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试验应用及改进建议

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试验应用及改进建议

一、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试验应用及改进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兆国,李彦彬,王海翼,张振东,刘贤存[1](2021)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范围广,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机械化收获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马铃薯机械化收获主要包括除秧、挖掘、分离、筛选和输送等关键技术。本文分析国内外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总结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关键技术;对国内外马铃薯收获装备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归纳介绍目前国内外马铃薯收获装备代表机型的性能参数,指出低损、高效和智能化大型联合马铃薯收获技术与装备是中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核心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加强丘陵山区中小型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柳国光,王涛,程林润,张良[2](2021)在《马铃薯收获农机农艺融合试验》文中指出针对浙江省丘陵地区马铃薯机械收获的复杂工况,提出了一套用于优化马铃薯收获作业环境的农机农艺融合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农机农艺融合对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效果提升明显,明薯率92.3%,伤薯率4.2%,整机运行顺畅,满足使用要求。

朱昊杰[3](2021)在《元胡收获机多级柔性碎土机理及轻简化研究》文中指出元胡是一种在浙江、陕西等地普遍种植的中药材,当前元胡收获机械化程度不高,难以实现元胡果实和土壤的高效分离。要实现药土高效分离,首先就要实现对土壤的高效破碎。本文通过探索元胡收获机多级柔性碎土机理,设计多级柔性碎土机构,利用离散元动力学仿真优化设计参数,解决充分碎土和低伤果率之间的矛盾,为设计出一种收净率高、药土分离率高、伤果率低并且轻简化的元胡收获机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分析现有整机设计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元胡收获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元胡收获机整机布局设计和主要机构功能分析,实现元胡收获机的轻简化设计。(2)对于多级柔性碎土装置进行设计。基于对元胡收获挖掘铲的受力分析和实际功能需求,设计优化了挖掘铲结构形式;兼顾充分碎土要求和低的伤果率,设计出带柔性破碎环的破碎辊以及两级柔性破碎装置。(3)进行元胡收获机离散元动力学仿真实验。研究破碎辊材料和各机构运动参数,对土壤破碎效果、元胡伤果率以及元胡收净率和元胡药土分离率的影响。(4)通过缩短挖掘铲第二铲面长度,加装一个柔性破碎辊,对多级柔性碎土装置进行了改进。设计离散元仿真实验,验证此机构对土壤破碎效果、元胡伤果率以及元胡收净率和元胡药土分离率的优化效果。

马永龙[4](2021)在《复杂地形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的研制》文中指出宁夏南部山区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宁夏马铃薯种植区域复杂,以丘陵、山地、梯田等小地块种植形式为主。这些地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水平偏低,有些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农户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挖掘的方式收获马铃薯,严重的制约了马铃薯收获效率的提高。结合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收获的农艺标准,调查现有马铃薯收获机的研究现状,研制了一种复杂地形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完成了各个零部件的选型和主要部件的设计;完成了马铃薯挖掘机的运动学分析,得到相关各参数与作业性能之间的关系;对马铃薯挖掘过程完成了仿真分析;完成了样机试制和田间性能试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UG建模软件进行复杂地形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各零件的选型与设计,实现整机的装配。复杂地形马铃薯收获机主要结构包括机架、防缠绕部件、挖掘部件、输送部件、残膜回收部件等。拖拉机提供动力,实现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2)运用流体仿真软件分析残膜回收装置内部流场,采用变量控制法,分别模拟仿真叶轮叶片数量为8片、12片、16片,叶轮转速为850r/min、960r/min、1120r/min时,残膜回收装置的内部流场。最终的流体模拟仿真结果显示:收膜机构叶轮叶片数量为16片,叶轮转速为960r/min时,收膜部件的残膜收集效果最佳。(3)运用EDEM软件对复杂地形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运行过程进行离散元模拟仿真。分析机具在不同运行速度下,土薯混合物在机具上的运行状态、土薯混合物对挖掘铲的作用力及土壤粘结键断裂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为田间试验的机具运行速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4)通过复杂地形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的田间性能试验,与现有典型马铃薯挖掘机田间试验性能对比,在完成一体机设计的同时,提升了马铃薯挖掘明薯率指标,改善了伤薯率指标。机具平均作业速度为2.0km/h,残膜拾净率为90.77%,明薯率为98.6%,伤薯率为1.31%,挖净率为100%。结果表明,一体机在作业前必须进行马铃薯茎秆杀秧作业,作业质量均满足农艺要求。

