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震前兆及短期预报

云南地震前兆及短期预报

一、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段博儒[1](2021)在《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源线模式”主要是根据与震源有关的两条长距离特征线的交汇预测强震发生地点的方法,第一个特征线为与区域主压应力夹45°角的最大剪切应力线中前兆信息分布最多的一条线,第二个特征线为区域内历史上发生地震-地震迁移或前兆-地震迁移组成的线,该方法提出之时对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进行了回顾性预测分析。本文以研究较少的地震-地震的关系为出发点,利用地震迁移现象或是地震活动关联现象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进行了补充研究。本文针对二十世纪以来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和南北地震带间地震迁移现象或地震活动关联现象进行了研究,以阿尔金断裂带西端MS≥6.0的地震的发震时间为基准,以不同的时间间隔研究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震后南北地震带MS≥5.0的地震活动情况,研究表明南北地震带的中强震与阿尔金断裂带西端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关联现象。南北地震带发生的3次特大地震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西端相应的地震之后,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震后在南北地震带会有37.5%的概率发生7.0-7.9级地震,有23.6%的概率发生6.0-6.9级地震,有28.6%的概率发生5.0-5.9级地震。并使用图像信息学算法对两地区地震活动的关联现象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只对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和汶川8.0级地震具有较好的预测结果。利用地震存在的迁移现象或地震活动的关联现象,结合震前异常信息的分布,对自2000年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关联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南北地震带不同地区异常点的分布与震中位置关系不同,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大多数异常点集中分布在震中一侧;中段异常点分布在发震断层的两侧,震中易形成较大的异常空白区域;南段异常点分布范围较广。在“源线模式”的基础上补充了使用地震活动关联现象预测地震的方法,即在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区MS≥6.0的地震震后,绘制南北地震带异常空间分布图,若某地区异常点分布较多且存在异常空白区域,则可确定该地区为孕震体,预测该地区在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区MS≥6.0的地震震后一年时间内至少有一次MS≥6.0的地震发生。

刘桂萍[2](2020)在《我国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1920年12月16日我国宁夏海原发生8.5级特大地震,给震区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此后一百年间,我国地震科学已经取得长足进展,地震预测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也取得大量成果。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测发展初始阶段的历程,对最近10年的进展进行了总结,讨论了地震预测的难点和疑问,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郭安宁[3](2019)在《纪念《西北地震学报》创刊4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倏然间,已过40载,人之寿,40既为中年之未。从1979年到2019年,40沧桑毫不为过,我华夏大地,在40余载之中变化之大,无论科学思想,理念与现实生活,观史罕见。40载,生之者老也,其历者所余者也进垂暮之岁,写此不免有悲凉之感。但更有使人催发图强之念也。

张炜[4](2018)在《缅怀梅世蓉先生,深入开展单学科地震预测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研究与回顾》文中指出单学科深入研究、多路探索、综合研究与预测是梅先生探索地震预报的重要科学思路。在缅怀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仅以水文地球化学为例谈她对单学科的理解与重视,并以自身经历与感受对该学科的发展加以回顾和展望。1《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一书的序言1988年我们完成了《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一书的编着,请梅先生写了序[1]。从1988年4月1日她写的序言中可

赵永红,肖彦君,田罡,张琼,刘巍,王剑男[5](2018)在《地震预测方法Ⅵ:气体地球化学方法》文中提出地球化学地震预测方法是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研究地球化学组分在地震前的异常变化,得到其变化规律,推导其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从而进行地震预测.气体地球化学预测则是通过震前气体异常给出预报意见.因为地球的脱气作用一直存在,震前震源区岩层岩石力学性质会发生很大改变,导致大量流体涌出,渗透性较好的活动断层为深部流体提供了通道,使它们能更容易地到达地表,造成地表断层带土壤气体(简称断层气)组分异常,为地震预测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介绍断层气气体异常、温泉气气体异常、遥感气体异常几部分.常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组分主要有土壤氡、H2、CO、CO2等,这些气体测值在震前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多数为突跳式升高、降低,异常幅度变大,异常持续时间增加等等.我们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特征,并且从地震三要素出发,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气体化学地震预测方法进行评价.由于气体的活动性较好,因而容易将地下孕震信息带到地表,气体化学异常的映震性较高,所以该方法极少虚报,但存在漏报的可能性,仍然需要与其他地震预测方法相结合从而增加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不能单独完成地震预测.

