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车辆报警软硬件设计

人防车辆报警软硬件设计

一、人防车载警报器的软硬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向彦虹[1](2021)在《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消防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医疗机构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是医疗机构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目标。2020年4月,应急管理部门下的消防救援局颁布声明,号召全国不同地区的消防救援部门协助当地政府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逐步提高医疗部消防的工作水平,重点完成贫困区域的消防任务,竭力协助贫困区人民走出困境,坚决杜绝由于消防问题而导致的致贫和返贫现象。贫困县因为消防安全意识差、财政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医院消防安全管理整体水平较低,各医疗机构消防设施参差不齐,因此研究贫困县消防安全管理现状、摸准摸清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对于提升医疗机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及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根据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的新动态,研究完善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系,解决贫困县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消防安全户籍化管理下城乡医院消防管理差异等突出问题,使医疗机构主动适应消防安全达标化建设要求,积极进行制度改革和设备升级,促进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联动,重点增强乡镇卫生院与私立医院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以详尽的调查报告引起医疗机构管理层,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政府部门强化医疗机构的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参考。文章对当地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深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消防安全管理方案,进一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人才培养、社会化水平建设以及监督监管等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对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进行优化完善,并为相关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亓慧乔[2](2021)在《人防卫星及警报系统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作用及优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平时期,人民防空职能由作战渐渐转变为"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同时,各地也都在探索组建多部门联合的应急指挥中心,人防指挥通信系统因其独有的通信网络和软硬件配备必将在新组建的应急指挥中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人防指挥通信系统中的人防卫星和警报系统又是人防通信系统中尤为重要的两个部分,本文将围绕应急指挥通信和人防卫星及警报系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论述。

段英杰[3](2019)在《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隧道视觉检测系统存在检测精度较低、病害识别速度较慢等问题,对此研制了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为提高隧道衬砌图像采集精度,设计研发了视觉采集角度调节装置和车载测速装置,实现了对车载工业相机拍摄角度的精确调节以及病害坐标的高精度获取;为提高病害识别速度,组建了数据中心,实现了海量隧道图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工程实践证明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解决了图像采集精度低、病害识别速度慢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超[4](2017)在《城市综合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现代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中心,它让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它繁荣的外表下隐藏着诸如“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战争”等危险,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妥善处理各类应急事件,各应急部门都需要一套运行起来高效稳定的综合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为此对这套系统当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规划方案、建设思路等内容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就显得日益突出起来。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突发事件与应急指挥通信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特点、处理流程以及应急指挥通信的概念、特点、组成等内容;随后文章结合整个系统在建设中所可能涉及到的“集群通信、视频信号传输、指挥平台”等内容作了技术分析;最后文章通过对某市在建的城市综合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从“网络、机动指挥、空情与警报、指挥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系统未来的规划方案与建设思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某市所建的综合应急指挥应急通信系统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系统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对于本市其它应急部门以及其它地区相关系统的建设具有一定适用性。

