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计划决策支持系统

石油勘探计划决策支持系统

一、石油勘探计划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羽燕[1](2021)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决策与准备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使得中国的石油工业实现了从"贫油"到"自给"的飞跃。20世纪50年代,因石油资源短缺而导致的工业、国防原料供给不足等问题促使中共中央开始考虑加快石油资源开发建设的步伐。在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后,1960年2月13日石油部呈报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中央随即批转同意。在经过3个多月的筹备后,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帷幕。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得益于科学民主的决策和充分的准备,历时3年多的大庆石油会战,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利建成大庆油田,保证了中国工业和国防建设所需要的资源。

贾辉[2](2021)在《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外商投资的金额呈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投资也呈持续增长态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然而,中国对外投资近年来也出现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忽视环境问题将成为导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也在增加。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包括六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第二章(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第三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第四章(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第五章(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本文通过综合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和专门性国际环境立法文件探讨了预防原则,包括双边/多边投资协定与预防原则、国际投资项目环境评估与预防原则、绿色金融与预防原则。关于国际投资协定与环境保护,本文围绕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研究了NAFTA、USMCA、CPTPP、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际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比较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的环境条款,对中国所参与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条款、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的环境保护方面的义务和中国对外投资协定中环境事件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探讨。之后,该章节介绍了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是减少投资建设项目对环境不利影响的重要预防措施,结合《埃斯波公约》等多边国际条约和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相比较,对中国对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了讨论。最后,该章节探讨了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从绿色金融的定义和重要意义出发,梳理了绿色金融相关之国际法体系,结合美国、巴西、印度、墨西哥、英国、马来西亚等国关于绿色金融的立法实践,比较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探讨了绿色金融在中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方面的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国际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构成要件,本文探讨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将国际投资行为区分国际不法行为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两种情形讨论了国际投资环境损害国家责任之构成要件。其次,该章节探讨了私人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比较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环境损害国家归责之要件分析,讨论了中国投资者境外投资的国家归责问题。本文还从投资国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国家责任的承担形式、分担机制、免责情形等内容。关于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本文首先讨论了核电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核电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核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再结合中国核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和中国国内立法分析,以中广核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英国新建核电项目一揽子协议参与英国核电项目为例,分析了中国核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核事故之国家责任。其次,该章节探讨了航天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航天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航天事故赔偿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营救协定》、《月球协定》等,结合中国航天企业“走出去”之概况,以假设案例的方式,探讨了“走出去”的中国航天企业一旦发生航天事故,是否会引发中国的国家责任等问题。最后,该章节探讨了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从石油领域环境保护之风险出发,梳理了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之国际法体系,包括《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及其议定书、《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国际基金国际公约》及其议定书、《勘探、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公约,再结合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之概况,分析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发生境外石油污染之潜在风险,并区分事故造成海洋污染和陆地污染分别就国家承担相关赔偿责任进行了分析。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应重视因环境问题导致国家责任的风险。本文分别在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预防义务、中国境外投资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中国特定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方等方面,分别提出了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方面的建议。

