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感作用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

化感作用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

一、化感作用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玮,沈硕[1](2021)在《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田间化感作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青海高原地区不同春小麦品种对麦田主要危害杂草旱雀麦Bromus tectorum的化感作用,本研究通过田间一致性试验对青海高原地区的20个春小麦品种(系)进行化感作用评价,筛选出强化感作用品种。分别于春小麦3~5叶期和成熟期调查受体旱雀麦的生长性状,转化为化感作用指数,并结合聚类分析,将20个小麦品种按化感作用的强弱分为强、中、弱3类。结果表明,20个春小麦品种(系)对受体旱雀麦的田间生长均具有化感抑制作用,其中‘青春38号’‘黑丝麦1号’‘通麦2号’和‘互麦11号’为田间化感作用较强的春小麦品种。该研究为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化感抑草品种选育提供了新资源,同时为青海高原地区化学农药减量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策略。

杨柳青[2](2021)在《实葶葱与伴生植物协同和竞争关系》文中提出

石海霖[3](2021)在《柳兰和白鲜次生代谢产物与化感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感作用是植物或微生物通过向环境释放次生代谢产物对自身和其他植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作用或有益作用。化感次级代谢产物又称为化感物质,是植物或微生物发挥化感效应的物质基础,通过作用于其他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而产生影响,寻找化感物质是植物源农药研究和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本实验以柳兰和白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化感作用,找寻其潜在的化感次生代谢产物。本实验研究柳兰花、茎、蒴果和叶水提取液对受体植物莴苣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柳兰不同部位提取液对莴苣种子萌发指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抑制作用强弱顺序依次为柳兰叶>蒴果>花>茎,柳兰叶提取液高浓度处理组对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抑制率为100%。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发现柳兰叶提取物高浓度处理后胚根尖细胞形态和胞内组织结构均受到损害;应用荧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发现叶提取液处理后胚根组织活性氧含量随浓度升高累积增加。初步推测叶提取物中含有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诱导受体植物活性氧大量积累,破坏细胞结构,影响细胞功能,抑制植物生长。采用HPLC分析技术发现柳兰叶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为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咖啡酸、鞣花酸、槲皮苷、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并对其进行化感作用评价。结果表明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和咖啡酸为柳兰叶中化感物质,对黑麦草、稗草、鬼针草和反枝苋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化感作用最强,在990μg/m L咖啡酸对四种杂草抑制率均达到90%以上。本实验研究白鲜皮化感作用,其中总柠檬苦素部位跟总生物碱部位均具有显着化感作用。利用现代导向分离鉴定技术研究白鲜皮中总柠檬苦素和总生物碱部位的化感次生代谢产物。其中从总柠檬苦素部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梣酮(1),黄柏酮(2),柠檬苦素(3),柠檬苦素地奥酚(4)。研究发现总柠檬苦素部位分离得到的梣酮对不同受体植物具有化感选择作用,在1-333μM范围内,梣酮抑制莴苣幼苗胚根长生长,促进番茄胚根生长。从总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鲜碱(5),大叶桉亭(6),γ-花椒碱(7),异γ-花椒碱(8)。白鲜皮生物碱类化合物对莴苣、番茄、黑麦草、稗草、鬼针草和反枝苋胚根生长均有一定化感抑制作用,化感抑制作用最强的是白鲜碱,其次是γ-花椒碱,异γ-花椒碱和大叶桉亭。采用活性氧、游离脯氨酸含量、细胞活力大小和有丝分裂四个指标,以鬼针草作为受体植物,初步讨论白鲜碱的化感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白鲜碱浓度升高,活性氧累积增多,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显着减少。白鲜碱可能通过诱导受体植物活性氧大量积累,影响细胞活力,抑制其有丝分裂,从而抑制植物生长。本课题实验结果显示柳兰和白鲜皮均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并利用化感作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作为开发植物源除草剂和植物生长促进剂的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池秀莲,孙楷,王铁霖,李晓琳,杨光,郭兰萍[4](2021)在《中药生态农业中杂草对作物的影响及其生态防控》文中指出杂草是中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药用植物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该文分析了杂草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并从种间相互关系、土壤微生态环境、光环境、有害生物自然控制等方面阐释了杂草对中药材产生有利影响的可能机制,提出了3个杂草防控的基本原则,即"药草平衡,总体最优""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保益除害,增益控害"。最后梳理了中药材生产过程中几种常见的杂草生态防控技术,包括免耕控草、秸秆覆盖治草、轮作治草、以草治草、利用作物竞争性治草、化感作用治草等。该文旨在应用生态学理论指导杂草管理和防控,兴利除弊,变害为宝,促进中药材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杂草多样性的保护。

