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岁男孩唾液性激素水平的半跟踪研究

8-12岁男孩唾液性激素水平的半跟踪研究

一、8~12岁男孩唾液性激素水平半追踪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1](2020)在《基于神经化学指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辨识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神经发育性的疾病谱系,其发病率为1/59,是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目前ASD的病因尚不明确,早期干预能改善患者的行为但不能完全治愈,其前提是准确及时的发现,目前临床上主要是由专家参照诊断和筛查工具,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诊断筛查及预后评估,依赖于测评者的主观判断,客观性不足。基于生化指标的ASD辨识是新的取向之一。先期研究指向了遗传因素,但发现单基因对ASD患病的解释率较低,多基因(146个)用于辨识虽准,但检测成本太高。后续研究提出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激素、氨基酸、有机酸、氧化应激代谢物等作为识别指标。但已有研究多是探讨单个或某一类的几个指标,如此辨识有可能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整合与ASD有关的多系统的标志物成为了趋势。近年来研究发现,高达90%的ASD患者伴随肠道疾病。这促使人们重视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的交互作用在ASD中的作用。肠道菌群产生多种神经信号物质,如氨基酸、酚类等分子刺激肠神经系统的传入神经末梢,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及调控;在免疫反应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A)产生糖皮质激素,实现脑与肠道的双向交流。这些研究形成了微生物-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的概念。因此,本文基于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互作的原理,选取其中三类重要神经化学代谢物对甲酚、氨基酸类及HPAA糖皮质激素(皮质醇和可的松)为指标开展ASD的辨识与预后评估研究,包括以下内容:1、儿童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的应用研究使用聚苯乙烯纳米纤维为固相萃取填料,对尿液进行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目标物,得到皮质醇和可的松的线性范围为0.6-150 ng/m L和0.8-200 ng/m L;检出限为0.20 ng/m L和0.30 ng/m L;定量限为0.65 ng/m L和0.88ng/m L。招募50名ASD和58正常发育(TD)儿童,采集晨尿样本并检测,结果ASD组的皮质醇和皮质醇/可的松(RUCC)显着低于TD组,可的松无差异。分别对皮质醇和RUCC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C),皮质醇的灵敏度为0.845,特异度为0.800;RUCC的灵敏度为0.862,特异度为1.000,表明RUCC在ASD的筛查中有应用前景。2、儿童尿液氨基酸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的应用研究用醋酸纤维素(SFCA)针头过滤器净化尿样,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尿液氨基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色氨酸),线性范围为:0.1-100μg/m L,检出限为0.01-0.04μg/m L,定量限为0.05-0.2μg/m L。检测ASD与TD儿童的晨尿样本,发现ASD组几种氨基酸都显着低于TD组;分别用各氨基酸绘制ROCC,色氨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0.948,0.900);对各氨基酸进行二分(ASD/TD)Logistic回归分析,甲硫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对回归方程有贡献并可组合为新指标,该组合指标绘制的ROC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966和0.94,高于所有单个氨基酸,并接近或超过传统的筛查/诊断工具。向回归分析中增加皮质醇为自变量,得到新的回归方程和组合指标并绘制ROCC,灵敏度和特异度升至1.00和0.96,体现出多类指标联合辨识的优势。3、儿童尿液对甲酚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的应用研究以聚吡咯纳米纤维为固相萃取填料,对尿液进行前处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尿液对甲酚。检出限为0.1μg/m L,定量限为0.35μg/m L,线性范围为0.2-300μg/m L。检测ASD与TD儿童的晨尿样本进行,发现ASD组的尿液对甲酚含量显着高于TD组。用对甲酚数值绘制ROCC,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78和0.793。向回归方程中继续增加对甲酚,回归方程不变,对甲酚对辨识模型没有贡献。4、儿童尿液三类神经化学指标在ASD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招募3名ASD儿童开展执行功能训练,训练前后测量执行功能和神经化学指标,干预后儿童的执行功能有所改善,部分尿液氨基酸有明显提高,RUCC略上升,尿液对甲酚、皮质醇和可的松的变化趋势不明。体现出部分神经化学指标在预后评估中的潜在应用价值。5、神经化学指标辨识模型在人群中的验证研究招募73名健康婴儿和53名健康学龄前儿童为验证样本,采集晨尿样本并分析神经化学指标,带入三种辨识模型(RUCC辨识、多氨基酸联合辨识、氨基酸皮质醇联合辨识)中计算。在婴儿组,RUCC模型的准确率为0,多氨基酸联合模型和氨基酸皮质醇联合模型的正确率约为80%,在学龄前儿童组,三种辨识模型的正确率依次递增(均高于90%)。以上结果表明辨识模型的使用具有年龄限制,多类指标联合辨识体现出优势。

