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家园-北京望京西园4区(A5)

世纪家园-北京望京西园4区(A5)

一、世纪家园——北京望京西园四区(A5)(论文文献综述)

王垚[1](2020)在《基于生活圈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配套设施的配置指标作为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以提升设施的配置效率与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代表着国家首都形象,但随着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兴起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实施,核心区配套设施的配置指标还未及时更新。因此,本文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为研究范围,针对核心区的配套设施现状与居民需求,引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对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进行探索。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核心区配套设施配置现状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研究。文章对核心区现行设施配置指标规定设施项目的配置数量、空间覆盖率、分布密集度、居民满意度进行现状分析,发现配套设施的配置存在数量缺口、覆盖率不足、同项设施配置集中、居民满意度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现行指标的设施配置体系难以满足居民目前的生活需求,二是现行指标缺乏设施规划建设管控的指导内容,核心区配套设施配置指标亟需优化。基于生活圈的核心区配套设施配置指标的体系构建研究。首先,文章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引入核心区设施配置体系中,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15分钟生活圈的体系构成,并对核心区的生活圈进行划定。其次,文章通过对比现行国家及地方设施配置指标的设施项目和调研居民配套设施的使用需求,提出配套设施的配置项目和配置模式优化结果,形成核心区生活圈配套设施的配置体系。核心区生活圈配套设施配置指标的规划建设管控机制。文章使用步行指数评价方法,将核心区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应用于配套设施配置现状的评价中。依据各层次生活圈和各项设施的评价结果,文章提出核心区设施配置的完善方案。但由于核心区的资源有限,设施的优化还需从设施规划建设管控层面,加强设施的集约化配置,如联合建设、用地兼容、使用共享等。因此,文章最后从设施的规模控制、规划编制、管控机制三方面对核心区生活圈配套设施配置指标进行完善,使优化后的指标更具指导性。

李膨利[2](2019)在《城市下垫面变化及其对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热岛效应愈演愈烈。“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质量,同时还对城市气候、能源资源消耗、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不可忽视的影响。下垫面性质变化是城市热岛的重要驱动机制,研究城市下垫面时空变化及其对城市热岛的驱动机制,对缓解城市热环境、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提高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本研究基于RS与GIS技术,利用2002年至2017年北京市朝阳区Landsat ETM+和OLI卫星影像,基于大气校正法研究15年间地表温度变化;对所得地表温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获取城市热岛分布情况,利用城市热岛比例指数对朝阳区热环境变化进行定量描述。同时对朝阳区15年间下垫面变化展开研究:采用谷歌全色卫星影像基于DeepLabv3+网络对下垫面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NDVI指数及NDBI指数是重要的城市下垫面参数和城市景观因子。之后在SPSS中进行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的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地表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研究朝阳区公园绿地布局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并定量分析不同尺度公园绿地的降温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2002-2017年间朝阳区地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加剧。城市热岛中心由早年点、线、面的分布结构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的复杂嵌套结构分布;2002年城市热岛比例指数0.0165;2017年达0.1156,15年间上升幅度超6倍。(2)2002-2017年间朝阳区下垫面覆盖类型变化主要为不透水面与植被、水域的相互转化过程;15年间不透水面面积共减少71.02km2,降幅20.98%;水域面积共减少2.53km2,降幅24.12%;植被面积共增加73.54km2,增幅56.57%。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平均值增长约1.7倍;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平均值增长9.63%。(3)朝阳区地表温度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增加而降低,随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的增加而升高;NDBI指数每增长0.1,地表温度将升高0.8-2.4℃;NDVI指数每增长0.1,地表温度将降低0.4-0.8℃。(4)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公园绿地的降温作用与其面积关系可拟合为对数函数,但降温距离并不随面积增长而无限增加:综合公园的降温距离为以绿地边界为起始的垂直650m范围内,社区公园的降温距离为以绿地边界为起始的垂直350m范围内。从生态效益及降温效率出发,建议综合公园面积应不超过19公顷、社区公园不超过10公顷为宜。本研究对北京市朝阳区城市热环境及热岛演变、下垫面时空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定量分析了植被、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揭示了下垫面变化对城市热岛的驱动机制。最后以城市公园绿地为例,展开绿地格局对城市热岛影响的研究;并对不同尺度城市公园绿地的降温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所得结果对朝阳区城市规划、绿地建设、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鑫鑫[3](2019)在《A公司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冷链物流的不断完善,生鲜电商也在进一步发展和加紧布局。然而,电商平台在生鲜产品配送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包括: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终端配送站距离客户远,产品损耗率高、售后投诉多等等。因此,合理正确地对城市生鲜冷链前置仓进行选址并优化配送路径可以提高冷链物流效率,保证生鲜产品的品质,降低客户投诉率,同时降低生鲜冷链物流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发展。论文首先总结了冷链物流在选址和配送路径优化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随后,介绍了目前我国国内生鲜电商的主要发展状况和运作模式,并对“前置仓”这一新兴名词进行解释和分析;然后,基于成本最小的原则建立了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优化的双层规划模型;再次,探讨了不同算法的优缺点,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小包络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仿真求解。最后,论文以生鲜电商A公司在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区域的前置仓选址和配送路径优化为实例,进行数据收集和模型求解,得出最优选址方案和最佳配送路径,证明了本文提供的模型和算法具有实际可行性。该模型有利于生鲜电商降低运营成本、扩大用户群体、提升用户体验和提高用户粘性。