包健伦[5](2021)在《仿生自磨锐马铃薯挖掘铲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马铃薯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现已得到广泛的种植和推广。因此,马铃薯收获机械的设计和优化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马铃薯收获机械的主要触土部件马铃薯挖掘铲进行了设计与试验,针对传统马铃薯挖掘铲阻力较大、易被磨钝,出现油耗较高、成本浪费等问题,采取了仿生学原理,对马铃薯挖掘铲进行了优化设计,目的在于降低马铃薯挖掘铲进行收获作业时的阻力并且使其铲刃始终保持锋利。首先,对于仿生原型进行了选取,以家兔门齿为仿生原型,通过三维扫描和超景深显微镜拍摄对其整体形貌进行了研究,对其强度和硬度进行了测量,为之后仿生马铃薯挖掘铲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结合传统马铃薯挖掘铲的设计以及传统自磨锐原理,利用了仿生学的研究方法,结合提取的仿生曲线,设计了带有仿生特性曲线的自磨锐马铃薯挖掘铲。对铲尖进行了热处理,使铲尖两面硬度不同,模仿家兔门齿内外表面硬度不同,产生硬度差,使其具备仿生自磨锐的特性。其次,本研究进行了仿真模拟试验和缩比摩擦磨损试验。利用ABAQUS有限元仿真模拟软件,在模拟作业条件下,对仿生马铃薯挖掘铲进行了仿真模拟试验,并分析了其所受阻力的情况。利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仿生马铃薯挖掘铲进行了缩比摩擦磨损试验,分别从阻力、质量磨损程度以及自磨锐效果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开展了田间马铃薯收获试验。在河北省进行的田间试验,主要针对反映阻力的油耗指标以及自磨锐效果指标,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甘肃省进行的田间试验,则主要是利用阻力测试系统对阻力直接进行测试,在试验完成后又对不同马铃薯挖掘铲的明薯率和断薯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马铃薯挖掘铲的阻力情况和明薯率和断薯率情况。经过一系列试验研究,分析对比得出仿生马铃薯挖掘铲在减少阻力和自磨锐效果方面要相对优于现有普通平铲。

陈威[6](2021)在《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文中提出太子参作为重要的中草药,在国内具有较大的需求量。然而太子参多生长山地丘陵地带,山区丘陵地区山路崎岖狭窄,种植面积小且地势多有坡度,导致太子参收获一直以人工收获为主。现有的根茎类中草药收获机多以拖拉机为动力输出源,适用于地势平坦的大块田地,整机长度较大,转弯困难,难以工作在山区丘陵地区。因此设计一种适用于山地丘陵地带的太子参联合收获机,能够集挖掘、破土清土、收获为一体,对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调研太子参种植模式和收获要求,对现有根茎类收获机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太子参联合收获机需要实现的功能和相关参数。设计出太子参联合收获机包括挖掘装置、振动筛、输送网带、圆筒筛、收集箱以及整个动力控制系统。能够实现一次性完成太子参挖掘、参土分离、收集功能。2)对挖掘铲、振动筛、输送网带、圆筒筛、机架进行理论分析,对主要参数进行确定。使用三维绘图软件NX对各零部件进行建模、并装配。采用EDEM对挖掘铲性能进行离散元仿真,并使用ANSYS Workbench对机架和挖掘铲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到了机架和挖掘铲在典型工况下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分布,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利用Adams对振动筛动力学仿真,分析各点的位移与速度曲线。结果表明,各部件参数设计符合工作要求,为以后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3)针对工作中需要实现的动作对液压动力传动系统进行设计,基于对液压系统的流量与压力进行计算,选合适择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以及液压阀。并对液压系统的产热散热进行理论计算。4)按照设计要求对样机进行制造,将样机制造完成的样机进行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表明履带式行走装置具有良好的通过性,抓地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在在挖掘铲入土深度为200 mm,工作速度为0.8 m/s,振动筛频率在240 rad/min,太子参的采净率为96.56%,损伤率为6.12%,洁净率为78.03%,具有较好的工作效果。

纪龙龙[7](2021)在《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试验与优化》文中认为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因其耐寒耐旱,耐瘠薄,可适应世界大部分的耕作环境且具有营养丰富、产量高等特点,已经被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经过机械收获特别是联合收获后的马铃薯含有较多的泥土、石块、根茎等杂物,若不经过干式清土除杂直接用水洗设备进行水洗,耗水量大,且容易造成水洗设备泥土堆积和堵塞,需要经常性的人工辅助清理,影响清洗作业连续性。针对现有的马铃薯清洗设备多为水洗设备,缺少与之配套的干洗预处理设备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可与水洗设备配合使用的干式刷脱清土装置,该装置采用橡胶链杆机构与细长毛柔性刷辊机构配合使用,通过错位对向差速运动,实现马铃薯清土作业。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开展马铃薯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及土杂特性研究。对马铃薯三轴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马铃薯长、宽、厚的尺寸分布基本服从正态分布,马铃薯的形状接近于椭球形。以压头型式、加载速率、加载方向和马铃薯品种为试验因素进行压缩力学特性试验,对马铃薯整茎受力与机械损伤的关系进行研究。对马铃薯薯皮进行拉伸试验研究,分析知马铃薯薯皮轴向和径向弹性模量以及抗拉强度差异较小,可以看作是各向同性材料。对马铃薯含土杂特性开展研究,发现土杂主要为根茎、薯皮及残叶、泥土三种,其中根茎约占杂质总量的1/5,薯皮及残叶约占杂质总量的1/5,泥土约占杂质总量的3/5。上述试验数据为后续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结构设计及离散元仿真试验提供理论依据。(2)根据马铃薯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含杂特性和清洗作业技术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既可独立完成清土作业又可与水洗设备配合使用的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该装置采用橡胶链杆机构与细长毛柔性刷辊机构配合使用,通过错位对向差速运动,实现马铃薯清土作业。该装置主要由进料口、抖动机构、橡胶链杆机构、四组错位刷辊机构、传动系统、变频电机、出料口、机架等组成,可较好的完成马铃薯清土工作。