胡锦华[2](2017)在《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不断快速推进,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过敏健康的负面影响愈发显着。学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有害环境因素的防御能力较差,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环境污染的不利影响。因此,深入了解儿童居住环境污染状况,探索影响儿童过敏健康的环境风险因素已迫在眉睫。本研究围绕城市建筑室内环境与儿童过敏性疾病,采用问卷调查与入户实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建筑室内环境下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因素与客观污染参数,为儿童营造一个舒适而又安全的室内环境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首先,本研究参考国外关于室内环境与儿童哮喘、过敏性病症的成熟研究问卷,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特性制定了调查问卷表。采用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方法,对位于不同气侯地带的哈尔滨、北京、大连、上海、武汉和长沙等六城市中的912岁学龄儿童(小学四、五年级)展开了居住环境与儿童过敏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数据信息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最终共获得916份有效问卷,收集了我国六城市建筑室内环境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第一手基础资料。采用双变量的卡方检验,初步识别与儿童过敏性疾病有关联的环境因素;再采用多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深层分析影响儿童过敏健康指标的室内环境因素。问卷分析结果显示:(1)室内有发霉现象(比值比(OR):2.19,95%置信区间(95%CI):1.02-4.73,p<0.05)、室内有结露(水流)伴发霉现象(OR值:2.57,95%CI:1.06-6.24,p<0.05)、过去10年室内地板重新装潢(OR值:2.86,95%CI:1.22-6.75,p<0.05)、室内使用芳香剂(OR 值:2.50,95%CI:1.13-5.54,p<0.05)会显着增加儿童呼吸道过敏的患病风险。(2)过去10年室内地板重新装潢(OR值:2.36,95%CI:1.27-4.374,p<0.01)、儿童卧室制冷使用空调(OR值:2.13,95%CI:1.20-3.78,p<0.01)和开窗通风理由(室内有建材异味)(OR值:2.59,95%CI:1.37-4.89,p<0.01)会显着增加儿童花粉症的患病风险。(3)过去10年室内墙壁重新喷漆(OR值:2.38,95%CI:1.25-4.52,p<0.01)、儿童卧室制冷使用空调(OR值:2.03,95%CI:1.15-3.56,p<0.05)、开窗通风理由(室内有建材异味)(OR值:2.53,95%CI:1.33-4.80,p<0.01)会显着增加儿童某种过敏疾病的患病风险。然后,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各城市选取10名近两年内患“持续性咳嗽”、“持续性痰多”、“呼吸道过敏”、“花粉症”、“湿疹”、“现患某种过敏症状”等症状中至少一个症状的儿童(定义为病例组)和近两年内完全健康,未有病例组中所列出的任何疾病症状的儿童(定义为对照组),对其住宅室内热湿环境及其客观污染参数进行详细测定。测定内容包括: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PM2.5、甲醛、乙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浮游真菌和堆积真菌。测试采样时间为2013年夏(秋)季和冬(春)季。通过对长沙市秋、冬季住宅室内污染状况与相关污染参数限值标准比较,发现PM2.5、TVOCs、DBP、DEHP、枝孢属、青霉属和曲霉属是影响长沙地区儿童过敏健康的风险因素。不同城市因气侯、住宅特性等的不同,室内污染参数存在差异性。基于暴露测量、暴露参数和儿童日常时间安排调查结果,定量评估了室内甲醛、乙醛、PM2.5、TVOCs和SVOCs经儿童皮肤、呼吸道等途径的暴露总剂量。对各城市儿童住宅环境下的污染物总暴露量进行了横向比较。最后,基于污染损失率法,建立了儿童住宅室内环境下甲醛、TVOCs、苯、甲苯和浮游真菌的综合损失模型,对长沙市儿童住宅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本研究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估了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因素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健康影响,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从而达到减少儿童在居住环境下的健康风险的目的。

管佩钰[3](2016)在《重庆市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体格和体脂变化与青春发动时相关系的追踪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前瞻性追踪调查设计,对重庆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分析体格和体脂指标在不同青春期发育阶段(青春发动开始前,青春发动时相提前,青春发动适时和青春发动时相延迟)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青春发动时相的关联,以探究重庆市儿童青少年在不同青春发动时相以及青春期发育前后的体格与体脂生长模式,为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11月抽取重庆市九龙坡区城、乡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学校,每所学校以小班为单位整群抽取。女生抽取小学二年级和三年级、初一、初二为对调查对象,男生抽取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初一、初二为调查对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35个班,同时剔除患有先天畸形、遗传性或代谢性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慢性疾病者。对抽取的调查对象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频率为每6个月一次,第一次随访调查于2015年6月进行,第二次随访调查于2015年11月进行。三次调查均进行了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和腹部皮褶厚度)、性发育水平的调查(包括女生乳房发育情况、男生睾丸容积和阴毛的检查),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被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女生月经初潮情况等。结果:基线调查共抽取调查对象1447人,其中男生776人(53.6%),女生671人(46.4%)。调查对象的年龄阶段为717岁,平均年龄为(11.4±2.4)岁。(1)女生乳房发育Ⅱ期的平均年龄为9.78岁,月经初潮平均年龄12.32岁。男生睾丸发育Ⅱ期的平均年龄为11.50岁,阴毛发育Ⅱ期的平均年龄为12.62岁。(2)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组超重率(19.6%)显着高于非提前组(8.0%)(?2=12.000,p=0.002);提前组肥胖率(21.4%)显着高于非提前组(2.3%)(?2=44.488,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体重存在正相关(r=0.312,p<0.001);男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组超重肥胖率与非提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女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组的体成分指标均高于青春发动适时组,并且青春发动时相适时组的体成分指标均高于青春发动延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组的瘦体重(46.718±1.186)高于青春发动适时组(42.114±0.437)并且高于青春发动延迟组(37.899±0.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最后一次追踪调查的人数为1386人,随访率为95.78%。年龄阶段为818岁,平均年龄为(12.32±2.37)岁。其中男生739人(53.32%),女生647人(46.68%)。(1)男生青春期发育启动年龄越迟,身高越高(f=39.303,p<0.001);启动年龄越迟,体重越重(f=10.806,p<0.001),瘦体重值也越高(f=15.649,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男生身高、体重、瘦体重与青春期发育启动年龄存在正相关(p<0.001),而腹部皮褶厚度与发育启动年龄存在负相关(r=-0.123,p=0.033)。女生青春期发育启动的年龄越迟,身高越高(f=0.720,p<0.001)、体重越重(f=0.521,p<0.001),瘦体重也越重(f=0.640,p<0.001),而发育启动年龄越迟,上臂部(f=3.160,p=0.004)、肩胛部(f=2.321,p=0.028)、腹部的皮褶厚度(f=2.281,p=0.030)以及体脂率(f=15.257,p<0.001)的值越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生身高、体重、瘦体重与青春期发育启动年龄存在正相关(p<0.001);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体脂率及瘦体重与发育启动年龄存在负相关(p<0.05)。(2)男生青春期发育启动前身高预测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or值为1.090(1.0301.153);女生青春期发育启动前身高和腹部皮褶厚度预测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or值分别是1.155(1.0621.255)、1.274(1.0051.615)。(3)对于在基线调查时已经发育的个体,在随访过程中,女生青春发动提前组的上臂部皮褶厚度比适时组增加值高0.667mm(t=2.019,p=0.044),肩胛部皮褶厚度比适时组增加值高0.705mm(t=2.380,p=0.018),腹部皮褶厚度比适时组增加值高0.654mm(t=2.061,p=0.040);女生青春发动时相适时组的身高比延迟组增加值低1.132cm(t=2.825,p=0.005),但适时组的体重比延迟组增加值高1.413kg(t=-2.772,p=0.006),适时组上臂部皮褶厚度比延迟组增加值高0.644mm(t=-2.491,p=0.013),适时组的瘦体重比延迟组增加值高1.428kg(t=-3.660,p<0.001)。男生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组的腹部皮褶厚度比适时组增加值高0.941mm(t=2.105,p=0.036),适时组的身高比延迟组增加值高1.347cm(t=-3.129,P=0.002),适时组的体脂含量百分比(%BF)比延迟组增加值高0.596%(t=-2.369,P=0.018)。结论:本研究发现,重庆市女生乳房发育及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呈现出晚于其他地区的现象,男生睾丸及阴毛发育平均年龄分别呈现晚于和早于其他地区的现象。重庆市女生超重、肥胖与体成分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相关联,男生瘦体重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相关联。青春期发育启动开始前处于较高身高水平的男生更容易较早地启动青春期发育,处于较高身高和腹部皮褶厚度水平的女生更容易较早的启动青春期发育。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会导致男女生体格和体脂水平增加幅度更大。

