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空间突破——四川大学新馆民俗馆展示理念

从小空间突破——四川大学新馆民俗馆展示理念

一、从小空间突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民俗厅陈列构思(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1](2020)在《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文中提出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博节目在漫长的发展时间里,经历了数次历史性的关键变革,从而对节目的整体形态、传播策略产生重要影响。2017年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国家宝藏》,将文博节目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陆续播出的文博节目以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以及对传承中华文化所作的贡献,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在国内的电视节目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延续多季并持续更新的现象级文博节目,使众多电视学者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学界对文博节目出现原因、概念界定、类型归属、发展脉络的研究尚不充足,尤其是对扛鼎之作《国家宝藏》传播内容、编排设计、视听风格、传播渠道及效果开展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经济支撑、政策支持、文化底蕴、社会援助这些大环境因素分析文博节目产生的必然性,并对其进行基本概念的界定、类型归属的划分,之后从发展脉络中探寻文博节目发展的三个阶段,并对创新期做典型性的归类。在传播内容方面,《国家宝藏》以全新的节目形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综艺+纪录的创新模式集结了综艺的多元形态和纪录的真实客观。从建馆历史、藏品数量、创新发展、评估报告探究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从年代历史、传播历史角度分析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这些传播内容凸显了节目在前期规划时的慎重与严谨。在编排设计方面,《国家宝藏》以与众不同的传播方式让节目深入人心,从总结式、说明式、辅助式三个角度凸显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从讲解员、守护人的选择研究参与节目的人员;从主要环节、辅助环节研究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这些整体编排与环节设计在节目播出后得到大众的认同。在视听风格方面,《国家宝藏》室内演播厅呈现出美轮美奂的效果,带给观众一场视听语言的饕餮盛宴,从而感受画面的冲击震撼与声音的扣人心弦。从图形设计、特效片头和立柱环幕分析节目精致画面带给观众视觉的享受;从程式化的原声音乐、情节化的背景音乐和故事化的原创歌曲探析节目古风音乐对受众听觉的渲染,从多种精选的角度构建了一场声画交融的感官体验。视听层面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出文博节目独特的审美意象,构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意境世界。在传播渠道及效果方面,《国家宝藏》借助现代媒介,挖掘微信公众号传播的深度、铺开新浪官方微博传播的广度、新设哔哩哔哩视频网站官方账号,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采用新手段、新方式、新方法精准定位,使三方协同联合,并驾齐驱,共同创新传播方式,扩大覆盖范围,使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从整体看,传播者将文物与博物馆作为传播内容,对节目的表现形式进行编排与设计,融合独特的视听风格,选择微信、微博、哔哩哔哩视频网站这三个传播渠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将《国家宝藏》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与精神价值传达给受传者。

田亚男[2](2017)在《酒文化博物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博物馆的建设也呈现出了多元化、专题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综合、社会历史、艺术等类型,逐渐朝着科技、民族、民俗、生态、遗址等各个类型自然、社会科学及各行各业的专题博物馆方向发展。酒文化博物馆作为专题博物馆中的一员,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短短二十年间,我国已经建成了一百多家酒文化博物馆,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与酒文化博物馆数量的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目前学术界关于酒文化博物馆研究成果的匮乏,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支撑。因此本文以酒文化博物馆为研究目标,从对国内外着名酒文化博物馆基本情况的梳理介绍出发,总结出酒文化博物馆的特点以及在主客观双重因素作用下我国酒文化博物馆面临的发展机遇,并针对我国酒文化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展览缺乏新意,博物馆功能欠缺,社会服务水平低,专业人才紧缺,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运营经费短缺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笔者的基础性研究,为我国酒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提供参考与借鉴,充分发挥酒文化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酒文化博物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人关注到酒文化博物馆的理论研究中来。

