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月度完成情况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月度完成情况

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月度完成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温健纯[1](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间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跨境资本流动已经逐渐成为促进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使得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配置,这在极大促进全球经济融合与大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许多新的问题与风险。特别是在新兴经济体金融开放进程中,跨境资本扮演了“双刃剑”的角色,这既为原本资金匮乏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大量丰富的外部资本,进而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它们累积了大量的风险隐患。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到在这些危机的身后,均有着跨境资本流动的推波助澜。与此同时,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实体经济面临衰退的威胁,世界各国政府为平滑经济波动而采取了频繁调整经济政策的措施,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经济政策频繁变动成为左右经济不确定性的关键因素。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政策,全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严重挑战,跨境资本流动的特征与影响也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始终将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的平衡置于首要位置,如何能够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开放的有利因素促进我国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这其中,如何准确分析和估计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从而趋利避害,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亟需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三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第一,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有何影响?第三,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如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不利影响?厘清这些关系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一个意义重大且迫切需要研究的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和其他国家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及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本项目开放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通过八章内容开展研究。论文安排如下:第1章为导论。本章首先从国际跨境资本流动发展及其经济影响,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新常态”的背景出发,提出探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研究意义,然后对跨境资本流动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进行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之处。第2章为相关文献综述。本章主要对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测度与应用,跨境资本流动的类别划分和度量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等相关文献进行评述、总结和归纳,从而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评述,寻找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对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金融市场、政策有效性及国际溢出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另一方面,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本文从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杠杆和虚拟经济稳定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已有文献存在不足方面主要有三:(1)关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将全球经济政策环境变化作为背景考虑因素的已有文献较少,更是缺乏基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的相关研究;(2)对于跨境资本流动没有统一的测度方法;(3)对于资本流动的经济效益研究,尤其对基于资本流动规模、流向和波动的研究较为缺乏。第3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厘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分析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及其经济效应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第4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本章通过对跨境资本流动,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有关数据和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统计测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进行研究,关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具体情况,包括指标构建和具体使用;聚焦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具体项目下的流动特点,以期为政策启示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在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分析中,重点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构成及其表现,其中包括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和单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2)在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分析中,本章采用了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作为分析基础,并将表内资本流动项目的流出和流入情况进行了分析;(3)本章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经由全球EPU指数的分段表现可以认为,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强的过程中,跨境资本流动在全球范围内也呈现出增强的特征。第5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考察了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的加大,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抑制效应,跨境资本净流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2)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较低的国家、低金融机构效率国家、高外债资本存量国家以及高银行不良贷款率国家中,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更为显着;(3)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的情况下,跨境资本净流出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抑制效应更大,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加大跨境资本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而在低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国家、高宏观金融风险国家以及高金融机构发展指数国家中,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跨境资本净流出与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大。第6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70-2019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净流出规模增加会对本国宏观杠杆产生负向影响,而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对本国杠杆产生正向影响;(2)分部门来看,跨境资本净流出规模增加会显着降低政府部门杠杆率,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上升会对私营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产生显着正向影响;(3)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会对跨境资本流动与宏观杠杆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程度较低的时期,跨境资本流动波动率的提高会促进家庭部门杠杆率、企业部门杠杆率、家庭和企业部门杠杆率、私营部门杠杆率的提升。第7章为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基于1997-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为各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章从研究中得出以下结论:(1)跨境资本流动确实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2)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对于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3)虽然总体上看,跨境资本流动会对虚拟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在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也可以表现出其有利于虚拟经济稳定的一面。第8章为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归纳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并基于这些研究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提供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有序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合理利用跨境资本维持适度宏观经济杠杆率;加强跨国公司融资风险管理;加强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与风险防范;提高经济政策的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能力。

