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城市建设

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城市建设

一、坚持开放原则 加快城市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许伟[2](2021)在《论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文中认为习近平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空间治理观,可以称为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它是对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城市空间日益富裕与乡村空间日益破败、东中西以及老少边穷空间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空间问题日益凸显的敏锐把握和深入思考,它秉持共享理念强调贫困地区的空间分配正义、遵循开放原则注重贫困地区的通道联通、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对贫困地区的短板空间治理、坚持辩证思维重视贫困地区的多维空间统筹。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观基本立场和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并在空间治理的重心转向、自然空间与经济社会空间协同治理以及空间使用价值回归等方面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空间观的创新性发展。

丁鹏[3](2021)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以技术为基准的产业,精湛的技术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当前,各国最为关注的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该技术是技术创新的根基,也是引领各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各大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源动力,但是由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十分困难,仅依靠某个企业的单独力量无法支撑研发项目,因此企业间的协同合作日益重要,并共同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由于平台的复杂性,平台的关系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平台的关系治理是采取一种有效的治理机制,保证组织间积极并持续的运行,有利于推进技术研发的进度,保障技术研发平台的良好环境。本文梳理了产业共性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确定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定义,并整理出平台的性质、特性,引出研究平台的关系治理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其次整理出关系治理的相关理论,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相结合,为研究平台的关系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三种不同治理维度对平台的关系治理的机理作出详细的分析,探索不同影响因素对平台的关系治理的作用关系,构建平台关系治理模型;最后以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案例,分析了该平台的关系治理体系,对本文的理论研究和模型进行验证。

王秀芳[4](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马雨涵[5](2020)在《近自然理念下唐山青龙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深化推进时期,河流逐渐沦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牺牲品。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的扩张以及城市行洪安全等压力,河道渠化、蓝绿空间破碎、城河割裂等问题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人们渴望摆脱钢筋水泥、回归自然生态的愿望日益迫切,河道在承载防洪要求的同时被赋予生态性与景观性。因此,城市河流的近自然化改造是缓解城市与自然之间矛盾的关键点。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河流绿廊规划建设进行探讨。通过梳理城市河流由渠化向近自然化进行改造的规划策略与设计手法,将河流作为城市与自然连接的触媒点,使二者的关系达到平衡状态。论文通过对城市河流、河流绿色廊道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国内外典型城市河流绿廊规划案例,总结近自然理念下滨河绿廊规划设计的方法。最后,本文以唐山市青龙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对青龙河周边地区的用地属性、道路交通、绿色空间以及河道本身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总结青龙河地区存在的问题与机遇,梳理规划理念与策略,划定绿廊规划红线,构建地区绿网,对青龙河及其沿岸绿色空间进行近自然恢复与详细设计。塑造一个能够激发城市潜力、带动城市发展的带状景观空间,打造一条低碳生态、充满活力的滨河绿廊。将前期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融合于实际项目之中,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的绿色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何如意[6](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研究》文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在于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关注村民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村民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改善,还关注村民素养和乡风文明建设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既注重生态环境、经济产业的美,又注重组织治理和人文素养的美。关键要秉承系统和谐、公正理性、协同开放、可持续性的原则,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生态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树立生态经济价值高于工业经济价值的理念,以此提高村民的满意度,增强村民的幸福感。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议题,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需求。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需要正视的伦理性问题。首先,在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上,出现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的纠结,传统道德习惯与现代伦理要求的脱节;其次,在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上,存在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矛盾,个体意识觉醒与公众意识薄弱的矛盾;最后,在美丽乡村制度建设中,存在城乡制度差异问题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困境。其造成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文化根源上来看,经济至上思想根深蒂固,环境伦理教育严重缺乏,伦理道德意识存在偏差;从经济根源上讲,乡村落后科技发展的影响,乡村粗放经济发展的制约,乡村落后生活方式的阻碍;从政治根源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的缺失和法律保护体制的不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依靠全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和合力,才能够完成的伟大事业。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需要公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公众要做到生态伦理意识的觉醒,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提高其伦理道德意识,践行绿色生活的伦理责任;政府要坚持生态“德治”与“法治”并行,加强乡村伦理道德的宣传,完善乡村的德治规范体系,强化乡村的立法监管伦理责任;企业要做到生态伦理责任的强化,应建立乡村企业伦理规范,加强企业环境伦理责任,大力发展高效环保产业;社会需要创造生态伦理文化环境,保留优秀道德文化资源,重视乡村生态道德建设,创造优良的道德文化环境。

