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的处理

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的处理

一、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杜红喜[1](2020)在《沙葱提取物对肉羊瘤胃微生物群落和机体脂肪酸组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中西部荒漠草原上沙葱资源丰富,沙葱提取物具有调控肉羊日增重、机体脂肪分布、脂肪中脂肪酸的组成、降低羊肉膻味等功效;同时能够优化瘤胃发酵模式和菌群结构。所以,沙葱提取物可能是通过对瘤胃微生物菌群的调控而影响机体脂肪代谢,即瘤胃微生物菌群和机体脂肪酸组成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本论文以舍饲小尾寒羊公羊和杜寒杂交母羊为动物模型,通过2批饲养试验,在探究日粮中添加沙葱提取物对肉羊瘤胃微生物群落以及日增重和机体脂肪酸组成的调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瘤胃微生物群落与肉羊日增重(ADG)、脂肪酸组成和中链支链脂肪酸(MBCFA)组成之间的相关性。本论文共分5个部分,结果总结为如下:1.沙葱提取物对小尾寒羊瘤胃细菌、古菌群落和ADG的影响及瘤胃微生物群落与ADG的关联性研究。试验选取月龄和体重相近的健康育肥期小尾寒羊4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10只。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沙葱提取物组(PAM),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水溶性提取物3.4 g/d/只;沙葱粉组(AM),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粉10g/d/只;沙葱滤渣组(RAM),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水溶性提取物滤渣10 g/d/只。试验结果表明,与CK组比较,AM组和RAM组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改变,并显着提高了肉羊的平均日增重(ADG,P=0.0171)。瘤胃微生物中的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与ADG呈显着正相关([p]=0.5021,P=0.0124),而糖杆菌门(Saccharibacteria)与ADG呈显着负相关([p]=-0.4762,P=0.0187);软壁菌纲(Mollicutes)与 ADG 呈显着正相关([p]=0.5021,P=0.0124),而 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与 ADG 呈显着负相关([p]=-0.5669,P=0.0039)。因此,瘤胃微生物群落整体结构的改变导致了肉羊ADG的显着提高。2.沙葱提取物对杜寒杂交羊细菌和真菌群落、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及瘤胃细菌和真菌与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关联性研究。试验选取月龄和体重相近的健康育肥期杜寒杂交羊60只,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15只。对照组(CT),饲喂基础日粮;沙葱粉组(AM),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粉10g/d/只;沙葱水溶性提取物组(AWE),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水提物3.4g/d/只;沙葱脂溶性提取物组(AFE),基础日粮中添加沙葱脂提物2.8 g/d/只。结果表明,与CT组比较,AWE和AFE组的瘤胃微生物群落Shannon指标显着降低,AM组的皮下脂肪SFA/PUFA比值显着高于CT组、AWE和AFE组(P=0.012);大网膜脂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着高于皮下脂肪(P<0.0001),而皮下脂肪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着高于大网膜脂(P<0.0001);皮下脂肪中的n6PUFA含量显着高于大网膜脂(P=0.0248)。与皮下脂肪和大网膜脂中C18:2n6c共同呈负相关的细菌属包括:RikenellaceaeRC9gutgroup 属和BacteroidalesS24-7group norank属;瘤胃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的属与SFA呈正相关。因此,虽然大网膜脂和皮下脂肪的脂肪酸组成不同,但与二者呈显着相关性的瘤胃细菌或真菌群落趋于一致。3.沙葱提取物对杜寒杂交羊瘤胃微生物群落、基因结构、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和MBCFA的影响。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结构、EggNOG在C级水平、CAZYs在B级水平上和KEGG在B级水平上,各组样品分别聚类到一起。日粮中添加沙葱提取物能有效降低杜寒杂交羊背最长肌种的SFA,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其MUFA和PUFA的百分含量;与CT组相比,其它三个处理组的SF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25),AM组和AWE组的MUFA显着增加(P=0.0448),AWE组和AFE组的PUFA显着增加(P=0.0326);日粮中添加沙葱提取物均能有效降低杜寒羊背最长肌中MBCFA的含量,表明,杜寒羊日粮中添加沙葱粉、沙葱水提物或脂提物整体上改变了其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基因整体结构,从而改善了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并有效降低了羊肉中MBCFA的含量。4.杜寒杂交羊瘤胃微生物种与肌肉脂肪酸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与肌肉脂肪酸组与相关的瘤胃微生物以呈负相关为主导,尤其是与MUFA相关的微生物在许多微生物门中分散关联,包括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SFA或PUFA呈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微生物比较少,且在不同的微生物纲中分散。与肌肉MBCFA呈负相关的微生物种主要包括在拟杆菌纲(Bacteroid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乳酸菌目(Lactobacillal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而与其呈正相关的微生物种主要包括在梭菌纲(Clostrid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子囊菌门(Ascomycot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另外,肌肉中MBCFA与其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关联性比脂肪酸组的关联性更加频繁。5.杜寒杂交羊瘤胃液微生物基因丰度与肌肉MBCFA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共有16种EggNOG基因至少与一种MBCFA呈负相关性,其中ENOG4111M92、COG0096、ENOG410XR97和COG3617基因与各MBCFA均呈显着负相关。GHs基因中主要有4种基因与羊肉MBCFA呈负相关:GH16、GH73、GH25和GH23;相反,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20和CBM2与之呈正相关。在KEGG的B级水平上9种代谢通路与肌肉MBCFA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沙葱提取物可调控肉羊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基因结构,并与其ADG和机体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存在关联性。肉羊日粮中添加沙葱及其提取物能够提高其日增重、改善背最长肌中脂肪酸组成、显着降低与羊肉膻味相关的MBCFA含量,这些表型的变化与瘤胃中的特定微生物之间呈现显着的相关性。

