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节能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利用情况分析

加强节能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利用情况分析

一、加强节能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湖南能源消耗与利用状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佳丽[1](2021)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减碳对策研究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文中提出工业低碳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介质。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探讨和研究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均推出自己的低碳经济建设策略,期望即时把握低碳经济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健康迅速发展。且对于建设低碳城市群以及研究城市群工业能耗碳减排对策也正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基于此,首先,本文研究了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低碳发展的现状,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了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运用组合模型熵值-主成分分析对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及其下辖9个地市低碳工业发展水平做出评价,并采取聚类分析和GIS空间自相关模型对其下辖9个地市工业低碳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基于灰色理论对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碳排放进行预测,再以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工业增加值作为经济指标,工业能耗碳排放量作为环境指标建立EKC模型,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及其各地市工业碳排放的规律变化。并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珠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实现碳强度减排目标的可行性;最后,在前三章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本研究表明:(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总量继续快速增长,但增长速度在逐渐放缓。其中,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一半以上的经济资源集中在了广州和深圳地区。从碳排放总量来看,2008—2018年珠三角地区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较高区域集中在珠三角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碳排放总量较低区域则集中在珠三角经济相较落后地区;(2)运用熵值-主成分分析法,对2008—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和2008、2018珠三角9个地市进行城市工业低碳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发现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低碳综合得分整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且各地市工业低碳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3)研究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从碳排放总量的空间分异来看,珠三角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碳排放量较多,两岸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碳排放量较少。然而,碳强度的分布情况却恰恰相反。从工业碳排放重心位置分布来看,总体而言,碳排放重心位于珠三角中部地区。从碳排放迁移足迹来看,珠三角工业碳排放的重点逐渐从珠三角东部转移到西部地区;(4)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珠江三角洲2008—2035年的工业能耗碳排放和工业增加值进行了模拟和预测,珠三角及其各地市如果依然保持2018以前产业,能源结构不改变,那么在未来十几年内,珠三角及其各地市的工业能耗碳排放量都将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直到2035年,珠三角经济的快速增长都离不开能源消费的刚性扩张,这对珠三角城市群的节能减排工作来说将是严峻的挑战。情景分析研究发现,对于珠三角内部各个城市来说,经济增长越快,就越容易实现碳强度减排的目标。在低发展情景下,只有广州能完成减排任务。当经济发展速度等于或高于预期时,东莞也能勉强完成减排任务。因此,大多数其他城市依旧需要面对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

周丽[2](2021)在《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中国不仅处于打好污染防治战的攻坚期,还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从国家、省到市、区各级党政都号召严格控制碳排放碳强度,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业作为碳排放量最大的国民经济部门,为如期实现碳减排目标,对工业行业实行碳减排、发展低碳工业已然势在必行。如何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均衡,以达成工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共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首先,本文分析深圳及其辖区工业发展、行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和能源消耗现状。碳排放测算方法方面,介绍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法和IPCC测算法等几种方法,选取IPCC测算法测算工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还对碳排放结构分解主要方法STIRPAT模型、LMDI模型、SDA模型等进行比较。其次,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模型)分析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与碳排放动态演进关系。运用stata14.0软件对模型数据先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广义矩估计、稳定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相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析。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先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19年深圳市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再以深圳市各辖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深圳市各辖区门槛效应的异质性。基于对工业行业经济发展、碳排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先构建碳排放驱动因素时间结构分解模型分析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再选取M-R模型构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模型,分析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空间结构的驱动因素。鉴于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与工业碳排放之间具有明显的动态关系,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具有门槛效应,在对工业部门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时空分解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行业碳排放碳减排潜力。最后结合工业行业碳排放潜力和碳排放时空差异驱动因素分解结果,分析深圳市及不同辖区的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近十年来,深圳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154.92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81.81万吨,下降幅度高达73.12万吨,下降比例为47.20%。深圳市各辖区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在时间维度上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空间维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南山区的工业碳排放高于其他9个区,宝安区、龙华区、福田区和龙岗区的工业碳排放次之,罗湖区、盐田区、光明区、坪山区和大鹏新区的工业碳排放较低。从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看,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0.03吨/万元下降至2019年的0.01吨/万元,下降幅度高达70.19%。深圳的绿色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碳排放减排,同时城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日益增强的环境管制形成了“倒逼”机制,反作用于城市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从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的结构分解结果看,能源强度效应和行业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对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均具有较大程度的负向作用,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较为重要的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在大多数年份也具有负向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经济产出效应则在大多数年份对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具有较大程度的正向作用,所以是拉动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从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潜力看,2010—2019年深圳市工业碳减排潜力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南山区、福田区、宝安区为工业碳减排潜力前三大区。从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看,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依次为: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强度、减少工业经济产出、改善工业行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耗结构。结合本文主要结论,围绕深圳工业行业低碳发展提出调整工业行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降低碳排放强度、抓紧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以及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等相关建议,各辖区需根据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特征和发展趋势制定针对性的协同减排策略和实施路径。

