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应激肽氢谱信息特征与急性晚期高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缺氧应激肽氢谱信息特征与急性晚期高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一、低氧应激肽氢谱信息的特征与急进高原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桐林[1](2014)在《青年男性原居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人群从低海拔区进入高海拔区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与地理环境有关的疾病[1],严重危害进入高原地区人群的身体健康,其发病机制及易感人群筛选一直是国内外高原医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2-6]等角度对易感人群进行分析研究,而从医学地理角度进行的研究甚少。通过文献调研与前期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人群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目的了解我国青年男性原居住地地理环境因素与急进高原后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我们从医学地理角度,对进驻人群的地域性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高原易感人群的筛选及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同一批次从低海拔进入高海拔地区的294名青年男性,以问卷形式进行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情况调查,以军标进行AMS诊断和分度。通过调研,获得人员原居地的地理气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通过快速聚类法对所有医学地理指标进行聚类。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对不同类别区域的急性高原反应发病情况以及各症状发生情况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10种自然地理因素与AMS发病情况的关系,寻找引起不同地区人群AMS医学地理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AMS发病率为52.04%(153人),其中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口唇发绀最常见,其发病率分别为89.54%,84.31%,66.01%,65.36%,60.78%。根据地理气象信息将65个区县分为5类,AMS发病情况以及各症状的发生情况在不同类别区域间均有明显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有海拔(OR=0.998,P<0.05)进入了回归模型。结论青年男性AMS发生与人群原居住地的地理因素有一定关联。进入高原的人群中,其原居地海拔越低,越容易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因此,对于来自较低海拔地区的人员,进入高原前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其健康与安全。

殷东辰,施维茹,温冬青,顾昭,王桂友,刘晓鹏,罗永昌[2](2013)在《体表测量指数与急性高原反应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的耐受能力有明显个体差异,研究表明个体差异除家族遗传性因素以外,还与个体的年龄、性别、体型、身体状况、心肺功能、体内激素和酶活性、心理因素以及吸烟等生活习性相关[1-8]。世居平原地区人群进入高原地区工作生活,由于缺氧会引起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严重影响作业能力,严重者更有可

段云[3](2011)在《高原环境下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高原地区(海拔3000m以上),自然环境恶劣,主要环境特点为低氧、高寒、强辐射和日温差大。当普通人群从低海拔地区进入这个区域,随着氧分压的降低,形成氧分压差,机体出现低氧反应,呼吸系统最先做出适应性调整,呼吸频率增快,随后心搏率和心输出量相应增加,以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血液输氧的能力,用来改善机体缺氧。但是,即使机体做出相应的调整,也难以在高原环境下达到低海拔环境机体的生理机能,而引发各系统:呼吸、循环、神经、骨骼和消化等多系统反应。目前,国内外文献对高原缺氧的研究普遍集中于神经,呼吸,循环系统,而对消化系统方面的高原文献研究相对比较稀少。随着我国青藏铁路的通车,低海拔地区人群前往高原地区的人群数量必然增加,出现消化道疾病的人数也会相应上升。过去把上高原人群中出现腹泻,厌食等症状简单的归结为“水土不服”,实则与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的研究证实,肠道不仅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还有着内分泌、免疫、屏障支持等功能。而肠道粘膜屏障对机体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occludin作为肠道紧密连接的重要结构蛋白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人体肠道中生活着远远超过自身细胞数量的微生物,一旦肠道黏膜屏障出现受损,紧密连接间缝隙增大,有助于细菌等有害物质的移位,势必会造成肠源性内毒血症,进而加重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危及生命。因此本文在高原天然环境下造成大鼠高原缺氧模型并给予微生态制剂进行干预对occludin蛋白实验研究。目的在高原环境下建立大鼠缺氧模型,并给予实验组微生态制剂益生元(低聚半乳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occludin蛋白表达,采用Real time RT-PCR法实时定量occludin mRNA表达,并作occludin蛋白与occludin mRNA之间相关性的分析。探讨高原缺氧环境下肠粘膜屏障的损伤与occludin蛋白表达量之间的关系;微生态制剂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848米建立高原缺氧模型大鼠共48只,随机选24只为高原缺氧对照组,另24只为高原缺氧+益生元组,再按2d、4d和6d时间点,细分为6个亚组,每组8只。