端嘉盈[5](2017)在《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营安全是高速铁路开展运输工作的前提,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对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目标种类繁多、需求量大,而大多数现有系统的数据传输均采用有线网络,且各专业系统各自为政,投资建设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度大。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低功耗、自组织、无需布线和鲁棒性强等特点,能较好的满足工业级的数据监测需求,可以实现对铁路沿线的大范围部署,保证数据采集的广度和精度,降低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的成本,降低监测系统施工和维护的难度,有效满足高速铁路沿线关键区域和偏远地区的大范围部署和长期在线监测的需要。本文从全路的角度,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全面应用于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中,以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架构及逻辑架构,研究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节点部署、路由协议以及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方案等关键技术,并以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为应用实例,设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分析了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其业务需求,总结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和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提出基于SOA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架构,并结合业务范围设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逻辑架构,以及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架构和组网。(2)通过深入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混合分级拓扑结构。该拓扑结构充分结合铁路沿线监测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特点,由局部网和骨干网两部分组成。骨干网的设计可将铁路沿线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的监测设备进行统一管理,信息统一传输,避免各专业各自为政,重复投资,还可以避免无线信道的相互抢占和相互干扰问题。针对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骨干网线性分布的特点,提出能量均衡非均匀节点优化部署策略,可有效避免出现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空洞”问题。(3)提出铁路沿线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该路由协议以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能量均衡非均匀节点优化部署策略为基础,综合考虑网络寿命和监测信息的重要程度,根据监测信息的重要程度将数据包划分为不同的优先级,在网络能耗均衡的前提下,以最大化网络生命周期内传输数据包数量为目标,建立数据包转发模型和数据包传输时延模型。并对链路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进行分析,给出了故障节点失效处理策略。(4)对现有无线通信技术和列车车地通信技术进行详细论述,提出采用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车地信息的实时传输方案。通过在真实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下对多种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点对点”测试,确定最适用于列车高速移动场景下构建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技术。设计基于接力传输的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优化通信模块设计及多个节点的接力传输,大幅度提高了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发送量,并通过室内试验、室外试验及高铁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5)根据上述理论技术研究,提出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架构及组网方案,设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并进行系统的硬件选型设计、软件流程设计及研发,解决了现有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布线成本高、不能灵活增加监测功能的问题,对系统的产品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陶龙[6](2016)在《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各种诸如地震、洪水、雪灾、台风等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处理各种紧急事件中,应急指挥通信迅猛发展,成为政府部门、武警、公安及人防等多个部门必不可少的专业配置。应急机动指挥通信车是固定指挥通信中心的扩展和延伸,能够将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迅速反馈到固定指挥中心。可作为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指挥通信中心,在事件现场附近构成现场指挥平台,为现场各专业组提供支撑,为各级政府领导应急决策和指挥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对车载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进行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研制了一款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该车辆基于省市级指挥通信网络实现现场信息采集、实时监测、现场指挥等功能,可与地面指挥中心对接,实现客户业务需求。本文开展了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的研究,在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设计和优化等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后,完成了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研制工作,该一体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突破了应急机动指挥通信车的关键技术,并研制了可投入使用的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2)对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组成进行划分,形成了包括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保障系统和载车平台系统在内的分系统体系。3)掌握车辆改装的主要技术,包括受力底盘选择,平衡计算,抗风能力计算,方舱设计,车内布局等主要改装技术。4)通过空间布局设计,解决车顶设备之间,尤其是天线之间干扰排斥现象,使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在频率范围内,卫星通信、短波、超短波以及手持卫星电话等能够正常使用。5)在满足系统性能需求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人机工程设计,可靠性设计和维修性设计,提高客户使用满意度。该课题取得中型指挥通信一体车实物成果一台,满足城市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使用需求,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刘猛[7](2015)在《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按照一般社会公众的观念,中小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且有人监管的环境,应当成为未成年人最为安全的生活场所。然而,近些年侵害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频频发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危害影响也愈发严重。与之相对应,中小学校园也未能成为犯罪侵害的“化外之地”,不断曝光的各类校园犯罪使得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文以中小学校作为关注场域,对发生在中小学校园、侵害在校未成年人的犯罪现象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校园犯罪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防控对策。准确界定什么是“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研究防控对策的前提基础和具体指向。论文第一章从已有研究对“校园犯罪”概念不同定义入手,分析了“校园犯罪”概念构成中的空间、主体、被害和行为特征,进而将“中小学校园犯罪”界定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延伸区域,学生、教职员工或校外人员故意侵害在校未成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论文通过将“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校园危机、青少年犯罪等概念进行辨析,明确了“校园犯罪”人为故意侵害的特性,以期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校对“校园犯罪”这一特殊校园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二章中,论文总结介绍了世界几大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分析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现象特点时,以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数据为主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况行了概括。由于我国内地缺乏官方犯罪被害调查数据,教育系统也未进行统一的校园安全事件统计。鉴于此,论文收集了司法机关统计数据和高校、公益组织等机构的调查研究资料,将中小学生犯罪被害、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等方面数据进行统合,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我国内地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媒体报道的高危校园犯罪典型案件为样本,对近些年公众普遍关注的校园性侵犯罪和校园暴力犯罪以不同犯罪主体为区分进行了特点分析。中小学校园犯罪是特定场域内的犯罪。对于中小学校来讲,虽然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完全阻断或消除校园犯罪的诸多社会促发因素,但通过采取切实措施尽可能地防止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在校园发生,却属于学校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论文第三章引入情境犯罪预防理论,分析了情境犯罪预防的理论基础、运行机理及其在校园犯罪事前防控中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增加犯罪阻力、加大犯罪风险、降低犯罪收益、减少犯罪刺激和移除犯罪借口等五方面提出了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一般策略。同时,又针对不同类型潜在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和机会因素,提出了三类重点人员的防范措施。风险社会总是存在各类人为风险,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决定着犯罪的必然性。中小学校作为社会构成的有机单元,校园内发生侵害未成年学生的犯罪虽非人愿,有时也却难以避免。中小学校园具有相对封闭性,犯罪被害人又是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在发生犯罪时学校的应急处置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论文第四章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针对校园犯罪形成危机的特点提出了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目标和原则,认为中小学校园犯罪事中防控的运行体制应当由纵向指挥体系和横向协作体系构成,运行机制则应当包括识别预警、信息报告、紧急处置和媒体沟通等四个主要环节。同时,对于高危多发类型的校园犯罪,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了中小学校应急处置的要点。犯罪的发生,都会给被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有别于一般社会中的犯罪,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发生不仅给直接受害的未成年人造成生理、心理和物质方面的损害,往往还会对中小学的校园安全生态形成冲击。鉴于校园犯罪这一特殊危害,论文第五章将校园犯罪被害人划分为显性被害人(未成年学生)和隐性被害人(校园安全生态),并在分析两类被害人被害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事后的恢复对策。其中,针对未成年人被害人的恢复,应在保护其免受二次被害的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重点为其提供身心治疗、经济偿补和维护权利等方面的综合救助。而对于校园安全生态的恢复,则可以从完善校园安防设施、平复人员心理危机、修复失调人际关系、提升校内维安能效、重整校外支持资源等五个方面进行统筹。

