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红树林区系及其分子生物技术研究

海南红树林区系及其分子生物技术研究

一、海南红树林群系及分子生物技术在其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恒[1](2020)在《海洋底泥放线菌抗群体感应活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医学领域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和滥用,大多致病菌对传统抗生素逐渐产生耐药性。因此,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成为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群体感应系统调控致病菌的毒素合成和生物膜的形成,而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通过介导致病菌的群体感应来调控其致病效应,使其不会产生抗性突变。所以,寻找天然的群体感应抑制剂有望来防治或协同防治耐药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中分离出具有抗群体感应活性化合物。本实验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大连近海海域底泥样品中分离到121株放线菌。以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12472)为抗群体感应活性试验的报告菌,以多株耐药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5923、ATCC43300)、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ATCC51299)、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抗菌活性试验的报告菌,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活性筛选。从中筛选出三株具有较强抗群体感应活性和抗菌活性的菌株(DL-99、DL-105、DL-106),进行16S rDNA序列检测。结合形态学特征,分别将三株活性菌株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chumphonensis DL-99、灰肉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incarnatus DL-105、和达松维尔拟诺卡氏菌 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 DL-106。对这三株放线菌采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比较其对菌株代谢产物的影响。结合活性、TLC及HPLC分析结果,选择YMS培养基对菌株DL-106进行大规模发酵培养。对菌株Nocardiopsis dassonvillei DL-106的代谢产物进行粗提取,采用硅胶正相减压柱层析、ODS减压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对菌株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从该菌株中分离出 6 个化合物,编号为 4-60-1、6-70-3、7-40-1、7-40-3、6-70-1、7-40-2。对这6个化合物进行核磁共振分析以及质谱分析,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6-phenazinediol(1)、4’,7-Dimethoxylisoflavone(2)、2-Acetamidophenol(3)、2-aminophenoxazin-3-one(4)、6-Methoxy-1-phenazinol(5)、1-Methoxyphenazine(6)。在浓度为 250μg/片时,化合物 1-6对紫色杆菌产紫色素的抑制直径分别为27 mm、26 mm、17 mm、21mm、19 mm、18 mm。其中化合物3对紫色杆菌紫色素的抑制属于抗菌活性,其余化合物对紫色素的抑制属于抗群体感应活性。

杨玉楠,刘晶,Myat Thiri[2](2020)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污染监测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加之从2012年来以有孔团水虱为主的海洋污损动物在保护区内大面积爆发,使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因此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进行污染监测、污染源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诊断、评估、预警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连续5 a监测和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污染状况和变化特征,探究其主要污染因子及其成因,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显示在近5 a的时间里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经历了从2013年—2015年污染程度逐渐减轻,到2016年—2017年污染情况再次严重的过程。根据三种污染评价方法得出近两年塔市、山尾村、三江镇区域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情况最严重,水体污染以有机质和氮污染为主。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高位池养虾数量,实施退塘还林及虾塘养殖废水处理等措施,尽快使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张冰溪[3](2019)在《红树林来源的哈茨木霉bgl基因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β-葡萄糖苷酶(β-D-glucoβyranoside glucohydrolases,E.C.3.2.1.21)能够特异性催化水解小分子寡糖、烃基以及芳香基团非还原性末端β-糖苷键生成葡萄糖,其作为纤维素酶的组分中主要的限速酶,对高效利用生物质碳源有着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其在食品加工、养殖、生物医学、种植等领域都有着重要使用价值,因此新型β-葡萄糖苷酶资源的开发具有深远的生产意义。本试验旨在通过从海南红树林环境中筛选出新型β-葡萄糖苷酶基因并通过研究其酶特性挖掘该酶资源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树林土壤中产β-葡萄糖苷酶真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试验采用七叶素苷平板法从海南红树林土壤中成功筛选出9株具有明显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真菌,并选取其中一株活性较高真菌H1进行后续实验,该菌在微晶纤维素诱导下,发酵液上清中酶活达到了 19.1 U/ml;菌株H1经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测序鉴定属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2.哈茨木霉bgl基因的克隆及在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以NCBI数据库中哈茨木霉IOC 3844的bgl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U201604.1)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反转录PCR从野生菌株H1中扩增得到完整的bgl基因,以pPICZαA为表达载体将H1 bgl基因转入毕赤酵母X33表达并测定最佳产酶周期,结果表明,H1 bgl片段全长1398 bp,经比对与数据库中哈茨木霉IOC 3844β-葡萄糖苷酶同源性最高,达到96.07%,没有发现100%一致率的序列。产酶实验测定最佳发酵周期为6d,最高活性为3.09 U/ml。3.哈茨木霉H1 bgl1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酶特性研究试验通过阴离子交层析成功纯化H1bgl蛋白,并用SDS-PAGE和BCA法分别检测蛋白纯度和浓度,最后以pNPG为底物分别测定不同温度和pH下H1bgl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酶反应动力参数,结果表明,纯化后酶液蛋白浓度为0.106 mg/ml,酶蛋白比活力为14 U/mg,SDS-PAGE检测无明显杂带,分子量约80kD。最佳反应pH为7.0,温度为55℃,米氏常数Km=1.47 mM、专一性常数Kcat/Km=13.56(/s/mM)。综上所述,试验成功从红树林哈茨木霉中发现了一种新型β-葡萄苷酶资源,该酶具有优秀的碱性环境适应性,但其催化效率相对较弱,有待于进一步改造提升。

马星宇[4](2018)在《我国典型草原和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多因子扰动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许多环境问题,对微生物物种及其功能认识不足制约全面评估人为环境扰动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有助于预测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并实施有效管理。本论文针对我国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托野外长期定位试验站和温室试验平台,模拟干旱半干旱草原的土壤风蚀、土壤沉降和放牧,亚热带阔叶林的氮沉降和红树林的海水富营养化等典型人为环境扰动,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功能基因芯片技术获取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功能基因相对丰度等信息,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性质,阐明土壤微生物对多因子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内蒙古多伦草原的土壤风蚀和土壤沉降显着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并降低物质循环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且微生物功能结构和功能基因与土壤养分显着相关,印证了土壤风蚀和沉降导致的土壤养分矿化;(2)轻度放牧显着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数功能基因和功能种群,如硝化细菌,但没有改变物种结构和相对丰度,证明微生物功能特性比物种组成对轻度放牧更加敏感;(3)对比阔叶林与红树林中细菌和真菌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发现阔叶林中真菌群落比细菌群落对加氮反应敏感,而红树林中细菌群落比真菌群落更加敏感;(4)加氮扰动下,阔叶林与红树林中均发现多数与纤维素、木质素和芳香族化合物等有机物分解相关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显着降低或保持不变,说明加氮将降低稳定碳分解潜势并增强土壤碳固持潜势,有助于保持森林土壤碳库的稳定;(5)双因子环境扰动对微生物群落有显着的交互作用。