李婷[2](2021)在《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的新形势下,在我国继续推进扩大开放的新背景下,维护一个国家经济安全就显得非常重要。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背景下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研究将以扩大开放为背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好我国金融安全。首先,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及其重要研究意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扩大金融开放的实际,研究扩大开放背景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面临的风险及其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汇率市场化改革(货币安全)、对外债务市场(债务安全)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利用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及逐步回归等研究方法研究银行业安全、货币安全、证券业安全、对外债务安全、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其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选取相应的指标,并采用月度数据,测算近些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我国金融安全水平与现实金融业运行现实表现的吻合情况,对我国金融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并进行金融安全预警研究。最后,提出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相关对策建议。在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得出了以下八个方面创新性的研究结论。一是外汇汇率显着影响金融安全。研究发现,外汇汇率的变化显着影响我国对外债务安全,且证券市场对汇率的变化敏感。因此,我国外汇汇率的波动直接影响着我国货币安全、对外债务安全乃至整个金融安全。研究发现,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有着明显的影响,但目前这些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影响都是短期的,表明我国汇率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人民币汇率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市场因素对汇率波动的冲击也会加大。因此,加速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改革是防范汇率巨幅波动进而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且必要措施。二是银行业安全的影响因素较多。模型研究发现,对外债务余额、保险业保费收入、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银行业安全影响较为显着。也显示银行业在整个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维护银行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VAR模型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度在短期内对汇率的波动有负向冲击,并在第二期达到最小值。然后随着冲击期数的增加,这种响应强度逐渐减弱,并最终趋近于零响应。这表明长期来看,对外开放程度越高,汇率的波动反而更小,从而有利于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就是说继续坚持扩大金融业开放总体有利于我国维护汇率稳定乃至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四是市场因素对证券业安全的影响尚不显着。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利率、上证A股平均市盈率等指标对证券市场的波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影响尚不显着。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尽管经济总体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不成熟,市场运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使得上述重要市场化因素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目前依然不显着。五是保险业安全受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研究发现影响我国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储蓄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且居民储蓄水平和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都对保险业安全有显着的影响。但金融开放程度对我国保险业安全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阶段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度还不够,保险业的竞争活力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六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安全影响巨大。模型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银行业安全水平、证券业安全水平、对外债务安全水平和保险业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影响。经济发展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构成了银行业安全和证券业安全的基本面因素,对银行业安全和证券业安全具有显着的影响。七是诸多关键因素指标拖累着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研究发现目前拖累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的影响因素众多。这些指标因素既包括宏观环境层面的指标,如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外商直接投资水平、银行对外开放度、经济对外开放度、外汇储备结构和房地产指数;也包括中观金融市场状况层面的指标,如即期汇率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等。为此,我国要针对上述指标对我国金融安全早期预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有利于我国更好地维护金融安全稳定。八是2004年以来我国金融安全指数走势波动并有望逐渐转好。研究表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指数上升;2008年1月至2009年2月,指数下降;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指数上升;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指数下降;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指数上升;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指数下降。金融安全预警研究表明,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将会逐渐转好。可见,虽然我国金融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但较小幅度的波动还是存在的,且其波动趋势总体向下,值得我们警惕。金融安全预警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水平有望逐渐好转。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进而提出了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相关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主要有: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维护我国金融业安全、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以维护金融安全、完善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继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等等。

付韶军,陈思佳[3](2021)在《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56国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利用PRS发布的ICRG中"一带一路"沿线56国的国家金融风险数据,探讨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际金融风险各因素对中国OFDI存在显着影响,但影响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东道国债务偿还能力对中国OFDI具有显着正向效应,汇率稳定度和外债占GDP的比例对中国OFDI具有显着负向效应,经常账户余额占总出口百分比在不同模型间存在显着差异,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存在明显的"逆向选择"现象,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较高。为有效防范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应继续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开放,增强国际金融风险应对能力;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投资监管,提升跨国企业金融风险防控水平;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

夏洁瑾[4](2020)在《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在国际体系中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多背景下,各国进行政策沟通和合作进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外部环境的必要性大为增强,将国家间关系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切实合作成果成为各国获取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即致力于通过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间政治互信来深化利益融合。眼下,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造成严重冲击,也对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阶段的我国经济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此,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在扩大开放中深化我国与广大亚欧非国家间的战略合作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准确度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双边政治关系?中国与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特征与趋势是怎样的?第二,双边政治关系是否显着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影响效力能够持续多久?影响机制是什么?第三,双边政治关系是否显着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双边政治关系对出口传统二元边际、出口频率等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首先提出改进后的双边政治关系量化方法,并根据该方法构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高频月度双边政治关系数据库。基于此数据库,本文结合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特征性事实及相关历史变化规律进行了剖析和总结。研究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与此同时影响总体政治关系的短期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另外,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现状,从总体和国别区域分布角度对相关特征事实进行总结。本文基于所构建的双边政治关系数据库,考察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对中国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显着促进了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政治关系冲击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当月达到最大,此后逐渐减弱至第12个月消失,由此政治关系冲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持续期为11个月左右。