刘仰知[2](2019)在《饲粮能源构成和酵母培养物对绵羊消化代谢和肥育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酵母培养物(YC)作为一种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微生态制剂,一直被广泛地用作反刍动物营养调节剂。YC通过改善瘤胃微生物群落组成、调节瘤胃代谢、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最终达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数十年来的研究发现,YC的使用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饲粮成分是影响YC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代谢组学技术、多元变量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YC在不同饲粮能源构成条件下的补饲效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评价不同饲粮能源构成条件下补饲YC对绵羊瘤胃发酵、养分消化代谢和肥育性能的影响,揭示酵母培养物作用机制,为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饲粮能源构成和酵母培养物对绵羊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及代谢物组的影响本试验旨在评价在不同饲粮能源构成补饲YC对绵羊瘤胃发酵参数、微生物群落组成(BCC)及代谢物组的影响。选取6只装有瘤胃瘘管的雄性小尾寒羊(月龄:12±1;体重:30.5±2.13 kg)为试验对象,采用2×3析因试验设计,即2种饲粮能源构成和3个YC添加水平。根据NRC饲养标准构建等蛋白等代谢能饲粮,通过调整饲粮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含量比值(NSCFR)分为高淀粉(H,17.06)和高脂肪(L,5.60)饲粮。试验共有6个处理组:H饲粮不添加YC(Hc)、H饲粮补饲低水平YC(0.8 g/kg,Hl)、H饲粮补饲高水平YC(2.3 g/kg,Hh)、L饲粮不添加YC(Lc)、L饲粮补饲低水平YC(0.8 g/kg,Ll)和L饲粮补饲高水平YC(2.3 g/kg,Lh)。试验采用6×6拉丁方试验设计执行,共6期试验,每期17天(前15天为适应期,第16和17天为采样期)。所有试验动物单笼饲养,每天早8时和晚8时饲喂,自由饮水。瘤胃液样本在晨饲后0、2、4、6、8和12小时采集。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各指标在采食后2h变化最明显。补饲YC可显着增加乙酸、丁酸、总酸的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例(p<0.05),降低NH3-N浓度(p<0.05)。受饲粮能源构成影响,H组中NH3-N、丁酸、总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比例(A/P)显着高于L组(p<0.05),而pH值和乙酸浓度显着低于L组(p<0.05)。此外,除了A/P外,各项瘤胃发酵参数在采食后2小时均受到饲粮能源构成和YC之间互作效应的显着影响(p<0.05)。在H饲粮中补饲YC显着降低采食后2小时pH值,而补饲低剂量的YC有增加瘤胃pH值的趋势(p=0.067)。与对照组相比,补饲YC使H组中NH3-N浓度随着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L饲粮中补饲YC使NH3-N浓度在采食后各时段均显着低于Lc组(p<0.05)。在H饲粮中补饲YC使乙酸、丁酸及TVFA浓度的显着增加(p<0.05),而在L饲粮中差异不显着。瘤胃微生物群落组成受到饲粮能源构成和YC的显着影响,且受到其二者互作效应的显着影响(p<0.05)。在两种饲粮中补饲YC均可以增加Prevotella1的相对丰度,但在L组中增幅更大。在H组中补饲2.3 g/kg的YC可显着增加Ruminococcus2、RuminococcaceaeUCG-014、CandidatusSaccharimonas和[Ruminococcus]gauvreauii的相对丰度(p<0.05),在L组中差异不显着或作用相反。在L组中补饲0.8 g/kg的YC可显着增加Pseudobutyrivibrio、Saccharofermentans、RikenellaceaeRC9和Butyrivibrio2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H组中差异不显着或作用相反。代谢物组结果表明,补饲YC对两个饲料处理组的淀粉蔗糖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及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果糖甘露糖代谢均起到显着调节作用(p<0.05)。在高淀粉饲粮中补饲YC对类固醇代谢、脂肪消化吸收、脂肪酸延长、脂肪酸降解和脂肪酸代谢起到显着调节作用(p<0.05);而在高脂肪组中对蛋白质消化吸收、苯丙氨酸代谢及氨基糖核糖代谢有显着的影响(p<0.05)。试验二:饲粮能源构成和酵母培养物对绵羊养分消化代谢、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旨在评价不同能量饲粮补饲YC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取36只雄性小尾寒羊(87±2.5日龄,体重23.93±1.86kg)为试验对象,采用2×3析因试验设计。根据NRC生长育肥绵羊饲养标准,构建与试验一两组饲粮NSCFR比例相近的两组全混合颗粒饲粮,分别为高淀粉(H,11.37)和高脂肪饲粮(L,4.57)。试验共有6个处理组:H饲粮不添加YC(Hc)、H饲粮补饲低水平YC(0.8 g/kg,Hl)、H饲粮补饲高水平YC(2.3 g/kg,Hh)、L饲粮不添加YC(Lc)、L饲粮补饲低水平YC(0.8 g/kg,Ll)和L饲粮补饲高水平YC(2.3 g/kg,Lh)。试验包括15天预饲期和60天正式期,在第61天进行屠宰试验。在正式期,记录并计算每只绵羊的平均日增重(ADG)、干物质采食量(DMI)和饲料转化率(FCR)。第55至59天采用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所有试验动物均进行屠宰,记录并计算胴体重(DW)、屠宰率(DP)、背膘厚(BFT)、内脏脂肪重(VFW)、内脂率(VFR)及皮毛重(SWT),采集背最长肌样本进行概略养分及脂肪酸的测定。结果表明,在H饲粮中补饲2.3 g/kg YC可显着提高CP消化率和代谢率(p<0.05),且高剂量的YC有增加NDF消化率的趋势(p=0.12),显着降低BUN的含量(p<0.05),但对L组中上述四个指标无显着影响。与各自对照组相比,Hl、Hh和Lh组中TCHO含量显着降低(p<0.05),而GLU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L饲粮补饲高剂量YC可显着降低β羟丁酸(BHBA)含量,而在H饲粮中无显着影响(p<0.05)。在H饲粮中补饲高剂量YC使绵羊ADG和GR提高幅度最大(21 g/d,5.8%),而在L饲粮中补饲低剂量YC促进效果最明显(32 g/d,8.7%)。补饲高剂量YC使两个饲料处理组内脏脂肪重(VFW)和内脂率(VFR)均显着增加(p<0.05)。补饲两种剂量的YC均使H组背最长肌粗脂肪(EE)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着降低(p<0.05),补饲高剂量YC显着提高背最长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p<0.05);在L饲粮中补饲低剂量YC显着增加背最长肌EE含量(p<0.05),降低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p<0.05)。综合本研究的结果,饲粮能源构成和YC添加水平对瘤胃各项发酵参数、瘤胃微生物群落组成、营养物质的消化与代谢指标、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均有显着的影响。而且饲粮能源构成与YC添加在瘤胃功能与环境、养分消化代谢和肥育性能等方面的许多指标均存在显着的互作效应。在高淀粉饲粮中补饲高剂量YC可显着提高VFA产量、改善瘤胃微生物群落组成、调节机体代谢途径、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生长性能,提高背最长肌PUFA含量。然而这几个方面的测定指标在高脂肪饲粮中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在一些重要的指标上,最优的结果出现在添加低剂量YC组。这些研究结果证明,在绵羊肥育过程中YC的使用应该依据饲粮能源构成的情况而进行差异化、科学化添加。