加氮与添加蚯蚓对41%的阔叶林微生物氮循环基因为拮抗作用,加氮与增温对16%的红树林微生物物种为协同作用,揭示了双因子扰动对微生物群落影响机制较为复杂,表明通过单因子扰动预测多因子扰动的微生物效应有一定可行性,但因生态系统类型及扰动类型而异。本论文阐明了我国典型草原和森林土壤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和功能基因对当地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这些发现有助于揭示环境扰动下微生物及其所介导的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论文证明了微生物功能特性对土壤生态功能预测与环境监测具有应用价值,同时也说明了将微生物群落纳入评估环境扰动的生态效应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姜午春[5](2018)在《富营养条件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基因研究》文中提出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全球排名第四的高服务价值生态系统。红树林所具有的,如吸附有害物质等其他特殊能力,使之成为稀有微生物栖息地的极佳选择,因此吸引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目光,以期能通过对红树林环境微生物的研究,得到红树林微生物多样性与维持环境稳态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的功能性等多方面的发现。本研究在福建省漳州市紫泥镇富营养条件下两条河流间红树林等距离四个位点土壤进行取样,对其TN、TC、TS、TP、EC、Water content、pH在内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合土壤微生物总量分析土壤情况与微生物间相互作用。通过纯培养的方式,对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放线菌进行分离,探索其多样性。通过宏基因组分类学测定,对土壤中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类群及丰度进行检测。对比纯培养及免培养两种方法,综合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宏基因组全基因组检测法,对混合土样的功能基因进行分析。通过对四个土样微生物进行纯培养,获得330株细菌,75株放线菌。经16S rRNA鉴定,其中P1位点共分离细菌3个门6个属,放线菌2个门5个属;P2位点共分离细菌3个门7个属,放线菌1个门3个属;P3位点分离细菌3个门10个属,放线菌1个门3个属;P4位点分离细菌1个门3个属,放线菌2个门3个属。四个样品中细菌共分离出5个门15个属、放线菌共分离出2个门7个属,细菌的优势菌群为芽孢杆菌(Bacillus)(82.12%),土壤放线菌的优势菌群则为小单孢属(Micromonospora)(72%)。使用菌种发酵液进行抑菌试验,筛选出18株放线菌存在抑菌活性,其中小单孢属12株(66.67%),链霉菌属4株(22.22%),马杜拉属2株(11.11%)。利用宏基因组分类学检测,原核微生物分类分析得:P1样品中存在40个门,67个纲,89个目,179个科,499个属;P2样品中存在38个门,67个纲,88个目,168个科,491个属;P3样品中存在41个门,71个纲,92个目,171个科,814个属。P4样品中存在39个门,71个纲,96个目,183个科,482个属。四个土样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皆为优势门(50.26%-52.53%),脱硫化念球菌属(Desulfomonile)皆为优势属(3.46%-4.07%)。四个位点土壤样品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基本相似。真核微生物分类分析得:P1样品中存在31个门,45个纲,61个目,61个科,186个属;P2样品中存在32个门,46个纲,56个目,69个科,177个属;P3样品中存在32个门,43个纲,52个目,62个科,186个属;P4样品中存在34个门,47个纲,54个目,5个科,163个属。真核微生物均以顶复动物亚门(Apicomplexa)为优势门,马拉色霉菌属(Malassezia)(11.18%-39.84%)为优势属。通过宏全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分析,基因集蛋白序列于COG数据库比对将功能基因归类于能源产生和转换(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version)等23项分类。抗生素抗性基因比对中,将抗生素基因统计为49种,以大环内酯物为最高值,其次为杆菌肽、枯草杆菌抗生素。通过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比对,分析其中活性酶类的数量值,由高到低分别为糖苷水解酶>糖类酯解酶>氧化还原酶>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多糖裂解酶。在GO数据库中将基因归纳至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所处的细胞位置(cellular component)、参与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三方面。通过SEED数据库比对,将功能基因归类于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等28个具体分类。

赵爽[6](2018)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海洋线虫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选取15个站点采集红树林沉积物样本,15个站点植被群落分别为角果木、卤蕨、海桑+桐花、水椰、秋茄、秋茄+海莲、尖瓣海莲、杯萼海桑、无瓣海桑、海莲、木榄、桐花、红海榄、白骨壤、圆叶海桑,通过对沉积物中线虫分离、计数、鉴定,了解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线虫在每个站点的线虫分布特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和N/C值,进一步通过线虫生物监测功能反应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稳定性。结果如下: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线虫平均丰度为544±131.17ind·10cm-2,其中D7站点线虫丰度最高,而D2站点线虫丰度最低,东寨港红树林研究所苗圃基地附近形成一个高线虫丰度区域,结果表明,线虫水平分布受人为活动影响。线虫垂直分布差异极显着,0~2cm、2~5cm、5~8cm沉积物中线虫丰度占总体的百分比分别为66.02%、19.68%、14.3%。线虫季节分布差异不显着,春季线虫丰度在221.7~1438.97ind·10cm-2;夏季线虫丰度在 331.03~1050.73ind·10cm-2;秋季线虫丰度在 76.67~1081.15ind·10cm-2;冬季线虫丰度在174.43~941.21ind·10cm-2。15个站点线虫鉴定研究,春季分离出40属42种线虫,其中个体数量超过10%的线虫属有 Terschellingia、Trissonchulus、Haliplectus;夏季线虫43属,46种,其中优势种为 Terschellingia、Haliplectus、Daptonema、Spilopholaimus;秋季分离出线虫34属,34种,其中优势种为Terschellingia、Haliplectus、Daptonema、Sabatieri、Metalinhomoeus;冬季分离出线虫38属38种,其中优势种为Terschelli ngi a、Trissonchulus、Daptonema、Subsphaerolaimus、Paralongicyatholaimus。通过PRIMER 6对15个站点对生物量(B)、线虫种数(S)、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λ)统计,D2、D7、D9三个站点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而优势度度指数偏高;D1站点,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优势度指数偏低。15个站点进行摄食类型研究结果,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主要以1A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2A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而1B刮食者或硅藻捕食者和2B捕食者所占比例较少;春季1A>2A>1B>2B;夏季2A>1A>2B>1B;秋季 2A>1A>1B>2B;冬季 2A>1A>1B>2B。15个站点N/C值研究表明:东寨港红树林在春季正常,秋季富营养化,冬季受有机质污染,夏季受有机质污染严重;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15个站点,D2、D3、D4、D8、D10、D11、D13站点富营养化,其它站点均受有机质污染。

