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环境厅主要措施概要

1986年环境厅主要措施概要

一、一九八六年度环境厅重点措施概要(论文文献综述)

周玥[1](2021)在《通辽地区的鼠疫及防治研究(1947-1954)》文中认为1947年,通辽地区发生严重的鼠疫传染病,成为近代以来第三次东北鼠疫大流行的中心疫区和患病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这场鼠疫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受自然因素和多种人为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在鼠疫的影响下新生政权建设一度陷入停滞,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次鼠疫防治,制定目标方针,采取系列防治措施,各地防疫队伍和苏联防疫队纷纷前往援助防治工作。同时,鼠疫防治广泛动员群众形成了动员体制下的广泛参与。在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鼠疫被消灭,鼠疫防治成为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并逐步形成常态化的防治体系。本文第一部分为通辽地区鼠疫爆发的原因分析。1947年爆发的通辽地区鼠疫受干燥少雨气候和自然鼠疫疫源地的影响,与伪满洲国统治时期从未间断的鼠疫灾害和日军败退前可能人为布施鼠疫菌的细菌战遗毒有关,加上国民党未能控制疫情、传统社会习俗助长了鼠疫蔓延,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空前严重的鼠疫疫情。第二部分为通辽鼠疫爆发及蔓延情况。这场鼠疫是该地区有历史记录以来死亡人数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鼠疫疫情,在东北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发生和死亡数量最多且相较于其他地区形成了断层差距,呈现感染人数多、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通辽作为解放战争东北战场的战勤基地和交通要道,战争支前和后方建设一度陷入停滞,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第三部分为与政权建设相配合的政府防治。通辽地区政权建立伊始筹划防治鼠疫各项措施,鼠疫防治领导和专门机构逐步建立并发展,各地防疫队驰援通辽开展工作,采取疫情报告、封锁隔离、注射检诊等措施。苏联防疫队本着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参与援助。鼠疫防治成为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了政权建设的进行。第四部分为动员体制下群众参与的鼠疫防治。新政权鼠疫防治以群众防疫为基本方针,组建各级基层防疫组织,处理好防疫科学性与人民性的关系。防疫宣传教育工作在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的基础上,将防疫与爱国紧密结合,唤起群众保卫自身健康和政权安定的热情,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鼠疫防治运动中。在防疫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广泛的政权认同形成。第五部分为鼠疫防治的成效和影响。在人民政府和群众的一道努力下,通辽地区的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在鼠疫防治的过程中,卫生行政体制作为新中国政权的重要组成得以初建,社会风俗开始朝着更卫生健康的方向发展,政权认同逐渐形成。