王宜林,赵文智,杜金虎,何海清,胡素云,郭绪杰,王居峰[3](2021)在《中国石油风险勘探工程决策管理与实施成效》文中研究表明风险勘探工程自2004年决策启动至今已实施16年,相继发现了克深、安岳和玛湖等数个大油气区,有力支撑了中国石油储量增长。回顾工程启动背景、决策管理流程、整体实施成效,以安岳海相大气田、克深大气田、玛湖大油田等重点风险勘探工程的成功案例为实例,分析了管理决策在理论技术创新、油气勘探突破发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期对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有所启迪。风险勘探实施在于管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敢冒地质风险、谋求勘探突破的决心。勘探立足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四新"领域优选目标,突出发现的战略性与规模性,实现了优质资源的超前准备和勘探重大突破。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完备的科学管理流程与评价参数体系,为突破和发现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以来,风险勘探工程累计实施探井350余口,100余口获工业油气流,在海相碳酸盐岩、深层—超深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等领域获16项战略突破、20项重要发现和18项重要苗头,创新、深化了油气地质理论认识、形成了相关领域勘探配套技术,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及其他油公司风险勘探提供了借鉴。风险勘探工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但难度会加大,应坚持立足"四新"领域地质研究先行,地震准备到位,工程技术支撑,保证资金投入,相信会对油气储量长期稳定增长和保证国家油气供应安全发挥重大支撑作用。

汪锦旭[4](2020)在《辽河油田ERP设备管理系统的升级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中国石油发展的战略目标,设备管理工作需要在设备全生命周期各个业务环节通盘考虑。以辽河油田公司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中的设备管理模块的优化设计、系统实现等工作为背景,阐述了勘探石油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系统架构、业务框架和实现情况。本文对油田设备全生命管理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尤其从信息化角度总结出影响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多方面的问题,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求对其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在油田设备管理的设计和实现中,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设备管理实际业务中来,从规划管理、采购建设、运行维护和退役管理四个业务阶段出发,对系统业务框架、设备选型管理、主数据管理、维修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润滑管理等相关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优化,打造适合辽河油田企业的ERP系统。本系统基于C/S的三层框架结构,依托已建成的勘探生产板块ERP体系,以SAP(Systems Application Production in Data processing)系统作为执行业务管理的工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在SAP DEV系统环境,使用Oracle数据库,运用ABAP/4编程语言对优化设计功能进行了开发(包括报表、增加、接口、功能开发)。最终目标是建立一套打通各个模块的交互、完整的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的ERP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升级与优化,在原设备管理系统框架下,通过扩展业务完整性、实现关键业务精细化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管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围绕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这条主线,实现设备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以使设备达到最大可利用率、最低费用化的目标,进一步完善了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手段和数据,更好的服务于管理,支持企业迅速准确决策。

周笑怡[5](2020)在《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的整体性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内容。大亚湾是我国南海的重要海域,沿海工业、海洋航运、渔业捕捞、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等都较为发达,海上溢油风险高,影响后果严重。同时,大亚湾现行的海上溢油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无论在法制体系、组织体制还是治理机制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管理的问题。由于海洋的整体性的特征,在海上溢油事件应急管理领域,不能单一的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应该采取分散治理的模式,而应该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切入,分析和研究如何提升治理效果和效率。本研究以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的整体性治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应急管理、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等相关理论,分析梳理了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现状,查找出了其在应急预案体系、治理法制、组织体系、治理机制方面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城市在海上溢油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有益经验。本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大亚湾的实际情况,最终得出梳理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内容、建立并完善信息通报制度、从法制上调整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进一步整合相关应急管理职责、厘清中央和地方的权责边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治理;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倡导建立区域间合作互助联动机制、规划建设整合共享的应急信息系统;整合现有的海上溢油应急预案体系、不断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实战能力等加强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的具体对策,从而为完善大亚湾海上溢油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效果和效率提供路径参考。

王文鑫[6](2020)在《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已建成了5000万吨规模持续稳产的近海油气田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浅海、中浅海油气田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事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内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的逐年攀升,我国正在制定进一步增储上产计划,并在制度层面积极推进油气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油气行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石油工业,在这历史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审视对外合作的发展历程、组成要素和现状。因此,研究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国家能源政策和油气体制改革的要求下,提出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法进行系统研究。首先概述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框架。