陈亮亮[7](2016)在《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 sp.J5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树林(mangrove)作为生长于热带与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长期处于强还原性、高矿物质组成、强酸、寡营养、强紫外辐射、强风、频繁的潮汐等极端环境之中造就了其独特而丰富的微生物种类。真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种类丰富,组成了海洋真菌的第二大类群,不同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环境因子的胁迫,造成红树林内生真菌不断进化形成特有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独特的调控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基因,可以产生结构新颖、生物活性良好的化合物,成为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之一,一系列化学结构独特和生物活性活性显着的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已被报道。角果木(Ceriops tagal)是红树科(Rhizophoraceae)角果木属(Ceriops)的常绿植物,是海南特有少数名族黎族常用药用植物之一。课题组前期由角果木各部分中分离获得了 95株内生真菌,并从其产物中获得10余个结构新颖和生物活性良好的化合物。本文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化学(TLC-特征显色和HPLC分析、数据库比对)和生物活性测试(抗菌、抗肿瘤、降血糖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等)相结合的方法,从中筛选出1株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和生物活性良好的菌株J5,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株为Coriolopsis J5,综合多种现代分离手段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其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分别采用MTT法和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及抗菌活性。从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J5大米固体发酵产物中共分离获得27个化合物:5-(3-methoxy-3-oxopropyl)furan-2-carboxylic acid(1),1-(5-(2-hydroxypropanoyl)furan-2-yl)pentan-3-one(2),2-hydroxy-l-[5-(1-hydroxypentyl)-furan-2-yl]-propan-l-one(3),1-(5-(1,2-dihydroxypropyl)-furan-2-yl)pentan-l-one(4),5-(1-hydroxypent-4-en-1-yl)furan-2-carboxylic acid(5),5-(3-hydroxypentyl)furan-2-carboxylic acid(6),5-(1-hydroxypenty l)-furan-2-carboxylic acid(7),5-(2-carboxyvinyl)furan-2-carboxylic acid(8),methyl 5-(2-methoxycarbonylethy)furan-2-carboxylate(9),5-(2-carboxy-ethyl)-furan-2-carboxylic acid(10),2-咲喃甲酸(11),5-(hydroxymethyl)furan-2-carboxylic acid(12),coriolospter A(13),coriolospter B(14),conocenol C(15),ceriponol E(16),(3,5-dihydroxy-6-methoxy-4-oxotetrahydro-2H-pyran-2-yl)methyl 2,3,4-trihydroxybutanoate(17),14-acetoxy-15-hydroxyirpexan(18),15α-hydroxytrametenolic acid(19),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oicacid(20),(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1),3,5α-dihydroxy-6β-methoxyergosta-7,22-diene(22),β-谷-甾醇(23),latifolicinin C(24),对羟基苯乙酸甲酯(25),棕榈酸-a-单甘油酯(26)和亚油酸(27),其中9个新化合物,4个新天然产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8和22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肝癌细胞BEL-7402和人胃癌细胞SGC-7901均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9和25具有抗菌活性。

徐蕊[8](2016)在《温特曲霉中抗肿瘤四降二萜培养条件优化及海洋来源真菌简青霉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活性显着,在其基础上所开发的新药在人类保卫健康、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海洋真菌由于生活在高压、高盐、低温、低光照、寡营养的海洋环境条件下,逐步进化出与陆生微生物不同的遗传和代谢机制,从而能够代谢产生多种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抗肿瘤、抗菌、抗病毒等化合物以及抗生素和生物毒素等,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从热带马尾藻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温特曲霉(Aspergillus wentii EN-48),从该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一系列具有显着抗肿瘤活性的四降二萜类化合物。为了提高四降二萜类化合物的产量,本论文对菌株A.wentii EN-48产四降二萜类化合物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对EN-48进行了多相系统鉴定,绘制了3个目标化合物wentilactone A、wentilactone B以及asperolide A的标准曲线,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培养基、装液量、发酵时间、发酵液初始p H、盐度、温度和光照条件对EN-48中四降二萜类抗肿瘤化合物产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利用BBD设计原理,对影响EN-48中四降二萜类化合物产量的三个关键条件(发酵液初始p H、盐度和发酵时间)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发酵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优发酵条件并对所用实验模型进行了验证,3个目标化合物wentilactone A和wentilactone B以及asperolide A的产量分别达到13.4、6.5和4.5mg/L,分别为原产量的12倍、13.5倍和14倍。通过分析温特曲霉的基因组信息,我们找到了温特曲霉中四降二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以及生物合成激活子Tdt R,并推导了该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进行。综合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p TLC、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手段对温特曲霉EN-48 wickerham培养基摇床动态发酵产物进行了分离,利用核磁共振(NMR)、质谱(MS)、单晶衍射(X-ray)、旋光等多种分析手段鉴定了11个单体化合物,并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卤虫致死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化合物AM1AM5表现出不同程度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但未表现出明显的卤虫致死活性。为了从海洋环境中继续寻找新的潜力菌株,对从采集自海南、南麂岛和青岛等地的海藻、红树林及其根际土壤样品进行了菌株分离。从上述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不同种属的海洋真菌57株,并使用3种培养基对所得到的菌株进行了小规模静置发酵筛选,以筛选菌株粗提物的HPLC、TLC和NMR分析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筛选出多株产量较大、次级代谢产物丰富的潜力菌株,并对红树林根际土壤来源的简青霉MA-332进行了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综合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RP柱层析、p TLC、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技术,以及核磁共振(NMR)、质谱(MS)、单晶衍射(X-ray)、旋光等多种分析手段从简青霉MA-332大米培养基静置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9个单体化合物,包括3个异香豆素类新化合物(PS1*PS3*),1个新的吉玛琓型倍半萜化合物(PS4*),和1个新天然产物(PS5)。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异香豆素类新化合物(PS1*PS3*)对多株致病细菌和真菌表现出广谱的抑制活性,其中以PS1*抗菌活性最为显着,对Escherichia coli,Pseudomonas aeruginosa,Vibrio parahaemolyticus,Vibrio harveyi和Colletotrichum gloeosprioides的MIC值均为4μg/m L。本论文通过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对海藻内生真菌温特曲霉EN-48产四降二萜类抗肿瘤化合物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提高了目标化合物产量,为进一步的活性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单体化合物,并为温特曲霉发酵产物优化及四降二萜类化合物产量优化提供了参考。