赫雪迪[2](2018)在《L公司ERP实施团队绩效改善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在经历一场信息技术变革的风暴,很多企业选择了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作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解决方案。ERP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并且还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扩大其领域范围,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和提升的重要手段。但ERP系统虽然至今已经发展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可它的实施高失败率仍然导致很多企业望而却步甚至对此丧失信心。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学者们都针对ERP项目实施做出了很多研究,从各个角度证明了ERP实施顾问对于项目成功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虽然如此,但具体如何去提升实施顾问的质量和绩效,却少有人做出研究。ERP实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知识转移的过程,了解ERP软件及其实施关键过程并担负着知识转移任务的恰恰是ERP供应商的项目实施人员,所以他们才是项目中真正意义的推进者。因此,研究如何去改善ERP实施顾问的绩效对于提升ERP项目的成功率,促进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正立足于此。本文以ERP服务企业L公司的项目实施团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标杆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对ERP实施方法论、战略性绩效管理和胜任力模型等相关文献及理论进行研究,结合访谈法所了解到的ERP项目团队的实际业务特点以及常见的管理问题,创造性地从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双重角度设计了一整套系统的绩效改善方案。方案从战略的分解落地出发,包含了项目管理体系、职业发展路径、胜任力模型、培训管理、薪酬设计、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具体改善措施,经过实践验证具有良好的效果。因为论文的基础来源于实际,所以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对于ERP企业乃至相关的软件企业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姝宇[3](2012)在《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快速城市化、城市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本研究试图通过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两国城市规划中整合途径的比较研究,从工作途径方面探求德国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并确定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尝试性地提出我国整合途径的优化方向,以便通过加强城市气候研究机构与规划部门的协作、加强城市气候研究对城市规划的引导与控制,提高规划方案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能力。这也将为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首先,本研究将深入剖析城市气候研究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其次,从规划程序、工作内容、规划组织、法规保障等四个方面对中德城市规划中城市气候研究的整合途径进行比较,确认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最后,针对现存差距提出优化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德国整合途径在规划程序与工作内容的设置、规划组织、法规保障体系的构建上的优势,是其规划方案更有利于解决城市气候问题的原因所在。为了优化整合途径,我国城市规划可以从四个方面作出调整。第一,在规划程序方面,修正传统的程序模型以避免主观臆测与政治专断对于规划决策的干扰;采用合理的目标体系及措施框架构建方法以提高规划框架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调整规划程序以加强城市气候研究引导规划设计的有效性。第二,在工作内容方面,全面开展现状分析、影响预测等各项城市气候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成果的可视化程度,为规划设计提供明确建议,为部门协调与权衡决策提供客观基础;在纲要与草案制定、方案编制中,设计工作应更多地兼顾城市气候方面的规划要求、落实城市气候研究工作提出的规划措施;完善现有规划工具以匹配新增工作内容、为相关规划措施的提出与实施创造条件。第三,在规划组织方面,明晰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与责任,以增强职责分配的合理性;完善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和规划环评制度、构建多样化平台,为各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与规划部门提供更多协作机会。第四,在法规保障方面,在建设法规中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与生效程序、规划环评与公共机构规划参与制度的相关规定,在环保法规中提出关于环境规划与景观规划的详细规定,以确保可持续规划程序的应用与整合规划的实现;扩展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标准化城市气候研究工作、细化建设法规中关于规划目标设置的内容,以确保各阶段城市气候研究的全面开展及其成果质量。

马云[4](2006)在《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扫盲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生命个体赖以发展的需要。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局势直接影响着本国各领域的发展一样,成人教育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进步伐,因此关注成人基础教育——即扫盲教育、尤其是文盲率较高的农村的扫盲教育问题至关重要。 在坚持历史唯物论和引入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本论文以扫盲组织、扫盲教材、扫盲内容、扫盲形式、扫盲师资等问题为主线,从乡村社会控制视角探讨共和国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论文还将采用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展现基层扫盲工作开展的具体场景,借鉴成人学习动机理论以探析特定时期农民不同的学习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期农村扫盲教育的横向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扫盲教育的纵向比较,力求深层次解读我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发生生态,刻画其复杂多样、嬗变斑斓又极具张力的社会历史画卷,系统分析和总结扫盲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正文部分共六章。 第一章即导论,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角度、已有研究成果、论文的基本概念及论文的框架结构等问题。 第二章着重论述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共和国成立后,为满足新的经济、政治建设和广大干部、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借鉴革命根据地扫盲教育的经验、师承苏联扫盲教育的体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教育,并于50多年来不断建构和健全农村扫盲教育的运行系统。遵循共和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而主要按照扫盲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本论文将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分为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亚健康”发展(1958年—1965年)、“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及“双向导”理念指引(1993年以后)的前进历程。 第三章嵌入社会学视角、尤其是运用社会控制理论,探讨共和国农村社会控制的变迁对农村基层扫盲组织的影响。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及其中央政府建构了高度集权的控制体系,将国家权力触角深入乡村社会,打通了几千年来国家与乡村之间呈现的“内核——边缘”、“中心——边陲”的结构,基层扫盲组织

河北省冶金厅研究室[5](1987)在《深化企业改革 努力增产节约 把全省冶金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冶金工作会议于1987年2月24日至28日在石家庄召开。省冶金工业业厅厅长殷瑞钰同志在会上作了“深化企业改革,努力增产节约,把全省冶金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报告,现将报告中提出的1987年全省冶金工业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和要做好的八项工作摘要于下。