王可[5](2020)在《PPO类除草剂新品种S3711在稻田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稻生产深受杂草影响,杂草生长会争夺水稻营养和生长空间,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水稻水直播栽培技术效率高,栽种面积大,但是水直播稻田杂草种类多、数量大,需要多次使用大量的除草剂才能够防除杂草,导致杂草抗药性蔓延迅速、农民增产不增收。筛选高效、安全、持续期长、不易产生抗性的新型除草剂,明确其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类除草剂新品S3711为对象,运用室内整株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测定其对稻田主要杂草的杀除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田间小区试验进一步研究其对水直播稻田杂草的杀除效果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总结应用技术,为S3711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S3711的除草活性及水稻的安全性S3711有效成分90~150g/hm2喷施后1d,杂草叶片出现枯黄斑点,见效速度快;喷施后20d对播后苗前、2~3叶期的千金子、稗草、碎米莎草、鳢肠、异型莎草等杂草鲜重抑制率都达到了80%,对播后苗前马唐的鲜重抑制率达89%以上,对播后苗前、2~3叶期、4~5叶期的鸭舌草、多花水苋、丁香蓼的鲜重抑制率均为100%。直播水稻播后苗前或1~5叶期喷施S3711 60~300ga.i./hm2,S3711在水稻[南粳9108(粳稻)、镇糯19(糯稻)]和稗草间的选择性指数均大于4,说明对南粳9108和镇糯19水稻安全,粤禾丝苗(籼稻)较为敏感,安全性较差。2、水直播稻田S3711悬浮剂田间应用技术稗草1~2叶期2%S3711SC 100~200ga.i./hm2喷施处理对水直播稻田稗属杂草、千金子、鸭舌草的防效达到了92%以上,多花水苋、鳢肠、异型莎草的防效达到了100%,水稻的茎蘖数和株高与人工除草相当;稗草3~4叶期喷施处理对稗属杂草、千金子、鸭舌草防效都低于90%,多花水苋、鳢肠、异型莎草防效达到了100%,水稻的株高和茎蘖数明显低于人工除草。稗草1~2叶期喷施S3711对杂草的防效和水稻的安全性优于稗草3~4叶期喷施处理。稗草1~2叶期2%S3711SC100ga.i./hm2在水直播稻田进行一次喷施用药能够有效防除稗属杂草、千金子、鳢肠、鸭舌草、多花水苋以及异型莎草等多种不同杂草,对水稻安全。

张爽[6](2020)在《臭椿和甘草化感作用次生代谢产物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化学除草剂相比,环境友好的生物除草剂更适合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植物、微生物通过将次生代谢产物释放到环境中,进而对邻近生物或自身生长发育产生有害或有益地影响的自然现象叫做化感作用。研究化感作用是开发生物除草剂的重要途径,为利用化感植物臭椿和甘草开发生物除草剂,本论文采用导向分离模式研究臭椿中具有潜在化感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和甘草中化感物质异甘草素的选择性化感作用及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培养皿生物监测化感作用评价方法,以莴苣为受体植物,幼苗胚根长为评价指标对椿根皮乙醇提取物进行导向分离。首先采用震摇提取对椿根皮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得到4个不同极性部位,活性追踪结果表明二氯甲烷部位为化感活性部位。继而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并综合运用ESI-MS、1H-NMR、13C-NMR、HSQC、HMBC、1H-1H COSY、NOESY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包括8个三萜类化合物:3α,20S,24R,25-四羟基达玛烷(1),3β,20S,24R,25-四羟基达玛烷(2),gardaubryone C(3),12β-hydroxyocotillone(4),hispidol B(5),匹西狄醇A(6),altissimanin B(7),23,24,25-三羟基甘遂烷-7-烯-3,6-二酮(8);1个甘油酯类化合物:2,3-二羟基油酸丙酯(9);2个苯甲酸类化合物:香草酸(10),对羟基苯甲酸(11);2个苦木苦味素类化合物:臭椿内酯C(12),臭椿内酯B(13);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铁屎米-2,6-二酮(14)。对化合物1、2、3、5、6、12、13、14进行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2、12、14对莴苣根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浓度为100μM时,抑制率分别为29%、28%、21%、49%,并首次发现铁屎米酮类生物碱(化合物14)具有化感作用。异甘草素为植物甘草的主要化感物质,本论文采用实验室培养皿监测法,研究异甘草素对11种植物(4种杂草和7种蔬菜)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异甘草素对11种植物种子的萌发没有显着性影响,而对莴苣、生菜、娃娃菜、白菜、黑麦草、稗草和碎米莎草的胚根长具有显着性影响(P<0.01),抑制率分别为40%,45%,26%,28%,70%,20%和57%,对芥菜和油菜的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可以在种植过甘草的土地里种植不受异甘草素影响的芥菜、油菜或者用异甘草素防治芥菜、油菜地中的黑麦草。以莴苣为模式物种研究异甘草素化感作用的作用机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异甘草素处理过的莴苣根尖组织,结果表明,随着异甘草素浓度的增加,莴苣根尖细胞间隙增大,形态皱缩,细胞脱落明显,根尖内细胞形变,细胞壁皱缩,细胞核颜色加深;测定莴苣根尖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植物抗逆性指标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减少;测定莴苣根尖伊文思蓝相对吸收含量,活性氧(ROS)和根尖细胞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伊文思蓝相对吸收含量和ROS含量增加,细胞活力丧失。本研究首次利用导向分离的方法对臭椿化感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发现了4个具有化感潜力的化合物(1、2、12、14),首次证明铁屎米酮类生物碱具有化感作用;首次阐明异甘草素的化感作用的机制是基于诱导莴苣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导致细胞活力降低,最终影响幼苗的生长发育。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利用化感植物臭椿和甘草开发生物除草剂提供了实验依据。