异质性检验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不同地缘板块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尤其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领域的直接投资具有显着促进效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推动效应更强。影响机制检验表明,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能有效对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风险、经济风险以及文化冲突风险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本文使用企业—产品—出口目的国层面的月度数据以及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是否受双边政治关系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出口至沿线国家的贸易规模无显着相关关系。在考虑内生性问题、改变政治关系测度方法、改变估计方法或样本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基本研究结论依然成立。研究还表明,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对出口传统二元边际也无显着影响。为揭示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规模“脱钩”现象背后的原因,本文进一步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进行检验,发现在中国对沿线国家出口贸易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外资企业对双边政治关系的欠敏感性以及出口目的国消费者较强的购买习惯,削弱甚至完全吸收了政治关系冲击对出口贸易规模可能造成的影响。为挖掘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间可能存在的深层次关联,本文进一步从出口频率角度对出口贸易额进行边际分解。出口频率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拓展边际,对理解微观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研究了双边政治关系对中国企业出口至沿线国家频率的影响。在Melitz(2003)的框架下,构建将出口频率作为企业内生选择变量的理论模型,进而分析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企业出口频率的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通过降低商品在目的国的进口通关成本,进而促进企业出口频率;双边政治关系冲击对出口频率的影响持续期为4个月左右;良好的双边政治关系对企业出口频率的促进效应在总统制出口目的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双边政治关系对外资及民营等非国有企业出口频率的影响显着,对国有企业出口频率无显着影响;调整运输频率是出口厂商面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变化时更为灵活的策略选择。综上,本文在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治关系进行科学量化的基础上,融合运用经济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分析方法,就国家间政治关系对中国在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以及推动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赵雪健[5](2020)在《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基于混频数据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从改革开放开始,国内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无到有到飞越,FDI实现了巨大的增长。1983年,国内引进外资仅为9.22亿美元,到了2019年,引入外资的金额已经高达1381亿美元,增加了149倍。除此之外,FDI在不断流入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资投入的增加,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主要构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变动之间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资本积累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FDI对于经济影响的方式根据时间的不同是不一样的。在短期中,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明显的资本效应,但是在长期,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这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动力。对于外商直接投资而言,这是先进技术的载体,通过技术扩散来提高引资国的经济水平。随着引入外商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影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提高,在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之下,东道国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进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显着的意义。本文构建外商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以及进出口单变量MIDAS数据模型和多变量MIDAS混频数据模型,该模型较基准同频模型具有优势。在单变量MIDAS模型中,比较构建的混频数据模型的全样本估计、样本内预测精度差异,根据MIDAS混频模型的特点对于GDP进行预测;在多变量MIDAS模型中,将外商直接投资引入MIDAS混频数据模型中,考察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外商直接投资和“三驾马车”对中国季度GDP增长率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不管是对于GDP总量的预测,还是对于产业GDP进行预测,在不同步长的情况下,变量的预测是不同的,随着步长的增加,预测效果会变差;(2)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率的混频数据模型预测精度优于未引入的混频数据模型,混频数据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基准模型,均方根残差比值也更小;(3)在多元混频预测模型中,引入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率的混频回归模型对于季度GDP增长率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更加稳定,从而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测参考区间。将外商直接投资和MIDAS模型相结合,为定量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从而为政府更好的稳外资和进行宏观调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杨柳[6](2020)在《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的融合与资本自由化的推进,中国与他国资本交往更为频繁,大大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但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增大、周期性增强,也给国内经济系统的稳定带来了诸多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资本管制政策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资本管制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影响跨境资本流动这一问题也成为各国政府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本文通过梳理1995年以来23年间外管局颁布的220项相关法规,分析了我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并测算了我国1995-2018年277个月度和92个季度资本管制强度指标,建立实证分析的数据和法规基础。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对我国资本管制政策对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对现有资本管制政策加以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资本管制强度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受国内经济环境与国际因素影响明显;(2)资本管制强度的放松对于我国跨境资本流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于流出的影响有限;(3)资本管制强度的增大能够有效降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且对流入的影响显着。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启示:政府在推进资本自由化过程中,需将“宏观审慎”资本管制工具与传统工具相结合,合理设计资本流入流出管理机制及预警机制,并配合以正确的经济政策以防范及应对资本自由化过程中跨境资本流动异常所带来的风险问题。

梅长杉[7](2020)在《“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全面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贸易、投资、金融平台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主要途径,现阶段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了“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机制;其次对“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进行了现状分析,研究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双向直接投资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特点;然后对“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VAR模型计量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双向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最后从加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环境、推动“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区域和国别平衡化发展、扩大人民币投资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辐射范围和提升“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的比重五个维度提出政策建议。理论分析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的增加会通过提升市场份额、降低使用人民币交易的成本、提升企业商品差异化程度和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等机制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直接投资会通过创造对外贸易、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促进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提升中国经济实力等机制促进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增长。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中国与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双向直接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跨境人民币结算均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影响强度和持续时间来看,影响强度大小排序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对中国直接投资>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影响持续时间长短排序为出口贸易>对中国直接投资>进口贸易>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

