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东段晋宁运动的表现与意义

东昆仑东段晋宁运动的表现与意义

一、晋宁运动在东昆仑东段的表现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路畅,周晓成,李营,刘磊,颜玉聪,徐岳仁[1](2021)在《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泉水与地震活动密切相关,断裂带内的泉水地下水可反映许多断裂内部的水-岩反应、构造活动等信息。2021年5月22日玛多县发生MS7.4地震后1d,从本次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带内仍然在喷砂冒水的点和东昆仑断裂内的温泉采集了21个水化学样品,以及4个震后喷砂冒水点中的砂土样品。文中分析了泉水及砂土的来源与特征,讨论了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附近泉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1个泉水的TDS范围为113.2~1 264.6mg/L,水化学类型为Ca·Mg-HCO3、 Ca·Mg·Na-HCO3、 Ca-HCO3、 Na·Ca·Mg-HCO3·Cl、 Ca·Na·Mg-HCO3·SO4、 Ca·Na·Mg-HCO3·SO4和Ca·Na-HCO3,水-岩反应程度弱。2)地表破裂带内靠近震中的泉水存在异常氢同位素值(δD=-59‰),且Na+、 Cl-、 SO42-等离子出现高值。3)东昆仑断裂带附近泉水中的Li含量(最大值为2 014μg/L)远大于地表破裂带周围的泉水中的含量(6.56~43.0μg/L);而地表破裂带周围泉水中的Pb、 Ba、 Cu、 Zn等金属微量元素更富集。4)泉水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地表破裂带附近的泉水有周围水体混入,东昆仑断裂带内的温泉水循环深度大,断裂切割更深,有更多深部元素的补给。未来对东昆仑断裂内温泉水文地球化学开展监测与深入研究,对判断东昆仑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讨论震后水化学的响应以及巴颜喀拉中段水化学特征与来源的同时,也填补了区域内地下水背景场的空缺。

