1.2 以“为四化培养建设人才”为劳动教育目的
        5.1.3 通过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教育实践
    5.2 立足“素养”的劳动教育改革与深化
        5.2.1 劳动教育中“人”的回归
        5.2.2 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为劳动教育目的
        5.2.3 劳动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全面构建
    6.1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审视
        6.1.1 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前提
        6.1.2 劳动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的重要支撑
        6.1.3 劳动教育是破解人才培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6.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
        6.2.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论出发点
        6.2.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的创新动力
    6.3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思想建设的要点
        6.3.1 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6.3.2 塑造诚实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6.3.3 培育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
    6.4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6.4.1 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6.4.2 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
        6.4.3 强化党员干部劳动教育,筑牢拒腐防变底线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进的历史经验
        7.1.1 劳动教育思想演进与社会主要矛盾紧密相关
        7.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根本遵循
    7.2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则
        7.2.1 坚持理论实际相结合,在发展中丰富党的劳动教育思想
        7.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实践创新为社会提供合格建设者
    7.3 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实践的机制构建
        7.3.1 探索立德树人中劳动教育的合理路径
        7.3.2 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7.3.3 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兴起背景
    第一节 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现实动因
        一、美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质量难堪教育重任
        二、新一轮教育改革对专业化教师队伍诉求迫切
    第二节 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舆论推动和理论准备
        一、社会舆论对强化教师专业化地位的倡导
        二、教育理论研究对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关注
第二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完善
        一、从外部到内部: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更新
        二、系列研究报告的发布及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的丰富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政策体系的构建与调整
        一、联邦政府推进教师专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二、各州政府推进教师专业化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 覆盖全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优化及其实践
        一、严格职前专业标准,把控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二、健全入职专业标准,增强新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提高在职专业标准,确保在职教师全生涯专业发展
第三章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历史省思
    第一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成效
        一、推动了美国教师专业化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完善
        二、切实提高了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化地位
    第二节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特征
        一、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为重点,继续推进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全程专业标准体系,统筹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
        三、多方参与主体相互交织,联邦政府与教师团体的贡献进一步凸显
    第三节 对我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教师专业化相关理论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
        二、发挥社会多系统的合力,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合作
        三、加快建立与完善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3)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1.1.2 人才供需矛盾制约旅游业发展
        1.1.3 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变革
        1.1.4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4.2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个案选择
第2 章 从上海旅专看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演变
    2.1 起步与探索阶段(1979-1995 年)
        2.1.1 旅游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
        2.1.2 起步与探索阶段:积极探索
        2.1.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2 改革与发展阶段(1996-2005 年)
        2.2.1 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因
        2.2.2 改革与发展阶段:锐意进取
        2.2.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2.3 提高与深化阶段(2006 年至今)
        2.3.1 旅游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2.3.2 提高与深化阶段:内涵式发展
        2.3.3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第3 章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启示
    3.1 上海旅专人才培养的特色
        3.1.1 培养目标的特色
        3.1.2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特色
        3.1.3 教学的特色
        3.1.4 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3.2 上海旅专对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3.2.1 面向国际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3.2.2 依托行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
        3.2.3 服务产业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目的所在
第4 章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4.1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
        4.1.1 旅游高职教育国际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目标
        4.1.2 文旅融合给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挑战
        4.1.3 产教深度融合为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天地
        4.1.4 新科技革命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4.2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
        4.2.1 政府层面
        4.2.2 院校层面
        4.2.3 企业层面
    4.3 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上海旅专饭店管理(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邹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基本思路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基本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阐述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小学年轻教师
        2.1.2 激励
        2.1.3 激励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职能理论
        2.2.2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2.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第3章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现状及效果
    3.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发展历程
        3.1.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创立与探索(1949-1992)
        3.1.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发展与创新(1993至今)
    3.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现状