宋毓民[3](2009)在《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的研究》文中认为疯草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一类有毒植物,常引起大量的家畜死亡,孕畜流产、早产、死胎以及胎儿发育不良,空怀率高,公畜不育等,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为此,人们通过挖除疯草、生物防除、化学灭除、添加解毒剂和轮牧等许多措施,以期降低疯草的危害,然而直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研究证明,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是疯草中的主要有毒成分。人们对SW的理化性质、中毒机理、药理活性和毒理学等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如何通过免疫的方法预防动物疯草中毒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对氯甲基苯甲酸作为SW半抗原和牛血清白蛋白(BSA)载体之间的间隔臂,化学合成了SW-BSA人工抗原,并进行了人工合成抗原中SW与BSA最佳结合比的筛选、免疫佐剂的选择以及对家兔和山羊的免疫学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根据液液萃取时不同物质的分散原理,优化了从疯草有毒植物中提取SW的生产工艺,使SW的提取率显着提高,从变异黄芪和甘肃棘豆的提取率分别达到50 mg/kg和64 mg/kg以上,为SW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首要条件。2.引入对氯甲基苯甲酸作为SW与BSA之间偶联的间隔臂,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先合成SW的季铵盐化合物,波普分析各步反应为目标化合物后,再用EDC法与BSA偶联得到SW-BSA人工抗原,紫外光谱检测偶联成功。3.紫外光谱法测定了4种SW-BSA人工合成抗原中SW与BSA的结合比分别为14.7、20.2、25.3和32.6。并对小鼠进行免疫试验,间接EILSA检测结果表明,4种偶联率的SW-BSA人工合成抗原对小鼠都产生了较高效价的抗体,其中以偶联比为20.2的免疫效价最高,由此说明SW-BSA人工合成抗原的最佳偶联率为20.2。4.以偶联比为20.2的SW-BSA为免疫原,分别制备弗氏佐剂疫苗、蜂胶佐剂疫苗和白油佐剂疫苗,并对家兔进行免疫试验,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表明弗氏佐剂疫苗和白油佐剂疫苗都产生了较高的免疫效价。由于弗氏佐剂疫苗的副作用大,一般仅用于试验研究,所以本试验选择白油佐剂疫苗作进一步的免疫学研究,以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同时,间接ELISA阻断试验和琼脂双向扩散试验表明,家兔体内产生了针对SW的特异性抗体。5.家兔血清加入丙酮,经过超声和离心净化处理,冷冻干燥后硅烷化试剂衍生化,建立了气相色谱分析家兔血清中SW的方法。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0 08 g/L~2.5 g/L,相关系数γ= 0.999 6,在0.001 g/L~1.0 g/L 4个水平上加标回收率为89.81%~96.23%,相对标准偏差为2.46%~4.35%。该方法适用于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6.SW-BSA白油佐剂疫苗免疫家兔2次,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抗体效价达到较高后进行甘肃棘豆(10 g/kg/d)攻毒试验,同时检测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攻毒组家兔的临床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出现时间延迟30 d,血清中SW浓度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1 d达到较高水平,血清中AST、ALP、LDH、BUN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1 d达到较高值,血清α-mannosidase的活性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8 d下降到较低值,家兔各个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主要是以细胞呈现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7.SW-BSA疫苗免疫山羊2次,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抗体效价达到较高后进行甘肃棘豆(10 g/kg/d)攻毒饲喂试验,同时检测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攻毒组山羊于攻毒后15 d~20 d出现典型的中毒症状,免疫攻毒组于50 d~55 d出现中毒症状,比攻毒对照组延缓30 d~40 d;攻毒后,攻毒对照组山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迅速改变,而免疫攻毒组表现渐进性变化,其中SW浓度、AST、ALP、LDH、BUN、α-mannosidase活性分别比攻毒对照组延缓27 d、24 d、27 d、30 d、24 d、30 d达到较高或较低点;中毒山羊组织器官出现以急性中毒性缺血缺氧和空泡变性为特点的病理变化,与家兔的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对家兔和山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够延缓疯草中毒时间30 d~40 d,为SW-BSA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周梦杰[4](2007)在《连苯三酚在山羊体内的毒物动力及其临床病理学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研究连苯三酚在山羊体内的毒物动力学及其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连苯三酚在山羊血清中浓度的方法,研究了其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家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气相色谱测定血清中连苯三酚方法的建立通过对固定液、衍生化试剂、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升温方法、气体流速的优化,确立了最佳气相色谱条件:固定液采用6%的丁二酸乙二醇聚酯;衍生化试剂为N,O-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柱温170℃维持3 min,20℃/min升温至190℃,维持3 min后降温7 min;进样口温度280℃,检测器温度280℃;氮气流速40 mL/min;氢气流速40 mL/min;空气流速400 mL/min。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连苯三酚,血清中内源性成分不干扰连苯三酚的分离测定,连苯三酚的保留时间为4.3 min左右,血药浓度在16μg/mL~200μg/mL内,与其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67),最低检测浓度10μg/mL。回收率80%~98.71%,日内精密度小于3.31%,日间精密度小于5.97%,符合体内药物测定要求。2.连苯三酚在山羊体内的动力学研究山羊口服100 mg/kg连苯三酚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清连苯三酚浓度。连苯三酚在山羊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有吸收因素的一室开放模型。消除半衰期t1/2为(2.4646±0.6472) h,吸收半衰期t1/2ka为(0.6237±0.0516)h。曲线下面积AUC为(973.7847±82.41)μg·mL-1·h。达峰时间(Tmax)为(1.7181±0.2379)h,达峰浓度Cmax为(173.5979±17.7271)μg·mL-1。连苯三酚在山羊体内为快速消除。3.连苯三酚对家兔的临床病理学研究给家兔每周以100 mg·kg-1、50 mg·kg-1、25 mg·kg-1的剂量灌服连苯三酚,连续4周。在每次给受试物后第7天自家兔心脏采血,分离取血清作为测定样本,试验结束后对其剖检,取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的相比,试验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升高,差异极显着或显着(P<0.01或P<0.05)。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肾小管肿胀,胞浆混浊,管腔狭窄。肝脏中央静脉扩张,充血,肝细胞肿胀变性。脾窦有轻微的淤血现象。心肌纤维和心肌细胞发生颗粒变性。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壁有巨噬细胞浸润。