通过对温特曲霉EN-48以及红树林根际土壤来源真菌简青霉MA-332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分离鉴定了20个化合物的结构,包括4个新结构以及1个新天然产物,并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活性测试,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菌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丰富了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内容,为海洋活性物质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王艳磊[9](2015)在《阳江红树真菌9Hu和2Y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树林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海岸线,既具有海洋的性质又具有陆地的性质,受周期性潮水浸渍,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也因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而有着独特的生长代谢过程,其代谢产物结构复杂,生物活性良好,备受人们的青睐。作为一个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红树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微生物,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从广东阳江药用红树植物老鼠锄、秋茄、白莲、桐花、木榄的根茎叶以及树皮中分离纯化得到真菌122株。以蜡状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为指示菌,对部分真菌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的筛选,结果发现有抑菌活性的真菌共20株。选择抑菌活性较好的真菌9HU和2Y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利用rDNA技术鉴定,真菌9HU和2Y均为曲霉属真菌。通过土豆培养基进行小规模培养,再利用大米培养基进行放大培养得到其代谢产物,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反相硅胶柱色谱以及HPLC等多种现代色谱技术对其代谢产物进行详细的研究。从9HU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10个单体化合物,从2Y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了5个单体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共振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shearinine A (1)、paspalicine (2)、brefeldin A (3)、methoxyvermistatin (4)、6-demethylvermistatin (5)、 purpurester A(6)、5-dihydroxy-4-methyl-benzoic acid (7)、十一烷酸甘油酯(8)、麦角甾醇(9)、化合物(10)、1,2-dihydro-aceto-xydehydroaustin B (11)、 ustusorane B (12)、 phenylahistin (13)、β-sitosterol (14)、Ergosterol peroxide (15)。化合物4-7均为首次从曲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通过96孔板法对所得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3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1和0.2μmol/mL。

邱明红[10](2014)在《红树林水产养殖与生态恢复对其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树林土壤、水质、植被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测定原生红树林(以下简称:原生林)、虾塘、鸭塘、以及植被恢复前后的2个废弃虾塘5个类型土壤表层中的微生物总DNA浓度、土壤有机碳(SOC)、碳氮比(C/N)、总氮(TN)、总磷(TP)、总钾(TK)、pH、盐度、含水率,以及不同样地群落类型植被的株高、基径、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不同样地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以及水温、pH、盐度以及不同样地水资源价格差异对比,掌握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水质以及植被在红树林恢复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相互关系,得到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的影响以及红树林恢复对废弃虾塘环境因子的修复作用,以构建红树林生态恢复的科学理论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红树林湿地改变为水产养殖用地后,湿地水质指标发生明显变化。水质COD、TP、NQI、但是pH和N/P下降。其中鸭塘导致水质的酸化、富营养化较为严重,而TN和水温变化不明显。N/P值显示,其水质基本均处于氮限制状态,而磷素含量丰富。经变异系数(C.V)分析发现,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水质指标的影响较严重的是COD、TP和TN。其中,对水质COD的影响较大,其次为TP和TN,而对水温的影响较小。2)红树林湿地毁林造塘后,土壤SOC、TN以及C/N明显下降、土壤盐渍化严重。TP在水产养殖区较原生林高,但是在废弃虾塘则较低。土壤微生物总DNA在虾塘和鸭塘升高明显,在废弃虾塘则下降。且随着土壤微生物总DNA的升高,C/N在下降。红树林区域具有适中的土壤微生物,保证其土壤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虾塘和鸭塘较高的含水率导致土壤缺氧使土壤通气不佳,有机物分解缓慢产生有机酸及含氯物质致使土壤pH较低。经变异系数(C.V)分析发现,微生物总DNA变化较大,其次为TN和SOC,pH、TP和TK变化较小。3)废弃虾塘植被恢复一年期间,废弃虾塘内水质COD、TN、TP明显下降,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减轻。水质N/P值显示,废弃虾塘植被恢复后期,水质均处在氮限制状态。pH和盐度后期不稳定,水温整体变化较为稳定。但是总体水温较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年均水温高2.5-3.6℃。此外,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对5个类型样地水资源价格进行估算得出,废弃虾塘A和B以及原生林水资源价格均较高,且三者差别不大,分别为2.733¥/m3、2.674¥/m3和2.688¥/m3。而虾塘和鸭塘的水资源价格较低,仅为1.994¥/m3和1.930¥/m3。废弃虾塘经植被恢复后,植被对水质起到了净化作用,水质得到改善,最终得到水资源价格较高。4)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对土壤功能具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废弃虾塘植被恢复后,SOC、TN、TP、含水率均明显升高,而NaCl和pH均下降。红树林土壤养分得到恢复,土壤盐渍化程度减轻。恢复过程中TN、TP随季节变化较大。其中,SOC、TN、TP经植被恢复后均升高,但年均值仍较原生林低。SOC逐渐上升后下降,TK逐渐下降后升高。恢复后期,由于植被成活率下降,废弃虾塘内SOC和TN均下降。5)对废弃虾塘植被恢复效果显示,两个废弃虾塘正红树、白骨壤以及桐花树成活率、株高增长量、基径增长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均较角果木、海莲高。其中正红树和白骨壤整体恢复效果较好,而角果木和海莲整体恢复效果较差。但是利用海莲胚轴进行恢复时效果明显较海莲树苗进行恢复时效果好。经分析发现,红树林恢复的成活率与淹水时间呈显着负相关,而与水质盐度显着正相关。

二、海南红树林群系及分子生物技术在其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红树林群系及分子生物技术在其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底泥放线菌抗群体感应活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群体感应系统
        1.1.1 群体感应效应机制
        1.1.2 微生物群体感应系统的分类
        1.1.3 群体感应抑制剂的分离和筛选
        1.1.4 QSI的应用
    1.2 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1.2.1 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1.2.2 海洋放线菌抗群体感应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3 拟诺卡氏菌属
        1.3.1 拟诺卡氏菌属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3.2 达松维尔拟诺卡氏菌属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及目的意义
        1.4.1 本研究的内容
        1.4.2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1.4.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菌株的分离培养、活性筛选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土壤样品来源
        2.1.2 测试菌来源
        2.1.3 报告菌来源
        2.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5 实验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放线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2.2.2 群体感应活性的初筛
        2.2.3 群体感应活性的复筛
        2.2.4 抗群体感应活性菌株的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放线菌的分离培养
        2.3.2 抗群体感应活性的初筛
        2.3.3 抗群体感应活性的复筛
        2.3.4 菌株鉴定
    2.4 菌株的分离纯化、活性筛选与鉴定小结
第三章 不同培养基条件对三株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
        3.1.2 报告菌来源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复苏
