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突变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一、突变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君[1](2021)在《变化环境下泾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泾河流域是中国农牧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近几十年来,明显的气候变化以及包括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煤气油田能源基地建设、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农业化肥的过量施用、新城镇建设等在内的大规模、高强度的人类活动使得泾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显着变化。综合外界环境影响下,泾河流域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如何变化、针对地下水中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如何圈出地下水污染敏感带,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次研究从泾河流域的外界环境变化特征为切入点,分析了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基流量的演变特征;基于基流量与水均衡原理,计算了泾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并分析了泾河流域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化学组分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基于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对泾河流域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主要成果如下:(1)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演变及驱动力变化特征运用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泾河流域1960~2019年的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平均气温的增加率分别为10.4 mm/10a、0.3℃/10a,且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增加趋势,突变年份为1995年。统计参数分析结果显示草地、耕地和林地是泾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流域总面积的47.2%,41.2%和9.8%。2000年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更为明显,表现为建筑用地和草地面积的相对增加明显,耕地面积的明显减少。整体上,耗水量、梯田面积及淤地坝建设随时间呈增加趋势。线性趋势分析显示,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以6.4 m3·s-1/10a。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变异量化指标分析判定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突变年份为1999年。(2)变化环境对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影响的定量评估拟合经验公式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主要驱动力对河川径流量变化的贡献量,结果显示多年平均(1970~2019年)降水量变化使得河川径流量减小0.65×108 m3。耗水量、梯田措施、於地坝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川径流量减小的贡献量分别为1.8×108 m3、0.8×108 m3、0.2×108 m3和0.03×108m3。整体来看,河川径流量减小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直接取用地表水,其次为梯田措施。添加取用水模块后的Wet Spa模型计算结果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水保措施的蓄洪补枯的作用。(3)变化环境影响下泾河流域地下水演变Wet Spa计算得到的基流量整体上表现出随时间逐渐减小的特征。泾河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9.2×108 m3。其中,降水补给和基流排泄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排泄方式。采用统计参数方法和Piper图分析得到,岩溶地下水整体为低矿化度HCO3型水。三个时期的白垩系地下水主要阴阳离子存在差异。1979、2004年,地下水阳、阴离子分别以Na+、SO42-为主。对比1979年,2004年白垩系地下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含量毫当量百分比有所下降。2015年,地下水中阴离子以HCO3-为主,Na+为主要阳离子。白垩系地下水样本点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由以SO4型水为主→HCO3型水为主进行转化。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水化学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人类活动的干预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呈现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三个研究时段的地下水监测点水质统计结果显示:水体中NO3-、Fe、Mn、六价铬、As离子浓度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增加,TDS、TH、Cl-、SO42-、NO2-随时间逐渐减小,而F-离子浓度先增加再减小。三角模糊数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中砷的致癌风险和硝酸根的非致癌风险均会对敏感人群健康带来显着的不利影响,且到2015年地下水中硝酸根非致癌风险潜伏在整个泾河流域,主要是由于人为污染造成的。(4)泾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基于泾河流域的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等资料构建出适合于泾河流域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熵权-层次分析中间耦合法。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埋深、净补给量是影响地下水固有脆弱性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两者的贡献量达到了51.5%。高、较高地下水脆弱性主要分布在河谷区、西部岩溶区,分别是由于地下水埋深和渗流区介质引起的;地下水中硝酸根的浓度与地下水特殊脆弱性的确定性系数达到了0.41(线性回归)和0.5(指数回归),验证了改进的DRATI-LE模型是合理可行的,同时也说明了地下水脆弱性与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计算结果可以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殷娜[2](2021)在《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路基的稳定性是道路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建设及其长期稳定更被认为是工程界的一大难题。青藏铁路的建成投运和稳定运行在冻土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工程措施在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多年冻土区的铁路工程稳定性除受到冻土的影响外,地质条件、环境变化以及工程条件等都可能影响路基稳定性。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但却未见对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的研究。本文分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突变级数法建立多年冻土区道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模型,并以青藏铁路为例进行典型断面稳定性评价,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二者在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对多年冻土区的铁路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理论分析,确定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明确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冻土条件、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四大类,进而确定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分析几种常用稳定性模糊评价方法评价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突变级数法是最适用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得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突变模型,确定了路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以及突变级数法的评价指标分级。分别采用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突变模型对青藏铁路基本资料相对较为丰富的14个断面运行5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典型断面的实际监测资料进行了对比,进而对路基运行30年和50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突变级数法不管对于路基的短期稳定性评价、长期稳定性预测、还是从评价特性方面看,相比模糊综合评价法都存在较为显着的不足。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用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的评价。