秦松[2](2021)在《东昆仑造山带西缘刀锋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主要岩浆事件岩石学依据》文中研究指明对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洋陆转换过程的深入认识是准确理解冈瓦纳裂离碎片北向漂移过程中微陆块之间拼合机制的重要窗口。位于古特提斯构造域最北缘的东昆仑古特提斯洋,其俯冲-碰撞过程之间的转换过程(包括转换时限和转换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极大制约了对冈瓦纳北缘微地体之间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深入认识。东昆仑造山带西缘刀锋山地区处于阿尔金断裂和东昆仑的交接部位,研究程度极低,且处于衔接东昆仑、阿尔金、西昆仑的关键部位,保留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事件和相关的沉积记录,是研究东昆仑古特提斯洋洋陆俯冲和碰撞过程的天然实验室。本文依托中央返还新疆两权价款资金项目(K16-1-LQ20)和四川省地矿局区调队科研项目((2017)02号)项目,对东昆仑刀锋山地区早二叠-早侏罗世岩浆岩和相关沉积岩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和Lu-Hf同位素等研究工作。主要取得如下研究进展:(1)通过对马尔争组下部产出的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和上部发育的流纹岩-英安岩的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分别为273.1±1.1 Ma和264.8~266.6 Ma。前者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钠、高镁、Mg#、(Th/Nb)Pm和低(Nb/La)Pm,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εHf(t)值主要变化介于+0.15~+7.40,TDMC介于822~1283 Ma之间,表明其形成于早二叠世俯冲阶段板片熔融相关的熔体交代过程。后者属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钠、低镁和Mg#,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强烈富集LILEs,亏损HFSEs;εHf(t)主体介于-1.65~+8.29(平均为+1.85),TDMC介于764 Ma~1396 Ma之间,指示源区具有亏损地幔参与的壳幔混合特征,显示其形成于晚二叠世俯冲背景下深海沉积物(砂、泥岩)不同比例熔融与地幔楔作用的产物。(2)新发现的在刀锋山混杂带南部侵位于黄羊岭组的闪长岩脉,其锆石U-Pb年龄为258.2±1.9 Ma;具有中等SiO2,高Na2O、MgO、Mg#、Cr、Ni,低FeOT/MgO、TiO2、Th、Th/Ce,类似于赞岐质(Sanukitic)高镁安山岩/闪长岩。该闪长岩的高Sr(598.7 ppm)、Sr/Y,低Y、Yb,与俯冲板片熔体相关的埃达克岩特征一致。εHf(t)变化范围是-10.35~-8.19之间,表明其形成于晚二叠世俯冲阶段消减板片及其上覆沉积物熔融产生的熔体和地幔楔橄榄岩的反应。(3)侵位于马尔争组的岩浆岩主要包括辉绿岩和花岗质岩石。辉绿岩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06.5±4.9 Ma和226.5±2.9 Ma;元素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其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钠、高镁、Mg#、(Th/Nb)pm,低(Nb/La)pm,强烈富集LILEs,亏损HFSEs;εHf(t)介于-6.78~-1.82之间(平均-3.51),表现出源区不同程度富集的特征,暗示其形成于晚三叠世俯冲板片部分熔融相关的熔体交代过程,其中俯冲板片富集组分(如沉积物)可能参与该熔融过程。呈大岩基产出的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09.5±1.5 Ma;显示高钾钙碱性系列,低镁和Mg#,具有Ⅰ型花岗岩特征,富集LILEs、亏损HFSEs。其高Lu/Hf比值指示海相沉积物很可能被俯冲过程带入并参与其形成过程;Zr/Hf比值偏离其与Zr所组成的线性序列,暗示除岩浆结晶分异之外,源区有幔源组分参与。其εHf(t)变化范围为+2.15~+8.23,TDMC介于720~1107 Ma,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新生特征,也进一步支持亏损幔源组分参与其形成过程。因此该二长花岗岩可被认为形成于晚三叠世俯冲阶段俯冲的沉积物(如海相泥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和地幔楔橄榄岩的反应。晚期呈岩株状产出的花岗质岩石包括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其锆石测年结果分别为186.6±2.5 Ma和186.1±1.8 Ma。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均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整体表现为高钾,低镁和Mg#,均富集LILEs和亏损HFSEs。Zr/Hf比值与Zr所组成的线性序列表明无幔源组分的参与;随Nb含量增加和Nb/Ta比值降低,Y/Ho比值呈现出增加趋势,指示与花岗质岩石分异形成的流体相关。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εHf(t)介于+1.04~+7.23,TDMC介于766~1162 Ma,与早阶段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具有极为一致的εHf(t)值。此外,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样品含有大量与晚三叠世花岗岩时代一致的锆石群(208Ma~212 Ma),可初步得出早侏罗世花岗岩是晚三叠世花岗岩或其碎屑物质在软碰撞阶段强烈挤压背景、源区无幔源岩浆参与下再次熔融的产物。(4)对昆南混杂岩带的马尔争组(P1-2m)、库孜贡苏组(K1kz)和刀锋山组(D3d)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均形成于活动陆缘。碎屑锆石均呈现多峰分布:马尔争组砂质亮晶灰岩(~302 Ma,~552 Ma和~905 Ma);库孜贡苏组长石石英砂岩(~246 Ma和~446 Ma);刀锋山组含黑云母石英岩(~576 Ma,~657 Ma和~998Ma)。其中,库孜贡苏组两大峰值与东昆仑造山带两期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马尔争组和刀锋山组~576 Ma和~905-998 Ma峰值分别记录了泛非事件和罗地利亚超大陆聚合-裂解事件。最年轻的碎屑锆石表明在~246 Ma仍处于消减阶段。综上所述,本次工作在研究程度极低的关键地区,系统地开展了野外调查、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形成时限、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岩的成因机制、构造环境及其造山响应,填补了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主要岩浆事件的研究空白;同时得出阿尼玛卿-昆仑古特提斯洋的北向俯冲在早二叠世(~273Ma)已经开始,持续到晚三叠世(~209Ma),碰撞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186Ma),俯冲-碰撞转换发生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09-186Ma),其间经历了大洋俯冲阶段到增生楔-增生楔软碰撞阶段的洋-陆转换过程,为细化阿尼玛卿-昆仑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和碰撞过程进行了重要时限和机制约束。

潘彤,喻忠鸿,薛国强,刘红涛,周楠楠,孟军海[3](2021)在《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地处秦祁昆成矿域西段,成矿条件优越,地质构造复杂。总结分析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找矿模型和地球物理勘探现状,对深部找矿突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矿床成因以喷流沉积型多金属矿、岩浆熔离型镍铜钴矿、沉积型铁矿、层控型铅锌矿及热液型多金属矿为主。矿床形成时代分为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早中期、晚古生代、中生代4个时期,其成矿动力学机制包括伸展、挤压、局部伸展-挤压。由于矿体与围岩之间具有一定的物性差异,根据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不同物性分布及成矿地质条件,优选重力、磁法、电法、地震等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探测,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效果。以夏日哈木镍铜矿床、锡铁山铅锌矿床、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床3个典型矿区为例,解剖当前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矿产资源地质和地球物理找矿进展,并进一步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包括移动平台探测技术、多分辨电磁探测理论与技术、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技术以及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等。

张建新,路增龙,毛小红,滕霞,周桂生,武亚威,郭祺[4](2021)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文中研究指明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阿尔金-昆仑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夹杂有一些前寒武纪大陆块体,这些地块的组成、性质和演化既蕴含有超大陆聚散的重要信息,也对原特提斯体系的洋陆格局、造山类型和造山机制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综合近年来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的研究进展,结合我们所获得的新的研究资料,梳理了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变质基底的岩石组成、构造热事件及年代格架,得出以下主要认识:(1)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普遍遭受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改造并发生再活化。它们或者作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的活动大陆边缘,被洋壳俯冲有关的弧岩浆和变质作用改造,以早古生代大陆弧的形式存在;或者被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的陆内变形、增厚地壳及相关的区域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碰撞型花岗岩所改造。(2)在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中,仅仅欧龙布鲁克地块保存有早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具有克拉通性质。中元古代以前,欧龙布鲁克地块的变质基底与华北克拉通(特别是阿拉善地块)和塔里木克拉通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年代格架;而晚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所有的前寒武纪微陆块与华南陆块和塔里木陆块的亲缘性更强。(3)青藏高原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的大部分前寒武纪微陆块可能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已从冈瓦纳大陆北部分离,而柴达木地块记录了泛非期造山作用的构造热事件,可能在泛非造山期(530Ma)以后才从冈瓦纳大陆分开;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并不存在统一的原特提斯洋,原特提斯洋的打开是穿时的。