        3.2.1 城市基本情况
        3.2.2 教师调查设计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4 激励需求分析
    3.3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3.3.1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确立
        3.3.2 基本的薪酬福利得到保障
        3.3.3 各项激励制度逐步规范化
第4章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4.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1.1 薪酬体系存在系列弊端
        4.1.2 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
        4.1.3 考评标准不够科学规范
        4.1.4 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4.1.5 激励缺乏针对性和差异性
    4.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政府教育性经费投入不足
        4.2.2 教育资源分配缺乏均衡化
        4.2.3 刚性约束和监管措施乏力
        4.2.4 中小学教育督政落实困难
        4.2.5 教育激励管理制度不健全
第5章 国外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及其借鉴
    5.1 国外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分析
        5.1.1 日本
        5.1.2 德国
        5.1.3 美国
    5.2 发达国家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5.2.1 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5.2.2 建构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保障体系
        5.2.3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激励培训机制
第6章 优化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6.1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
        6.1.1 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6.1.2 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6.1.3 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
    6.2 规范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
        6.2.1 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制
        6.2.2 加强完善政府服务机制
        6.2.3 加大教育行政监督力度
    6.3 建立健全教育监管和评价机制
        6.3.1 建立完整统一的教育监管体系
        6.3.2 进一步健全教育经费绩效评价
        6.3.3 提高监管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
    6.4 搞好学校激励管理制度建设
        6.4.1 搞好绩效工资提高教师综合收入
        6.4.2 多种形式完善继续教育激励机制
        6.4.3 构建多元考评体系规范教师培养
    6.5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推进政府履职评价
        6.5.1 深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
        6.5.2 深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
        6.5.3 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
    6.6 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激励方式
        6.6.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6.6.2 激励过程中更加注重差异性
        6.6.3 塑造激励性文化环境促进共同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情况调查结果
    附录3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4 邹平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情况访谈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1926-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有待进一步凝练
        2.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具有时代价值
        3.基于增强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历史底蕴的考量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说
        1.管理与高等教育管理
        2.管理思想与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四)文献综述
        1.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2.相关研究总结与反思
    (五)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法
        2.文献研究法
    (六)研究框架
    (七)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重、难点
        2.创新点
一、陈垣的生平及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之渊源
    (一)基本简介
    (二)教育人生
        1.受教育阶段
        2.从教阶段
        3.担任教育管理者阶段
    (三)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溯源
        1.社会时局的影响
        2.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
        3.近代学人的启迪
二、寓于实践: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陈垣的办学宗旨观
        1.中西贯通,兼容并包
        2.科研与教学并重
    (二)陈垣的教师管理观
        1.教师选聘:崇德尚贤
        2.教师任用:合力共筑
        3.教师保障:尊老培新、升职加薪
    (三)陈垣的学生管理观
        1.学生招收:重平等、重质量
        2.学生培养:从严要求、通专结合、全面发展
    (四)陈垣的校园管理观
        1.校园物质管理:贯彻落实硬件资源配置
        2.校园文化管理:强化软件人文育人功能
三、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价值
    (一)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1.以维护“中国传统学术本位”为主线
        2.以“严格要求”为管理原则
        3.注重各教育要素间的有机配合
        4.注重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二)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历史价值
        1.提升了近代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
        2.促进了近代我国高校管理体系的创新
        3.推动了天主教高等教育的本土化
四、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一)厘清学术界限,坚守学者风骨
    (二)立足校情,科学规划高校发展方略
    (三)敢于创新,勇于打破固有模式
    (四)严格学生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五)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优化育人结构
    (六)完备学校硬件,增强文化软件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论文研究计划
        1.研究思路
        2.论文创新点
        3.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新时代的内涵
        2.师德的内涵
    (二)理论基础
        1.习近平关于师德的系列讲话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社会角色理论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1.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2.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3.立德树人
        4.开放办学,争创双一流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
        1.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
        2.学高为师,为祖国培养时代新人
        3.身正为范,落实立德树人职责
        4.服务社会,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有助于新时代立德树人
        3.有助于新时代科研能力的提升
        4.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1.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2.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3.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4.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三、Z高校师德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Z高校师德的现状
        1.调查设计与实施
        2.调查结果分析
    (二)原因分析
        1.社会角色的领悟出现偏差
        2.教学与科研失衡
        3.高校师德管理机制不完善
        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四、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1.提高综合素质
        2.树立典型榜样
    (二)完善高校师德管理机制
        1.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
        2.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
        3.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
        4.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
    (三)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1.完善表彰奖励
        2.创设平等融洽的管理氛围
        3.创设尊师重教的人文氛围
        4.舆论宣传高校师德正能量
    (四)加强工作保障,强化责任落实
        1.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
        2.制订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7)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荣誉学院