(3)以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为研究目标,搭建EDEM与Recurdyn耦合的离散元仿真平台。以马铃薯在装置内的碰撞次数和受力为评价指标,以毛刷辊转速、橡胶链杆转速、喂入量、毛刷辊转速比为试验因素,分析马铃薯输送的顺畅性和马铃薯损伤程度的变化。通过EDEM API颗粒替换功能建立马铃薯表面附着泥土的颗粒模型,进行离散元仿真分析,确定干式刷脱清土装置薯土分离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干式刷脱清土装置输送顺畅且薯土分离效果较好。(4)选择喂入量、橡胶链杆转速、毛刷辊转速、毛刷辊转速比为试验因素,以泥土去净率及伤薯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了解各因素对整机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和趋势。通过SPSS Statistics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进行单因素ANOVA分析知,喂入量、橡胶链杆转速、毛刷辊转速对泥土去净率及伤薯率影响极显着,毛刷辊转速比对泥土去净率及伤薯率影响显着。(5)根据Box-Behnken试验方法设计三因素三水平分析试验,以喂入量、橡胶链杆转速和毛刷辊转速为试验因素,以泥土去净率及伤薯率为评价指标进行试验分析。各因素对伤薯率影响程度排序为:喂入量X1>橡胶链杆转速X2>毛刷辊转速X3;各因素对泥土去净率影响程度排序为:喂入量X1>毛刷辊转速X3>橡胶链杆转速X2。马铃薯清土装置最优参数组合为喂入量3t/h、橡胶链杆转速23r/min、第1、3毛刷辊转速为38r/min,第2、4毛刷辊转速53r/min,此时伤薯率为0.31%、泥土去净率为91.11%,符合马铃薯清土作业要求。

刘权磊[8](2021)在《马铃薯种薯切块机关键部件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马铃薯属茄科草本植物,种植遍布世界各地,是人类第四大食物来源,近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针对马铃薯种薯人工切块工作强度大、时间周期长,马铃薯种薯切块机作业效率低等问题,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前的种薯切块机械作业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在适应种植模式和满足农艺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款能够实现切薯参数优化的种薯切块试验样机,并对该机切薯机构中的圆盘切刀排列结构及参数进行优化改进设计,以薯块合格率和盲眼率为试验评价指标,以此来提高种薯切块质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荷兰7号、荷兰15号和延薯4号马铃薯种薯进行了物料特性研究,利用DGG-9030B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和CTM2050万能材料试验机完成了马铃薯种薯含水率和剪切力的测定,可为种薯切块试验样机切薯机构中的圆盘切刀转速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对种薯表面芽眼分布规律进行观察研究,为圆盘切刀的排列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完成马铃薯种薯切块试验样机总体方案设计,通过对种薯输送和种薯切块作业的工作原理分析,对输送机构和切薯机构完成理论设计,为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再通过结合原机器结构和技术参数,确定样机中各机构的尺寸参数。运用Solid works绘图软件完成样机三维模型的建立,对样机模型进行检测评估,确定其质心位置等参数,通过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样机模型进行静力学以及模态分析,检验样机设计是否合理。(3)对马铃薯种薯切块试验样机进行种薯切块试验。以圆盘切刀转速、圆盘切刀排列间距和圆盘切刀排列角度为试验影响因素,以薯块合格率和盲眼率作为试验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确定了各影响因素水平范围,绘制因素水平设计表,进行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通过设计专家(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所得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探究马铃薯种薯切块试验样机切块性能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及交互作用规律,得出最优参数组合,最大化的提高种薯切块作业效率。

申海洋[9](2021)在《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甘薯收获是甘薯生产中用工量和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其用工量占生产全过程42%左右。目前甘薯机械化收获主要采用分段收获,而作业集成度高的甘薯联合收获装备处于研发阶段。随着甘薯规模化种植的发展,甘薯收获机械也从分段收获向联合收获发展,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是甘薯联合收获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因此,研发和优化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对我国甘薯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4UZL-1型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薯块三种输送形式和借鉴立式环形输送、螺旋输送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甘薯薯块机械物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确定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设计方案,对该机构进行力学与运动学分析,通过EDEM仿真确定结构参数,搭建4UZL-1型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试验台,开展台架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最优结构参数,最后进行田间试验验证,得出最优参数组合。