马磊[4](2016)在《个体特质与生物标志物应激反应模式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激是机体对环境刺激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应激对健康、行为及工作效率的影响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职业卫生问题之一,所以评价应激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均可以使人体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反应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认知能力的改变。有文献研究表明,情绪稳定性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对个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既有认知评价、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等个性因素,也有生理学基础。随着近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研究工作者对应激认识从早期的现象观察和描述,逐渐发展为从“心理-神经内分泌-行为”多学科多角度,更加系统全面地揭示应激的生理与心理响应特征,及应激对大脑、心理与行为活动影响的深层机制。应激生物标志物检测研究一直是生理学、医学、运动学、心理学研究等所关注的重点。深入研究基于应激标志物的评估方法及应激响应规律,对预防各类应激损伤有重要意义。目前,应激评估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电生理、生化及脑成像检测法等多种方法。其中,基于生化检测的评估方法具有客观、准确的优点。但是,对生物样本中的神经活性物质进行定量分析需要非常灵敏、精密的分析方法,这已成为相关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选取无创样本唾液,并以唾液α一淀粉酶和皮质醇等为目标物,深入探究其作为应激标志物在认知神经科学等相关研究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主要内容的研究工作:(1)应激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及优化;(2)多参数评价应激对小鼠脑与行为的影响;(3)运动对应激标志物的影响初步研究;(4)多参数评价人体心理应激研究;(5)个体特质在心理应激中的调节作用;(6)应激对注意调控能力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一、应激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及优化(1)生物标志物快速检测技术的构建及优化①化学发光免疫法快速测定前白蛋白方法的建立:将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磁颗粒(MBs)通过戊二醛偶联抗体(Nb1),所形成的免疫磁珠(MB/PEI/Nb1)能够特异的结合前白蛋白(PA)形成免疫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与包被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检测抗体(Nb2)的SiO2纳米粒子(HRP-SiO2-Nb2)形成免疫夹心复合物(MB/PEI/Nb1-PA-Nb2/SiO2-HRP)。复合物中的HRP催化鲁米诺、对碘苯酚(PIP)及H2O2反应,提高化学发光(CL)信号。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1μgL-1,线性范围0.05到1000μg L-1,完成整个操作只需40分钟。②六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的优化:6种目标物分别为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3,4二羧基苯乙酸(DOPAC)、3-甲基-4-羟基苯乙二醇(MHPG)、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5-HIAA),采用CosmosilC18 (4.6x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1mol/L的醋酸钠溶液:甲醇(体积比5:95),pH为6,其中含0.2m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流速2.0 mL/min;在2-300pmoL范围内,目标物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0.999),每种神经递质的回收率为95%-102%。优化后的方法适用于脑组织不同区域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检测。③唾液α-淀粉酶(sAA)流动注射分析方法优化:在本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优化条件,建立了更加快速、简便的sAA流动注射光度测定法。该方法测定一个样本的周期仅为34秒,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精密度高,避免人工操作上时间控制不当所导致的测定差异大的缺点。④其他检测方法的建立:基因检测方法、近红外脑成像检测技术。(2)应激模型的构建及优化应激模型是研究应激与神经内分泌、行为关联性的重要手段。因为大部分研究都是建立动物模型,因此人类数据有限,但啮齿类动物和非人灵长类的一些研究数据,可以应用于人体模型。通过文献总结,我们分别建立了针对动物和人体应激相关的模型,包括小鼠应激模型和人体应激模型。(3)应激评价方法的构建为了考察应激对机体的影响,本课题选择了多种实验范式以测评动物及人体行为。针对小鼠的有:高架十字迷宫、摄食抑制行为、强迫游泳实验、社交行为实验;针对人体的有:Stroop实验、心算评价、眼动实验等。二、多参数评价应激对小鼠脑及行为的影响束缚应激是研究早期事件对行为改变广泛应用的模型之一。但是束缚应激能否引起社交焦虑行为,运动是否能够起到有效干预作用尚存有争议。因此,我们对1月龄小鼠分别进行了每天两小时,共两周的束缚应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控制组,束缚应激小鼠(出生后28天-37天)焦虑和抑郁行为明显提高。此外,束缚应激小鼠行为改变还伴随其海马HDACsmRNA表达和不同脑区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有氧锻炼有效的缓解了束缚应激导致的单胺类神经递质、HDACs mRN A表达和多种行为的改变。研究结果说明束缚应激会导致社交及情绪相关行为的改变,而运动干预会起到缓解作用。三、运动对应激标志物的影响初步研究本文主要探讨儿童在运动应激条件下,sAA活力指标的变化规律,考察其作为一种客观的评价运动应激的生物学参数的可能性。被试为120名小学生。在运动应激条件下,采集他们测试前30分钟、测试结束后即刻及测试结束休息30分钟后的唾液样品。利用流动注射法测定sAA的浓度。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被试的sAA水平在运动应激的不同阶段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但在不同年级分组之间明显存在个体差异;结合问卷分析,我们推测sAA活力水平可能受到人格对应激的评估和调节作用。流动注射快速测定sAA的方法在客观评价运动应激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四、多参数评价人体心理应激研究探讨在心理应激压力下,sAA指标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考察其作为一种客观的评价心理应激的生物学参数的可能性。被试为44名研究生(男女生各22名),年龄为23-27岁。在Stroop测试、心算测试心理应激条件下,采集他们测试前10分钟、测试结束时以及测试结束休息10分钟后的唾液样品。利用流动注射法测定sAA的浓度。结果显示被试的sAA水平在心理应激实验时明显变化,也表明流动注射快速测定sAA的方法可用于客观评价心理应激。五、个体特质在心理应激研究中的调节作用为了验证TPQ问卷中的3个人格维度是否与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相关,我们招募了64名健康本科学生,通过填写TPQ问卷,将全部被试分别分为猎奇(NS)、危害避免(HA)及奖赏效应(RD)值高低不同的两组。所有被试均参加Stroop联合心算的应激测试并测定心率变异性和sAA指标,统计分析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表明:①高NS组Stroop完成数量显着高于低NS组;高NS、HA组Stroop测试平均反应时显着高于低NS、HA组。②Stroop测试后sAA活力水平显着高于测试前的安静值;心算后高HA组的sAA水平显着高于低HA组。③心率变异性中的Stroo P前均一化低频成分Stroop前(LFnul),均一化化高频成分(HFnul),低频/高频(LF/HF1), srtoop后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均一化化低频(HF2)、心算后即刻高频成分(HF3),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3)等指标高NS、RD组显着高于低NS、RD组。结果显示不同人格维度与sAA活力和心率变异性参数间存在相关性,对人格的生物基础提供了理论支持。结果说明TPQ人格中的猎奇和奖赏维度可能是影响应激响应特征的重要调节因子。六、应激对注意认知调节能力的影响视觉注意的认知调控常用于运动员技战术的日常训练,但在比赛中采用这种策略却很难奏效。本研究深入探索了高水平重剑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在面对模拟对手进攻时视觉注意线索的变化特点。学生组随机分为应激组和控制组,应激组接受冷水刺激。刺激后,检测所有被试对模拟对手进攻的视觉注意眼动规律,并检测sAA及唾液皮质醇指标。结果发现,专业运动员有更高效的首注视点注意效率。应激降低了普通大学生视觉注意的认知调节能力。唾液应激标志物可以作为评价不同特质个体视觉注意控制能力的潜在指标,评价注意认知调节水平。