顾典[3](2021)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作用在逐渐弱化。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较难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再难对经济发展形成先前那么显着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他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动力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同时选择某个产业对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分别存在什么影响,并且比较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时有什么异同。本文探寻产业结构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针对这两组对象之间的间接影响进行专门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的重要创新点;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绿色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绿色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本文共分八个章节,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按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出了生态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有关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与我们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里的协调发展是统一的,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经历的过程;第二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选题正确是文章有价值的前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说明了该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导论这一章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论文存在的价值,以及主体部分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以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或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或生态效率之间的间接影响。在通常的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概念。生态效率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西方最早开始对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生态福利绩效源于福利的概念,诸大建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见仁见智,总体来讲趋于更加科学与全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原本是不同的研究范畴,对它们的研究看似诞生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发展方向。为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间接影响并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在综述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经典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经典理论,然后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关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克拉克、库茨涅兹、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效率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鲍尔丁、科斯坦萨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福利绩效理论部分介绍了Daly、诸大建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这些经典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闪光点,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学者,为相关的经济学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经典理论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指标就有了理论依据。而且本章后面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这些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理论分析针对的是解决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乃至他们之间的间接影响的剖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文章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第四章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并且对生态经济的两个指标视角下的脱钩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干春晖[1]倡导的泰尔指数是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好的方法,而刘伟[2]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本文利用DEA多阶段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本人借鉴诸大建[3]的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梯度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生态效率、生态福利视角下的脱钩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通过收敛性分析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生态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可以实现的。第五章内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4],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排除了内生性。为了提高生态效率,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一阶滞后效应,不同的地区控制变量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影响。同时本章还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生态化的内在需要和导向,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生态福利绩效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生态福利绩效也相应地处于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讲,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生态福利绩效还没有跨过拐点,那么生态福利绩效还将继续下行。当生态福利绩效跨过了这个拐点,生态福利绩效就将重拾升势,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生态福利绩效的良性循环。在此章处于第五章和第七章之间,是本文主干承上启下的部分。通过stata分析,本章发现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有显着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当的调整,为生态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还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本章内容也为第七章探索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间接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子信息技术、金融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相比较这些产业,在国内清洁能源相关的经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是空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借鉴与分析了他人选取的控制变量,发现虽然个别指标也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够宏观与全面。所以本文尽量挑选最权威、最能涵盖清洁能源整体效果的数据,在实证后得出结论:清洁能源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清洁能源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提升影响机制的作用。本章还利用倍差法对清洁能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本章另外一部分是验证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来讲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这些间接影响效应的提升进而又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进一步改善[5]。同时,本章还针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这两种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和、DID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因地施策。第七章是国际经验分析。本章旨在从他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本文还对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两个案例对中国来讲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中西部等地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过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地区的成功转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第八章是本文结论的总结。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二是计算了生态福利绩效、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状态指标(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定量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是对前人没有专门研究的领域清洁能源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政策咨询,本文认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养。在东部地区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文还呼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更加协调快速的优化发展。

