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县畜牧业五十年经验

云龙县畜牧业五十年经验

一、云龙县畜牧业五十年来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陶彦孜[1](2021)在《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制盐技术生产的生态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继苹[2](2021)在《白族高寒山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龙县关坪乡胜利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禄巧[3](2021)在《云龙诺邓村的“提调”与白族地方社会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提调”在白族村落中是指在家庭或村落仪式中“主事”的人,承担“主持仪式”“总管”“总领”“总理”“领事”“管事”“督管”等工作,促进该项事务顺利进行,是白族村落互助圈、人情圈和社会圈的主要角色。“提调”作为村落文化的主要阐释者,相关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现有关于“提调”文化意义的研究略显单薄,研究范围局限于“提调”的职能职责和称谓,存在重叙述、轻总结,重个案、轻整体的倾向,缺乏理论深度的挖掘,在微观叙事上缺少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互动研究,在宏观视野上缺乏普遍规律性。本文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诺邓村为田野点,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个体访谈、参与观察、文献研究、区域研究等方法对诺邓村“提调”进行系统研究。从点、线、面三个层次逐级展开田野,分析诺邓村“提调”存留的背景和特点,阐述“提调”在日常生活、家庭仪式和村落公共仪式中的角色,总结归纳“提调”的地方知识体系,探讨诺邓村“提调”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研究诺邓村“提调”对白族地方社会关系的影响及意义。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外,共有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为本文后续内容的书写提供引导,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整理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界定相关概念,阐述创新点、研究方法、田野点概况及田野调查经过等内容。第一章介绍诺邓村“提调”存留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总结诺邓村“提调”的特点。诺邓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是“提调”称谓得以存留至今的主要原因。诺邓村熟人社会中典型的“差序格局”,是传统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提调”得以运行的社会基础。第二章讨论诺邓村“提调”如何在村落社会关系中运行。主要从个人、家庭和村落分析“提调”如何编织村落社会关系网。家庭仪式和村落仪式是“提调”的工作场域,通过举办仪式,组织村落的“人情圈”和“互助圈”,使“熟人社会圈”得以正常运行。第三章研究诺邓村“提调”的地方知识体系。“提调”作为诺邓村地方知识的阐释者和人情社会的组织者,既懂得村落历史延续下来的传统礼仪规矩,也能灵活处理村落的公共事务。“提调”的地方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人情世故,仪式程序和资源配置等。第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探讨诺邓村“提调”的地方社会文化意义,指出诺邓村“提调”在促进邻里和谐、连接乡村人情、维持村落秩序和延续乡土文化方面,具有价值和意义。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本文认为,诺邓村悠久的历史是“提调”存留的主要原因;“提调”是诺邓村熟人社会秩序建构的主要表达者;“提调”是连接诺邓村人情关系与村落秩序的桥梁;“提调”依托仪式,协调由血缘、地缘、业缘形成的关系网络,在传播村落文化,维持村落秩序,构建和谐的白族地方社会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冯晶[4](2020)在《张居正改革前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文中指出明代是云南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大理作为古代云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明中期是否同全国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有待考察。因此本文以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背景为主线,研究其改革前明中期的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仅有助于了解史实,以古鉴今,而且也对学术界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史作以补充和完善。因此,本文以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背景为主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采用历史文献调查与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明中期全国、云南及大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分别从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商贸、财政与消费四个方面对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进行论述。经过梳理史料发现,在张居正改革前吏治腐败、财政空虚、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社会背景下,大理地区经济发展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人口虽然忽增忽减变化无常,但明前期大量的“汉人入滇”为大理地区注入更多的劳动力,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流失大量土地,人地关系日渐紧张。其次,农业发展方面自明代中后期开始表现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以及经济作物的空前繁荣,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虽然受区域条件影响较大,不同地区的产量也会有所差距,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各类产业中最为突出的是手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贸往来方面,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明中期出现了商业的空前繁荣,经商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另外,交通网络的发展,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商人组织和马帮的出现也为商贸发展打下了基础。在财政收入与支出方面,明代中后期田赋征税水平较高,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危机。从居民生活消费来看,明中期奢靡之风盛行,日常开支除生存消费外,开始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所以文化和休闲娱乐消费逐步增加;但贫穷者仍然居多,贫富差距极大。基于以上分析,明中期大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同全国大趋势一致的基础上,也有其发展特色。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加以补充,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当今大理州的社会经济发展。