沈利军[5](2020)在《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环境与高原隆升响应》文中提出青藏高原是地球表面时代最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大陆高原。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幅度,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青藏高原内部新生盆地的形成背景、充填过程对了解高原新生代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盆地可很好的反映出其隆升变化情况,因而在研究隆升过程中,很有必要分析这些盆地的形成背景、充填和演化机制。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沉积了完整的新生代地层,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良好场所,其新生代地层保存了良好的高原隆升记录,是对青藏高原隆升最直观的反映。本文对北羌塘盆地始新世唢呐湖组开展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硫同位素、碎屑锆石U-Pb年龄、孢粉等综合研究,查明唢呐湖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建立北羌塘盆地新生代地层演化格架,讨论了该时期青藏高原的隆升状态。论文主要获得以下成果与认识:(1)本文通过岩相学、沉积构造等指标,详细划分了唢呐湖组沉积相。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是一套以细碎屑岩为主的陆相沉积,底部为辫状河亚相,出露岩性为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发育正粒序韵律沉积,可见冲刷面及交错层理,中部为滨湖亚相,出露岩性为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上部为浅湖亚相,出露岩性主要为紫红色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可见薄层状石膏,顶部为蒸发盐湖环境,出露石膏、硬石膏,可见薄层泥岩,部分地区因盐类的析出和淡水的注入,还可见沉积含膏藻灰岩。整体为一套从辫状河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最后转变为干旱盐湖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层。(2)本文通过最小碎屑锆石U-Pb年龄(59.57±9.21Ma)和孢粉组合特征(Distachya),对唢呐湖组沉积时代进行了厘定。北羌塘唢呐湖组沉积于始新世—渐新世早期(51~28Ma),其沉积时代及沉积环境与可可西里盆地雅西措组类似。(3)本文通过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指标(CIA,A–CN–K等)对比研究,确定了唢呐湖组古气候特征、构造背景、物质来源及物源区特征。唢呐湖组物源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物源,少部分为中性火成岩物源,且物源区风化作用弱,其构造背景为大陆相关的裂谷环境,沉积时为半干旱—干旱的古气候条件。(4)本文通过碳氧同位素研究及硫同位素研究,计算了唢呐湖组沉积时的古海拔,并对其古湖泊环境进行研究。在唢呐湖组沉积时期,北羌塘盆地古海拔约为2830m+715/-862m,总体处于半开放—半封闭的浅水氧化的湖泊环境中,盐度较高。(5)本文通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其碎屑锆石经历的构造热事件进行了说明。唢呐湖组碎屑锆石经历了多期构造热事件包括新太古—古元古代的构造热事件(2224~2668Ma),中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拼合热事件(1581~1929Ma),新元古的Rodinia超大陆聚合热事件(622~1198Ma),泛非运动构造热事件(422~578Ma),古特提斯样闭合热事件(204~269Ma)和中特提斯洋俯冲热事件(103~179Ma),结合唢呐湖组沉积期羌塘盆地为内陆湖泊沉积,表明其锆石的再旋回特征;3件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直方图的类似性,说明唢呐湖组物源较为稳定,没有较大的变化。(6)本文对唢呐湖组综合研究,通过沉积学的方法,对该时期的青藏高原隆升状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阶段性抬升的特征,并将其划分为了三个阶段。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北羌塘盆地在古近纪已均为陆相环境:1)古新世至始新世—挤压造山阶段(康托组沉积时期>51Ma),沉积河流相红色磨拉石岩性组合,整体表现为差异隆升;2)始新世—相对稳定抬升阶段/整体抬升(唢呐湖组沉积时期51~28Ma),沉积湖泊相细碎屑岩、膏岩及含膏藻灰岩,盆地内部地形高差较小,青藏高原整体稳定抬升;3)始新世末渐新世早期—快速隆升(鱼鳞山组火山岩<28Ma),岩石圈地幔拆离、深部物质上涌使地壳发生快速抬升。