张美霞[7](2020)在《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政府数据开放正处于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积极快速发展的阶段。开放政府数据的实施路径由地方政府数据开放为试点,逐渐形成国家层面的数据开放。自2015年国务院下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后,一系列关于信息公开、便民服务、资源共享的政策文件陆续发布,凸显出开放政府数据正在成为透明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7年4月贵阳市发布《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至2019年12月,我国已有9个省级政府发布专项数据开放管理政策(含试运行政策)。与国外部分国家相比,开放政府数据政策体系呈现出起步晚、分散性强的特点。国内学者对开放政府数据政策以国外经验性研究、国内政策环境、政策现状以及具体主题政策研究为主,对政策内容的体系化的研究存在着不足,仍需进一步完善。文章以开放政府数据所涉及的主题内容为依据,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对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发布的政策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并通过对同主题下国外政策措施进行对比分析,系统地对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政策环境、政策举措以及政策发展做进一步的研究。文章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以公共政策理论、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国内外的政策实践为参考,从整体视角构建了开放政府数据的政策分析框架;二是借助分析框架,以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挖掘我国开放政府数据建设历程,从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开放管理、数据开放保障细致化分析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政策发展及政策核心主题内容建设;三是将多个重视开放政府数据发展的国外政府并列起来,从这些国家开放政府数据启动到制定发布相关政策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同我国在政策建设体系、政策核心内容、政策实施经验的异同,借鉴完善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的建设。

路小凤[8](2020)在《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人民币在国际交易活动中的影响力不断上升,2015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更标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跃升。然而,当前我国资本账户存在管制,影响人民币回流机制建设,从而限制人民币在境内外的流通、使用与持有,三大国际货币职能发挥也受限,需要不断开放资本账户。值得注意,盲目无序的放开资本账户管制必将引起人民币异常流动,对我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产生冲击,引发巨大风险。因此,研究资本项目如何开放,以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探究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变动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影响,给出资本账户开放路径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首先,梳理货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相关理论与概念;其次,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和资本账户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再次,对资本账户开放度的法定与事实层面测度方法做出优化,同时构建人民币国际化测算指标,计算得到美元等五大国际货币及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最后以美国、中国等国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Hansen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无论资本账户处于何种开放水平,经济实力的提升都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正向作用;而贸易规模增长在不同开放区间内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产生促进或抑制效果呈现资本流向划分,当前开放水平下,出口增加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促进作用,进口增加则呈现弱抑制作用;资本账户向高水平开放发展时,发展金融市场对其促进效果最明显;币值稳定方面,当前账户开放水平下汇率和通货膨胀率波动均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抑制作用,进入高水平开放阶段时,适当的汇率波动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给出具体资本账户开放路径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开放路径方面:遵循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和严格监管的开放原则;遵循“先长期后短期、先机构后个人、先实体后非实体”开放次序;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QFII)等资本账户过渡阶段政策的审批额度和审批对象国、发展离在岸市场、严格监管直接投资资格、扩大投资范围、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等,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交易活动中的议价定价能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政策建议方面:保证经济稳中向好发展,为人民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基础保障;提升区域内贸易规模,逐步增加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计价货币的比重;提升我国金融市场深度与广度,着力建设债券、证券市场,丰富金融工具种类;实现人民币币值稳定发展,增强持币者信心。本文可能在两方面有所创新:一是优化了现有资本账户开放测度方法,使测算依据更适应我国实际发展,测算结果更贴合我国真实开放水平。二是从资本账户开放角度探究在不同开放区间下各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作用是否发生变动,为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多依据。

