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调查初报

铜仁地区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调查初报

一、铜仁地区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调查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郭刚[1](2016)在《新疆北疆地区鼠类和体外寄生生物病原携带及遗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2010-2015年期间在新疆北疆地区选择四类不同生境(包括乌鲁木齐、伊宁及阿拉山口在内的城区、精河县南山牧区、准噶尔盆地西缘半荒漠生境和新源县那拉提草原),选择不同方法捕获生境内鼠类和采集体外寄生生物,以优势鼠种和寄生媒介为主分别进行汉坦病毒、莱姆螺旋体、立克次体、利氏曼原虫等病原体检测及开展遗传进化分析,完善北疆地区鼠传疾病研究并为针对相关疾病做到早期管控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不同捕获方法,收集北疆地区四类不同生境鼠种及体表寄生生物,开展物种形态学鉴定,并将宿主动物按要求进行解剖取材和保存;2)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检测褐家鼠汉坦病毒的M基因部分片段,通过做遗传进化分析确定褐家鼠病毒感染及变异情况。同时检测褐家鼠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了解新疆输入鼠种的遗传变异情况;3)检测伊犁普通田鼠Cytb基因和HV携带情况,选择初筛阳性样本开展S基因测定并做遗传进化分析;4)开展大沙鼠及寄生媒介蜱、蚤携带莱姆螺旋体、利什曼原虫及立克次体等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掌握病原携带流行病学情况;5)开展长尾黄鼠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等病原携带检测,并对检测到立克次体运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技术,研究病原种属地位。结果:1)从北疆区域不同生境共捕获鼠类优势种1135只(其中褐家鼠458只,大沙鼠226只,长尾黄鼠253只,普通田鼠198只),蚤5123匹,螨699只,蜱3635只;2)从乌鲁木齐市区褐家鼠脏器组织中检测到汉城病毒(SEOV)核酸阳性样本,阳性率为15%,呈高携带状态。M片段核酸序列与疆外及国外相比,未表现出遗传多样性及地理聚集特征;3)新疆地区褐家鼠Cytb全基因检测,并与疆外及国外褐家鼠Gen Bank上传序列开展比对分析,未发现明显独立进化的现象;4)通过开展Cytb基因检测确定伊犁新源县那拉提草原采集普通田鼠为普通田鼠北疆亚种(Microtus arvali obscurus),并首次在中国境内从普通田鼠北疆亚种检出图拉型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6%,通过对S基因做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其与哈萨克斯坦东部检出毒株更为近源;5)从准噶尔盆地西缘阿拉山口口岸周边捕获大沙鼠和体外寄生亚洲璃眼蜱检出狭义莱姆螺旋体(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阳性核酸片段,阳性率分别为24%,3%;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阳性核酸片段,阳性率分别为8%,31%和5%,34%;从大沙鼠和体外寄生臀突客蚤检出都兰利氏曼原虫(Leishmania turanica)阳性核酸片段,阳性率分比为6%和2%;6)从长尾黄鼠和体外寄生草原革蜱检出立克次体核酸阳性片段,阳性率分别为34%和53%,经多序列位点分析确定为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e raoultii)。结论:1)虽然目前新疆无本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例,但乌鲁木齐部分区域褐家鼠SEOV出现高携带率,提示在乌鲁木齐褐家鼠已经作为保存宿主参与SEOV在当地的自然循环,乌鲁木齐存在导致HFRS发病的病原、宿主和易感人群基础。今后需要开展以乌鲁木齐为重点的北疆城区人群和宿主动物汉坦病毒感染的长期监测和研究工作,并采取措施减少人群暴露机会;2)本研究中除在乌鲁木齐和伊犁新源县那拉提草原分别捕获褐家鼠和普通田鼠检测到汉坦病毒核酸以外,其余所有鼠种均为阴性,提示其他鼠种所在生境可能不存在汉坦病毒传播,但也不排除该宿主动物对汉坦病毒不易感的可能;3)从通过分子鉴定确认的普通田鼠北疆亚种组织样本检测到图拉病毒核酸,为我国境内新发现的新型汉坦病毒,丰富了我国境内汉坦病毒的种属分型,为全面做好我国汉坦病毒感染防控提供了依据;4)从准噶尔盆地西缘鼠疫宿主-大沙鼠及体外寄生生物检出莱姆、无形体、埃立克体及利氏曼病原核酸片段阳性样本,表明准噶尔盆地大沙鼠栖息地半荒漠生境应当是多种人兽共患病和病媒生物性疾病病原混合共存的自然疫源地,应当加强相关宿主、媒介和病原监测工作。另外从臀突客蚤检出都兰利氏曼原虫,提示除白蛉作为主要媒介传播皮肤利什曼病以外,蚤类也有可能作为伴随媒介参与人群感染,应继续开展相关研究;5)首次运用分子生物检测技术和MLSA方法从精河天山山地草原生境鼠疫宿主-长尾黄鼠及寄生草原革蜱中检出劳氏立克次体,提示在该生境内可能会造成当地人群立克次体感染,在该区域开展包括鼠疫、立克次体等病原在内的疾病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齐萌[2](2015)在《新疆地区奶牛三种肠道原虫系统进化分析及隐孢子虫群体遗传学研究》文中认为隐孢子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是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原虫,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多通过食物和水进行传播。牛被认为是人类感染该3种机会性原虫的重要传染源,特别是含有病原体的犊牛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是导致人体隐孢子虫病和贾第虫病暴发的主要因素。新近研究发现,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可能从西亚随牛的驯化史而扩散至其他地理区域,且牛安氏隐孢子虫基因亚型结构在中国可能存在独特地理隔离特征。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古为丝绸之路要道,在牛驯化和选育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有关该地区奶牛3种机会性原虫遗传学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进一步验证上述科学推论,本研究对接近中亚地区的新疆地区奶牛进行了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新疆地区奶牛犊牛3种原虫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种类/基因型鉴定和种系进化分析研究,并对新疆地区牛源安氏隐孢子虫、新疆和宁夏地区牛源微小隐孢子虫群体遗传学进行了研究。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新疆9个地区1827份奶牛粪便样品中进行检查,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4.9%,其中褐牛年龄均为成年牛(>450 d),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3%;荷斯坦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为5.8%,以断奶前犊牛(<60 d)感染率最高,为12.2%,断奶后犊牛(61-180 d)、育成牛(181-450 d)和成年牛感染率分别为7.7%、5.4%和2.6%,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基于SSU rRNA基因,自新疆15个奶牛场514份奶牛犊牛粪便样品中检测出隐孢子虫阳性样品82份,总感染率为16.0%,高于镜检阳性率(10.1%),断奶前和断奶后犊牛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5.6%和16.2%,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隐孢子虫是该地区犊牛优势感染虫种;微小隐孢子虫仅感染断奶前犊牛,在gp60基因位点鉴定出2个基因亚型,IIdA14G1和IIdA15G1均存在人畜共患风险;不同地理分布的芮氏隐孢子虫可能发生适应性序列变异;微小隐孢子虫基因亚型与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相关性。基于SSU rRNA基因,自新疆15个奶牛场514份奶牛犊牛粪便样品中检测出十二指肠贾第虫阳性样品64份,总感染率为13.4%,断奶后(16.6%)较断奶前(9.7%)犊牛感染十二指肠贾第虫更为常见,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集聚体E是犊牛感染的优势基因型,同时也发现人兽共患集聚体A感染,存在一定人兽共患风险;基于tpi、gdh和bg基因位点,分别鉴定出集聚体E有8个、11个和7个亚型,且形成5个MLG亚群结构,表明十二指肠贾第虫可能存在地理隔离,发生适应性变异。基于ITS基因,自新疆15个奶牛场514份奶牛犊牛粪便样品中检测出毕氏肠微孢子虫阳性样品85份,总感染率为16.5%,断奶前和断奶后犊牛感染率分别为17.7%和15.5%,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现6个基因型,其中BEB4、D、EbpC、I和J为已知人兽共患基因型,鉴定出1个新基因型,命名为NEW1;优势感染基因型为J,显着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种系进化分析显示,D、EbpC和NEW1基因型在人兽共患组1,I、J和BEB4基因型在牛特异性性组2,均有公共卫生意义。经显微镜形态学鉴定,1827份奶牛粪便样品中70份为安氏隐孢子虫阳性,总感染率为3.8%。基于SSU rRNA基因进行虫种鉴定,70个分离株均为安氏隐孢子虫,与镜检结果一致。其中褐牛安氏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3%;荷斯坦奶牛安氏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3%,以断奶后犊牛感染率最高,为8.4%,断奶前犊牛、育成牛和成年牛安氏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0%、5.4%和2.6%,统计学差异极显着(P<0.01)。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在70个分离株中鉴定出8个安氏隐孢子虫亚型结构,以A2,A4,A2,A1为优势亚型结构,3个为新的亚型结构,分别是A4,A5,A2,A1、A4,A5,A4,A1和A7,A4,A2,A1;成年荷斯坦奶牛安氏隐孢子虫亚型结构呈多样化,12个成功分型的分离株存在7个亚型结构。连锁不平衡分析显示,新疆牛源安氏隐孢子虫为流行性群体结构。为进一步了解微小隐孢子虫IId家族群体遗传结构特征,收集新疆和宁夏41个牛源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分离株进行MLST,在12个基因位点形成4个MLST亚型结构。结合先前中国河南省牛源、山东省马源和河南省鼠源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分离株的数据,在12个基因位点共形成7个MLST亚型结构,MLST1-6形成一个群,而1个马源亚型结构MLST7单独形成一个群,形成流行性群体遗传结构,表明MLST亚型存在宿主适应性;而中国不同地区牛源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分离株为克隆性群体结构,基因亚型存在地理隔离现象。综上所述,本研究解析了新疆地区奶牛犊牛隐孢子虫的种类和基因亚型遗传特征,十二指肠贾第虫的集聚体分布和亚型结构,毕氏肠微孢子虫的人兽共患风险;牛源安氏隐孢子虫亚型结构呈多样化并存在地理区域分布特征;中国微小隐孢子虫IId分离株MLST亚型形成流行性群体结构,存在宿主适应性和地理隔离特征,为深入研究隐孢子虫的流行传播提供了参考。