        1.3.2 拔尖创新人才
        1.3.3 通识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难点
        1.4.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2.1 初期探索:以实验之名的“零的突破”
    2.2 典型建设:以名校引领的“高峰探索”
    2.3 全面推进:多类型院校参与的“高原效应”
第三章 以卓越之名:荣誉学院的管理创新
    3.1 以国际化和优势学科定位培养目标
    3.2 多元高水平组建师资团队
        3.2.1 多元的导师制
        3.2.2 高水平教学团队
    3.3 校内多方协同的制度支撑
        3.3.1 校领导直接负责制
        3.3.2 多元化的委员会制度
        3.3.3 专业学院协同管理制度
        3.3.4 独立的荣誉生权益保障
第四章 促卓越之实: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
    4.1 多样化、强竞争的选拔机制
        4.1.1 选拔时间:入学前、入学后和二次选拔
        4.1.2 选拔标准:成绩为主和综合考察
        4.1.3 分流淘汰:自主退出和考核退出
    4.2 基于高平台的个性化培养过程
        4.2.1 实行分段式培养模式
        4.2.2 构建交叉复合型课程体系
        4.2.3 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
        4.2.4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4.2.5 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4.3 显性化、可称赞的培养成效
        4.3.1 毕业生继续深造率高
        4.3.2 毕业生就业前景好
        4.3.3 毕业生学业成果丰富
第五章 拷卓越之问:荣誉学院的发展困境
    5.1 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问题
        5.1.1 荣誉学院的扎堆成立
        5.1.2 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职责划分
        5.1.3 荣誉学院与校内其他专业学院的协同
    5.2 深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问题
        5.2.1 选拔标准的“成绩导向”
        5.2.2 生源的“非差异化”
        5.2.3 分流淘汰标准的过分“学科化”
        5.2.4 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
        5.2.5 国际合作培养缺乏“全方位落地”
第六章 续卓越之路:给荣誉学院的若干建议
    6.1 管理机制
        6.1.1 明晰办学定位,发挥自身特色优势
        6.1.2 建立独立的师资体系,加强针对性培养
        6.1.3 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学校上下合力
    6.2 人才培养
        6.2.1 坚持严格选拔的原则,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
        6.2.2 健全访学制度,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我国荣誉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情况
附录2 我国荣誉学院导师制设置情况
附录3 我国荣誉学院任课教师水平
附录4 我国荣誉学院校领导任职情况
附录5 我国荣誉学院委员会制度设置情况
附录6 我国荣誉学院分段式培养对照表
附录7 我国荣誉学院国际合作交流情况
附录8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升学情况
附录9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附录10 我国荣誉学院毕业生荣誉获奖情况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职业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
        三、落实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课程创生的概念
        二、教师课程创生的概念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理论依据与现实诉求
    第一节 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三、过程导向课程理论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现实诉求
        一、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
        二、改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现状的必然举措
        三、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第三章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应然表征
    第一节 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创生
        一、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持续引领学生发展
        二、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轴心,在预设中生成
    第二节 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创生
        一、课程内容:以职业需求为依据,不断更新优化
        二、课程实施:以行动为导向,在情境中对话、体验
    第三节 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的创生
        一、课程评价:以过程为内核,在评议中交融并进
        二、课程反思:以自省为原动力,在批判中反思建构
第四章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现状及其分析
    第一节 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现状调研
        一、调研方案设计
        二、调研方案实施
    第二节 调研结果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二、教师对课程创生、课程理念的认知与应用情况
        三、教师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反思方面的创生情况
        四、影响教师课程创生的因素
    第三节 调研结论
第五章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问题及其成因
    第一节 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对课程创生的认知
        二、轻视课程理念的持续更新
        三、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合理重构
        四、忽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多元主体互动
        五、忽略课程实施手段和课程实施方法的有效使用
        六、片面看待课程评价和课程反思
    第二节 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课程创生意识薄弱
        二、课程创生能力不强
        三、课程创生空间狭窄
        四、课程创生条件不足
第六章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促进策略
    第一节 促进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内在改变策略
        一、树立课程创生意识,提高课程创生能力
        二、改变学习方式,重塑教师角色
        三、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多元对话
        四、培植教育机智,加强课程反思
    第二节 促进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的外在保障策略
        一、文化渲染:营造课程创生文化氛围,鼓励教师课程创生
        二、政策引导:立足政策导向,多方协作优化课程创生条件
        三、机制支撑:完善相关机制,赋予教师课程创生权力
        四、平台打造:建立合作交流平台,丰富课程创生资源
        五、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课程创生培训,打造创生型教师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现状的调研问卷(教师版)
附录二 、关于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现状的调研问卷(学生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做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制度安排
        2.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主要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高等职业院校
        3.高素质“双师型”教师
        4.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策略
    (四)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激励理论
        4.习近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理念
    (六)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概述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回顾
        1.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2.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历程
    (二)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
        1.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
        2.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原则
        3.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三)新时代建设高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1.满足高等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3.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广西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1.问卷及访谈提纲编制
        2.样本选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比例与结构情况
        2.教师认知与资格认定情况
        3.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4.教师考评激励情况
        5.教师职业规划与师德情况
    (三)调查结论与思考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缺口,结构待优化
        2.全区建立了认定制度,但还需实行动态管理
        3.“双师”培训形式丰富,但还有待完善
        4.没有专门“双师”考核,激励措施不足
        5.教师职业信念不足,师德准入考察不严谨
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分析——以广西A学院为例
    (一)A学院简介