申晓鹏[4](2018)在《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测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现代城市的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这极大地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逐年增长,承担客流量日益增加,不但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方便居民出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碳减排,是轨道交通外部性效益的一部分,而碳交易的实施,可以为这种环境外部性效益的内部化提供手段。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初步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可行性。碳交易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碳减排测算模型和可靠的碳减排测算结果上。但是目前国内缺乏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碳排放减少量可靠测算方法。因此,建立一套碳减排测算方法,并对近些年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的碳减排效果进行评价和量化,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碳交易的实施,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理念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碳减排测算方法体系,从而实现量化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量的目标。本文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交通方式转移的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测算理论及算法,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测算模型。论证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碳减排的原理,认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运营以后,居民从小汽车、公交车等出行方式向低排放的轨道交通转移,实现了减排。基于此,把测算的范围界定为交通工具及紧密地为乘客服务的附属设施在运营阶段消耗能源引起的排放。把对比的准绳界定为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后所运载的乘客在没有城市轨道交通时采用其他交通方式引起的排放量。通过对比有无城市轨道交通时乘客出行路径对应的排放差异,测算减排量。项目边界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所属市区的整个地理边界。同时本文测算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碳排放不仅包括线路和车站的排放,同时也包括车辆段的燃油等排放。(2)建立了基于城市轨道接驳设施布局优化和收费策略的城市轨道碳减排模型。引入魅力度指标衡量换乘停车场的吸引力,建立了两阶段的换乘停车场选址模型。在选址基础上考虑城市轨道交通拥挤度对广义费用的影响下,将碳减排收益考虑到停车场运营者的利润中建立停车收费的双层模型。通过规划每个停车场的收费引导更多P+R出行选择。(3)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碳减排参数采集与标定。设计了一套用以获取城市轨道交通开通运营前后乘客出行方式及出行距离数据的标准化调查方法。通过组织和实施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乘客出行的基本特征,掌握了城市轨道交通当前的出行路径以及不采用目标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出行时乘客选择的替代路径,兼顾了信息采集成本、可实施性等因素,制定了以获取乘客OD(Origin-Destination)点、交通方式和主要换乘节点为主要目的的问卷及调查实施方法。采用GIS网络路径方法测算乘客的各种交通方式对应的出行路径距离。并对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测算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相应的参数估计。(4)利用城市轨道交通AFC刷卡数据,结合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客流分配,从而对轨道交通人公里碳排放因子进行更为精准的标定。并将大数据挖掘与处理技术与传统的人工调研方式相结合,引用基于VSP比功率的出租车油耗算法,利用北京市的出租车GPS数据,结合ArcGIS地理信息数据处理软件,求得北京市全网平均的百公里油耗,并对出租车的人公里碳排放因子进行标定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及接驳设施的碳减排测算。(5)测算了北京市四条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的碳减排量,并推算出2017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对全市碳减排的贡献量。利用测算模型和调研得到的样本乘客的出行路径,测算北京地铁6号线、9号线、10号线和15号线年碳减排量及减排强度指标,研究得出四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014年为北京减少52.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根据四条典型线路推算了北京轨道交通全网碳减排量和各线路人均减排强度。计算北京市2017年各条线路的碳减排量以及碳减排强度指标得出1、4、5、13、14号线碳减排量最高,而大部分郊区线碳减排量较低,减排总量超过250万吨。2017年P+R停车场为北京市减少9014.5吨二氧化碳排放;提出了基于停车位数量的碳减排指标,通过定量方式明确接驳设施碳减排效益,P+R每年每个车位减排0.91吨二氧化碳。