杨洋[3](2020)在《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飞速增长,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便捷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交通事故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在既有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特定地理地貌或单一路段类型,忽略了区域类型特征差异对高速公路事故致因分析、事故征兆因子识别以及交通安全水平评估带来的影响,并且缺乏各区域类型间并行层面比较。随着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静态、被动的传统高速公路安全提升方法逐渐被基于实时动态交通数据的主动安全控制技术取代,但在动态交通流特征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区域类型差异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此外,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路段层面,多以“事故强度分析”思路为主,缺乏考虑宏观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相关研究。因此,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方法难以对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精确指导。鉴于此,本文以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依照“事故致因差异判断—动态交通流事故风险识别—交通安全水平评价”的逻辑,逐层展开研究。重点解答如下关键科学问题: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风险因子与事故间的关联关系是否相同;事故维度及致因维度各变量间存在何种深层次的自相关规律;各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交通流运行状态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存在何种差异;如何利用高精度交通流数据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动态事故风险机理进行有效研判;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如何定量判别。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改进WODMI-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城区、乡区和山区高速公路,提出了一种考虑定向约束和指标赋权的多维度交互改进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Weighted Orientated Multiple Dimension Interactive-Apriori,WODMI-Apriori),以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和灰色关联度的主客观联合赋权模型对数据字段进行权重优化,应用改进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别对三个不同区域类型的高速公路进行了全映射事故致因角度、维度交互角度、事故维度自相关角度等多维度交互的关联规则挖掘计算。挖掘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事故发生机理,其中的各维度层次,也都具有不同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改进的WODMI-Apriori算法能更好的揭示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中事故致因和风险的差异性,其算法精确度较传统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在城区、乡区、山区高速公路条件下分别提高了82.7%、88.5%、80.5%。(2)区域类型特征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基于六级服务水平将交通状态划分为饱和流与非饱和流,结合三个区域类型的划分共建立了6个待评单元;进而应用病例—对照配对方法对交通流和事故数据进行了数据匹配和样本结构化设计;最后利用基于MCMC的条件Logistic回归定量评估了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结果表明:流量、速度和占有率与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及交通状态都具有高度相关性,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均与交通安全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运行在城区/饱和流状态下的事故风险最大,其事故风险是乡区/非饱和流状态下事故风险的29.6倍。(3)基于动态交通流特征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交通流基础信息、交通流中车队、车辆变道行为、交通流变量短时间内的突变、车辆跟驰行为等反映交通流动态特征的5个维度,共选取了20个相关的交通流变量;随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计算了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最后,根据随机森林分析结果中筛选的事故征兆变量,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分别以贝叶斯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建模,构建了交通流变量与事故风险在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统计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类型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各不相同,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区域类型中的重要度也存在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事故发生机理。此外,多个模型结果均表明,同时考虑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差异的实时事故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捕捉交通流动态特征与交通安全的关系。(4)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选取5个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作为待评单元,从安全、效率、经济、环境4个方面共考虑了8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应用信息熵权重理论,对传统的密切值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改进的密切值评价模型;分别从年度、季度划分两个视角对各区域高速公路进行了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年度视角与季度划分视角的结果中,各路段的优劣排序各有不同,各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重要程度,说明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此外,改进密切值法计算结果与传统密切值法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传统密切值法将评价指标进行了等权重处理,为避免造成结果偏差,有必要对传统密切值模型进行权重优化改进。密切值法无需确定主观参量、计算快捷、结果分辨率高,可作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论文共包括图75幅,表48个,参考文献235篇。