孝敬芝[5](2004)在《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文中提出

张翔[6](2003)在《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的治疗》文中研究说明

孝敬芝[7](2004)在《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治疗》文中研究说明

李革滨[8](2013)在《羊独根草中毒的治疗及预防》文中认为2010年5月初,某村从山东新引进98只小尾寒羊,因食独根草中毒,虽经积极抢救,仍有21只死亡。2011年春有人从我县阁山乡新买回绵羊中毒23只,死亡11只,奶山羊中毒5只,死亡2只。2012年4月20日某羊主从兰西县购买波尔山羊和当地奶山羊71只,由于羊没专人看管,到该圈边河边空地处吃了独根草,28只羊中毒,经过抢救,仍死亡9只。可见独根草对羊只危害之大。

张倩,高志清,刘晶芝,赵宝华[9](2007)在《我国家畜猝死症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家畜猝死症又称暴死症或急性死亡综合症,它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普遍认为魏氏梭菌感染或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外对魏氏梭菌外毒素的结构和生物活性研究比较透彻,对魏氏梭菌外毒素的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预防方面;国内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从基因水平上研究了魏氏梭菌主要致死性毒素保护性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综述了我国家畜猝死症的研究进展。

王海荣[10](2006)在《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α毒素基因序列,参照公开发表物设计了一对引物,扩增出1条325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建立了魏氏梭菌α毒素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扩增,结果表明:仅魏氏梭菌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最低能检测到模板浓度为100CFU/ml,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魏氏梭菌的一种快速、简便的鉴定方法,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利用此方法对攻毒老鼠、病兔组织提取的DNA进行α毒素基因检测,以肝脏的检出率最高,脾、肾、心、肺、肠次之。根据GeriBank上发表魏氏梭菌的α、β、ε、ι四种主要毒素基因的序列及公开发表物设计四对特异性引物,该引物对标准菌株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完全和报道的序列一致,建立了检验魏氏梭菌血清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方法。另外对标准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肠球菌在相同的反应体系中进行扩增,没有扩增出特异性产物,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Multi-PCR最低能检测到5.0×105CFU/ml,由此可见,本文所建立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可以用于临床的检测。纯化上述α毒素PCR产物,用地高辛标记,制备出地高辛标记α毒素基因探针。该探针与五个血清型的魏氏梭菌均能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的核酸杂交均为阴性。对魏氏梭菌最低能检测到5×103个,利用此方法对攻毒老鼠、病兔组织提取的DNA进行检测,以肠、肝脏、脾、肾的检出率较高。从山东泰安、德州、临沂、青岛、蒙阴、济南等地畜舍粪便、发病动物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31株魏氏梭菌,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CR)对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到的魏氏梭菌均为A型。从山东省泰安、莱芜的狐狸舍、猪舍、兔舍空气中分离魏氏梭菌,从空气中分离到43株,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对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的鉴定,结果发现:分离到的魏氏梭菌均为A型。对山东省泰安等地的5起兔的腹泻疫情进行临床诊断,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培养,可疑菌经多重PCR鉴定为A型魏氏梭菌。根据疫情报爆发时出现的临床