张苗苗[7](2020)在《果园生草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园生草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它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调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果实品质且可以抑制杂草,果园生草已经成为新的管理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国内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对于果园生草的研究集中在生草品种的筛选以及对土壤肥效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而对生草枯草期以及刈割再覆盖对杂草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甚少。本实验选用常见的生草品种植株腐解液对杂草化感作用及其植株覆盖与田间两种常见除草方式对比,旨在明确生草腐烂后对海南常见杂草种子及幼苗的化感作用,并对比几种处理方式对杂草多样性的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而探明生草植株刈割及腐烂后对杂草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利是弊,哪种除草方式对土壤更有利。本实验选用禾本科绿肥大叶油草(Axonopus compressus)、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豆科绿肥柱花草(Stylosanthes)、蝶豆(Clitoria ternate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平托花生(Desmodium heterocarpum)几个品种植株覆盖土壤,草甘膦除草剂喷施以及除草黑膜覆盖几个处理来探究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大叶油草、蝶豆、柱花草、黑麦草和平托花生植株腐解液在高浓度以及低浓度时均对海南常见4种杂草种子的萌发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高浓度时,紫花苜蓿、大叶油草、黑麦草和平托花生对马唐种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100.00%、89.67%、86.78%和79.35%。低浓度腐解液紫花苜蓿、平托花生和柱花草对马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其他杂草萌发均有抑制的作用。几种植株腐解液对杂草幼苗根长和茎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干重及鲜重的影响不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表明,不同浓度紫花苜蓿、大叶油草和蝶豆腐解液对几种杂草都有抑制的化感作用。2.生草植株、黑膜覆盖和除草剂处理3种处理方式均能有效减少杂草的种类、抑制杂草总密度、杂草多度以及改变杂草群落多样性。调查中出现最多的杂草为禾本科(Bacteroidetes)、菊科(compositae)和莎草科(Cyperaceae)。其中黑膜覆盖后,杂种种类最少,相对对照杂草种数减少的顺序为:黑膜>蝶豆>紫花苜蓿>大叶油草>黑麦草>平托花生>除草剂>柱花草。随着覆盖时间的增加,杂草总密度下降,具体为:对照(165.50%)>平托花生(91.09%)>除草剂(61.40%)>蝶豆(60.40%)>紫花苜蓿(59.80%)>大叶油草(55.00%)>黑麦草(40.40%)>柱花草(34.00%)>黑膜(1.00%)。通过研究调查,我们发现除草剂、黑麦草、黑膜覆盖、柱花草以及蝶豆几种生草品种植株覆盖下的群落结构最稳定,最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3.通过筛选选择大叶油草及蝶豆覆盖与除草剂处理、黑膜覆盖进行微生物高通量。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覆盖方式对土壤真菌和细菌的影响不同。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相比对照,植株覆盖增加土壤真菌多样性,降低土壤细菌多样性;除草剂和黑膜覆盖降低土壤真菌及细菌多样性。土壤真菌测定Chao1指数大小为:大叶油草植株覆盖>黑膜覆盖>对照>蝶豆植株覆盖>除草剂喷施;细菌Chao1指数大小为:对照>蝶豆植株覆盖>除草剂喷施>黑膜覆盖>大叶油草植株覆盖。不同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度(>0.1%)排前10的物种种类没有影响,但是相对丰度影响较大。真菌Bate多样性分析:大叶油草覆盖物种丰度差异最大的物种为红菇科(Russulaceae),蝶豆覆盖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小囊菌科(Microascaceae);黑膜覆盖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假毛球壳科(Trichosphaeriaceae)、Chaetomellaceae和发菌科(Trichocomaceae);除草剂喷施差异最大的物种为:伞型束梗孢菌科(Agaricostilbaceae)、伞菌科(Agaricaceae)和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对照与其他处理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假球壳科(Pleosporaceae)、毛壳科(Chaetimiaceae)和线黑粉菌科(Cystofilobasidiaceae)。细菌Bate多样性分析:蝶豆覆盖与其他处理在门水平物种丰度差异最大的物种为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大叶油草覆盖处理差异最大的物种为: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 Thermu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黑膜覆盖与其他处理差异最大的物种为: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变形菌门(Protebacteria);除草剂差异最大的物种较多,共有7种,分别是:patescibacteria、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己科河菌门(Rokubacteria)和Euryarchaeota。对照最有差异的物种为:匿杆菌门(Latescibacteria)、达达菌门(Dadabacteria)和硝棘菌门(Nitrospinae)。