杨平[3](2011)在《简论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评估实践》文中认为我国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评估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还在不断探索之中,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但随着国际上对展览评估的重视,我国也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评估越来越重视,逐步进行了一些陈列展览评估实践,本文试图在论述我国陈列展览评估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指出现有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张倩[4](2011)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由来已久,但是针对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与生存密切关联的周边环境的关注始终不够。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城乡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普遍缺失的态势中,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因所具有的悠久历史和厚重内涵,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烙印。2005年第15届ICOMOS在中国西安的大会通过的《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保护的西安宣言》,作为第一部有关遗产周边环境的国际法规,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实践指导原则。因此,当前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与规划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城乡规划与设计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对于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进行了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有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为今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论文首先通过对各项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和其他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解析,对世界遗产保护理论和我国有关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为论文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的要素系统,并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选取国内外优秀的既往设计成功案例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解析研究。基于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既往设计实践研究的综合研究成果,本论文建构了全面系统的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体系。提出了设计中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指导思想和保护与规划设计依据,并提出以类型化的方式来展开规划设计。并总结了各种适宜的规划先导理念和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法,对于指导现实中有关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中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李初一[5](2010)在《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项功能,还承担着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截至2007年,我国已经建成一百多座高校博物馆,包括了人文艺术类、地球科学类、生命科学类、工程科技类、医药科学类、综合类,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藏品丰富的高校博物馆体系。在高校专业教学、社会科普教育、中小学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显示了高校博物馆以教育功能为主的特征。由于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经费不足、建馆定位不明确、相对封闭等原因,造成高校博物馆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并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博物馆之间出现了发展不均衡。因此,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完全走向社会,而“夸大”了开放在高校博物馆发展中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注重科学研究,强调高校博物馆单一的教学功能,在不同层度上忽视了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真正内涵。本人选择《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为题,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博物馆发展情况,剖析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总结优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经验,以求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博物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成为博物馆界实现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进行全面详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高校博物馆概况。诠释了高校博物馆的定义;回顾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以及当前发展期四个阶段;并简要的介绍了高校博物馆的特点。第二部分: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详细介绍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特点及其实现形式。第三部分: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情况调查。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博物馆的走访调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博物馆功能的实现情况,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陈列方式等对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第四部分: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实施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总结高校博物馆实施教育功能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展望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其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张皓[6](2010)在《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文中认为艺术地理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它既是新艺术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分支。本文首先重申地理、空间在艺术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意义,希望平衡时间和历史所主导的实践意识和理论意识,任何历史和时间的进程都必须在一定空间和地理层上展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文化通常通过一系列特定空间里的形式和活动来获得再现,不同的文化产出于不同的区域从而创造各不相同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也深深根植于文化景观这一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上。艺术通过创造和想象,对不同的地理景观进行了表现和阐释,展现了多样的富有感情的理解世界的方法,赋予空间关系不同的社会意义,说明了生活的本质和时代的变迁。艺术作为可定位的特定的现象,有着内在的地理学属性,本文将和艺术相关的地理环境和思维结合在“艺术场”结构语境中,揭示了地理空间的结构和所规范的社会行为,说明艺术图像和风格不是孤立和客体的存在,而是与特定地理空间中的行为及思维有着有机的特殊的历史关系。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地理纬度,就是探讨具体地理环境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作品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勾勒出艺术地理景观所蕴含的内在差别及复杂意义。本文以地方意识作为把握不同空间意识结构的基本内核,由宏观的全球、国家、地方三者空间辩证关系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影响的研究,过渡到乡村与城市相对微观的地理空间的研究,并且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独特城市空间的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这样递进的地理层次分析,展现不同空间范畴中独特的富有象征性艺术景观,丰富观察的角度和解释的可能性,揭示艺术与地域间的现实情景,使得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抛弃种种空洞乏味的抽象性话语的叙述,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当下性。从而在地理空间中还原艺术生动的整体感,更好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的身份的根源及其发展方向,对中国艺术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重建新的文化定位和地域认同。

