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级公路施工压实度检测方法探讨

高等级公路施工压实度检测方法探讨

一、高等级公路施工中压实度检测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姜鹏[1](2021)在《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动力补强作用机理与效果评价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路基修建过程中,路基需要很好的压实并达到相关标准压实度的要求,以保证道路的承载能力及强度,然而在弱碾区填筑时易存在压实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些弱碾区压实不充分,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容易诱发一系列路基质量问题,且后期维护、补强施工难度较大费用较高,因此开展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动力补强作用机理与效果评价技术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工程意义。在分析对比不同路基填筑工艺、振动压实理论、动力补强技术和压实质量检测方式的基础上:(1)通过使用PLAXIS软件模拟不同工况,计算路基分层填筑静态荷载作用下长期固结变形参数及超孔压变化以及多参数影响下动态荷载作用下路基的动力响应,通过显着性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探究路基分层填筑动力压实效果的主要控制影响因素。(2)通过开展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动力响应试验及补强效果评价试验,探究了应变率硬化效应下的土体填料应力时程响应、应力分布规律与加速度响应峰值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机械-体相互作用强化机理,明确了液压夯夯实能量传递规律,同时分析了不同量级的夯实作用对相邻结构物的影响。(3)建立了夯击次数-加速度峰值经验模型,通过监测加速度峰值作为承载力衡量指标,量化了承载力指标,提高了夯实工作的效率;同时,在进行瑞雷波速与原位试验实测纵向压实度关系曲线标定时考虑含水率对瑞雷波速的影响进行回归拟合,建立土体内部纵向压实度经验模型,提高了基于瞬态面波的压实度检测方式精度,以期对高速公路建设与运输行业产生一定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马俊琛[2](2021)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水泥稳定碎石在我国高等级公路基层建设中应用广泛,其使用性能和状态直接影响着路面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是保证其性能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与路面面层相比目前对基层施工的重视还不够,施工过程中往往生产工艺落后,混合料的均匀性差,缺少有效的施工控制和检测。对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来说,确定施工方法和压实工艺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尚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方面,当基层厚度较大时,通常会选择上下两层间断施工,即下基层施工完毕养生7d后铺筑上基层,这种施工方法会导致基层层间粘结性能减弱、整体性能降低;另一方面,现场压实工艺的选择不能结合混合料的实际受力状态,只能通过铺筑试验段进行检验对比,评价指标单一,但传统压实度检测方法主观因素大,对基层的破坏性大、精确性低,不能快速连续反映压实质量。本文依托于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结合吉林省集双高速公路建设施工,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力学分析的角度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方法,并对其压实进行快速检测分析和模拟仿真,为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质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综合分析既有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优缺点,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路面结构分析模型,计算不同基层施工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以剪应力、弯沉、弯拉应力作为分析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各施工方法对三个指标的综合影响,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进行力学分析与评价,用于指导试验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选择。2.在试验路段基层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埋设加速度传感器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碾压压实过程进行实时和全过程测试,对测量得到的加速度信号进行滤波、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处理,与常规灌砂法检测的压实度指标建立相关关系,寻求快速检测基层压实度的方法和手段。3.为进一步研究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效果,结合施工现场压实机械的参数指标和水泥稳定碎石的本构关系,建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模型,基于动力学基本原理对压路机振动轮模型进行模态分析,采用DP弹塑性模型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本构模型,研究压实过程中不同压实模式的压实效果以及基层材料的应力应变规律。通过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从力学角度分析考虑不同施工方法的层间结合状态,建议采用整体式施工或双层连铺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方法。埋设加速度传感器并通过其测试值可以有效预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度,通过对所采集的加速度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当碾压次数逐渐增加时,加速度极大值和有效值总体上呈现一种递增的趋势,可以与压实度建立了良好的相关关系。压实仿真结果表明压实过程中对于压路机振动轮下的基层特别是基层上部不同位置的应力分布有较大差异,基层在整个碾压过程中,从轮中心到轮边缘的应变逐渐衰减。

丁凡[3](2020)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文中指出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复杂,施工质量问题将会影响路面服役性能。级配作为混合料施工控制的重要指标,级配变异可能导致路面混合料实际级配与设计级配出现偏差,对混合料路用性能与使用寿命产生一定影响。为保证施工质量,本文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的变异分析与控制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基于熵权法与灰度关联理论,确定了七种不同类型混合料(AC-13、AC-16、AC-20、SMA-13、SUP-13、SUP-20与SUP-25)高温、低温、水稳定性能对综合路用性能的影响权重,利用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筛孔通过率变化对路用性能的影响程度,确定各类型混合料的控制筛孔,结果表明4.75mm与0.075mm筛孔对所有混合料类型路用性能均有显着影响;2.36mm筛孔通过率对AC-13与SUP-13路用性能影响显着;大于9.5mm粒径颗粒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关系密切,在现有施工对大粒径关注度较低的前提下,应对大筛孔通过率进行严格控制。其次,对集料波动性、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集料作为混合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率波动性不可避免,当粒径规格跨度较大时,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程度更为显着;引入波动指数对其波动性进行评价。同时基于工程项目对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进行分析,发现在当前施工条件下拌和过程对混合料级配影响小,运输过程中级配变异性最大,摊铺过程对离析混合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沥青混合料施工中级配变化复杂,后续施工工序不仅可能使级配变异不断增强,亦可能对前期的级配变异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通过级配变异影响因素发现级配变异受到道路等级、混合料类型、最大公称粒径、运输路况与运输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施工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公称最大粒径大、道路等级低、运输路况差、运输时间长的混合料级配发生变异的可能性高。