    (二)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1.“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内培与外引
        2.教学导师制指引新手教师职业方向
        3.鼓励校企合作以提高教师“双师”能力
        4.重视师德建设出台考评办法
    (三)A学院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1.“双师型”教师数量存在差距
        2.资格定期再认定管理不足
        3.缺乏“双师”特色的考核激励
        4.企业挂职锻炼融入效果欠佳
五、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各主体明确自身定位,合力培育“双师型”教师
        1.政府引导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2.学校积极配合,扩大师资规模
        3.企业转变观念,树立合作意识
    (二)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1.规范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认定
        2.严谨考察师德,完善师德建设
        3.严把准入路径,引进兼职教师
    (三)构建多元培养格局,完善培训模式
        1.注重职前和职后培训的衔接
        2.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培训
        3.整合资源提升“双师”领头人及团队能力
    (四)结合“双师”特色,设置考核激励措施
        1.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评价
        2.实施激励保障,促进教师发展
    (五)依托专业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
        1.培养教师职业信念,明确发展方向
        2.设置教职工发展中心,关注教师成长
        3.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关注个体需求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战前日本教育系统的性别失衡
        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男女平权
    第二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视角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视角
    第四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现状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概念界定及历史分期
        一、相关概念及用法的界定
        二、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女性主义理论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及发展
        二、“生物性别”与“社会性别”
        三、“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
    第二节 女子高等教育相关理论
        一、传统认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思辨
        三、教育机会均等概念及原理
    第三节 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确立期:以法定女性人权为基础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战后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GHQ占领政策:女性解放思想的兴起
        二、日本战后复兴:传统女性观的延续
    第二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男女同校”与“男女分校”并行的发展方式
    第三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一、高等教育面向女性招生及女子大学的设立
        二、短期大学的设立及发展
        三、女子大学的学部构成和课程设置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一次危机:关于“女大学生”的论争
    第四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五节 确立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传统社会女性观的干扰
        三、话语维度:女性失语、女性保护主义
第四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期:两分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形成:“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观念
        二、日本型福祉社会的形成:以“核家庭”为单位
        三、日本型学历社会的形成:学历主义、名校主义
    第二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扩大的原因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三、高等教育“女性专用轨道”的形成和固化
        四、女子高等教育的第二次危机:关于“女大”存在意义的论争
        五、“家政学”的变革和“女性学”的兴起
    第三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扩大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
        二、价值维度:性别平等思维下的价值陷阱
        三、话语维度:男性语境下的自我规范
第五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革期:均质的性别平等观念
    第一节 日本后工业社会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对女性的价值期待
        一、日本型工业社会的瓦解和后工业社会的形成
        二、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的构筑:以“女性”为核心
        三、21世纪日本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大淘汰”时代
    第二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动向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目的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特征
        三、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影响
        一、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影响
        二、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及影响
    第四节 变革期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结构维度:女性环境改善
        二、价值维度:“二流劳动力”以及社会价值的“女性通道”
        三、话语维度:男性化的均质平等
第六章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变迁过程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
    第一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性成就和特征
        一、确立期:以“制度”为中心
        二、扩大期:“女性专用轨道”
        三、变革期:流动性增强
    第二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底色:日本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变化
        一、确立期:女性解放思想和保守女性观
        二、扩大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观
        三、变革期:以男性为标准的均质性别平等观
    第三节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功能:对性别平等的促进作用
        一、确立期:促进女性解放的变革功能
        二、扩大期:抑制性别平等的保守功能
        三、变革期:促进女性多样化发展的变革功能
    第四节 高学历女性的价值和功能:在男性中心社会中的机遇与困境
        一、确立期:少数女性精英
        二、扩大期:“家庭主妇”和“二流市民”
        三、变革期:劳动市场中的“二流劳动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日本战后女大学生人数变化曲线图
    附录2 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变化曲线图
    附录3 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变化概况(表)
    附录4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学生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5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教员人数变化概况(表)
    附录6 战后日本18岁人口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概况
    附录7 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男女差值对比
    附录8 战后日本大学院在籍者数男女对比
    附录9 各学科学生入学状况(1980-2019)
    附录10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短期大学列表
    附录11 2014 年日本全国女子大学列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深化会计教育改革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思想演变与发展研究[D]. 李建楠. 吉林大学, 2021(01)
  •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研究[D]. 边小月. 河北大学, 2021(02)
  • [3]旅游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演变研究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李新月.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小学青年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以邹平市为例[D]. 杨秋兰. 山东大学, 2020(12)
  • [5]陈垣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1926-1952)[D]. 谌彦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D]. 孔亚.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我国大学本科荣誉学院发展研究[D]. 王家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8]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师课程创生研究[D]. 吴鸿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西A学院为例[D]. 夏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战后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变迁:性别平等的视角[D]. 杨阳.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深化会计教育改革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