李国权[3](2014)在《反刍家畜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微小隐孢子虫群体遗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重要食源性/水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虫,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导致人类和其他动物感染隐孢子虫病,是人和动物急性腹泻或慢性致死性腹泻的重要致病因子。隐孢子虫属内种类众多,已命名26个有效虫种和70多个基因型。由隐孢子虫引起的隐孢子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隐孢子虫病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280多种动物,与粪便接触、食用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食物或水都可以传播隐孢子虫病。目前对隐孢子虫病的致病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也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或疫苗。因此,隐孢子虫病不仅对畜牧养殖业产生重大的威胁,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为了解我国山羊隐孢子虫流行状况和公共卫生意义,对河南省和重庆市共7个养殖场1265份山羊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测。隐孢子虫感染率为3.48%(44/1256)。不同年龄段隐孢子虫感染率存在显着性差异,断奶后羔羊感染率最高达4.58%。基于SSU rRNA基因的PCR-RFLP分析和DNA序列分析鉴定出3个种,包括发现于河南省和重庆市山羊种的C.ubiquitum (24/44),发现于河南省的C.andersoni (16/44)和C.xiaoi (4/44)。其中,C.ubiquitum和C.andersoni为山羊首次报道的感染种类,发现于所有年龄群,除了在产后母羊中未发现C.andersoni;而C.xiaoi发现于怀孕母羊和断奶前羔羊。gp60基因位点亚型分型15个C.ubiquitum分离株,鉴定为人兽共患亚型Ⅻa亚型2。如此,优势感染人兽共患C.ubiquitum表明在流行地区山羊是人兽共患感染潜在感染来源。为掌握宁夏地区奶牛隐孢子虫流行情况,采集21个奶牛场共1615份粪便样品。显微镜检测发现10个场为隐孢子虫阳性,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4.39%(71/1615),其中养殖场21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达19.68%(49/249)。断奶前、3-11月龄、1-2岁、大于2岁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19.09%、0.87%、0.00%和0.65%。基于SSU rRNA基因的PCR-RFLP分析以及DNA序列分析显示,71个阳性样品中,62个为C.parvum,来自6个场;5个C.bovis,来自4个场;4个C.andersoni发现于一个养殖场。年龄分布上,断奶前犊牛发现C.parvum (n=58)和C.bovis (n=5);3-11月龄的4个分离株为C.parvum;大于2岁的成年牛发现C.andersoni (n=4);在1-2岁奶牛中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gp60基因亚型分析显示,养殖场1-20来源的14个C.parvum亚型均为ⅡdA19G1,而养殖场21鉴定的48个C.parvum分离株鉴定为ⅡdA15G1。因此,宁夏地区奶牛隐孢子虫种类分布和亚型特征不同于河南省和黑龙江省以及瑞典。为了解C.parvum群体遗传特征和起源,收集我国、瑞典和埃及不同动物源C.parvum Ⅱd分离株111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在12个微卫星、小卫星和SNP位点上,分别形成1-11个不同的亚型,形成了25个MLST亚型。MLST亚型存在宿主适应性和显着的地理区域隔离现象。我国和瑞典C.parvum Ⅱd分离株为克隆性群体遗传结构。分离株产生3个祖先群而且在RPGR位点上具有相同的序列。因此,目前的研究数据,包括西亚地区C.parvum Ⅱd分离株在gp60位点上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多态性,以及Ⅱd亚型的独特性分布特征几乎仅发现于亚洲、欧洲和埃及,结合牛羊的驯化历史,表明C.parvum Ⅱd亚型可能从西亚地区扩散至世界其他地理区域。综上所述,本研究论文解析了山羊隐孢子虫种类分布和亚型特征,首次鉴定了山羊感染C.ubiquitum和C.andersoni;掌握了宁夏地区奶牛隐孢子虫种类分布和亚型特征并区别于河南省和黑龙江省;对C.parvum Ⅱd分离株进行了群体遗传分析,揭示了Ⅱd为克隆性群体结构并从西亚地区扩散至其他地理区域;这些研究结果为深入阐明我国隐孢子虫的流行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璐[4](2014)在《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被忽视的热带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一组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偏远地区的慢性致残性疾病。近年来,基于疾病的社会因素、生物因素等多因素综合防控措施成为研究重点。2011年亚洲血吸虫病及其他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区域合作组织(RNAS+)发起的由加拿大发展与研究中心资助的研究项目“制定基于社会生态措施的可持续控制热带病的创新策略”,目的在于探索热带病的社会、生态等综合影响因素,建立基于社会生态综合措施防治热带病。本课题以血吸虫病为疾病特例,研究不同尺度血吸虫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湖沼及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血吸虫病影响因素研究已比较丰富,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血吸虫病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收集地理环境数据(遥感数据、矢量地图)、疾病相关数据(螺情数据、人群查病数据)和社会经济学数据(个体水平的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数据),分别从大尺度、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以及个体水平研究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整个研究分为4章节:第一部分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目的:试图从方法学角度基于多维环境因素进行大尺度的生态区划分,为血吸虫病的监测点设置及跨国家合作提供思路。方法:以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菲律宾以及中国的云南、广东和广西三省为研究区域,收集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地表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数据集,采用二因素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的生态区系统。结果:研究区域被划分为5个生态区,位置分别为:A区分布在广西中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的中西部地区及菲律宾西北部地区;B区分布于老挝地区、柬埔寨西南部、泰国西南部及菲律宾西部地区;C区分布于云南省东部地区、广东中南部、泰国中东部地区及柬埔寨西南部地区;D区分布于广西广东北部地区、越南北部地区、泰国西北地区及菲律宾的西部地区;E区分布于云南西部地区广西中部地区及柬埔寨东北部、泰国西北部地区及菲律宾中西部地区。不同生态区中的血吸虫病分布风险性不同。结论:该生态区划分方法理论上可行,可以拓展使用,为血吸虫病等热带病的监测点设置和跨国家合作带来新的思路。第二部分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目的:研究2005-2012年洱源县的钉螺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变化趋势。方法:以云南省洱源县矢量地图为基础,收集2005-2012年查螺数据(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阳性螺密度、自然感染率),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局部自相关、核密度分析法和“热点”分析方法探索钉螺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洱源县活螺主要分布在中部永联村、茄叶村,西南部团结村和东南部的江登村附近的四个区域,分布范围逐年缩小,密度值也逐年降低。阳性螺2005-2007年集中分布于永联村附近区域。2005-2012年的钉螺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且随着时间而相关性有增加趋势。高值聚集区域逐年增多,主要聚集在山区峡谷型流行区,如炼铁村附近区域。进一步通过“热点”分析发现洱源县钉螺活螺数的聚集区域在新庄、炼铁、永胜和永乐村附近区域。结论:洱源县钉螺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且存在“热点区域”,可为洱源县今后的查灭螺重点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目的:研究洱源县钉螺孳生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因素,并利用遥感数据结合历史钉螺数据建立适宜性模型对潜在钉螺孳生地进行预测。方法:收集洱源县2002年7月到2011年7月一月份最低地表温度(LST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及其衍化的水系模型,结合历史有螺行政村抽样村数据,初步了解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特征,并将适宜环境因素进行等级分类、叠加分析,建立等级适宜性模型,预测钉螺在山丘地区分布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96.4%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距离水系1200m范围内,79%的有螺行政村分布在夜晚温度-0.15℃~4.85℃范围中,75%的有螺村分布在NDVI值为0.38~0.7范围内;71.4%有螺行政村分布在高程为1950~2491m范围内;75%有螺村分布在坡度1°~20°范围内。将适宜范围等级分类,并叠加分析,提取潜在钉螺孳生地,模型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75%。结论:基于LSTN、NDVI、DEM及其衍生的水文特征,可以建立钉螺预测的等级适宜性模型,用于钉螺流行区的预测。第四部分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从个人水平了解洱源县不同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社会影响因素,为因地制宜的制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结合深入访谈的方式横断面调查洱源县两个血吸虫病代表行政村(永乐和新庄)人群血吸虫病相关知识、行为、态度及血吸虫病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血吸虫病感染率与个人血吸虫病知识、态度及行为的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索两个亚类疫区的血吸虫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永乐村(平坝型)曾经血吸虫病感染率高于新庄(峡谷型),现在新庄的感染率更高,这与新庄地区目前存在较多的血吸虫病危险因素有关,如经常养牛、挖野菜割野草、对牲畜的饲养持散养的态度。另外,小于15岁的儿童的知晓率低于其他人群,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且存在较多危险行为,如野外游泳等,尤其在新庄地区。结论:洱源县总体血吸虫病知晓率较高,但血吸虫病两种亚类疫区中存在不同危险因素。目前的低流行地区,需要根据研究重点因地制宜地指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针对小于15岁儿童的健康教育措施。