上官芳芳,施建农[5](2016)在《812岁男孩的支配性与睾酮水平和父母教养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812岁男孩的支配性特质与睾酮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从山西某两所小学1569例小学生中,通过智力测验选取得分分布接近总体的男孩170例,使用儿童人格问卷及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测量支配性和父母教养方式,酶免疫法测定唾液睾酮水平,共获得有效唾液样本与问卷154例(8岁组49例,10岁组49例,12岁组56例),每组男孩的智力测验分数呈正态分布。结果:相关分析发现各年龄组中睾酮水平与儿童人格问卷的支配性得分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8岁组,r=0.15,P>0.05;10岁组,r=-0.04,P>0.05;12岁组,r=-0.13,P>0.05)。12岁组中,儿童人格问卷的支配性得分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母亲惩罚严厉和母亲拒绝否认得分呈正相关(r=0.33、0.31,均P<0.05);男孩睾酮水平与母亲拒绝否认得分呈负相关(r=-0.33,P<0.05)。结论:812岁男孩的支配性特质与睾酮水平可能没有相关,但可能与母亲的专制教养行为(惩罚严厉、拒绝否认)有关,专制教养行为越多,支配性特质可能越强。

窦亚兰[6](2016)在《新疆36岁儿童个体脂肪重聚年龄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新疆36岁儿童定期进行生长发育指标测量的随访调查,获得该群体儿童个体脂肪重聚(Adiposity Rebound,AR)年龄,分析儿童个体AR发生时间与其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影响个体AR提前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AR年龄对儿童肥胖的预测价值及健康意义,以期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为早期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440)组成部分,前期于2014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新疆四地区5 992名39岁儿童进行横断面体格发育调查,获得新疆儿童群体AR年龄为4.80岁。对其中小于7岁的儿童在每年4月及10月进行两次身高体重测量的随访,共随访三次,追踪其BMI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父母填写问卷调查获得儿童家庭状况、出生情况、父母BMI等信息;应用SAS9.3软件对随访数据进行广义相加模型拟合,获得每名儿童个体AR年龄,定义个体AR年龄小于群体AR年龄的儿童为个体AR发生时间过早儿童(<AR),大于其的为个体AR时间较晚儿童(>AR),应用SPSS 17.0软件对<AR组和>AR组儿童的BMI超重/肥胖率进行?2检验,生长发育指标变化采用sx?表示,并进行t检验,对影响儿童个体AR过早发生及AR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随访630名儿童,其中维吾尔族(维族)儿童236人,汉族儿童231人,哈萨克族(哈族)儿童163人;男童309人,女童321人。随访儿童个体AR年龄多发生于5岁,<AR组儿童为248人,>AR组为382人,两组随访儿童中,其两次随访点的BMI超重/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儿童中有10.5%的儿童BMI分级由正常转变为超重或肥胖,>AR组儿童中仅有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随访儿童BMI和体重的月增长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哈族儿童相对于维族儿童(OR=2.776,95%CI:1.4445.336),家庭月收入高(OR=1.949,95%CI:1.2293.091),4个月前母乳喂养相对于非母乳喂养(OR=0.529,95%CI:0.3020.925),是儿童个体AR过早发生的影响因素;AR发生过早是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不同模型下OR值分别为4.213,3.182和3.370。结论:AR年龄具有预测儿童肥胖价值,儿童过早发生AR会增加其肥胖的风险。本研究结果提示儿童个体AR发生时间与其超重/肥胖情况相关,AR发生过早的儿童BMI超重/肥胖率高于AR发生晚的儿童,并更可能会使儿童BMI分级发展为超重或肥胖。儿童民族、家庭月收入、4个月前母乳喂养是儿童个体AR提前发生的影响因素。AR年龄可为早期对儿童进行干预提供正确指导参考,从而预防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发生,促进儿童群体健康。