陈鹿[9](2020)在《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扩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开放逐步深入,现今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而历史上频频出现的银行危机使得人们愈加关注银行的系统性风险,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便指出要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银行业开放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便成为意义重大且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银行业开放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首先,本文阅读了大量银行业开放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文献,明确了二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其次,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回顾、现状研究等了解我国银行业的开放特征;再次,本文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开放政策和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典型案例,探讨这些案例对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启示;而后,根据已有研究和相关案例梳理出银行业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作用机理;最后,基于我国银行业2008年至2018年的数据,测度了我国银行业开放水平和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并构建基准模型和交互项模型检验了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我国银行业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在我国稳步扩张,发展态势总体较好;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偏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2)美国、日本和英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政策比较完善,美国和日本对外资银行的限制比较多,英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相对更高;阿根廷、墨西哥和泰国在银行业开放过程中忽略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引进外资,对外资入侵采取放任态度,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银行业对外开放会通过竞争机制、风险溢出机制、监管缺失机制和金融安全机制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内开放会通过固有风险机制和资产分散机制影响银行的系统性风险。(4)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会增加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的提升会降低我国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银行业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会依赖于资本充足率等银行微观特征。文章最后从政府角度、监管机构角度、银行业内部角度三个层面为我国银行业开放和银行体系稳定提供政策建议。

樊伟[10](2020)在《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政府平台公司尤其是城投类企业是在我国财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企业形态,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形成了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规定“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剥离出来,不得新增政府债务”,2015年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城投类企业围绕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诉求强烈,步伐加快。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就属于乌鲁木齐市的政府平台公司,作为市属国有独资公司,市管一类企业,为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局限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战略定位,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存在着资产盈利性差、债务风险大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运用PEST分析、SWOT分析模型,结合乌鲁木齐地区实际情况及国内优秀城投公司经验,对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全面深层次的分析,明确了其转型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提出由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战略向市场化发展战略的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实施路径选择和产业转型调整,逐步实现由“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向“城市运营商、公共服务提供商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主体”的转变,通过转型发展的方式来化解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在分析发展战略的同时也制定相应的路径对策及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转型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实施。

二、坚持开放原则 加快城市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开放原则 加快城市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论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出场境域
二、主要内容
三、重要贡献

(3)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析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内容安排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与多边联盟理论
        一、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理论
        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理论
        三、多边联盟理论
        四、产学研理论
    第二节 关系治理相关理论
        一、关系治理的概念
        二、关系治理的本质
        三、关系治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内涵
    第一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一、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内涵
        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发展需求分析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复杂性分析
        一、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成员关系的复杂性
        三、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复杂性的特征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目标
        一、防范联盟风险
        二、平衡利益分配
        三、防止组织失灵
        四、保持有效运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模型
    第一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组织范式
        一、单一组织主导平台范式
        二、核心组织主导平台范式
        三、政府主导的平台范式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模型构建
        一、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理论模型框架
        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维度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影响因素
        一、成员数量
        二、成员关系
        三、联盟风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机理
    第一节 关系状态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一、关系质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二、关系强度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第二节 关系规范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一、社会过程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二、社会规范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第三节 关系行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一、协调行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二、契约行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三、信任行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四、合作行为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关系治理的作用机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案例分析
    第一节 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创立背景及意义
        一、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创立背景
        二、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创立意义
        三、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重点工作
        四、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创新体系
    第二节 电动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关系治理
        一、创新平台成员组织构成分析
        二、创新平台的关系治理分析
    第三节 案例研究结论
        一、契约协议是共性技术平台关系治理的基石
        二、信任机制是共性技术平台关系治理的保障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近自然理念下唐山青龙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河道
        1.1.2 城市化与城市河流的关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河流近自然化
        2.1.2 滨河绿廊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河流近自然化相关研究进展
        2.2.2 滨河绿廊相关研究进展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近自然林业
        2.3.2 生态工程学
        2.3.3 景观生态学
        2.3.4 生态水工学
        2.3.5 游憩学
3.近自然理念下滨河绿廊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3.1 近自然理念下滨河绿廊规划原则
        3.1.1 以人为本原则
        3.1.2 防洪安全原则
        3.1.3 尊重生态原则
        3.1.4 互动开放原则
        3.1.5 美学价值原则
    3.2 近自然理念下滨河绿廊规划策略
        3.2.1 整体化策略——统筹规划空间整合
        3.2.2 生态化策略——顺应自然生境再生
        3.2.3 地域化策略——传承文化形象展示
        3.2.4 多方介入策略——多方参与协同共治
    3.3 近自然理念下滨河绿廊设计手法
        3.3.1 河道设计
        3.3.2 廊道设计
        3.3.3 植物群落设计
        3.3.4 绿地海绵设计
4.国内外案例分析
    4.1 浙江宁波生态走廊规划
        4.1.1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4.1.2 设计手法
        4.1.3 借鉴意义
    4.2 河北迁安三里河绿廊规划
        4.2.1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4.2.2 设计手法
        4.2.3 借鉴意义
    4.3 日内瓦艾尔河复兴计划
        4.3.1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4.3.2 设计手法
        4.3.3 借鉴意义
    4.4 墨尔本穆尼河沿岸区域规划
        4.4.1 项目背景与场地概况
        4.4.2 设计手法
        4.4.3 借鉴意义
    4.5 休斯顿河湾绿道公园系统规划
        4.5.1 项目概述
        4.5.2 设计手法
        4.5.3 借鉴意义
    4.6 案例总结及河道景观规划的思考
        4.6.1 河道修复师法自然
        4.6.2 绿色海绵雨洪利用
        4.6.3 尊重历史重现风采
        4.6.4 视角多元综合管理
5.唐山市青龙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5.1 项目背景
        5.1.1 地理区位
        5.1.2 唐山市城市建设背景
        5.1.3 唐山市自然条件概况
        5.1.4 城河关系
        5.1.5 上位规划解读
    5.2 现状解读
        5.2.1 自然本底现状
        5.2.2 土地利用现状
        5.2.3 道路交通现状
        5.2.4 绿色空间现状
        5.2.5 周边建筑现状
        5.2.6 河道空间现状
        5.2.7 人群活动需求
        5.2.8 前期研究总结
    5.3 规划思路
        5.3.1 规划理念与定位
        5.3.2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
        5.4.1 青龙河地区绿色网络构建
        5.4.2 青龙河绿色廊道总体规划
    5.5 专项规划
        5.5.1 近自然河道规划
        5.5.2 游憩系统规划
        5.5.3 自然教育与解说系统规划
    5.6 分区设计
        5.6.1 现代滨水游憩区
        5.6.2 艺术文创交流区
        5.6.3 城市客厅展示区
        5.6.4 城市生活体验区
        5.6.5 休闲运动娱乐区
        5.6.6 生态教育科普区
        5.6.7 自然保育疗养区
    5.7 经济技术指标
6.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设计方案