张玲[4](2020)在《SWAT模型在南小河沟流域绿水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原沟壑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及雨养农业区,但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区域内降雨量相对偏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该区环境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子。绿水作为支撑陆地生态系统和雨养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无疑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理解黄土高原沟壑区绿水水文过程,合理利用水资源,对流域的粮食生产和生态恢复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南小河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降水和气温的趋势、突变和周期性特征,并采用统计降尺度方法对研究区两种气候情景下未来三个时期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建立南小河沟流域的SWAT模型,采用SWAT-CUP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和率定,通过模型的评价指标和流域绿水模拟结果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对比,综合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运用率定的SWAT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蓝绿水资源进行评估,并预估未来绿水变化趋势,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规划管理等提供合理有效的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南小河沟流域1955~2018年的年降水、气温值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统计分析可知,流域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减少趋势不显着且在研究时段内未发生显着突变,计算统计期间流域降水量存在3~8a、9~15a和18~25a三个阶段的周期变化。流域统计期内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1997年开始气温呈现显着的上升趋势,气温震荡周期较为明显,周期变化主要分为4~8a、12~15a、20~23a、25~30a等阶段,年均气温在研究区内周期性变换规律较弱。未来降水量最大的时期是2030s,降水量较基准期均有所增加,未来气温是一直逐渐升高,在未来3个阶段内气温最高出现在2040s,RCP8.5情境下的气温均高于RCP4.5。(2)水量平衡法求得流域1955~2018年平均绿水量为508mm,绿水资源量占降水资源总量的95%。利用微气象学法求得1955~2018年平均潜在蒸散发量为920.4mm;利用Zhang模型计算出的南小河沟流域年平均绿水资源量为440.5mm,占流域降水资源总量的82.6%,绿水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微气象学法的计算结果更接近流域实际情况。(3)研究中采用西峰站、杨家沟、董庄沟和十八亩台四个站点1955-2018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径流资料来自于流域控制断面十八亩台。本文所用的建立空间数据库的DEM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土壤数据均来自于相应的国家网站。模型将流域划分为25个子流域,217个水文响应单元。(4)利用SWAT-CUP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时选取了与南小河沟流域相关的21个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敏感性前三名的因子分别为SCS径流曲线系数f(CN2)、基流α因子(ALPHABF)和土壤蒸发补偿系数(ESCO),敏感值分别为42.32、36.42和26.32,敏感程度为非常敏感。SWAT-CUP的径流模拟值和观测值变化趋势相同且数值相近,除个别月份极端降雨造成的观测值远大于模拟值之外,其余月份观测值和模拟值均处于95PPU范围之内,模拟值在多数结果中大于观测值。(5)主要选取3个SWAT-CUP模型评价指标,分别是效率系数Ens、决定系数R2和误差百分比Re。结果显示,率定期Ens、R2和Re分别为0.73、0.69和9.86%,验证期Ens、R2和Re分别为0.76、0.72和10.11%,参数率定结果可信。运用率定完成的SWAT模型模拟南小河沟流域1955~2018年降水量与绿水量。经统计分析可知,SWAT模型模拟的流域多年平均绿水资源量为431.5mm,占流域降水资源量的81.0%。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微气象学法计算结果接近。(6)对流域未来气候情景下的蓝水资源分析可知,在RCP4.5情景下未来3个时期的增量分别为-9.90%、-14.77%、4.36%。在RCP8.5情景下未来3个时期的蓝水资源增量分别为5.66%、4.68%、-19.40%。流域未来蓝水资源量呈减少的趋势。(7)对流域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绿水资源分析可知,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与基准期相比,流域绿水资源量在未来3个时期均增加,但在2020s时期绿水增加量为未来3个时期最大值,2040s时期为3个时期增加量最少。流域绿水流在未来3个时期均增加,但在2040s时期绿水流增加量为未来3个时期最大值,2040s时期为3个时期增加量最少。南小河沟未来3个时期的绿水存储均减少,未来3个时期中绿水存储量最低的是2030s时期,最高的是2040s时期。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程佩瑄[6](2020)在《典型流域水化学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松花江为例》文中指出流域水化学完整性是水生态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关于水化学完整性评价的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应用都比较缺乏,这制约了我国对于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基于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本文构建了流域水化学完整性评价体系,并利用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松花江流域进行了案例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建立了基于流域水生态环境特征的流域水化学完整性评价体系,研究提出了化学指标筛选方法、化学指标参照状态和生态阈值的推导方法以及评价模型。以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指标筛选原则,利用3S技术、偏最小二乘回归、广义可加模型和排序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以化学指标代表性分析、化学指标对人为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化学指标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为主体的指标筛选方法。在参照点确定中,在栖境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面源污染和土地利用的定量标准以及点源污染的限制因素;建立了以野外调查为基础的生态阈值推导方法,选取分类回归树(CART)推导基于生物参数的生态阈值,选取临界指示物种法(TITAN)推导基于保护敏感物种的生态阈值,并识别主要指示物种。在目标-要素-指标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为化学完整性指标赋权,加权求和形成化学完整性综合指数(Chemical Integrity Index,CII),并建立评价标准。以松花江为典型流域开展了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丘陵山区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功能丰富度高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有机物以及营养盐浓度高于丘陵山区。松花江水化学完整性的关键指标为,丘陵山区:pH、EC、DO、CODMn、BOD5、LAS、NH3-N、NO3-N、TP和石油类;平原地区:pH、EC、DO、CODCr、BOD5、NH3-N、TN、TP、石油类、Cu和Zn。人口密度主要在平原地区对DO、TP和石油类影响显着;类型水平的边缘、形状的复杂性与土地利用类型相比对水质的影响更显着。有机物与营养盐是两个分区影响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群落结构及功能特性的主要因素。松花江流域所有参照点位均位于丘陵山区,各指标的参照状态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分别推导出了DO、CODCr、CODMn等关键指标在丘陵山区和平原地区的生态阈值并识别对应指示物种。化学完整性关键指标的阈值和指示物种存在空间差异,TP在丘陵山区的正响应阈值高于平原地区,其它指标的阈值均为平原地区高于丘陵山区。在丘陵山区,化学指标阈值的主要负响应和正响应物种分别为蜉蝣目和摇蚊科,而在平原区则分别为腹足纲和寡毛纲。综合评价表明,2016年松花江流域水化学完整性状况整体较好,在丰水期、平水期和冰封期,共有68.776.5%的点位处于“较完整”的状态,13.824.1%的点位处于“一般”的状态,处于“较不完整”的状态的点位则占7.424.1%,没有“不完整”的点位。松花江干流中下游地区化学完整性优于上游地区,嫩江左岸化学完整性状况优于右岸地区。伊通河流域、饮马河流域、阿什河流域、倭肯河流域以及乌裕尔河流域的化学完整性状况较差。参照点位的水化学完整性状况具有季节性差异,且优于其它监测点位,验证了所构建评价体系方法的合理性。