黄奕[8](2020)在《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3年,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随之瓦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动地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2004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换言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有管理的浮动到独立浮动大约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又以美国为首的G5、G7集团联合干预最为典型,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等无不说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我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即外汇市场操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传统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是指,管理当局直接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但是,我国存在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实行区间管理,商业银行多余的外汇头寸,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外汇头寸不足时,要向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而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造成外汇市场光靠自身难以自发地调节供需,因此,在实务中,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时,交易的对手方通常是人民银行,致使外汇市场操作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除了外汇市场操作之外,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手段——汇价直接调控,利用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直接地、人为地、主动地调控。当前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为中间价基础上的±2%,在极端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昨日2%的上涨幅度,可以通过今日中间价下调进行完全地抵消。因此,有必要对外汇市场直接干预重新下定义。将直接干预的定义拓展为货币当局直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包含直接入市买卖,或直接对汇率价格进行调控。由此,我国直接干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的数量措施——外汇市场操作和主动的价格措施——汇价直接调控。量价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特有的外汇市场干预体系。但是,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例如“811汇改”,是一次特殊的汇价直接调控,人民银行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之名,行汇率贬值之实,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因此一次性贬值2%,由此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致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并引发跨境资本流出,管理当局随后推出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受阻;其次,日常的汇价直接调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于2019年8月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再次,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导致的被动型外汇市场操作以及相应的冲销操作过于频繁,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妨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巨额显性财务成本,冲销效果边际递减,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严重等。另外,根据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冲销式干预存在利率效应,而这种利率效应加强了利率波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成本。为此,本文基于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做了较为全面地实证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进行改革。借鉴日本当局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我国在取消中间价和单日2%涨跌幅限制的同时,应该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基于汇率目标区,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并且,汇率目标区的细则是不对外公开的。由此,我国将通过量价合一的直接干预,即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化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从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的频率,仅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的核心问题是中心汇率该如何确定。本文选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美劳动力生产率之比)、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和外汇资产(外汇储备/GDP)等变量,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估计人民币中心汇率模型。其次,本文对传统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进行改革,由单一阈值变为区间。根据平均汇率与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本文确定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为±3%~±5%。其中,±3%为预警线,当汇率波动触及时,管理当局先进行间接干预;±5%为边界线,必须介入外汇市场,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采取低频、大额的外汇市场干预策略,干预要充分,执行要果断。并且,管理当局还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非常规性手段。另外,从经济增长方式、外汇储备充足性和金融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我国实行汇率目标区的条件基本具备。最后,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还需要三项配套措施。第一,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放松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制,避免外汇被动式地回笼和投放。第二,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过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一部分用于成立外汇平准基金。第三,在成立外汇平准基金之后,剩余的过量外汇储备,人民银行应该将其转换成黄金储备。

李平平[9](2020)在《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之后,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比重与加工贸易顺差也在不断下降。有很多主流观点认为,加工贸易的进口主要是为了出口,从进出口价格来看,人民币升值使得加工贸易进口成本的下降与出口金额的减少相抵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不会显着影响加工贸易。但是实际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对加工贸易进出口确实存在显着影响。人民币汇率是怎样影响加工贸易的?本文选取了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量、加工贸易顺差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相关变量的月度数据,并首先对这些变量的时间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所有时间序列数据需经过一阶差分平稳;然后,对所有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进而建立具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即VEC模型;最后,运用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总量和加工贸易顺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工贸易规模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加工贸易规模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不同,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规模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初期,受生产合同调整刚性的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会有所上涨。在长期内,跨国企业可以调整合同数量,寻找加工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加工贸易,人民币有效汇率的上升会使得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下降。在加工贸易顺差方面,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顺差造成的负面影响会在长期内显现出来。由于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加工企业主要赚取加工费,加工贸易顺差大致等于以外币计价的工资总和,当中国以人民币计价工资不变时,人民币升值,以外币计价的工资总和上升。在长期内,人民币升值使得跨国公司以外币计价的工资成本上升,如果我国加工企业没有进行技术革新,便会失去廉价的劳动力这一竞争优势,外商企业将减少与我国加工企业的合作,寻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更廉价的劳动力,进而使得我国加工贸易顺差下降。本论文的基本结论是:由于跨国公司通常以外币计价的工资成本衡量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国以外币计价的工资上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加工成本增加,从而对加工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并最终妨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