董金元[6](2020)在《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及变形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初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地球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之一,随着碰撞的持续进行,高原不断隆升与扩展,造就了现今整个亚欧大陆的构造格局。祁连山夹持于阿拉善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之间,是青藏高原扩展的前缘位置,也是高原最新的组成部分。祁连山地区发育有大量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和褶皱,构造活动强烈,变形样式复杂,是研究高原扩展和变形的理想场所。前人对祁连山北缘及河西走廊的活动构造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同样重要的祁连山南缘,即柴达木盆地北缘缺少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了对祁连山地区构造变形和高原扩展有更深刻的认识,需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活动构造深入研究。本论文选择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边界断裂和山前褶皱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大柴旦-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以及山前第一排褶皱——石底泉背斜、德令哈背斜带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活动断裂和褶皱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构建和完善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在此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变形模式进行探讨。本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是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全长约95km,总体走向为EW向。获得的该区的洪积扇地貌面年龄为43ka、20ka和11ka,可以很好地与东北缘地区的地貌面年龄进行对比,其形成主要受气候因素控制。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是一条全新世活动逆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5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47~0.80mm/a。(2)大柴旦断裂位于柴北缘中段柴达木山南缘,构成了柴达木山与柴达木盆地的盆山边界。根据几何形态和活动性质,将大柴旦断裂分为三段,东段和西段表现为逆冲断裂,中段以右旋为主兼逆冲。大柴旦断裂中段6.5ka以来的右旋滑动速率为2.04±0.33mm/a;114ka以来的断裂垂直滑动速率为0.18±0.02mm/a,14ka以来断裂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41±0.06mm/a,6.5ka以来的断层垂直滑动速率为0.33±0.08mm/a,总体垂直滑动速率介于0.17~0.41mm/a。(3)石底泉背斜位于宗务隆山与南侧红山围限的小型带状山间盆地内,背斜在形态上呈南翼陡、北翼缓的不对称褶皱,深部受控于一条N倾的盲逆断层。通过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得到构成背斜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ka。通过区域构造活动对比分析,我们认为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15万年左右的共和运动,是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反应。158ka以来,石底泉背斜的隆升速率是0.06±0.01mm/a,缩短速率是0.05±0.01mm/a。(4)德令哈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宗务隆山山前,构成了山前第一排褶皱。背斜长25km,宽6km,走向NWW,是一条北翼短而陡,南翼长而缓的不对称褶皱。根据背斜西段地貌面的变形量和年龄,得到背斜自142ka以来的缩短速率为0.22±0.03mm/a,隆升速率为0.51±0.06mm/a。德令哈背斜东段发育了两个风口和两个水口,地貌证据表明背斜向东侧向扩展。在东段划分出Q1~Q6六期地貌面,根据地貌面的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以及不同地貌面沿着背斜脊线的距离,得到德令哈背斜向东侧向扩展的速率为17mm/a。假定背斜单向扩展的情况下,根据背斜长度反推得到背斜起始形成于1.47Ma。横穿背斜的水系受背斜向东侧向扩展的影响,不断废弃、改道、侧向偏转,形成了现今风口与水口的分布格局。(5)宗务隆山南缘断裂的水平缩短速率和德令哈背斜的缩短速率之和为0.69~1.02mm/a,代表柴达木盆地北缘盆山边界断裂与山前第一排褶皱总的缩短速率。GPS数据揭示横跨祁连山地区总的地壳缩短速率为5-7mm/a,因此南祁连宗务隆山南缘盆山边界断裂与山前第一排褶皱总的地壳缩短约占整个祁连山地壳缩短的10~20%。(6)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德令哈背斜区150ka B.P.左右地貌面的形成是响应了共和运动。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广泛存在,主要体现在最新一期褶皱的形成,以及构造成因阶地和地貌面的废弃、先存褶皱的加速变形。(7)鄂拉山断裂、日月山断裂,以及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宗务隆山北缘右旋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构成了祁连山地区的右旋走滑断裂系统。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尤其是宗务隆山北缘的小型右旋走滑断裂,相比鄂拉山、日月山断裂,规模较小,可能处于右旋走滑构造变形的初期阶段。大柴旦断裂右旋走滑段的形成,可能是调节东西段山前差异性的逆冲。祁连山地区右旋走滑断裂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

李维东[7](2020)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无论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至为关键的战略作用。黄河源自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流汇入太平洋,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超大型水系,其形成演化是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关乎人类的缘起、发展和未来,长期备受地质学家重视。本文选取黄河上游作为主要研究区域,综合运用构造地貌学、沉积学及地质年代学等多种学科手段,探讨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及黄河发育。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详细追索黄河上游典型河段古河道遗迹(阶地、古砾石层),利用地质年代学手段进行地层定年,建立其时空格架;(2)在关键层位系统采集物源(U-Pb、重矿物)样品,获取物源特征;(3)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黄河不同区段、不同时代的沉积物物源数据,将其与本文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进而探讨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过程。主要取得如下成果和认识:(1)通过U-Pb锆石年龄谱的对比分析,显示河套盆地段黄河T9阶地基座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及龙羊峡段古黄河曲乃亥组砂砾层的年龄谱具有相似的特征,为分析黄河早期演化提供了证据。(2)黄河河套段T9阶地埋藏的古黄河沉积物、中宁段干河沟组砂砾层的重矿物组合主要以角闪石和绿帘石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电气石、榍石等,与黄河上游现代沉积物、兰州段典型阶地沉积物和古老砾石层以及银川盆地古老砾石层的重矿物组合具有相似性。(3)综合河流阶地与古黄河沉积物的野外观测、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重矿物组合等资料,认为黄河上游至少在上新世早期已初步形成,其位置和规模接近现代黄河流域。