(6)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乡村与美丽乡村
    第一节 农村、乡村与美丽乡村
        一、乡村与农村
        二、乡村与美丽乡村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特点
        一、特殊性
        二、层次性
        三、持续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一、经济产业美
        二、组织治理美
        三、人文素养美
        四、生态环境美
第二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基础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原则
        一、系统和谐
        二、公正理性
        三、协同开放
        四、可持续性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资源
        一、生态伦理观
        二、传统义利观
        三、乡土伦理观
    第三节 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任务
        一、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
        二、实现生态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树立生态经济价值高于工业经济价值的理念
第三章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伦理问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价值冲突
        (一)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的纠结
        (二)传统道德习惯与现代伦理要求的脱节
        二、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伦理困境
        (一)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矛盾
        (二)个体意识觉醒与公众意识薄弱的矛盾
        三、美丽乡村建设制度的正义问题
        (一)城乡制度差异的问题
        (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困境
    第二节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伦理问题成因
        一、思想文化根源
        (一)经济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二)环境伦理教育严重缺乏
        (三)伦理道德意识存在偏差
        二、经济根源
        (一)乡村落后科技发展的影响
        (二)乡村粗放经济发展的制约
        (三)乡村落后生活方式的阻碍
        三、政治根源
        (一)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二)政府生态管理行为的缺失
        (三)法律保护体制的不健全
第四章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对策
    第一节 公众生态伦理意识觉醒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二、提高公众的伦理道德意识
        三、践行绿色生活的伦理责任
    第二节 政府生态“德治”与“法治”并行
        一、加强乡村伦理道德的宣传
        二、完善乡村的德治规范体系
        三、强化乡村的立法监管伦理责任
    第三节 企业生态伦理责任强化
        一、建立乡村企业伦理规范
        二、加强企业环境伦理责任
        三、大力发展高效环保产业
    第四节 社会生态伦理文化环境创造
        一、保留优秀道德文化资源
        二、重视乡村生态道德建设
        三、营造优良道德文化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研究
        1.2.2 国内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开放政府数据政策
        2.1.2 开放政府、开放数据与开放政府数据
        2.1.3 政府信息公开与开放政府数据
        2.1.4 大数据与开放政府数据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2.2 政府数据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章 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框架
    3.1 政策文本形式特征
    3.2 开放政府数据主题内容
        3.2.1 国际性评估项目主题内容元素
        3.2.2 国内外文献主题内容元素
    3.3 政策文本分析结构组成
第四章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
    4.1 政策来源
    4.2 国家级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
        4.2.1 国家级政策发展
        4.2.2 国家级政策核心内容分析
    4.3 省级政府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
        4.3.1 省级政府政策发展
        4.3.2 省级政府政策核心内容分析
    4.4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结果的讨论
        4.4.1 国家级与省级政府政策比较
        4.4.2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政策表现
第五章 国外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
    5.1 样本选择及政策来源
        5.1.1 样本选择与原则
        5.1.2 政策筛选过程与原则
    5.2 英、美、澳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
        5.2.1 英、美、澳政策发展
        5.2.2 英、美、澳政策核心内容分析
    5.3 英、美、澳政策文本分析结果讨论
第六章 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的比较与借鉴
    6.1 国内外政策比较分析
        6.1.1 政策战略体系比较
        6.1.2 政策内容比较
        6.1.3 政策执行环境比较
    6.2 我国开放政府数据政策建设借鉴
        6.2.1 制定和完善相关基础性法律制度
        6.2.2 注重开放数据关联问题政策引导
        6.2.3 综合协调相关机构的职能
        6.2.4 搭建良好的开放政府数据生态系统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我国政府开放政府数据政策内容编码表
附录二 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汇总表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民币国际化
        1.2.2 资本账户开放及测度
        1.2.3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2.1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与相关概念
        2.1.1 货币国际化定义
        2.1.2 跨境贸易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1.3 最优货币区理论
        2.1.4 货币替代理论
        2.1.5 影响货币国际化因素
    2.2 资本账户开放理论与相关概念
        2.2.1 资本账户开放定义
        2.2.2 弗雷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2.2.3 路径依赖理论
        2.2.4 三元悖论
        2.2.5 资本账户开放收益与风险
        2.2.6 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测算
    2.3 货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关系
        2.3.1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区别