焦丽丹[7](2007)在《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注意控制》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作为终身教育的主要阵地在21世纪肩负更多的信息传播功能。选择性注意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从博物馆观众的角度出发研究展览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载体。本文认为通过相应的展示设计手段,能够达到引导观众注意分布的目的。从展示空间的横向角度看,合理的建筑设计、简洁的空间布置、安静的环境氛围可以减少分心刺激;从展品陈列的纵向角度看,充分调动各种设计元素,用以增强刺激本身的强度、新异性、对比性以及动态变化,增强展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可以有效地引导和保持观众的注意集中状态。综合来看,从注意控制出发,陈列设计可以参考五个原则,即适度原则(信息量把握的适度)、捆绑原则(信息抱团)、“聚光灯”原则(彰显重点)、创新原则(用新异性打动观众)、张弛原则(克服博物馆疲劳现象)。本文共有导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内容。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观众注意分布的多元性两方面分析了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介绍选择性注意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核心;第三章从展示空间和展品设计两个方面探讨博物馆展示中的注意控制问题;第四章以五个原则加以总结性概括。

蔡静野[8](2007)在《浅析青铜器展示的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青铜时代是以奴隶占有制为主导生产方式的时代,前后共持续了十五个世纪之久。今日,古代青铜器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考古学和美术史的重要分支。然而,目前国内展示设计关于青铜器的研究成果不多。虽然展览筹划者、组织者以及参与艺术设计者曾对个案进行过设计阐述,但在理论上对青铜器展示的形式法则及信息传达模式进行探讨还很缺乏。本文从国内各收藏青铜器数量较多的博物馆和1985年以后青铜器专题展览或包含青铜器的展览现状入手,对于青铜器展陈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展览的受众群体进行分析。在表现方面,突破形式的禁锢,与现代审美装饰元素融合。在此基础上,考虑青铜器展览自身特质的一些要素及其相关问题,对现今青铜器展览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予以阐述后,关注和探讨青铜器展示的常规模式与发展趋势,通过对中国青铜器的器物特质、审美艺术价值及铸造工艺价值等方面的考察,以及大量国内外最新、最具代表性的展示案例解读,浅析有关青铜器展陈的陈列理念、展示手法等并期待在未来的博物馆展陈领域实践中得以验证。

陈长虹[9](2004)在《从小空间突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民俗厅陈列构思》文中研究说明陈列设计除了受藏品本身和设计者水平的局限外,更多的是来自现实社会的制约,比如建筑现状,资金投入,长官意志等等,如何在种种局限中突围,贯彻在陈列设计人员实际工作的始终,本文从选题、布局展线、美感诉求及心理暗示等方面,以四川大学博物馆民俗厅为例,具体介绍了“从小空间突围”的具体做法。