楚东晓[5](2020)在《青海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 ——以兔儿干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水河位于青海东部湟源县内,是黄河支流湟水的一级支流,同时该流域是河湟谷地重要的组成部分。该地区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点,是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点,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界点,也是藏文化与汉文化的分界点。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宗教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下,药水河流域产生并留存有许多富有当地传统色彩及地域文化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近年来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实施,使得药水河流域内的乡村建设发展迅速,但绝大多数的村落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性指导和深入的研究,并忽视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导致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被破坏,同时新建建筑缺乏地域特色,传统风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进行研究,使其能够在大环境背景下实现有机更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地域风貌,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青海省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为研究主体,以该流域内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兔儿干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实地调研,运用聚落地理学理论、人居环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对传统聚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以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成的影响因素出发,在宏观层面上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分布、分类特征以及传统庄廓民居的形成与演变因素进行研究,再通过实地调研对比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兔儿干村进行深入研究;在中观层面上对兔儿干聚落的选址、聚落空间格局、聚落的演变、聚落空间构成进行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对兔儿干村传统庄廓民居的院落空间、建筑形式、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进行论述,希望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地域特色与其发展演变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兔儿干聚落营建策略与价值体现,针对兔儿干村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具体保护、更新策略与措施。本文研究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理论上,对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研究可以对河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一个有益的补充;其次体现在实践上,论文在研究药水河流域典型案例的传统聚落与民居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策略与措施,为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具有参考性的科学指导思路和策略。

邓芸[6](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罗古箐村落景观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得到国家及各省份的大力支持,通过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进行经济发展已是必然趋势。项目选点罗古箐村位于罗古箐风景名胜区,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帮扶村之一。本文以“乡村振兴”作为时代背景,以罗古箐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问、文献搜索等方法并结合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对选点的场地概况、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进行分析整合,总结现状问题。通过举办普米情人节、吾昔节、尝新节等本土特色的节庆活动,挖掘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依托当地的丹霞地貌、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普米族文化,打造普米山岳生态文化度假地,集村寨观光、文化展示、风情体验、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等功能于一体。根据地形地貌、文化主题和开发方向划分为罗古箐综合服务区、普米人风情体验区、情人坝民俗活动区三个区域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第一片区增加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展示红砂岩,优化游客体验。第二片区村寨建设和景区住宿相结合,综合治理环境问题,提升基础设施。将药田、菌子等结合到游览项目当中,开发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业,增加村民收入。第三片区以相思湖和草甸为重点,开发滨水景观、营地休闲和草甸观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立足于景观设计专业,探索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路径。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摆脱贫困这几个目标,对罗古箐村进行研究和设计。把握产业发展定位及方向,推进农产品多样化;改善基础设施,对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保留普米乡村之美,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旅游产业带动经济,从而摆脱贫困。通过以上规划及重点片区的规划设计,对生态、景观、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自身旅游品牌,实现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乡村振兴路径。