邓丽丽[8](2020)在《红薯对喜旱莲子草生态控制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是苋科(Amaranthaceae)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巴西,是一种全球性恶性杂草,在中国广泛分布。喜旱莲子草生长传播迅速,生物入侵性严重。为了抑制喜旱莲子草的农田入侵,本研究根据植物种间竞争替代原理,选用生长快速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红薯(Ipomoea batatas(L.)Lam.)来抑制农田喜旱莲子草的蔓延,顺序开展红薯对喜旱莲子草替代控制的资源竞争与化感竞争研究,为利用红薯抑制入侵种喜旱莲子草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从植物化感作用的角度,探索利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本地植物或伴生的本地物种对入侵植物进行抑制和清除,是一种控制外来入侵植物行之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本地作物红薯和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为试验对象,探究红薯不同部位(根、茎、叶)3个浓度(0.025、0.05、0.1 g·m L-1)的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的化感作用。以形态学指标(无性系小株个数、节数、叶片数、叶面积、株高、总干重和根数)、化感响应指数、性状比值(肉质化程度、根冠比、比叶面积、叶生物量比、茎生物量比、根生物量比)、新生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作为衡量红薯对喜旱莲子草根状茎生长影响程度的参数。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不同部位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生长有不同影响。0.1 g·m L-1根水提物显着抑制所有形态学指标,除总干重和根数外,其它形态学指标均随不同部位水提物浓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2)所有处理的综合化感响应指数均为负值,说明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各指标具有负效应,抑制其正常生长。所有处理中,0.1 g·m L-1根水提物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化感响应指数为-0.73,其次为0.1 g·m L-1茎水提物和0.05 g·m L-1根水提物,化感响应指数均为-0.44。(3)从性状比值可以看出,红薯水提物对肉质化程度、根冠比、比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比有显着抑制作用,而对茎生物量比和根生物量比无显着性影响。(4)红薯水提物显着增加新生叶片中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但对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无显着影响。表明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根状茎生长有显着抑制作用。2.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de Wit取代法研究了红薯对喜旱莲子草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1)喜旱莲子草地上鲜重、分枝数、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率(WUE)、叶绿素a(Ca)和Ca/Cb在单种条件下均显着高于混合条件下,而地下鲜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叶绿素b(Cb)在单种条件下显着低于混种条件下。红薯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和净光合速率在单种条件下显着小于混种条件下。(2)两物种混种时,喜旱莲子草光合作用和生物量均受到显着抑制。(3)红薯相对产量(RYa)显着大于1.0,喜旱莲子草相对产量(RYb)显着小于1.0,表明红薯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但是喜旱莲子草则相反。(4)当两物种的种植比例大于1(即红薯-喜旱莲子草种植比例为8:4和9:3)时,相对总产量(RYT)显着小于1.0,表明两物种存在强竞争效应。当混种比例小于1(即红薯-喜旱莲子草种植比例为3:9和4:8)时,RYT大于1,表明此时两物种间没有竞争效应。混种条件下,喜旱莲子草对红薯的竞争平衡指数(CBb)小于0,表明喜旱莲子草竞争力小于红薯。3.为探究红薯对喜旱莲子草不同替代程度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中微生物的影响,本文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田间实验对比分析红薯和喜旱莲子草在相同种植密度不同种植比例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1)从土壤理化性质来看,随红薯种植比例的减少、喜旱莲子草种植比例的增加,AP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AK与AN含量显着增加。(2)土壤细菌群落主要菌门为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疣微菌门;真菌群落主要菌门为子囊藻门、担子菌门、壶菌门和接合菌门。(3)随着入侵物种喜旱莲子草种植比例的增加,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下降,但真菌alpha多样性没有显着差异。(4)土壤细菌结构受TP、TK、AK和AN的影响最大,受有机质的影响最小。真菌群落结构受TK、AK、AN、有机质、AP、TN的影响最大,受TP、p H的影响最小。4.盆栽实验探究了养分水平对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相同养分水平和混种比例条件下,红薯株高显着小于喜旱莲子草,但红薯生物量显着高于喜旱莲子草。红薯在不同养分水平和种植比例下,根冠比均无显着变化;喜旱莲子草在两物种按照1:1比例混种时,其根冠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按3:1种植时,根冠比显着低于其他处理。(2)养分水平和种植比例会影响两物种的竞争力水平,但总体看来,喜旱莲子草的竞争力弱于红薯。(3)随着养分水平的改变,在相同种植比例下,两物种不同部位磷元素和钾元素含量变化不显着,但是,氮元素显着变化——随养分水平升高,两物种体内氮含量显着升高。