再次,基于生产配合比与级配允许控制范围,提出了冷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计算方法,结果表明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较广。利用P-P图和K-S检验法对正常施工条件下级配概率分布进行研究,发现施工过程中各筛孔的通过率呈现正态分布规律。基于施工数据验证了现有施工水平与现行规范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的匹配性,通过级配分布规律对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允许偏差范围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基于当前施工水平的高等级公路施工过程级配允许偏差范围。最后,对基于图像分块处理的级配监控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与单阈值处理效果对比发现该方法对集料颗粒的识别精度可提高约10%,可一定程度缓解自然光线条件下集料颗粒图像识别精度不足问题。通过对SPC控制图中均值-极差控制图进行修正,以修正均值控制图为基础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的级配动态控制方法,提出对级配变异敏感过程中控制筛孔进行动态分析的要求以保证施工过程稳定。

马宝君[4](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加,高速公路桥梁等项目日渐增多、建设进程快、发展迅猛成为目前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而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桥梁持续进行大力的开发建设,并不断地投入生产运营,导致前期建成的高速公路桥梁势必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害。高速公路的桥梁是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其中桥面作为病害集中暴发区,总是会成为问题的焦点。高速公路桥面铺装病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更是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故需从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控制,研究高速公路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从根本上降低病害的发生,提高高速公路桥梁等的服役时间,降低其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造价,并且减少工程养护成本支出,从整体上提升高速公路桥梁等在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渭武高速公路陇南段的建设为研究背景,研究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混合料配合比和组合结构的物理性能指标。首先针对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早期损伤及病害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路面在施工和使用初期,主要有材料原因相关的病害有路面的表层裂缝、面层变形、铺装层表面损坏、层间的粘结防水损坏等。其次分析病害原因,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入手探讨路面铺装层结构,发现初期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桥面铺装层受力工况和材料的力学性能不相适应、荷载的计算不完全、铺装层间粘结的粘结度不够、原材料质量控制不足等。结果表明:防水层的粘结强度对路面主体结构的整体受力变形影响显着,防水粘结层的质量直接决定公路桥面铺装结构强度和耐久性能;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层上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及玄武岩等碱性有机制砂,下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碎石;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灰岩机制砂;上面层沥青宜采用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为70#石油沥青,改性剂掺量为4%;下面层沥青宜采用70#石油改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矿粉宜采用洁净的优质石灰岩粉为原材料等。最后研究了铺装施工原材料性能的技术性能要求,研究了铺装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总结了沥青施工各环节的控制要点。结果表明:上面层为满足良好的抗车辙、抗滑和抗渗性能,宜采用具有较好的抗疲劳和低温缩裂性能的SMA-13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3-4.5%之间;下面层采用高温稳定性较好的SUP-20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4%;为提高路面防水粘结材料的抗剪和抗拉的性能,采用抗渗性能为承受0.05MPa的SBR改性乳化沥青作为桥梁铺装层的主要粘结材料;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应从混合料的拌和控制、运输控制以及施工控制等各方面进行。

崔添毅[5](2020)在《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强度高、干缩和温缩小、耐久性好的路面结构层材料一直是道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土凝岩作为一种新型土壤固化剂,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减少对天然砂石料资源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目前有关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的研究尚不多见,其路用经济与技术性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依托甘肃省二车公路芦家湾连接线改移道路土凝岩底基层试验段项目,通过研究土凝岩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干缩性、耐久性,对比分析土凝岩固化土与其他类型固化剂固化土的上述路用性能,初步探究了土凝岩固化土用于公路工程路面结构层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土凝岩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所用的土凝岩属于硅钙系胶凝材料,在硅酸盐词典中属于无熟料水泥。水胶比为0.4时,土凝岩净浆试件3天抗压、抗折强度比水泥净浆试件的相应强度偏低,但3~28天抗折、抗压强度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43%、318%,远大于水泥净浆的49%、88%。土凝岩固化土及对比混合料强度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各掺量下土凝岩固化土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水泥固化土,也高于水泥、粉煤灰等稳定材料复合固化土。土凝岩稳定土七天无侧限强度可达2.0-5.0MPa,通过调整掺量可满足路面各结构层的技术要求。土凝岩固化土、水泥固化土和水泥稳定碎石的耐久性试验结果显示,土凝岩固化土的早期水稳定性系数略优于水泥稳定土,后期则刚好相反;水稳定性远低于水稳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冻性优于水泥固化土,但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与水泥固化土的冲刷后质量完整度十分接近,土凝岩固化土的抗冲刷性显着弱于水泥稳定碎石;土凝岩固化土干缩性能优于水泥固化土。施工及试验段验证方面,土凝岩固化土施工不推荐使用路拌法,条件允许时尽量选择厂拌法。土凝岩改良土(掺量4%-6%)不推荐代替水泥用于各等级公路路基换填。掺量在10%-12%时,土凝岩固化土代替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级配碎石用于路面结构层,相对传统材料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在砂石料匮乏区的二级及以下公路底基层可铺筑试验段进行初步验证,总结施工经验,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补充数据支撑与技术指导。