高原缺氧+益生元组给予微生态制剂低聚半乳糖,在2,4,6d通过腹腔注射水合氯醛的方式麻醉下收集大鼠回肠标本,把获得的标本一部分放入固定液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粘膜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另一部分放入冻存管再移入液氮罐中保存,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occludin mRNA含量。分别对时间点高原缺氧对照组与高原缺氧+益生元组的occludin蛋白表达量和occludin mRNA含量相应的实验数据作两两比较,观测连续各时间点occludin蛋白表达量和occludin mRNA含量的数据指标。进一步评判微生态制剂对高原缺氧下损伤肠粘膜屏障的治疗价值。结果(1)采用越野车急进高原的方式,在海拔3848米成功建立了高原缺氧大鼠模型;(2)明确了对照组肠粘膜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表达2d>4d>6d亚组,而实验组occludin蛋白表达2d<4d<6d亚组;动态观察,occludin蛋白表达实验组要比同期对照组高(P<0.05);(3)用Real time RT-PCR定量occludin mRNA结果与occludin蛋白表达结果相一致,两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9553,P<0.01),提示益生元可能通过增加肠粘膜TJ occludin mRNA来增加TJ occludin蛋白含量,改善高原缺氧所致肠粘膜屏障障碍。结论本课题通过建立高原缺氧模型证实了高原缺氧对肠粘膜屏障有损害作用,微生态制剂对改善由高原缺氧对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高原胃肠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

侯永新[4](2010)在《抗脑抗体对脑免疫攻击作用的利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脑皮层注射抗脑抗体,研究其对脑组织的免疫攻击作用;观察抗脑抗体对体外C6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力的影响;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在继发性颅脑创伤影像学、病理学和脑脊液检测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抗脑抗体组、,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组隔日口服环孢素软胶囊50mg/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前两组新西兰大白兔大脑皮层微量注射抗脑抗体,对照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个月后处死新西兰大白兔,取注射点周围皮层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谷氨酸表达,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测定其细胞凋亡情况;第二部分,将C6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抗脑抗体,对照组不加抗脑抗体;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及Boyden小室测算C6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穿膜细胞数;第三部分,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创伤组、免疫抑制组(术前1h、术后1d、2d、3d经耳缘静脉注射环孢素A10mg/kg),假手术组只开骨窗不打击,后两组建立兔脑单侧重型液压冲击创伤模型。3组大白兔分别于术前1h、术后1d、3d、7d、14d小脑延髓池抽取脑脊液,通过ELISA方法检测抗脑抗体浓度;术后8h、3d、7d、14d行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术后15d将三组大白兔全部处死,取术侧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第一部分,抗脑抗体组大白兔脑皮层注射抗脑抗体1个月后,其谷氨酸表达以及凋亡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免疫抑制组,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二部分,抗脑抗体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诱导凋亡及抑制侵袭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呈明显量效关系(P<0.05);第三部分,MRI显示相同时间点免疫抑制剂组脑水肿体积较创伤组明显缩小且病程时间明显缩短;病理脑切片显示免疫抑制剂组炎性细胞数量较创伤组显着减少,较假手术组多;创伤组脑脊液的抗脑抗体浓度较免疫抑制组、假手术组相同时间点明显增高。三组新西兰大白兔在影像学、病理学和脑脊液检测三方面的结果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抗脑抗体通过自身免疫攻击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和谷氨酸表达增高,引起脑组织损伤;2.抗脑抗体可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作用,并诱导其凋亡;3.抗脑抗体对具有神经组织特性的细胞具有攻击作用,具备攻击脑肿瘤细胞的有利作用,同时也具有攻击正常脑细胞的有害作用,是一把“双刃剑”;4.颅脑创伤致脑脊液抗脑抗体明显升高,颅脑创伤可能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自身免疫损害可能是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5.颅脑创伤后,免疫抑制治疗通过降低组织免疫反应,减少自身抗脑抗体的产生,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6.通过本实验我们提出,免疫抑制治疗将可能是一种新的颅脑创伤治疗方法。