李博瑞[10](2020)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是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金融开放战略的背景下,近年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呼声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学者集中于探究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影响的问题,但是相关研究有共识同时也存在分歧。在不同研究中,许多学者的共识是,一方面,资本账户管制成为中国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经济体系的短板,人民币的不可兑换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扭曲成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障碍。另一方面,多次金融危机提醒我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均具有两面性,它能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带来风险。事实上,最近20年间,中国在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但改革方向的确定并不意味着相关讨论的停滞,由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对于是否“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进程,如何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体系等问题依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因此,本文针对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结合实际测算数据,实证分析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以及金融体系的影响。有鉴于此,基于现实宏观经济背景,本文重新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问题,按照“提出问题——理论逻辑推导——理论拓展——实证分析——总结”的逻辑框架展开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有:第一章绪论,首先系统地定义了资本账户开放概念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概念,明确本文研究内容,设计本文研究框架,给出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系统梳理资本账户开放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通过阐述金融抑制理论、金融自由化理论,加强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理论基础的理解。然后,通过传统利率汇率决定论、国际资本流动模型以及IS-LM-BP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理论基础表明:第一,虽然自由化是开放政策最终追求的目标,但是各国具体政策的实施是不同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资本账户开放的影响以及相关政策配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因此,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需要基于自身经济情况,设计合适的开放路线。第二,由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因素会导致资本流动影响发生结构性变化。因此,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需要结合影响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特别要针对理论上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的具体冲击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三章,归纳和整理典型化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并对一些国家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是在高通胀的背景下实施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自由化措施的,但由于这些国家同时实施固定汇率政策,在面对美元升值、本币贬值时,国内陷入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但是相对地,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备性最终影响了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结果,越是金融体系相对完整,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债务和货币危机的影响越小。另外,许多国家都存在激进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经验,但现实情况证明,这样的资本账户开放方式并不适合。而从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效果对比来看,成功和失败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在面对危机时采取强硬的管控措施。管控越强硬越及时,危机带来的冲击影响越低。而管控措施不强,冲击影响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外汇储备是各国面对流动性危机时的有效工具。在此基础上,本章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以及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为相对较低的水平,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出现规模扩张的情况。在进行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后,全文研究进入核心部分。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是集中针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面临的两个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其中,第四章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以及汇率选择,本章通过构建包含混合创新结构的TVP-SV-VAR模型,探究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和汇率的影响以及金融改革的次序安排,结果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先于汇率市场化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部分金融改革之间存在明显时间界限,即汇率市场化不必等到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再展开,而是可以与利率市场化存在交叉部分。同样资本账户开放也是如此,虽然位置处于最后,但部分政策可以在利率和汇率改革中统筹进行。因此,在逐渐完成利率市场化之后,应当逐渐开放资本项目,这也有利于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五章则从宏观角度探究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研究表明:其一,推进资本账户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由于现阶段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增长效应受到限制;其二,促进金融深化有益于缓解增长效应受限的情况,通过不断的金融体系改革,提升金融深化程度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其三,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并不可取,适当的资本管制能够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因此,现阶段应该提升资本账户开放度,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体系效率,进而提高金融体系防范风险的能力。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集中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第六章,针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结果表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的冲击表现出非对称性,对即期汇率的正向作用更强,对远期汇率的负向作用更强。而即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则存在滞后性,但最终会回归均衡。远期汇率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会随着套汇空间缩窄而减弱。从中美利率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互动关系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显着增强,但由于中国与美国在利率市场化程度上的差异,美国在冲击的平抑时间上明显更快,中国则相对缓慢。最后,从短期跨境资本流动与资产价格互动的关系来看,在股票市场开放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股票市场成为吸引短期跨境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效应抑制了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因此同样需要关注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第七章,探究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关系。从拟合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走势中,研究发现:自2008年以后,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过程中,虽然在2015年金融稳定性有所波动,但目前中国金融稳定性水平仍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内。而从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伴随中国金融稳定性提升,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影响减弱,金融体系防范风险、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增强;第二,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现阶段更多是积极作用,这表明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具有初步成效,经济结构合理性提升;第三,跨境资本流动对物价水平的冲击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于0,这证明跨境资本流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需要密切关注。

二、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月度完成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月度完成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跨境资本流动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3.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调节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现状分析
    4.2 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
    4.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关联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杠杆的影响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6.3 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对虚拟经济稳定的影响
    7.1 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7.3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进入新阶段
        1.1.2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新风险
        1.1.3 大国博弈带来的金融风险日益升高
    1.2 研究意义
        1.2.1 金融安全是一个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内容
        1.2.2 维护金融安全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需要
        1.2.3 维护金融安全是促进我国深化改革的需要
        1.2.4 维护金融安全是应对复杂金融形势的需要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章组织与创新
        1.4.1 文章组织
        1.4.2 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金融风险
        2.1.2 金融危机
        2.1.3 金融安全
    2.2 金融安全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脆弱性理论
        2.2.2 金融危机理论
        2.2.3 金融预警理论
        2.2.4 产业安全理论