靳立杰,王继林,赵体群,周汉文,孙天河,李春稼,韩智昕,贾伟伟[8](2020)在《东昆仑地区沙松乌拉组物质来源及源区构造-热事件——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沙松乌拉组出露于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洋盆打开时的沉积记录,确定其地层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及恢复构造演化过程,对研究东昆仑地区原特提斯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出露于东昆仑黑海湖—拉宁灶火沟一带的沙松乌拉组进行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定,得到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632±6 Ma,结合地层接触关系,为沙松乌拉组的时代划分提供了年龄依据;得到约650 Ma、约800 Ma、980 Ma三个明显峰值及大量未形成明显峰值的其他古老年龄,推测沙松乌拉组的主要物源有小庙群、万保沟群、晋宁期岩浆岩,次要物源为白沙河组。将得到的锆石年龄与各期构造-岩浆活动比对,认为沙松乌拉组的源区经历了古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中元古代晚期构造-岩浆事件和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

崔博[9](2020)在《川西阿坝断裂地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川西阿坝断裂带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研究区是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巴颜喀拉块体内。近80年来地质前辈研究认为,中生代三叠纪华南板块、华北板块及羌塘板块汇聚引起的造山运动,形成了松潘-甘孜褶皱带;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受区域上东昆仑、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和龙日坝右旋走滑逆冲断裂的影响,巴颜喀拉块体成为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运动的活跃地带,加之地壳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在阿坝次级块体内最终形成了现今的阿坝左旋走滑断陷盆地,其东侧的龙日坝断裂、北侧的东昆仑断裂、南侧的鲜水河断裂带也是区内地震的频发区域。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是阿坝盆地的南缘、北缘控盆断裂和盆中断裂。通过搜集前人地质、地球物理等研究成果,结合本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活动断裂路线调查,第四纪地质地貌填图、剖面测制和无人机三维地貌测量等工作,总结出阿坝断裂是受北西向东昆仑断裂和鲜水河断裂影响的左旋走滑断裂带,是由北缘左旋走滑兼逆冲性质沃隆宁钦断裂、盆中果尔库河左旋走滑逆断层和南缘阿柯河左旋走滑正断层组成的北西向展布的断裂带。北缘沃隆宁钦断裂和南缘阿柯河断裂是阿坝盆地的控盆断裂,既决定了盆地沉积物的来源和分布,也决定了阿坝盆地的构造地貌形态-北高南低、倾向南南西的非对称式断陷盆地。新生代差异性断块抬升导致了阿坝盆地基底在北东边界冲断层的一侧向上翘起,而靠近南西侧边界正断层的另一侧则向下陷,形成盆地南西侧偏移的沉降中心。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对比后,本文认为控盆断裂形成于中新世,左行走滑断裂活动期为早更新世。控盆断裂主要活动时期大致确定为晚更新世至今。在盆中F1果尔库河活动断层上测制了2条第四纪构造地质剖面,采集4件光释光测年样品,获得地层年龄分别为中更新世(164.7±14.6ka,151.0±16.3ka)和晚更新世(29.8±3.1ka,15.2±1.2ka),计算出阿坝断裂的滑动速率为2.043cm/ka、0.959cm/ka,反映出自中更新世以来,阿坝断裂活动逐渐减弱的特点。但是,阿坝一带的地震活动与鲜水河断裂带、玉树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且被认为晚更新世以来就不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在2008年发生的汶川Ms8.0级大地震也警醒了我们,加强活动断裂研究与监测不能掉以轻心,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左晓峰[10](2020)在《活动断裂对宁强县斜坡灾害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强县境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这些断裂对宁强县斜坡灾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勉县—阳平关断裂是宁强县境内最为主要的活动断裂,论文选择该断裂带对斜坡灾害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通过对研究区斜坡灾害发育特征的分析,应用信息量方法研究了各相关因素对斜坡灾害的影响大小,认为断裂构造对斜坡灾害的形成具有显着影响。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以及前人研究成果,从构造地貌、水系错断特征、以及断层露头等方面分析了勉县—阳平关活动断裂右旋走滑的运动特征,进一步明确了活动断裂与研究区斜坡灾害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模拟分析了勉县—阳平关活动断裂对宁强县斜坡灾害的影响,从应力、位移、塑性破坏区等方面分析了活动断裂对区域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最大主应力在断层端点、转折点、断层交汇部位以及东南部页岩区出现应力集中,断裂两侧最小主应力存在明显变化,下盘应力值大于上盘,断裂带两侧形成强烈的差应力,对斜坡体岩体结构造成不良影响,为斜坡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内力条件。沿着勉县—阳平关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地表均发生明显的位移错位,断裂两侧位移差由SW向NE逐渐减小,上盘位移量均大于下盘,改变断裂两侧斜坡坡度、坡向等影响斜坡灾害形成的因素。地表塑性破坏区主要沿着断层走向发育,地表主要发生剪切破坏,特别是勉县—阳平关断裂地表塑性破坏呈带状沿着断裂走向发育,且表现为上盘地表发生塑性破坏范围大于下盘,东南部页岩区塑性破坏严重,岩石风化程度严重,斜坡高差大,在降雨诱发下易发生斜坡灾害。在活动断裂对区域斜坡灾害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以宁强县凤凰街滑坡为例,研究了活动断裂对单体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层活动时断层处应力集中,应力方向发生明显偏转,滑坡安全系数明显降低。同时对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地震作用下滑坡位移量增大,滑体表面拉张应力增大,滑坡稳定性降低。