研究结果可为甘薯联合收获机的研发和优化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甘薯收获期的机械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测得“苏薯16”薯块的含水率和密度分别为75.31%、1.13g/cm3;分别以加载速度为10mm/min、20mm/min、30mm/min开展薯块压缩试验,测得薯块轴向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平均值分别为4.42MPa、0.44和1.53MPa,薯块径向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平均值分别为3.71MPa、0.41和1.31MPa,薯块轴向和径向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的标准差分别为0.77、0.025和0.245,均远小于5,因此可以看作是各向同性材料。(2)在分析4UZL-1型甘薯联合收获机的整机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基础上,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进行设计,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是甘薯联合收获机的二级提升输送机构,主要由弧栅交接机构、输送杆条、刮板、主动轮、张紧轮装置、滚子链、护板和上端防护罩等组成。运用INVENTOR建立机构模型,结合EDEM仿真软件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进行仿真分析,确定结构参数。(3)在结构设计和EDEM仿真基础上,设计搭建立了甘薯联合收获机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试验台,以损失率和伤薯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开展了以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刮板链输送速度、刮板角度和弧栅安装距为试验因素的单因素台架试验,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各性能指标影响显着性和影响规律及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和刮板链输送速度对各性能指标影响均显着,刮板角度和弧栅安装距对各性能指标影响不显着。(4)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开展以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和刮板链输送速度为四因素三水平Box-Benhnken台架试验,并以损失率和伤薯率为评价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薯块损失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刮板链输送速度、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各因素对伤薯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挖掘输送机构速度、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速度、刮板链输送角度。(5)在参数优化基础上,开展以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和刮板链输送速度为四因素三水平的多因素正交田间试验验证。当机器前进速度1m/s,挖掘输送机构角度20°、刮板链输送角度68°、挖掘输送机构速度1.2m/s、刮板链输送速度0.67m/s时,薯块损失率为1.12%、损伤率为0.94%,与预测值相比,误差分别为3.4%和1.1%。研究结果可为甘薯联合收获机的结构完善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王海翼[10](2021)在《山地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商品粮作物,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长期以来都稳居世界首位。云、贵、川、渝西南四省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和鲜薯产量均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但西南地区马铃薯机械化程度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总机收率仅为1.84%,与全国平均水平29.77%相差巨大,西南地区综合机械化率约为20.9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西南马铃薯种植区多分布于干旱少雨、土质黏重板结的丘陵和山地,是天然的马铃薯优势种植区,但目前平原地区广泛使用的中小型收获机械难以适应丘陵地形和黏重土壤差异下特殊的种植农艺,致使收获时分离效果差、伤薯率高、漏挖埋薯多、输送分离时机械损伤严重等问题明显。本论文依托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山地马铃薯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资源统计。实地调研云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产区种植农艺,测定土壤相关物理参数。测定马铃薯块茎基本物理参数和基本力学特性,为后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提出整机设计方案。根据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种植农艺确定整机为单垄600mm联合收获,并计算确定整机和各关键部件功耗,计算得出牵引功率为43.21k W。(3)完成仿形垄上压力调整装置和偏心微振动碎土装置的设计。对二者进行功能分析,并确定相关技术参数。(4)完成挖掘装置的设计。基于仿生学原理设计了多功能曲面铲,并对曲面铲进行工作状态和工作机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试验方案并完成数值模拟和土槽试验,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当机具作业速度为1.2 m/s、挖掘入土深度为200 mm、入土角为15°时,仿生曲面铲受到的阻力最小,阻力值为398N;实际土槽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具作业速度为0.8 m/s、挖掘入土深度为150 mm、仿生曲面铲入土角为15°时仿生曲面铲受到的阻力最小,为326N。(5)完成薯杂分离装置的设计。针对西南丘陵土壤黏重板结的问题,基于辅助拨离、多级分离抛撒破碎的多重分离机制设计多级薯杂分离装置。建立抛送分离阶段薯杂运动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剖析薯杂混合物与筛面的碰撞特性,确定相关结构参数和分离筛工作参数。(6)完成薯秧分离装置、立式环形分离装置和清选除杂装置的设计。对薯秧分离装置进行功能设计和工作原理分析阐述;确定立式环形分离装置主体结构为一个带有多个提升仓的鼠笼式环形旋转盘,并通过草纹除杂筛将剩余的残茬、秧蔓和碎土清理到田间,确定立式环形分离装置经锥齿轮换向后由齿轮齿条驱动,根据力学和运动学特性确定相关结构参数;结合立式环形分离装置的结构特性完成清选除杂装置的设计和功能分析。(7)试制样机,并完成联合收获机分离筛工作参数确定试验及整机田间试验。分离筛工作参数确定试验以各级分离筛线速度为试验因素,以含杂率和土壤覆盖度为试验指标进行二次旋转正交组合试验,借助高速摄像、补光系统和三轴姿态传感器,实时采集运动过程中分离筛面上土块的分布姿态和抛散规律。结果表明当斜扒拨指式辅助筛线速度为1.85m/s、一级分离筛线速度为1.42m/s、二级分离筛线速度为2.20m/s时,相应的含杂率和土壤覆盖度分别为1.81%、77.92%。田间试验为4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前进速度为5km/h、挖掘入土深度为160mm、浮动除秧档位为Ⅰ档、立式环形分离装置转速为40r/min时,明薯率为96.68%、破皮率为2.83%、伤薯率为1.91%,测定各项性能指标参数均满足国家行业标准要求。