其次,借鉴了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数据整理、国际案例分析和对比,构建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结构框架,并在对国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后,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各个构成要素具体内容,包括对外合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石油合同形式、合作主体、经营形式、合作种类等。其次,提出了国际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常见影响因素,并就当前影响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因素进行的具体分析,包括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国家策略、油气能源形势和行业策略、法律法规制度的变化、财税制度情况、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效用。最后,通过上述我国海洋石油体制系统分析,提出目前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孙天宇[7](2020)在《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北极地区安全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深刻影响着环北极地区的北极与近北极国家,并逐渐外溢至全球。北极安全已被部分国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并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伴随美国与北约回归北极,美俄全球博弈关系被投射到北极地区,“北极例外主义”(Arctic exceptionalism)受到挑战,美俄欧在北极的安全互动越发频繁,并呈现出强烈的地区化趋势。基于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北极地区安全化基础上,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不仅能弥补哥本哈根学派在北极地区安全研究的不足,而且为中国塑造新的北极安全认知,推进北极政策的修订与完善,更好的履行北极治理中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的北极安全利益提供借鉴。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地区安全研究的重要理论,主要是对行为体在安全化或去安全化进程中无法分割的相关安全议题展开探讨。地区安全复合体正是建立在由不同行为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安全互动所构成的“安全组群”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地区研究不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将“安全”界定为所有政治之上特殊的政治,将“安全化”界定为一般政治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建构过程。将“国家”界定为“领土—政治—社会”的结合体,将“安全组群”描述为由国家、地区、地区间与全球四个彼此互动的层次而形成的完整模式。提出“无政府结构”“边界”“极性”“社会性建构”四个内核结构变量,依据内核结构变量的不同,划分出无结构地区、被覆盖地区、标准地区安全复合体、中心化地区安全复合体、大国地区安全复合体与超级复合体等多种类型,并提出维持现状,内在变革,外在变革三种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发展前景。“环北极超级复合体”是建立在北极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安全化基础之上,由北美洲、欧洲、环俄罗斯地区安全复合体及其“内环”的北极地区构成的,超地区(地区间)层次上的跨领域“安全组群”。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北极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形成提供了地区化动力。超级大国美国与全球层次大国俄罗斯、欧盟是超级复合体内的三个“极性”国家。美欧与俄罗斯在全球的竞争关系,外溢至双方在北极地区的“社会性建构”,对超级复合体的国内与地区、超地区、全球层次的安全态势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建构尚处于形成阶段,从近期看,美国与北约的回归,将进一步加剧超级复合体内部美欧与俄罗斯的安全互动,进一步促进超级复合体的形成。从中期看,美国将北极升级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地区,完成相应的北极军事部署,在超级复合体内部可能会出现美国式“单极”取代美俄欧“多极”结构,在外部与周边地区安全复合体互动能力和强度会不断提升。从远期看,随着北极安全互动逐渐频繁,现有的北极治理与合作机制将逐渐发展成地区安全机制的基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也将进入相互协调的安全机制阶段。受理论局限、现实流变与实践博弈的多维影响,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依然面临着不小挑战。中国是“近北极国家”,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安全事关中国“战略新疆域”的安危,北极地区安全化切实影响中国的北极资源、航道、环境、科研等利益。“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构建,对中国的北极身份,北极安全,北极合作带来了安全化的潜在风险,也对中国的北极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北极身份,要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不断丰富其政治与国际法内涵;对于北极合作,要顺应北极国家期许,务实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北极安全,要构建新型北极伙伴关系,加快建设“蓝色伙伴关系”网络;对北极治理,要响应北极理事会改革号召,努力提升制度性话语。坚决扞卫开发北极,利用北极的合法权力,切实履行治理北极,保护北极的大国责任。

包佳焱[8](2020)在《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文中研究说明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仅具备商品属性,更具政治属性,是二战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随着冷战局势的变化和日本经济的复兴,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日石油外交成为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过制定和调整对日石油政策,保持了对日本石油工业和石油政策的影响力,使日本经济和工业发展依赖美国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力量,维持了美国在美日关系的主导地位。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转向了以应对危机为主的石油政策,对日本的定位和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双边石油外交的范畴,美国开始积极推动日本参与美国主导的多边能源合作计划,确保日本石油供应的安全。同时,美国也发现,多边合作是消除美日石油政策分歧、缓解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通过建立广泛的合作共识,能够有效地消除美日在石油问题上的摩擦,弥补双边外交的不足,巩固美日同盟。因此,美国开始注重以多边合作的方式塑造美日同盟关系。本文立足于第一次石油危机,通过探究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调整过程,总结政策制定、调整的原因及特点,分析政策变化对美日关系的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二战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演变。本文认为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美国对日石油政策主要进行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占领初期,为了根除日本发动战争的能力,确保日本不会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政府通过严格的管控措施和赔偿拆迁政策限制日本石油工业的发展。第二次是在1948年以后,为了实现日本经济的复兴,美国通过国际石油公司大力扶持日本石油工业的重建,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石油公司确立了对日本石油工业的垄断地位。第三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石油政策自主性的出现和美国国际石油战略的变化,美国开始推动日本石油供应的多元化,同时通过加强与日本在石油工业上游的开发与合作,维持了美国对日本石油工业和石油政策的影响力。