    2.3 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1 银行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2 货币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3 债务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4 证券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5 保险业安全文献回顾与机理分析
        2.3.6 金融安全及其预警的研究
3 银行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3.1 银行业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银行业安全程度的衡量
        3.1.2 影响银行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3.1.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3.2 模型构建与检验
        3.2.1 模型构建
        3.2.2 模型检验
    3.3 模型分析
        3.3.1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3.3.2 方差分解分析
    3.4 研究结论
        3.4.1 长期看对外债务规模影响银行业安全
        3.4.2 房地产价格波动不利于银行业安全
        3.4.3 保险业发展有利于维护银行业安全
        3.4.4 长期看资本账户扩大开放有利于银行业安全
4 货币及对外债务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1 货币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1.1 影响货币安全的主要变量
        4.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1.3 模型构建与检验
        4.1.4 模型分析
    4.2 对外债务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2.1 影响对外债务安全的主要变量
        4.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4.2.3 模型构建与检验
        4.2.4 模型分析
    4.3 研究结论
        4.3.1 人民币汇率变化受我国汇率制度的影响很大
        4.3.2 市场因素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强
        4.3.3 对外开放度与美元指数短期显着影响汇率波动
        4.3.4 外汇汇率的变化显着影响我国对外债务安全
        4.3.5 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显着影响对外债务安全
5 证券及保险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1 证券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1.1 影响证券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5.1.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1.3 模型构建与检验
        5.1.4 模型分析
    5.2 保险业安全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2.1 影响保险业安全的主要变量
        5.2.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5.2.3 模型分析与检验
    5.3 研究结论
        5.3.1 经济发展水平对证券及保险业安全影响显着
        5.3.2 对外开放背景下证券市场对汇率变化敏感
        5.3.3 货币供应量等变量对证券业安全影响不显着
        5.3.4 居民储蓄水平是影响保险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5.3.5 扩大金融业开放有助于为保险业注入发展动力
        5.3.6 适当降低利率可为保险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6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评估及预警研究
    6.1 我国金融安全状态的评估
        6.1.1 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2 模型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模型分析
        6.1.4 金融安全状态水平的测算
        6.1.5 测算结果分析
    6.2 我国金融安全水平的预警研究
        6.2.1 模型推导及设定
        6.2.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6.2.3 金融安全预警分析
    6.3 研究结论
        6.3.1 我国金融安全指数波动较为频繁
        6.3.2 我国金融安全指数呈波动向下走势
        6.3.3 未来两年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将会改善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外汇汇率显着影响我国金融安全水平
        7.1.2 银行业安全受对外债务余额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7.1.3 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汇率市场化机制的形成
        7.1.4 市场因素对证券业安全的影响尚不显着
        7.1.5 保险业安全受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7.1.6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安全影响巨大
        7.1.7 诸多关键因素指标拖累着我国金融安全水平
        7.1.8 我国金融安全水平走势波动并有望逐渐转好
    7.2 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建议
        7.2.1 努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2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3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7.2.4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5 继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以维护金融安全
        7.2.6 完善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7 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以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7.2.8 继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56国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评述
三、实证分析模型构建
    (一)本研究所采用的计量经济模型
    (二)变量选择
        1. 因变量——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存量
        2. 核心解释变量——国际金融风险指标
        3. 重要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实证分析模型选择
    (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三)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分析
        1. 全部国家模型分析
        2. 按国家发展程度分组分析结果
        (1)发达国家模型分析
        (2)发展中国家模型分析
        2.按资源丰裕程度分组分析结果
        (1)资源丰裕国家模型分析
        (2)资源一般国家模型分析
        3. 按地理位置分组分析结果
        (1)“一带”沿线国家模型分析
        (2)“一路”沿线国家模型分析
    (四)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一)实证研究结论
    (二)政策启示
        1. 继续深化国内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国际金融风险应对能力
        2. 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投资监管,提升跨国企业金融风险防控水平
        3. 积极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

(4)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双边政治关系的定量研究
    2.2 双边政治关系对跨国投资的影响研究
    2.3 双边政治关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
    2.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贸易往来研究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双边政治关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双边政治关系现状分析
        3.1.1 双边政治关系的量化方法
        3.1.2 双边政治关系特征事实
    3.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3.2.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特征事实
        3.2.2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特征事实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研究
    4.1 引言
    4.2 影响机制分析
    4.3 研究设计
        4.3.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3.2 数据说明
    4.4 实证检验
        4.4.1 基本回归
        4.4.2 稳健性检验
    4.5 进一步检验
        4.5.1 影响机制检验
        4.5.2 政治关系冲击影响持续性分析
        4.5.3 异质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贸易规模的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变量与数据
        5.2.1 计量模型与变量
        5.2.2 数据来源
    5.3 经验分析
        5.3.1 基本回归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双边政治关系对传统二元边际的影响
    5.4 进一步检验
        5.4.1 出口企业角度
        5.4.2 出口目的国消费者角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频率的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模型与影响机制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计量模型设定
        6.3.3 变量选取与测算
    6.4 经验检验
        6.4.1 基本回归
        6.4.2 内生性问题讨论
        6.4.3 其他稳健性检验
    6.5 进一步检验
        6.5.1 机制检验
        6.5.2 影响持续性检验
        6.5.3 异质性检验
        6.5.4 双边政治关系对次均出口规模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政治事件分值标准
附录 B 极限值推导
附录 C 经验模态分解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简介
附录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基于混频数据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研究
        1.2.2 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经济的研究
        1.2.3 关于MIDAS混频模型的研究动态
    1.3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
    2.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FDI与经济增长机制分析
        2.3.1 FDI资本积累效应
        2.3.2 FDI技术外溢效应