潘汀超[7](2019)在《淮河干流防洪保护区洪水智能计算模型及灾害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淮河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加之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历次洪水具有洪量大、洪峰高、历时长的特点,流域洪水灾害严重。实现淮河干流溃堤洪水的智能计算及灾害风险快速分析对应急救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以淮河流域王家坝、鲁台子、吴家渡和小柳巷4个水文站多年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为研究对象,对淮河干流洪水的年内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系列趋势、突变、周期变化特征,为淮河干流洪水计算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2)依据淮河干流典型水文站多年观测资料,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优化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考虑洪水时空特性,研究构成智能复合算法,构建淮干淮滨-小柳巷洪水智能计算模型,采用萤火虫算法优化模型参数,计算王家坝等主要水文站点水位、流量过程,以王家坝站点为例,优化GRU模型后10折交叉验证结果和汛期洪水3h和6h预见期水位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27.5%和14.63%,流量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11.19%和6.37%;汛期洪水3h和6h预见期水位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33.02%和37.50%,流量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35.75%和39.48%。(3)构建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考虑洪水演进的时空过程,实现洪水演进的快速、准确预测。采用CPU/GPU协同的方法,建立淮河干流-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快速计算模型,生成洪水淹没样本数据库,以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遭遇100年一遇洪水为预测对象,预测结果均方根误差最低可达0.08m,准确率在97.53%以上,预测的淹没水深分布和淹没面积较为接近水动力模型模拟淹没结果。(4)提出基于组合赋权与模糊聚类的洪灾风险评价改进方法,评价指标主客观赋权分别采用考虑犹豫和弃权情况的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基于客观数据信息量和变异程度的VC-CRITIC法,通过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进行寻优组合,确定出最优的组合权重,利用高斯混合模型模糊聚类算法划分区域洪水灾害风险等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中,评价结果合理可靠,研究成果可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和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阮猛[8](2019)在《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煤炭自然发火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对自然发火事故进行有效的预防,对煤炭自然发火的危险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势在必行。因此,本文运用组合权重—突变理论对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分析煤炭自然发火特性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煤炭自然发火事故案例进行剖析,通过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和安全系统工程研究,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从技术因素、煤层因素、安全管理因素、人员因素及火灾处理能力5个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三层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之后,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主观权重进行赋值,再利用熵值法对指标客观权重进行赋值,引入欧氏距离函数,构建优化决策模型,使得2个权重与偏好系数保持一致性,得到更理想的组合权重,避免传统单一权重分配过于绝对化的问题,以合理确定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突变评价法中的假设、突变形态、分歧方程、归一处理等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模型,明确了评价模型的评价步骤,提出了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结果表示及分析方法:求得自然发火危险性突变级数值,进而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自然发火危险性等级。利用所构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对山西省某矿山进行火灾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煤矿的自然发火危险等级为“比较安全”,与该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在判定其自然发火危险等级的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高艺宁[9](2019)在《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文中提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传统生态问题与其地理空间属性相结合,采用“格局—过程—机制—可持续”的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研究范式,按照“景观动态分析—驱动机制探究—生态质量评价—安全格局构建—发展模拟选择”的研究框架,基于草地生态足迹划分分析时段,分析景观格局及其生产力动态,探究荒漠草原区景观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而评价草原景观生态质量,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分区,模拟未来荒漠草原区在自然发展、经济驱动和生态安全3种情景下的资源配置方案,旨为草原生态保护规划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1)研究区草地生态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低度协同阶段(1987—2002年)、政策驱动阶段(2002—2009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6年);不同阶段变量之间的短期波动系数(-2.289、-1.082和0.495)的绝对值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步降低,表明前期剧烈波动而后期变化平缓;长期趋势(0.292%、0.728%和1.355%)则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长,反映了单位草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草地消耗在经济贡献中比重的下降,说明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正向生态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2)植被年均生产力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1987~2016年研究区有94.23%的地区年均植被NPP总体呈动态增长趋势,平均增长约3.77g Cm-2a-1;位于东南丘陵区的乡镇植被NPP呈动态增加,而受人类活动干扰明显的乌兰花镇植被NPP呈动态减少;植被NPP与年均温度和年均降水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降雨量相关系数值更高。1987~2016年,景观类型数量变化较为明显,森林景观和人工景观分布面积处于增长状态,而草地景观、荒漠景观、农田景观和水域景观面积有所减少;从动态方向上看,约有112696.3ha的草地和农田转为森林,76574.41ha荒漠转为了草地;从动态速率上看,各景观类型变化经历了“缓慢变化—持续变化—快速变化”的过程。从类型水平上看,草地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农田景观与此相反,斑块增大且形态连片:研究区景观趋于破碎化、边缘效应降低、连通性相对稳定,异质性明显变化。(3)自然因素和人为扰动是景观动态的根本原因,且人为干扰的影响程度更为显着。农业生产、人口状况和经济发展是研究区农田景观、草地景观和人工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农田景观受人口状况影响较大,草地景观则深受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工景观随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不断增加。受时间尺度影响,同一景观类型变化的驱动力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影响效果也会随之变化。(4)研究区各村域草地生态质量总体属敏感脆弱型,综合指数范围为0.003—0.765,敏感脆弱型的村域约占研究区域的82.73%,且存在北部高南部低的区域差异,表明各村域草地生态质量总体水平偏低。草地生态质量存在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相关性反映出研究区草地生态质量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与空间依赖。经济压力和环境压力对于草地生态质量的影响明显高于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5)不同景观累积耗费距离表面共划分为5类生态安全格局分区,即重点优化区、潜在优化区、重点关注区、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治理区。未来研究区在自然发展、经济驱动和生态优化3种情景下生态格局模拟结果表明农田、森林、水域、人工乃至荒漠景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新增农田、森林和人工景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模数量和空间分布。对比配置方案发现生态安全情景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既能保持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又能考虑草原保护对生态空间的需求。