孙亮,张健鹏[5](2010)在《急性高原病易感人群筛选研究的一些思考》文中指出高原缺氧存在易感人群,目前对高原易感人群的筛查主要从进入高原前后人体功能、组织因子及蛋白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学者开始从基因水平筛查高原易感人群,基因研究虽然面临许多困难,但它可能是高原易感人群筛查中最有前景的研究方法,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赵晖[6](2009)在《高氧液对急性低压缺氧防治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利用低压舱模拟高原技术,建立家兔急性高原低压缺氧模型,观察高氧液对急性高原低压缺氧的防治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理,以期为进一步积极探讨和研究急性高原低压缺氧损伤及其防治机制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方法1.高氧液的制备:以气密包装的500ml医用生理盐水为高氧液基液,医用氧气瓶为气源,以3 L/min氧流量通过连接管道输入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氧气经过反应室输出端通入基液进行溶氧活化处理,经15min溶氧后制备成高氧液。2.低压舱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雄性健康家兔,体重2.5±0.2 kg,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20mg/kg麻醉动物,颈部正中切开,右侧颈总动脉穿刺置管后,逐层严密缝合关闭伤口。除常压(平原)对照组外,其余低压缺氧组在实验中均分别暴露于预设模拟海拔高度的实验动物低压舱内3h,低压舱海拔高度上升速度为10m/s。所有模拟高原缺氧的实验组动物入低压舱后,将肝素化的动脉穿刺延长导管经过舱壁上的气密通道连接于舱外。实验过程中,分别采集入舱前以及到达预设的模拟海拔高度后30 min、1、2、和3h的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SaO2。当3h的模拟低压缺氧暴露过程完成后,低压舱以20m/s的减压速率降低到平原状态,迅速开舱取出动物并立即处死进行解剖,取出相应器官组织进行组织含水量、生物化学以及病理学检测与观察。3.动物分组:实验动物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与研究指标分为三个大组(注:各大组中的常压平原对照组和后两大组中低压缺氧对照组,即C组和H组为同一组动物),具体情况如下:①低压舱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动物模型海拔高度的确定:健康雄性家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其中一组为常压(平原)对照组(C组)外,其余3组均为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暴露组,模拟海拔高度分别为3,000m(H1组)、5,000m(H2组)、8500m(H3组)。动物实验和相关指标检测与观察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数据,确定后续研究所需的合适模拟海拔高度。②急性低压缺氧暴露前高氧液预处理:50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5组(C、H、HIP、HVP和HOSP组),每组10只。除C组为常压(平原)对照组外,其余四组在实验中均分别暴露于模拟海拔8,500 m的实验动物低压舱内3h。其中,H组作为低压缺氧对照组,在入舱前不做任何处理;HIP组在入舱前30min给予持续面罩吸氧,氧流量为0.2-0.4L/min;HVP组入舱前30min内静脉匀速输注完毕10ml/kg高氧液基液-0.9%生理盐水;HOSP组则在入舱前静脉输注相同剂量的新鲜制备高氧液。所有组动物在实验结束后均立即处死进行解剖,取出相关的器官和组织进行组织含水量、生物化学以及病理学检测与观察。③急性低压缺氧暴露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50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5组(C、H、HI、HV和HOS组),每组10只。除C组为常压(平原)对照组外,其余四组在实验中均分别暴露于模拟海拔8,500 m的实验动物低压舱内3h。其中,H组作为低压缺氧对照组,在舱内不做任何处理;HI组为低压缺氧面罩吸氧组,氧流量为0.2-0.4L/min;HV组静脉恒速输注10ml/kg/h高氧液基液-0.9%生理盐水;HOS组则以相同的方式静脉输注新鲜制备的高氧液。所有组动物在实验结束后均立即处死,提取标本进行相关检测与观察。4.检测指标:所有模拟高原缺氧的实验组动物分别采集入低压舱前以及到达预设的模拟海拔高度后30 min、1、2、和3h的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SaO2。动物在处死前抽取静脉血10ml,低温离心,分离血清,取不溶血血清样品-70℃冰箱保存,用来检测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活性,以及血清中TNF-α、乳酸(D-lactate)、MDA和SOD、CAT、GSH-Px活性。实验动物完成急性低压缺氧暴露处死后,立即解剖摘取右侧肺脏,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从气管注入30ml生理盐水,反复三次,得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与血清中蛋白浓度之比,即为肺通透性指数。另取左肺与左侧大脑半球,滤纸吸干水分后称重(湿重),并将其置于60℃干燥箱内烘烤72h后再次称重,计算肺、脑含水量。取少许心、脑、肺脏相同部位组织,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分别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或5%戊二醛中固定,制作光镜病理切片和制备电镜标本,用来观察各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取家兔心、脑、肺脏相同部位组织,用生理盐水洗三次,清除残血,之后用滤纸吸干,各取0.5克制备10%组织匀浆,用于检测组织中MDA含量和SOD、CAT、GSH-Px活性以及脑、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NO含量、脑和心肌组织Na+ K+-ATPase活力以及肺组织的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结果1.动物在不同模拟海拔高度急性低压缺氧暴露的过程中动脉血PaO2和SaO2与平原状态相比均有显着地下降。其中海拔8,5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组PaO2和SaO2呈现出最为降低的水平,且该组动物的肺和脑组织含水率、组织病理损伤、MDA含量和SOD、CAT、GSH-Px活力的伤害性改变水平显着高于处于平原对照组、海拔3,000m和5,000m组。2.