乔永璞[4](2020)在《绿色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文中指出能源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在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稀缺性不断加剧的当下,围绕能源生产与消费引发的诸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期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撑,而能源过度开发和消耗将导致环境污染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在破坏经济持续增长基础的同时也将引致经济增速的下降,即能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在此“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施绿色财税政策促进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绿色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运用3SLS计量方法对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污染排放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资源税、环境税、绿色研发补贴等政策手段纳入到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目标下绿色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和解释不同类型绿色财税政策对经济增长、污染累积、社会福利的影响机理及效果差异。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不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曲线形状的差异。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地区,出现拐点时的能源消耗量越少,单位能耗带来环境污染越大、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也越大;(2)就资源税和环境税两种绿色税收来看,以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经济增长最大化为政策目标时,资源税的最优税率低于环境税的最优税率,且最优资源税税率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高于最优环境税税率下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但污染排放水平同样较高;(3)就绿色研发补贴政策来看,相对于无补贴政策和严格补贴政策,动态补贴政策有助于经济增长水平的提升,同时抑制污染排放;(4)就绿色研发补贴政策的时点选择与经济增长、污染排放水平的关系来看,晚实施研发补贴在短期内有助于经济增长,而早实施研发补贴则有助于经济长期增长且污染累积水平最低。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已经跨过、正在逼近、尚未跨过倒U型曲线的拐点,继续增加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分别表现为抑制、小幅促进、促进作用;(2)资源税和环境税的实施在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污染排放等方面的效应不同,政策选择因目标而异,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政策目标时,资源税的实施更有助于实现能源优化配置;以污染排放更低为政策目标时,环境税的实施更有助于实现能源优化配置;(3)从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的长远目标来看,早实施绿色研发补贴政策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水平提升和环境污染下降的双重红利。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绿色财税政策收入与支出的视角,将资源税、环境税、绿色研发补贴纳入到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当中,构建了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不同政策目标下绿色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2)界定了资源税和环境税的概念和功能定位,并通过分析两者对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污染累积的影响,发现实施资源税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而实施环境税则能够更好地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目标;(3)对能源企业实施绿色研发补贴进行深入推演,从无补贴、严格补贴和动态补贴三种情景分析发现动态补贴政策更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且环境污染积累最少,越早实施越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提速和环境污染下降的双重红利。

成漫丽[5](2021)在《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的质量逐渐成为衡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制造业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制约了经济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紧密交织的环境下,以技术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以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为主题,聚焦行业、区域、战略性产业探索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寻找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途径。本文在回顾和总结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造业内部发展特征和外部发展环境,研究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动态影响和空间联动性,并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节能降耗等维度深层次地揭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驱动机理与作用,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了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静态影响分析。基于制造业行业发展异质性研究视角,构建了Slack Based Measure Undesirable-Malmquist-Tobit综合评价方法,提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影响。根据环境污染强度将制造业行业分为清洁行业、中度污染行业和重度污染行业,运用Slack Based Measure Undesirable模型对不同制造业行业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了测度和分析。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变化率和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基于波特假说,通过构建静态面板模型,探索在治理转型背景下,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其对制造业行业绿色转型复合推动效应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制造业清洁行业绿色发展效率最高,重度污染行业次之,中度污染行业效率最低;波特假说存在行业异质性。(2)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及潜力分析。基于动态研究视角,研究了节能降耗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在机理。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引入宏观经济变量的同时提出了技术创新对制造业节能降耗的影响机理,并考察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制造业能源消耗的作用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将情景分析与Block bootstrap相结合构建了节能情景和清洁情景,从时间动态研究视角,预测了制造业能源消耗和节能降耗的空间和绿色发展潜力。研究发现,在节能情景下,2020年和2025年的能源消耗与基准情景相比将分别减少343.91 Mtce和940.17Mtce;在清洁情景下,2020年和2025年的能源消耗比基准情景将分别减少427.53Mtce和1066.28 Mtce。(3)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研究。基于效率测度研究视角,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运用相关的创新价值链理论,将制造业技术创新活动分为技术创新阶段和经济转化阶段,提出了基于网络Slack Based Measure模型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评价方法,进而利用Global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模型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及其区域发展异质性进行了研究;还探索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高级化、信息化、市场化等因素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性。研究发现,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效率高于经济转化效率;“十二五”时期,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差距不断缩小,东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较为平稳,其他地区波动较为明显,制造业绿色转型空间联动效应显着。本文在分行业、分阶段、分区域深入研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和空间联动效应的基础上,为我国制造业的绿色协调发展能力建设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针对重度污染行业应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适度弱化环境监管,避免拥挤效应;中度污染行业和清洁行业,应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适当加强环境规制力度。(2)应继续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优化投资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现代经济发展体系;深化能源价格改革,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高质量平稳发展。(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交易机制,提高转化效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构建适度均衡的新型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区域间信息化、市场化的协同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空间治理能力。