二、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试验应用及改进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试验应用及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马铃薯收获农机农艺融合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化收获难题
    1.1 原因分析
        1.1.1 稳定性影响因素
        1.1.2 作业效果影响因素
    1.2 解决方法
2 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2.1 浙江省马铃薯种植情况
    2.2 农艺的机械适应性改进
    2.3 收获机农艺性改进
        2.3.1 收获机稳定性的改进
        2.3.2 薯土分离装置设计
        2.3.3 作业参数的优化
        (1)牵引速度设计。
        (2)升运链线速度的确定。
3 田间试验
    3.1 试验条件
    3.2 试验地点
    3.3 试验情况
    3.4 试验结果
    3.5 结果分析
4 结束语

(3)元胡收获机多级柔性碎土机理及轻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元胡收获机总体设计
    2.1 元胡收获机的功能设计要求
    2.2 元胡收获机整体布局方案
        2.2.1 元胡收获机设计方案一
        2.2.2 元胡收获机设计方案二
        2.2.3 元胡收获机设计方案三
        2.2.4 方案论证
    2.3 元胡收获机部分机构功能分析
        2.3.1 机身前端
        2.3.2 传送筛分装置
        2.3.3 驾驶室
        2.3.4 发动机、油箱
        2.3.5 收集装置
        2.3.6 行走装置
    2.4 元胡收获机前端部分设计
        2.4.1 挖掘铲
        2.4.2 柔性碎土装置
    2.5 元胡收获机轻简化改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元胡收获机离散元仿真分析
    3.1 离散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3.1.1 EDEM软件介绍
        3.1.2 土壤离散元模型的选择
        3.1.3 离散元仿真的参数设置
        3.1.4 土壤颗粒离散元模型的建立
        3.1.5 土壤颗粒工厂生成方案
    3.2 仿真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仿真研究内容
        3.2.2 仿真分析过程
    3.3 基于离散元的元胡收获机收获过程分析
        3.3.1 不同材料碎土装置仿真结果分析
        3.3.2 不同运动参数下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元胡收获机柔性碎土装置改进
    4.1 改进装置设计方案
    4.2 改进装置的仿真实验分析
    4.3 挖掘装置结构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复杂地形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马铃薯收获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残膜回收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方案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体机总体设计
    2.1 一体机相关技术要求
    2.2 整机总体设计方案
    2.3 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2.4 传动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膜部件及内部流场分析
    3.1 收膜部件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基于ANSYS Fluent收膜部件流场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挖掘铲离散元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软件简介
    4.3 建立离散元模型
    4.4 挖掘铲作业过程离散元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体机的田间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准备及作业指标
    5.3 试验方法
    5.4 一体机田间性能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仿生自磨锐马铃薯挖掘铲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马铃薯挖掘铲的研究现状
        1.2.2 农机触土部件的仿生应用现状
        1.2.3 自磨锐性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仿生学原理的运用
    2.1 仿生原理与自磨锐相结合
        2.1.1 马铃薯挖掘铲
        2.1.2 家兔门齿
        2.1.3 仿生自磨锐性质
    2.2 仿生原型的基础研究
        2.2.1 仿生原型的选取
        2.2.2 家兔门齿整体形貌研究
        2.2.3 家兔门齿的强度试验
        2.2.4 家兔门齿的硬度试验
    2.3 仿生原型相关元素的选取
        2.3.1 家兔门齿的曲线选取
        2.3.2 家兔门齿的硬度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仿生马铃薯挖掘铲的设计与加工