唐樊龙[6](2020)在《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年来,BIM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道路领域在学习与引进BIM技术同时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包括线形设计,路面设计也是重要环节。路面设计离不开结构分析,目前BIM环境中却缺少与设计同步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更多的是利用BIM进行动态模拟与过程展示,却很少建立BIM为基础的可视化施工质量管控,以及相应的质量预警体系,很难应对工程后期频繁的变更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在养护阶段,由于病害数据量大,信息存储困难,文本调阅耗时,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估算。此外,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模型归档,统一管理,依然缺少完善系统的信息平台,使得高速公路服役后期管理难度大,数据调取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道路BIM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分别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以及搭建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BIM的典型沥青路面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研究。首先确立Revit作为主要建模软件,通过建立公制常规模型族的方式完成了沥青路面基础模型的创建。然后总结了国内典型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并通过基础模型的参数调整完成了典型沥青路面的三维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o编程进行了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在BIM中的三维路线自动设计,然后将结构分析公式以Python语言的方式写入Dynamo程序中,并将设计参数与结构分析参数进行串联,实现了在BIM环境中设计与结构分析的同步进行。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据中转接口,将参数化的BIM模型以数据文件格式导入ABAQUS中,通过借助外部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BIM-ABAQUS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精确分析。(2)进行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研究。首先采用Dynamo编程创建了能够从Excel自动读取数据的节点程序完成了地质模型创建,然后进行场地模型布置,最后通过Navisworks完成沥青路面施工的模拟。接下来以智能压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MATLAB用最小标准差的方式将压实参数进行区域划分,以代表性压实度参数建立了基于BIM-GIS的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将智能压实获取的质量参数以直观可视的图像表达取代传统的数据繁多读取困难的Excel表达。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通过C#语言编程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可视化评估程序。最后本文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典型的级配离析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处理采用基尼不纯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沥青路面级配离析病害参数获取,并将图像识别结果反馈到三维的BIM模型中建立预警提示,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离析质量状况预警体系。(3)针对养护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不足,开展了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研究。为构建基于BIM的参数化病害模型,首先采用Context Capture利用三维重构技术重构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局部病害利用Revit建立基础参数模型的功能,直接在BIM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病害模型然后进行病害纹理贴图,实现病害的精细建模。然后将完成的参数模型导入到道路总体模型中,实现病害尺寸参数在BIM模型中直接测量获取,同时建立关注点,详细记录病害的其他关键信息方便后期查询。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是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首先结合江苏省历年的养护资料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平均费率,通过三维道路模型中的病害信息建立养护成本估算程序。然后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养护设计规范,以SRI、RQI、PCI、RDI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对上述建立的养护成本估算程序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数据式与三维病害图像相结合的沥青路面自主养护决策模型。(4)开展了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了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模式,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基于IFC格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DW网页编程软件,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BIM式数据采集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主体部分包括密码式的加密窗口登录界面,平台主页总体信息概况以及大类目录标签,视频与模型文件存储查询专区,数据文件详细资料归类专区等。

李向頔[7](2020)在《UWB/SINS定位系统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国,每年的公路建设里程位于世界前列。路面工程直接反映了公路的外观质量和行车舒适性,沥青材料凭借其良好的路用性能成为了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路面的首选。但是,国内的沥青路面饱受一些质量通病的长期损坏。路面质量问题一部分取决于工程设计和施工设备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施工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例如施工人员不够专业、承包商偷工减料等。仅让施工单位对这些人为因素进行自我监管是不够的,委托监理方对施工过程监控是保障沥青路面质量的必要手段。本文从监理方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整套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系统。通过研究路面质量验收主控项目和影响因素,确定了施工过程中需要监控的关键参数,包括沥青生产环节的沥青含量、集料级配、拌合温度和拌合时间,以及路面施工环节的施工机械工作参数。设计了各参数的监控响应范围和警告规则。开发了基于物联网的前端硬件和基于Web网页的后端软件,系统通过网页程序、SMS信息和现场警示灯对施工过程予以监控和反馈。该监控系统在麻昭高速已成功实施,与未实施系统的路段相比,部署了监控系统后的沥青混合料级配和沥青密度和在统计学意义上得到了显着改善。本文提出的监控系统能够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所分析和储存的信息也能为以后的路面养护提供决策支持。此外,针对GPS在隧道内无法有效定位施工机械的问题,本文开发了基于UWB(超宽带)技术的隧道内定位子系统。相比于容易受到多路径效应影响的无线载波定位技术,UWB技术的高精度和抗衰减能力使其十分适用于半封闭的复杂隧道环境。对于可简化为一维场景的长直隧道,设计了基于平差调整的UWB粗定位系统,其在视距条件下的典型定位误差在10 cm以内。针对在非视距条件下UWB定位误差增大的问题,设计了UWB/SINS二维精定位系统。通过分析UWB和SINS的噪声的来源和特性,在松组合的反馈校正型间接卡尔曼滤波的基础上,剔除极端非视距条件,采用了一种改进的简化Sage-Husa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UWB/SINS组合导航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卡尔曼滤波的组合导航系统比UWB单独定位系统降低了25.43%的定位误差,自适应滤波比标准卡尔曼滤波又能降低11.39%的误差,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自适应滤波的优越性。此外,在隧道现场进行了多次定位实验,定位系统表现出良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地辅助隧道内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