高氧液预处理,显着改善了模拟海拔8,5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30min时PaO2和SaO2降低的水平。但在完成急性低压缺氧暴露3h后,高氧液预处理组、面罩吸氧预处理和其他低压缺氧暴露组,在肺和脑组织含水率、组织病理损伤、TNF-α、乳酸、MDA含量及SOD、CAT和GSH-Px活性、MPO活力、NO含量、脑和心肌组织Na+ K+-ATPase活力、肺组织的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其释放比值和心肌酶谱等方面均出现了伤害性改变,且各组之间以上检测指标相互比较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模拟海拔8,5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显着改善了PaO2和SaO2降低的水平,明显降低了肺和脑组织含水量、组织病理损伤、TNF-α、乳酸、MDA含量及SOD、CAT和GSH-Px活性、MPO活力、脑和心肌组织Na+ K+-ATPase活力以及肺组织的TXB2/6-keto-PGF1α释放比值和心肌酶谱等指标出现的有害性变化,提示暴露在急性低压缺氧条件下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机体组织器官的缺氧损伤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1.模拟急性高原缺氧暴露前高氧液预处理,对急性低压缺氧造成的机体损伤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原因可能与高氧液在体内有效作用持续时间的局限性有关。2.模拟急性高原缺氧暴露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能够明显减轻急性低压缺氧所致机体氧化性伤害,并且对肺、脑、以及心肌组织的急性低压缺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高氧液减轻急性低压缺氧所致机体损伤的可能机制在于高氧液能够不依赖于肺的气体交换功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直接地向组织供氧,改善PaO2和SaO2水平的下降;提高机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调节组织微血管收缩/舒张因子的释放比例,从而缓解急性低压缺氧下造成的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组织渗出与水肿。4.高氧液可有效减轻与改善急性低压缺氧造成的机体损伤,但在应用高氧液防治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时,不但要注意治疗剂量,还要重视给药的方法以及给药时机,才能达到满意与有效的治疗效果。

杨虎[7](2008)在《蕨麻对低压缺氧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大鼠低压缺氧损伤(hypobaric hypoxic injury, HHI)模型,研究蕨麻醇提物对大鼠急性低压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脑红蛋白(Neuroglobin, Ngb)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损伤模型组(M)、蕨麻醇提取物3.6g/kg(H),1.8g/kg(I),0.9g/kg(L)干预组。连续灌胃给药14天后,持续缺氧12h,压力-0.06Mpa(相当于海拔约7000m)。H.E常规染色探讨大鼠HHI后心、脑、肾脏的形态学变化;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ET-1及CGRP含量变化;采用透射电镜技术检测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干湿比重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含水量变化;免疫组化检测Ngb蛋白表达的定位,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大脑皮质Ng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蕨麻醇提物对大鼠HHI后保护作用:(1) H.E染色观察心、脑、肾形态学改变: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出现片状嗜酸性变,可见波浪状损伤,局部出现炎细胞浸润;蕨麻3.6g/kg组损伤明显减轻,肌纤维排列基本整齐,偶见点状嗜酸性染色,未见炎细胞浸润及波浪状损伤。模型组大鼠脑冠状切片H.E染色可见海马各区细胞均以坏死和凋亡为主,可见大部分细胞固缩变形,胞浆深染,轴突断裂或消失。顶叶皮质神经元水肿明显,细胞固缩,轴突断裂或消失,凋亡;蕨麻醇提物3.6g/kg和1.8g/kg组,海马各区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形态接近较正常组,胞浆均匀饱满,淡染。核仁明显,细胞排列均一。模型组肾小球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圆形红染小滴(玻璃样变性)。蕨麻3.6g/kg组未见玻璃样小滴沉积。(2)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损伤后,神经元胞质高度水肿,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紊乱、散在;线粒体大部分脊和膜融合、消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现象严重,部分双层核膜融合、消失;细胞核、质水肿。蕨麻3.6g/kg组细胞器未见明显病理改变,损伤程度明显减轻。(3)脑含水量变化:损伤后脑含水量平均值(75.05±3.6%),与正常组(68.04±0.6%)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蕨麻醇提物3.6g/kg能明显降低大鼠脑含水量(P<0.01)。(4) ELISA实验检测HHI后大鼠血清ET-1与CGRP含量变化:模型组大鼠血清ET-1含量显着升高(P<0.01),CGRP含量显着降低, ET-1/CGRP比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各蕨麻醇提物干预组均能明显降低损伤后大鼠血清中ET-1的含量(P<0.01)。蕨麻醇提物3.6g/kg和1.8g/kg组大鼠血清CGRP含量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其中3.6g/kg组血清ET-1/CGRP比值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2、蕨麻醇提物对HHI大鼠Ngb表达影响:(1)免疫组化:正常对照组仅见皮质神经元有少量Ngb表达,阳性反应产物为棕黄色颗粒,海马各区未见Ngb表达。