二、从小空间突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民俗厅陈列构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小空间突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民俗厅陈列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博节目的出现、定位、发展及创新
    第一节 文博节目的出现原因
        一、经济上强势的支撑
        二、政策上莫大的支持
        三、文化上底蕴的深厚
        四、社会上无私的援助
    第二节 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归属
        一、文博节目的概念界定
        二、文博节目的类型归属
    第三节 文博节目的发展脉络与创新类型
        一、诞生:考古直播揭开文博面纱(1968 年——至今)
        二、过渡:传统形式对文博的涉猎(2001 年——至今)
        三、创新:文博与综艺结秦晋之好(2017 年——至今)
第二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内容
    第一节 包罗万象的博物馆
        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大型博物馆
        二、创新发展评估较高的一级博物馆
    第二节 独具魅力的国宝文物
        一、从年代历史角度看文物
        二、从传播历史角度看国宝
第三章 《国家宝藏》的编排设计
    第一节 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
        一、总结式的高度概括
        二、说明式的简要介绍
        三、辅助式的批注理解
    第二节 贴合国宝的人员安排
        一、老成持重的001号讲解员
        二、极具号召力的国宝守护人
        三、普通多样化的国宝讲述人
    第三节 创新多元的环节设置
        一、演讲式主要环节的传播
        二、全新式辅助环节的传播
第四章 《国家宝藏》的视听风格
    第一节 精致画面的视觉享受
        一、指引观看的图像设计
        二、震撼冲击的特效片头
        三、华丽绚烂的立柱环幕
    第二节 古风音乐的听觉渲染
        一、程式化原创配乐的使用
        二、情节化背景配乐的使用
        三、故事化原创歌曲的使用
第五章 《国家宝藏》的传播渠道及效果
    第一节 微信公众号挖深度
        一、按部就班的文章推送
        二、底栏链接的扩大影响
    第二节 新浪官博铺广度
        一、密集频繁的消息播报
        二、高度浓缩的宣传信息
    第三节 哔哩哔哩开先河
        一、首创视频的官方账号
        二、年轻观众的热衷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宝藏》第一、二季博物馆(院)基本信息
附录 B
附录 C 《国家宝藏》两季选取文物在之前电视节目中出现的情况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故宫博物院(20181209 期)配乐
附录 G 《国家宝藏》两季原创歌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酒文化博物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第2章 欧美及日韩着名酒文化博物馆介绍
    2.1 欧美着名酒文化博物馆介绍
    2.2 日韩着名酒文化博物馆介绍
第3章 国内着名酒文化博物馆介绍
    3.1 地方政府创建的酒文化博物馆
    3.2 企业创建的酒文化博物馆
    3.3 私人收藏家创建的酒文化博物馆
第4章 酒文化博物馆的特点、作用及发展机遇
    4.1 酒文化博物馆的特点及作用
        4.1.1 办馆主体多元化
        4.1.2 藏品主题集中,资源丰富
        4.1.3 传承保存行业文化
        4.1.4 开展酒文化工业旅游的重要依托
        4.1.5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1.6 扩大企业知名度,助推企业发展
    4.2 我国酒文化博物馆发展机遇
        4.2.1 客观环境
        4.2.2 主观需要
第5章 我国酒文化博物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 展览内容缺乏特色 ,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5.2 博物馆功能欠缺,社会服务水平低
    5.3 专业人才紧缺
    5.4 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5.5 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
第6章 我国酒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对策
    6.1 加强地域特色,传递企业文化,增加互动体验
    6.2 加强业务指导,成立专业协会
    6.3 重视人才培养,完善博物馆用人机制
    6.4 多管齐下,加大宣传力度
    6.5 实行多元化经营,以馆养馆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
        1.2.2 其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3 相关概念阐释和研究对象界定
        1.3.1 文化遗产
        1.3.2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1.3.3 周边环境(环境)
        1.3.4 周边建筑环境
        1.3.5 研究对象的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论文框架
2 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2.1 世界遗产保护的理论
        2.1.1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和专业组织的重要文件
        2.1.2 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解析
        2.1.3 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保护理论
    2.2 世界遗产的分类与保护模式
        2.2.1 世界遗产的分类
        2.2.2 保护模式与保护方法
    2.3 我国遗产保护的理论
        2.3.1 古已有之的传统做法——维修与利废
        2.3.2 20 世纪30 年代——现代意义的文物保护思想起源
        2.3.3 建国以后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4 我国其他专项法律法规
        2.4.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2.4.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4.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2.4.4 其他法规等
    2.5 我国遗产的基本类型与保护方法
        2.5.1 遗产的基本类型
        2.5.2 保护方法
    2.6 小结
3 世界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从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到周边环境
    3.1 国际国内有关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阶段
        3.1.1 1960 年代以前
        3.1.2 1960—1990 年代
        3.1.3 1990 年代之后
        3.1.4 21 世纪以来
    3.2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思想观念的发展
        3.2.1 从20 世纪中期之前保守的“保护”到现代“保护”概念的拓展
        3.2.2 从遗产本体到周边环境
        3.2.3 从个体到群体
        3.2.4 从物质到非物质
        3.2.5 从单一到复合
        3.2.6 从被动保护到主动利用
    3.3 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环境认识的发展
        3.3.1 《关于历史性纪念物修复的雅典宪章》——停留在视觉空间层面的周边环境(Surrounding)
        3.3.2 《威尼斯宪章》——初步建立起关注遗产环境(Setting)的非物质价值的意识
        3.3.3 《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遗产环境的重要无形文化价值
        3.3.4 《西安宣言》——遗产环境(setting)的全面认识
    3.4 周边环境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性与意义
        3.4.1 周边环境是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生存土壤和展示舞台
        3.4.2 周边环境是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向城市环境过渡的空间媒介和载体
        3.4.3 周边环境保护地位的提高扩大了遗产保护的领域和范围
        3.4.4 周边环境价值认识的提高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3.4.5 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的新任务
    3.5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的价值
        3.5.1 历史价值
        3.5.2 艺术价值
        3.5.3 科学价值
        3.5.4 文化价值
        3.5.5 社会价值
        3.5.6 情感价值
    3.6 小结