刘灿[5](2014)在《宁夏包虫病时间地域分布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2002年—2013年包虫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调查,揭示我区包虫病流行的三间分布特征,及患病住院情况。并与上个十年(1992年—2001年)已有资料的包虫病病例分布进行对比,比较两个时间段的变化。选择西吉县进行泡型包虫病中间宿主的调查,对西吉县4-18岁人群泡型包虫病感染状况和中间宿主进行调查,分析泡型包虫病的流行传播模式。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包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区县级及以上医院2002年—2013年包虫病住院病例进行收集,对1992年—2001年历史流调资料进行拷贝和整理。对西吉且15个乡25个村4-18岁人群采集血液,对抗泡型包虫病抗体进行ELISA检测。对西吉县泡型包虫病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进行捕捉和种类鉴定和分布密度调查。结果:共收集2002年—2013年包虫病住院病例调查病例2334份,平均住院病例率为3.09/10万人口。整理1992年—2001年包虫病住院病例2271份。从年份来看,病例数呈逐年上升然后下降趋势。两个时间段包虫病病例均主要分布在同心县、原州区和海原县。包虫病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不同性别间,不同民族间,不同年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西吉县泡型包虫病4-18岁人群感染情况调查共采集血样1772份,血清阳性率为6.72%,泡型病血清阳性率分布最高的乡为兴平乡(12.4%),其次为沙沟乡(10.9%)。分布最多的区域为西南区(8.9%),其次为西北区(8.8%)。不同性别间血清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 <0.05),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啮齿类动物的调查共布设鼠夹2244个,捕获到啮齿类动物133只,鼠夹捕获率为5.9%。捕获到啮齿类动物最多的是长尾仓鼠(65.4%),优势种长尾仓鼠分布最多的区为西北区(30%),其次为西南区(27%)。中间宿主密度的调查观察到较多的仓鼠和鼢鼠,与2003年相比黄鼠种群的数量减少而鼢鼠种群可能增加。结论:我区包虫病感染普遍,全区各县市均有包虫病病病例分布,其流行特点为南部山区高发。泡型包虫病住院病例数在2009年以后逐步下降,它是经济发展、移民政策、包虫病防治项目实施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泡型包虫病在西吉县儿童青少年中感染率较高,长尾仓鼠为西吉县的优势鼠种,长尾仓鼠密度大的区域人血清阳性率也高,说明在相应区域内存在活跃的泡型包虫病传播循环。当地泡型包虫病传播模式可能为啮齿动物—犬间循环,有待进一步证实。

王荣军[6](2011)在《我国局部地区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隐孢子虫病为重要的新发人兽共患传染病,已发现于106个国家的人体病例,是人体急性腹泻或慢性致死性腹泻的重要致病因素。隐孢子虫感染包括人在内的260多种动物,可通过粪-口途径、直接接触或食入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行传播。隐孢子虫属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态性,除了23个已被承认的有效种,尚存在至少74个未界定种名的基因型。目前,对隐孢子虫病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或疫苗,因而该病严重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以及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93年,美国密尔奥基市隐孢子虫病暴发导致40多万人被感染,100多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9620万美元。研究隐孢子虫的流行以及种类/基因型/亚型分布对了解隐孢子虫的传播以及防控隐孢子虫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流行病学调查、种类/基因型鉴定、亚型分型、群体遗传结构分析4个层次对我国河南、四川、陕西、广西、黑龙江、吉林6个省份进行了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1.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调查,粪便中隐孢子虫卵囊的检测使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显微镜检测显示,河南省奶牛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13.0%(276/2116)。断奶前、3-11月龄、12-24月龄、大于24月龄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21.5%(172/801)、11.3%(86/758)、5.7%(15/262)、1.0%(3/295)(ρ<0.01)。断奶前犊牛隐孢子虫感染率在夏季最高(50%),冬季最低(17.3%)(ρ>0.05)。2.隐孢子虫样品基因分型采用基于SSU rRNA基因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以及DNA序列分析,限制性内切酶包括SspI,VspI和MboII。成功基因分型644个动物源(奶牛、猪、鸡、鸭、鸵鸟)和人源隐孢子虫阳性样品,鉴定出11个种类/基因型,包括C. parvum(n=54),C. bovi(sn=85),C. ryana(en=19),C. andersoni(n=96),C. suis(n=94),pig genotype II(n=14),C. baileyi(n=237),C. meleagridis(n=3),C. muris(n=10),C. hominis(n=9),C. felis(n=1)和犊牛隐孢子虫混合感染病例(n=22)。其中,奶牛源C. parvum和C. andersoni、禽源C. muris和C. meleagridis、猪源C. suis和pig genotype II为人兽共患种类/基因型,具有以动物-人传播途径的人兽共患传播风险。人体感染C. hominis和C. felis表明在研究地区存在人-人和动物-人两种传播途径。在断奶前犊牛,C. bovis是最为常见的隐孢子虫种类,发现于所有周龄段的犊牛;其次为C. parvum,分布于7个周龄段;C. bovis和C. parvum在断奶前犊牛隐孢子虫阳性样品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8%和31.4%。相对地,在断奶后犊牛(3-11月龄)、青年牛(12-24月龄)和成年奶牛(大于24月龄),C. andersoni最为常见而C. bovis仅发现于3-11月龄犊牛。C. suis为猪寄生的优势隐孢子虫种类;除了3-6月龄猪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其它各年龄群的猪均鉴定出2个种类/基因型(C. suis和pig genotype II);C. suis更常见于幼龄猪,而在大于6月龄猪中,pig genotype II比C. suis相对常见。C. baileyi为禽类隐孢子虫感染的优势种类,发现于所有年龄群的鸡以及11-50日龄雏鸭;相对地,C. meleagridis仅分布于31-120日龄蛋鸡;在鸵鸟,C. baileyi发现于1岁以下鸵鸟而C. muris发现于1岁以上鸵鸟。人体隐孢子虫优势感染种类为C. hominis,主要来源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断奶前犊牛隐孢子虫种类季节变化研究显示,除了春季,C. parvum和C. bovis分布在各季节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C. parvum优势流行于夏季,而C. bovis常见于秋季和冬季(ρ<0.01)。3. C. parvum和C. hominis亚型分型采用DNA序列分析60kDa糖蛋白(gp60)基因。在断奶前犊牛,测序分析gp60基因显示67个C. parvum样品均属同一亚型IIdA19G1。相对地,在9个C. hominis样品中鉴定出3个亚型家族Ia (n=1), Ib (n =6)和Id (n=2)。在亚型家族Ib中,发现3个亚型IbA16G2 (n=1),IbA19G2 (n=2)和IbA20G2 (n=3)。Ia和Id亚型家族分别只发现1个亚型,即IaA9R3 (n=1)和IdA21 (n=2)。4. C. muris和C. andersoni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采用基于小卫星MS1,MS2,MS3和MS16基因的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以及对获得的MLST数据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河南、四川、陕西、广西、黑龙江和吉林地区不同动物来源的52个C. muris和C. andersoni样品进行了多位点序列分型。9个C. muris和42个C. andersoni样品在所有4个位点均被成功分型,发现7个新亚型,形成了2个C. muris和10个C. andersoni MLST亚型。其中,MLST亚型(4-4-4-1)为牛源C. andersoni的优势亚型类型。不同动物(鼠、鸵鸟、牛、绵羊、骆驼)来源的C. muris和C. andersoni其MLST亚型具有差异性并呈现出地理区域性分布特征。群体遗传分析表明,我国牛源C. andersoni为流行性群体结构。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河南省奶牛隐孢子虫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畜禽和人体隐孢子虫样品的种类/基因型/亚型分布;研究了我国局部地区C. muris和C. andersoni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结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另外,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以及有效防控我国隐孢子虫病提供了参考资料。