袁武[7](2019)在《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红塔集团为例》文中认为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令状:从现在起到2020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我国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现实是,当前我国现有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复杂、减贫成本不容小觑、贫困治理难度更大,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烟草行业作为我国唯一由国家立法专卖专营的行业,在国家和地方财政中地位特殊,在扶贫开发中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成效显着,但也存在问题,怎样更好的发挥烟草行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从公共管理领域视角切入,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借鉴中国质量协会精益六西格玛“DMAIC”的分析方法针对我国目前脱贫攻坚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调研,重点就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特殊性和必要性以及全国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总体情况进行阐述,特别以大型烟草工业国有企业红塔集团的扶贫开发为例,通过实证研究、调研、访谈、信息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对红塔集团扶贫开发的发展历程、多年来扶贫开发的典型模式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首创的“烟田是第一车间”的模式、玉溪庄园凤窝园田园综合体模式、农业合作社模式、扶贫人才队伍“选-练-留-升”模式等,并对集团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概述。紧接着对当前红塔集团五个定点扶贫点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分析,综述了集团多措并举开展扶贫工作的措施、成效,并从宏观方面指出集团扶贫开发缺乏系统全面的扶贫管理准则、大理卷烟厂“早阳村”还未脱贫摘帽、脱贫质量不高、缺乏贫困治理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福利悬崖效应明显等总体问题,具体从微观方面分析了当下五个扶贫点各自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剖析出了集团参与扶贫受牵制约束;战略秉承、政策宣贯渗透不到位;扶贫点多,较难形成标准和管理;扶贫队伍扶贫技能欠缺等造成扶贫开发问题存在的原因。而后从宏观方面提出集团应该建立健全扶贫管理准则;助力“早阳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多元维度贫困治理提高脱贫质量;建立贫困风险防范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注重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的均衡发展等发展策略。从微观方面提出当下集团各扶贫点开展后续扶贫工作的对策:确保“谦哲村”茶叶初制合作社的科学运行;巩固“美党村”脱贫成果,持续发展;完善推进“路上村”各项扶贫措施;奋力实现“早阳村”脱贫摘帽;谋划“桐梓村”的长远发展。同时以点代面,阐述了红塔集团以品牌发展为导向,优化烟草主业产业扶贫、支部共建引领扶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落实扶贫管理准则等对烟草行业其他工业企业开展扶贫开发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对红塔集团扶贫开发问题的研究,不仅提供了集团扶贫开发发展的策略和对策,还对行业其他工业企业的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有助于烟草行业更好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脱贫攻坚的大局,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王江江[8](2019)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文中认为土地作为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资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土地的利用不再是单纯为人类发展提供食物,而要满足日益增加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需求,土地利用功能逐渐多样化,土地利用功能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社区居民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与其他区域相比,更加独特与敏感。本文根据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自然资源禀赋、社区生计和土地利用情况研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对指导保护区社区土地实际利用,提升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发展现状,总结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特征。根据已有研究,运用经济贴现、收益还原等估算方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方法,分析不同功能间的关系及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并以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论证。最后,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这一特殊区域,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与普通区域无明显差别,但其生态服务功能较为特殊。土地利用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种植、林业采集、畜牧业养殖、渔业和旅游业几个方面;土地利用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稳定价值中的粮食保障,基本保障价值中的养老保障、就业保障方面,生态服务功能除提供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文调节、保持土壤、废物处理、维持生物多样性、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美学景观功能外,还体现在物种保护与恢复、外来入侵物种、农业生产资料3个方面。(2)文章参考已有的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方法,根据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特征,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功能价值估算中,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价值可以参照普通区域的估算方法,但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方法需针对保护区周边社区这一特殊区域进行改善。经济功能价值指标涉及种植业、采集业、养殖业、渔业以及旅游业5个方面,使用收益还原法进行估算;社会功能价值的估算涉及养老保障功能、就业保障功能以及社会稳定功能3个方面;生态服务功能需进行系数修订,同时考虑保护区周边社区对物种保护与恢复的投入、农业生产资料和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损失。(3)相对普遍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生态会有相应的破坏,但在保护区周边社区这一特殊区域,案例研究所反映出的是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同发展,同时,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功能的发展并不矛盾,因此,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可以根据土地利用功能的相关特征,采取相应发展措施,实现土地利用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协同发展。