李娜[10](2019)在《可拓突变级数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突变级数法是一种对评价目标进行排序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以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由于该方法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计算简单,已被广泛应用在医学、经济、地质等诸多领域。然而,由于该方法采用人为确定相对重要性,因此,存在主观性。而且该方法要求控制变量的个数不能超过4个。这些特点限制了突变级数法的应用。本文研究了突变级数法,通过引入可拓学理论,对突变级数法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突变级数法称为可拓突变级数法。本文主要对突变级数法做如下改进:(1)通过引入信息熵理论对控制变量重要性的确定方法进行改进。利用熵值越小,信息越重要的原理,通过熵值对控制变量重新排序。从而增加了客观性,得到的突变系统更为可信。(2)通过可拓理论化解突变级数法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建立二者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针对突变模型中控制变量不能超过4个这一特点进行矛盾分析,利用可拓变换方法进行矛盾变换,使用不相容问题转化为相容问题。从而使突变级数法可以解决多于4个控制变量的实际问题。(3)通过可拓关联函数优化突变模型中的结合函数。最后,本文以中国的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利用可拓突变级数法对中国2008-2017年的经济增长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经济增长评价方面非常有效,验证了可拓突变级数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二、突变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突变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变化环境下泾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化环境对河川径流量影响的定量化研究进展
        1.2.2 变化环境下地下水演化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质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研究进展
        1.2.4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泾河流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和水文
        2.2.3 土壤和植被
        2.2.4 社会经济
    2.3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质概况
        2.3.2 水文地质概况
    2.4 泾河流域“三水”转换关系
    2.5 水资源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节
第3章 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演变及驱动因子变化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一阶线性回归法
        3.1.2 滑动平均法
        3.1.3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3.1.4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3.1.5 变异量化指标分析
        3.1.6 日流量历时曲线
    3.2 气象要素演变特征
        3.2.1 降水量变化特征
        3.2.2 平均气温变化特征
    3.3 人类活动变化特征
        3.3.1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3.3.2 工程措施变化特征
        3.3.3 水资源利用情况
        3.3.4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3.4 河川径流量演变特征
        3.4.1 年际演变特征
        3.4.2 年内演变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变化环境对泾河流域河川径流量影响的定量评估
    4.1 泾河流域Wet Spa水文模型
        4.1.1 产流理论
        4.1.2 汇流理论
        4.1.3 模型数据库的构建
        4.1.4 水文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4.1.5 模型评价指标
    4.2 驱动力对河川径流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4.2.1 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4.2.2 人类活动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定量分析
    4.3 Wet Spa模型及其在泾河流域的应用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变化环境下泾河流域地下水演变
    5.1 研究区域和数据选取
    5.2 研究方法
        5.2.1 Piper三线图
        5.2.2 对应分析法
        5.2.3 集对分析
        5.2.4 基于三角模糊数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5.3 基流量演变特征
        5.3.1 年际演变特征
        5.3.2 年内演变特征
    5.4 地下水均衡计算
    5.5 地下水埋深时空演变
    5.6 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时空演变
        5.6.1 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组分演变特征
        5.6.2 地下水化学成分来源及成因分析
        5.6.3 地下水质量时空演变特征
    5.7 健康风险值演变特征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泾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6.1 地下水脆弱性定义
    6.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
        6.2.1 DRASTIC模型
        6.2.2 评价指标选取及评分标准
        6.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6.2.4 单参数敏感性分析
    6.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6.3.1 地下水固有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
        6.3.2 地下水特殊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
    6.4 地下水水质保护对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年冻土区铁路工程建设及运行现状
        1.2.2 模糊数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1.2.3 模糊评价方法在多年冻土区工程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2.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2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
        2.2.1 冻土条件
        2.2.2 地质条件
        2.2.3 工程条件
        2.2.4 环境条件
    2.3 指标体系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模型
    3.1 评价模型的建立
        3.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3.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1.3 突变模型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3.3 突变级数法评价指标分级
        3.3.1 指标的量化
        3.3.2 无量纲化处理
        3.3.3 归一化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青藏铁路为例