刘科[6](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凡雨宸[7](2020)在《基于GIS-GWR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气候变暖对世界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都有重大的影响,已然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自二十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已成为除因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而提高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除了影响城市化发展之外,也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促使土地利用碳排放成为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湖南省不仅是我国实行中部崛起重要战略的省份之一,省内由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组成的“长株潭”城市群也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碳排放量的增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通过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的研究,能够得出更科学、合理、适应湖南省发展条件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为促进“两型社会”发展,增强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低碳型土地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122个县级行政区的碳排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碳排放系数法(折标准煤系数、碳排放系数)测算出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测算、空间探索性分析(EDSA)的空间自相关功能和Arcgis软件的地理回归模型(GWR)构建对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具体结论如下:(1)湖南省土地利用各地类数量普遍呈增长状态,除未利用地外,其他用地类型数量的增长量依次为草地、城镇村、交通及工矿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其增加量分别为33.5×104hm2、15.54×104hm2、30.75×104hm2、36.79×104hm2、24.2×104hm2、34.64×104hm2、0.37×104hm2,未利用地数量减少为158.98×104hm2。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结果来看,其中变化速度最大的是草地,其变化度的计算结果为0.2919。结合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2005-2009年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处于发展期;2009-2011年处于衰退期;2011-2017年则重新回到发展期。(2)从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量测算结果中可以看出,耕地碳排放量稳定逐年增加,直至2017年开始下降,此前年平均增长1.68万吨;2005-2007年草地碳排放量稳定在0.22万吨,2009年后则稳定在0.03万吨;园地碳吸收量在2005-2007年呈缓慢减少状态,2007-2009年则迅速上升18.02万吨,之后则呈逐年缓慢减少状态。水利设施用地碳吸收量和未利用地碳吸收量则与园地碳吸收量增长状态相同,整体呈递减状态。林地碳吸收量波动较大,往往在稳定递减后激增。2005-2007年减少6.78万吨,但在2007-2009年间则快速增长31.58万吨;2009-2015年逐年递减,年平均递减1.57万吨,但2015-2017年则快速增长62.66万吨;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是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总碳排放量的95%。在空间自相关研究中,将2010年和2017年作为样本年份,其分析结果为研究区土地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并呈现聚集分布。相较2010年,2017年的全局Moran’s I指数减少0.03,碳排放空间集聚特征减弱。其中湖南西部地区始终处于低聚集区,而湖南中部则始终处于高聚集区域,说明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表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格局。(3)基于GWR模型的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人口的回归系数的取值范围缩小,空间差异逐渐增大,可见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推动作用减少,但总人口的增加依然会影响碳排放量的增长;工业结构与土地碳排放量大部分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的范围变化较大,影响范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空间差异。说明工业结构虽然对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影响较明显,但在推动碳排放量的增减上则有明显的的空间差异状态;人均能耗在GWR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向,但取值接近于0,且变化幅度不大,说明人均能耗对土地利用碳排放起到轻微推动作用。能源消耗取值范围变化大,区间系数正负皆有,系数间差值大,证明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推动作用较大,但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

袁超[8](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系统仿真与优化调控》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乡村综合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作为我国农业大省,湖南省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乡村多产业融合发展、公共资源配置与基础事业、人口空心化、生态环境质量、村民生活水平与发展需求、社会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突出问题。论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要求,以优化湖南省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发展问题为主要目标,基于学界研究基础和现实省情,重点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模拟乡村三生空间机制关系,通过三生空间子系统划分与因子遴选、系统模型目标与边界界定、因果反馈结构与函数关系构建、系统流图设计、模型仿真检验、原始仿真、仿真情景设定和复合模拟方案构建等研究,开拓性构建乡村三生空间的动力学系统并进行仿真模拟与优化调控。研究结果表明:(1)2008年到2017年间湖南省乡村在生产发展、生活质量、生态文明等方面大多数发展变量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且整体发展态势较好;(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仿真模型总体误差率在合理范围,空间系统仿真模型运行可靠,能够为乡村三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可靠数据和依据;(3)在现有发展趋势下的未来十年即2018年至2027年间,生产总值增速由慢变快,乡村建设用地呈现增速放缓的增长趋势,总人口延续现阶段的减量化依然明显,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虽得以控制但仍将处于增长态势等现象表明全省乡村三生空间未来发展仍会存在部分矛盾;(4)在三生空间复合模拟方案结果中,湖南乡村生产总值较原始状态将提升16.86%,乡村人居收入较原始状态高出23.53%,环境污染程度较原始状态降低1.41%;(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未来湖南省乡村发展要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分配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能源清洁化、强化乡村生态红线管控、促进能源应用技术革新等方面下功夫,以提升省域乡村三生空间整体质量。

刘江浩[9](2020)在《绿色金融发展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省作为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的产业承接地带,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需求。引导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培育新型绿色环保产业,既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也是实现湖南绿色发展的关键。产业的绿色升级需要依靠绿色金融服务的支持,那么重视绿色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职能,研究绿色金融在引导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流动、优化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配置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探讨了湖南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绿色金融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路径,并基于此为湖南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通过对绿色金融概念与特征、产业结构升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等相关文献阅读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绿色金融的资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机制与间接影响机制。