二、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沙葱提取物对肉羊瘤胃微生物群落和机体脂肪酸组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基金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植物提取物对胃肠道或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2 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日增重及其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2.1 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日增重的影响
        1.2.2 植物提取物对反刍动物机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 瘤胃微生物群落与反刍动物的关联性
        1.3.1 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和瘤胃微生物群落与宿主关联性
        1.3.2 瘤胃微生物群落的高通量测序与宿主关联的再认识
        1.3.3 瘤胃微生物群落与动物日增重关联性研究
        1.3.4 瘤胃微生物群落与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关联性
    1.4 羊肉中链支链脂肪酸方面的研究
    1.5日粮添加沙葱提取物对肉羊日增重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沙葱提取物对小尾寒羊瘤胃微生物群落和日增重的影响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沙葱提取物对杜寒杂交羊瘤胃细菌和真菌群落和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沙葱提取物对杜寒杂交羊瘤胃微生物基因结构和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2.4 杜寒杂交羊瘤胃微生物与背最长肌脂肪酸组和中链支链脂肪酸关联性研究
        2.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4.2 试验结果
        2.4.3 讨论
        2.4.4 小结
    2.5 杜寒杂交羊瘤胃液微生物基因与背最长肌中链支链脂肪酸关联性研究
        2.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2 试验结果
        2.5.3 讨论
        2.5.4 小结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总体讨论
    3.2 总体结论
    3.3 创新点
    3.4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饲粮能源构成和酵母培养物对绵羊消化代谢和肥育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酵母培养物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1 动物保健与营养代谢调节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历程
        1.2 酵母培养物(YC)研究进展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思路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饲粮能源构成和酵母培养物对绵羊瘤胃发酵、瘤胃微生物及代谢物组的影响.
        1.1 引言
        1.2 材料及方法
        1.3 结果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饲粮能源构成和酵母培养物对绵羊养分消化代谢、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3.1 主要结论
        3.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疯草研究进展
        1.1 疯草的种类和分布
        1.2 疯草的危害
        1.2.1 引起家畜中毒死亡
        1.2.2 影响家畜繁殖和畜种改良
        1.2.3 疯草对草地生态的影响
        1.3 疯草主要有毒物成分研究
        1.3.1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1.3.2 含硒化合物
        1.3.3 疯草毒素
        1.4 疯草的防除及利用
        1.4.1 疯草的防除
        1.4.1.1 人工挖除
        1.4.1.2 化学防除
        1.4.1.3 生物防治
        1.4.2 疯草的利用
        1.4.2.1 疯草的营养价值
        1.4.2.2 脱毒利用
        1.4.2.3 添加解毒药物
        1.4.2.4 间歇饲喂
        1.4.2.5 合理轮牧
        1.4.2.6 药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苦马豆素的研究
        2.1 苦马豆素理化特性
        2.2 苦马豆素的定性定量分析
        2.2.1 TLC 分析
        2.2.2 GC 分析
        2.3 苦马豆素的来源
        2.3.1 植物中提取SW
        2.3.2 豆类丝核菌中提取SW
        2.3.3 人工合成苦马豆素
        2.3.4 内生真菌中提取SW
        2.4 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2.5 苦马豆素的吸收与代谢
        2.6 苦马豆素的毒性研究
        2.6.1 动物中毒症状
        2.6.2 中毒剂量研究
        2.6.3 对孕畜毒性
        2.6.4 病理组织学研究
        2.6.5 苦马豆素的中毒机理
        2.7 苦马豆素的药理作用
        2.7.1 抗肿瘤作用
        2.7.2 免疫作用
        2.8 苦马豆素人工疫苗的研究
        2.8.1 苦马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
        2.8.2 苦马豆素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研究
        2.9 小结
    第三章 植物毒素的免疫原性研究
        3.1 植物毒素免疫
        3.2 免疫动物机体对毒素的效应
        3.3 植物毒素人工抗原的免疫学研究
        3.3.1 常用载体
        3.3.2 人工抗原的合成
        3.3.2.1 人工抗原的合成设计
        3.3.2.2 人工抗原的合成方法