        3.2.2 菌株的小规模发酵及萃取
        3.2.3 固相萃取
        3.2.4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活性的测定
        3.2.5 薄层层析法(TLC)
        3.2.6 HPLC分析
    3.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DL-99代谢产物的影响
        3.3.1 菌株DL-99的复苏、发酵及萃取
        3.3.2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菌株DL-99的活性测试
        3.3.3 不同培养基下菌株DL-99的TLC分析
        3.3.4 不同培养基下菌株DL-99的HPLC分析
    3.4 不同培养基条件对菌株DL-105代谢产物的影响
        3.4.1 菌株DL-105的复苏、发酵及萃取
        3.4.2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菌株DL-105的活性测试
        3.4.3 不同培养基下菌株DL-105的TLC分析
        3.4.4 HPLC分析
    3.5 不同培养基条件对菌株DL-106代谢产物的影响
        3.5.1 菌株DL-106的复苏、发酵及萃取
        3.5.2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菌株DL-106的活性测试
        3.5.3 不同培养基下菌株DL-106 SPE切段后的TLC分析
        3.5.4 不同培养基下菌株DL-106 SPE切段后的HPLC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高活性菌株活性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株DL-106粗提物的制备
        4.2.2 活性物质的柱层析分离
        4.2.3 分离片段的活性测试
        4.2.4 活性物质的鉴定
    4.3 菌株DL-106的实验结果
        4.3.1 粗提物的制备
        4.3.2 正相减压柱的分离
        4.3.3 反相ODS减压柱的分离
        4.3.4 活性物质的鉴定
    4.4 活性物质分离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抗群体感应活性菌株的筛选
    5.2 活性菌株的分类鉴定
    5.3 不同培养基对菌株代谢产物的影响
    5.4 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5.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污染监测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评价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
    2.2 讨论
3 结 论

(3)红树林来源的哈茨木霉bgl基因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海南红树林资源
        1.1 海南红树林概况
        1.2 海南红树林微生物资源
    2 纤维素及其资源的利用
        2.1 纤维素
        2.2 纤维素资源
    3 饲用酶制剂研究进展
    4 β-葡萄糖苷酶
        4.1 β-葡萄糖苷酶的分类
        4.2 β-葡萄糖苷酶来源
        4.3 β-葡萄糖苷酶结构
        4.4 β-葡萄糖苷酶催化机制
        4.5 β-葡萄糖苷酶性质
        4.6 β-葡萄糖苷酶的应用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红树林土壤中产β-葡萄糖苷酶真菌的筛选、分离及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溶液配制
        1.4 培养基
    2 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富集培养
        2.3 初筛
        2.4 液体发酵复筛
        2.5 酶活测定
        2.6 真菌鉴定
    3 结果
        3.1 七叶素苷板菌种初筛结果
        3.2 液体发酵复筛
        3.3 菌株H1的形态学观察
        3.4 菌株H1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哈茨木霉bgl基因的克隆及在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1 材料
        1.1 菌种及感受态细胞
        1.2 主要试剂和载体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配制
    2 方法
        2.1 H1 bgl基因的引物设计
        2.2 哈茨木霉菌株H1总RNA提取
        2.3 第一链cDNA合成和gDNA去除
        2.4 H1 bgl基因的扩增
        2.5 PCR产物的纯化
        2.6 PCR产物添加粘性末端
        2.7 连接pMD-19T simple载体
        2.8 转化大肠杆菌Trans5α
        2.9 阳性克隆子菌落PCR验证
        2.10 质粒抽提
        2.11 表达载体pPICZαA/bgl表达载体的构建
        2.12 毕赤酵母X33重组表达bgl蛋白
    3 结果
        3.1 哈茨木霉H1菌株总RNA提取
        3.2 H1 bgl基因PCR扩增结果
        3.3 H1 bgl基因序列分析
        3.4 目的基因转化大肠杆菌Trans5α
        3.5 双酶切
        3.6 毕赤酵母重组子筛选
        3.7 毕赤酵母产酶周期变化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H1 bgl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酶特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耗材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配制
    2 试验方法
        2.1 bgl蛋白分离纯化
        2.2 H1 bgl酶学性质
    3 结果
        3.1 蛋白纯化效果及比活力测定
        3.2 最适反应pH
        3.3 最适反应温度
        3.4 酶反应动力常数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4)我国典型草原和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多因子扰动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环境基因组学在微生物群落研究中的应用
    1.2.2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其生态功能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典型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
    1.2.4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因素
    1.2.5 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与功能结构的联系
    1.2.6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土壤理化参数测定
2.2 土壤微生物DNA的提取与检测
2.3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实验
2.4 GeoChip5.0 基因芯片实验
    2.4.1 土壤微生物DNA的标记
    2.4.2 基因芯片GeoChip5.0 杂交及扫描
2.5 数据分析方法
    2.5.1 高通量测序数据预处理
    2.5.2 基因芯片数据预处理
    2.5.3 生物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壤微生物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生态站地理气候条件
    3.2.2 试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3.2.3 土壤理化参数及植被性质测量
    3.2.4 分子生物学实验及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风蚀、土壤沉降与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性质的影响
    3.3.2 微生物群落物种和功能对土壤风蚀和土壤沉降的响应特征
    3.3.3 微生物群落物种和功能对轻度放牧的响应特征
3.4 讨论
    3.4.1 土壤风蚀与土壤沉降条件下微生物参与物质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3.4.2 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性可作为轻度环境扰动的指示因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热带阔叶林土壤微生物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地描述和试验设计
    4.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4.2.3 分子生物学实验
    4.2.4 生物统计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加氮、添加蚯蚓和种植植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4.3.2 微生物群落整体结构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
    4.3.3 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
    4.3.4 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