李煜茜[5](2016)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调查分析研究 ——以北京13号地铁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的房价居高不下,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买不起房”、“租不起房”的现象愈演愈烈。面对如此的现状,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员,高昂的房价让很大一部分人望而却步,就连一些白领和公务员都难以应付,更何况是外来打工或者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等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人群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开始,北京市就建立了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低收入和中低收入人群可以购买或租赁政府提供优惠的保障性住房。但是经过几年的建设,早期的保障性住房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在规划层面上主要问题是选址过于城市边缘化,具体表现为交通不便,职住分离,居住分异、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等。在总结了早期的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北京市提出了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这一政策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被保障人群对生活、居住和工作的要求,还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并未完全的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规划选址的困难。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和次中心区,很难找到空置用地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这两年北京市又提出了加建和回收这两种扩充房源的新方向。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确定具体配建房源的规划选址思路就变得极为关键。鉴于此,本文将如何科学合理地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作为研究课题,首先从理论上对沿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进行了探讨;其次通过对北京市被保障人群的调研,分析出影响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因素;再通过对北京13号地铁线沿线典型站点的实际调研,切实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在站点1000m范围内的实际建设和分布情况;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出每个影响指标所占的权重值,进而评价得出了最合理的配建站点,并对各站点提出了优化的建议和策略;最后,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加以模拟,再结合保障性住房的配建原则和调研来的实际建设状况,在最合理的配建站点知春路站点周边模拟得出了可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地块。

逄宇[6](2016)在《X公司北京市自提点布局分析与优化》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商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存在,使得其末端配送环节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为此,电商公司纷纷推出自提服务以应对末端配送的困境。X公司是一家B2C电子商务公司,有自营物流配送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两种方式。在2014年末,该公司在北京市推出了自提服务,采用与好邻居便利店、高校商铺合作的方式设立自提点,形成了以上门配送为主、自提点取货为辅的送货模式。但是经过一年的运营,该服务存在利用不充分、自提服务范围重复、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对X公司当前自提点布局的分析和改进。本文首先总结了X公司在北京市的自提点布局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其优化目标和原则;其次,通过分析需求点的类型和特点、对需求量进行盈亏平衡分析并参考公司成本的要求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最终确定自提备选点;第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引入距离惩罚成本,构建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布局优化模型,给出自提点布局优化方案:第四,根据布局优化方案,从自提点利用率、服务范围、供需平衡、成本变化四个方面分析优化效果。研究结果可以为相关企业的自提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孙滢[7](2015)在《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大踏步向前的同时,在许多大型城市出现了郊区新城、卫星城迅速崛起的现象。在总体规划以及优惠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许多产业功能向外迁移,加速城市中心区功能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郊区新城的发展吸引众多投资者眼光。但是在加大对郊区新城投资建设力度的同时,出现了地区发展目标不明确、建设用地单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不全等问题。郊区新城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地区交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完善的交通系统、多样的交通方式将有利于新城未来发展。中国早己迈进地铁建设的时代,近些年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及资金建设城市地铁交通系统,力图通过地铁建设解决由城市扩张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当然,地铁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不仅局限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其对地区可达性的改善是也是吸引多元化投资建设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内容、目的及意义;接着围绕城市触媒理论阐述了其基本概念、类型特征、作用机制、催化反应过程,并通过实际案例加以分析说明;然后说明了地铁站点可以作为触媒因子激发远郊地区发展活力,并具体分析了北京远郊地铁线路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现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理论知识梳理、国内外案例研究,总结城市触媒策略性引导地铁站点周边城市设计的方法,为远郊地铁站区城市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以更好地解决远郊区、城市中心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最后具体说明了如何运用触媒策略引导地铁房山线良乡大学城站周边城市设计,阐述了站点的触媒潜质、基地可运用的触媒因子以及城市设计过程及成果,为相关城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实践指导。

江杰[8](2006)在《汽车 居住 环境 ——住区停车问题探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不断提高,近几年私人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住区停车已经发展成为衡量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住区在住宅功能、造型形态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住区规划与设计已经与发达国家看齐,然而,在住区停车场所的设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论文源于对住区停车难现状思考,以小汽车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为出发点,探讨当前住区的停车问题。 论文分四步论述小汽车与居住环境的关系:第一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第二步论述相关理论,主要从住宅平面布局与小汽车、住区停车空间与绿化空间的结合、国内相关指标存在的问题、停车指标分析、停车模式分析等方面研究影响当前我国住区停车控制的要素;第三步为实例研究,通过典例分析、现场踏勘与调查表格统计三种渠道得到对住区停车问题的理性与感性认知;第四步提取归纳,得出独创性结论。

曹义,郭桂勇[9](2005)在《四分之一世纪和一个老北京城》文中研究说明

曹义,郭桂勇[10](2005)在《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成立25年,完成开发建设面积2559万平方米,相当于——再建了一个老北京城》文中指出