肖忠湘[9](2020)在《水稻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文中研究指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给杂草可持续治理、食品安全、环境质量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我国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植大国,秸秆来源广,利用其释放的化感物质控制杂草,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学除草剂的依赖,同时,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PI)和非化感水稻Lemont(LE)为材料,分析秸秆还田后化感物质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并对其互作机理进行解析,阐述了化感效应和土壤肥力的演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PI产生的化感物质使受体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两种水稻秸秆化感潜力差异显着,其中PI秸秆产生的化感物质能显着抑制受体可溶性蛋白的合成,使其体内游离态氨基酸累积。可溶性蛋白合成受阻直接影响细胞膜和各种代谢酶的功能,同时使得光合作用关键酶的活性降低,受体叶绿素含量减少,生长受阻。(2)PI含更丰富的酚酸、黄酮、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等芳香族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的酚羟基活性基团具有生物毒理性采用HPLC-MS/MS分析检测了PI和LE秸秆中的化学成分,分别检出86种和74种组分。二者检测出的化学组分多数相似,但PI含更丰富的酚酸类、黄酮类、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等芳香族类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上的酚羟基具有一定的生物毒理性。这些芳香族类化合物通过与土壤微生物互作,与其他类物质,如水蓼二醛(Polygodial)等,发生加合、协同作用,化感活性进一步提升。(3)不同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差异大,化感物质的作用半径与其在土壤中的淋滤能力关系密切在9种供试化学物质中,除草剂丙草胺(Pretilachlor)和杀虫剂吡虫啉(Imidacloprid)在土壤中的淋滤能力最强(Lf>0.8),香草醛(Vanillin)和香豆素(Coumarin)(Lf>0.6)其次,黄豆苷元(Daidzein)、薄荷醇(Menthol)和间酪氨酸(m-tyrosine)的淋滤性中等(0.3<Lf<0.6),而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和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最弱(Lf<0.3)。化感物质1:1混合组合的淋滤能力强于组分中任一化感物质,具有联合迁移优势。各化学物质不同的迁移能力与其分子的基团、极性、溶解性等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其化感效应的作用半径。(4)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与微生物存在互作效应,直接影响其化感活性的强弱化学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使某些特定细菌和放线菌类群富集,表现出选择性适应特征;同时,土壤微生物也能影响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使化感物质的作用范围、活性发生变化。丙草胺和吡虫啉对莴苣(Lactuca sativa L.)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浓度抑制型,具有独立作用的特点,而化感物质的抑制作用与土壤微生物关系更为密切,表现为化感物质-微生物互作调控型。(5)改进后的化感潜力评价模型更好地诠释了土壤微生物与化感源互作中的“两面性”角色鉴于Liebman和Sundberg化感潜力评价模型的局限性,研究提出了新的假设:将微生物视为加入土壤的“试剂”,并采用干扰潜力代替发芽抑制率指标,改进了评价模型,清晰地评估了3种“化感源”(水提液、秸秆残渣和新鲜秸秆)的化感潜力。研究表明,化感源的化感潜力与微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秸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化感物质先增加后减少,其化感抑制作用呈现出先由弱变强,再由强至弱,最后转变为轻微的促进作用。微生物是实现从化感协同作用向化感拮抗作用转变的关键角色,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作用。(6)细菌群落结构在秸秆土壤培养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秸秆在土壤培养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表现出“四段式”变化特征。第一阶段为优势菌种的快速发育期(0-2天):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等优势细菌种群迅速繁殖,细菌总量和多样性呈指数增长;第二阶段为细菌物种筛选期(2-8天):细菌总数和多样性有所下滑,呈现出一定的筛选性,如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均为这一阶段选择性适应群种;第三阶段为恢复期(8-16天):细菌总数和多样性出现反弹,表现为筛选后的恢复特征;第四阶段为成熟期(16-32天):细菌总数和多样性处于稳定,表现为稳定性的特征。(7)化感水稻秸秆还田“窗口期”营造了抑制杂草萌发、生长的微环境化感和非化感水稻秸秆还田都能提高土壤有机质(SOM)、微生物量C、N(BC,BN)等含量,但化感水稻PI秸秆还田存在化感效应“窗口期”(秸秆还田后2-32天)。在“窗口期”内,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与微生物的耦合效应引起了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抑制了土壤脲酶的活性,降低速效氮(AN)的水平,造成有效营养物质的缺失,形成了可抑草的微生态环境。(8)化感水稻秸秆还田“窗口期”后期土壤肥力明显提升“窗口期”后,随着化感物质作为碳源逐渐被微生物降解,土壤碳池扩大,SOM,BC和BN等肥力因子开始提升。处理组的发芽率逐渐升高,到32天时,与空白对照组无差异,表现为抑制效应解除;到64天时,其发芽率优于空白对照,化感综合效应表现为促进效应,实现由“化感抑制”向“培肥作用”的切换。利用好窗口期的化感抑制效应和后窗口期的土壤培肥效应能实现环境友好型除草和土壤肥力提升的有机统一。