孙艳茹[7](2010)在《犊牛与某些禽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隐孢子虫遗传特征分析》文中认为隐孢子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目前已有21个有效种,其中最主要的3个人兽共患虫种分别为寄生于人的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hominis),寄生于禽类的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dis)和寄生于牛的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国内对火鸡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的基因型和亚型分析很少,故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以期为国内禽类和奶牛携带的人兽共患的隐孢子虫虫种的动力学传播及其风险评估提供参考资料。为了解郑州市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尤其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的流行情况,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甲醛-乙酸乙酯-改良抗酸染色法和卢戈碘液染色法对该地区某医院住院病人4836份粪便样品进行了检查。检出肠道寄生虫6种,总感染率为1.3%,发现了环孢子虫感染病例,且感染率最高,为0.5%;贾第虫、圆线虫和钩虫感染率次之,均为0.2%;蛲虫和蛔虫感染率均为0.1%,混合感染病例一例,感染率为0.02%。郑州市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低,但机会性原虫感染病例增加,应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进一步掌握河南省郑州郊区和武陟县两个地区鹌鹑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对这两个地区的19个鹌鹑养殖场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360份粪样。经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结果发现鹌鹑感染5种肠道寄生虫。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8.3%,其中鹌鹑球虫感染率最高,为97.2%,鹌鹑隐孢子虫感染率为6.3%,鹌鹑圆线虫感染率为23.2%,鹌鹑蛔虫感染率为2.1%,鹌鹑毛细线虫感染率为1.2%.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鹌鹑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和严重,各年龄段鹌鹑感染率均较高,应加强鹌鹑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为了解特禽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0月对郑州、许昌、平顶山三地的几个特禽养殖场的雏禽进行了抽样调查,共调查450份粪便样品,发现阳性样品379份,总感染率高达84.2%;共检出5种肠道寄生虫,球虫为主要感染虫种,总感染率为72.4%,隐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2.7%,毛细线虫感染率为10.9%,圆线虫和蛔虫的总感染率分别为18. 2%和12.4 %。378份阳性样品中,143份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寄生虫混合感染,占阳性样品37.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特禽肠道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和严重,应加强特禽的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以期减少损失增加经济效益。为了解禽类所感染的隐孢子虫种类,对所调查到的86份鹌鹑隐孢子虫阳性样品和12份其它特禽隐孢子虫阳性样品,进一步用巢式PCR扩增18S rRNA基因基因,经测序和序列比对,共鉴定出2个隐孢子虫种类,为火鸡隐孢子虫(C. meleagridis)和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本试验分离到了鹌鹑源、元宝鸡源、贵妃鸡源、山鸡源贝氏隐孢子虫,鹌鹑源、火鸡源、观赏鸽源火鸡隐孢子虫。为了解郑州地区某奶牛场3月龄内的犊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于2008年8月至2009年月11月,对该场381头犊牛单圈饲养的新生犊牛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球虫总感染率为49.9%,贾第虫的总感染率为31%,隐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26.2%,环孢子虫的总感染率为4.7%,圆线虫和蛔虫的总感染率分别为1.6%和0.3%。为了解所分离到的隐孢子虫的种类,笔者进一步用巢式PCR扩增18S rRNA基因和60-kDa糖蛋白(GP60),经测序和序列比对,共鉴定出4个隐孢子虫种类,包括分别是C. hominis ,C. parvum,C. bovis和,C. ryanae。本试验分离到了1个C. hominis分离株属于C. hominisⅠb亚型家族,命名为ⅠbA20G2。61个C. parvum分离株属于C. parvumⅡd亚型家族,命名为ⅡdA19G1。

何琳婧,罗泰昌,石炜[8](2009)在《贵州东北部五县陆生贝类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腹足纲:前鳃亚纲,肺螺亚纲)》文中指出笔者对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进行了陆生贝类资源调查,获得陆生贝类标本6000多号。经鉴定得69种,分隶于12科31属。区系分析表明:黔东北部地区的陆生贝类以东洋界西南区种类和华中区种类为优势。在69种中,有30种分布于华中区和西南区,约占总数的43.48%;有13种分布于华南区、华中区和西南区(即东洋界),约占总数的18.84%;有9种仅分布于华中区,约占总数的13.04%。将本调查结果与贵州南部地区陆生贝类物种进行比较,发现两地的种类差异明显。

汪涛[9](2009)在《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野生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大熊猫属世界濒危物种,川西猕猴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胃肠道寄生虫是这两种动物体内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类寄生虫。在大熊猫寄生虫病中,蛔虫病是严重威胁大熊猫种群的主要寄生虫病,野外大熊猫的蛔虫感染率可达50%-100%,是导致野生大熊猫发生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动物蛔虫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是开展蛔虫生物学及防治等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对寄生于大熊猫蛔虫的分类地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过去对动物蛔虫的分类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与生物学方法。由于宿主与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导致的遗传变异,传统的形态与生物学分类研究方法在一些蛔虫近缘种的分类鉴定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长期以来,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蛔虫病的防治均以药物驱虫为主,但驱虫药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副作用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因此也需要研究新的防治技术。为了更好地防治野生动物蛔虫病,本研究扩增出了大熊猫和小熊猫等8种野生动物蛔虫线粒体基因(COXⅠ,COXⅡ),从而为以形态学为基础的传统分类提供DNA分子水平的依据。同时,通过PCR扩增出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抗原基因Bs-Ag3,对其进行克隆、表达和免疫保护试验,从而为研制西氏贝蛔虫基因工程疫苗提供候选抗原。猕猴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日益广泛使用的实验动物,由于其进化史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因此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理想动物模型。而猕猴寄生虫的感染不仅严重影响动物饲养繁殖以及实验动物标准工作,而且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结果的准确获得。进行野外捕获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和驱虫药的临床药效学评价,对野生和圈养猕猴种群的健康和紧急疾病的防控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在四川野外捕获的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评估了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驱杀效果。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分析为了探讨寄生于大熊猫、小熊猫、北极熊、棕熊、马熊、四川黑熊、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蛔虫的分类地位,采用PCR技术扩增了这些野生动物寄生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12个相似序列进行了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Ⅰ基因序列均为393bp,其中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Ⅰ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4.8%-95.0%,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COXⅠ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8%;扩增的8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COXⅡ基因序列均为582bp,大熊猫与小熊猫及4种熊科动物蛔虫COXⅡ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4.9%-95.5%,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蛔虫COXⅡ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5%。根据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的UPGMA分子系统树表明:寄生在大熊猫、小熊猫和4种熊科动物体内的蛔虫均为贝蛔属蛔虫(Baylisascaris);而黑猩猩和白眉长臂猿体内寄生的蛔虫应为蛔属蛔虫(Ascaris)。同时,分析结果也揭示了蛔虫与宿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2.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试验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966bp,共编码321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分子量35.543,理论pI=4.76。