    4.1 青藏铁路基本情况
        4.1.1 冻土地质情况
        4.1.2 工程结构的采用
        4.1.3 路基稳定性状况
    4.2 典型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
        4.2.1 评价路段参数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路基稳定性评价
        4.2.3 基于突变模型的路基稳定性评价
    4.3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4.3.1 短期评价结果对比
        4.3.2 长期稳定性预测结果对比
        4.3.3 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稳定性评价的的青藏铁路不同断面参数汇总
附录 B 稳定性评价的的青藏铁路不同断面单因素评价矩阵
附录 C 稳定性评价的的青藏铁路不同断面单因素评判矩阵
附录 D 不同断面在突变级数法评价中参数的赋值
附录 E 不同断面在突变级数法评价中参数的量化
附录 F 不同断面在突变级数法评价中参数的无量纲化
附录 G 底层参数的突变级数值
作者简介
致谢

(3)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相关理论方法发展动态和应用现状
        1.2.2 针对区域类型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和交通安全研究进展
        1.2.3 基于实时交通流状态的高速公路动态安全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依据
        1.3.1 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的必要性
        1.3.2 国内外高速公路常见的分类方法
        1.3.3 本文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依据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5 论文组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要素与特征分析
    2.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相关研究数据概述
        2.1.1 我国相关数据现状
        2.1.2 美国相关数据现状
        2.1.3 本文所应用数据的合理性
    2.2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2.1 驾驶人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2 车辆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3 道路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4 外部环境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时空分布规律
        2.3.1 城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3.2 乡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3.3 山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4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统计
        2.4.1 城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4.2 乡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4.3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事故致因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介绍与数据收集处理
        3.2.1 研究区域介绍与研究数据来源
        3.2.2 样本数据集特征
        3.2.3 样本结构设计
    3.3 基于WODMI-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方法建模
        3.3.1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基本参数
        3.3.2 关联规则分类
        3.3.3 Apriori算法特性与基本步骤
        3.3.4 主客观联合赋权改进的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3.3.5 考虑定向约束和指标赋权的多维度交互改进的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WODMI-Apriori)
    3.4 实例分析
        3.4.1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全映射事故致因关联规则挖掘
        3.4.2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维度交互关联规则挖掘
        3.4.3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维度自相关关联规则挖掘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流状态与事故风险关系评估
    4.1 引言
    4.2 研究数据介绍与样本结构设计
        4.2.1 数据源文件介绍
        4.2.2 事故数据预处理
        4.2.3 交通流数据预处理
        4.2.4 病例—对照配对式样本结构设计
        4.2.5 数据匹配
    4.3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4.3.1 六级服务水平理论
        4.3.2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MCMC)
        4.3.3 基于MCMC的贝叶斯方法
        4.3.4 贝叶斯条件logistic回归
        4.3.5 随机森林算法
        4.3.6 贝叶斯logistic回归
    4.4 实例分析
        4.4.1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分析
        4.4.2 各区域高速公路事故征兆危险交通流变量识别
        4.4.3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发生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
    5.1 引言
    5.2 基于熵权改进的密切值法
        5.2.1 密切值评价方法概述
        5.2.2 信息熵赋权理论
        5.2.3 基于信息熵权重优化改进的密切值评价方法
    5.3 研究区域介绍
    5.4 基于熵权改进密切值法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建模
        5.4.1 评价矩阵建立
        5.4.2 模型基本假设
        5.4.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4.4 数值评价矩阵的建立
    5.5 实例分析
        5.5.1 年度视角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2 季节划分视角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3 年度视角下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5.4 季节划分视角下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5.5 考虑区域类型和季节差异的全样本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注释表
附录B 交通事故源数据字段注释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SWAT模型在南小河沟流域绿水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水概念的研究进展
        1.2.2 绿水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SWAT模型的研究进展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地质
        2.1.4 水文气候
        2.1.5 植被类型
    2.2 SWAT模型模拟方法
        2.2.1 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2.2.2 SWAT模型建立与模拟方法
        2.2.3 模型率定与校正方法
    2.3 试验方案
3 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预测
    3.1 研究方法
        3.1.1 Mann-Kendall检验法
        3.1.2 滑动t检验法
        3.1.3 小波分析法
    3.2 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3.3 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3.4 流域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3.5 小结
4 基于传统方法的流域绿水资源量计算
    4.1 绿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4.1.1 水量平衡法
        4.1.2 微气象学法
    4.2 流域绿水资源量计算结果分析