        2.3.2 资本账户开放与货币国际化的联系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概况
    3.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概况
        3.1.1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3.1.2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逐步完善
        3.1.3 人民币国际化的比较优势凸显
        3.1.4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内外部约束
    3.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概况
        3.2.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现状
        3.2.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收益与风险并存
    3.3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关系
        3.3.1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互相独立
        3.3.2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互相成就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测度
    4.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法定层面测算
        4.1.1 基本思路
        4.1.2 政策分类
        4.1.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定性测算结果分析
    4.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度事实层面测算
        4.2.1 条件说明及模型设计
        4.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3 国资本账户开放度定量测算
    4.3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测算
        4.3.1 方法说明与模型构建
        4.3.2 变量选取与指数测算
        4.3.3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纵横向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资本账户开放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门槛回归分析
    5.1 模型选择与设定
        5.1.1 模型选择
        5.1.2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2.1 变量选择
        5.2.2 数据处理
    5.3 模型检验
        5.3.1 平稳性检验
        5.3.2 协整检验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门槛效应检验
        5.4.2 双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资本账户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建议
    6.1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应循序的原则
        6.1.1 循序渐进原则
        6.1.2 统筹规划原则
        6.1.3 严格监管原则
    6.2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次序
    6.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安排的政策建议
        6.3.1 资本账户开放过渡项目的进一步深化
        6.3.2 资本账户开放项目的进一步拓宽和优化
    6.4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实现路径
        6.4.1 推进经济稳步发展
        6.4.2 适当调整贸易进出口规模占比
        6.4.3 实现金融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提升
        6.4.4 稳定人民币币值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概念界定
        1.2.2 银行业开放的相关研究
        1.2.3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我国银行业开放历程和现状
    2.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和现状
        2.1.1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历程
        2.1.2 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现状
    2.2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历程和现状
        2.2.1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历程
        2.2.2 我国银行业对内开放现状
3 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与经验教训
    3.1 发达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
        3.1.1 美国
        3.1.2 日本
        3.1.3 英国
    3.2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开放的国际案例
        3.2.1 墨西哥
        3.2.2 泰国
        3.2.3 阿根廷
    3.3 银行业开放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4 银行业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4.1 银行业对外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4.1.1 竞争机制
        4.1.2 风险溢出机制
        4.1.3 监管缺失机制
        4.1.4 金融安全机制
    4.2 银行业对内开放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分析
        4.2.1 固有风险机制
        4.2.2 资产分散机制
5 银行业开放水平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5.1 银行业开放水平的测度
        5.1.1 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测度
        5.1.2 银行业对内开放水平的测度
    5.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测度
        5.2.1 CoVaR相关理论概述
        5.2.2 CoVaR的估计方法
        5.2.3 银行系统性风险CoVaR指标测度结果
6 银行业开放影响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6.1 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6.1.1 样本与数据收集
        6.1.2 变量选取与度量
    6.2 模型设计和方法选择
    6.3 回归结果及分析
        6.3.1 银行业开放水平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6.3.2 考虑银行特征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6.4 稳健性检验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政府部门:坚持国家金融安全至上,遵循对等开放原则
        7.2.2 监管机构:加强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有序推动银行业开放
        7.2.3 银行业内部:提升金融创新力和竞争力,积极进行国际化探索
参考文献