        3.3.2.3 合成人工抗原的鉴定
        3.4 植物毒素免疫应用
        3.4.1 植物蛋白毒素免疫的应用
        3.4.2 植物非蛋白毒素免疫的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疫苗和免疫佐剂的研究
        4.1 传统疫苗
        4.2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4.3 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
        4.4 基因缺失疫苗
        4.5 合成肽疫苗
        4.6 抗独特型疫苗
        4.7 佐剂概述
        4.8 免疫佐剂作用机理
        4.9 常用佐剂
        4.9.1 不溶性铝盐类胶体佐剂
        4.9.2 油水乳剂佐剂
        4.9.3 蜂胶佐剂
        4.9.4 微生物成分及其产物佐剂
        4.9.4.1 卡介苗
        4.9.4.2 短小棒状杆菌
        4.9.4.3 细菌脂多糖
        4.9.5 脂质体与微型胶囊佐剂
        4.9.5.1 脂质体(Liposomes)佐剂
        4.9.5.2 微形胶囊佐剂
        4.10 小结
试验研究
    第五章 苦马豆素的制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疯草样品
        5.1.1.2 主要试剂
        5.1.1.3 主要仪器
        5.1.2 方法
        5.1.2.1 变异黄芪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5.1.2.2 甘肃棘豆中苦马豆素的提取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SW-BSA 人工抗原的合成和偶联率的测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材料
        6.1.2 主要仪器
        6.1.3 方法
        6.1.3.1 不同偶联率的SW-BSA 的合成
        6.1.3.2 化合物Ⅰ的合成
        6.1.3.3 化合物Ⅱ的合成
        6.1.3.4 化合物Ⅲ的合成
        6.1.3.5 化合物Ⅳ的合成
        6.1.3.6 抗原偶联率的测定
        6.1.3.7 化合物的鉴定
        6.2 结果
        6.2.1 SW-BSA 的合成
        6.2.2 SW-BSA 偶联率的测定
        6.3 讨论
        6.3.1 SW-BSA 的合成
        6.3.2 合成抗原中“间隔臂”对免疫原性的影响
        6.3.3 偶联率的测定
        6.4 小结
    第七章 SW-BSA 人工抗原最佳偶联率的筛选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1.1 主要试剂
        7.1.1.2 主要仪器
        7.1.1.3 试验动物
        7.1.1.4 人工抗原
        7.1.2 方法
        7.1.2.1 佐剂制备
        7.1.2.2 疫苗的制备
        7.1.2.3 小鼠免疫血清的制备
        7.1.2.4 间接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
        7.1.2.5 酶标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7.1.2.6 封闭剂工作浓度的确定
        7.1.2.7 数据统计方法
        7.2 结果
        7.2.1 酶标抗体最适工作浓度的确定
        7.2.2 封闭剂工作浓度的确定
        7.2.3 间接ELISA 检测小鼠血清效价
        7.3 讨论
        7.3.1 半抗原与载体偶联率对小鼠免疫原性的影响
        7.3.2 SW-BSA 对小鼠的免疫评价
        7.4 小结
    第八章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免疫佐剂的筛选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1.1 主要试剂
        8.1.1.2 主要仪器
        8.1.1.3 试验动物
        8.1.1.4 人工抗原
        8.1.2 方法
        8.1.2.1 弗氏佐剂疫苗的制备
        8.1.2.2 蜂胶佐剂疫苗的制备
        8.1.2.3 白油佐剂疫苗的制备
        8.1.2.4 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
        8.1.2.5 间接ELISA 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
        8.1.2.6 间接ELISA 阻断试验
        8.1.2.7 琼脂双向扩散试验
        8.1.2.8 疫苗的安全性试验
        8.1.2.8.1 热稳定性试验
        8.1.2.8.2 离心加速试验
        8.1.2.8.3 小鼠毒性试验
        8.1.2.9 数据统计方法
        8.2 结果
        8.2.1 家兔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8.2.2 间接ELISA 阻断试验
        8.2.3 琼脂双向扩散试验
        8.2.4 热稳定性试验
        8.2.5 离心加速试验
        8.2.6 小鼠毒性试验
        8.3 讨论
        8.3.1 疫苗佐剂的选择
        8.3.2 疫苗的特异性
        8.4 小结
    第九章 家兔血清中SW 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
        9.1 材料与方法
        9.1.1 材料
        9.1.1.1 主要材料与仪器
        9.1.1.2 试验动物
        9.1.2 方法
        9.1.2.1 家兔血清的制备
        9.1.2.2 家兔血清的处理
        9.1.2.3 冻干物的衍生化反应
        9.1.2.4 SW 标准样品的处理
        9.1.2.5 气相色谱条件
        9.2 结果
        9.2.1 样品的净化处理
        9.2.2 线性关系和SW 检出限
        9.2.3 家兔空白血清样品中SW 回收率和精密度
        9.2.4 饲喂甘肃棘豆家兔血清样品SW 的测定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对家兔的免疫评价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材料
        101.1.1 试验动物