直接影响机制主要是绿色金融的资金约束机制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间接影响机制主要是绿色金融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政府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等相关因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对当前湖南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做了具体分析,找出了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其次,本文建立绿色金融发展测度指标体系,搜集2010-2017年湖南各市州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数据。然后利用熵权法测度湖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为实证研究鉴定数据基础。利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绿色金融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率,初步验证绿色金融的转化作用。最后文章通过中介效应模型结合两步系统GMM模型检验了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机制与间接影响机制。再者,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湖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在2010-2016年上升缓慢,而在2017年间由于湖南省2017年各项绿色金融发展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则有跳跃式发展,总体上绿色金融发展是处于不断上升态势。(2)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得到的效率值,能够客观的评价湖南各市州2010-2017年绿色金融的发展表现,并且调整后的效率值总体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3)绿色金融对湖南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绿色化升级的总效应显着为正,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的总效应显着为负。绿色金融能够促进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发展与固定投资的发展;同时,存在绿色金融通过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发展与固定投资增加促进产业合理化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绿色金融通过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绿色金融通过环保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的中介效应。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三方利益主体的角度提出绿色金融促进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李珍珍[10](2020)在《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世界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碳排放急剧增加。这不仅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还会引发极端恶劣天气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而我国的工业发展起步较短,在科学技术的制约和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下,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长期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时期,低效地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额外产生了过多的碳排放。尤其是湖南作为我国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脱离过度依靠化石能源消费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是湖南乃至全国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探讨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利用化石能源,减少CO2排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IPCC提供的方法,利用2010—-2018年湖南省各市州化石能源消费数据估算出各市州的碳排放量,并根据碳排放量平均值的大小,将湖南省各市州划分轻型、中型和重型区域,以此进行区域间的差异比较。然后,利用Petri-Tapio脱钩模型研究了湖南省三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最后,运用Kaya恒等式和LMDI分解方法对碳排放脱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1)湖南省碳排放总量、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2)从湖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来看,表现为少数年份的弱脱钩和多数年份的强脱钩。(3)在影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因素中,能源结构效应具有不稳定性;能源强度效应促进了脱钩发展;而经济发展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则阻碍了脱钩发展。基于上述结论,最后,提出如下建议:(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重型区域经济增长方式。(2)改进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促进湖南省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发展。(3)提高能源效率,降低重型区域碳排放强度。(4)适度控制人口增长,促进绿色城镇化发展。(5)加快低碳金融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加强节能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湖南能源消耗与利用状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节能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湖南能源消耗与利用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减碳对策研究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低碳经济理论
    2.3 碳排放测算相关理论
    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5 灰色预测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能耗碳排放测算研究
    3.1 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测算方法
    3.3 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量测算
    3.4 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现状
        3.4.1 珠三角工业能源消费总量
        3.4.2 珠三角工业能源结构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工业低碳发展的水平评价及其时空格局演变
    4.1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
        4.1.2 指标权重确定
    4.2 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工业低碳发展实证分析
        4.2.1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低碳发展实证研究
        4.2.2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低碳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4.3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4.3.1 空间分异趋势
        4.3.2 重心演化足迹分析
        4.3.3 空间展布范围分析
        4.3.4 珠三角城市工业低碳空间相关性和关联模式分析
    4.4 珠三角城市工业低碳主导因子聚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三角城市群工业能耗碳排放预测
    5.1 珠三角工业碳排放及工业增加值的模拟和预测
        5.1.1 灰色模型
        5.1.2 珠三角工业碳排放及工业增加值的模拟和预测
    5.2 珠三角工业碳排放EKC检验
        5.2.1 EKC模型设定
        5.2.2 EKC模型参数估计
        5.2.3 EKC曲线“拐点”分析
    5.3 情景分析
        5.3.1 情景描述与参数设计
        5.3.2 碳强度减排目标缺口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珠三角城市群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减排的政策建议
    6.1 推动区域产业、能源和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
    6.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减排方案行动
    6.3 深入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提高政府和企业的碳意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3.5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库兹涅茨理论
        2.1.3 低碳经济理论
        2.1.4 路径依赖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碳排放测算方法
        2.2.2 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方法
第3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发展和碳排放现状
    3.1 深圳市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深圳市工业主要指标分析
        3.1.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增加值总量分析
        3.1.3 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3.1.4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3.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3.2.1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总量分析
        3.2.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3.2.3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能源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结构与碳排放动态演进关系分析
    4.1 PVAR模型的构建
    4.2 实证结果分析
        4.2.1 描述性分析
        4.2.2 平稳性检验
        4.2.3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4.2.4 广义矩估计(GMM)结果