(10)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投公司
        2.1.2 发展战略
        2.1.3 转型发展战略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菱形理论
        2.2.2 发展战略理论
        2.2.3 竞争战略理论
第3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3.1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发展概况
        3.1.1 城投集团概况
        3.1.2 现行战略
        3.1.3 运营状况
        3.1.4 存在的问题危机
    3.2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原因
        3.2.1 政策调整要求转型
        3.2.2 国资企业改革要求转型
        3.2.3 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转型
第4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4.1 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SWOT分析
        4.2.1 优、劣势分析
        4.2.2 机遇与威胁分析
    4.3 转型发展战略选择
        4.3.1 SWOT分析总结
        4.3.2 国内先进城投公司转型经验
        4.3.3 城投公司转型战略方向
        4.3.4 市场化定位下的增长型战略选择
第5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5.1 转型发展战略原则
        5.1.1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
        5.1.2 坚持稳中求进原则
        5.1.3 坚持市场开放原则
        5.1.4 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
    5.2 转型发展战略路径
        5.2.1 完善公司管理体系与组织构架
        5.2.2 建立新兴产业投融资模式
        5.2.3 重组城市建设传统投融资平台
        5.2.4 推进资本运作运营功能发挥
        5.2.5 强化国有资产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整合
    5.3 转型发展产业调整
        5.3.1 创新发展金融产业
        5.3.2 投资新兴装备制造业
        5.3.3 区域开发建设与土地房屋征收储备
        5.3.4 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
        5.3.5 PPP项目建设与投融资
第6章 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政策及制度保障
        6.1.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运营补偿机制
        6.1.2 对城市土地进行再规划再利用
        6.1.3 明确城投公司在经营城市资产中的定位
    6.2 健全企业管理体系
        6.2.1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6.2.2 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6.2.3 进行行业分类管理和专业管理
    6.3 完善投融资保障体系
        6.3.1 构建完整的乌鲁木齐市政府投融资体系
        6.3.2 建立健全投融资的风险预警和控制系统
        6.3.3 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偿债模式
    6.4 人才保障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索引目录
附录B 图索引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坚持开放原则 加快城市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论习近平解决贫困问题的空间治理观[J]. 许伟. 江淮论坛, 2021(03)
  • [3]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关系治理研究[D]. 丁鹏.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5]近自然理念下唐山青龙河绿廊景观规划设计[D]. 马雨涵.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美丽乡村建设的伦理研究[D]. 何如意.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开放政府数据政策文本分析[D]. 张美霞. 河北大学, 2020(07)
  • [8]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D]. 路小凤.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银行业开放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基于我国上市银行(2008-2018)的实证研究[D]. 陈鹿. 浙江大学, 2020(02)
  • [10]乌鲁木齐城投集团转型发展战略研究[D]. 樊伟.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城市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