通过BLAST分析发现,Bs-Ag3基因与猪蛔虫As37基因同源性达91%。将构建的pET32a(+)-Bs-Ag3表达载体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进行原核表达,经Western-blot分析表明,纯化的重组蛋白(rBs-Ag3)能被兔抗西氏贝蛔虫阳性血清识别。纯化的重组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FCA)混合液接种免疫小鼠后,3次免疫后用西氏贝蛔虫感染性虫卵攻击小鼠,结果发现rBs-Ag3-FCA组比对照组西氏贝蛔虫幼虫减少了62.91%(P<0.01),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显着升高(P<0.01)。本研究表明Bs-Ag3基因可作为西氏蛔虫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3.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采用循序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对川西地区(甘孜州的九龙县、小金县、绵阳市北川县和雅安市汉源县)野外捕获的714只川西猕猴进行了胃肠道寄生虫的检查,共检测出10种胃肠道寄生虫,分别为Entamoeba spp.(49.3%),Strongyloides fulleborni(47.2%),Trichuris trichiura(33.1%),Balantidium coli(18.5%),Oesophagostomum sp.(16.2%),Giardia duodenalis(7.4%),Enterobius sp.(1.5%),Dicrocoeliidae sp.(0.7%),Ascaris sp.(0.6%)和Bertiella sp.(0.3%)。使用卡方(χ2)检验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猕猴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幼体和成体猕猴的线虫感染率均显着高于亚成体猕猴,原虫感染方面Balantidium coli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有增高的趋势,而Giardia duodenalis的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减轻的趋势;雌性猕猴的线虫感染略高于雄性,而不同性别猕猴的原虫感染均无统计学差异;4个地区的线虫感染率都较高,均高于50%,其中北川县最高,达82.2%,除北川县的原虫感染率为39.7%外,其他3个县的感染率均达55%以上。4.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试验将60只川西猕猴幼猴随机分为4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分别使用塞拉菌素(外用透皮剂,一次用药,6 mg/kg)、伊维菌素(注射剂,一次用药,0.3 mg/kg)和甲苯咪唑(片剂,连续5次用药,40 mg/kg)对幼猴进行胃肠道线虫驱杀试验。于驱虫前3天和驱虫后第11天采粪样进行虫卵EPG计数,并通过计算虫卵减少率评估药效。结果表明,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均能有效驱杀幼猴体内胃肠道线虫,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9.4%,99.4%和99.2%,且三种驱虫药药效之间并无显着差异。

冯刚[10](2008)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基于此,论文以各类农村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实际情况和建设类型,提出了合理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模式,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涵和任务出发,结合农村建设现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迫切性。通过对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国内研究文献的分析,确定了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为研究目标。进一步介绍了农村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补偿理论、和谐发展理论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等多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理论。第二部分对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首先从观念的角度明确了生态经济价值,分析了农民经济发展观念;其次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发展障碍以及建设中各方的博弈关系;最后分析了协调模式的基本形态、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形态,提出从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三个方面来建设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协调模式的发展思想。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分析,设计出具体的协调模式,提出了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和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等六种模式。然后提出了保障协调模式发展和实施的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和法律对策。第四部分对苏北新农村建设进行实例研究,并以邳州市大蒜产业为实例建立了邳州市特色大蒜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提出了这种协调模式的制度保证。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其研究方向,即实践中模式的选择问题、生产组织形态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法律的完善、协调发展模式的改进。

二、铜仁地区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调查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铜仁地区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北疆地区鼠类和体外寄生生物病原携带及遗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北疆地区鼠类汉坦病毒筛查和褐家鼠汉城病毒的检出及遗传特征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材料
        1.3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伊犁普通田鼠携带新型汉坦病毒的检出及S基因测定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材料
        1.3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大沙鼠、长尾黄鼠及寄生生物携带莱姆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原检测及及多位点序列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材料
        1.3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哈萨克斯坦病媒生物性疾病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汉坦病毒感染生态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2)新疆地区奶牛三种肠道原虫系统进化分析及隐孢子虫群体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分类和命名
    1.3 宿主特异性
    1.4 流行病学
    1.5 隐孢子虫群体遗传学研究
    1.6 隐孢子虫基因组学研究
    1.7 小结
第二章 新疆地区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犊牛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地区奶牛犊牛十二指肠贾第虫系统进化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地区奶牛犊牛毕氏肠微孢子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新疆地区牛安氏隐孢子虫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宁夏和新疆地区奶牛源微小隐孢子虫IId亚型家族群体遗传学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结论与讨论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作者简介

(3)反刍家畜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微小隐孢子虫群体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隐孢子虫宿主特异性
    2 牛羊隐孢子虫病
        2.1 牛隐孢子虫病
        2.2 羊隐孢子虫病
    3 隐孢子虫基因分型
        3.1 隐孢子虫基因分型工具
        3.2 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工具
        3.3 隐孢子虫群体遗传分析技术
    4 牛羊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感染
    5 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亚型和人兽共患传播
    6 结语
第二章 河南和重庆山羊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试剂配制
        2.3 显微镜检查
        2.4 DNA提取
        2.5 SSU rRNA基因PCR扩增
        2.6 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亚型分型
        2.7 RFLP鉴定
        2.8 DNA序列分析
        2.9 凝胶电泳
        2.10 种系发育分析
        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山羊隐孢子虫感染率
        3.2 隐孢子虫种类分布情况
        3.3 隐孢子虫种类年龄类型
        3.4 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亚型
        3.5 种系发育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宁夏奶牛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显微镜检查方法
        2.3 DNA提取
        2.4 SSU rRNA基因PCR扩增
        2.5 RFLP鉴定和DNA序列分析