二、晋宁运动在东昆仑东段的表现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晋宁运动在东昆仑东段的表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4.1 氢氧同位素
    4.2 地热水的化学特征与成因
    4.3 微量元素与锶同位素
    4.4 水化学组成与地震的关系
5 结论

(2)东昆仑造山带西缘刀锋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主要岩浆事件岩石学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2章 东昆仑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东昆北构造带
        2.1.2 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
        2.1.3 东昆南构造带
        2.1.4 布青山-阿尼玛卿构造混杂岩带
        2.1.5 巴颜喀拉构造带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代—早古生代
        2.2.2 晚古生代
        2.2.3 中生代
        2.2.4 新生代
    2.3 区域侵入岩
        2.3.1 前寒武纪
        2.3.2 早古生代
        2.3.3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2.3.4 晚中生代-新生代
第3章 刀锋山地区地质特征
    3.1 大地构造位置
    3.2 地层
        3.2.1 东昆南构造分区
        3.2.2 布青山-阿尼玛卿构造分区
        3.2.3 巴颜喀拉构造分区
    3.3 岩浆岩
        3.3.1 火山岩
        3.3.2 侵入岩
    3.4 构造
        3.4.1 构造单元特征
        3.4.2 主断裂特征
第4章 岩石学特征
    4.1 沉积岩
    4.2 火山岩
    4.3 侵入岩
第5章 刀锋山地区岩石年代学特征
    5.1 采样位置和分析方法
    5.2 锆石U-PB同位素定年
    5.3 岩浆活动时限和期次划分
第6章 晚石炭世-早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1 采样位置和分析方法
    6.2 全岩元素地球化学
    6.3 锆石LU-HF同位素
第7章 岩石成因
    7.1 岩浆期后蚀变、地壳混染与分离结晶作用影响
        7.1.1 早二叠世基性火山岩
        7.1.2 中-晚二叠世中酸性火山岩
        7.1.3 晚三叠世侵入岩
        7.1.4 早侏罗世花岗岩
    7.2 碎屑岩沉积物再循环及沉积后蚀变影响
    7.3 二叠纪镁铁质-长英质岩石成因
        7.3.1 早二叠世玄武岩-安山岩
        7.3.2 中-晚二叠世流纹岩-英安岩
        7.3.3 晚二叠世高镁闪长玢岩
    7.4 晚三叠世镁铁质-长英质岩石成因
        7.4.1 辉绿岩
        7.4.2 二长花岗岩
    7.5 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成因
    7.6 沉积岩物源及其构造背景
        7.6.1 沉积岩成分分析
        7.6.2 晚石炭世-早三叠世碎屑岩碎屑锆石年龄分析
第8章 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球动力学过程探讨
    8.1 东昆仑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
        8.1.1 蛇绿岩对洋盆存在和演化时限的约束
        8.1.2 俯冲阶段岛弧岩浆记录对俯冲时限的约束
        8.1.3 俯冲相关沉积记录对俯冲时限的约束
    8.2 早中生代碰撞过程
    8.3 俯冲与碰撞构造体制转换时限约束
    8.4 大地构造演化过程简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
    1.1 区域地质概况
        1.1.1 地 层
        (1)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层区。
        (2)柴达木盆地地层区。
        (3)东昆仑地层区。
        1.1.2 构 造
        (1)褶皱构造。
        (2)大型变形构造。
        1.1.3 岩浆岩
        (1)侵入岩。
        (2)火山岩。
    1.2 成矿类型划分
    1.3 地球物理特征
        1.3.1 区域电物性特征
        1.3.2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1.3.3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2 典型矿床地球物理勘查进展
    2.1 夏日哈木镍铜矿床
    2.2 锡铁山铅锌矿床
    2.3 野马泉铁多金属矿床
3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3.1 存在问题
    3.2 发展方向
        (1)移动平台探测技术。
        (2)多分辨电磁探测理论与技术。
        (3)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联合反演技术。
        (4)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
4 结 语

(4)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1.1 北祁连-北阿尔金俯冲增生杂岩带
    1.2 柴北缘-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1.3 东昆仑北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杂岩带
2 祁连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3 化隆微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4“欧龙布鲁克地块”的组成、年代格架及其解体
5 柴达木地块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6 中阿尔金地块的组成及年代格架
7 讨论
    7.1 前寒武纪地块的早古生代再活化
    7.2 前寒武纪地块的亲缘性与塔里木、华南、阿拉善及华北陆块的对比
    7.3 超大陆再造及对原特提斯洋开启的限定
8 结论