模型组皮质Ngb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阳性细胞数增多,胞浆、胞核均可见棕黄色颗粒的表达(P<0.01)。海马各区未见Ngb表达。与模型组相比,蕨麻醇提物3.6g/kg和1.8g/kg组大鼠皮质Ng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单位面积内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意义。海马区:各实验组观察,正常组与模型组未见海马各区有Ngb蛋白的表达。蕨麻醇提物3.6g/kg组海马CA1、CA2区有少量棕黄色颗粒表达。(2)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gb蛋白含量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Ngb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蕨麻醇提物3.6g/kg Ngb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01)。(2)RT-PCR实验检测大鼠脑皮质中Ngb mRNA含量变化:模型组大鼠脑皮质Ngb mRNA明显增高(P<0.01),蕨麻醇提物3.6g/kg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蕨麻醇提物能减轻大鼠低压缺氧所致心、脑、肾脏损伤的程度;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程度;降低大鼠脑水肿;可以有效抑制ET-1的释放,促进CGRP释放,通过维持ET-1和CGRP的动态平衡来拮抗ET-1的血管损害作用;能促进Ngb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轻神经元的缺氧性损害;提示蕨麻可能通过增加保护性蛋白Ngb表达,减轻或缓解低压缺氧所致脑损伤。

戴霄晔,王铮,刘涛[8](2006)在《我国高原健康环境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有大量的居民居住在广袤的山地和高原地区,海拔上升带来的氧气含量降低、紫外辐射增强等高原自然环境导致的各种不利因素,对他们的衣食住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针对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包括低压低氧、低气温、低湿度、高辐射等自然环境条件,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并介绍了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等急性高原病和高原衰退症等慢性高原病的发病特征。进一步地,在众多学者的大量研究基础上,对海拔高度增加引致的氧气含量和紫外辐射强度等自然指标变化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指标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进而得出了在不同海拔高度人体生理的表现。依据有关数据,还总结了我国各种急性、慢性高原病在县级区域水平上发生的区域分布规律,对我国高原病与高原反应发生的地区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了各种疾病发病的海拔临界值。这对于改善高原居民的生理健康水平、指导平原地区前往高海拔地区人们对高原病的防护有重要意义。

胡宗海,胡娟,高建丽,曾平[9](2006)在《应激肽在高原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激肽在筛检高原病易感者及在高原病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高原世居健康者及高原病病人治疗前、后血清,用快速检测方法对应激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40例健康对照组应激肽含量为(77.3±16.5)mg/L,高原病病人(包括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病人)治疗前、后应激肽含量分别为(98.8±20.3)mg/L(、79.5±17.2)mg/L,高原病人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应激肽含量恢复至健康水平。结论在高原病易感者人群的体液中发现低氧应激肽含量升高,经治疗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为判断高原病病人的康复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谷有全[10](2006)在《急进高原官兵高原习服与AMS发病情况、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常驻低海拔地区的部队,特别是应急机动作战部队急进高原执行任务提供卫勤保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登山运动及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随机选取某部急进青藏高原驻训的226名官兵(平均年龄20.84±2.03岁)为研究对象,采用阶梯习服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Lake Louise高山病评分表、连线测验、钉板试验、听觉语词学习测验等测试工具,选取海拔1000m驻地(出发前及返回后)、2800m、3800m、4500m为测试点,对官兵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高原习服策略及急性高山病发病情况、心理状态、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和对比研究。 结果:1.急进高原官兵的急性高山病症状评分阳性率不同高度间对比差异显着(χ2=11.184,p<0.01),而且评分阳性率与海拔高度间呈显着正相关(γ=1.000,p<0.01)。2.进驻高原官兵出发前海拔1000m的驻地焦虑评分与其他各高度间差异显着(p<0.05),抑郁评分海拔4500m和3800m比较差异显着(p<0.05),急进高原官兵各海拔高度的焦虑、抑郁评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两量表评分随海拔增加均呈轻度加重趋势,脱高原后有短期增高改变。3.官兵不同海拔高度左手钉板试验评分均数与1000m比较差异显着(p<0.05),1000m(返回原地)与3800m比较差异显着(p<0.05);右手:3800m、4500m分别与1000m比较差异显着(p<0.05);4.连线测验A:各高度两两比较差异显着(p<0.01),连线测验B海拔3800m与其他各高度比较差异显着(p<0.01);5.听觉语词学习测试:三项测试结果均为各高度与1000m比较差异显着(p<0.01)。序列A:3800m与4500m比较差异显着(p<0.05):序列B:4500m与各高度比较差异显着(p<0.05);回忆序列A:1000m(返回原地)分别与3800m、4500m比较差异显着(p<0.05)。