        2.6 凝胶电泳
        2.7 种系发育分析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隐孢子虫感染率
        3.2 奶牛感染隐孢子虫种类分布
        3.3 不同年龄段隐孢子虫种类分布特征
        3.4 隐孢子虫亚型
    4 讨论
第四章 微小隐孢子虫IID分离株多位点序列分型及群体遗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样品采集
        2.2 多位点序列分型
        2.3 种系发育关系及DNA多态性分析
        2.4 连锁不平衡分析
        2.5 STRUCTURE分析
        2.6 核苷酸序列登录号
    3 结果
        3.1 MLST亚型及序列多态性
        3.2 西亚地区在gp60基因位点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3.3 种系发育分析揭示分离株存在显着的地理区域隔离
        3.4 LD分析表明IId分离株为克隆性群体结构
        3.5 STRUCTURE分析产生3个祖先群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4)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大尺度区域的生态区初步划分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时空特征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山区钉螺孳生地环境因素研究及预测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个人水平血吸虫病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

(5)宁夏包虫病时间地域分布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宁夏包虫病住院病例调查(22 年)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资料来源
        1.3 调查内容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年份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年龄分布
        2.5 性别、民族、职业分布
    讨论
第二部分 西吉县泡型包虫病中间宿主的调查
    材料与方法
        1.1 现场调查设计
        1.1.1 调查地点的选择
        1.1.2 调查方案
        1.2 泡型包虫病中间宿主-人群的调查
        1.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2.2 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1.3 泡型包虫病中间宿主-啮齿类动物或小型哺乳类动物的调查
        1.3.1 啮齿类动物种群分布和感染状况的调查
        1.3.2 小型哺乳类(啮齿类)动物密度调查
        1.3.3 地理环境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1.1 一般情况
        2.1.2 分布情况
        2.1.2.1 地区分布
        2.1.2.2 性别和年龄分布
        2.1.2.3 民族分布
        2.1.2.4 危险因素
        2.2 啮齿类动物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啮齿类动物的分布情况及感染状况
        2.2.3 小型哺乳类(啮齿类)动物密度调查
        2.2.4 不同时间的(间隔 10 年)地理景观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局部地区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1 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概况
        1.2 隐孢子虫基因分型工具
        1.3 农场动物的C. parvum 感染
        1.3.1 牛体寄生的C. parvum
        1.3.2 绵羊和山羊寄生的C. parvum
        1.3.3 猪寄生的C. parvum
        1.3.4 其它农场动物寄生的C. parvum
        1.4 C. parvum 亚型和人兽共患传播
        1.4.1 动物源C. parvum 亚型
        1.4.2 人源C. parvum 亚型及人兽共患传播
        1.5 人体C. hominis 感染
        1.6 人体感染其它一些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
        1.7 结语
    2 我国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1 反刍动物隐孢子虫病
        2.2 猪隐孢子虫病
        2.3 禽类隐孢子虫病
        2.4 啮齿动物隐孢子虫病
        2.5 其它动物隐孢子虫病
        2.6 人体隐孢子虫病
        2.7 结语
第二章 奶牛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试剂配制
        2.3 显微镜检查方法
    3 结果
        3.1 隐孢子虫感染率
        3.2 隐孢子虫感染率年龄分布
        3.3 隐孢子虫感染率季节变化
        3.4 隐孢子虫卵囊形态
    4 讨论
第三章 主要畜禽和人体隐孢子虫种类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隐孢子虫阳性样品
        2.2 隐孢子虫卵囊处理
        2.3 隐孢子虫基因组DNA 提取
        2.3.1 DNA 提取试剂盒
        2.3.2 DNA 提取流程
        2.4 隐孢子虫SSU rRNA 基因PCR-RFLP 分型方法
        2.4.1 SSU rRNA 基因PCR 扩增
        2.4.2 基于SspI,VspI 和MboII 限制性内切酶的RFLP 鉴定
        2.4.3 SSU rRNA 基因PCR 产物和RFLP 产物凝胶电泳检测
        2.5 SSU rRNA 基因PCR 产物测序
        2.6 种系发育分析
        2.7 GenBank 登陆号
    3 结果
        3.1 SSU rRNA 基因PCR 扩增结果
        3.2 PCR-RFLP 鉴定结果
        3.3 奶牛
        3.3.1 奶牛隐孢子虫种类分布
        3.3.2 奶牛隐孢子虫种类的年龄分布
        3.3.3 断奶前犊牛C. parvum和C. bovis感染季节性变化
        3.4 猪
        3.4.1 猪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分布
        3.4.2 猪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的年龄分布
        3.4.3 C. suis 和pig genotype II SSU rRNA 基因保守性分析
        3.5 禽类
        3.5.1 禽类隐孢子虫种类分布
        3.5.2 禽类隐孢子虫种类的年龄分布
        3.5.3 鸵鸟源C. baileyi 和C. muris 动物交叉感染实验
        3.6 人源隐孢子虫分离株鉴定结果
        3.7 种系发育关系
    4 讨论
        4.1 关于奶牛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
        4.2 关于猪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
        4.3 关于禽类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
        4.4 关于人体隐孢子虫种类/基因型
第四章 C. parvum 和C. hominis 亚型遗传特征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隐孢子虫样品
        2.2 隐孢子虫基因组DNA 提取
        2.3 基于gp60 基因的C. parvum 和C. hominis 亚型分型方法
        2.4 gp60 基因PCR 产物凝胶电泳检测
        2.5 gp60 基因PCR 产物测序
        2.6 GenBank 登陆号
    3 结果
        3.1 gp60 基因PCR 扩增结果
        3.2 奶牛源C. parvum gp60 基因遗传特征
        3.3 人源C. hominis gp60 基因遗传多态性
    4 讨论
第五章 C. muris 和C. andersoni 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隐孢子虫样品来源
        2.2 隐孢子虫基因组DNA 提取
        2.3 C. muris 和C. andersoni MLST 分型方法
        2.4 MS1,MS2,MS3,MS16 基因PCR 产物凝胶电泳检测
        2.5 MS1,MS2,MS3,MS16 基因PCR 产物测序
        2.6 种系发育分析
        2.7 C. muris 和C. andersoni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2.8 GenBank 登陆号
    3 结果
        3.1 MS1,MS2,MS3,MS16 基因PCR 扩增结果
        3.2 C. muris 和C. andersoni 亚型之间种系发育关系
        3.3 MS1,MS2,MS3,MS16 基因位点小卫星序列多态特征
        3.4 C. muris 和C. andersoni 多位点序列类型
        3.5 C. muris 和C. andersoni 群体遗传分析
        3.5.1 C. muris 和C. andersoni DNA 序列多态性分析
        3.5.2 C. muris 和C. andersoni MLST 类型频率分析
        3.5.3 C. muris 和C. andersoni 多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3.5.4 C. muris 和C. andersoni MLST 数据eBURST 网络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犊牛与某些禽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隐孢子虫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文献综述
    1 隐孢子虫的概述
    2 隐孢子虫种、基因型、基因亚型定义
    3 感染牛的隐孢子虫种类和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4 感染禽类的隐孢子虫种类和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5 基因分型工具
    6 结语
第一部分 郑州市某医院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分析
第二部分 河南省某些禽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隐孢子虫种类 鉴定