    2.4 FDI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章 混频数据模型简介
    3.1 MIDAS回归模型
        3.1.1 基础MIDAS混频模型
        3.1.2 MIDAS混频模型的拓展
    3.2 理论预测模型
        3.2.1 单变量MIDAS预测模型
        3.2.2 多变量MIDAS预测模型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
    4.1 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变量之间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4.1.3 平稳性和模型稳定性检验
        4.1.4 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DP影响分析
        4.1.5 构建模型
    4.2 单变量MIDAS(m,k)模型的实时预报也短期预测
        4.2.1 MIDAS(m,K)模型估计与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
        4.2.2 MIDAS(m,K,h)模型的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与样本外预测
        4.2.3 MIDAS(m,K,h)-AR(p)模型的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与实时预报
    4.3 多元MIDAS模型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
        4.3.1 M(n)-MIDAS(m,K)模型的估计与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
        4.3.2 M(n)-MIDAS(m,K,h)模型的样本内预测比较和实时预报
        4.3.3 M(n)-MIDAS(m,K,h)-AR(p)模型的样本内预测和实时预报
第五章 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经济增长研究
    5.1 理论阐述和说明
        5.1.1 产业经济发展
        5.1.2 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经济的影响机制
        5.1.3 FDI对我国产业经济的影响
        5.1.4 数据与模型
    5.2 单变量MIDAS(m,K)模型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
        5.2.1 MIDAS(m,K)模型的估计和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
        5.2.2 模型的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和实时预报
    5.3 多元MIDAS模型的实时预报和短期预测
        5.3.1 模型的估计和样本内预测效果比较
        5.3.2 M(n)-MIDAS(m,K,h)模型的样本内预测比较
        5.3.3 M(n)-MIDAS(m,K,h)-AR(1)模型的样本内预测和实时预报
第六章 结论和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资本管制的定义及强度指标测算
    2.2 资本管制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资本管制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分析
    3.1 博弈论视角下的资本管制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
    3.2 资本管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
4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表现、制度背景及资本管制强度指标测算
    4.1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表现和制度背景
    4.2 中国资本管制强度指标测算
5 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5.2 变量定义
    5.3 模型设定
    5.4 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5 实证结果
    5.6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附录
致谢

(7)“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贸易投资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第二节 “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机制分析
        一、“一带一路”贸易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机制分析
        二、“一带一路”投资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机制分析
        三、“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影响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路径
第三章 “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发展现状
        一、规模逐年增长,增速高于同期对外贸易增速
        二、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十分广阔
        三、常年保持顺差,总体呈顺差缩小的态势
        四、呈区域不平衡、不稳定、国别差异大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现状
        一、双向投资呈波动起伏态势,规模总体保持平稳
        二、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国家偏好
        三、沿线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呈金字塔式结构特征
        四、与贸易相比,中国与沿线国家双向直接投资发展潜力更大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业务规模显着增长
        二、跨境人民币收支呈净流出的态势
        三、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远大于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规模
        四、业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西亚北非地区
    第四节 “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与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的联合分析
        一、“一带一路”贸易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联合分析
        二、“一带一路”投资与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发展的联合分析
第四章 “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对跨境人民币结算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的处理
        一、变量的选取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模型的建立与相关检验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OLS回归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三节 VAR模型分析
        一、VAR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二、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
        三、脉冲响应分析
        四、方差分解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加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机制建设
        二、营造良好的“一带一路”贸易投资环境
        三、推动“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区域和国别平衡化发展
        四、扩大人民币投资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的辐射范围
        五、提升“一带一路”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的比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外汇市场干预概述
        1.4.1 外汇市场干预的传统定义及分类
        1.4.2 冲销式干预的冲销工具
        1.4.3 直接干预的有效性
        1.4.4 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
        1.4.5 外汇平准基金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盈利标准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信号渠道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5 汇率目标区
        2.5.1 国外文献综述
        2.5.2 国内文献综述
    2.6 国内其他研究
第三章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1 引言
    3.2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
        3.2.1 历史回顾: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诞生及崩溃
        3.2.2 1973年之后汇率制度的分类
        3.2.3 信用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基础
    3.3 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3.1 汇率波动对净出口额的影响
        3.3.2 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3.3.3 汇率波动与货币错配
        3.3.4 汇率短期剧烈波动的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1973年后西方外汇市场干预历史
    4.1 引言
    4.2 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
    4.3 “寡头金融政策协调”时期
    4.4 三极货币体系时期
    4.5 小结
第五章 日本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经验(1991年5月至今)
    5.1 引言
    5.2 日本直接干预概述
    5.3 日本直接干预实况(1991年5月至今)
    5.4 对日本直接干预的评价——基于均衡汇率视角
        5.4.1 均衡汇率理论
        5.4.2 模型设计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过程与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数量干预
    6.1 引言
    6.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
        6.2.1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6.2.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的特征
    6.3 外汇市场操作及其冲销机制
        6.3.1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特征
        6.3.2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机制
        6.3.3 正回购冲销与央票冲销的比较
    6.4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力度——冲销系数的测算
        6.4.1 单月冲销系数的情况
        6.4.2 整体冲销系数的测算
    6.5 中国外汇市场数量干预的弊端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价格干预
    7.1 引言
    7.2 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7.3 “811汇改”
    7.4 中国外汇市场价格干预的弊端
    7.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效应
    8.1 引言