第二章主要分析石油危机初期的美国对日政策,为了维持美日同盟的团结,缓解石油禁运的压力,保障日本能源供应的安全,美国在多边和双边层面同时展开行动。一方面,美国通过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和“苦难均分”政策,缓解了日本对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减少石油禁运的压力和损失。另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安抚、访问等双边外交方式稳定日本中立立场,抵制阿拉伯国家对美日同盟的分化。然而,美国的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日本最终背离了美国的国际政策,导致美日关系急剧恶化。第三章主要阐述石油危机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为了避免进一步恶化美日关系,消除两国的利益冲突和政策分歧,美国淡化了与日本的双边石油联系,主张在多边层面达成合作共识,从而共同应对石油危机。美国意识到,想要缓和分歧矛盾、修复美日关系,必须为日本能源供应安全提供多边保障。对此,基辛格倡议的“能源行动小组”计划和尼克松发起的华盛顿能源会议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进而消除了美日在石油问题上的分歧,巩固和加强了美日关系。第四章主要探究美国在石油危机结束后对日政策的调整,石油危机使美国认识到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为了维持美国在能源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美日关系,美国积极推动日本参加美国主导的国际能源计划和长期能源合作计划。同时,美国加强了与日本的双边合作,积极与日本在能源勘探和研发领域进行合作,为日本能源供应安全提供保障。综上而言,本文认为,美国调整对日石油政策的原因是为了应对国际能源局势的挑战,适应美日关系中的新变化。石油危机期间,虽然美日关系一度恶化,但美国通过与日本达成多边合作共识,协调了政策分歧,拓宽了能源合作的方式和范围,消除了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修复和巩固了美日同盟,使石油危机的负面影响转化为美日多边合作的推动力。更重要的是,由于国际层面的合作成为美日双边关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美国开始注重以更多边的方式塑造美日同盟。

崔晓轩[9](2020)在《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石油业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海上溢油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海上溢油污染为我国海洋环境安全敲响警钟,让我们愈加意识到海上溢油带来的严重后果是难以弥补的,也凸显了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港口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积极加强溢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持续优化溢油应急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溢油应急处置措施应对港口发展带来的溢油污染风险。本文通过对海上溢油相关资料查找、数据收集、实地走访曹妃甸港、天津港、黄骅港的海事、航海保障等部门,详细了解我国海上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最新情况,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结合溢油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职责,对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查找出了我国海上溢油污染防治法规适用性差、应急组织协调能力低、应急设备设施力量薄弱、应急队伍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并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溢油应急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推进海上溢油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海上溢油应急预案、优化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强化溢油应急信息化建设、提高溢油应急设备库管理水平、加强溢油应急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有效应对海洋溢油污染;同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强化政府管理,在溢油应急管理工作中,推动社会多元共治,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刘宁[10](2019)在《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改进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产融结合已经成为助推我国产业与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式。良好的产融结合,有利于发挥产业与金融的协同效应。Z企业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能源企业,自1995年踏上了产融结合的道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产融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出金融业务难以覆盖产业发展需求、产融结合缺乏深层次长远规划、业务处置效率较低等问题,制约其产融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在油价持续低迷、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Z企业集团必须充分梳理当前产融结合现状,及时把握存在的问题,寻求问题成因,继而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推动企业产融结合发展,为Z企业集团整体效益取得和竞争力提升提供动力。本文以Z企业集团为研究对象,对其产融结合发展问题开展研究,旨在提出该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改进方案。以“理论基础——实践借鉴——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为逻辑主线,分类梳理国内外产融结合的学术研究成果,介绍相关理论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实践经验。同时,本文考察了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实践效果与成效,总结探讨其产融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存在着缺乏统筹性组织、产融规划缺乏良好衔接、集团参与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亟待优化、产融结合业务结构不合理、产融结合业务流程效率偏低以及产融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包括对产融结合的战略性地位缺乏深入认识、产融结合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产融结合的专业型人才缺乏以及产融结合的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继而对Z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改进方案进行设计,Z企业集团应通过建立产融结合统筹性组织、有效衔接产融发展规划、优化产融结合股权结构、完善产融结合业务结构、改进产融结合业务流程和加强产融结合风险防范等措施,来推动自身的产融结合的深化。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包括提升产融结合战略性认识、完善产融结合配套制度、引育产融结合专门人才和强化产融结合的信息化基础等。

二、石油勘探计划决策支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勘探计划决策支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决策与准备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决策背景:“被逼出来的”石油会战
二、前提条件: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和“松基3井”见油
三、决策形成:“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
四、会战筹备:全国“一盘棋”的支援与协作
五、结语

(2)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前言
第一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和国际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问题