梁荫乔[8](2014)在《电声警报控制器光伏逆变电源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电电源是人防警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防警报控制器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人防警报系统大多采用市电单一的供电模式,易受到电网波动的影响,造成人防警报系统不能及时对各种灾情报警甚至失效瘫痪。针对这一弊端,本文设计一套光伏逆变电源作为人防警报控制器的备用电源,以保障在市电断电情况下,能够实现不间断供电,使其能够及时、准确及可靠地将警报信号发放出去。本文首先分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逆变器系统方案的优缺点,根据光伏逆变原理及性能指标,结合了人防警报系统组网分散化的特点,采用了“推挽电路+高频升压+全桥逆变”的方案,并对方案中的主电路拓扑结构原理进行分析;其次研究了光伏电池的发电原理及等效电路,建立了数学物理仿真模型,对其输出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同时研究了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再次设计了基于MSP430F249为主控制器的逆变系统,主要包括DC-DC高频推挽升压和DC-AC全桥逆变两大部分。升压控制电路由脉宽调制型PWM控制芯片SG3525及其外围电路组成;逆变控制电路由单极性SPWM波生成电路、驱动电路及外围保护电路组成;最后在硬件设计完成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主程序、A/D采样、正弦表生成SPWM波等软件编程。本文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逆变电源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输出波形正弦度平滑、总谐波畸变率低、带载能力强、动态响应高,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为制作样机提供技术支持。

陈照春[9](2013)在《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特种设备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备和人们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特种设备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种设备危险性较大、涉及生命安全,如管理和使用不当,可能造成事故灾难。近些年来,我国年均发生特种设备事故300多起,人员伤亡近千人,经济损失巨大,有的重特大事故还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居民大规模转移、交通干线中断、大范围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大面积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保证特种设备的质量和安全,防止和减少事故,对于维护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运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种设备监察系统迫切需要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指挥装备,与各级应急救援指挥部门及社会救援系统实现实时、全方位联动,遇有特种设备安全事故,能迅速搭建一个通讯畅通、机动性强、安全高效的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指挥平台,实施准确、有序、不间断的应急救援组织指挥行动。而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用的研究是上述的基础。本文以国家质检公益项目“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为依托,深入研究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用:建立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相关数据库,包括应急救援预案库、设备基础数据库、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信息库、地理信息库、专家信息库及社会资源库;在分析传统算法缺点的基础上,本文采用范例推理算法和逻辑推理算法,并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完成了特种设备应急救援辅助决策软件的编制;最后对特种设备移动应急救援指挥车进行了研发,主要完成了车辆主体结构、内部装饰、通讯、车载供电、现场采集等子系统的设计。以本课题研究成果为支撑的“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项目已完成验收,项目成果作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应用于福建联合石化事故应急救援演习,起到了人员组织、现场协调、救援决策等作用,保证了事故应急救援演习的顺利进行,验证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及其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成[10](2012)在《小型信息采集车结构总体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设计了三种适用于小型车辆信息采集系统结构方案,为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现场的有效掌控,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等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人防车载警报器的软硬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防车载警报器的软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消防安全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消防安全管理的内涵
        二、消防安全管理职责
        三、消防安全管理特点
        四、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公共安全理论
        三、网格化管理理论
        四、危机管理理论
第二章 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调查及成效分析
    第一节 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整理
    第二节 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一、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二、火灾发生及关注度分析
        三、消防人员工作状况分析
        四、设施配备现状分析
    第三节 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成效分析
        一、消防条件改善
        二、宣传力度增大
        三、排查更为精准
第三章 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责任主体不明确
        二、安全意识不高
        三、消防演习浮于表面
        四、基础设置不完善
    第二节 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社会化水平偏低
        三、专业人才短缺
        四、消防财政投入不足
第四章 完善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第一节 完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
    第二节 加强社会化建设水平
    第三节 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第四节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人防卫星及警报系统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作用及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防通信三位一体指挥所
2 人防卫星通信系统
3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人防卫星系统中的应用
4 人防警报系统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优势
5 人防指挥通信系统与应急通信网络融合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 结语