李旭生[8](2020)在《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公路路面结构主要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随着交通的发展,交通量的增加,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低等级薄层沥青路面,由于基层刚度大,面层反射裂缝多,路面使用中破损严重。针对四川省南充市区域碎(砾)石丰富的特点,公路采用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将会提高路面的路用性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进行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室内试验,室内试槽试验,理论分析,结合试验路研究对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级配碎石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分析了级配碎石基层的承载力特性,提出了级配碎石筛孔通过率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果试验室试槽试验和依托工程试验路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推荐结构及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施工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不同级配组成的级配碎石的力学特性、承载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料级配碎石形成密实结构不仅与粗细颗粒的相对含量相关,还存在最大尺寸效应;回弹模量都随着单位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粗集料对级配碎石强度的提高有益;(2)通过对底基层和基层的回弹模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层顶面的当量模量和竖直方向的变形随荷载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其线性相关性很好;(3)本文通过室内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槽试验,得到了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特性,荷载引起的竖向应力随深度增加迅速减小;(4)通过铺筑试验路,并进行三年以上的跟踪检测,实际路用状况表明,本文提出的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比传统使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表现出更好的路用性能,路面的破损明显减少。并结合室内试槽试验及试验路铺筑,提出了级配碎砾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施工及控制技术。本文研究成果对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分析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并对路面结构设计、施工及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德玺[9](2020)在《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以及行车的舒适性,且便于保养维护,其中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但另一方面,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具有变异性,这些变异性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道路的质量,降低了道路使用的效能。因此,有必要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变异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能够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的办法。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原材料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沥青性能变异的指标影响因素,从五个方面对集料变异性以及矿粉质量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沥青混合料变异的机理和分类入手,对影响矿料级配变异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沥青混合料配合的优化设计;二、从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角度研究了压实质量的变异性,讨论了压实度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压实度不均匀的原因和改进对策,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不均匀改进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找出影响改进效果的关键因素;三、结合施工过程,针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原材料的变异性进行控制,从沥青质量控制和集料的加工工艺技术两方面,并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的质量变异性提出了基层平整度与路面压实度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摊铺及碾压、沥青混合料的出场温度控制以及施工缝的处理等四点控制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实际可能出现的施工质量变异性的研究角度出发,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对集料易出现质量变异性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对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主要内容如矿料级配、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和平整度等进行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再依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吴龙梁[10](2020)在《基于能量耗散的路基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实现了填筑工程全面的、实时的、连续的质量控制,采用该技术能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的提高施工水平和管理效率,研究和推广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促进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该技术在深圳地区的适用性,本文以路基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主要采用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能量模型和DMV指标,研究了碾压参数对振动测值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碾压参数与振动测值的联系,并总结形成了适用性较强的连续压实控制质量评估方法。最后,针对深圳机场T4航站区扩建工程实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本文研究成果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工作可较好的改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适用性,从而为该技术在深圳地区的成功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和经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能量模型和DMV指标,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可反映填筑层压实状态的能量控制方程和指标,有效的解决了力学模型面临的接触失耦和滞后角取值的难题。通过能量模型直接建立了控制指标与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联系,给出了采用振动测值评价压实质量的理论解释。(2)推导了非线性振动的能量耗散率计算公式,为振动荷载下动力响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从能量的角度探讨填料内部的振动规律,较好的揭示填筑体内部的能量衰减和空间分布规律,可为振动压实的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3)系统的研究了碾压参数对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影响规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振动测值的影响因素。以花岗岩残积土填料为例,通过开展室内试验和现场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包括填料含水量在内的碾压参数对振动测值以及相关性校验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克里金插值方法建立了碾压参数与振动测值的联系,为改善该技术的适用性提供了较好的途径。(4)根据试验研究成果,并参考和借鉴国内外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应用经验,总结形成了适用性良好的连续压实质量评估方法,为该技术的精细化应用和管理提供直接的指导和建议。