4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的要素系统研究
    4.1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及其周边建筑环境要素系统构成
        4.1.1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
        4.1.2 周边建筑环境的客观要素系统
        4.1.3 主观影响要素
    4.2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影响作用及影响要素
        4.2.1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影响作用
        4.2.2 物质影响要素
        4.2.3 非物质影响要素
    4.3 周边建筑环境的客观要素系统
        4.3.1 物质要素
        4.3.2 非物质要素
    4.4 主观影响要素
        4.4.1 外部空间视觉理论(法则)
        4.4.2 场效应理论
    4.5 小结
5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典型实例研究
    5.1 欧洲等国的相关实践研究
        5.1.1 英国
        5.1.2 法国
    5.2 日本的相关实践研究
        5.2.1 京都市嵯峨野鸟居本整体环境保护整治
        5.2.2 北九州市平松铸物师地段改造
        5.2.3 其他相关实例
    5.3 国内典型实例研究
        5.3.1 西安曲江唐历史文化区
        5.3.2 西安顺城巷整治与改造
        5.3.3 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周边环境
        5.3.4 北京烟袋斜街
    5.4 既往典型实例设计经验的启示
        5.4.1 结合视觉规律进行整体环境的分析研究
        5.4.2 现状环境中重点建构筑物的类型化研究
        5.4.3 合理的功能保留与功能置换
        5.4.4 既有环境原型要素的借鉴与重构
        5.4.5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物质空间环境
        5.4.6 原住居民生活的保护与延续
        5.4.7 保护与整治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5.5 小结
6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实践
    6.1 现存历史遗迹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郑州商城文化区的整治与改造
        6.1.1 郑州商城文化区概况
        6.1.2 郑州商城文化区整体历史文化氛围重塑的目标及设计理念
        6.1.3 建立特色化(类型化)的街区序列空间体系
        6.1.4 针对沿街建筑建立立面分类整治导则
        6.1.5 设立街区类型化控制点建筑的整治方法
        6.1.6 控制点建筑之大型标志性公共建筑——城东路管城区中医院
        6.1.7 控制点建筑之居住类建筑——城南路住宅
        6.1.8 控制点建筑之行政办公建筑——商城路税务局大楼及入口大门
        6.1.9 控制点建筑之商业建筑——北下街浴池及派出所
    6.2 历史文化遗产周边建筑环境整体氛围的再现与演绎——陕北志丹马头山景区规划与设计
        6.2.1 陕北志丹马头山景区概况
        6.2.2 陕北志丹马头山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分析
        6.2.3 陕北志丹马头山历史文化遗产周边环境整体氛围营造的理念
        6.2.4 陕北志丹马头山风景区的整体规划概念
        6.2.5 历史文化遗址的环境氛围重现——秦行宫遗址博物馆
        6.2.6 历史遗迹文化内涵的参与性体验——秦直道古战车竞技场
    6.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空间的保护与规划设计——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整体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
        6.3.1 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手工艺的历史背景
        6.3.2 泥塑手工艺的物质生存空间的现状
        6.3.3 村庄整体环境的重塑
        6.3.4 泥塑艺人家庭作坊及生活空间的重整
    6.4 设计实践中的经验与反思
        6.4.1 遗产本体原真性与周边环境非冲突性有机关联系统的建构
        6.4.2 以历史文化遗产为原点建立特色化(类型化)序列空间体系的方法
        6.4.3 对于遗产整体环境中的物质要素采用类型化保护与规划设计的方法
        6.4.4 设立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控制点的方法
        6.4.5 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空间环境演绎与再造
        6.4.6 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原真性前提下的既有环境要素选取与借鉴
    6.5 小结
7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
    7.1 设计原则
        7.1.1 真实性原则
        7.1.2 协调统一原则
        7.1.3 更新再造原则
        7.1.4 对比和谐原则
    7.2 指导思想
        7.2.1 历史文脉的传承
        7.2.2 空间肌理的织补
        7.2.3 空间边界的渗透
        7.2.4 图底关系的拓扑
    7.3 保护与规划设计法律法规依据
        7.3.1 国外相关国际宪章法规法令
        7.3.2 国内相关国际宪章法规法令
    7.4 视觉规律对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要求与影响
        7.4.1 遗产周边建筑空间环境的视觉感知与观赏要求
        7.4.2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的场效应
    7.5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类型化
        7.5.1 历史文化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类型化的划分方式
        7.5.2 保留较为完整的遗址遗迹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7.5.3 史料记载或民间流传的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7.5.4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环境
        7.5.5 点状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7.5.6 线性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7.5.7 面域遗产本体及其周边建筑环境
    7.6 历史文化遗产及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要素系统
        7.6.1 整体环境氛围的塑造
        7.6.2 整体环境功能的整合
        7.6.3 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现状基本数据库的建立
        7.6.4 周边环境空间范围的界定
        7.6.5 规划与设计的主客观要素内容
        7.6.6 原真性前提下的既有环境原型素材挖掘与规划设计中的非冲突性表达应用
        7.6.7 原住民保留与新居民引入
    7.7 遗产本体周边建筑空间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理念的定位
        7.7.1 模拟再现
        7.7.2 历史演绎
        7.7.3 文化表达
        7.7.4 气韵塑造
    7.8 遗产环境中建构筑物等物质要素的详细规划设计手法
        7.8.1 模仿借鉴与变异重构
        7.8.2 界面延续与消解弱化
        7.8.3 形式隐喻与内涵外延
        7.8.4 空间演绎与情景再现
    7.9 小结
8 结语
    8.1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遗产本体到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8.2 建立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的要素系统
    8.3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的建构
    8.4 后续研究展望
        8.4.1 研究对象纳入非物质精神层面的内容
        8.4.2 建立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建筑环境的价值评估体系
        8.4.3 研究内容关注设计实践的使用后效果反馈
        8.4.4 研究方式引进历史文化遗产环境中的实际使用者的公众参与
    8.5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1.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一——调研现场记录
    2.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二——建筑现状调研表
    3.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三——街道环境及公共开放空间要素调研
    4.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调研表四——沿街建筑景观现状调研及初步评价
    5. 郑州商城文化区现状评价表——沿街建筑景观整治细则