三好信俊,郑玲哲[6](1986)在《一九八六年度环境厅重点措施概要》文中研究指明 日本的环境状况,近年来,总的来说有了改善,但有关公害防治残留的问题还不少,有害化学物质污染对策,交通公害对政策越来越显得重要. 另外,对于自然保护,国民的要求越来越高,关于野生生物保护等已成为国际性问题。在一九八六年度根据上述形势,需进一步推进公害对策

二、一九八六年度环境厅重点措施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八六年度环境厅重点措施概要(论文提纲范文)

(1)通辽地区的鼠疫及防治研究(1947-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三)创新及不足
一、鼠疫爆发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原因:位于自然鼠疫疫源地核心地带
    (二)细菌战遗毒未能得到较好控制
    (三)传统习俗习惯助长鼠疫爆发
二、鼠疫爆发及对初创政权的影响
    (一)鼠疫发生规模、情况
    (二)鼠疫爆发加剧政权建设困难
    (三)鼠疫疫情严重影响民众生活
三、与政权建设相配合的政府防治
    (一)新政权领导制定鼠疫防治方针
    (二)采取以消灭鼠疫为目标的措施
    (三)苏联援助下的鼠疫防治
四、防疫动员体制下的群众参与
    (一)健全群众防疫运动领导
    (二)进行爱国卫生宣传教育
    (三)开展群众防疫卫生运动
五、鼠疫防治的成效及影响
    (一)人间鼠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二)助推卫生行政体制初步建立
    (三)卫生教育影响社会生活变迁
    (四)建国初期民众政权认同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L公司ERP实施团队绩效改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述
    1.4 相关理论研究
        1.4.1 ERP实施方法论
        1.4.2 战略性绩效管理
        1.4.3 胜任力模型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结构
第2章 L公司实施团队绩效问题分析
    2.1 L公司背景介绍
        2.1.1 公司简介
        2.1.2 组织架构
        2.1.3 实施业务特点
    2.2 ERP实施团队现存绩效问题
        2.2.1 项目计划经常超期
        2.2.2 项目文档缺失严重
        2.2.3 跨职能沟通问题多
        2.2.4 绩效难以准确评估
        2.2.5 团队人员稳定性差
        2.2.6 业务能力停滞不前
    2.3 ERP实施团队绩效问题成因分析
        2.3.1 项目管控力薄弱
        2.3.2 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L公司实施团队绩效改善方案
    3.1 绩效改善方案整体框架构建
        3.1.1 L公司战略目标
        3.1.2 整体绩效改善方案设计
    3.2 项目管理体系优化
        3.2.1 实施部门管理制度优化
        3.2.2 项目管理体系优化
    3.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详细设计
        3.3.1 树型职业发展路径
        3.3.2 与职业发展匹配的胜任力模型
        3.3.3 个性化的培训与开发体系
        3.3.4 兼具激励与约束作用的薪酬体系
        3.3.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绩效改善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4.1 做好实施前置准备工作
    4.2 塑造适宜变革的企业文化
    4.3 获得管理层的有力支持
    4.4 科学的实施次序
    4.5 专业化人力资源保障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3)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附表目录
插图目录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基础
        1.1.1 研究背景
        1.1.1.1 可持续发展
        1.1.1.2 节能减排
        1.1.2 研究前提
        1.1.2.1 前提一:我国城市气候问题亟待解决
        1.1.2.2 前提二:德国在城市气候问题解决方面取得显着成效
        1.1.2.3 前提三:城市气候问题由城市建设引发
        1.1.2.4 前提四:规划方案是现代城市建设的直接依据
        1.1.2.5 前提五:整合城市气候研究是规划工作应对城市气候问题的重要策略
        1.1.2.6 前提六:工作途径决定工作效果
        1.1.3 研究目标
        1.1.3.1 总体目标
        1.1.3.2 目标细化
        1.1.4 研究对象
        1.1.4.1 城市气候问题
        1.1.4.2 城市气候研究
        1.1.4.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1.5 研究方法
        1.1.6 研究框架
        1.1.7 研究意义
        1.1.8 文献综述
        1.1.8.1 德国部分
        1.1.8.1.1 奠基阶段
        1.1.8.1.2 发展阶段
        1.1.8.1.3 成熟阶段
        1.1.8.2 我国部分
        1.1.8.2.1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1.1.8.2.2 本世纪初至今
        1.1.9 文献来源
        1.1.9.1 关于德国整合途径
        1.1.9.2 关于我国整合途径
    1.2 规划系统之简介