南彦武[7](2015)在《静心止动方“从心论治”抽动障碍的文献及临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中医药疗法对抽动障碍预防治疗现状和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现状的研究,完善对抽动障碍的认识,为临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研究TD患儿血清中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在经静心止动方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与非TD儿童相关血清指标水平进行比较,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报道,探究TD患儿可能存在的性激素比例失调和皮质醇分泌失调方面的病理改变和症状缓解时该指标所发生的变化,并借此探索TD发病的内在机制。3.通过研究TD患儿血清中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在经静心止动方治疗后的变化,揭示该方治疗TD的作用靶点,结合文献研究,验证“从心论治”的辨证思路,也为将来该方进一步提高疗效寻找新的突破点。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符合抽动障碍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的初诊病人30例,年龄在5-13岁,就诊之前未使用过中、西药治疗,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做脑电图、肝肾功、尿常规检测。入组患儿均使用静心止动方加减治疗,连续随访时间为6个月。期间每隔一个月复查尿常规,每三个月复查肝肾功。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对所有入组患儿的初诊症状、体征进行评测;同时采集所有患儿初诊及疗后6个月的静脉血2m1,4000rpm离心10分钟后收集上层血清,分装后于-80℃超低温保存至检测。检测时睾酮、雌二醇、皮质醇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在广安门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完成;检测过程中,设有严密的质量监控程序。检测结果与同期来自儿科门诊的26例非抽动障碍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完成。结果:1.30例TD患儿经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测评后,结果显示:其中为26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2.TD组患儿较非TD组儿童血清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均显着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TD组患儿经过6个月静心止动方治疗后,血清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均较疗前显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非TD组儿童相比,这些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4.血清中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均与疗前评分无直接线性关系(P>0.05),水平变化与减分率均无直接线性关系(P>0.05)。结论:1.TD患儿较非TD儿童血清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显着降低,其水平变化与减分率无直接线性关系。经静心止动方治疗后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表现出明显升高,对血清睾酮、雌二醇、皮质醇水平的调节可能是静心止动方治疗TD的作用机制之一。2.静心止动方治疗TD疗效显着,从而说明了导师“从心论治”思路的科学性,验证了该方镇心安神,疏肝理肺治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陆青云[8](2014)在《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认知控制和肥胖关系的2年队列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升高,造成了他们进入成年早期就会面临慢性代谢紊乱风险的增加。现有的流行病学已经表明慢性心理社会应激和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研究认为慢性应激可促进过度饮食和体重增加,一部分原因是生理机制的失调,包括应激下皮质醇等生物标志的分泌增加可引起身体对能量需求的增加,导致大脑信号对糖和脂肪等食物卡路里摄入的需求,与此同时,长期慢性应激暴露使大脑和自我认知控制能力相关的中心区域功能活动受损,而控制卡路里的摄入和体重的增长需要自我认知控制能力,因此本研究主要评价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对BMI变化的预测作用以及慢性心理社会应激如何通过影响认知情绪控制能力而促进肥胖的发展,并尝试从神经心理学角度去验证应激应答—认知控制网络和肥胖的相关关系。目的阐明慢性心理社会应激是否促进青少年肥胖的发展以及认知控制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作用。具体目的包括:①通过随访研究评价慢性心理社会应激对青少年BMI的影响:②探讨认知情绪控制在慢性应激致青少年BMI增加中的中介作用;③从神经心理学角度验证应激应答—认知控制网络和肥胖关系。方法研究一的对象为徐州城区初一和高一年级的中学生,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于2011年9月分别在徐州城区选取10所中学(5所初中,5所高中),以所有在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2年的随访研究。基线收集人口统计学、社会心理应激、情绪症状和生活行为方式等信息,采用青少年多维生活事件量表(Multidimensional Life Events Rating Questionnaire, MLERQ)作为社会心理应激暴露测定,该量表包括家庭生活事件、学校生活事件、同伴关系、两性关系及健康成长五大维度,基线调查共获得5473名中学生(男性2841名,女性2632名)完整数据资料。2013年9月获取第二轮体格检查数据,队列研究共获得完整数据资料4316名(其中男性2171名,女性2145名)。研究二对在随访研究中体重增加的超重肥胖青少年,并同时获取基线的认知情绪控制信息,使用认知情绪控制量表(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CERQ)作为评价认知情绪控制的工具,用来作为应激致BMI增加的中介因素的评价。研究三选取初中女性青少年39人,其中肥胖组20人,同时选取同龄(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3个月),身高相近(相差不超过±3cm),同班级,青春发育等级相当的正常体重者19人。使用特里尔社会应激实验(Trier Social Stress Test for Children, TSST-C)作为心理应激源,测定应激前后皮质醇反应度,同时使用自我控制实验室任务—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 DD)实验程序来评价青少年延迟满足能力。结果基线调查中女性青少年慢性应激总分和BMI-Z分在控制了年龄、青春发育等级、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活行为方式等协变量后相关性依然显着。随访研究表明基线超重肥胖的女性青少年应激总分和随访BMI-Z分增加相关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在男性中,基线调查中应激总分和BMI-Z分的相关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随访研究显示无论在体重正常或超重肥胖组,应激总分和随访BMI-Z分变化的相关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女性青少年暴露于慢性应激下可致2年后体重的增加,而高水平慢性应激可使正向认知情绪控制能力下降,从而会导致2年后BMI的增加,提示认知情绪控制能力在应激致BMI增加中的中介作用。肥胖组女性青少年和正常体重组相比具有更高的皮质醇反应度和更低的延迟折扣率,同时,肥胖组青少年皮质醇反应度高者延迟折扣率更低,两者呈显着负相关,且相关性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在体重正常组两者相关性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心理社会应激暴露可导致青春期超重肥胖女性未来的BMI增加,女性超重肥胖青少年为慢性应激心理社会致体重增加的易感人群。同时结果也显示认知情绪控制在超重肥胖青少年慢性应激致体重增加中的中介效应(即慢性社会心理应激—认知情绪控制—BMI),提示在这些人群中进行认知情绪干预以控制未来体重增长非常必要。最后,研究从神经心理学角度验证了应激应答—认知控制网络和肥胖关系,提出了肥胖青少年中HPA轴高活动性可影响延迟折扣水平(即延迟满足能力),以此推测应激应答系统的过敏性可能导致对美味高能食物需求的控制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能量摄入过多使体重增加。