    一、国际投资与其环境效应问题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问题
    三、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的法律逻辑分析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律制度
    一、国际投资环境保护相关国际法和案例
    二、投资国关于境外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三、东道国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之立法
    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双边投资协定之法律协调
第三节 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及其问题
    一、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介绍
    二、中国境外投资环境保护现有法律体系的问题
第二章 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预防责任
    第一节 国际投资之环境保护与预防原则
        一、预防原则之概述
        二、国际投资环境保护国家预防责任之体现
        三、中国境外投资中预防责任之体现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环境影响评价
        二、各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相关之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与绿色金融
        二、各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三、中国关于绿色金融之立法实践
        四、中国境外投资绿色金融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四节 国际投资协定环境条款中国家预防责任
        一、国际投资协定之环境条款
        二、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现状
        三、中国投资保护协定中环境条款之完善
第三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及构成要件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一、传统国家责任理论
        二、国际法不加禁止行为所致国家责任
        三、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之具体构成要件分析
        四、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分析和完善建议
    第二节 私人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一、域外私人行为之国家归责
        二、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归责
第四章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分担机制与免责问题
    第一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形式
        一、国家责任的主要形式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相关国家责任的形式
    第二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一、跨界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二、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损失分担机制
        三、中国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损失分担机制之完善
    第三节 国际投资所致环境损害的国家赔偿责任之免责情形
        一、同意或重大过错
        二、不可抗力
        三、危难和危急情形
        四、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和适当措施
第五章 特定领域国际投资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第一节 核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核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责任分析
        三、中国核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二节 航天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航天领域事故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国家责任
        三、中国航天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第三节 石油产业领域国际投资所致环境问题之国家赔偿责任
        一、石油产业领域环境损害之国家赔偿责任
        二、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所致环境损害之赔偿责任分析
        三、中国石油领域境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之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石油风险勘探工程决策管理与实施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风险勘探工程的启动背景
    1.1 实施风险勘探工程是加快推进油气增储上产的迫切需求
    1.2 加强风险勘探是中国石油实现油气规模增储、稳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1.3 探索新的勘探决策管理体系是新形势下实现新区新领域勘探持续突破的必然选择
    1.4 国际油公司区域油气勘探的成功做法为实施风险勘探提供了借鉴
2 风险勘探工程的决策管理
    2.1 创新管理办法,确保风险勘探工程高效运行
    2.2 强化主管部门组织管理,总体把握勘探领域选择方向
    2.3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与审批流程,保证钻探目标质量
    2.4 制定考核激励机制,确保风险目标有序接替
    2.5 发挥油田公司实施的主体作用,保证风险勘探工程质量
    2.6 坚持钻后评价,持续推动重大区带勘探突破
3 风险勘探工程的实施成效
    3.1 持续推动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和发现,新发现一批大中型油气田
        3.1.1 海相碳酸盐岩领域获8项战略突破,有效推动了安岳等大中型油气田发现
        3.1.2 深层—超深层领域获4项战略突破,发现了库深等多个大中型油气富集区
        3.1.3 岩性地层油气藏领域获2项战略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在中国石油油气储量发现中的主体地位
        3.1.4 非常规领域获3项战略突破,推动了中国石油非常规油气勘探的发展
    3.2 深化重点领域油气地质认识,形成了一系列关键配套技术
        3.2.1 创新成藏认识,形成适用配套技术,为碳酸盐岩油气田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3.2.2 创建成藏新模式,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助推前陆冲断带超深层油气勘探多点开花
        3.2.3 持续深化大面积岩性地层成藏理论认识,推动富油气凹陷斜坡区发现多个大型油气区
    3.3 培养并造就了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持续开展风险勘探奠定人才基础
    3.4 风险勘探工程的决策管理与成功做法,在油气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及借鉴
4 风险勘探发展战略
    4.1 未来风险勘探重点领域
    4.2 保障措施
5 结语

(4)辽河油田ERP设备管理系统的升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石油行业ERP系统应用现状
    1.4 辽河油田ERP系统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ERP与设备全生命周期概念
    2.1 ERP的概念
        2.1.1 ERP的概念
        2.1.2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
        2.1.3 ERP的应用现状
    2.2 SAP的概念
        2.2.1 SAP系统简介