        10.1.1.2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
        10.1.1.3 甘肃棘豆地上部分
        10.1.1.4 主要试剂
        10.1.1.5 主要仪器
        10.1.2 方法
        10.1.2.1 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
        10.1.2.2 甘肃棘豆饲喂试验
        10.1.2.3 间接ELISA 法测定血清抗体效价
        10.1.2.4 血清中SW 浓度的测定
        10.1.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0.1.2.6 血清-α-甘露糖苷酶含量的测定
        10.1.2.7 病理组织学检查
        10.1.2.8 数据统计方法
        10.2 结果
        10.2.1 家兔临床症状
        10.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0.2.3 血清中SW 含量的测定
        10.2.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0.2.5 血清 α-甘露糖苷酶含量
        10.2.5.1 对硝基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10.2.5.2 家兔血清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10.2.6 病理组织学变化
        10.3 讨论
        10.3.1 饲喂家兔甘肃棘豆后的临床表现
        10.3.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0.3.3 血清中SW 含量的测定
        10.3.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0.3.5 病理组织学变化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对山羊的免疫评价
        11.1 材料与方法
        11.1.1 材料
        11.1.1.1 试验动物
        11.1.1.2 SW-BSA 人工抗原疫苗
        11.1.1.3 甘肃棘豆地上部分
        11.1.1.4 主要试剂
        11.1.1.5 主要仪器
        11.1.2 方法
        11.1.2.1 免疫程序
        11.1.2.2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11.1.2.3 甘肃棘豆饲喂试验
        11.1.2.4 血液中SW 浓度的测定
        11.1.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1.1.2.6 血清α-甘露糖苷酶含量的测定
        11.1.2.7 病理组织学检查
        11.1.2.8 数据统计方法
        11.2 结果
        11.2.1 临床症状
        11.2.2 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2.2.1 攻毒前山羊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2.2.2 攻毒后免疫攻毒组山羊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2.3 血清中SW 浓度的测定
        11.2.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1.2.5 病理组织学检查
        11.3 讨论
        11.3.1 临床症状
        11.3.2 山羊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11.3.3 血清中SW 浓度的测定
        11.3.4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11.4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I 化合物质谱图
附录II 试剂的配制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4)连苯三酚在山羊体内的毒物动力及其临床病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栎属植物中毒的研究进展
        1.1 栎属植物中毒的流行病学
        1.2 有毒成分的研究
        1.3 中毒机理
        1.4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5 诊断标准
        1.6 防治措施
        1.7 栎属植物的利用
    2 连苯三酚的应用研究
        2.1 重量分析
        2.2 提取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
        2.3 酶活性的测定
        2.4 尿蛋白的测定
        2.5 其他
    3 连苯三酚测定方法研究
        3.1 分光光度法
        3.2 电分析化学法
        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3.4 气相色谱法
    4 研究试验的创新点
第二章 血清中连苯三酚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衍生化处理结果
        2.2 气相色谱条件的建立
        2.3 方法的特异性
        2.4 标准工作曲线的制备和最低检测浓度的测定
        2.5 方法回收率的测定
        2.6 精密度的测定
    3 讨论
        3.1 血清中连苯三酚的分离
        3.2 衍生剂的选择
        3.3 色谱条件的建立
        3.4 方法认证
    4 小结
第三章 连苯三酚毒物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连苯三酚色谱图
        2.2 动物试验测定结果
        2.3 平均药时曲线
        2.4 毒物动力学方程确定
        2.5 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3.1 消除半衰期
        3.2 药时曲线下面积
        3.3 达峰时间和浓度
    4 小结
第四章 家兔连苯三酚中毒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肝功能测定
        2.2 肾功能测定
        2.3 病理变化
    3 讨论
        3.1 肝功能测定
        3.2 肾功能测定
        3.3 病理学改变
    4 小结
附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2 临床症状
3 剖检变化
4 治疗