李静[9](2013)在《Tourette综合征患儿血清睾酮和催乳素的水平及相关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①检测Tourette综合征(TS)儿童血清睾酮和催乳素水平,初探内分泌因素在TS中的作用;②评估分析TS儿童的临床状况及行为特征与上述内分泌激素的关系及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检测31例TS组儿童和30例正常组儿童的血清睾酮和催乳素水平,两组被试完成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估TS儿童的抽动严重程度,同时调查评估TS儿童的病程、是否共患ADHD等临床状况。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儿童数据,通过t检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病例组儿童不同临床状况下的血清睾酮和催乳素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对病例组儿童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两组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养育类型、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儿童CBCL行为量表评分比较,TS组儿童在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思维问题、注意问题、攻击行为、内向行为、外向行为及行为总分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儿童内分泌激素检测结果比较:TS组儿童睾酮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组儿童催乳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④病例组儿童不同抽动严重程度的分组比较:中重度抽动组睾酮水平与轻度抽动组、中重度抽动组催乳素水平与轻度抽动组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⑤病例组儿童是否共患ADHD的分组比较:TS共患ADHD组催乳素水平高于单纯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共患ADHD组睾酮水平与单纯TS组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⑥病例组儿童睾酮、催乳素与年龄、临床、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睾酮与年龄正相关(rs=0.356,P<0.05),与病程正相关(rs=0.555,P<0.05);余未见相关性(P>0.05)。⑦病例组儿童睾酮、催乳素与CBCL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睾酮、催乳素与CBCL行为问题各因子及总分均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①TS儿童的睾酮水平高于正常儿童;且与年龄、病程有关,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睾酮水平增高越明显。②TS儿童的催乳素水平与正常儿童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但TS共患ADHD儿童的催乳素水平较单纯TS儿童增高。③TS儿童存在明显且广泛的行为问题,但TS儿童的行为与睾酮、催乳素未见相关性。