    4.3.5 环境选择在群落形成中的贡献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热带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对环境扰动的响应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植被性质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测量
    5.2.3 样品采集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5.2.4 分子生物学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加氮对环境因子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影响
    5.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对加氮的响应特征
    5.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对加氮的响应特征
    5.3.4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加氮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4.2 微生物群落在红树林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富营养条件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红树林生境
        1.1.1 红树林生态系统概括
        1.1.2 红树林湿地沉积物
    1.2 红树林微生物
        1.2.1 原核微生物概述
        1.2.2 真核微生物概述
        1.2.3 微生物多样性
        1.2.4 微生物资源研究现状
    1.3 宏基因组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实验技术路线
第2章 红树林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土壤样品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土壤碳、氮、硫的测定
        2.2.2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2.2.3 土壤电导率的测定
        2.2.4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2.5 土壤pH的测定
        2.2.6 土壤微生物总数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土壤理化指标
        2.3.2 理化指标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红树林土壤细菌及放线菌纯培养的分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培养基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设备
        3.1.4 PCR引物
        3.1.5 分析软件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处理
        3.2.2 菌株分离
        3.2.3 菌株排重、初步鉴定及保藏
        3.2.4 菌株16SrRNA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菌株分离及形态学鉴定结果
        3.3.2 16S rRNA扩增检测
        3.3.3 16S rRNA测序结果
    3.4 结论
第4章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抗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
        4.1.1 菌株样品
        4.1.2 培养基
        4.1.3 靶标菌
    4.2 方法
        4.2.1 发酵培养
        4.2.2 靶标菌培养
        4.2.3 抗菌活性检测
        4.2.4 抗菌活性结果评价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发酵液抑菌活性筛选结果
    4.4 结论
第5章 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分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试剂
        5.1.2 实验仪器设备
        5.1.3 反应引物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预处理
        5.2.2 DNA提取
        5.2.3 琼脂糖凝胶检测及浓度检测
        5.2.4 PCR扩增
        5.2.5 DNA纯化回收
        5.2.6 定量混合
        5.2.7 原始数据预处理
        5.2.8 OTU聚类分析
        5.2.9 Alpha多样性分析
        5.2.10 物种分类分析
        5.2.11 功能预测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NA提取
        5.3.2 OUT聚类分析
        5.3.3 Alpha多样性分析
        5.3.4 物种分类分析
        5.3.5 微生物分类分析
        5.3.6 功能预测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红树林宏基因组全基因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方法
        6.2.1 DNA提取
        6.2.2 原始数据处理
        6.2.3 基因拼接及预测
        6.2.4 COG功能注释
        6.2.5 抗生素抗性基因注释
        6.2.6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
        6.2.7 GO功能注释
        6.2.8 SEED功能注释
    6.3 结果与分析
        6.3.1 DNA提取
        6.3.2 原始数据处理
        6.3.3 基因拼接及预测
        6.3.4 COG功能注释
        6.3.5 抗生素抗性基因注释
        6.3.6 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注释
        6.3.7 GO功能注释
        6.3.8 SEED功能注释
    6.4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海洋线虫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红树林自由生活线虫
        1.1 国际研究现状
        1.1.1 早期研究阶段
        1.1.2 全球研究阶段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
        1.2.2 泥滩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
        1.2.3 砂质潮间带作为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
        1.2.4 潮间带岩礁附着型小型底栖动物
        1.2.5 其它相关小型底栖动物
        1.3 东寨港红树林概况
        1.3.1 东寨港及其邻近海域环境条件
        1.3.2 东寨港及其邻近海域生物资源
        1.3.3 生态方面
        1.4 研究目的、意义、课题来源
第二章 沉积物线虫分布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地点、时间
        2.1.2 样品采集、分选
        2.1.3 统计和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线虫水平分布特征
        2.2.2 线虫垂直分布特征
        2.2.3 线虫季节分布特征
    2.3 讨论
        2.3.1 线虫水平分布
        2.3.2 线虫垂直分布
        2.3.3 线虫季节分布
    2.4 小结
第三章 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线虫封片的制作和种类鉴定
        3.1.2 线虫摄食类型的划分
        3.1.3 多样性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植被下线虫优势种
        3.2.2 线虫多样性指数
        3.2.3 东寨港红树林线虫摄食类型特征
    3.3 讨论
        3.3.1 不同站点优势种
        3.3.2 多样性研究
        3.3.3 摄食类型
    3.4 结论
第四章 N/C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5.1 线虫的生物多样性
    5.2 植被对线虫分布的影响
    5.3 线虫在食物网的作用
    5.4 线虫作为环境指示生物
        5.4.1 线虫适宜作为环境监测的生物学特性
        5.4.2 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监测指标
    5.5 线虫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 sp.J5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红树林生态系统概况
    1.2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概况
    1.3 红树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概况
        1.3.1 生物碱类
        1.3.2 萜类
        1.3.3 醌类
        1.3.4 酚和羧酸类
        1.3.5 氧杂蒽酮类化合物
        1.3.6 色酮类化合物
        1.3.7 异香豆素类化合物
        1.3.8 肽类化合物
        1.3.9 甾体类化合物
        1.3.10 内酯类化合物
        1.3.11 其他类型代谢物
    1.4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内生真菌
        2.1.2 肿瘤细胞株