(6)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病例
2 剖检变化
3 诊断
4 治疗
5 体会

(8)羊独根草中毒的治疗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毒物
2 中毒机理
3 中毒症状
4 救治与护理
5 小结

(9)我国家畜猝死症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特点
2 流行病学
    2.1 发病时间
    2.2 发病年龄与性别
    2.3 发病地域与传播特点
    2.4 主要临床症状
3 发病机理
    3.1 致病因素
    3.2 发病机理
    3.3 病程
    3.4 病理学变化
4 诊断
    4.1 鲜血压片镜检
    4.2 姬姆萨染色
    4.3 细菌培养
    4.4 Dot!ELISA诊断
5 防治措施
    5.1 科学饲喂
    5.2 加强管理
    5.3 免疫防治
    5.4 服用“促菌生”预防
    5.5 药物治疗
    5.6 疫苗免疫
6 讨论

(10)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魏氏梭菌简介
    2 我国魏氏梭菌病的流行及危害
    3 病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4 魏氏梭菌毒力因子
    5 α毒素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魏氏梭菌 PCR 诊断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多重 PCR 检测魏氏梭菌的基因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地高平标记探针检测魏氏梭菌的研究与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家畜粪便、肠内容物中魏氏梭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基因型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动物舍空气中魏氏梭菌的分离及基因型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不同方法对牛舍气载魏氏梭菌型别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八章 腹泻兔魏氏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诊断研究
    1. 发病情况
    2. 实验室诊断
    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不同来源的魏氏梭菌的分离株药敏实验和致病性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第十章 不同来源的魏氏梭菌α毒素全基因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十一章 魏氏梭菌α毒素基因的表达性克隆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沙葱提取物对肉羊瘤胃微生物群落和机体脂肪酸组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杜红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饲粮能源构成和酵母培养物对绵羊消化代谢和肥育性能的影响[D]. 刘仰知.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SW-BSA人工合成抗原疫苗的研究[D]. 宋毓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4]连苯三酚在山羊体内的毒物动力及其临床病理学研究[D]. 周梦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5]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J]. 孝敬芝. 中国兽医杂志, 2004(06)
  • [6]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的治疗[J]. 张翔. 当代畜牧, 2003(02)
  • [7]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治疗[J]. 孝敬芝. 河北农业科技, 2004(01)
  • [8]羊独根草中毒的治疗及预防[J]. 李革滨. 养殖技术顾问, 2013(07)
  • [9]我国家畜猝死症的研究进展[J]. 张倩,高志清,刘晶芝,赵宝华.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1)
  • [10]山东省畜禽魏氏梭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海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小尾寒羊氟乙酰胺中毒的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