二、高等级公路施工中压实度检测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级公路施工中压实度检测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动力补强作用机理与效果评价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基填筑工艺
        1.2.2 振动压实理论
        1.2.3 动力补强技术
        1.2.4 压实质量检测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数值仿真模拟计算
    2.1 概述
    2.2 路基分层填筑模型
        2.2.1 模型选取背景
        2.2.2 模型选取参数
    2.3 路基弱碾区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2.3.1 静力作用分析
        2.3.2 动力作用分析
    2.4 动力补强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2.4.1 影响因素试验设计
        2.4.2 显着性分析
        2.4.3 敏感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工程地质概况
        3.2.1 工程背景
        3.2.2 回填土参数
    3.3 动态响应试验
        3.3.1 试验方案
        3.3.2 施工流程
        3.3.3 试验仪器布设
    3.4 动态响应试验结果分析
        3.4.1 土体动应力分布规律
        3.4.2 土体动应力解析
        3.4.3 土体应力时程响应
        3.4.4 土体加速度响应
        3.4.5 墙体动态响应规律
        3.4.6 墙体速度响应
        3.4.7 墙体加速度响应
    3.5 本章小结
4 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动力补强效果评价
    4.1 概述
    4.2 瞬态面波无损探测
        4.2.1 弹性波理论
        4.2.2 探测工作原理
        4.2.3 面波仪参数
    4.3 地基承载力检测
        4.3.1 夯实作业原理
        4.3.2 传感器安装
    4.4 质量评价试验方案
        4.4.1 瞬态面波检测
        4.4.2 静载试验检测
        4.4.3 土样取芯检测
    4.5 质量评价原位试验
        4.5.1 土工试验测试结果
        4.5.2 基于加速度峰值的承载力检测
        4.5.3 基于瞬态面波的压实度检测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及其他知识产权成果
    二、获得荣誉称号及参与科研项目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层间结合状态的研究现状
        1.2.3 压实度动态检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力学研究
    2.1 路面结构模型基本假定
    2.2 路面结构力学模型建立
        2.2.1 路面模型
        2.2.2 荷载施加与边界条件
        2.2.3 基层分层连铺参数的计算
    2.3 结构层模量路面模型计算结果
        2.3.1 剪应力
        2.3.2 弯沉
        2.3.3 层底弯拉应力
        2.3.4 灰色关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试验路基层施工技术
    3.1 试验路设计概况
        3.1.1 集双高速公路概况
        3.1.2 试验路路面结构
    3.2 试验路配合比及施工方法
        3.2.1 生产配合比
        3.2.2 施工机械配备及施工方法
    3.3 试验路施工控制要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动态压实测试
    4.1 采集系统布设方案
    4.2 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分析方法
        4.2.1 傅里叶变换
        4.2.2 滤波处理和小波分析
    4.3 振动加速度与压实度相关关系
        4.3.1 信号采样频率的设置
        4.3.2 现场振动加速度信号的采集
        4.3.3 信号采集结果
        4.3.4 信号的小波分解
        4.3.5 信号的滤波和去噪
        4.3.6 加速度信号和压实度关系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压实仿真
    5.1 模型分析与建立
        5.1.1 振动轮模型的建立
        5.1.2 基层模型分析与建立
    5.2 压实过程有限元分析
        5.2.1 静压和振压的压实效果分析
        5.2.2 基层压实受力状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1.作者简介
    2.科研成果
致谢

(3)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过程级配变异
        1.2.2 施工过程级配控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基于熵权法与灰度关联理论的沥青混合料控制筛孔研究
    2.1 概述
    2.2 基于熵权法的路用性能权重分析
        2.2.1 熵权法
        2.2.2 路用性能权重分析
    2.3 基于灰度关联理论的控制筛孔分析
        2.3.1 灰度关联理论
        2.3.2 AC型沥青混合料
        2.3.3 SMA型沥青混合料
        2.3.4 SUP型沥青混合料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概述
    3.2 冷集料通过率波动性分析
        3.2.1 通过率波动程度
        3.2.2 变异系数
        3.2.3 波动指数
        3.2.4 集料通过率波动影响因素
    3.3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
        3.3.1 级配变异敏感过程分析
        3.3.2 连续施工过程级配变化研究
        3.3.3 施工过程级配变异影响因素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控制范围研究
    4.1 施工过程冷集料通过率允许波动范围
    4.2 基于施工水平的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研究
        4.2.1 筛孔通过率概率分布研究
        4.2.2 级配允许偏差范围的确定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级配控制研究
    5.1 基于数字图像分块处理的级配监控方法
        5.1.1 理论介绍
        5.1.2 级配监控技术的工程应用
    5.2 级配动态控制方法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概况
        1.2.2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概况
        1.2.3 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发展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选题目的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桥面铺装层病害分析及质量控制
    2.1 工程实例介绍
    2.2 桥面铺装层病害调查
    2.3 桥面铺装层病害原因分析
        2.3.1 结构理论与设计的影响
        2.3.2 水的影响
        2.3.3 温度的影响
        2.3.4 施工工艺的影响
        2.3.5 桥面防水粘结层的影响
        2.3.6 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的影响
    2.4 桥面铺装受力情况分析
        2.4.1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受力特点
        2.4.2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分析
        2.4.3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结论
    2.5 材料质量控制
        2.5.1 集料的质量控制
        2.5.2 沥青质量控制
        2.5.3 填料质量控制
        2.5.4 纤维的质量控制
        2.5.5 混合料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面铺装桥面防水粘层材料及性能研究