袁文权[9](2019)在《云南省议会研究(1912-1927)》文中提出云南省议会存在大约十二年左右,对于云南近代政治的发展和云南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影响。从选举方式来看,更趋于民主,通过投票选举,保持公平性。从议员来看,云南省议会议员整体上积极热衷于议会的活动,积极参与政治。从议案来看,四届云南省议会提出的议案涉及范围广泛,军事、政治、经济、民生、社会等方面,推动了近代云南社会的发展。虽然云南省议会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从云南咨议局的建立、云南重九起义两个方面来描述云南省议会成立的背景。第二章详细介绍了云南省议会的筹备与成立,包括成立云南省议会议员选举事务所、制定选举日期、投票纸等。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历届云南省议会选举情况和历届议员相关背景等。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云南省议会通过的一些列议案,包括省长交发议案、议员建议案、人民请愿书等。第五章,主要介绍了云南省议会的具体运作,包括常会与临时会两个方面,同时也叙述了云南省议会的主要政治活动。第六章,主要是云南省议会评析,包括从云南省议会的特点、作用、历史局限等三个方面。通过对民国时期云南省议会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轨迹,还可以了解云南近代民主政治的历程。可以说云南省议会是云南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存在时间长,涉及范围广。

苏醒[10](2018)在《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大理诺村白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呈现出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在此基础上考察其性别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了诺村白族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农村社会中行为规范与女性主体性之间的张力。众所周知,性别角色差异往往通过人们的行为、思想、情感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来。通过对诺村女性的身体惯习与性别建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中的日常行为以及对传统惯习的遵守与打破等几方面的内容,勾勒出诺村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以及当代诺村女性在观念、行为等方面的变迁情况。一方面探讨惯习如何通过性别建构过程对女性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则探讨惯习如何彰显出女性的主体性。第一章聚焦于日常生活中诺村女性的身体、行为与“德气”的关联。惯习规约着诺村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进行实践,使其符合“德气”的规范,也映射出当地文化场域中所固有的性别因素对诺村女性身体所产生的约束。第二章从诺村女性一天之中的生活安排、一年当中的劳作安排以及年度节庆活动等呈现出的日常生活节奏反映当地女性“以勤为中心”的“德气”象征。第三章通过展现诺村女性的日常生活与空间体验,反映出空间行为所凸显的身体惯习与性别构建的关系,空间生产背后隐匿着身体规训、性别权力等关系以及它对诺村女性以“德气”所反映出的行为方式、道德价值取向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就部分诺村女性在两性关系、婚姻家庭、职业选择中追求“德气”的过程进行讨论与分析。在此过程中,女性既遵循传统惯习而获得“德气”的赞誉,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着传统惯习,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五章则从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出发,以心智结构双重历史性的个体生成与系统生成作为理论框架来讨论表现为“德气”的传统惯习的产生过程。一方面,诺村在多重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井地文化”对女性日常行为的形塑是惯习“系统生成”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诺村女性由婴儿养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所共同构成、作用的社会化过程则是惯习“个体生成”的途径。在对前文梳理总结的基础上,结论部分认为诺村经历了近年来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在物质层面已经越来越趋于现代化。然而,多元文化作用下形成的井地文化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它所导致的固有惯习、逻辑、机制仍然在主导着诺村社会的运行以及女性性别角色的建构。诺村女性追寻“德气”的人生轨迹并未停止,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不是宿命”,在目前的社会结构下,诺村的女性同样也能够通过主体性的发挥部分或者彻底地改变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身体惯习,对社会性别的建构方式进行修正或者重塑,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诺村女性追求“德气”的人生历程发现:一方面,诺村人认知中的“德气”是在一种日常行为规范,也是一套在儒家文化浸润下产生的道德伦理关系。作为一种惯习,它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头上、外表上,同时在女性整个社会性别构建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并内化在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消除。另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性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习以为常的文化,但这是一个漫长且犹如“水滴石穿”的过程。

二、云龙县畜牧业五十年来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龙县畜牧业五十年来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3)云龙诺邓村的“提调”与白族地方社会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地方社会关系相关研究
        二、关于诺邓村的研究
        三、有关“提调”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提调
        二、人情
        三、地方社会关系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个体访谈
        二、参与观察
        三、文献研究
        四、区域研究
    第六节 田野点概况及田野调查经过
        一、田野点概况
        二、田野调查经过
第一章 “提调”存留的背景和特点
    第一节 “提调”存留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