(5)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 主要创新
一. 高校博物馆概况
    (一) 高校博物馆定义
    (二) 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简况
    (三) 高校博物馆的特点
二.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一)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特点
    (二)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实现
三.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情况调查
    (一)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情况分类调查
    (二) 高校博物馆陈列、展示方式对教育功能实现的影响调查
四.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实施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
    (一) 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实施中的困境
    (二) 如何更好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几点设想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导论——从时间到空间
        一、湮没的空间
        二、空间的重申
        三、艺术地理史
        四、中国艺术地理
        五、空间框架
    第一章 回归大地
        第一节 人地关系
        一、人与自然
        二、景观形态
        第二节 艺术"场"
        一、场
        二、展场
        三、现场
        四、在场
    第二章 立足本土
        第一节 中国制造
        一、中心与边缘
        二、全球、国家与地方
        第二节 我爱北京天安门
        一、四方之极
        二、体国经野
        三、天安门前
    第三章 乡村与都市
        第一节 农村包围城市
        一、乡土寻根
        二、国家山河
        第二节 都市意识
        一、解读都市
        二、拼贴都市与拼贴艺术
        三、游荡者
        四、废墟景观
下篇
    第四章 京派文化与艺术北京
        第一节 意象北京:皇城根下
        一、城市元素
        二、首都北京
        三、国家视角
        第二节 北京艺术地图:庙堂和江湖
    第五章 海派文化与艺术上海
        第一节 意象上海:十里洋场
        一、租界摩登
        二、上海人家
        第二节 上海艺术地图:天堂孤岛
    第六章 岭南文化与艺术广州
        第一节 意象广州:别样实验
        一、珠江三角洲:大跃进
        二、日常实践
        第二节 广州艺术地图:寻常巷陌
    第七章 巴蜀文化与艺术成都
        第一节 意象成都:民间叙事
        一、本能生活
        二、街头市井
        第二节 成都艺术地图:闲适之境
    第八章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附录
    附录一:城市意象调查表
    附录二:北京意象图
    附录三:上海意象图
    附录四:广州意象图
    附录五:成都意象图
参考文献
后记