蔡润,武震,谭大诚,云欢,郭鹏[6](2018)在《地震前的电磁异常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地震电磁异常成因、地震电磁监测两个方面来概括近年来在地震电磁学科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分析总结,认为确立震前电磁异常与地震区域与震级的关系是做好预报地震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快完善地震电磁立体监测体系,发展与重力、红外、遥感等卫星多手段分区域协同研究是未来地震电磁学科的发展方向,多学科的融合和相互验证是实现地震准确预报的必经之路。

付虹,倪喆[7](2017)在《从云南地震预报实践探讨地震中短期预测的新途径》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回顾云南多年地震预测实践,认为目前定点前兆观测到的异常基本上都是地球物理场上的信息,前兆异常幅度增大、数量增多可以用于判定地震的发震时间,但难于得到前兆异常与地震在空间上的关联性,因此,基本上不能用于地点预测;云南80%的6级地震前,震中附近有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地震活动判定地点优于定点前兆观测异常;近年来流动地磁观测异常判定地点较好,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震源区震前1年尺度的流动地磁测量异常区域,较地震活动增强区域预测时间短、区域小;笔者认为,针对震前的流动地磁测量观测到的物性变化,如果能在中小地震活动显着增强区域,架设密集台阵,捕捉物性变化的动态过程,对于地震的成因机理可能会得到最客观的认识,从而使地震中短期预测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

张肇诚,张炜[8](2016)在《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文中研究指明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总结其进展,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展望未来,这是最好的纪念.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震前是否有前兆,是否可以观测到,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且前兆很复杂,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此外,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姚宝树,黄相宁[9](2016)在《信号震和主震前兆异常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信号震和主震的迁移规律与活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信号震和主震的前兆异常曲线形态有某些相似的特征;信号震和主震迁移走向与震源机制解的节面走向大体一致。地震迁移活动的走向指向未来地震的震中。这揭示了地震活动性迁移规律性、信号震和主震前兆异常相似性的内在相关性,对地震预报有深远意义。

李琼,付虹,钱晓东[10](2016)在《云南盈江MS6.1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文中认为通过对2014年5月30日盈江MS6.1地震前距离震中450 km范围内所有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取震前异常,总结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前兆异常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中、短期阶段,震前1年左右异常数量开始增加;短临阶段,震前12月异常数量增加、速率加大,同时有部分前兆趋势异常出现转折结束。前兆异常在空间上比较分散,但距离震中200 km范围内的异常数量比例比震中距200450 km范围内的大。水温、流量、水氡、气汞测项的映震效果最好。

二、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1)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提出背景
        1.1.1 地震预测研究背景
        1.1.2 地震预测的意义
        1.1.3 “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2 论文的内容
第二章 方法介绍
    2.1 “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
        2.1.1 方法具体内容
        2.1.2 方法的应用
    2.2 PI算法
        2.2.1 方法实现过程
        2.2.2 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 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地震关联现象分析
    3.1 青藏高原地区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特征
        3.1.1 青藏高原地区构造背景
        3.1.2 资料选取和地震活动情况
    3.2 阿尔金断裂带西端地震与南北地震带关联地震分析
        3.2.1 震级范围在7.0-7.9 时的关联地震
        3.2.2 震级范围在6.0-6.9 时的关联地震
        3.2.3 关联地震分析总结
第四章 PI算法对两地区关联地震的检验
    4.1 计算参数选取
    4.2 计算结果分析
        4.2.1 2008 年于田 7.3 地震与汶川 8.0 级地震
        4.2.2 2015 年皮山6.5 级地震与2016 年门源6.4 级地震
        4.2.3 其他地震
    4.3 总结和分析
第五章 关联现象解释和震例分析
    5.1 关联现象解释
    5.2 震例分析
        5.2.1 2007 年云南宁洱6.4 级地震
        5.2.2 2008 年四川汶川8.0 级地震
        5.2.3 2013 年四川芦山7.0 级地震
        5.2.4 2013 年甘肃岷县6.7 级地震
        5.2.5 2014 年云南鲁甸6.6 级地震
        5.2.6 2016 年青海门源6.4 级地震
        5.2.7 2017 年四川九寨沟7.0 级地震
    5.3 震例分析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我国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回顾
近10年地震预测技术进展
    (一)继续坚持长中短临预报思路,完善各种预测的工作体制
    (二)加强了地球物理场变化观测,开展了新观测技术实验
    (三)实行了前兆异常规范性评价,创新改进了预测技术和方法
    (四)中长期强震预测效果有改进,短临预测尚无进展
地震预测展望
    (一)地震预测难点和疑问讨论
        1. 地震预测难在哪里
        2. 地震预测进程及前景疑问分析
    (二)地震预测未来发展途径探讨