    3.1 桥面铺装防水粘层材料应具备的功能
    3.2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和铺装层结构型式
        3.2.1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
        3.2.2 研究的桥面结构型式
    3.3 不同防水粘层材料的层间抗剪性能
    3.4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拉性能
    3.5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渗性能
        3.5.1 加压渗水试件的制备
        3.5.2 加压渗水装置的开发与加压渗水试验
        3.5.3 加压渗水试验结果分析
    3.6官亭1#特大桥公路桥面铺装工程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面铺装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4.1 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确定
        4.1.1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4.1.2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4.2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4.2.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2 确定最佳油石比
    4.3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4.3.1 谢伦堡析漏试验检验(烧杯法)
        4.3.2 肯塔堡飞散试验检验
        4.3.3 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试验检验
        4.3.4 动稳定度试验检验
        4.3.5 低温抗裂性检验
    4.4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4.4.1 初选级配
        4.4.2 沥青用量的估计
        4.4.3 试验级配的评价
        4.4.4 选择设计级配的沥青用量
        4.4.5 最大次数验证
        4.4.6 设计结论
    4.5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4.5.1 水稳定性检验
        4.5.2 高温稳定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
    5.1 沥青混合料拌合质量控制
        5.1.1 矿料级配的控制
        5.1.2 拌合温度的控制
        5.1.3 油石比的控制
    5.2 防水粘结层施工质量控制
        5.2.1 桥面板的准备工作
        5.2.2 机械设备要求
        5.2.3 防水粘层材料施工质量控制
    5.3 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控制
    5.4 桥面铺装压实质量控制
        5.4.1 合理的碾压温度
        5.4.2 合理的压实速度与遍数
        5.4.3 压实中的其他问题
        5.4.4 沥青混合料碾压工程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渭武高速公路官亭1#特大桥桥面铺装工程性能检测
    6.1 检测指标要求
    6.2 检测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赤泥基类固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赤泥基类固化剂固化土研究现状
        1.2.3 土凝岩固化剂概述
    1.3 赤泥基固化剂土凝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1.1 土
        2.1.2 土凝岩
        2.1.3 水泥
        2.1.4 粉煤灰
        2.1.5 石粉
    2.2 试验方案
        2.2.1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2.2.2 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试验方案
        2.2.3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试验段铺筑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强度性能研究
    3.1 试验方法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基土凝岩固化土耐久性能研究
    4.1 水稳定性
    4.2 抗冻性
    4.3 抗冲刷性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设备介绍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干缩特性
    4.5 外观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凝岩固化土底基层现场验证分析
    5.1 试验段工程概况
    5.2 施工工艺
    5.3 现场检测结果与施工总结
        5.3.1 压实度
        5.3.2 弯沉
        5.3.3 施工总结
    5.4 后期监测研究
    5.5 土凝岩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5.5.1 产品成本分析
        5.5.2 与传统路基路面材料成本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研究现状
        1.2.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研究现状
        1.2.4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管养阶段的研究现状
        1.2.5 基于BIM信息数据平台研发的相关研究
    1.3 当前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管养面临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典型沥青路面的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
    2.1 参数化模型建立
        2.1.1 Revit简介
        2.1.2 族构件创建
        2.1.3 参数化模型创建
    2.2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2.2.1 沥青路面组合类型
        2.2.2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2.2.3 代表性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2.3 基于Dynamo的沥青路面自动化设计与结构分析
        2.3.1 利用Dynamo实现路面参数可控的三维道路
        2.3.2 结构分析的参数准备
        2.3.3 基于Dynamo的路面结构分析
    2.4 基于BIM的数据中转系统的研发
        2.4.1 数据转换方法
        2.4.2 数据转换接口的研发
    2.5 基于ABAQUS-BIM模型的力学性能验算
        2.5.1 基于BIM-ABAQUS转换接口的参数化模型数据转换
        2.5.2 典型路面的ABAQUS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
    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
        3.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3.1.3 当前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可视化施工模拟
        3.2.1 施工模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3.2.2 基于BIM的施工场景构建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模拟
    3.3 基于BIM的路基施工质量管控
        3.3.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3.3.2 路基压实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3.3.3 确立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3.3.4 基于BIM-ArcGIS的智能压实质量的可视化监控
    3.4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信息集成与质量性能评价
        3.4.1 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的参数化集成
        3.4.2 层次分析法方法介绍
        3.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