    试验一:鹌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二:河南省部分特禽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三:河南省部分禽类隐孢子虫种类鉴定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郑州地区某奶牛场犊牛隐孢子虫季节追踪调查及隐孢子虫种类鉴定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个人简历

(8)贵州东北部五县陆生贝类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腹足纲:前鳃亚纲,肺螺亚纲)(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类组成
    2.2 区系分析
3 讨论

(9)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大熊猫寄生虫研究进展
        1 大熊猫的寄生虫种类
        2 大熊猫的主要寄生虫病
        2.1 蛔虫病
        2.2 槽盘吸虫病
        2.3 蜱病
        2.4 蠕形螨与痒螨病
        2.5 钩虫病
        3 结语
    二、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进展
        1 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种类
        2 猕猴胃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
        3 猕猴的胃肠道寄生虫防治
    三、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的线粒体COXⅠ,COXⅡ基因序列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
        1.1.2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虫体总DNA的提取
        1.2.2 蛔虫COXⅠ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1.2.3 蛔虫COXⅡ基因PCR扩增及测序
        1.2.4 数据处理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线粒体COXⅠ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相似性和分歧度
        2.2 大熊猫等八种野生哺乳动物蛔虫线粒体COXⅡ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相似性和分歧度
        2.3 基于蛔虫COXⅠ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2.4 基于蛔虫COXⅡ基因构建的分子系统树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g3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试验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菌株和克隆载体
        1.1.4 常用缓冲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1.6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抗原基因Bs-Ag3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1.2.2 抗原基因Bs-Ag3的原核表达
        1.2.3 免疫保护试验
        1.2.4 数据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Bs-Ag3的序列分析
        2.2 重组蛋白的表达和SDS-PAGE分析
        2.3 Western-blot分析
        2.4 幼虫的分离
        2.5 鼠血清样本IgG的ELISA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阿米巴原虫双相培养基的配制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1.5 主要统计学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粪便样品的收集
        1.2.2 粪便样品的检查
        1.2.3 幼虫的培养及鉴定
        1.2.4 阿米巴原虫的培养及鉴定
        2 实验结果
        2.1 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总体感染情况
        2.2 不同地区的感染差异
        2.3 不同性别的感染差异
        2.4 不同年龄段的感染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塞拉菌素、伊维菌素和甲苯咪唑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试验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统计学软件
        1.2 试验方法
        1.2.1 投药方案
        1.2.2 粪便样品的收集
        1.2.3 粪便的EPG计数
        1.2.4 虫卵减少的计算
        2 实验结果
        2.1 对Strongyloides fulleborni的驱杀效果
        2.2 对Trichuris trichiura的驱杀效果
        2.3 对Oesophagostomum sp.的驱杀效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结论
    1.大熊猫、小熊猫蛔虫的分子分类研究
    2.大熊猫蛔虫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免疫保护研究
    3.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4.三种驱虫药对川西猕猴胃肠道线虫的驱虫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新农村建设概述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发展理论
    2.2 循环经济理论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生态补偿理论
    2.5 和谐发展理论
    2.6 生态经济理论
3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
    3.1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理分析
        3.1.1 农村经济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3.1.2 能够带动农村技术的进步、减少污染产生
        3.1.3 能够为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环保资金与环保设备
        3.1.4 能够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3.1.5 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3.2.1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成本
        3.2.2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3.2.3 保护生态环境存在正的外部效用
        3.2.4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3.2.5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3.3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分析
        3.3.1 经济方面的障碍
        3.3.2 制度政策方面的障碍
        3.3.3 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
        3.3.4 法律方面的障碍
    3.4 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博弈分析
        3.4.1 企业与政府博弈
        3.4.2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
        3.4.3 新建企业与原有企业间博弈
        3.4.4 企业与公众的博弈关系
4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分析
    4.1 生态经济价值分析
        4.1.1 生态经济
        4.1.2 生态价值理论
        4.1.3 能值价值理论
        4.1.4 绿色GDP理论
        4.1.5 生态足迹理论(EF)
        4.1.6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
    4.2 农民经济发展的观念
        4.2.1 农民观念分类
        4.2.2 当前农民经济发展观念现状
        4.2.3 影响农民经济观念的因素
        4.2.4 农民要转变的经济观念
    4.3 生态破坏的现实后果分析
        4.3.1 我国农村生态破坏现状
        4.3.2 生态破坏的后果
    4.4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思想观念的形成
5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论模式研究
    5.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形态研究
        5.1.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内涵
        5.1.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主要特点
        5.1.3 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分析
        5.1.4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衡量
    5.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产业形态研究
        5.2.1 产业形态内涵、特点及意义
        5.2.2 生态农业
        5.2.3 生态型工业
        5.2.4 生态旅游业
    5.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产组织形态研究
        5.3.1 农业生产组织形态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作用
        5.3.2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组织形态
        5.3.3 新兴的农业组织形态
        5.3.4 分包制
        5.3.5 专业合作组织
        5.3.6 社区合作组织
        5.3.7 股份合作组织
    5.4 小结
6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模式设计