(3)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构成
    1.1 隧道智能检测车系统构成
        1.1.1 驾驶室
        1.1.2 视觉采集功能区
        1.1.3 智能化工作区
        1.1.4 供配电功能区
        1.1.5 整车主要技术参数
    1.2 数据中心
        1.2.1 数据存储中心
        1.2.2 数据处理中心
        1.2.3 数据管理中心
2 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核心部件结构设计
    2.1 视觉采集角度调节装置
    2.2 车载式测速装置
3 工程应用
4 结语

(4)城市综合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与建设进展
        1.3.1 国内研究与建设进展
        1.3.2 国外研究与建设进展
        1.3.3 国内外对比
    1.4 内容与框架
    1.5 研究条件简述
第二章 城市突发事件与应急指挥通信概述
    2.1 城市突发事件概述
        2.1.1 城市突发事件概念
        2.1.2 城市突发事件特点
        2.1.3 城市突发事件分类
        2.1.4 城市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
    2.2 城市应急指挥通信概述
        2.2.1 城市应急指挥通信概念
        2.2.2 城市应急指挥通信特点
        2.2.3 城市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网络组成
第三章 应急通信系统建设关键技术分析
    3.1 集群通信体制下的指挥调度技术
        3.1.1 技术分析
        3.1.2 技术发展
    3.2 视频监控与传输技术
        3.2.1 技术分析
        3.2.2 技术发展
    3.3 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信息平台
        3.3.1 技术分析
        3.3.2 技术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市综合应急指挥通信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综述
        4.1.2 系统功能要求
        4.1.3 系统构成简介
    4.2 应急通信网络设计
    4.3 应急机动指挥调度平台设计与建设
        4.3.1 机动指挥平台总体架构
        4.3.2 机动化卫星通信系统
        4.3.3 车载短波与超短波通信系统
        4.3.4 车载信息监测与处理系统
        4.3.5 车载集中控制与指挥调度系统
    4.4 空情警报信息网络的设计与建设
        4.4.1 系统整体设计
        4.4.2 具体网络架构
        4.4.3 系统建设与运行情况
    4.5 综合应急指挥通信平台的设计与建设
        4.5.1 平台整体设计
        4.5.2 平台硬件部分的架构与组成
        4.5.3 平台软件部分的架构与组成
        4.5.4 应急平台指挥调度流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出现的问题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内涵及特征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概念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1.3 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现状
    1.4 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业务现状及需求分析
    2.1 我国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现状
        2.1.1 周边环境监测现状
        2.1.2 线路监测现状
        2.1.3 高速列车监测现状
        2.1.4 客运车站监测现状
    2.2 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业务需求分析
        2.2.1 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需求分析
        2.2.2 车载无线传感器网络需求分析
        2.2.3 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需求分析
        2.2.4 车站无线传感器网络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架构
    3.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基本网络结构
        3.1.2 典型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
        3.1.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总体架构
        3.1.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逻辑架构
    3.2 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分析
        3.2.1 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
        3.2.2 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
    3.3 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车载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分析
        3.3.1 车载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
        3.3.2 车载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
    3.4 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分析
        3.4.1 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
        3.4.2 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
    3.5 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系统车站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分析
        3.5.1 车站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
        3.5.2 车站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
    3.6 本章小结
4. 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与部署策略
    4.1 相关理论概述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概述
        4.1.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部署概述
    4.2 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3 面向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均衡非均匀节点优化部署策略
        4.3.1 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4.3.2 节点结构及典型能耗模型