        4.2.1 水量平衡法计算结果
        4.2.2 微气象学法计算结果
    4.3 小结
5 基于SWAT模型的绿水模拟
    5.1 SWAT模型原理
    5.2 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数据库建立
        5.2.1 水文、气象数据
        5.2.2 DEM数据
        5.2.3 土地利用数据
        5.2.4 土壤数据
    5.3 SWAT模型的模拟运行
        5.3.1 子流域的划分
        5.3.2 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5.3.3 气象数据的输入
        5.3.4 模拟方法的选择与模型运行
    5.4 基于SWAT-CUP的模型校准
        5.4.1 SWAT-CUP模型简介
        5.4.2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5.4.3 参数的率定与检验
        5.4.4 SWAT-CUP模型评价指标分析
    5.5 流域绿水模拟结果
    5.6 小结
6 绿水资源量的评价结果对比及未来预测
    6.1 三种方法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6.1.1 三种方法的绿水计算结果分析
        6.1.2 不同降水频率下的流域绿水资源量
    6.2 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绿水评估
        6.2.1 未来气候情景下蓝水资源量分析
        6.2.2 未来气候情景下绿水资源量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典型流域水化学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松花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生态完整性研究进展
        1.2.1 生态完整性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1.2.2 生态完整性的评价方法
    1.3 化学完整性研究进展
        1.3.1 化学完整性的概念和内涵
        1.3.2 化学完整性评价指标
    1.4 参照状态及生态阈值的研究进展
        1.4.1 参照状态
        1.4.2 生态阈值
    1.5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6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流域水化学完整性评价方法研究
    2.1 水化学完整性评价体系结构
    2.2 水化学完整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2.1 水化学指标的生态学意义
        2.2.2 指标的筛选原则
        2.2.3 流域代表性化学指标的筛选方法
        2.2.4 化学指标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性分析
        2.2.5 化学指标对生物的影响分析
    2.3 参照状态的确定方法
        2.3.1 参照点位选取方法
        2.3.2 参照状态确定方法
    2.4 化学完整性指标阈值的推导方法
        2.4.1 生态阈值的理论
        2.4.2 推导方法的选取
        2.4.3 推导流程
    2.5 评价模型的构建
        2.5.1 评价指标标准化
        2.5.2 评价权重的确定
        2.5.3 构建化学完整性综合指数
        2.5.4 评价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松花江水生态环境特征研究
    3.1 松花江流域概况
        3.1.1 流域自然环境基本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和讨论
        3.3.1 松花江流域水质变化特征
        3.3.2 松花江流域生境状况
        3.3.3 松花江流域底栖动物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花江水化学完整性指标筛选研究
    4.1 化学指标的代表性分析
    4.2 化学指标对人为因素干扰的敏感性分析
        4.2.1 化学指标敏感性分析结果
        4.2.2 影响化学指标的关键人为因素识别
    4.3 化学指标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研究
        4.3.1 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结构和功能性状的关键化学指标
        4.3.2 化学指标与大型底栖动物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4.4 化学指标筛选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花江水化学完整性评价与分析
    5.1 松花江化学完整性指标参照状态
        5.1.1 参照点位的选取
        5.1.2 参照状态确定
    5.2 松花江化学完整性指标生态阈值的确定
        5.2.1 化学指标的阈值
        5.2.2 指示物种
        5.2.3 讨论
    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结构方程模型确定权重
        5.3.2 结构方程模型适配度检验
        5.3.3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5.3.4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松花江流域水化学完整性综合评价结果
        5.4.1 评价结果
        5.4.2 与其它研究成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淮河干流防洪保护区洪水智能计算模型及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洪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2 人工智能研究进展
        1.2.3 人工智能在洪水计算的应用研究进展
        1.2.4 洪水灾害影响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淮河干流多年洪水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象水文特点
        2.1.3 历史洪涝灾害
    2.2 指标选择与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分析方法
        2.2.2 突变分析方法
        2.2.3 周期分析方法
    2.3 淮河干流洪水年内特征分析
    2.4 淮河干流洪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2.4.1 淮河干流洪水序列整体趋势分析
        2.4.2 淮河干流洪水序列突变识别与阶段趋势分析
        2.4.3 淮河干流洪水序列周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优化GRU的淮河干流水情智能计算模型研究
    3.1 数据预处理及分析
        3.1.1 数据统计分析与缺失项处理
        3.1.2 数据标准化
    3.2 研究方法
        3.2.1 人工神经网络
        3.2.2 循环神经网络
        3.2.3 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
    3.3 模型输入特征选择与评估指标
        3.3.1 模型输入特征选择
        3.3.2 模型评估指标
    3.4 基于GRU的淮河干流洪水智能计算模型
        3.4.1 模型构建
        3.4.2 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3.5 淮河干流洪水智能计算模型优化方法
        3.5.1 模型构建
        3.5.2 研究方法
        3.5.3 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卷积注意力神经网络的洪水快速预测模型研究
    4.1 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理论
        4.1.1 一维水动力模型理论
        4.1.2 二维水动力模型理论
        4.1.3 一、二维模型的耦合
    4.2 并行计算水动力耦合模型开发
    4.3 并行计算模型在防洪保护区洪水模拟的应用
        4.3.1 防洪保护区概况
        4.3.2 模型构建与验证
        4.3.3 淹没计算结果分析
        4.3.4 模型并行计算效率分析
    4.4 溃堤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构建
        4.4.1 基于图卷积注意力神经网络的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
        4.4.2 图卷积神经网络
    4.5 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在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进组合赋权模糊聚类算法在洪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防洪保护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3 改进组合赋权模糊聚类算法
        5.3.1 算法流程
        5.3.2 数据归一化
        5.3.3 主客观赋权