张梦杰,王洋,杨小琴,宋凤斌,齐晓宁,刘胜群,孙露莹,卜险峰,王彦国[10](2020)在《除草剂药害的预防和消减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除草剂药害频繁发生,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产量,威胁食品安全,破坏生态平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预防和消减除草剂药害的几种有效措施,评述了各种措施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展望了未来智能除草的发展方向。除草剂复混使用可以扩大杀草谱,减少长效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剂量,但有时也会产生拮抗作用。添加生物炭可以有效吸附土壤中残留的除草剂,但是否会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仍不确定。添加腐植酸可以有效减少除草剂残留和提高除草剂药效。施加安全剂等助剂可以保护作物种子、增强作物抗性和减少作物药害。生物除草剂能在消灭杂草的同时减少抗性杂草的出现,但研发应用任重道远。微生物降解残留除草剂受微生物种类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抗性品种培育可以减少除草剂使用,但基因手段的安全性问题仍然备受争议。智能除草方式可以定时、定量、定位消灭杂草,提高作物安全性,减少除草剂污染。

二、化感作用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感作用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田间化感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育期各小麦品种(系)对旱雀麦化感作用
    2.2 不同小麦品种(系)化感指数(RI)分析
    2.3 不同小麦品种(品系)化感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春小麦田间一致性化感作用评价方法
    3.2 影响春小麦品种间化感作用差异的因子

(3)柳兰和白鲜次生代谢产物与化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柳兰次生代谢产物与化感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柳兰不同部位水提取液化感作用研究
        2.2 柳兰次生代谢产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结果
        1 柳兰不同部位水提取液化感作用研究
        1.1 柳兰不同部位水提取液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
        1.2 柳兰不同部位提取液对莴苣幼苗生长的影响
        1.3 柳兰不同部位水提液对莴苣形态的影响
        1.4 对胚根组织活性氧累积的影响
        2 柳兰次生代谢产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2.1 HPLC分析柳兰次生代谢产物
        2.2 柳兰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化感作用研究
    讨论
第二部分 白鲜次生代谢产物与化感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白鲜皮总柠檬苦素和总生物碱分离部位的提取与分离
        2.2 白鲜皮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分离
        2.3 白鲜皮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分离
        2.4 白鲜皮对不同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研究
    结果
        1 总柠檬苦素部位化感作用的研究
        2 总柠檬苦素不同分离组分化感作用研究
        3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5 总生物碱部位化感作用的研究
        6 总生物碱部位不同分离组分化感作用研究
        7 白鲜皮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8 生物碱类化合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酚酸类物质化感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4)中药生态农业中杂草对作物的影响及其生态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杂草对中药材生产的双重影响
2 杂草影响中药材生产的可能机制
    2.1 调节种间相互关系
    2.2 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
    2.3 调节地上光环境
    2.4 调节有害生物自然控制作用
    2.5 其他
3 中药农业系统中的杂草防控
    3.1 杂草防控的基本原则
        3.1.1 “药草平衡总体最优”原则
        3.1.2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
        3.1.3 “保益除害,增益控害”原则
    3.2 几种常见的杂草生态防控技术
        3.2.1 免耕控草
        3.2.2 秸秆覆盖治草
        3.2.3 轮作治草
        3.2.4 以草治草
        3.2.5 利用作物竞争性治草
        3.2.6 化感作用治草
4 结论与展望