        二、社会背景
    第二节 诺邓村“提调”的特点
        一、身份结构
        二、自愿性
        三、平等性
第二章 “提调”与地方社会关系网的构建
    第一节 村里村外的“提调”
        一、建立联系
        二、形成人脉
        三、扩大网络
    第二节 家庭仪式中的“提调”
        一、婚礼中的“提调”
        二、丧礼中的“提调”
    第三节 村落仪式中的“提调”
        一、龙王会中的“提调”
        二、祭孔仪式中的“提调”
第三章 诺邓村“提调”的地方知识体系
    第一节 人情世故
        一、村落关系
        二、组织协调
        三、待客礼仪
    第二节 仪式程序
        一、仪式记忆
        二、书写表达
        三、主持祭祀
    第三节 配置资源
        一、安排人员
        二、掌管资金
        三、分配器具
第四章 诺邓村“提调”的地方社会文化意义
    第一节 促进邻里和谐
    第二节 连接乡村人情
    第三节 维持村落秩序
    第四节 延续乡土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学术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论文
    二、科研项目、科研获奖

(4)张居正改革前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对象、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明中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2.1 明中期的治滇政策以及张居正改革
        2.1.1 明中期统治者的治滇政策
        2.1.2 张居正改革前的社会背景
    2.2 明中期全国以及云南经济的基本状况
        2.2.1 全国经济发展水平
        2.2.2 云南的经济发展水平
    2.3 明中期大理地区基本概况
        2.3.1 自然地理环境
        2.3.2 自然灾害及救治
        2.3.3 明中期大理地区行政区划
第3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投入要素
    3.1 劳动力资源
    3.2 土地资源
    3.3 技术资源
        3.3.1 耕作技术
        3.3.2 水利和灌溉技术
    3.4 总结
第4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产出要素
    4.1 农业
        4.1.1 农业部门生产情况
        4.1.2 粮食生产水平
    4.2 手工业
        4.2.1 纺织业和造纸业
        4.2.2 农副食品加工业
        4.2.3 制盐业
        4.2.4 矿冶业
    4.3 总结
第5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内外贸易
    5.1 商品流通的基本条件
        5.1.1 交通运输网络
        5.1.2 流通手段——废贝行钱
    5.2 商业市场的发展
    5.3 对外贸易——滇缅贸易
        5.3.1 进口贸易
        5.3.2 出口贸易
        5.3.3 边民互市及朝贡贸易
    5.4 商人与商帮的发展
    5.5 总结
第6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活动中的公共财政与居民消费
    6.1 财政收入与支出
        6.1.1 财政收入
        6.1.2 财政支出
    6.2 居民消费
        6.2.1 生活消费
        6.2.2 文化消费
    6.3 总结
第7章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及启示
    7.1 大一统格局下的中国西南边疆经济发展
    7.2 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7.3 对今启示
        7.3.1 明中期吏治颓废与廉政建设
        7.3.2 明中期土地兼并与当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3.3 明中期财政问题与当代农村税费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青海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 ——以兔儿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乡村聚落更新面临特色流失困境
        1.1.2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1.1.3 日月集镇规划的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
        1.3.1 基本概念
        1.3.2 基本理论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概况
        1.5.2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实地调研法
        1.6.3 比较分析法
        1.6.4 理论结合实践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药水河流域的传统聚落与民居概述
    2.1 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形成的影响因素
        2.1.1 地理与自然环境因素
        2.1.2 历史文化与人文因素
        2.1.3 宗教与自然崇拜因素
    2.2 药水河流域聚落分布与分类特征
        2.2.1 传统聚落分布特征
        2.2.2 传统聚落分类特征
    2.3 药水河流域传统民居的形成
        2.3.1 庄廓民居
        2.3.2 庄廓民居形成与演变影响因素
    2.4 药水河流域传统村落典型案例选取
        2.4.1 村落的选取
        2.4.2 庄廓民居的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兔儿干传统聚落研究
    3.1 兔儿干聚落的选址特征
        3.1.1 自然环境影响下的选址特征
        3.1.2 人文环境影响下的选址特征
        3.1.3 社会产业影响下的选址特征
    3.2 兔儿干聚落空间格局
        3.2.1 背山面水的生态格局
        3.2.2 山水田村林的自然格局
        3.2.3 上寺下村的宗教格局
        3.2.4 显、隐形共存的聚落边界
    3.3 兔儿干聚落的演变
        3.3.1 聚落的生成
        3.3.2 聚落的演变
    3.4 兔儿干聚落空间构成
        3.4.1 生态空间
        3.4.2 居住空间
        3.4.3 生产空间
        3.4.4 公共空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兔儿干传统民居研究
    4.1 兔儿干聚落的传统建筑类型
        4.1.1 宗教建筑
        4.1.2 民居建筑
    4.2 兔儿干传统民居院落空间
        4.2.1 院落空间的特征
        4.2.2 院落空间基本形制
        4.2.3 院落空间的演变
        4.2.4 典型民居调研分析
    4.3 兔儿干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4.3.1 立面形式
        4.3.2 门窗形式
        4.3.3 檐口构件形式
    4.4 兔儿干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与营造技术
        4.4.1 建筑材料
        4.4.2 营造步骤
        4.4.3 建造技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兔儿干聚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5.1 兔儿干聚落营建策略总结