        5.3.4 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
        5.3.5 高斯混合模型模糊聚类
    5.4 防洪保护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
    2.1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
    2.2 煤炭自然发火事故致因模型构建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3.2 指标选取基础
    3.3 评价指标体系
    3.4 评价指标的定量化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突变理论的评价方法
    4.1 基于组合权重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突变评价法
    4.3 煤炭自然发火突变评价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应用实例
    5.1 矿井概况
    5.2 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5.3 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
    5.4 提高自然发火安全性的措施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危险性因素检查表
附录2 危险性影响因素检查表的原始数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1.2.2 荒漠草原区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1.2.3 发展趋势及关注重点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资源条件
        2.1.3 社会经济
    2.2 数据预处理
        2.2.1 景观分类
        2.2.2 遥感数据处理
3 草地生态足迹演变特征
    3.1 研究方法
        3.1.1 草地生态足迹
        3.1.2 计量建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非结构突变协整检验
        3.2.2 结构突变协整检验
        3.2.3 草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比
        3.2.4 草地生态足迹演变阶段特征
    3.3 讨论与小结
4 景观格局及生产力动态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区域植被概况
        4.1.2 数据处理
        4.1.3 分析方法
    4.2 植被生产力动态分析
        4.2.1 植被NPP空间分布特征
        4.2.2 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
        4.2.3 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3 景观结构类型的变化特征
        4.3.1 景观类型动态幅度
        4.3.2 景观类型动态方向
        4.3.3 景观类型动态速率
    4.4 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
        4.4.1 类型水平的格局变化
        4.4.2 景观水平的格局变化
    4.5 讨论与小结
5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构建驱动因子的指标体系
        5.1.2 回归分析与空间模型选择
    5.2 景观变化与驱动指标空间回归过程
        5.2.1 模型构建
        5.2.2 模型拟合结果评估
    5.3 景观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景观生态质量评价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研究方法
        6.2.1 草地生态质量评价
        6.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6.2.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草地生态质量的评价结果与类型划分
        6.3.2 草地生态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6.3.3 OLS与GWR的模型比较
        6.3.4 基于GWR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7 基于生态安全的景观格局优化
    7.1 安全格局构建
        7.1.1 生态安全的识别与构建
        7.1.2 模型的选择
        7.1.3 景观格局优化途径
    7.2 生态安全格局配置分区
        7.2.1 不同生态源累积阻力表面
        7.2.2 不同生态源累积耗费距离表面
        7.2.3 不同生态源耗费阻力分区
        7.2.4 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配置分区
    7.3 情景模拟方法
        7.3.1 景观适宜性指标体系选择
        7.3.2 景观适宜性图集
        7.3.3 CA-Markvo模型构建
        7.3.4 CA-Markvo模型数据处理
        7.3.5 CA-Markov模拟精度检验
    7.4 不同情景配置方案模拟结果
        7.4.1 不同情景的转移概率
        7.4.2 不同情景的配置方案
        7.4.3 不同情景配置下景观适宜性分布
        7.4.4 不同情景模拟结果
    7.5 讨论与小结
8 结论、创新与不足
    8.1 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可拓突变级数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突变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可拓学的研究现状
        1.3.3 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知识
    2.1 突变级数法相关理论
        2.1.1 基本概念
        2.1.2 突变模型基本特征
        2.1.3 初等突变模型
        2.1.4 归一公式及应用原则
    2.2 可拓学基本理论
        2.2.1 可拓集与关联函数
        2.2.2 基元理论
        2.2.3 可拓变换原理
        2.2.4 拓展分析原理
        2.2.5 矛盾问题的界定
3 改进突变级数法数学模型
    3.1 关于突变系统变量排序问题的改进
        3.1.1 传统突变级数模型概述
        3.1.2 信息熵原理
        3.1.3 信息熵值计算步骤
    3.2 关于突变模型中矛盾问题的改进
    3.3 关于突变模型中结合函数的优化改进
        3.3.1 传统突变级数法模型分析
        3.3.2 可拓关联函数的选取
    3.4 可拓突变级数法实施步骤
4 基于可拓突变级数法的经济增长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初选
    4.2 指标体系的优化改进
        4.2.1 指标先后顺序调整
        4.2.2 多指标不相容问题的矛盾变换
        4.2.3 突变模型确立
    4.3 可拓关联度与可拓级数值计算
5 可拓突变级数法的应用实例
    5.1 数据来源
    5.2 指标体系的优化改进
        5.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5.2.2 指标的熵值计算
        5.2.3 确立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5.3 计算指标可拓关联度
    5.4 计算突变可拓级数值
    5.5 评价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突变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变化环境下泾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 李子君.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D]. 殷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 杨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4]SWAT模型在南小河沟流域绿水评价中的应用[D]. 张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典型流域水化学完整性评价研究 ——以松花江为例[D]. 程佩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淮河干流防洪保护区洪水智能计算模型及灾害风险评价[D]. 潘汀超. 天津大学, 2019(01)
  • [8]基于突变理论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D]. 阮猛.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荒漠草原区景观动态及生态格局优化研究 ——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D]. 高艺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10]可拓突变级数法及其应用研究[D]. 李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突变模型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