        2.2.2 SAP R/3系统基本模块组成
        2.2.3 SAP R/3系统架构
    2.3 设备管理软件模块
        2.3.1 SAP-PM模块简介
        2.3.2 PM模块的组织架构定义
        2.3.3 PM模块所包含的主要功能
    2.4 设备管理在油田企业的应用概念
        2.4.1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
        2.4.2 石油企业应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
    2.5 ABAP开发语言及程序结构
        2.5.1 ABAP语言
        2.5.2 ABAP程序结构
    2.6 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
3 设备管理模块的升级需求分析
    3.1 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3.1.1 油田设备管理结构
        3.1.2 业务岗位
        3.1.3 业务流程
        3.1.4 业务功能划分
        3.1.5 业务功能描述
    3.2 设备管理模块的升级设计需求分析
        3.2.1 应用提升需求
        3.2.2 应用需求内容
4 油田ERP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设备资产协同管理的设计
        4.1.1 设备选型管理流程
        4.1.2 设备主数据维护流程
        4.1.3 设备分类特性维护流程
        4.1.4 功能位置主数据维护流程
    4.2 故障管理的设计
        4.2.1 故障代码主数据维护流程
        4.2.2 设备故障管理维护流程
    4.3 维修维护领用物资的管理的设计
        4.3.1 设备BOM主数据维护流程
        4.3.2 设备自修领料管理流程
    4.4 承修商评估管理的设计
        4.4.1 设备外委维修管理流程
        4.4.2 承修商静态信息维护流程
    4.5 预防性维护管理的设计
        4.5.1 设备测量点主数据维护流程
        4.5.2 设备运行记录管理流程
        4.5.3 设备润滑管理流程
        4.5.4 预防性维护计划管理流程
        4.5.5 设备任务清单维护流程
    4.6 非结构化文档管理的设计
5 油田ERP设备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设备资产协同管理的实现
    5.2 故障管理的实现
    5.3 维修维护领用物资管理的实现
    5.4 承修商评估管理的实现
    5.5 预防性维护管理的实现
    5.6 非结构化文档管理的实现
    5.7 设备管理系统升级的绩效评价
        5.7.1 评价指标及定义
        5.7.2 系统实用化评价
6 测试和结论
    6.1 测试
    6.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的整体性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整体性治理相关研究综述
        1.2.2 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0 应急管理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海上溢油事件
        2.1.2 整体性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
3 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现状及分析
    3.1 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现状
        3.1.1 海上溢油事件应急法律体系现状
        3.1.2 海上溢油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现状
        3.1.3 海上溢油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现状
        3.1.4 海上溢油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现状
    3.2 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在整体性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治理法律体系缺乏整体规划
        3.2.2 治理组织架构设计不尽合理
        3.2.3 尚未形成协调合作的治理机制
        3.2.4 应急预案体系内容尚存在缺漏
    3.3 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缺少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
        3.3.2 切割式的行政职能划分模式
        3.3.3 “大政府”的管理理念
        3.3.4 应急协调手段单一
4 国内外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情况
        4.1.1 美国:政府责任以应急协调为主
        4.1.2 日本:整合性较好的应急管理体制
    4.2 国内城市海上溢油事件整体性治理情况
        4.2.1 青岛:多方面践行整体性治理思路
        4.2.2 烟台:完整全面的应急预案体系
    4.3 值得借鉴的经验
        4.3.1 较完善的海上溢油事件应急法制体系
        4.3.2 较合理的海上溢油事件应急组织体系
        4.3.3 标准化的海上溢油事件应急反应机制
5 加强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的整体性治理对策
    5.1 完善整体性的海上溢油治理法制体系
        5.1.1 梳理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内容
        5.1.2 建立并完善信息通报制度
        5.1.3 从法制上调整组织结构
    5.2 强化海上溢油治理体制的整体合力
        5.2.1 进一步整合涉海应急管理职责
        5.2.2 厘清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权责边界
        5.2.3 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治理
    5.3 健全协调联动的海上溢油治理机制
        5.3.1 完善部门间畅通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
        5.3.2 倡导建立区域间合作互助联动机制
        5.3.3 规划建设整合共享的应急信息系统
    5.4 构建整体性的海上溢油应急预案体系
        5.4.1 制定整体性的海上溢油应急预案
        5.4.2 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5.4.3 加强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实战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际合作理论
        2.1.1 国际合作生产理论
        2.1.2 社会契约理论
        2.1.3 国际投资引力论
    2.2 国际石油合作相关理论
        2.2.1 国际现行石油合同的种类与特点
        2.2.2 石油合同财税制度关键要素
第3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构成分析
    3.1 石油行业对外合作体制构成框架
    3.2 典型海洋石油开采国对外合作体制分析
        3.2.1 巴西
        3.2.2 尼日利亚
        3.2.3 英国
        3.2.4 典型海洋石油国对外合作体制评价
    3.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
        3.3.1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法律法规构成
        3.3.2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产生背景
        3.3.3 《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主要内容解析
    3.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
        3.4.1 石油合同的条款构成
        3.4.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石油合同的属性界定
    3.5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主体情况
    3.6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6.1 国际石油合作经营形式的发展