(4)缅怀梅世蓉先生,深入开展单学科地震预测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研究与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原理与方法》一书的序言
2 回顾水化地震前兆的观测与研究
    2.1 利用地下水化学方法探索地震前兆的早期调研与实践-初期探索阶段
    2.2 第1代地震水文地球化学台网的建立与观测资料的积累-顺利发展时期
    2.3 唐山地震监测预报过程回顾与反思-再思考与再认识阶段
    2.4 唐山地震后的深入总结和重要课题的攻关研究阶段
        2.4.1 强震震例总结与强震前兆特征的研究
        2.4.2 地震观测过程中干扰因素的研究
        2.4.3 地震预报方法的全面清理攻关研究
        2.4.4 全国水化地震观测台网的重新调整与改造-第2代水化地震观测台网的优化建设
        2.4.5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
        2.4.6 水化地震预报新项目探索
        2.4.6. 1 选择与深大断裂有关、与现代构造运动有关、反映深部信息的组分进行实验研究
        2.4.6. 2 选择对温度、压力变化灵敏的气体组分进行实验观测
        2.4.7 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理论的深入攻关研究
    2.5 深入开展水化地震前兆的理论研究-水化地震前兆机理的探索
        2.5.1 大型人工爆破试验
        2.5.2 水压致裂试验
        2.5.3 室内模拟试验
    2.6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2.6.1 与苏联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
        2.6.2 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
        2.6.3 与日本的合作
        2.6.4 其他国家
3 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水文地球化学单学科地震前兆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
    3.2 加强用于短临预报的水化新项目的观测与研究
    3.3 强化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和台网建设与管理
    3.4 水化观测仪器的改进与研制

(5)地震预测方法Ⅵ:气体地球化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气体地化异常研究进展
2 气体地化异常实验结果
3 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的物理力学机理
4 几种气体地球化学异常的实例
    4.1 断层气地球化学异常、预测实例与映震效能
    4.2 温泉气地球化学异常、地震实例与映震效能
    4.3 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地震实例与映震效能
5 结论与讨论

(6)地震前的电磁异常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电磁异常的成因
2 研究现状
    2.1 地面电磁监测及进展
    2.2 电磁卫星的监测及进展
    2.3 地面台站同电磁卫星的结合
    2.4 多学科融合的预警系统
3 地震电磁学的研究展望
    3.1 对电磁辐射机理的探讨
    3.2 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的建立
    3.3 提出解决异常信息识别的方法
    3.4 建立危险度计算公式和长期观测
4 结语

(7)从云南地震预报实践探讨地震中短期预测的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定点前兆观测在云南地震预报实践中的应用
2 流动地磁观测异常与地震相关带来的启示
    2.1 流动地磁对鲁甸6.5级地震的预测
    2.2 从流动地磁对鲁甸6.5级地震预测得到的启示
3 结论和讨论

(8)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地震预报科学实践
2科学与实践问题的讨论
    2.1地震前兆及其复杂性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2.1.1地震前兆的含义
        2.1.2代表性大地震事件回顾
        2.1.3地震前兆的复杂性
    2.2地震前兆的物理基础
    2.3关于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
    2.4地震观测的重要性———重要经验与教训之一
3结论与建议

(10)云南盈江MS6.1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前兆观测资料选取和异常分析
    1.1 资料选取
    1.2 异常分析结果
2 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2.1 时间变化特征
    2.2 空间演化特征
    2.3 不同测项映震特征
3 结论和讨论

四、云南地震前兆与短临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源线模式”地震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D]. 段博儒.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21(08)
  • [2]我国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J]. 刘桂萍. 城市与减灾, 2020(06)
  • [3]纪念《西北地震学报》创刊40周年[J].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 2019(06)
  • [4]缅怀梅世蓉先生,深入开展单学科地震预测研究——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研究与回顾[J]. 张炜.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4)
  • [5]地震预测方法Ⅵ:气体地球化学方法[J]. 赵永红,肖彦君,田罡,张琼,刘巍,王剑男.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02)
  • [6]地震前的电磁异常综述[J]. 蔡润,武震,谭大诚,云欢,郭鹏. 华南地震, 2018(01)
  • [7]从云南地震预报实践探讨地震中短期预测的新途径[J]. 付虹,倪喆. 国际地震动态, 2017(06)
  • [8]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J]. 张肇诚,张炜. 地震学报, 2016(04)
  • [9]信号震和主震前兆异常探索[J]. 姚宝树,黄相宁.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2016(01)
  • [10]云南盈江MS6.1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J]. 李琼,付虹,钱晓东. 地震研究, 2016(02)

标签:;  ;  ;  ;  ;  

云南地震前兆及短期预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