        4.2.5 稳定性检验
        4.2.6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4.2.7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2.8 方差分解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工业行业变化对碳排放的门槛效应分析
    5.1 面板门槛模型的构建
    5.2 工业碳排放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5.2.1 模型变量描述性分析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门槛效应检验
        5.2.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3 深圳市各辖区门槛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5.3.1 门槛效应检验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结构分解
    6.1 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理论分析
    6.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析
        6.2.1 碳排放时间结构驱动因素分解模型构建
        6.2.2 深圳市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解
        6.2.3 深圳市各工业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时序结构分解
    6.3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
        6.3.1 空间结构分解模型的比较与构建
        6.3.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空间结构分解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深圳市工业部门碳减排潜力及路径分析
    7.1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7.1.1 超效率SBM模型的构建
        7.1.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选取
        7.1.3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7.2 深圳市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1 深圳市工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2 深圳市各辖区工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2.3 深圳市各工业行业碳减排路径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实证研究主要结论
    8.2 相关对策建议
        8.2.1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8.2.2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8.2.3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开发,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
        8.2.4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
        8.2.5 抓紧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8.2.6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
附录
附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第二节 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一、生态效率
        二、生态福利绩效
        三、其他生态有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经济耦合机制的研究综述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公式模型构建
    第一节 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二、生态效率的发展规律
        三、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四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变量测度及生态经济指标的脱钩收敛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产业结构测度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生态效率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生态福利绩效
        一、方法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脱钩分析
        一、生态效率脱钩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脱钩分析
    第五节 收敛性分析
        一、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收敛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耦合及解耦分析
        一、耦合分析
        二、解耦分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的设立
    第三节 基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变量处理及实证分析
    第四节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第二产业比重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互联网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城镇化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清洁能源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清洁能源生态效率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四节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优劣
    第二节 某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二、德法英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第三节 国际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4)绿色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能源与环境
        1.2.2 可持续发展
        1.2.3 绿色财税政策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
        2.1.1 能源资源的跨期优化配置与最优开采路径
        2.1.2 能源开发利用的负外部性
        2.1.3 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
        2.1.4 促进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财税政策
    2.2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
        2.2.1 文献评述
        2.2.2 研究空间
3 能源与环境优化配置理论与绿色财税手段分析
    3.1 能源与环境优化配置理论及分析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2 可耗竭资源理论
        3.1.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3.1.4 外部性理论
    3.2 能源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3.2.1 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中的作用
        3.2.2 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3.2.3 政府介入能源市场的必要性
    3.3 政府纠正外部性的手段之一:绿色税收
        3.3.1 绿色税收的作用机理
        3.3.2 绿色税收对资源配置、环境改善与社会公平的影响
        3.3.3 以资源税和环境税为例的绿色税收手段
    3.4 政府纠正外部性的手段之二:绿色补贴
        3.4.1 绿色补贴的作用机理
        3.4.2 绿色补贴对相关主体的影响
        3.4.3 以研发补贴为例的绿色补贴手段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设计: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4.1 动态一般均衡框架的演进
    4.2 模型概述
    4.3 模型设定
    4.4 参数校准
    4.5 模型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5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悖论”研究
    5.1 模型设定
    5.2 数值模拟分析
    5.3 能源消耗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3.3 能源消耗的经济效应
        5.3.4 稳健性检验
    5.4 能源开发的长期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5.4.1 能源资源开发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测度模型
        5.4.2 能源资源开发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估计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模拟分析
    6.1 模型设定
    6.2 绿色税收的经济效应模拟结果
    6.3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状态下的绿色税收政策选择
    6.4 本章小结
7 绿色研发补贴的经济效应模拟分析
    7.1 模型设定
    7.2 鞍点路径求解
    7.3 绿色研发补贴的经济效应模拟结果
    7.4 动态补贴政策的时点选择和效果评估机制分析
        7.4.1 动态补贴政策的时点选择分析
        7.4.2 动态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估机制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完善中国绿色财税政策的思考
    8.1 强化绿色税收政策设计,策略性地实施绿色税收政策组合
    8.2 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手段相结合,激励企业绿色研发创新
    8.3 完善能源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分配资源收益
    8.4 加强财税手段的协同,形成政策组合拳
    8.5 完善配套支持保障措施,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造业转型模式研究现状
        1.2.2 制造业绿色转型及效率研究现状