        3.6.2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经营形式
    3.7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典型案例
        3.7.1 南海东部CACT作业者集团
        3.7.2 蓬莱19-3合作油田
        3.7.3 QHD32-6合作油田
第4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4.2 资源国国际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
        4.2.1 国际石油合作内部影响因素综述
        4.2.2 国际石油合作外部影响因素综述
    4.3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的影响因素
        4.3.1 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家战略
        4.3.2 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形势
        4.3.3 油气行业国家策略与计划
        4.3.4 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
        4.3.5 财税制度变化因素
        4.3.6 国际油价影响因素
        4.3.7 海洋石油资源潜力因素
        4.3.8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技术能力因素
    4.4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效用分析
        4.4.1 定性影响综述
        4.4.2 定量影响综述
        4.4.3 对外合作体制影响因素构成框图
第5章 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优化建议
    5.1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2 推进财税制度整合
    5.3 多元合同形式选择
    5.4 放开合作主体权限
    5.5 拓展对外合作领域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既有文献评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一)“安全”和“安全化”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国家”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三)“安全组群”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框架的阐释
        (一)理论内涵阐释
        (二)内核结构变量
        (三)类型划分及标准
        (四)演进与变革前景
第二章 北极地区关键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安全议程
        (二)政治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政治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二、经济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经济安全议程
        (二)经济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经济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三、军事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军事安全议程
        (二)军事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军事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四、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环境安全议程
        (二)环境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环境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第三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动力及安全态势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提出与内涵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边界的构想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极性分析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地区化动力
        (一)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
        (二)北极合作机制建设及完善
        (三)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安全态势的多层次研判
        (一)国内与地区层次
        (二)超地区层次
        (三)全球层次
第四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前景分析
        (一)近期前景
        (二)中期前景
        (三)远期前景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层面:“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局限性
        (二)现实层面:英国“脱欧”与欧盟“极性”的再确认
        (三)实践层面: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的复杂博弈关系
第五章 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中国战略抉择
    一、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分析
        (一)开发并利用北极航道的通道利益
        (二)依法且合理开发北极的资源利益
        (三)保护北极生态与气候的环境利益
        (四)不断探索与认知北极的科研利益
        (五)北极治理与国际参与的责任利益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对中国的潜在风险
        (一)对中国北极身份的“安全化”塑造
        (二)对中国北极安全利益的可能性威胁
        (三)对中国参与北极合作的现实性挑战
    三、中国的北极战略定位与政策路径抉择
        (一)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的战略定位
        (二)务实推进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长效推动建设新型北极伙伴关系网络
        (四)进一步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制度性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二战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演变(1945-1973)
    第一节 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确立(1945-1962)
    第二节 美国对日本石油政策的调整(1962-197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石油危机初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第一节 美国领导下的紧急石油分享计划和“苦难均分”政策
    第二节 美国的中立建议与日本的石油困境
    第三节 基辛格访日与美日关系的恶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油危机后期的美国对日政策
    第一节 美国寻求与日本建立多边合作共识的原因
    第二节 “基辛格计划”与日本的反应
    第三节 “第二次石油冲击”对美日达成多边合作共识的影响
    第四节 华盛顿能源会议与美日关系的缓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油危机后美国对日石油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美国主导下的“综合应急计划”与能源节约计划
    第二节 美日能源研发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溢油
        2.1.2 溢油应急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治理理论
第3章 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