    3.5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预警
        3.5.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相关研究
        3.5.2 集料的边缘检测
        3.5.3 集料图像分割
        3.5.4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表征
        3.5.5 基于BIM的可视化呈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
    4.1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4.1.1 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简介
        4.1.2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4.2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参数化建模
        4.2.1 Revit中的基础病害模型制作
        4.2.2 病害纹理贴图
        4.2.3 病害模型融入到BIM模型中
    4.3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4.3.1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备案
        4.3.2 基于BIM模式的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管理
    4.4 基于BIM模式的养护成本估算
        4.4.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4.4.2 沥青路面养护阶段的成本分析
        4.4.3 基于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
    4.5 基于BIM的养护自主决策模型建立
        4.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的方法与过程
        4.5.2 基于BIM的养护决策分析
        4.5.3 养护自主决策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5.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
    5.2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5.2.1 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
        5.2.2 基于IFC格式的数据表达
    5.3 信息的上传与导入
        5.3.1 信息创建过程
        5.3.2 信息的传递与存储
        5.3.3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
    5.4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5.4.1 开发平台介绍
        5.4.2 平台的总体设计
        5.4.3 平台的可视化展示与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

(7)UWB/SINS定位系统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沥青路面质量问题
        1.1.2 隧道施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1.2.2 隧道内定位技术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2.1 施工检查验收
        2.1.1 压实度
        2.1.2 平整度
        2.1.3 厚度
    2.2 施工质量监控
        2.2.1 沥青拌合环节
        2.2.2 路面施工环节
    2.3 本章小结
3 GPS/UWB/SINS定位技术研究
    3.1 GPS定位技术
    3.2 UWB定位技术
        3.2.1 工作原理
        3.2.2 定位算法
        3.2.3 不确定性分析
        3.2.4 基于平差调整的UWB一维定位
    3.3 惯性导航技术
        3.3.1 基本原理
        3.3.2 姿态解算
        3.3.3 导航推算
        3.3.4 误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UWB/SINS隧道内联合定位系统设计
    4.1 反馈校正型间接卡尔曼滤波
    4.2 松组合
    4.3 噪声自适应
        4.3.1 噪声协方差矩阵
        4.3.2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4.4 极端视距条件判别
    4.5 实验室实验与仿真
        4.5.1 评价指标选取
        4.5.2 实验室实验与噪声初值灵敏度分析
        4.5.3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仿真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设计与实验分析
    5.1 基于物联网的施工质量监控系统设计
        5.1.1 总体架构
        5.1.2 硬件组成
        5.1.3 软件设计
    5.2 系统实施与分析
    5.3 隧道现场定位实验
        5.3.1 UWB一维定位实验
        5.3.2 UWB/SINS定位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2.2 国内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使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柔性基层级配碎石材料的工程特性分析
    2.1 级配碎石的力学性能分析
    2.2 级配碎石材料承载力特性分析
    2.3 筛孔通过率对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2.4 级配碎石材料的CBR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室内试槽试验
    3.1 试槽结构层铺设及检测
        3.1.1 试槽土基
        3.1.2 级配碎石基层
        3.1.3 布设压力测定盒
        3.1.4 底基层和基层回弹模量测定
        3.1.5 沥青面层
    3.2 试槽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研究
    4.1 试验路概况
    4.2 级配碎石配合比
    4.3 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
        4.3.1 制作硬路肩
        4.3.2 拌和
        4.3.3 铺筑
        4.3.4 洒布沥青透层油
        4.3.5 碾压
        4.3.6 接缝处理
    4.4 级配碎(砾)石基层施工技术
    4.5 试验路检测与评价
        4.5.1 路面弯沉检测
        4.5.2 平整度测定
        4.5.3 路面破损调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推荐结构及施工控制技术
    5.1 推荐结构组合
        5.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要点
        5.1.2 适应公路级别
        5.1.3 推荐路面结构
    5.2 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控制技术
        5.2.1 施工工艺
        5.2.2 施工技术控制
        5.2.3 质量控制
    5.3 沥青面层施工控制技术
        5.3.1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技术
        5.3.2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控制措施
    5.4 经济效益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热拌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研究
    2.1 沥青原材性能变异性分析
        2.1.1 沥青原材变异性指标分析
        2.1.2 沥青原材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2.2 集料原材变异性分析
        2.2.1 集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2.2.2 集料密度及吸水率变异性分析
        2.2.3 集料压碎值变异性分析
        2.2.4 集料针片状含量变异分析
        2.2.5 粗集料中小于0.075mm含量对热拌沥青混合料影响的分析
    2.3 矿粉质量变异性分析
        2.3.1 矿粉细度变异性分析
        2.3.2 矿粉用量变异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研究