二、世纪家园——北京望京西园四区(A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纪家园——北京望京西园四区(A5)(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活圈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1.1.2 居住区规划模式向社区生活圈模式转变
        1.1.3 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1.1.4 北京市顶层设计加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理念的落实
        1.1.5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
        1.2.2 生活圈
        1.2.3 社区生活圈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发展历程
        1.4.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关研究
        1.4.3 生活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4 综合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步骤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
    2.1 核心区居住人口及住区分布概况
        2.1.1 居住人口分布及构成
        2.1.2 建筑层数及容积率
        2.1.3 住区分布
    2.2 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2.2.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
        2.2.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数量
        2.2.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覆盖率与密集度
        2.2.4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满意度
        2.2.5 问题总结
    2.3 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设施规划建设管控不到位
        2.3.2 服务半径缺乏差异性规定
        2.3.3 居民需求与设施供给不平衡
        2.3.4 原因归纳
    2.4 小结
第3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成与划定
    3.1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体系构成
        3.1.1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
        3.1.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
        3.1.3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
    3.2 核心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标准
        3.2.1 生活圈划定方式对比
        3.2.2 核心区生活圈划定标准
    3.3 核心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
        3.3.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划定
        3.3.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划定
        3.3.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划定
    3.4 小结
第4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的体系构建
    4.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的配置项目对比研究
        4.1.1 配置项目对比
        4.1.2 配置项目选取的建议
    4.2 居民的配套设施使用需求特征调研
        4.2.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分析
        4.2.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分析
        4.2.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需求分析
    4.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构建的原则
        4.3.1 层级分明
        4.3.2 布局均等
        4.3.3 供需匹配
    4.4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项目
    4.5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
        4.5.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
        4.5.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
        4.5.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
    4.6 小结
第5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评价与优化
    5.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的评价方法
        5.1.1 步行指数评价与技术路线
        5.1.2 配套设施数据与权重
        5.1.3 距离衰减规律
        5.1.4 路网数据与步行指数修正
        5.1.5 指标标准化
    5.2 核心区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的评价结果
        5.2.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评价
        5.2.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评价
        5.2.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评价
    5.3 核心区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对策
        5.3.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优化
        5.3.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优化
        5.3.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优化
    5.4 小结
第6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的规划与管控机制
    6.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控制指标
        6.1.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控制
        6.1.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合建建议
    6.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
        6.2.1 规划期限与人口规模预测
        6.2.2 规划成果表达
        6.2.3 用地分类与用地兼容
    6.3 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管控机制
        6.3.1 建立生活圈设施配置实施管理机制
        6.3.2 实施生活圈设施配置的动态评估
        6.3.3 探索灵活共享的使用机制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信息统计
    附录C:首都功能核心区住区单点步行指数统计
    附录D: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附录E:图表目录
致谢