    3.1 我国溢油应急管理措施
        3.1.1 溢油应急反应预案
        3.1.2 溢油应急法律体系
        3.1.3 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3.1.4 溢油应急能力建设
    3.2 制约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3.2.1 溢油污染防治法规适用性差
        3.2.2 溢油应急组织协调能力低
        3.2.3 溢油应急设备设施力量薄弱
        3.2.4 溢油应急队伍尚未形成合力
        3.2.5 溢油应急管理专项资金不能保障
第4章 国外海上溢油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4.1 国外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现状
        4.1.1 美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4.1.2 加拿大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4.1.3 澳大利亚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情况
    4.2 国外溢油应急管理的启示和借鉴
第5章 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
    5.1 推进海上溢油污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5.1.1 加大参与国际公约的力度
        5.1.2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5.1.3 完善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5.2 加强重大海上溢油应急体制建设
        5.2.1 完善溢油应急预案体系
        5.2.2 优化溢油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5.3 完善溢油应急设备设施建设
        5.3.1 加强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
        5.3.2 推动溢油应急船舶建设
    5.4 加强溢油应急信息化建设
        5.4.1 完善溢油应急监视监测系统
        5.4.2 建设溢油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5.5 加强海上溢油应急队伍建设
        5.5.1 持续优化专业溢油应急队伍
        5.5.2 加强兼职溢油应急队伍力量
        5.5.3 支持社会专业溢油清污队伍发展
        5.5.4 加大培训和演习力度
    5.6 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5.6.1 加强财政预算保障
        5.6.2 设立溢油应急专项资金
参考文献
后记

(10)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融结合的概念研究
        1.2.2 产业结合的动因研究
        1.2.3 产融结合的风险研究
        1.2.4 产融结合的效果研究
        1.2.5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借鉴
    2.1 相关理论
        2.1.1 产融结合的定义、模式及作用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实践与经验借鉴
        2.2.1 国外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实践——以GE集团为例
        2.2.2 国内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实践——以海尔集团为例
        2.2.3 国内外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经验借鉴
第3章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Z企业集团基本情况简介
    3.2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发展现状
        3.2.1 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
        3.2.2 产融结合的方式
        3.2.3 产融结合的实施流程
        3.2.4 产融结合取得的成效
    3.3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问卷调查设计与统计
        3.3.2 产融结合缺乏统筹性组织
        3.3.3 产融发展规划缺乏良好衔接
        3.3.4 集团参与金融企业的股权结构亟待优化
        3.3.5 产融结合业务结构不合理
        3.3.6 产融结合的业务流程效率偏低
        3.3.7 产融结合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3.4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3.4.1 对产融结合的战略性地位缺乏深入认识
        3.4.2 产融结合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3.4.3 产融结合的专业型人才缺乏
        3.4.4 产融结合的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第4章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改进方案设计
    4.1 改进方案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 目标定位
        4.1.2 基本原则
    4.2 改进方案的基本框架
    4.3 产融结合改进的具体内容
        4.3.1 建立产融结合的统筹性组织
        4.3.2 有效衔接产融发展规划
        4.3.3 优化产融结合股权结构
        4.3.4 完善产融结合业务结构
        4.3.5 改进产融结合业务流程
        4.3.6 加强产融结合风险防范
第5章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提升产融结合的战略性认识
    5.2 完善产融结合的配套制度
        5.2.1 完善产融结合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
        5.2.2 完善产融结合信息共享与沟通制度
        5.2.3 规范产融结合工作制度
        5.2.4 完善产融结合内部控制制度
    5.3 引育产融结合的专门人才
    5.4 强化产融结合的信息化基础
结论
附录 A 访谈人员名单及个人信息
附录 B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访谈提纲
附录 C 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石油勘探计划决策支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决策与准备历程[J]. 刘羽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国际投资环境保护之国家责任研究 ——以中国海外投资为视角[D]. 贾辉. 中国政法大学, 2021(11)
  • [3]中国石油风险勘探工程决策管理与实施成效[J]. 王宜林,赵文智,杜金虎,何海清,胡素云,郭绪杰,王居峰. 中国石油勘探, 2021(01)
  • [4]辽河油田ERP设备管理系统的升级设计[D]. 汪锦旭.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5]大亚湾海上溢油事件的整体性治理研究[D]. 周笑怡.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6]我国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体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文鑫.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D]. 孙天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8]美国对日本的石油政策及对美日关系的影响(1973-1975)[D]. 包佳焱.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9]提升我国海上溢油应急管理能力对策研究[D]. 崔晓轩.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10]Z企业集团产融结合改进方案研究[D]. 刘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标签:;  ;  ;  ;  ;  

石油勘探计划决策支持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