        2.1.3 病原菌
        2.1.4 培养基
        2.1.5 实验试剂
        2.1.6 仪器设备
        2.1.7 实验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活化及发酵
        2.2.2 发酵产物的提取
        2.2.3 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2.2.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2.2.5 生物活性测试
3 角果木内生真菌的筛选及发酵
    3.1 菌株来源
    3.2 菌株筛选
    3.3 筛选结果
    3.4 菌株鉴定
    3.5 菌株发酵
4 结果与讨论
    4.1 角果木内生菌J5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4.2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 化合物活性测定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温特曲霉中抗肿瘤四降二萜培养条件优化及海洋来源真菌简青霉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洋真菌来源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2.1 海藻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2.2 红树林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3 四降二萜类抗肿瘤化合物
    1.4 微生物发酵优化
        1.4.1 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1.4.2 发酵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1.5 微生物发酵条件优化——响应面法
    1.6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温特曲霉EN-48 产四降二萜类抗肿瘤化合物的培养条件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活化
        2.2.2 菌种的多相系统鉴定
        2.2.2.1 形态学鉴定
        2.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2.3 化学鉴定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4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和处理
        2.2.5 静置发酵方法
        2.2.6 发酵条件优化
        2.2.6.1 单因素实验优化EN-48 发酵条件
        2.2.6.2 响应面实验
        2.2.6.3 验证实验
        2.2.7 小分子诱导剂对内生真菌EN-48 中四降二萜类化合物的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内生真菌EN-48 菌种的多相系统鉴定
        2.3.1.1 形态学鉴定
        2.3.1.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1.3 化学鉴定
        2.3.2 化合物WA、WB和AsA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1 化合物WA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2 化合物WB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3 化合物AsA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2.3.3.1 单因素试验
        2.3.3.2 响应面实验
        2.3.3.3 验证试验
        2.3.4 小分子诱导剂对内生真菌EN-48 中四降二萜类化合物的影响
        2.3.5 温特曲霉四降二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初探
    2.4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海藻内生真菌EN-48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1.1 菌株
        3.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2.1 菌株发酵
        3.1.2.2 菌株发酵产物的处理
        3.1.2.3 单体化合物的分离
    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3.3 化合物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
    3.4 单体化合物活性测试
        3.4.1 卤虫致死活性测试
        3.4.1.1 实验方法
        3.4.1.2 卤虫致死活性实验结果
        3.4.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
        3.4.2.1 实验方法
        3.4.2.2 实验结果
    3.5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红树林根际土壤来源真菌简青霉MA-332 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
        4.1.1 菌株分离
        4.1.1.1 样品来源
        4.1.1.2 分离培养基:
        4.1.1.3 不同样品分菌方法
        4.1.1.4 分离得到的海洋真菌
        4.1.2 目标菌株的筛选
        4.1.2.1 筛选培养基
        4.1.2.2 培养方式
        4.1.2.3 发酵产物提取方法
        4.1.2.4 评价方法和筛选依据
        4.1.2.5 菌株筛选结果
    4.2 简青霉MA-332 的次级代谢产物及生物活性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1.1 菌株信息
        4.2.1.2 菌种鉴定
        4.2.1.3 菌株的规模发酵
        4.2.2 化合物结构鉴定
        4.2.2.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2.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2.3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4.2.3.1 物理常数的测定方法
        4.2.3.2 化合物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4.2.4 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
        4.2.4.1 抗菌活性测试
        4.2.4.2 卤虫致死活性测试
        4.2.4.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
    4.3 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点
部分新化合物的谱图
作者简历
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9)阳江红树真菌9Hu和2Y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前言
    1.1 海洋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研究意义
    1.2 红树林及海洋微生物资源概况
        1.2.1 中国红树林的分布
        1.2.2 红树林的多样性
        1.2.3 红树植物的生理结构及生境特征
        1.2.4 红树林微生物的多样性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红树林真菌
        1.3.2 红树林放线菌
        1.3.3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第二章 红树真菌的筛选及真菌9Hu种属鉴定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菌株的分离
        2.2.2 真菌菌株的6种细菌抑制活性筛选
        2.2.3 海洋真菌9HU的菌种鉴定
第三章 红树林内生真菌9Hu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1 前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化合物shearinine A(1)
        3.2.2 化合物paspalicine(2)
        3.2.3 化合物brefeldin A(3)
        3.2.4 化合物methoxyvermistatin(4)
        3.2.5 化合物6-demethylvermistatin(5)
        3.2.6 化合物purpurester A(6)
        3.2.7 化合物5-dihydroxy-4-methyl-benzoic acid(7)
        3.2.8 化合物十一烷酸甘油酯(8)
        3.2.9 化合物麦角甾醇(9)
        3.2.10 化合物(10)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材料
        3.3.2 菌种及菌种培养
        3.3.3 提取分离
        3.3.4 抑菌实验
        3.3.5 化合物的实验数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树林内生真菌2Y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4.1 前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化合物1,2-dihydro-acetoxydehydroaustin B(11)
        4.2.2 化合物ustusorane B(12)
        4.2.3 化合物phenylahistin(13)
        4.2.4 化合物β-sitosterol(14)