        1.2.1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
        1.2.2 我国城乡规划体系
2. 城市气候研究在德国建设指导规划中的整合途径
    2.1 规划程序
        2.1.1 程序模型
        2.1.2 建设指导规划的编制程序
        2.1.3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
        2.1.3.1 步骤1:城市气候现状分析与规划建议提出
        2.1.3.2 步骤2: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中得以涉及
        2.1.3.3 步骤3:规划草案的城市气候状况预期评估
        2.1.3.4 步骤4: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在规划方案的制定与深化中得以尊重
    2.2 工作内容
        2.2.1 现状调研与规划建议提出
        2.2.1.1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2.2.1.2 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2.2.1.3 气候保护概念
        2.2.1.4 能源概念
        2.2.1.5 气候图集
        2.2.2 规划目标与发展概念的制定
        2.2.2.1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目标体系的影响
        2.2.2.2 有利于城市气候问题缓解或预防的指导方针
        2.2.2.2.1 方针一:多中心集中与城市网络
        2.2.2.2.2 方针二:短途城市
        2.2.2.2.3 方针三:功能混合
        2.2.2.2.4 方针四:不依赖机动车的城市或居民点
        2.2.2.2.5 方针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住区
        2.2.2.2.6 方针六:雨水资源管理
        2.2.3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
        2.2.3.1 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2.2.3.2 建造规划层面
        2.2.3.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
        2.2.3.2.2 对象二:风环境
        2.2.3.2.3 对象三:大气污染
        2.2.3.2.4 对象四:热岛效应
        2.2.3.2.5 对象五:噪声污染
        2.2.4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
        2.2.4.1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
        2.2.4.2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
    2.3 规划组织
        2.3.1 职能分配
        2.3.2 部门协作
        2.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
        2.3.2.2 环境鉴定与环境报告制度
        2.3.2.3 非正式规划工具
        2.3.2.3.1 城市发展规划
        2.3.2.3.2 地方层面的景观规划与绿地秩序规划
        2.3.2.3.3 城市建设框架规划
    2.4 法规保障
        2.4.1 关于规划程序
        2.4.2 关于工作内容
        2.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2.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
        2.4.2.3 规划目标
        2.4.2.4 规划措施
        2.4.3 关于规划组织
3. 城市气候研究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
    3.1 规划程序
        3.1.1 程序模型
        3.1.2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3.1.3 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程序
        3.1.4 相关步骤及其作用
        3.1.4.1 步骤1: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相关专项研究的开展
        3.1.4.2 步骤2:在纲要与草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
        3.1.4.3 步骤3:在方案编制中兼顾城市气候研究成果
        3.1.4.4 步骤4:城市气候状况预测与缓解措施提出
    3.2 工作内容
        3.2.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2.1.1 气象与城市气候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3.2.1.1.1 城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3.2.1.1.2 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
        3.2.1.1.3 城市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3.2.1.1.4 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规划