(2)城市下垫面变化及其对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
        1.2.1 城市热岛效应相关研究
        1.2.1.1 城市热环境与城市热岛效应
        1.2.1.2 城市热岛的驱动机制
        1.2.1.3 城市热岛的研究方法
        1.2.1.4 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的缓解作用
        1.2.2 城市下垫面相关研究
        1.2.2.1 城市下垫面与地表温度的研究
        1.2.2.2 下垫面覆盖类型提取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研究数据来源
        2.2.1 基础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全色卫星影像
    2.3 数据处理方法
        2.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2.3.2 城市热岛研究方法
        2.3.2.1 地表温度反演
        2.3.2.2 地表温度归一化处理
        2.3.2.3 热岛强度的计算
        2.3.3 下垫面变化研究方法
        2.3.3.1 下垫面覆盖类型分类
        2.3.3.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
        2.3.3.3 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计算
        2.3.4 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参数相关性分析
        2.3.5 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的缓解作用研究
3 朝阳区城市热环境研究
    3.1 朝阳区地表温度空间分布
        3.1.1 大气校正法所得地表温度空间分布
        3.1.2 地表温度与气温
    3.2 朝阳区城市热岛时空变化
        3.2.1 朝阳区城市热岛空间分布
        3.2.2 朝阳区城市热岛时空变化趋势
4 朝阳区下垫面时空变化研究
    4.1 朝阳区下垫面覆盖类型格局时空变化
        4.1.1 朝阳区下垫面覆盖类型空间格局
        4.1.2 朝阳区下垫面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度
        4.1.3 朝阳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
    4.2 朝阳区各下垫面地表参数的时空变化
        4.2.1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提取及其时空变化
        4.2.2 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的提取及其时空变化
    4.3 朝阳区下垫面时空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 朝阳区热环境与下垫面变化的关系研究
    5.1 地表温度与下垫面覆盖类型的相关性
    5.2 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参数单因素分析
        5.2.1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
        5.2.1.1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构建
        5.2.1.2 回归方程的参数变化
        5.2.2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建筑指数相关性分析
        5.2.2.1 地表温度与归一化建筑指数模型构建
        5.2.2.2 回归方程的参数变化
    5.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5.3.2 多元线性回归拟合度与单因子拟合度
        5.3.3 不同参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
    5.4 小结
6 城市公园绿地对城市热岛的缓解作用研究
    6.1 城市公园绿地是缓解热岛效应的重要组成
    6.2 朝阳区公园绿地布局与城市热岛分布
    6.3 不同尺度公园绿地降温作用研究
        6.3.1 选取研究样本
        6.3.2 数据提取方法
        6.3.3 绿地降温性能曲线
        6.3.4 绿地面积-有效降温距离模型构建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措施
        7.1.1 结论
        7.1.2 缓解城市热岛的有效措施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A公司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冷链物流研究现状
        1.3.2 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2 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相关理论
    2.1 前置仓相关理论
        2.1.1 前置仓的基本定义
        2.1.2 国内生鲜配送模式概论
        2.1.3 前置仓布局概况
        2.1.4 前置仓优劣势及未来发展
    2.2 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相关理论
        2.2.1 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的定义
        2.2.2 冷链配送路线规划的原则
        2.2.3 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的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模型构建
    3.1 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的目标及影响因素
    3.2 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模型分析
        3.2.1 双层规划模型的定义
        3.2.2 双层规划模型的特点
        3.2.3 双层规划模型的数学描述
    3.3 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模型构建
        3.3.1 模型构建思路
        3.3.2 模型的条件假设
        3.3.3 模型的参数定义
        3.3.4 模型的各成本分析
        3.3.5 模型的构建
4 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4.1 相关算法比较及选择
        4.1.1 上层模型LAP阶段算法的选择
        4.1.2 下层模型VRP阶段算法的选择
    4.2 上层模型LAP阶段算法设计
        4.2.1 最小包络法的步骤
        4.2.2 最小包络法的设计
    4.3 下层模型VRP阶段算法设计
        4.3.1 初始解的行成
        4.3.2 参数设置
        4.3.3 实现步骤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描述
    5.2 数据分析
        5.2.1 初始数据获取
        5.2.2 数据的整理
    5.3 案例计算
        5.3.1 上层模型求解
        5.3.2 下层模型求解
    5.4 结果分析
        5.4.1 结果整理
        5.4.2 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测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通能耗测算模型
        1.2.2 交通碳排放因子
        1.2.3 城市轨道交通及接驳设施碳减排测算
        1.2.4 停车换乘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碳减排测算方法研究
    2.1 线路及接驳设施碳减排原理
        2.1.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转移特征
        2.1.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碳减排原理
        2.1.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碳减排测算理论框架
    2.2 碳减排测算基准线研究
        2.2.1 碳减排测算项目测算边界
        2.2.2 碳减排测算基准线确定
    2.3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碳减排测算模型
        2.3.1 碳减排测算模型
        2.3.2 基准线测算模型
        2.3.3 项目期测算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布局优化的碳减排测算模型
    3.1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选址的碳减排测算研究
        3.1.1 基于魅力度评价的接驳设施备选点选取模型
        3.1.2 基于接驳设施布局优化的碳减排测算模型
    3.2 考虑碳减排效益最大化的接驳设施收费策略
        3.2.1 P+R停车场基本定价原理
        3.2.2 接驳设施收费模型
    3.3 接驳设施布局优化及定价模型算例验证
        3.3.1 SCE-UA算法概述
        3.3.2 选址模型算例验证
        3.3.3 接驳设施收费模型算例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碳减排测算模型参数标定
    4.1 碳减排测算模型参数
    4.2 电网及燃料碳排放因子
        4.2.1 电网碳排放因子
        4.2.2 燃料碳排放因子