王磊[10](2013)在《马鞍山市出生队列的建立与出生结局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马鞍山市出生队列,系统收集与评价孕前和孕早期、中期和晚期职业和生活环境因素、个人饮食与行为因素、病原生物感染、化学与物理因素、心理社会应激、家族不良妊娠和出生缺陷史信息,获得自然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围生期死亡、活产儿以及婴幼儿出生缺陷信息,为探讨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对妊娠结局和儿童发育之间关联奠定基础。方法本次研究是中国安徽出生缺陷与儿童发育队列研究的一部分,分别选取安徽省马鞍山市四家保健机构设置调查点,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于2008年10月到2010年10月期间对前来建立围产保健手册和孕期体检的5084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填写《孕产期母婴健康记录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孕妇及其丈夫的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夫妻双方孕前半年的环境暴露情况、孕妇孕早期的环境暴露情况,以及出生结局等;出生后的婴幼儿在马鞍山市保健机构进行“4-2-1”体检。孕妇和儿童体检均由专门的执业医师负责完成。体检过程中如遇出生缺陷情况,则需填报《以人群为基础出生缺陷监测出生缺陷儿登记卡》,用于收集出生缺陷信息。结果孕产妇平均年龄为26.8岁(1949岁),平均身高为161.2厘米(141178厘米),平均体重为52.5千克(3690千克)。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低于18.5的占23.2%(1178/5076),城镇户口占77.1%(3915/5076),83.8%居住在市区(4254/5076),20.6%(1045/5077)的孕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1.9%(2127/5075)的孕妇家庭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父亲的平均年龄为29.5岁(1953岁),27.3%(1389/5084)的父亲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孕晚期时有202名孕妇失访,队列中剩余4882名孕妇,包括双胎妊娠66人,单胎妊娠4816人。随访获得出生结局4948例,其中活产占96.9%(4797/4948),自然流产占1.9%(92/4948),死胎占0.6%(29/4948),死产占0.1%(6/4948),治疗性引产占0.4%(20/4948)。4797例活产儿中,有4669例单胎,单胎活产儿中早产率为3.5%(161/4620),低出生体重率为1.7%(78/4641),小于胎龄儿率为3.0%(139/4612),过期妊娠率为1.5%(69/4620),巨大儿率为11.1%(513/4641)。本次研究共获得4948例出生结局,排除92例自然流产后,在4856例结局中共发现295例出生缺陷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0.75‰(295/4856)。单胎中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7.66‰(280/4856),双胎中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09‰(15/4856);男性中出生缺陷发生率为30.89‰(150/4856),女性中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2.24‰(108/4856),性别不清中出生缺陷发生率为7.61‰(37/4856);295例出生缺陷儿中共发生不同类型缺陷次数307次,其中1例儿童出现3种缺陷,10例儿童出现2种缺陷,单发性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8.48‰(284/4856),多发性出生缺陷发生率为2.27‰(11/4856)。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共发生23次,发生率为4.74‰(23/4856);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共发生25次,发生率为5.15‰(25/4856);循环系统先天畸形共发生50次,发生率为10.30‰(50/4856);唇裂和腭裂共发生7次,发生率为1.44‰(7/4856);消化系统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共发生5次,发生率为1.03‰(5/4856);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共发生12次,发生率为2.47‰(12/4856);泌尿系统的其他先天性畸形共发生6次,发生率为1.24‰(6/4856);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畸形和变形共发生80次,发生率为16.47‰(80/4856);染色体异常共发生5次,发生率为1.03‰(5/4856);其他先天异常共发生94次,发生率为19.36‰(94/4856)。主要出生缺陷类别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先天异常占31%(94/307),肌肉骨骼系统先天性畸形和变形占26%(80/307),循环系统先天畸形占16%(50/307),眼、耳、面和颈部先天性畸形占8%(25/307),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占7%(23/307),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占4%(12/307),唇裂和腭裂占2%(7/307),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占2%(6/307),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占2%(5/307),染色体异常占2%(5/307)。结论本研究是国内首个以研究孕期环境暴露对出生缺陷及儿童生长发育影响为目的的出生队列研究,通过对马鞍山市出生队列的建立和维护,本研究完整收集了出生队列中母亲孕期各种环境暴露以及儿童出生结局信息,同时这种以人群为基础的调查研究方法准确、真实地反映了马鞍山地区主要的出生缺陷信息,动态观察了主要出生缺陷发生情况,通过此次出生队列研究的开展,为我国今后的类似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环境与优生监测和评价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为评价孕前和孕期环境因素暴露与出生缺陷、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病因关联提供了数据资料,为政府部门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及其卫生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8~12岁男孩唾液性激素水平半追踪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12岁男孩唾液性激素水平半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神经化学指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辨识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孤独症谱系障碍概述
    1.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工具
        1.2.1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1.2.2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和筛查工具
    1.3 基于生化指标检测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识别与评估
        1.3.1 已有研究回顾
        1.3.2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关系
    1.4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相关神经化学标志物
        1.4.1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标志物
        1.4.2 氨基酸类物质
        1.4.3 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对甲酚
        1.4.4 上述三类目标物的检测方法
        1.4.5 尿液样品前处理方法
    1.5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儿童尿液中皮质醇和可的松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分析方法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和表征
        2.2.3 电纺纳米纤维固相萃取柱的装填与使用
        2.2.4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条件及尿液样本分析
        2.2.5 方法学验证
    2.3 尿液皮质醇与可的松分析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MRM图
        2.3.2 工作曲线和灵敏度
        2.3.3 准确性和回收率
        2.3.4 基质效应
        2.3.5 与已有方法对比
    2.4 ASD儿童与正常发育儿童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的分析
        2.4.1 被试和样本
        2.4.2 数据分析
        2.4.3 被试特征与ABC量表得分
        2.4.4 ASD和TD儿童尿液皮质醇和可的松水平
        2.4.5 晨尿皮质醇、可的松、RUCC与 ABC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2.4.6 皮质醇和RUCC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2.4.7 分析结果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儿童尿液中氨基酸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尿液氨基酸分析方法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样品前处理
        3.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及方法学参数
        3.2.4 高效液相色谱图
    3.3 ASD儿童和TD儿童尿液氨基酸的分析
        3.3.1 被试和样本
        3.3.2 数据分析
        3.3.3 ASD儿童和TD儿童的尿液氨基酸水平
        3.3.4 晨尿氨基酸与ABC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3.3.5 单个氨基酸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3.3.6 多氨基酸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3.7 多氨基酸联合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3.3.8 与已有诊断/筛查工具对比
    3.4 氨基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指标的ASD辨识模型
        3.4.1 尿液氨基酸与皮质醇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4.2 氨基酸与皮质醇联合指标的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儿童尿液中对甲酚检测及其在ASD辨识中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尿液对甲酚分析方法建立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与PFSPE器件
        4.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4.2.4 前处理条件优化
        4.2.5 方法学验证
    4.3 尿液对甲酚分析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纳米纤维选用与表征
        4.3.2 样本前处理条件优化结果
        4.3.3 尿液对甲酚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图
        4.3.4 方法学参数
        4.3.5 与已有前处理方法对比
    4.4 ASD儿童与TD儿童尿液对甲酚分析
        4.4.1 被试和样本
        4.4.2 数据分析
        4.4.3 ASD和TD儿童尿液对甲酚水平
        4.4.4 尿液对甲酚与ABC量表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4.4.5 尿液对甲酚的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4.4.6 基于MGBA三类神经化学指标的识别模型
    4.5 神经化学指标在ASD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4.5.1 被试与样本
        4.5.2 ASD儿童干预前后执行功能与注意力
        4.5.3 ASD儿童干预前后糖皮质激素改变
        4.5.4 ASD儿童干预前后尿液氨基酸
        4.5.5 ASD儿童干预前后尿液对甲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神经化学指标的辨识作用在其他人群中的验证
    5.1 前言
    5.2 在婴儿中的测试
        5.2.1 被试与样本
        5.2.2 数据分析
        5.2.3 婴儿尿液神经化学指标分析结果
        5.2.4 婴儿样本验证测试
    5.3 在学龄前儿童中的测试
        5.3.1 被试与样本
        5.3.2 学龄前儿童尿液神经化学指标分析结果
        5.3.3 学龄前儿童样本验证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2)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室内环境因素
        1.2.1 化学性污染物
        1.2.2 生物性污染物
        1.2.3 建筑潮湿
        1.2.4 其他因素
    1.3 室内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际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总结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住宅环境与儿童健康调查
    2.1 调查方法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目的
        2.2.2 调查对象
        2.2.3 调查内容
        2.2.4 调查实施
    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2.3.1 假设检验
        2.3.2 卡方检验
        2.3.3 Logistic回归分析
        2.3.4 曼-惠特尼U检验
        2.3.5 相关性分析
    2.4 调查概况
        2.4.1 儿童个人属性
        2.4.2 儿童健康指标
        2.4.3 建筑基本信息
    2.5 城市住宅环境危险因素初分析
        2.5.1 住宅周边设施
        2.5.2 住宅属性
        2.5.3 住宅室内装修
        2.5.4 住宅室内暖通空调设备
        2.5.5 住宅室内潮湿
        2.5.6 生活方式
        2.5.7 饲养宠物
        2.5.8 住宅室内设备和物品
    2.6 城市住宅环境危险因素识别
        2.6.1 儿童呼吸道过敏的危险因素分析
        2.6.2 儿童花粉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6.3 现患某种过敏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2.6.4 危险因素汇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沙市建筑室内环境测定与分析
    3.1 入户实测概述
    3.2 实测分析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采集方法
        3.2.3 评价指标
    3.3 长沙市住宅测定结果统计分析
        3.3.1 实测对象概况
        3.3.2 温度、相对湿度测定结果
        3.3.3 CO_2测定结果与分析
        3.3.4 PM_(2.5)测定结果与分析
        3.3.5 化学污染物测定结果与分析
        3.3.6 生物污染物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3.4 长沙市学生教室测定结果统计分析
        3.4.1 温度、相对湿度测定结果
        3.4.2 CO_2浓度测定结果分析
        3.4.3 PM_(2.5)测定结果
        3.4.4 其它污染物测定结果
    3.5 被调查住宅与教室室内实测结果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武汉等城市住宅室内环境污染调查
    4.1 概述
    4.2 各城市室内环境测定结果
    4.3 环境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儿童住宅环境健康风险的暴露评价
    5.1 环境健康风险
    5.2 暴露评价及暴露参数
        5.2.1 呼吸速率
        5.2.2 饮水摄入率
        5.2.3 土壤/尘暴露参数
        5.2.4 饮食摄入率
        5.2.5 皮肤暴露参数
    5.3 污染物质的暴露剂量
    5.4 评价结果与讨论
        5.4.1 长沙地区住宅室内PM_(2.5)、甲醛、乙醛和TVOCs暴露量
        5.4.2 长沙地区住宅室内灰尘中的DEHP和DBP暴露量
        5.4.3 长沙地区住宅室内环境污染物总暴露剂量
        5.4.4 各城市冬季采样期间住宅环境下污染物暴露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住宅室内环境质量评价
    6.1 室内环境质量损失模型
        6.1.1 单项污染损失率
        6.1.2 综合污染损失率
    6.2 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6.2.1 确定评价因子的浓度值
        6.2.2 参数m_i、a_i和C_i的计算
    6.3 评价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其它科研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3)重庆市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体格和体脂变化与青春发动时相关系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3 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一部分 重庆市儿童青少年青春发动时相与肥胖及体成分的基线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庆市儿童青少年体格与体脂变化与青春发动时相关系的随访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个体特质与生物标志物应激反应模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应激的概念
    1.2 生理学基础
    1.3 应激反应的调节及影响
    1.4 研究方法与现状
    1.5 样品前处理技术
    1.6 小结及课题内容
第二章 应激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与优化
    2.1 引言
    2.2 生化检测技术的构建
    2.3 应激模型的构建
    2.4 行为表征方法的构建
第三章 多参数评价应激对小鼠脑与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运动对应激标志物的影响初步研究
    4.1. 背景
    4.2. 对象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多参数评价人体心理应激研究
    5.1 背景
    5.2 对象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个体特质在心理应激中的调节作用
    6.1. 背景
    6.2 对象与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第七章 应激对注意调控能力的影响
    7.1 背景
    7.2 对象和方法
    7.3 结果
    7.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812岁男孩的支配性与睾酮水平和父母教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1. 2 工具
        1. 2. 1 儿童人格问卷( Children Personality Questionairre,CPQ ) 中文版[20]
        1. 2. 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Egma M innen av Barcindosna Uppforstran,EM BU )[21]
    1. 3 睾酮水平检测
    1. 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 1 男孩支配性特质与睾酮水平
    2. 2 男孩支配性特质与父母的专制教养
    2. 3 男孩睾酮水平与父母的专制教养
3 讨论
4 未来研究方向