(5)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环境与高原隆升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现状
        1.2.2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研究现状
        1.2.3 拟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
        2.1.1 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
        2.1.2 羌塘盆地
        2.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2.2 区域地层
        2.2.1 古近系
        2.2.2 新近系
        2.2.3 第四系
第3章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3.1 地层沉积特征
    3.2 岩石特征及矿物学特征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稳定同位素特征
    4.1 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4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2 碳、氧同位素特征
        4.2.1 实验结果及数据可靠性
        4.2.2 成岩蚀变分析
        4.2.3 古高程计算
        4.2.4 古湖泊环境
        4.2.5 古湖泊盐度
    4.3 硫同位素特征
        4.3.1 分析测试及实验结果
        4.3.2 硫同位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第5章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碎屑锆石研究及孢粉研究
    5.1 碎屑锆石研究
        5.1.1 样品及测试分析方法
        5.1.2 Th、U比值分析及锆石特征
        5.1.3 锆石测试分析结果
        5.1.4 年龄数据讨论
    5.2 孢粉研究
        5.2.1 样品采集及处理
        5.2.2 孢粉分析结果
        5.2.3 孢粉组合划分及气候特征
第6章 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演化及其对高原隆升的响应
    6.1 唢呐湖组沉积环境研究
    6.2 对高原隆升的响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

(6)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及变形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关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的认识及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选题依据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序列
    2.2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前新生代构造演化
    2.3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
    2.4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
第3章 大柴旦-宗务隆山南缘断裂
    3.1 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概述
    3.2 研究方法
        3.2.1 地貌填图和位错测量
        3.2.2 定年
    3.3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
        3.3.1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概述
        3.3.2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新活动性及断错地貌特征
        3.3.3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的滑动速率
        3.3.4 气候与构造在地貌演化中的作用
        3.3.5 小结
    3.4 大柴旦断裂
        3.4.1 大柴旦断裂概述
        3.4.2 地貌面分期解译
        3.4.3 大柴旦断裂中段断错地貌及运动性质研究
        3.4.4 断层滑动速率
        3.4.5 小结
第4章 宗务隆山山前褶皱
    4.1 柴北缘褶皱概述
    4.2 石底泉背斜
        4.2.1 石底泉背斜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年龄限定
        4.2.2 地貌面变形特征及变形速率
        4.2.3 讨论
        4.2.4 小结
    4.3 德令哈背斜
        4.3.1 德令哈背斜的地质地貌特征
        4.3.2 地貌面发育特征及年龄
        4.3.3 地貌面变形特征及变形速率
        4.3.4 德令哈背斜的侧向扩展
        4.3.5 小结
第5章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及讨论
    5.1 祁连山及邻区活动构造几何图像
        5.1.1 祁连山北缘逆冲系统
        5.1.2 柴达木盆地北缘逆冲系统
        5.1.3 左旋走滑系统
        5.1.4 右旋走滑系统
    5.2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地壳缩短速率及其在祁连山应变分配中的作用
    5.3 共和运动在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响应
    5.4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
    5.5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样式与动力学机制
        5.5.1 柴达木盆地北缘右旋走滑断裂的变形机制
        5.5.2 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北缘的构造变形模式及机制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黄河形成发育的研究历史
        1.2.2 黄河不同河段主要研究概况
        1.2.3 黄河形成的几种观点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步骤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势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植被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样品
    3.1 研究理论
        3.1.1 物源分析
        3.1.2 电子自选共振(ESR)定年
    3.2 测试方法
        3.2.1 碎屑锆石U-Pb年龄
        3.2.2 重矿物分析
        3.2.3 电子自旋共振(ESR)
    3.3 实验样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上游晚新生代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1 青海龙羊峡段古黄河河道的发现及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1.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1.2 古黄河河道的发现
    4.2 宁夏中宁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2.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2.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4.3.1 区域地貌-地质背景
        4.3.2 典型地层物源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青海龙羊峡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1.1 古黄河砾石层及相关地层的形成时代
        5.1.2 古黄河砾石层有关物源的讨论
    5.2 宁夏中宁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2.1 干河沟组的形成时代
        5.2.2 宁夏中宁段干河沟组的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3 内蒙古河套盆地段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
        5.3.1 采样阶地的形成时代
        5.3.2 物源分析与黄河发育的探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黄河及其他主要水系形成演化的启示
    6.1 对黄河形成演化的启示
    6.2 与长江形成发育有关研究的相互启发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本文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数据
    附表2 河套盆地段黄河T3阶地和T9阶地砾石层古流向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东昆仑地区沙松乌拉组物质来源及源区构造-热事件——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样品特征
2 分析方法
3 锆石特征及定年结果
4 讨论
    4.1 地层时代
    4.2 物质来源
    4.3 构造-岩浆事件恢复
5 结论