        4.2.5 化合物(15)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材料
        4.3.2 菌种及菌种培养
        4.3.3 提取分离
        4.3.4 化合物的实验数据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10)红树林水产养殖与生态恢复对其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红树林湿地概况
    2 红树林湿地养殖业发展概述
    3 红树林湿地水质现状
    4 红树林湿地土壤特征
    5 红树林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6 红树林育苗造林技术
第一章 研究区域概况
    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气候水文
        1.3 植被资源
        1.4 动物资源
    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章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水质与土壤影响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技术路线
        2 水质样本采集方法
        3 水质实验室分析方法
        4 土壤的采集与制备
        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6 数据处理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水产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1.1 各样地水质化学需氧量(COD)比较分析
        1.2 各样地水质总氮(TN)总磷(TP)比较分析
        1.3 各样地水质氮磷比(N/P)与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结果与分析
        1.4 各样地水质盐度、pH、水温对比分析
        2 水产养殖对土壤的影响
        2.1 各样地土壤土壤理化性质对比分析
        2.1.1 各样地土壤表层全氮(TN)、土壤有机碳(SOC)含量比较分析
        2.1.2 各样地土壤表层全磷(TP)、全钾(TK)比较分析
        2.1.3 各样地土壤表层碳氮比(C/N)及土壤表层微生物总 DNA 浓度比较分析
        2.1.4 各样地土壤表层 pH、盐度、含水率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的效果及其对水质、土壤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植被恢复方法
        1.1 树种选择
        1.2 种植方法
        1.3 植被指标测定方法
        2 模糊数学模型对水资源价格的评价方法
        3 浮游藻类生物量调查方法
        4 水质、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1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效果比较分析
        1.1 成活率结果与分析
        1.2 幼苗恢复株高结果与分析
        1.3 海莲胚轴恢复株高结果与分析
        1.4 幼苗恢复基径结果与分析
        1.5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2 植被恢复对水质影响
        2.1 水质化学需氧量(COD)变化与分析
        2.2 水质总氮(TN)变化与分析
        2.3 水质总磷(TP)变化与分析
        2.4 水质盐度、pH、水温变化与分析
        2.5 水质氮磷比(N/P)与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变化与分析
        2.5.1 水质氮磷比(N/P)变化与分析
        2.5.2 水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变化与分析
        2.6 模糊数学模型对水资源价格评价对比与分析
        2.6.1 原生林水资源价格估算
        2.6.2 虾塘、鸭塘以及废弃虾塘水资源价格估算
        3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对土壤影响结果与分析
        3.1 原生林与废弃虾塘土壤有机碳(SOC)变化与分析
        3.2 原生林与废弃虾塘土壤表层全氮 (TN) 变化与分析
        3.3 原生林与废弃虾塘土壤表层全磷 (TP) 变化与分析
        3.4 原生林与废弃虾塘土壤表层全钾(TK)变化与分析
        3.5 原生林与废弃虾塘土壤表层盐度、pH、含水率变化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水质、土壤的影响结果讨论
        1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水质的影响结果讨论
        1.1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水质 COD、TN、TP、N/P 以及 NQI 的影响结果讨论
        1.2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水质盐度、pH、水温的影响结果讨论
        2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的影响结果讨论
        2.1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 SOC、TN 的影响结果讨论
        2.2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 TP、TK 影响结果讨论
        2.3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 C/N 以及土壤表层微生物总 DNA 浓度影响结果讨论
        2.4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 pH、盐度以及含水率影响结果讨论
    第二节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效果及其对红树林湿地水质、土壤影响的结果讨论
        1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效果讨论
        1.1 植被恢复成活率结果讨论
        1.2 植被恢复株高、基径、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讨论
        2 植被恢复对红树林湿地水质的影响结果讨论
        2.1 植被恢复对红树林湿地水质 COD、TN、TP、水资源价格影响的结果讨论
        2.2 植被恢复对红树林湿地水质盐度、pH、水温、N/P、NQI 影响结果讨论
        3 植被恢复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的影响结果讨论
        3.1 植被恢复对红树林湿地土壤 SOC、TN、TP、TK 的影响结果讨论
        3.2 植被恢复对红树林湿地土壤 pH、NaCl、含水率的影响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1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水质的影响结论
        1.2 水产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的影响结论
        1.3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效果结论
        1.4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对水质的影响结论
        1.5 废弃虾塘植被恢复对土壤的影响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海南红树林群系及分子生物技术在其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底泥放线菌抗群体感应活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 周恒. 扬州大学, 2020
  • [2]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污染监测与评价研究[J]. 杨玉楠,刘晶,Myat Thiri. 海洋环境科学, 2020(03)
  • [3]红树林来源的哈茨木霉bgl基因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D]. 张冰溪. 海南大学, 2019(03)
  • [4]我国典型草原和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多因子扰动的响应[D]. 马星宇. 清华大学, 2018(04)
  • [5]富营养条件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基因研究[D]. 姜午春.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8)
  • [6]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海洋线虫多样性研究[D]. 赵爽. 海南大学, 2018(06)
  • [7]角果木内生真菌Coriolopsis sp.J5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 陈亮亮. 海南大学, 2016(01)
  • [8]温特曲霉中抗肿瘤四降二萜培养条件优化及海洋来源真菌简青霉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徐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6(07)
  • [9]阳江红树真菌9Hu和2Y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 王艳磊. 广东工业大学, 2015(10)
  • [10]红树林水产养殖与生态恢复对其环境的影响研究[D]. 邱明红. 海南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海南红树林区系及其分子生物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