(6)新疆36岁儿童个体脂肪重聚年龄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静心止动方“从心论治”抽动障碍的文献及临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药疗法对抽动障碍的防治研究现状
        1. 中医药学对抽动障碍的认识
        2. 中医药疗法对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的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抽动障碍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一) 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标准
        实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1. 一般项目
        2. 静心止动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3. 实验室指标
    (三) 讨论
        一. 静心止动方治疗抽动障碍及血清睾酮、雌二醇、皮质醇相关性研究结果分析
        二. 静心止动方“从心论治”抽动障碍的中医理论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认知控制和肥胖关系的2年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1
    应激和肥胖概述 2
    应激作为肥胖和成瘾的共同危险因素被提出 3
    认知控制在应激和肥胖形成过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研究一
    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影响BMI变化的随访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认知情绪控制在超重肥胖青少年慢性应激致BMI增加中的中介作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应激应答—认知控制网络和肥胖关系的神经心理学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中学生健康调查表

(9)Tourette综合征患儿血清睾酮和催乳素的水平及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Tourette 综合征组(TS 组)
        (二)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一)评估工具及实验准备
        (二)研究步骤
        (三)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两组儿童年龄性别比较
    二、两组儿童家庭情况比较
    三、两组儿童 CBCL 行为量表评分比较
    四、两组儿童内分泌激素检测结果比较
        1. 两组睾酮水平比较
        2. 两组催乳素水平比较
    五、不同抽动程度的 TS 儿童睾酮、催乳素水平比较
    六、是否共患 ADHD 的 TS 儿童睾酮、催乳素水平比较
    七、TS 儿童睾酮、催乳素与年龄、临床及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
    八、TS 儿童睾酮、催乳素与 CBCL 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马鞍山市出生队列的建立与出生结局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以人群为基础出生缺陷监测出生缺陷儿登记卡
致谢
综述:全球范围内的出生队列合作研究
    参考文献

四、8~12岁男孩唾液性激素水平半追踪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神经化学指标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辨识评估方法研究[D]. 李晨. 东南大学, 2020(01)
  • [2]城市建筑室内环境对儿童健康风险的影响研究[D]. 胡锦华. 湖南大学, 2017(07)
  • [3]重庆市儿童青少年青春期体格和体脂变化与青春发动时相关系的追踪研究[D]. 管佩钰.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4]个体特质与生物标志物应激反应模式相关性研究[D]. 马磊. 东南大学, 2016(02)
  • [5]812岁男孩的支配性与睾酮水平和父母教养的关系[J]. 上官芳芳,施建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6(03)
  • [6]新疆36岁儿童个体脂肪重聚年龄与超重/肥胖关系的研究[D]. 窦亚兰.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2)
  • [7]静心止动方“从心论治”抽动障碍的文献及临床机理研究[D]. 南彦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02)
  • [8]青少年慢性心理社会应激,认知控制和肥胖关系的2年队列研究[D]. 陆青云. 安徽医科大学, 2014(01)
  • [9]Tourette综合征患儿血清睾酮和催乳素的水平及相关性探讨[D]. 李静.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10]马鞍山市出生队列的建立与出生结局随访研究[D]. 王磊.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1)

标签:;  ;  ;  

8-12岁男孩唾液性激素水平的半跟踪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