        4.3.3 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4.3.4 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模型
        4.3.5 仿真试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沿线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
    5.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相关理论
        5.1.1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概念和特点
        5.1.2 线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现状
    5.2 路由协议原型分析及设计
        5.2.1 路由协议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5.2.2 路由协议基本设计
    5.3 路由模型建立
        5.3.1 数据包转发模型
        5.3.2 数据包传输时延模型
    5.4 节点失效处理策略
        5.4.1 链路故障分类
        5.4.2 故障节点检测
        5.4.3 失效处理策略
    5.5 路由建立及数据传输
        5.5.1 路由建立
        5.5.2 优先级排序
        5.5.3 数据包传输
    5.6 试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5.6.1 仿真试验环境
        5.6.2 单排中继节点网络仿真分析
        5.6.3 多排中继节点网络仿真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方案
    6.1 相关理论技术
        6.1.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6.1.2 目前主要的列车车地通信技术
    6.2 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点对点”传输方案及试验
        6.2.1 “点对点”试验方案设计
        6.2.2 试验环境和测试对象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基于接力传输的车地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及试验
        6.3.1 技术方案设计
        6.3.2 室内试验
        6.3.3 室外试验
        6.3.4 高铁试验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7.1 现有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分析
        7.1.1 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现状
        7.1.2 典型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结构
        7.1.3 现有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不足分析
    7.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设计
        7.2.1 系统设计目标和原则
        7.2.2 系统架构设计
        7.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7.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实现
        7.3.1 系统功能组成
        7.3.2 系统硬件选型与设计
        7.3.3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概述和方案设计
    2.1 系统概述
        2.1.1 设计输入
        2.1.2 系统组成
    2.2 主要子系统介绍
        2.2.1 信息采集子系统
        2.2.2 信息处理子系统
        2.2.3 指挥控制子系统
        2.2.4 通信子系统
        2.2.5 供配电子系统
        2.2.6 环境保障子系统
        2.2.7 安全子系统
        2.2.8 警报控制子系统
第三章 车辆改装设计
    3.1 底盘选择
    3.2 车辆结构设计
        3.2.1 布局设计
        3.2.2 车内改装设计
        3.2.3 车外改装设计
        3.2.4 车顶改装设计
        3.2.5 方舱设计
        3.2.6 车体平衡支撑设计
第四章 整车性能设计
    4.1 车辆配重设计
        4.1.1 改装前空载质心计算
        4.1.2 改装后满载配重计算
        4.1.3 质心位置估计
        4.1.4 轴荷分配计算
    4.2 汽车稳定性校核
        4.2.1 横向稳定性校核
        4.2.2 纵向稳定性校核
        4.2.3 稳定性校核结论
    4.3 抗风性能设计
        4.3.1 车顶天线所受风力
        4.3.2 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侧面所受的风力
        4.3.3 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工作时能经受的最大风速
        4.3.4 抗风强度计算结论
    4.4 温控系统热负荷设计
        4.4.1 夏季热负荷估算
        4.4.2 冬季热负荷估算
        4.4.3 结论
    4.5 改装后整车性能
        4.5.1 性能分析
        4.5.2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念
1.1 不同校园犯罪概念的梳理与评析
1.2 校园犯罪的构成特征及概念界定
    1.2.1 校园犯罪的空间特征
    1.2.2 校园犯罪的主体特征
    1.2.3 校园犯罪的被害特征
    1.2.4 校园犯罪的行为特征
    1.2.5 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念的界定
1.3 校园犯罪与其他相关概念之辨析
    1.3.1 校园犯罪与学校人员违法犯罪
    1.3.2 校园犯罪与青少年犯罪
    1.3.3 校园犯罪与校园暴力
    1.3.4 校园犯罪与校园危机
    1.3.5 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 2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与特点 2
2.1 国外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1 非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2 亚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3 欧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1.4 美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 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1 台湾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 大陆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2.2.2.1 中小学生犯罪被害概况与特点
    
2.2.2.2 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概况与特点
2.3 高危类中小学校园犯罪特点分析
    2.3.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特点分析
    