    4.3 人公里碳排放因子
        4.3.1 城市轨道交通
        4.3.2 公交车
        4.3.3 出租车
        4.3.4 私家车
        4.3.5 电动自行车、摩托车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出行方式转移的乘客出行路径信息采集与分析
    5.1 信息采集方案
        5.1.1 调查方法
        5.1.2 问卷设计
        5.1.3 样本量设计
    5.2 典型轨道交通线路及接驳设施选择原则
        5.2.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择
        5.2.2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选择
    5.3 出行路径信息采集方案参数确定及实施
        5.3.1 信息采集开展
        5.3.2 综合基准线及项目期的样本出行链数据处理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典型接驳设施碳减排测算及实例分析
    6.1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碳减排测算
        6.1.1 基准线碳减排量
        6.1.2 项目期碳排放量
        6.1.3 轨道交通线路碳减排量测算结果
        6.1.4 各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碳减排强度指标
    6.2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碳减排测算
        6.2.1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
        6.2.2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碳减排强度指标
    6.3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布局优化及定价模型实例分析
        6.3.1 以碳减排最大化为目标的接驳设施布局优化
        6.3.2 考虑碳减排效益的定价策略优化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调查分析研究 ——以北京13号地铁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北京对保障房的大力政策推动
        1.1.2 初期探索阶段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3 对初期探索阶段保障房建设的反思和针对性建设意见的分析
        1.1.4 大量建设阶段保障房的规划建设现状
        1.1.5 大量建设阶段解决房源缺乏问题的新方向
        1.1.6 提出问题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保障性住房的界定
        1.2.2 配建的界定
        1.2.3 选取北京13号地铁线的说明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目的
        1.3.2 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框架
        1.5.1 主要方法
        1.5.2 基本框架
2 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的理论分析
    2.1 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理论分析
        2.1.1 理论基础——TOD理论
        2.1.2 轨道交通与保障性住房具有耦合性
        2.1.3 轨道交通对城市的重构作用推进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2.1.4 案例分析——香港公屋
    2.2 配建模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理论分析
        2.2.1 理论基础
        2.2.2 配建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2.2.3 案例分析——法国的社会住宅
    2.3 本章小结
3 对北京被保障人群和13号线地铁站点周边现状的调研
    3.1 调研说明
        3.1.1 调研内容
        3.1.2 站点分类及典型站点的选取
        3.1.3 轨道交通站点合理影响范围的界定
    3.2 北京市被保障人群的特征调查
        3.2.1 收入和职业特征
        3.2.2 住房需求分析
    3.3 影响保障性住房配建选址的因素分析
        3.3.1 建设条件
        3.3.2 交通条件
        3.3.3 配套基础服务设施
        3.3.4 居住条件和环境
        3.3.5 就业条件
        3.3.6 其他因素
        3.3.7 小结
    3.4 北京13号地铁线典型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配建调查
        3.4.1 中心混合型典型站点——西直门
        3.4.2 中心居住型典型站点——知春路
        3.4.3 城市公共型典型站点——五道口
        3.4.4 城市商服型典型站点——西二旗
        3.4.5 城郊居住型典型站点——回龙观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典型站点周边保障房选址合理化评价
    4.1 保障性住房配建规划选址优化方法——层次分析法
        4.1.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4.1.2 层次分析法在规划选址领域的优势
        4.1.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4.1.4 拟建选址结果评估
    4.2 基于AHP理论探析典型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配建选址布局
        4.2.1 构建递进层次分析模型
        4.2.2 各影响指标的权重计算
        4.2.3 各典型站点的综合得分计算
        4.2.4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GIS对站点周边保障房配建具体规划选址的模拟分析
    5.1 GIS的基本概念
        5.1.1 GIS的定义
        5.1.2 GIS的功能
    5.2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5.2.1 缓冲区分析功能
        5.2.2 叠加分析功能
    5.3 GIS技术在规划选址领域的优势
        5.3.1 便捷客观
        5.3.2 定量精确
    5.4 基于GIS在北京13号线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选址分析
        5.4.1 分析说明
        5.4.2 基础数据图层的建立
        5.4.3 缓冲区分析
        5.4.4 叠加分析
        5.4.5 结合实际建设分析知春路站点周边适宜性配建规划区域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1.1 调查了北京13号线沿线典型站点周边的实际建设情况
        6.1.2 探讨了一种在轨道交通周边配建保障房的新的研究方法,并在13号线周边站点得以应用
    6.2 创新点与不足
        6.2.1 创新点
        6.2.2 文章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X公司北京市自提点布局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商业网点布局
        1.2.2 快递网点布局
        1.2.3 自提点布局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
    2.1 网点布局
        2.1.1 网点布局的概念和特点
        2.1.2 中心地理论
        2.1.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1.4 聚集和关联理论
    2.2 主成分分析法
    2.3 距离惩罚成本
    2.4 布局优化模型
3 X公司基本情况与自提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3.1 X公司的基本情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业务情况
    3.2 X公司北京市自提点布局现状
        3.2.1 数量及位置分布
        3.2.2 自提点密度分析
        3.2.3 自提订单量情况
    3.3 自提点布局存在的问题
        3.3.1 自提点利用不充分
        3.3.2 自提点服务范围重合
        3.3.3 自提服务供需不平衡
    3.4 布局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对自提点内涵认识不足
        3.4.2 缺乏合适的自提点选取标准
        3.4.3 缺乏科学的自提点布局方法
4 X公司自提点布局优化分析
    4.1 布局优化思路、目标和原则
        4.1.1 布局优化思路
        4.1.2 布局优化目标
        4.1.3 布局优化原则
    4.2 布局区域的选择
        4.2.1 影响选择的因素分析
        4.2.2 优化后布局区域的确定
    4.3 需求点和备选点分析
        4.3.1 需求点类型分析
        4.3.2 需求量预测
        4.3.3 备选点的选择
5 X公司自提点布局优化与效果
    5.1 自提点布局优化
        5.1.1 基本问题
        5.1.2 数据准备
        5.1.3 模型构建
        5.1.4 结果说明
    5.2 优化效果分析
        5.2.1 利用率效果分析
        5.2.2 服务范围和供需平衡效果分析
        5.2.3 成本效果分析