        3.2.1.1.5 城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3.2.1.1.6 城市风场特征时空分布研究
        3.2.1.1.7 城市通风道规划
        3.2.1.2 基础资料分析
        3.2.1.2.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2.1.2.2 生态功能区划
        3.2.2 规划目标与重大原则制定
        3.2.2.1 城市气候研究成果对规划目标的影响
        3.2.2.2 重大原则的制定
        3.2.3 规划措施的选取与定位
        3.2.3.1 规划措施及其法律基础
        3.2.3.2 规划措施的定位依据
        3.2.4 城市气候影响预测
        3.2.4.1 城市总体规划
        3.2.4.2 详细规划
        3.2.4.2.1 对象一:太阳辐射与建筑物能耗
        3.2.4.2.2 对象二:风环境
        3.2.4.2.3 对象三:大气污染
        3.2.4.2.4 对象四:热岛效应
        3.2.4.2.5 对象五:噪声污染
    3.3 规划组织
        3.3.1 职能分配
        3.3.2 部门协作
        3.3.2.1 公共机构的规划参与
        3.3.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3.2.3 其他规划工具
        3.3.2.3.1 环境规划
        3.3.2.3.2 景观规划
    3.4 法规保障
        3.4.1 关于规划程序
        3.4.2 关于工作内容
        3.4.2.1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3.4.2.2 专项规划与专项研究
        3.4.2.3 规划目标
        3.4.2.4 规划措施
        3.4.3 关于规划组织
4.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势与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
    4.1 德国整合途径的优越性所在
        4.1.1 规划程序
        4.1.2 工作内容
        4.1.2.1 现状分析
        4.1.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
        4.1.2.3 预测评估
        4.1.2.4 措施选取
        4.1.3 规划组织
        4.1.3.1 职能分配
        4.1.3.2 部门协作
        4.1.4 法规保障
        4.1.4.1 关于规划程序
        4.1.4.2 关于工作内容
        4.1.4.3 关于规划组织
    4.2 我国整合途径的差距所在
        4.2.1 规划程序
        4.2.2 工作内容
        4.2.2.1 现状分析
        4.2.2.2 目标体系与发展概念制定
        4.2.2.3 预测评估
        4.2.2.4 措施选取
        4.2.3 规划组织
        4.2.3.1 职能分配
        4.2.3.2 部门协作
        4.2.4 法规保障
        4.2.4.1 关于规划程序
        4.2.4.2 关于工作内容
        4.2.4.3 关于规划组织
    4.3 我国整合途径的改进方向
        4.3.1 关于规划程序
        建议一 传统"理性规划"的修正
        建议二 目标体系及措施框架构建方法的调整
        建议三 规划程序的调整
        4.3.2 关于工作内容
        建议四 气候分析的开展与规划建议的可视化表达
        建议五 相关规划目标及其措施框架的具体化与指导方针的引入
        建议六 草案城市气候影响预测的及时开展
        建议七 规划措施法律依据的明确与定位依据的简化
        4.3.3 关于规划组织
        建议八 相关部门的任务明确与职责落实
        建议九 部门协作的强调
        4.3.4 关于相关法规
        建议十 规划程序法律依据的补充
        建议十一 工作内容法律依据的补充
        建议十二 职能分配与部门协作法律依据的补充
5. 结语与展望
    5.1 结语
    5.2 前景展望
附录一 《气候图集》的编制方法
    数据收集处理
    气候功能分析
    规划建议提出
附录二 相关规划措施的具体内容及其法律依据
    措施1. 限制建设用地范围
    措施2. 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措施3. 保护与建设开放空间
    措施4. 保护与建设大型公园设施
    措施5. 保护与建设水面
    措施6. 进行屋顶与立面绿化
    措施7. 采用低导热、低蓄热的路面材料
    措施8. 保护与建设街道绿化
    措施9. 建设城市绿化网络
    措施10. 选择适合城市气候环境的植物种类
    措施11. 鼓励雨水保留与入渗
    措施12. 提倡雨水收集与利用
    措施13. 保护与建设新鲜空气与冷空气生成区域
    措施14. 保护与建设通向居民点内部的城市通风道
    措施15. 避免在城郊与山坡形成气流阻碍
    措施16. 将阳光充裕的区域作为建设用地
    措施17. 优化建筑物朝向
    措施18. 采取保温隔热措施
    措施19. 提倡主动式太阳能利用
    措施20. 提倡风能利用
    措施21. 普及集中供暖
    措施22. 限制或禁用某些燃料
    措施23. 规定取暖设备类型
    措施24. 限制街道交通
    措施25. 减少交通用地面积
    措施26. 鼓励自行车交通与步行
    措施27. 提倡公共交通
    措施28. 提倡适当的功能混合
    措施29. 进行必要的功能分区
    措施30. 建设卫生防护区域或采取技术防护措施