    6.1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1.1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分析
        6.1.2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的问题
        6.1.3 协调模式解决方法
        6.1.4 小结
    6.2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2.1 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6.2.2 策略和措施
        6.2.3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2.4 小结
    6.3 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3.1 发展畜牧养殖业需要的条件
        6.3.2 畜牧养殖产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
        6.3.3 协调模式设计
    6.4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4.1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要具备的条件
        6.4.2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6.4.3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6.4.4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6.4.5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5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5.1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发展目标及条件
        6.5.2 农村专业市场——农村商贸流通的传统形式
        6.5.3 农村专业市场对环境的影响
        6.5.4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设计
    6.6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
        6.6.1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中函需解决的问题
        6.6.2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的总体方针
        6.6.3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的具体措施
7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对策研究
    7.1 经济对策
        7.1.1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7.1.2 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
        7.1.3 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衡量发展水平的尺度
        7.1.4 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
        7.1.5 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7.1.6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7.1.7 加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和推广
        7.1.8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
        7.1.9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
        7.1.10 建立反映生态环境状态的价格体系
        7.1.11 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
        7.1.12 运用消费政策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倾向
        7.1.13 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7.1.14 资源和产品定价策略
    7.2 环境对策
        7.2.1 加强环境管理
        7.2.2 环境保护市场化
        7.2.3 大力推行环境规划和建设
        7.2.4 积极引用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技术
        7.2.5 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
        7.2.6 强化环保目标责任管理
        7.2.7 征收环境税
        7.2.8 控制农业自身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7.2.9 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治理
    7.3 社会对策
        7.3.1 加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建设
        7.3.2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7.3.3 建立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
        7.3.4 明确政府的生态责任
        7.3.5 把生态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7.3.6 防灾减灾的战略与对策
        7.3.7 推进科技进步,建立人才支持体系
        7.3.8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新技术
        7.3.9 强化宣传教育,依靠公众参与
        7.3.10 加强法制建设与宏观调控机制
        7.3.11 加强国际、区际合作
    7.4 资源对策
        7.4.1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管理
        7.4.2 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
        7.4.3 开展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实现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化
        7.4.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7.4.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
    7.5 法律制度保障
    7.6 本章小结
8 实例研究——以苏北新农村建设为例
    8.1 苏北概况
    8.2 苏北新农村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8.2.1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8.2.2 苏北地区“三农”问题现状
        8.2.3 苏北农村现状分析
        8.2.4 苏北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
    8.3 苏北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8.4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实例——邳州大蒜产业
        8.4.1 邳州简介
        4.4.2 邳州大蒜产业
        4.4.3 邳州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一池三改”
        8.4.4 邳州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8.4.5 邳州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将来要注意的问题
        8.4.6 邳州市特色大蒜业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协调模式
        8.4.7 邳州市特色大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保证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铜仁地区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调查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北疆地区鼠类和体外寄生生物病原携带及遗传特征研究[D]. 郭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3)
  • [2]新疆地区奶牛三种肠道原虫系统进化分析及隐孢子虫群体遗传学研究[D]. 齐萌. 河南农业大学, 2015(07)
  • [3]反刍家畜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及微小隐孢子虫群体遗传研究[D]. 李国权. 河南农业大学, 2014(12)
  • [4]多尺度血吸虫病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璐.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014(03)
  • [5]宁夏包虫病时间地域分布调查[D]. 刘灿. 宁夏医科大学, 2014(03)
  • [6]我国局部地区隐孢子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荣军.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9)
  • [7]犊牛与某些禽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隐孢子虫遗传特征分析[D]. 孙艳茹.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3)
  • [8]贵州东北部五县陆生贝类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腹足纲:前鳃亚纲,肺螺亚纲)[J]. 何琳婧,罗泰昌,石炜.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04)
  • [9]大熊猫和川西猕猴胃肠道寄生虫研究[D]. 汪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10]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 冯刚.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铜仁地区人畜共患寄生虫种类调查初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