    3.1 传统挖掘铲的设计要求
        3.1.1 挖掘铲长度
        3.1.2 挖掘铲宽度
        3.1.3 挖掘铲铲刃张角
        3.1.4 挖掘铲铲面倾角
    3.2 挖掘铲结合仿生自磨锐原理的设计
    3.3 仿生马铃薯挖掘铲的加工
        3.3.1 3D打印样件的加工
        3.3.2 机加工样件的加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模拟试验和缩比试验与分析
    4.1 仿真模拟试验与分析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仿真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缩比摩擦磨损试验与分析
        4.2.1 缩比试验原理
        4.2.2 试验目的
        4.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4 试验条件
        4.2.5 试验方案
        4.2.6 试验过程
        4.2.7 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挖掘铲的田间试验与分析
    5.1 河北省田间试验与分析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1.3 试验条件
        5.1.4 试验过程
        5.1.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 甘肃省田间试验与分析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条件
        5.2.4 试验过程
        5.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课题背景
    1.3 国内外对根茎类收获机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对根茎类收获机研究的现状
        1.3.2 国内对根茎类收获机研究的现状
    1.4 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整机方案设计
    2.1 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设计要求
    2.2 基本参数确定
    2.3 整机设计思路
        2.3.1 收获机整体结构组成
        2.3.2 收获机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3.1 挖掘铲的设计
        3.1.1 仿真设计
        3.1.2 仿真结果正交试验分析
        3.1.3 挖掘铲有限元分析
    3.2 参土分离机构的设计
        3.2.1 参土分离机构的工作原理
        3.2.2 振动筛的设计分析
        3.2.3 圆筒筛的设计
        3.2.4 振动筛ADAMS动力学仿真分析
    3.3 输送网带的设计
    3.4 收集装置的设计
    3.5 机架有限元分析
        3.5.1 机架有限元仿真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太子参联合收获机传动系统的选型
        4.1.1 动力传动的选型
        4.1.2 液压系统的特点
    4.2 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
        4.2.1 工作要求
        4.2.2 液压系统的设计
    4.3 液压元件的选型
    4.4 系统液压油热功率的控制与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制造与田间试验
    5.1 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制造
    5.2 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第一次样机下田试验
        5.2.3 第二次样机下田试验
        5.2.4 试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试验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马铃薯生产种植概况
        1.2.1 世界概况
        1.2.2 中国概况
    1.3 国内外马铃薯清洗设备发展现状
        1.3.1 国外马铃薯清洗设备发展现状
        1.3.2 国内马铃薯清洗设备发展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马铃薯物理力学特性和土杂特性研究
    2.1 马铃薯基本物理特性研究
        2.1.1 三轴尺寸测量
        2.1.2 马铃薯密度测定
        2.1.3 马铃薯泊松比、弹性模量、剪切模量的测定
    2.2 马铃薯块茎力学特性研究
        2.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分析
    2.3 马铃薯薯皮力学特性研究
        2.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3.2 试验方法
        2.3.3 力学特性参数计算
        2.3.4 结果与分析
    2.4 马铃薯含土杂特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关键部件设计与分析
    3.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整体结构
        3.1.2 工作原理
    3.2 关键部件设计
        3.2.1 橡胶链杆机构设计
        3.2.2 抖动机构设计
        3.2.3 毛刷辊设计
        3.2.4 出料口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DEM_Recurdyn耦合的清土过程仿真分析
    4.1 马铃薯受力仿真分析
        4.1.1 整机简化模型建立
        4.1.2 马铃薯颗粒模型建立
        4.1.3 仿真参数设置
        4.1.4 仿真结果分析
    4.2 清土效果仿真分析
        4.2.1 马铃薯表面附土颗粒模型建立
        4.2.2 仿真参数设置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场地试验与参数优化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与设备
    5.3 试验参数和评价指标
    5.4 针对泥土去净率及伤薯率的单因素试验
        5.4.1 喂入量对清土效果影响
        5.4.2 橡胶链杆转速对清土效果影响
        5.4.3 毛刷辊转速对清土效果影响