2.3.1.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1.2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的现象特点
    2.3.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特点分析
    
2.3.2.1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2.3.2.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现象特点 3 事前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情境预防
3.1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基础
    3.1.1 日常活动理论
    3.1.2 环境犯罪理论
    3.1.3 理性选择理论
3.2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适用性
    3.2.1 情境犯罪预防顺应现代犯罪预防的趋势
    3.2.2 情境犯罪预防适应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要求
    3.2.3 情境犯罪预防贴合创建平安校园的理念
    3.2.4 情境犯罪预防符合校园犯罪的特点
3.3 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运用
    3.3.1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原理
    
3.3.1.1 情境犯罪预防的技术策略
    
3.3.1.2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方法
    3.3.2 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的措施
    
3.3.2.1 增加校园犯罪阻力的措施
    
3.3.2.2 加大校园犯罪风险的措施
    
3.3.2.3 降低校园犯罪收益的措施
    
3.3.2.4 减少校园犯罪刺激的措施
    
3.3.2.5 移除校园犯罪借口的措施
    3.3.3 潜在校园犯罪人类别化重点防范
    
3.3.3.1 师长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2 同学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3.3.3.3 外侵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4 事中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
4.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理论前提
    4.1.1 风险社会下的校园犯罪必然性
    
4.1.1.1 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与启示
    
4.1.1.2 社会犯罪风险源与校园犯罪
    4.1.2 校园犯罪风险下的校园安全
    
4.1.2.1 校园犯罪风险的特点
    
4.1.2.2 校园安全的动态平衡
4.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与原则
    4.2.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
    
4.2.1.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工作的挑战
    
4.2.1.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目标的确立
    4.2.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原则
    
4.2.2.1 未雨绸缪原则
    
4.2.2.2 以人为本原则
    
4.2.2.3 统一指挥原则
    
4.2.2.4 快速反应原则
    
4.2.2.5 协同整合原则
    
4.2.2.6 依法处置原则
4.3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实施
    4.3.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组织体制
    
4.3.1.1 纵向指挥体制与职责
    
4.3.1.2 内部协作体制与职责
    4.3.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
    
4.3.2.1 识别预警机制
    
4.3.2.2 信息报告机制
    
4.3.2.3 紧急处置机制
    
4.3.2.4 媒体沟通机制
    4.3.3 高危多发型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要点
    
4.3.3.1 外侵恐怖犯罪应处要点
    
4.3.3.2 校内暴力犯罪应处要点
    
4.3.3.3 校园性侵犯罪应处要点
    
4.3.3.4 校园盗窃犯罪应处要点 5 事后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1 校园犯罪被害人恢复的理论概述
    5.1.1 犯罪被害人的定义
    5.1.2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影响
    5.1.3 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5.2 校园犯罪被害人及其被害影响
    5.2.1 校园犯罪被害人的确定
    5.2.2 校园犯罪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危害
    
5.2.2.1 未成年被害人的直接伤害
    
5.2.2.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
    5.2.3 校园犯罪对校园安全生态的破坏
    
5.2.3.1 校园安全物理生态受损
    
5.2.3.2 校园安全人文生态失衡
    
5.2.3.3 校园安全外部生态恶化
5.3 未成年被害人生活的恢复
    5.3.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和方法
    
5.3.1.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
    
5.3.1.2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方法
    5.3.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1 司法程序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2.2 社会生活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5.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综合救助
    
5.3.3.1 未成年被害人救助的制约因素
    
5.3.3.2 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治疗
    
5.3.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经济偿补
    
5.3.3.4 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5.4 校园安全生态平衡的重建
    5.4.1 完善校园安防设置
    5.4.2 平复师生心理危机
    5.4.3 修复失调人际关系
    5.4.4 提升校内维安能效
    5.4.5 重整校外支持资源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致谢