    8.2 理论阐述
    8.3 实证模型设计与检验
        8.3.1 模型设计
        8.3.2 数据来源
        8.3.3 实证过程与结论
    8.4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改革方案
    9.1 引言
    9.2 人民币兑美元中心汇率模型
        9.2.1 模型设计
        9.2.2 数据来源
        9.2.3 模型估计
    9.3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
    9.4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条件
        9.4.1 经济增长方式
        9.4.2 外汇储备充足性
        9.4.3 金融稳定
    9.5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配套措施
    9.6 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冲销系数测算结果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人民币汇率对加工贸易影响的文献研究
    2.1 关于汇率与贸易收支关系的研究
        2.1.1 古典国际收支理论
        2.1.2 弹性论
        2.1.3 吸收论和货币论
    2.2 关于汇率与加工贸易关系的研究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新新贸易理论
        2.2.3 关于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的研究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分析
    3.1 人民币汇率的现状
        3.1.1 汇率的相关概念
        3.1.2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趋势
    3.2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前景
        3.2.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
        3.2.2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前景
第四章 人民币汇率影响贸易和加工贸易的路径分析
    4.1 人民币汇率影响贸易的微观路径分析
    4.2 人民币汇率对一般贸易的影响路径
    4.3 人民币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路径
    4.4 人民币汇率对加工贸易顺差的影响路径
第五章 人民币汇率对加工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的来源及数据处理
    5.2 人民币汇率对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实证模型的设定
        5.2.2 平稳性检验
        5.2.3 协整检验
        5.2.4 进一步分析及结论
    5.3 人民币汇率对加工贸易顺差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实证模型的设定
        5.3.2 平稳性检验
        5.3.3 协整检验
        5.3.4 进一步分析及结论
    5.4 归纳总结
第六章 加工贸易应对汇率变化的转型政策
    6.1 对政府的建议
    6.2 对企业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资本账户开放及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1.2.1 资本账户开放相关概念
        1.2.2 跨境资本流动相关概念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2.1 资本账户开放的理论基础
        2.1.1 金融抑制理论
        2.1.2 金融自由化理论
    2.2 跨境资本流动的理论基础
        2.2.1 传统利率和汇率决定理论
        2.2.2 现代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与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
    2.3 本章结语
第3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国际比较和指标测算
    3.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及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3.1.1 新兴市场国家开放经验
        3.1.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进程
    3.2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
        3.2.1 资本账户开放度测算研究综述
        3.2.2 中国实际资本账户开放度测量
        3.2.3 数据选取与趋势分析
    3.3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国际经验和效果评估
        3.3.1 部分国家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实例
        3.3.2 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效果评估
    3.4 中国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
        3.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测算的文献述评
        3.4.2 跨境资本流动实际测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和汇率选择
    4.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
        4.1.1 中国汇率制度变化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1.2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的转变
    4.2 资本账户开放、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文献进展
        4.2.1 “三元困境”与“二元困境”的争论
        4.2.2 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讨论
        4.2.3 基于IS-LM模型的理论推演
    4.3 MI-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和参数估计结果
        4.3.1 MI-TVP-SV-VAR模型简述
        4.3.2 MCMC算法及脉冲响应函数
        4.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4.4 基于MI-TVP-SV-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4.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汇率的影响
        4.4.3 货币政策与汇率选择的联动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增长效应分析
    5.1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研究进展
        5.1.1 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5.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5.1.3 资本账户开放与金融发展关系研究
    5.2 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5.2.2 非直接投资开放的影响
    5.3 LT-TVPVAR模型构建、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5.3.1 LT-TVPVAR模型基本结构
        5.3.2 模型估计和抽样过程
        5.3.3 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5.4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5.4.2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6.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6.2 短期资本流动多因素冲击的理论推演
    6.3 TVP-SV-VAR模型、数据选取与参数估计结果
        6.3.1 TVP-SV-VAR模型建模机理
        6.3.2 TVP-SV-VAR模型参数估计过程
        6.3.3 数据选取与处理
    6.4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多因素冲击效应
        6.4.1 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汇率冲击
        6.4.2 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率冲击
        6.4.3 短期资本流动的资产价格冲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
    7.1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脉络
        7.1.1 跨境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的研究进展
        7.1.2 跨境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的研究进展
    7.2 金融稳定状态指数测算的文献述评
    7.3 TVP-FAVAR模型、变量说明及数据处理
        7.3.1 TVP-FAVAR模型简述
        7.3.2 TVP-FAVAR模型估计
        7.3.3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中国金融稳定指数态势
    7.4 跨境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经济波动的动态分析
        7.4.1 跨境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动态
        7.4.2 跨境资本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动态
        7.4.3 跨境资本流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动态
    7.5 本章小结
结论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月度完成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政策不确定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 温健纯. 广西大学, 2021(12)
  • [2]我国金融安全状态及预警研究[D]. 李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国际金融风险对中国OFDI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56国实证分析[J]. 付韶军,陈思佳. 国际商务财会, 2021(03)
  • [4]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研究[D]. 夏洁瑾. 湖南大学, 2020(02)
  • [5]外商直接投资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 ——基于混频数据预测模型[D]. 赵雪健. 青岛大学, 2020(02)
  • [6]中国资本管制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基于跨境资本流动规模和波动性的分析[D]. 杨柳. 暨南大学, 2020(04)
  • [7]“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研究[D]. 梅长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D]. 黄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9]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研究[D]. 李平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10]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 ——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D]. 李博瑞.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月度完成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