        5.4.4 毛刷辊转速比对清土效果影响
    5.5 响应面综合优化试验
        5.5.1 试验方案设计
        5.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3 参数优化与验证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马铃薯种薯切块机关键部件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马铃薯种薯切块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马铃薯种薯切块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马铃薯种薯切块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马铃薯种薯物料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2.2 马铃薯种薯力学性能测定试验
        2.2.1 马铃薯种薯含水率测定试验
        2.2.2 马铃薯种薯剪切力测定试验
    2.3 马铃薯种薯芽眼分布检测
    2.4 本章小结
3 马铃薯种薯切块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3.1 样机设计要求及工作原理
        3.1.1 设计要求
        3.1.2 工作原理
        3.1.3 工作特点
    3.2 种薯输送机构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3.2.1 圆台橡胶轮尺寸结构设计
        3.2.2 种薯输送过程运动分析
    3.3 切薯机构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3.3.1 圆盘切刀结构设计
        3.3.2 圆盘切刀的设计及参数确定
    3.4 样机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
        3.4.1 应用技术及应用平台
        3.4.2 样机模型的建立
        3.4.3 干涉检测及质心评估
        3.4.4 ANSYS有限元分析
    3.5 本章小节
4 马铃薯种薯切块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
    4.2 试验参数与评价指标
    4.3 单因素试验
    4.4 回归正交旋转试验
        4.4.1 试验方案及结果
        4.4.2 构建回归模型及检验
        4.4.3 各影响因素对种薯切块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
        4.4.4 最佳参数优化分析
    4.5 验证试验
    4.6 本章小节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甘薯生产种植概况
    1.3 甘薯收获提升输送装置研究现状
        1.3.1 根茎类作物输送类型
        1.3.2 国内甘薯收获输送装置研究现状
        1.3.3 国外甘薯收获输送装置研究现状
    1.4 可借鉴技术
        1.4.1 “立式环形分离输送”技术
        1.4.2 “夹持输送”技术
        1.4.3 “螺旋输送”技术
        1.4.4 “柔性夹持”和“振动输送”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薯种植模式与薯块特性研究
    2.1 甘薯种植模式研究
        2.1.1 成熟期甘薯生长状态
        2.1.2 甘薯种植模式
    2.2 薯块特性研究
        2.2.1 薯块物理特性统计
        2.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2.5 结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设计
    3.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
        3.1.2 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3.1.3 传动系统
    3.2 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设计
        3.2.1 挖掘输送机构设计
        3.2.2 弧栅交接刮板链提升机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DEM的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分析与模拟
    4.1 EDEM简介
    4.2 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2.1 甘薯模型
        4.2.2 刮板提升机构模型
        4.2.3 接触模型及材料参数设置
    4.3 仿真结果分析
        4.3.1 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3.2 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3.3 刮板链输送速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3.4 刮板链输送角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参数优化
    5.1 试验台架搭建
        5.1.1 试验台架
        5.1.2 台架试验
    5.2 台架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备与仪器
        5.2.2 试验条件
        5.2.3 影响因子的确定
        5.2.4 试验指标的确定
    5.3 影响作业性能的单因素试验
        5.3.1 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2 刮板链输送角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3 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4 刮板链输送速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5 刮板角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6 弧栅安装距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7 各因素对性能指标的综合影响分析
    5.4 作业性能响应面综合分析
        5.4.1 试验方案确定
        5.4.2 试验结果