    措施31. 为污染物高敏感功能选址
    措施32. 在污染源上采取建设或技术措施
    措施33. 在受声建筑物上采取噪声防护措施
    措施34. 合理布置建筑物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4)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
        一 研究现状的回顾
        二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第四节 几个重要概念
        一 农村
        二 扫盲教育
        三 社会控制
    第五节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继往开来与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1949年-1957年
        一 建国初期农村扫盲教育的缘起
        二 农村扫盲教育的健康起步
    第二节 “政治挂帅”与扫盲教育的“亚健康”发展: 1958年-1965年
        一 “大跃进”与扫盲运动“大跃进”(1958年-1960年)
        二 挫顿后的调整与扫盲教育的缓慢恢复(1961年-1966年)
    第三节 意识形态极端化与扫盲教育的“折戟沉沙”:1966年-1976年
        一 人为之灾与扫盲教育的尽乎停滞
        二 努力抗争与夹缝中的扫盲坚守
    第四节 经济重心与扫盲教育的“梅开二度”:文革后-1992年
        一 扫盲教育正规化 制度化道路的重返及发展
        二 经济建设下的“经济”扫盲观
    第五节 非均衡理念与扫盲教育发展的“表”“里”:1993年-2005年
        一 “两基”初始齐驱与扫盲制度的继续调整(1993年-1996年)
        二 划片推进与扫盲依次攻坚(1997年-2000年)
        三 “双向导”旨趣与扫盲教育的“东”“西”理路(2001年-2005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第三章 重建与变迁:农村社会控制与扫盲组织关系探微
    第一节 农村社会强势控制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趋同化:1949年-1957年
        一 强势“硬”“软”控制与国家权力的逐渐下渗
        二 农村扫盲组织的“枝繁叶茂”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偏差与扫盲教育组织的“沉”“浮”:1958年-1965年
        一 社会控制过度与教育权力的困顿
        二 扫盲组织的“沉”“浮”:结构及功能泛政治化的凸显
    第三节 农村社会相对失范与扫盲教育组织的解构:1966年-1976年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相对失序与教育危机
        二 “东风无力百花残”:扫盲组织形态及功能的解构
    第四节 文革后农村社会控制重建与扫盲教育组织的多维呈现
        一 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与乡村秩序的重建
        二 现代农村扫盲组织的“差序格局”
第四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上):扫盲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 教育理念转型:扫盲教育思想重心的从低到高
    第二节 扫盲教育内容及教材分析
        一 扫盲教育内容的解析
        二 扫盲教材解读
第五章 农村扫盲教育的范式转型(下):形式 师资及农民学习心理
    第一节 多样的扫盲学习形式
        一 集中学习
        二 分散学习
    第二节 扫盲师资及教师教学心理
        一 扫盲师资的选择与培养
        二 扫盲教师心理剖析
    第三节 学习心理与动机:农民学习心理解读
        一 主动性参与扫盲
        二 被动性参与扫盲
第六章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和发展路向的若干思考
    第一节 新世纪农村扫盲教育理念的指向
        一 50多年来农村扫盲教育的成效及局限
        二 建国以来农村扫盲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扫盲教育实践的启示
        三 新世纪扫盲教育的新理念
    第二节 扫盲教育路径的比较与整合
        一 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扫盲教育发展的不同理路
        二 扫盲教育发展路径的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一九八六年度环境厅重点措施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辽地区的鼠疫及防治研究(1947-1954)[D]. 周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L公司ERP实施团队绩效改善方案研究[D]. 赫雪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城市气候研究在中德城市规划中的整合途径比较研究[D]. 刘姝宇. 浙江大学, 2012(06)
  • [4]共和国农村扫盲教育研究[D]. 马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5]深化企业改革 努力增产节约 把全省冶金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J]. 河北省冶金厅研究室. 河北冶金, 1987(02)
  • [6]一九八六年度环境厅重点措施概要[J]. 三好信俊,郑玲哲. 环境科学动态, 1986(07)

标签:;  ;  ;  ;  ;  

1986年环境厅主要措施概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