(5)PPO类除草剂新品种S3711在稻田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稻生产概况及稻田杂草发生现状
        1.1.1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1.1.2 水稻田杂草发生现状
        1.1.2.1 稻田杂草种类
        1.1.2.2 稻田杂草发生特点
    1.2 稻田杂草的防除方法
        1.2.1 农业防治
        1.2.1.1 改变耕作方式
        1.2.1.2 改变种植制度
        1.2.1.3 加强水分管理
        1.2.1.4 减少杂草来源
        1.2.2 生物防治
        1.2.2.1 稻鸭共作
        1.2.2.2 以菌控草
        1.2.2.3 化感作用控草
        1.2.3 化学防除
    1.3 稻田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3.1 稻田除草剂分类及常用品种
        1.3.1.1 除草剂分类
        1.3.1.2 稻田除草剂常用品种
        1.3.1.3 稻田除草剂新品种
        1.3.2 稻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及问题
        1.3.2.1 稻田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现状
        1.3.2.2 稻田杂草化学防除存在的问题
        1.3.3 稻田除草剂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切入点
第2章 S3711的生物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S3711对稻田主要杂草的生物活性测定
        2.1.2.2 S3711对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测定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S3711对稻田主要杂草的生物活性
        2.2.1.1 对稗草的生物活性
        2.2.1.2 对千金子的生物活性
        2.2.1.3 对马唐的生物活性
        2.2.1.4 对鸭舌草的生物活性
        2.2.1.5 对多花水苋的生物活性
        2.2.1.6 对丁香蓼的生物活性
        2.2.1.7 对鳢肠的生物活性
        2.2.1.8 对碎米莎草的生物活性
        2.2.1.9 对异型莎草的生物活性
        2.2.2 S3711对3种类型水稻的安全性
        2.2.2.1 水稻播后苗前处理的安全性
        2.2.2.2 水稻立针期处理的安全性
        2.2.2.3 水稻2~3叶期处理的安全性
        2.2.2.4 水稻4~5叶期处理的安全性
    2.3 小结
第3章 2%S3711悬浮剂对水直播稻田杂草的防效及水稻的安全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田块概况
        3.1.2 供试除草剂
        3.1.3 试验设计
        3.1.4 施药方法
        3.1.5 调查方法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杂草的防除效果
        3.2.1.1 对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
        3.2.1.2 对阔叶杂草和一年生莎草的防除效果
        3.2.2 对水稻的安全性
    3.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6)臭椿和甘草化感作用次生代谢产物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臭椿化感作用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材
        2 试验方法
        2.1 椿根皮的提取分离
        2.2 不同组分的分离
        2.3 活性筛选
    结果
        1 椿根皮不同分离部位对莴苣胚根的影响
        2 椿根皮不同分离组分对莴苣胚根长的影响
        3 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4 椿根皮中化合物对莴苣胚根长的影响
    讨论
第二部分 异甘草素化感作用与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植物
        2 试验方法
        2.1 异甘草素合成与制备
        2.2 种子处理
        2.3 植物种子萌发测定
        2.4 植物幼苗生长测定
        2.5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定
        2.6 活性指标的测定
        2.7 数据处理
    结果
        1 异甘草素的结构鉴定
        2 异甘草素对不同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3 异甘草素对莴苣化感作用机制的研究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果园生草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果园杂草的危害
    1.2 果园杂草的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覆膜除草
        1.2.3 其他除草方式
    1.3 生物防治——果园生草及覆盖物抑草
        1.3.1 果园生草及覆盖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果园生草的化感作用
    1.4 果园生草及其他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1 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2 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4.3 生草及覆盖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不同处理模式对杂草多样性的调查
        2.2.3 果园生草腐化物对常见果园杂草化感作用的测定
        2.2.4 果园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3.1 杂草多样性
        2.3.2 化感作用数据处理
        2.3.3 土壤微生物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园不同处理对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3.1.1 果园不同处理模式对杂草种类的影响
        3.1.2 不同覆盖模式的杂草密度
        3.1.3 不同处理模式的杂草多度
        3.1.4 不同处理模式的杂草重要值
        3.1.5 不同处理模式的杂草群落特征
    3.2 生草腐解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
        3.2.1 生草腐解液对杂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生草腐解液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模式覆盖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3.3.1 不同覆盖模式对土壤真菌OTU数分析
        3.3.2 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3.3 真菌Beta多样性分析
    3.4 不同模式覆盖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模式对土壤细菌OTU数分析
        3.4.2 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3.4.3 不同处理模式土壤细菌的物种分类学分析
        3.4.4 细菌Beta多样性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处理模式对杂草多样性的影响
    4.2 6种生草腐解液对杂草的化感作用
    4.3 不同处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红薯对喜旱莲子草生态控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进展及控制
    1.2 替代控制的作用机制及意义
    1.3 植物替代控制喜旱莲子草的意义及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2 技术路线
2 红薯水提物对外来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生长的化感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处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薯不同部位和不同浓度对喜旱莲子草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2.3.2 红薯的化感响应指数
        2.3.3 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性状比值的影响
        2.3.4 红薯水提物对喜旱莲子草新生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2.4 讨论
3 红薯对喜旱莲子草的竞争替代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地点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混种条件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生物量(鲜重)变化
        3.3.2 混种条件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主茎长和分枝数变化
        3.3.3 混种条件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光合作用、叶绿素和叶面积变化
        3.3.4 混种条件下红薯和喜旱莲子草的竞争效应
    3.4 讨论
4 不同替代程度喜旱莲子草和红薯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地点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
        4.2.4 土壤取样及处理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4.3.2 不同替代程度中土壤细菌组成、多样性及其差异
        4.3.3 不同替代程度中土壤真菌组成、多样性及其差异
        4.3.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4.4 讨论
        4.4.1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2 红薯替代喜旱莲子草对土壤微生物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
        4.4.3 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 养分水平对红薯替代喜旱莲子草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研究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设计
        5.2.3 数据收集及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养分水平对两种植物生长的影响
        5.3.2 对两物种竞争效应的影响
        5.3.3 对两物种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水稻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化感研究概述
        1.1.1 化感作用的含义
        1.1.2 化感物质
        1.1.3 化感物质的作用途径
        1.1.4 化感物质作用的特性
        1.1.5 化感潜力的表征手段
    1.2 影响化感效应的因素
        1.2.1 生物因素
        1.2.2 环境因素
        1.2.3 微生物因素
    1.3 化感的抑制机制
        1.3.1 影响细胞分裂、生长
        1.3.2 影响细胞膜的透性
        1.3.3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1.3.4 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
        1.3.5 影响酶的活性
        1.3.6 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核酸代谢
        1.3.7 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
    1.4 化感效应的特性及生态地位
    1.5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1.5.1 国外关于化感效应的研究
        1.5.2 国内关于化感效应的研究
        1.5.3 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
    1.6 秸秆化感效应的实际应用
        1.6.1 利用化感作物品种开发新型除草剂
        1.6.2 秸秆抑草、培肥的实践
        1.6.3 化感作物品种秸秆还田的优缺点
第二章 研究的意义、目的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秸秆化感潜力的生物测定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生物测定
        3.2.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2.4 本章技术路线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方法下两种秸秆对受体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2 两种秸秆对受体萌芽、幼苗生长量的影响
        3.3.3 两种秸秆对靶标作物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秸秆化学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的处理
        4.2.2 液相色谱仪器和条件
        4.2.3 粗提组分及其化感生物测定
        4.2.4 HPLC-MS/MS图谱解析
        4.2.5 本章技术路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两种秸秆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4.3.2 两种水稻秸秆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4.3.3 秸秆粗提组分化感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淋滤特性及化感效应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土壤样品
        5.2.2 化学试剂
        5.2.3 淋滤实验设计
        5.2.4 生物测定
        5.2.5 土壤中化合物质的提取和测定
        5.2.6 PLFA提取与分析
        5.2.7 本章技术路线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化感物质的化感作用
        5.3.2 化感物质的淋滤特性
        5.3.3 经淋滤后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5.3.4 各作用层的化感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化感源(物质)与微生物互作调控机理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植物材料
        6.2.2 土壤及其性质
        6.2.3 实验设计
        6.2.4 土壤中总酚酸含量、化感物质的提取和测定
        6.2.5 土壤DNA提取和微生物数量测定
        6.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6.2.7 本章技术路线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各化感源的化感潜力和总酚酸含量
        6.3.2 化感源-微生物互作的化感潜力评价
        6.3.3 化感效应中化感物质的变化
        6.3.4 化感效应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6.3.5 微生物、总酚含量与发芽率的互作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化感效应及培肥作用的综合评价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土壤样品
        7.2.2 植物材料
        7.2.3 实验设计
        7.2.4 生物测定
        7.2.5 本章技术路线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秸秆的化感效应及总酚酸含量变化
        7.3.2 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和pH的影响
        7.3.3 秸秆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7.3.4 秸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7.3.5 秸秆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7.3.6 秸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7.3.7 化感效应与培肥作用的综合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初步推断10种关键化感物质二级质谱图
作者简介