        5.2.4 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发展与城市触媒
        1.1.2 郊区新城建设
        1.1.3 地铁站点综合开发的触媒作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地铁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1.2.2 影响我国地铁站触媒效应的条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3 国内外研究差异性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城市触媒概念及理论体系
    2.1 城市触媒的基本概念
        2.1.1 城市触媒的产生原因
        2.1.2 城市触媒的概念
    2.2 城市触媒的类型
        2.2.1 本质类型
        2.2.2 表象形式
    2.3 城市触媒特性
    2.4 触媒反应的作用机制
        2.4.1 触媒反应的运作过程
        2.4.2 触媒反应机制的特殊性
    2.5 城市触媒理论的应用案例
        2.5.1 密尔瓦基市区辉煌大道开发案
        2.5.2 日本国铁大阪站对城市空间的催化作用
        2.5.3 总结
    2.6 城市触媒理论在远郊发展中的作用
        2.6.1 我国郊区新城建设现状
        2.6.2 城市触媒理论指导远郊区发展的可行性
    2.7 地铁是地区发展的触媒
        2.7.1 地铁与城市触媒的关系
        2.7.2 地铁优秀潜质分析
3 地铁站及其周边地区规划表象特征
    3.1 我国地铁发展历程及状况
        3.1.1 发展总体概况
        3.1.2 北京地铁发展概况
    3.2 地铁线路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3.3 研究对象及范围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范围
    3.4 触媒作用下地铁站及周边用地规划影响主要指标选择
    3.5 数据采集
        3.5.1 资料收集
        3.5.2 实际调研
    3.6 地铁站对周边用地的激发性研究
        3.6.1 促进用地建设内容的转变
        3.6.2 促进道路系统的优化
        3.6.3 促进建设量的增加
    3.7 地铁站对周边用地影响递减性研元
    3.8 地铁站对周边用地影响双面性研究
4 地铁站触媒特性及触媒过程塑造
    4.1 地铁触媒类型
        4.1.1 地铁站触媒类型
        4.1.2 地铁触媒类型的两面性
    4.2 地铁触媒作用机制
        4.2.1 地铁线路触媒传导机制
        4.2.2 站点激活反应机制
    4.3 触媒因子的选择及塑造
        4.3.1 区域触媒潜质分析
        4.3.2 触媒因子的确定
    4.4 触媒介质塑造
    4.5 触媒过程塑造
        4.5.1 发挥城市触媒效应
        4.5.2 引导触媒后续反应
    4.6 小结
5 地铁良乡大学城站触媒作用研究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位置
        5.1.2 规划内容
        5.1.3 线路与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5.2 站点概况
        5.2.1 地铁良乡大学城站
        5.2.2 站点特殊性分析
        5.2.3 站点触媒类型
    5.3 站点区域控规及现状解读
        5.3.1 高教园区发展解读
        5.3.2 控规确定的规划理念
        5.3.3 控规确定的城市设计目标
        5.3.4 控规确定的空间结构
    5.4 站区触媒因子的选择
        5.4.1 触媒潜质分析
        5.4.2 区域活力要素分析
        5.4.3 触媒因子的确定
    5.5 塑造触媒反应介质
        5.5.1 触媒介质塑造目标
        5.5.2 触媒介质塑造原则
        5.5.3 空间结构及功能布局
    5.6 触媒策略的引入
        5.6.1 第一阶段——地区交通硬件条件的完善
        5.6.2 第二阶段——植入功能性建筑
        5.6.3 第三阶段——公共交通空间的再优化
        5.6.4 第四阶段——植入庭院空间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汽车 居住 环境 ——住区停车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问题的提出——中国住区所面临的停车危机
    2.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3.论文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4.论文内容概述
    5.技术路线
    6.论文框架
第1章 城市住区停车问题的产生
    1.1 小汽车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
        1.1.1 经济发展是小汽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1.1.2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
        1.1.3 城市的发展需要小汽车的参与
        1.1.4 从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看小汽车的发展
        1.1.5 小汽车发展的限制因素
        1.1.6 小汽车发展的对策及前景
    1.2 当前住区小汽车停放存在的问题
        1.2.1 旧有居住区存在的问题
        1.2.2 新建居住区存在的问题
    1.3 城市住区小汽车停放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1.4 小结
第2章 汽车与住区发展的先行研究
    2.1 住区道路及停车规划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2.1.1 国外住区道路及停车规划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2.1.1.1 前小汽车交通时代
        2.1.1.2 小汽车交通时代
        2.1.1.3 后小汽车交通时代
        2.1.2 国内住区道路及停车规划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2.2 住宅平面与小汽车
        2.2.1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住宅平面布局与停车位的安排
        2.2.2 自1948年起的住宅平面布局与停车位的安排
        2.2.3 在环保意识下的住宅平面布局与停车位安排
    2.3 小结
第3章 停车与住区环境研究
    3.1 住区居住环境
        3.1.1 居住环境构成
        3.1.2 居民对环境的要求
    3.2 小汽车对住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3.3 小汽车对住区社会环境的影响
        3.3.1 小汽车与交通环境
        3.3.1.1 住区交通环境的范畴
        3.3.1.2 住区交通环境构成
        3.3.2 小汽车与交往环境
        3.3.2.1 街道气氛的营造
        3.3.3 小汽车与景观环境
        3.3.3.1 小汽车与景观环境的关系
        3.3.3.2 住区停车空间与绿化空间的结合
        3.3.4 小汽车与其他环境
    3.4 停车场地景观艺术设计
    3.5 小结
第4章 当前我国住区停车控制要素分析
    4.1 国内关于居住区停车数量指标的制定
        4.1.1 国家相关规范的制定
        4.1.2 地方相关配建规范
        4.1.3 国内相关指标存在的问题
    4.2 住区其他停车指标的分析
        4.2.1 小汽车密度
        4.2.2 停车率和地面停车率
        4.2.3 停车场库的规模与服务半径
    4.3 住区停车模式分析
        4.3.1 停车模式的分类及其利弊比较
        4.3.2 住区停车方式设计的量化研究
        4.3.2.1 停车密度与停车方式的理论推导
        4.3.2.2 较为适宜的停车密度与停车方式的关系
        4.3.3 不同停车方式的工程造价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实例研究
    5.1 住区停车问题调研
        5.1.1 目的调研
        5.1.2 调研范围的确定
        5.1.3 调研的主要内容及调研方法
    5.2 住区停车规划典例分析
        5.2.1 北京“恩济里小区”
        5.2.2 北京“望京花园”
    5.3 住区停车现场踏勘
        5.3.1 北京棕榈泉国际公寓
        5.3.2 北京蓝旗营居住小区
        5.3.3 大连“星海人家”居住小区
    5.4 问卷调查分析
        5.4.1 住区汽车停放问题调查表
        5.4.2 住区汽车停放问题调查表统计分析
    5.5 调研总结
    5.6 小结
第6章 住区停车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6.1 从城市角度解决住区停车问题
        6.1.1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6.1.2 共用城市停车设施
    6.2 停车方式的发展趋势及选择建议
    6.3 停车方式的设计手法
        6.3.1 确定住区结构与动态交通组织
        6.3.2 确定住区静态交通系统
        6.3.3 反馈与调整
    6.4 停车位弹性设计
    6.5 城市旧有住区停车问题探讨
        6.5.1 区内动态交通组织的调整
        6.5.2 重塑“人车共存”的居住生活单元
        6.5.3 利用住区开敞用地的地下空间停车
    6.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插图及附表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四分之一世纪和一个老北京城(论文提纲范文)