        5.1.1 聚落层面营建策略总结
        5.1.2 民居层面营建策略总结
    5.2 兔儿干聚落价值体现
        5.2.1 生态人文价值
        5.2.2 史学研究价值
    5.3 兔儿干聚落面临的问题
    5.4 兔儿干聚落保护策略与措施
        5.4.1 传统聚落的保护原则
        5.4.2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保护
        5.4.3 传统民居建筑的分类保护
        5.4.4 传统民居建筑的优化
        5.4.5 传统建筑技术与材料的优化
        5.4.6 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5.5 兔儿干聚落更新策略与措施
        5.5.1 聚落发展定位
        5.5.2 聚落更新原则
        5.5.3 聚落更新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归纳与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罗古箐村落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选点与价值
        1.3.1 研究选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乡村旅游
        2.1.3 乡村振兴战略
    2.2 基础理论
        2.2.1 旅游扶贫理论
        2.2.2 乡村景观规划理论
第三章 前期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文化状况
        3.1.4 社会经济发展
    3.2 场地分析
        3.2.1 GIS空间分析
        3.2.2 土地利用现状
        3.2.3 场地现状分析
        3.2.4 村寨建筑分析
    3.3 旅游发展条件
        3.3.1 旅游资源类型
        3.3.2 旅游市场分析
    3.4 区域竞合分析
        3.4.1 竞合对象确定
        3.4.2 区间竞合分析
        3.4.3 区内竞合分析
        3.4.4 竞合结果诊断
    3.5 案例借鉴
        3.5.1 民族村寨案例
        3.5.2 高山草甸案例
        3.5.3 婚恋文化案例
第四章 总体规划设计
    4.1 规划原则与依据
        4.1.1 规划原则
        4.1.2 规划依据
        4.1.3 上位规划解读
    4.2 规划范围与期限
        4.2.1 规划范围
        4.2.2 规划期限
    4.3 规划定位
        4.3.1 总体定位
        4.3.2 形象定位
    4.4 总体规划
        4.4.1 空间布局规划
        4.4.2 总体规划方案
        4.4.3 功能分区规划
    4.5 专项规划
        4.5.1 土地利用规划
        4.5.2 场地竖向规划
        4.5.3 道路系统规划
        4.5.4 供水排水规划
        4.5.5 环境保护规划
        4.5.6 植物景观规划
        4.5.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5.8 旅游路线规划
第五章 深化设计
    5.1 罗古箐综合服务区
        5.1.1 节点详细设计
        5.1.2 小品大样
        5.1.3 效果图展示
    5.2 普米人风情体验区
        5.2.1 节点详细设计
        5.2.2 小品大样
        5.2.3 效果图展示
    5.3 情人坝民俗活动区
        5.3.1 节点详细设计
        5.3.2 小品大样
        5.3.3 效果图展示
    5.4 导视系统设计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场地地形图
附录 B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红塔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烟草工业企业
        (二)扶贫开发和定点扶贫
    二、理论基础
        (一)贫困治理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现场管理理论
第三章 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概述
    一、全国脱贫攻坚形势
    二、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一)烟草行业的特殊性
        (二)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烟草行业扶贫开发的总体情况
        (一)行业扶贫开发相关政策和要求
        (二)重点工作及措施
        (三)行业定点扶贫情况
第四章 红塔集团扶贫开发现状
    一、红塔集团简介
    二、红塔集团扶贫开发发展历程
        (一)公益捐赠阶段
        (二)新农村建设阶段
        (三)精准扶贫阶段
    三、扶贫开发历程中的典型模式
        (一)扶贫车间——玉溪卷烟厂“第一车间”模式分析
        (二)田园综合体-玉溪庄园模式分析
        (三)农业合作社模式分析
        (四)扶贫人才队伍建设“选-练-留-升”模式
    四、各定点扶贫点扶贫开发现状
        (一)集团机关扶贫“谦哲村”现状
        (二)玉溪卷烟厂扶贫“美党村”现状
        (三)楚雄卷烟厂扶贫“路上村”现状
        (四)大理卷烟厂扶贫“早阳村”现状
        (五)昭通卷烟厂扶贫“桐梓村”现状
    五、集团扶贫开发综述
        (一)系统推进,组织保障,职责落实
        (二)多措并举扶贫开发
第五章 红塔集团扶贫开发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集团扶贫开发总体存在的问题
        (一)集团缺乏系统全面的扶贫管理准则
        (二)大理卷烟厂扶贫点早阳村还未脱贫摘帽
        (三)脱贫质量不高
        (四)缺乏贫困治理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
        (五)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福利悬崖效应明显
    二、集团各扶贫点分别存在的问题
        (一)各扶贫点分别存在的问题
        (二)各扶贫点问题综述
    三、集团扶贫开发问题原因分析
        (一)集团参与扶贫受牵制约束
        (二)战略秉承、政策宣贯渗透不到位
        (三)扶贫点多,较难形成标准和管理
        (四)扶贫队伍扶贫技能欠缺
第六章 红塔集团扶贫开发策略与对策
    一、红塔集团扶贫开发发展策略
        (一)建立健全集团扶贫管理准则
        (二)助力“早阳村”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多元维度贫困治理提高脱贫质量
        (四)建立贫困风险防范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五)注重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的均衡发展
    二、红塔集团各驻村点扶贫开发对策
        (一)确保“谦哲村”茶叶初制合作社的科学运作
        (二)巩固“美党村”脱贫成果,持续发展
        (三)完善推进“路上村”各项扶贫措施
        (四)奋力实现“早阳村”脱贫摘帽
        (五)谋划“桐梓村”长远发展
    三、对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的借鉴启示
        (一)以品牌发展为导向,优化烟草主业产业扶贫
        (二)支部共建,引领扶贫