(7)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注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三、存在难点及本文的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博物馆与观众
    第一节 博物馆信息的有效传播
    第二节 观众注意分布的多元化
第二章 选择性注意理论
    第一节 注意理论的发展简史
        一、"注意"的定义
        二、注意理论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几种基本的注意理论
        一、视觉注意选择性的空间位置效应
        二、视觉选择性注意加工的优先效应
        三、注意捆绑理论
        四、知觉负载理论
    第三节 刺激需求: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第三章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注意控制手段
    第一节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注意控制
        一、博物馆建筑的选材及营建
        1.博物馆建筑本身结构
        2.采光与通风
        3.地面材料及地平面坡度
        4.馆内装修
        5.建筑周围的声音环境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氛围的营造
        1.光色氛围的烘托与对比
        2.空间的变化感
        3.情绪的渲染
    第二节 博物馆展品的注意控制
        一、实物展品的陈列设计
        1.实物的空间位置效应
        2.对比刺激的控制力
        3.聚光灯式的照明设计
        4.动态化的脑力激荡
        二、非实物展品的辅助表达
        1.吸引眼球的看板设计
        2.造型物对情绪的激发
        3.高科技手段的适度使用
第四章 注意控制的原则
    第一节 适度原则——信息量的把握
    第二节 捆绑原则——信息抱团
    第三节 "聚光灯"原则——彰显重点之道
    第四节 创新原则——用新异性打动观众
    第五节 张弛原则——博物馆疲劳现象的应对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浅析青铜器展示的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第一章 青铜器展示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国内青铜器的博物馆展览状况陈述
        1 国内收藏青铜器的博物馆统计
        2 1985年以后国内外有关青铜器的展览统计
    第二节 青铜器展陈研究的现状陈述
第二章 青铜器展示的目的及受众分析
    第一节 青铜器展示的目的
        1 传播青铜器时代的政治及文化背景
        2 传播青铜器时代的社会审美
        3 传播青铜器时代的铸造业和艺术成就
    第二节 青铜器展览的受众分析
第三章 青铜器展示要考虑的一般要素
    第一节 展陈主题的策划与确立
    第二节 展陈空间分析
    第三节 展柜设计
    第四节 吊顶和地面
    第五节 复原场景
    第六节 多媒体辅助设备
    第七节 展示器具
    第八节 展示中青铜器的器物保护
第四章 青铜器展示的常规思考模式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常规思考模式
    第二节 雅俗共赏 青铜器展陈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的作用
第五章 国内外优秀博物馆展示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国内特色青铜器展览分析
    第二节 国外特色青铜器展览一瞥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9)从小空间突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民俗厅陈列构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题
二、布局和展线
三、美感诉求
四、心理暗示

四、从小空间突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民俗厅陈列构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文博节目的嬗变与传播 ——以《国家宝藏》为例[D]. 刘婧.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酒文化博物馆的初步研究[D]. 田亚男. 吉林大学, 2017(08)
  • [3]简论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评估实践[A]. 杨平. 春草集——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4]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建筑环境的保护与规划设计研究[D]. 张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3)
  • [5]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D]. 李初一. 西南大学, 2010(08)
  • [6]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2)
  • [7]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注意控制[D]. 焦丽丹. 浙江大学, 2007(03)
  • [8]浅析青铜器展示的相关问题[D]. 蔡静野. 吉林大学, 2007(04)
  • [9]从小空间突围——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民俗厅陈列构思[J]. 陈长虹. 中国博物馆, 2004(04)

标签:;  ;  ;  ;  ;  

从小空间突破——四川大学新馆民俗馆展示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