俨然一部历史
两大杰作与八个第一
未来, 路还很长很长
编后

(10)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成立25年,完成开发建设面积2559万平方米,相当于——再建了一个老北京城(论文提纲范文)

建设首都:落实执政为民思想
以人为本:建设居民满意住宅
再铸辉煌:提升在本行业的领先地位

四、世纪家园——北京望京西园四区(A5)(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活圈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研究[D]. 王垚.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城市下垫面变化及其对热环境影响的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D]. 李膨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A公司前置仓冷链配送网络规划研究[D]. 李鑫鑫. 重庆大学, 2019(01)
  • [4]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测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申晓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1)
  • [5]轨道交通站点周边配建保障性住房调查分析研究 ——以北京13号地铁线为例[D]. 李煜茜.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6]X公司北京市自提点布局分析与优化[D]. 逄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2)
  • [7]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下的远郊地铁站及周边区域规划研究[D]. 孙滢. 北方工业大学, 2015(08)
  • [8]汽车 居住 环境 ——住区停车问题探讨[D]. 江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4)
  • [9]四分之一世纪和一个老北京城[J]. 曹义,郭桂勇. 城市开发, 2005(09)
  • [10]北京城市开发集团成立25年,完成开发建设面积2559万平方米,相当于——再建了一个老北京城[J]. 曹义,郭桂勇. 中国房地产金融, 2005(09)

标签:;  ;  ;  ;  ;  

世纪家园-北京望京西园4区(A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