        1.2.3 技术创新影响制造业绿色转型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制造业绿色转型概念界定
        2.1.2 制造业绿色转型内涵拓展
        2.1.3 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和影响机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技术创新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业绿色转型现状分析
    3.1 制造业绿色发展现状
        3.1.1 制造业绿色转型趋势
        3.1.2 制造业绿色发展EKC曲线
    3.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环境
    3.3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困境
    3.4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机遇
        3.4.1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外部机遇
        3.4.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部机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及静态影响分析
    4.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2 数据选取与来源
        4.2.1 效率指标
        4.2.2 环境变量
    4.3 制造业分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3.1 制造业重度污染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3.2 制造业中度污染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3.3 制造业清洁行业绿色发展效率分析
    4.4 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
        4.4.1 制造业重度污染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4.2 制造业中度污染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4.3 制造业清洁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4.5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分析
        4.5.1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建模
        4.5.2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分析
    4.6 实证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及潜力分析
    5.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2 数据选取与来源
    5.3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3.1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面板建模
        5.3.2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动态影响分析
    5.4 制造业绿色转型情景与绿色发展潜力分析
        5.4.1 制造业绿色转型稳健性分析
        5.4.2 制造业绿色转型潜力分析
    5.5 实证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研究
    6.1 问题描述和模型构建
        6.1.1 问题描述
        6.1.2 模型构建
    6.2 数据选取与来源
        6.2.1 技术创新价值链指标
        6.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6.2.3 发展环境变量
    6.3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6.3.1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效率分析
        6.3.2 制造业技术创新价值链的区域异质性分析
    6.4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6.4.1 制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
        6.4.2 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异质性分析
    6.5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性分析
        6.5.1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建模
        6.5.2 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联动效应结果分析
    6.6 实证结果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7)基于GIS-GWR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目的与意义
        1.2.1 论文目的
        1.2.2 论文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
        1.3.2 土地利用碳效应研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重难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碳排放
        2.1.2 土地利用碳排放
        2.1.3 地理信息系统
    2.2 相关理论
        2.2.1 低碳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空间自相关理论
        2.2.4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2.5 系统论
第三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状况
        3.1.2 经济社会状况
    3.2 湖南省2005-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
        3.2.1 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动态度变化
        3.2.4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
    3.3 小结
第四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系数及方法
        4.1.1 耕地碳排放系数
        4.1.2 林地、草地等碳排放估算系数
        4.1.3 建设用地碳排放估算系数
        4.1.4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方法
    4.2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
    4.3 空间探索性分析
        4.3.1 全局自相关
        4.3.2 局部自相关
        4.3.3 热点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GWR模型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空间差异分析
    5.1 GWR模型的建立、运行与检查
        5.1.1 主要影响因子与碳排放的相关分析
        5.1.2 影响因子的多重线性分析
        5.1.3 GWR模型建立
    5.2 影响因子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的空间差异性分析
        5.2.1 总人口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2.2 工业结构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2.3 人均能耗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2.4 能源效率因子影响的空间变化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6.1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建设用地碳排放量过大且占用其他用地类型
        6.1.2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差异性明显
    6.2 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优化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系统仿真与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近年来我国的乡村发展政策
        1.1.2 我国乡村存在的问题
        1.1.3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省乡村发展探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乡村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 乡村空间转型及乡村空间规划研究
        1.3.3 乡村空间分类体系研究
        1.3.4 乡村空间优化重构策略研究
        1.3.5 乡村空间优化的人文性研究
        1.3.6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研究状况
        1.3.7 研究评述
    1.4 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主体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数据来源与研究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三生空间
        2.1.3 系统仿真
    2.2 理论基础
        2.2.1 乡村区域系统理论
        2.2.2 人地关系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论
        2.2.6 乡村地理学其他相关理论
    2.3 数据来源
    2.4 湖南省情与乡村概况
        2.4.1 湖南省省情概况
        2.4.2 湖南三农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动力模型构建
    3.1 系统动力学模型技术框架构建序列
    3.2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模型构建
        3.2.1 三生空间因子遴选
        3.2.2 划分子系统及系统结构关系
        3.2.3 系统动力学作用于乡村三生空间
    3.3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模型总体目标界定
        3.3.1 系统模型构建的试验目标
        3.3.2 系统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3.4 乡村三生空间系统模型结构分析
        3.4.1 确定系统边界
        3.4.2 确定变量性质
        3.4.3 构建因果反馈结构
        3.4.4 系统动力流图设计
        3.4.5 部分模型函数关系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模拟检验与现实分析
    4.1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模型仿真检验