        (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制定落实扶贫管理准则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一)研究贡献
        (二)研究局限性
    三、未来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梳理法
        1.5.2 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
        1.5.3 实地调查
        1.5.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1.5.5 案例研究法
    1.6 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
        2.1.2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2.2 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2.2.3 系统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2.3.2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与自然保护区关系
        2.3.3 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
    3.1 经济功能
        3.1.1 土地利用经济功能
        3.1.2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经济功能
    3.2 社会功能
        3.2.1 土地利用社会功能
        3.2.2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社会功能
    3.3 生态服务功能
        3.3.1 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功能
        3.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
        3.3.3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功能
    3.4 功能关系分析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4.1 经济功能估算方法和指标
    4.2 社会功能估算方法和指标
    4.3 生态服务功能估算方法和指标
    4.4 土地功能总价值
第五章 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分析
    5.1 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概况
        5.1.1 研究区选择依据
        5.1.2 天池保护区概况
        5.1.3 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
        5.1.4 典型社区选取
    5.2 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
        5.2.1 数据来源
        5.2.2 数据处理
        5.2.3 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现状
    5.3 土地利用多功能现状分析
        5.3.1 经济功能现状
        5.3.2 社会功能现状
        5.3.3 生态服务功能现状
    5.4 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估算
        5.4.1 经济功能价值估算
        5.4.2 社会功能价值估算
        5.4.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4.4 综合对比价值估算
    5.5 土地利用多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分析
        5.5.1 经济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
        5.5.2 社会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
        5.5.3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对保护区生态的影响
    5.6 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云南省议会研究(1912-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重难点
    五、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云南省议会成立的背景
    第一节 云南咨议局的建立
        一、西方宪政思想的传播
        二、清末“预备立宪”
        三、云南省咨议局的建立
    第二节 重九起义
        一、重九起义前夕的云南社会
        二、重九起义与云南临时省议会的成立
    小结
第二章 云南省议会的筹备与成立
    第一节 成立云南省议会议员选举事务所
    第二节 制定投票匦、选举人名册和当选人名册
    第三节 制定选举日期、选举方式和选举对象
        一、关于选举日期的制定
        二、关于选举方式
        三、划分选举对象
    第四节 划分选区
    第五节 设立投票所、开票所
        一、设立投票所
        二、设立开票所
    第六节 云南省议会的成立
    小结
第三章 议员选举和议员分析
    第一节 议员选举
        一、调查选举人人数
        二、议员名额分配
        三、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节 议员分析
        一、历届云南省议会议员情况
        二、云南省议会历届侨缅滇人及各土司代表
        三、云南省议会历届议长分析
        四、议员薪酬及其他事项
    小结
第四章 云南省议会议案分析
    第一节 省议会议员建议案
        一、关于军事方面
        二、教育方面
        三、经济方面
        四、行政方面
        五、社会民生
    第二节 省长公署发交议案
        一、军事方面
        二、社会教育方面
        三、经济方面
        四、行政方面
    第三节 人民请愿书
        一、诉讼类请愿书
        二、建议类请愿书
    第四节 议案执行情况
    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议会具体运作
    第一节 常会
    第二节 临时会
    第三节 云南省议会主要政治活动
        一、维护国家主权
        二、云南省议会弹劾盐运使由云龙
        三、整顿盐务
    小结
第六章 云南省议会评析
    第一节 云南省议会特点
    第二节 云南省议会的作用
    第三节 云南省议会民主发展困境
        一、从省议会与省长公署之间的联系方面来探讨
        二、从省议会内部来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田野点与方法论
    四、概念、框架与意义
第一章 身体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健美勤劳”:身体关注与女性“德气”
        一、对面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二、对手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三、对足部的关注与时代变迁
    第二节 “进退有度”:诺村女性的身体动作
        一、身体动作与女子“德气”
        二、社会阶层、身体技能与女性“德气”
    第三节 怎么穿:服饰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有德气的穿着打扮:诺村女性的服饰
        二、为谁而美?