二、低氧应激肽氢谱信息的特征与急进高原病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氧应激肽氢谱信息的特征与急进高原病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年男性原居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急性高原反应发病情况描述性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地理因素的聚类分析
    3.1 资料来源
    3.2 地理气象数据标准化
    3.3 地理气象数据聚类
    3.4 聚类区域特点
第四章 不同类别区域急性高原反应差异性分析
    4.1 不同类别区域急性高原反应发生情况
    4.2 不同类别区域急性高原反应的主要症状
    4.3 小结
第五章 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的回归分析
    5.1 单因素分析
    5.2 多因素分析
    5.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情况
附录
致谢

(3)高原环境下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抗脑抗体对脑免疫攻击作用的利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抗脑抗体与脑损伤相关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剂
        1.1.3 仪器
        1.1.4 动物模型制作
        1.1.5 制作脑组织切片
        1.1.6 细胞凋亡检测
        1.1.7 谷氨酸表达检测
        1.1.8 结果观察与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脑组织谷氨酸表达
        1.2.2 细胞凋亡
    1.3 讨论
        1.3.1 抗脑抗体与自身免疫
        1.3.2 谷氨酸与继发性脑损伤
        1.3.3 抗脑抗体与TBI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变化相关性研究
        1.3.4 抗脑抗体与TBI后细胞凋亡相关性研究
    1.4 小结
二、抗脑抗体对体C_6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力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株及主要试剂
        2.1.2 细胞培养
        2.1.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
        2.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
        2.1.5 Boyden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力
        2.1.6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
        2.2.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2.2.3 抗脑抗体对C_6胶质瘤侵袭力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抗脑抗体的组成
        2.3.2 抗脑抗体对C_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性生长抑制作用的机制
    2.4 小结
三、免疫抑制与继发性颅脑创伤相关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实验分组
        3.1.4 动物模型制作
        3.1.5 影像学检查
        3.1.6 病理学检查
        3.1.7 脑脊液检测
        3.1.8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影像表现
        3.2.2 病理脑切片表现
        3.2.3 各组脑脊液抗脑抗体变化情况
    3.3 讨论
        3.3.1 创伤模型的选择
        3.3.2 免疫反应的脑保护作用
        3.3.3 抗脑抗体与谷氨酸促脑水肿的协同作用
        3.3.4 抗脑抗体的促炎作用
        3.3.5 环孢素A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颅脑外伤指标检测与治疗的新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急性高原病易感人群筛选研究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易感人群
2 物理特征的研究
    2.1 肺功能
    2.2 血流动力学
3 高原易感人群标记物的研究
    3.1 热休克蛋白
    3.2 低氧诱导因子-1
    3.3 一氧化氮
    3.4 低氧应激肽
4 基因研究
5 关于高原易感人群筛查的思考

(6)高氧液对急性低压缺氧防治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急性高原低压缺氧损伤及防治机制
    二、高氧液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高氧液的制备
    1.3 低压舱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
    1.4 动物分组
    1.5 实验标本采集及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海拔高度下急性低压缺氧损伤的表现
    2.2 高氧液预处理对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的作用
    2.3 高氧液静脉输注对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时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3 讨论
    3.1 急性高原低压缺氧对机体的损伤