(8)电声警报控制器光伏逆变电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1.2.2 国内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1.2.3 光伏逆变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光伏逆变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供电系统原理及性能指标
        2.1.1 供电系统原理
        2.1.2 光伏逆变电源设计要求
    2.2 系统主电路选型
        2.2.1 主电路拓扑结构
        2.2.2 功率开关管类型
    2.3 逆变系统方案设计
        2.3.1 系统实现方案对比
        2.3.2 系统结构及原理
    2.4 逆变系统控制技术
        2.4.1 SPWM 控制技术基本原理
        2.4.2 SPWM 调制方式
        2.4.3 SPWM 实现方法
        2.4.4 数字 PID 控制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电池电气特性
    3.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3.2 光伏电池模型建立
        3.2.1 单体光伏电池数学物理模型
        3.2.2 光伏阵列模型建立
    3.3 光伏电池特性分析
        3.3.1 光伏电池仿真建模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输出跟踪方法
        3.4.1 MPPT 的基本原理
        3.4.2 MPPT 采用的控制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逆变系统软硬件总体设计
    4.1 DC-DC 推挽升压电路设计
        4.1.1 推挽升压电路工作原理
        4.1.2 控制电路设计
        4.1.3 SG3525 外围电路设计
        4.1.4 主元器件型号选取
        4.1.5 采样保持电路设计
        4.1.6 输入欠压保护电路设计
        4.1.7 缓冲电路设计
        4.1.8 高频脉冲变压器主要参数确定
    4.2 DC-AC 全桥逆变电路设计
        4.2.1 DC-AC 主电路结构分析
        4.2.2 IGBT 功率管型号选取
        4.2.3 SPWM 控制电路
        4.2.4 驱动电路设计
        4.2.5 死区电路设计
        4.2.6 输出采样电路设计
        4.2.7 过温保护电路设计
        4.2.8 输出 LC 滤波器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3.1 系统主程序
        4.3.2 ADC 采样程序设计
        4.3.3 正弦查表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5.1 前级 DC-DC 仿真模型
        5.1.1 DC/DC 驱动信号
        5.1.2 DC-DC 输出波形分析
    5.2 后级 DC-AC 模型仿真
        5.2.1 SPWM 驱动信号
        5.2.3 DC-AC 输出波形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现有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技术、现状及趋势
        1.2.1 突发事故应急管理体系介绍
        1.2.2 应急救援技术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相关数据库建立
    2.1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预案库
        2.1.1 应急救援预案编制
        2.1.2 模糊评判预案生成系统
    2.2 特种设备数据库
        2.2.1 设备信息库
        2.2.2 检验信息库
        2.2.3 单位信息库
        2.2.4 与监察、检验机构数据接口
    2.3 特种设备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信息库
    2.4 特种设备地理信息库
    2.5 专家信息库
    2.6 社会资源库
第三章 特种设备应急救援辅助决策软件
    3.1 应急救援辅助决策软件算法
        3.1.1 传统算法
        3.1.2 本课题算法
        3.1.3 事故条件树结构
    3.2 应急救援辅助决策软件
        3.2.1 发环境
        3.2.2 总体设计
        3.2.3 主要技术
第四章 特种设备移动应急救援指挥车研发
    4.1 总体技术要求
    4.2 系统组成与功能
    4.3 车辆设计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小型信息采集车结构总体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小型信息采集车结构总体技术要求
    1.1 A型结构总体方案设计
        1.1.1 车外结构设计车外设备主要放置于车顶的设备平台内,利用车载专用横向行李架安装于车顶:
        1.1.2 车内结构设计
    1.2 B型结构总体方案设计
        1.2.1 车外结构设计车顶从前到后依次安装长排警灯,吸盘类通信天线。具体安装方式如下:
        1.2.2 车内结构设计
    1.3 C型结构总体方案设计
        1.3.1 车外结构设计
        1.3.2 车内结构设计
2 结论

四、人防车载警报器的软硬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镇雄县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 向彦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人防卫星及警报系统在应急指挥通信中的作用及优势[J]. 亓慧乔.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04)
  • [3]隧道视觉检测机器人成套系统研制[J]. 段英杰. 山西交通科技, 2019(06)
  • [4]城市综合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规划与建设[D]. 王超. 南京邮电大学, 2017(10)
  • [5]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D]. 端嘉盈.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7(02)
  • [6]中型应急指挥通信一体车的设计与实现[D]. 陶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4)
  • [7]中小学校园犯罪防控研究[D]. 刘猛. 武汉大学, 2015(07)
  • [8]电声警报控制器光伏逆变电源的设计[D]. 梁荫乔.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7)
  • [9]特种设备事故移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用研究[D]. 陈照春. 福州大学, 2013(09)
  • [10]小型信息采集车结构总体方案设计研究[J]. 李成. 价值工程, 2012(33)

标签:;  ;  ;  ;  

人防车辆报警软硬件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