    第四节 “没有德气”的女性身体:破坏传统的身体惯用语
        一、对传统女性身体形象的破坏
        二、对传统女性身体行为的破坏
    小结
第二章 日常生活节奏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诺村女性的一天:日常生活节奏的“变”与“不变”
        一、变化的日常生活节奏
        二、不变”的“德气”衡量标准:以“勤”为中心的日常生活节奏
    第二节 年度时间安排:纵向时间历程中的诺村女性
        一、盐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卤水的“旺”“淡”同步
        二、农业生产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劳作周期与自然节律同步
        三、旅游经营时期的日常生活节奏:与人潮的“旺”“淡”同步
    小结
第三章 特定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固化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神圣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二、世俗空间中的女性与行为
    第二节 出行空间中的行为与女性“德气”
        一、出行空间中的人际互动:串门、走亲戚与做客
        二、逸出日常边界的体验:外出旅行
    小结
第四章 两性关系、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
    第一节 “老实”——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的衡量
        一、婚前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二、婚后的两性关系与女子“德气”
    第二节 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婚姻家庭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从“相夫”到“共建小家庭”:“德气”衡量标准的变迁
        二、婚姻冲突:“女的更不有德气一些”
        三、传统“德气”衡量标准对女性的控制:“尽量不离”
        四、冲破惯习:离婚的女性
    第三节 “有德种德,以贤继贤”:生育行为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生育子女:衡量女性“德气”的重要标准
        二、不能生育的女性
    第四节 职业选择与女性“德气”的衡量
        一、相夫教子:传统女性的职业选择
        二、女性职业选择的改变
        三、冲突——惯习的破坏者
    小结
第五章 “德气”衡量标准的生成:从惯习的双重历史性说起
    第一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系统生成:井地文化与诺村社会性别建构
        一、“井地文化”的形成背景与过程
        二、诺村“井地文化”的特点
        三、井地文化背景下的诺村社会性别
    第二节 “德气”衡量标准的个体生成:诺村女性的个体社会化
        一、婴幼儿养育
        二、家庭教育
        三、学校教育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性别教育:微信、微博、网络中诺村女孩
    小结
结论
附录: 田野图片资料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云龙县畜牧业五十年来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制盐技术生产的生态观研究[D]. 陶彦孜.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2]白族高寒山区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云龙县关坪乡胜利村为例[D]. 杨继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3]云龙诺邓村的“提调”与白族地方社会关系[D]. 王禄巧. 大理大学, 2021(10)
  • [4]张居正改革前明中期大理地区经济史研究[D]. 冯晶. 大理大学, 2020(05)
  • [5]青海药水河流域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 ——以兔儿干村为例[D]. 楚东晓.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罗古箐村落景观设计[D]. 邓芸.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烟草工业企业扶贫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红塔集团为例[D]. 袁武. 河南大学, 2019(02)
  • [8]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研究 ——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为例[D]. 王江江. 云南大学, 2019(02)
  • [9]云南省议会研究(1912-1927)[D]. 袁文权. 云南大学, 2019(03)
  • [10]追寻“德气”的人生:大理诺村女性社会性别建构中的日常行为规范研究[D]. 苏醒. 云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云龙县畜牧业五十年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