        4.1.1 方程与量纲检验
        4.1.2 逻辑直观检验
        4.1.3 历史现实检验
        4.1.4 敏感性检验
    4.2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模型现实分析
        4.2.1 生产空间系统现实分析
        4.2.2 生活空间系统现实分析
        4.2.3 生态空间系统现实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仿真模拟
    5.1 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1.1 生产空间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1.2 生活空间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1.3 生态空间原始仿真及其关键量分析
    5.2 仿真情景设置
        5.2.1 生产发展仿真情景设置
        5.2.2 生活富裕仿真情景设置
        5.2.3 生态文明仿真情景设置
    5.3 各情景模拟条件下三生变量对比分析
        5.3.1 乡村生产总值
        5.3.2 第三产业产值
        5.3.3 环境污染量
        5.3.4 能源消耗量
        5.3.5 乡村人均收入
        5.3.6 非农就业比例
        5.3.7 乡村建设面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复合模拟与优化调控
    6.1 系统复合模拟
        6.1.1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参数设定
        6.1.2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的生产空间效益
        6.1.3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的生活空间效益
        6.1.4 系统复合模拟方案的生态空间效益
    6.2 生产空间优化调控
        6.2.1 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6.2.2 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农地生产潜力与安全
        6.2.3 整合优化乡村工业化发展,增强乡村生产空间绿色效益
        6.2.4 探索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重构集约高效生产格局
        6.2.5 增强社会资本活力,提高乡村投资水平
    6.3 生活空间优化调控
        6.3.1 提高村民基本生活水平,促进分配保障体系建设
        6.3.2 提升乡村劳动力素质,积极转化村民在地就业
        6.3.3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居生态空间低碳化
        6.3.4 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
    6.4 生态空间优化调控
        6.4.1 监督生产空间发展质量,生态反馈倒逼产业转型
        6.4.2 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生活能源清洁化
        6.4.3 强化乡村生态红线管控,落实乡镇国土空间规划
        6.4.4 促进能源应用技术革新,主动防范环境质量恶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绿色金融发展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绿色金融的内涵
        1.3.2 发展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1.3.3 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
        1.3.4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
        1.3.5 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绿色发展理论
        2.1.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3 金融资源配置理论
    2.2 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2.2.1 直接机制分析
        2.2.2 间接机制分析
3 湖南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3.1 湖南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3.2 湖南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3 湖南产业结构现状
    3.4 湖南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4 湖南绿色金融发展的测度分析
    4.1 湖南绿色金融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构建原则
        4.1.2 指标选取
        4.1.3 指标说明
    4.2 湖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及效率测度方法
        4.2.1 熵权法
        4.2.2 三阶段DEA模型
    4.3 湖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及效率测度分析
        4.3.1 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4.3.2 绿色金融发展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5 绿色金融发展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
    5.1 模型构建
    5.2 相关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3 实证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2 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化石能源
        2.1.2 碳排放
        2.1.3 经济增长
    2.2 理论基础
        2.2.1 “脱钩”理论
        2.2.2 环境—能源—经济理论
        2.2.3 “低碳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
    3.1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范围界定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分析
        3.2.1 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分析
        3.2.2 化石能源消费强度分析
        3.2.3 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3.3 湖南省碳排放量分析
        3.3.1 碳排放估算模型
        3.3.2 湖南省碳排放总体分析
        3.3.3 湖南省各市州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
    3.4 湖南省经济增长分析
        3.4.1 GDP总值分析
        3.4.2 产业结构分析
4 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实证研究
    4.1 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4.2 湖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总体分析
    4.3 轻型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分析
    4.4 中型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分析
    4.5 重型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分析
    4.6 三大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对比分析
5 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的选取与构建
        5.1.1 Kaya恒等式
        5.1.2 LMDI对数分解方法
    5.2 湖南省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总体分析
    5.3 轻型区域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分析
    5.4 中型区域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分析
    5.5 重型区域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分析
    5.6 三大区域碳排放脱钩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湖南省碳排放区域差异
        6.1.2 湖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
        6.1.3 湖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影响因素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强节能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湖南能源消耗与利用状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碳排放时空差异与减碳对策研究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D]. 蔡佳丽.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2]深圳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及减排路径研究[D]. 周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D]. 顾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4]绿色财税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视角[D]. 乔永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5]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空间联动效应研究[D]. 成漫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7]基于GIS-GWR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凡雨宸.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乡村三生空间系统仿真与优化调控[D]. 袁超.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9]绿色金融发展对湖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刘江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10]湖南省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珍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加强节能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2000年湖南省能源消费利用情况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