    3.1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机理和类型
        3.1.1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机理
        3.1.2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分类
    3.2 矿料级配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3.2.1 影响矿料级配变异性的因素
        3.2.2 考虑级配变异性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
    3.3 空隙率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3.4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生产过程控制的要点
    3.5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的要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研究
    4.1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定义
    4.2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4.2.1 压实度变异性的内容
        4.2.2 压实度变异性影响因素
        4.2.3 指标参数的变异性
        4.2.4 压实度评定
        4.2.5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计算实例
    4.3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4.4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改进效果的评价
        4.4.1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改进效果的评价模型
        4.4.2 量化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4.4.3 量化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的控制研究
    5.1 热拌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的控制
        5.1.1 沥青质量主要控制措施
        5.1.2 集料加工控制技术
    5.2 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5.3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控制策略
        5.3.1 基层的平整度与路面压实度的控制
        5.3.2 热拌沥青混合料运输、摊铺及碾压
        5.3.3 热拌沥青混合料出场温度控制
        5.3.4 施工缝的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能量耗散的路基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1 识别模型和质量评估指标
        1.2.2 压实工艺和填料特性试验研究
        1.2.3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现场应用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章节安排
        1.3.4 主要创新点
        1.3.5 技术路线
2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能量模型及指标
    2.1 能量模型的建立
        2.1.1 振动系统的总能量
        2.1.2 机械非线性振动耗散的能量
        2.1.3 填筑体耗散的能量
    2.2 能量指标的提出和计算
        2.2.1 DMV指标的提出
        2.2.2 DMV指标的计算
    2.3 能量指标的可行性分析
        2.3.1 可重复性分析
        2.3.2 敏感性分析
        2.3.3 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花岗岩残积土的压实特性
    3.1 概述
    3.2 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性质
        3.2.1 颗粒成分
        3.2.2 物理力学性质
        3.2.3 压实特性
    3.3 含水量对振动压实的影响
        3.3.1 试验方案及实施
        3.3.2 含水量对振动测值的影响
        3.3.3 含水量对相关性校验的影响
        3.3.4 含水量对填料内部振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现场模拟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填筑体内部的振动规律的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案及实施
        4.2.2 路基内部的空间动态响应规律
        4.2.3 基于能量耗散率的振动规律
    4.3 碾压工艺对振动测值的影响
        4.3.1 试验方案
        4.3.2 行进速度和激振力的影响
        4.3.3 碾压遍数的影响
        4.3.4 下卧层刚度的影响
        4.3.5 激振力对相关性校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连续压实多元回归模型
    5.1 连续压实监控模型
        5.1.1 多元回归模型
        5.1.2 质量评估模型
    5.2 模型的试验验证
        5.2.1 试验方案和实施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工程实例
        5.3.1 工程概况
        5.3.2 目标值的确定
        5.3.3 质量验收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连续压实控制工艺流程及质量评价方法
    6.1 连续压实监测指标的确定
    6.2 关键工艺流程研究
        6.2.1 碾压质量控制工艺流程
        6.2.2 目标值率定的流程
        6.2.3 碾压过程控制要求
    6.3 压实质量评价方法
        6.3.1 压实质量评价内容
        6.3.2 压实质量评价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
    7.1 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压实
        7.1.1 工程概况
        7.1.2 工程特点及碾压设计要求
        7.1.3 连续压实监测的实施
    7.2 连续压实的质量评价
        7.2.1 目标值的率定
        7.2.2 基于目标值校准法的质量评价
        7.2.3 基于薄弱区识别法的质量评价
    7.3 基于能量原理的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初步应用
        7.3.1 目标值的率定
        7.3.2 碾压质量的评估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高等级公路施工中压实度检测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路基弱碾区分层填筑动力补强作用机理与效果评价技术研究[D]. 姜鹏. 山东交通学院, 2021(02)
  •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工艺分析及压实数值模拟[D]. 马俊琛. 吉林大学, 2021(01)
  • [3]沥青路面施工过程级配变异性分析与控制[D]. 丁凡. 东南大学, 2020(01)
  • [4]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D]. 马宝君. 长安大学, 2020(06)
  • [5]赤泥基土凝岩固化黄土路用性能初步研究[D]. 崔添毅. 长安大学, 2020(06)
  • [6]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D]. 唐樊龙. 东南大学, 2020(02)
  • [7]UWB/SINS定位系统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监控中的应用研究[D]. 李向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四川省南充市级配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研究[D]. 李旭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D]. 王德玺. 新疆大学, 2020(07)
  • [10]基于能量耗散的路基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研究[D]. 吴龙梁.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标签:;  ;  ;  ;  ;  

高等级公路施工压实度检测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