(10)除草剂药害的预防和消减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预防措施
    1.1 除草剂的复混使用
    1.2 安全剂
    1.3 生物除草剂
    1.4 抗性品种研发
2 消减措施
    2.1 传统机械方法
    2.2 生物炭
    2.3 腐殖酸
    2.4 微生物降解
3 结论与展望

四、化感作用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田间化感作用评价[J]. 李玮,沈硕. 植物保护, 2021(05)
  • [2]实葶葱与伴生植物协同和竞争关系[D]. 杨柳青.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柳兰和白鲜次生代谢产物与化感作用研究[D]. 石海霖. 青岛大学, 2021
  • [4]中药生态农业中杂草对作物的影响及其生态防控[J]. 池秀莲,孙楷,王铁霖,李晓琳,杨光,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8)
  • [5]PPO类除草剂新品种S3711在稻田的应用技术研究[D]. 王可.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6]臭椿和甘草化感作用次生代谢产物与机制研究[D]. 张爽. 青岛大学, 2020(01)
  • [7]果园生草对杂草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D]. 张苗苗. 海南大学, 2020(07)
  • [8]红薯对喜旱莲子草生态控制机理的研究[D]. 邓丽丽. 安徽农业大学, 2020
  • [9]水稻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及其与微生物的互作[D]. 肖忠湘. 浙江大学, 2020(01)
  • [10]除草剂药害的预防和消减措施研究[J]. 张梦杰,王洋,杨小琴,宋凤斌,齐晓宁,刘胜群,孙露莹,卜险峰,王彦国. 土壤与作物, 2020(01)

标签:;  ;  ;  ;  ;  

化感作用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