(9)川西阿坝断裂地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工作方法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三叠系地层
        2.2.2 新近系地层
        2.2.3 第四系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东昆仑断裂带
        2.3.2 阿万仓断裂
        2.3.3 玛多-甘德断裂
        2.3.4 鲜水河断裂带
        2.3.5 龙日坝断裂带
    2.4 区域岩浆岩
第3章 区域构造特征及分析
    3.1 区域地球物理及深部结构特征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1.2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
        3.1.3 区域大地电磁异常特征
        3.1.4 区域地震波速分布特征
    3.2 阿坝次级块体构造特征
        3.2.1 阿坝次级块体边界断裂带构造特征
        3.2.2 阿坝次级块体内断裂带构造特征
    3.3 综合分析
        3.3.1 阿坝次级块体边界断裂综合分析
        3.3.2 阿坝次级块体内断裂综合分析
第4章 阿坝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
    4.1 阿坝断裂带遥感解译标志
        4.1.1 遥感数据来源
        4.1.2 遥感数据处理
        4.1.3 活动断裂解译标志的建立
    4.2 阿坝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
        4.2.1 区域上阿坝断裂带展布特征
        4.2.2 研究区内阿坝断裂带展布特征
    4.3 阿坝断裂带几何特征
        4.3.1 北缘F4沃隆宁钦断裂
        4.3.2 盆中F1断裂
        4.3.3 南缘F2、F3阿柯河断裂
    4.4 阿坝断裂带地貌特征
        4.4.1 盆中F1断裂地貌特征
        4.4.2 南缘F2、F3阿柯河断裂地貌特征
        4.4.3 北缘F4沃隆宁钦断裂地貌特征
第5章 阿坝断裂带的形成及活动性分析
    5.1 阿坝盆地的形成
        5.1.1 阿坝盆地沉积物特征
        5.1.2 阿坝盆地的形成时代
    5.2 阿坝断裂带运动学特征
        5.2.1 盆中F1果尔库河断层
        5.2.2 南缘F2、F3阿柯河断层
        5.2.3 北缘F4沃隆宁钦断层
    5.3 阿坝断裂带滑动速率研究
        5.3.1 剖面测制及样品采集
        5.3.2 样品测试
        5.3.3 滑动速率的计算
    5.4 阿坝盆地演化及断裂带活动性分析
        5.4.1 阿坝盆地演化
        5.4.2 阿坝断裂带活动性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活动断裂对宁强县斜坡灾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活动断裂对斜坡形成、斜坡灾害分布影响研究
        1.2.2 活动断裂对斜坡应力分布及斜坡灾害的影响研究
        1.2.3 宁强县活动断裂对斜坡灾害的影响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条件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8 人类工程活动
3 研究区斜坡灾害发育特征及其与活动断裂的关系研究
    3.1 斜坡灾害类型
    3.2 斜坡灾害分布特征
    3.3 斜坡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3.3.1 信息量模型理论基础
        3.3.2 斜坡灾害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3.4 勉县-阳平关活动断裂特征及其对区域斜坡环境的影响
        3.4.1 勉县-阳平关断裂特征
        3.4.2 活动断裂对斜坡地貌的影响
        3.4.3 活动断裂对水系断错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勉县-阳平关断裂对区域斜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4.1 FLAC3D软件简介
    4.2 数值模型构建
        4.2.1 确定模型范围
        4.2.2 数值模拟技术路线
        4.2.3 边界条件及初始应力场确定
        4.2.4 模型材料参数确定
        4.2.5 模型计算及破坏准则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应力场分析
        4.3.2 位移场分析
        4.3.3 地表塑性破坏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勉县-阳平关断裂对单体滑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 滑坡背景
    5.2 滑坡基本特征
    5.3 活动构造对滑坡稳定性影响
        5.3.1 理论计算
        5.3.2 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晋宁运动在东昆仑东段的表现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玛多MS7.4地震地表破裂带与东昆仑断裂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 路畅,周晓成,李营,刘磊,颜玉聪,徐岳仁. 地震地质, 2021
  • [2]东昆仑造山带西缘刀锋山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主要岩浆事件岩石学依据[D]. 秦松.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3]柴达木盆地南缘和北缘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进展[J]. 潘彤,喻忠鸿,薛国强,刘红涛,周楠楠,孟军海.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3)
  • [4]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J]. 张建新,路增龙,毛小红,滕霞,周桂生,武亚威,郭祺. 岩石学报, 2021(01)
  • [5]北羌塘盆地唢呐湖组沉积环境与高原隆升响应[D]. 沈利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及变形模式[D]. 董金元.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20(03)
  • [7]黄河上游晚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分析与河流演化[D]. 李维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01)
  • [8]东昆仑地区沙松乌拉组物质来源及源区构造-热事件——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J]. 靳立杰,王继林,赵体群,周汉文,孙天河,李春稼,韩智昕,贾伟伟. 地质通报, 2020(07)
  • [9]川西阿坝断裂地质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D]. 崔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10]活动断裂对宁强县斜坡灾害的影响研究[D]. 左晓峰.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东昆仑东段晋宁运动的表现与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