    3.2 本研究中的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动物模型
    3.3 高氧液对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的防治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图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蕨麻对低压缺氧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研究论文 蕨麻对低压缺氧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红蛋白的抗缺氧作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急性高原病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高原健康环境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自然环境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1.1 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
    1.2 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1 低压缺氧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2.2 紫外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高原环境引起的疾病
    2.1 人体机体对高原环境的反应与调整
    2.2 急性高原病
    2.3 慢性高原病
    2.4 久居高原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
3 海拔分布特点与高原健康环境评估
4 总结和结论

(10)急进高原官兵高原习服与AMS发病情况、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立论根据
研究内容
方法与过程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概况
        1.2 各种测试概况及受试人数
    2 研究方法
        2.1 驻训区域海拔高度及作业情况
        2.2 测试所用量表及工具
        2.3 方法实施
        2.3.1 量表填写方法
        2.3.2 认知功能测试方法
        2.4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与讨论
    1 结果
        1.1 外训官兵AMS发病情况
        1.1.1 所有受试官兵AMS评分各症状阳性情况
        1.1.2 各点AMS评分阳性率及阳性者各症状阳性情况
        1.1.3 各点AMS阳性率比较及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1.2 外训官兵焦虑和抑郁量表评估结果
        1.2.1 官兵抑郁和焦虑评分不同海拔高度间的比较
        1.2.2 官兵不同海拔高度抑郁和焦虑评分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1.2.3 官兵焦虑、抑郁评分阳性率与AMS阳性率间的关系
        1.3 外训官兵认知功能相关测试结果
        1.3.1 外训官兵钉板试验评分不同海拔高度间的比较
        1.3.2 外训官兵连线测验评分不同海拔高度间的比较
        1.3.3 外训官兵听觉语词学习测试不同海拔高度间的比较
    2 讨论
        2.1 官兵高原习服与AMS发病情况分析
        2.2 高原环境对外训官兵心理状态的影响
        2.3 高原环境对外训官兵认知功能的影响
结论及意义
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1 急性高山病工作表
    2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
    3 Zung焦虑自评量表
    4 连线测验A样表
    5 连线测验B样表
    6 Rey听觉语词学习测验
    7 钉板测验工具
缩略词表

四、低氧应激肽氢谱信息的特征与急进高原病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年男性原居地地理因素与急性高原反应关系研究[D]. 宋桐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4)
  • [2]体表测量指数与急性高原反应的相关性分析[J]. 殷东辰,施维茹,温冬青,顾昭,王桂友,刘晓鹏,罗永昌.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4)
  • [3]高原环境下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及其干预的实验研究[D]. 段云. 兰州大学, 2011(11)
  • [4]抗脑抗体对脑免疫攻击作用的利弊研究[D]. 侯永新.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3)
  • [5]急性高原病易感人群筛选研究的一些思考[J]. 孙亮,张健鹏.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04)
  • [6]高氧液对急性低压缺氧防治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 赵晖.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7]蕨麻对低压缺氧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D]. 杨虎.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8]我国高原健康环境评估[J]. 戴霄晔,王铮,刘涛. 山地学报, 2006(03)
  • [9]应激肽在高原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胡宗海,胡娟,高建丽,曾平. 四川医学, 2006(05)
  • [10]急进高原官兵高原习服与AMS发病情况、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研究[D]. 谷有全. 兰州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缺氧应激肽氢谱信息特征与急性晚期高原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