        5.4.3 建立回归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5.4.4 各因素对性能影响效应分析
        5.4.5 交互因素对性能影响规律分析
    5.5 参数优化与田间试验验证
        5.5.1 参数优化
        5.5.2 试验设备和仪器
        5.5.3 试验条件
        5.5.4 评价指标
        5.5.5 试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山地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标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研究进展与现状
        1.3.2 国内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研究进展和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马铃薯基本物理参数和力学特性
    2.1 马铃薯种植农艺
        2.1.1 马铃薯种植区划
        2.1.2 马铃薯种植模式及参数
    2.2 土壤物理特性
        2.2.1 土壤容重
        2.2.2 土壤含水率
        2.2.3 土壤坚实度
    2.3 马铃薯基本物理特性
        2.3.1 马铃薯基本物理参数
        2.3.2 马铃薯碰撞恢复系数测定方法
        2.3.3 马铃薯碰撞恢复系数测定原理
        2.3.4 马铃薯基本力学特性测定方法
        2.3.5 马铃薯碰撞恢复系数测定结果及分析
        2.3.6 马铃薯静摩擦系数测定结果与分析
        2.3.7 马铃薯摩擦角测定
        2.3.8 马铃薯动摩擦系数测定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总体设计方案
    3.1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要求
    3.2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总体设计方案
    3.3 工作原理
    3.4 整机工作速度范围确定
    3.5 整机及各关键部件功耗计算
        3.5.1 整机功率分配
        3.5.2 挖掘装置消耗功率计算
        3.5.3 一级分离装置功率计算
        3.5.4 二级分离装置功率计算
        3.5.5 立式环形分离装置功率计算
        3.5.6 除秧装置功率计算
        3.5.7 行走装置功率计算
    3.6 主要技术参数
    3.7 动力传输系统相关参数确定
        3.7.1 变速箱传动比的确定
        3.7.2 分离装置传动系统的设计
        3.7.3 张紧装置和过载保护装置
    3.8 本章小结
4 马铃薯联合收获机关键部件设计及参数确定
    4.1 仿形垄上压力调整装置的设计
    4.2 挖掘装置的设计
        4.2.1 挖掘装置的功能与技术要求
        4.2.2 多功能曲面铲的设计
        4.2.3 仿生曲面铲工作状态分析
        4.2.4 仿生曲面铲工作机理分析
        4.2.5 土壤本构模型
        4.2.6 数值模拟试验
        4.2.7 土槽试验
        4.2.8 试验结果分析
    4.3 偏心微振动碎土装置的设计
        4.3.1 偏心微振动碎土装置结构和参数确定
        4.3.2 碎土装置运动分析
    4.4 薯杂分离装置的设计
        4.4.1 薯杂分离装置的类型
        4.4.2 薯杂分离装置的设计要求
        4.4.3 薯杂分离装置选取和基本参数确定
        4.4.4 马铃薯筛面滑动状态分析
        4.4.5 土块与分离筛碰撞过程分析
    4.5 薯秧分离装置设计与分析
        4.5.1 总体结构特征
        4.5.2 工作原理
    4.6 立式环形分离装置设计与分析
        4.6.1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4.6.2 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分析
    4.7 清土除杂装置设计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样机试制与试验
    5.1 样机的试制与装配
    5.2 样机试验
        5.2.1 试验的条件与目的
        5.2.2 试验指标
        5.2.3 分离筛工作参数确定试验
        5.2.4 田间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B:田间试验原始数据

四、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试验应用及改进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机械化收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 张兆国,李彦彬,王海翼,张振东,刘贤存.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1(06)
  • [2]马铃薯收获农机农艺融合试验[J]. 柳国光,王涛,程林润,张良. 农业工程, 2021(06)
  • [3]元胡收获机多级柔性碎土机理及轻简化研究[D]. 朱昊杰.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4]复杂地形马铃薯挖掘及残膜回收一体机的研制[D]. 马永龙. 宁夏大学, 2021
  • [5]仿生自磨锐马铃薯挖掘铲的设计与试验[D]. 包健伦. 吉林大学, 2021(01)
  • [6]自走式太子参联合收获机的设计与试验[D]. 陈威.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7]马铃薯干式刷脱清土装置试验与优化[D]. 纪龙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8]马铃薯种薯切块机关键部件改进设计与试验研究[D]. 刘权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9]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研究与优化[D]. 申海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10]山地自走式马铃薯联合收获机设计与试验[D]. 王海翼.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标签:;  ;  ;  ;  

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试验应用及改进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