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护等级分类举例

安全防护等级分类举例

一、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达[1](2021)在《衡阳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随之增大,而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林地的利用,因此如何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是林业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本研究根据2002年、2015年的可行性报告编制规范及衡阳市2015年以来审核审批的1362个建设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分析多为主观分析,缺少科学、全面的系统分析,为确保在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保证项目区域的林业发展,有必要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本文在项目准入性的前提下,通过实例及文献研究,归纳综合法、Delphi法相结合确定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的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评价体系,具体结论如下:(1)当前林地可行性分析评价体系不健全。对衡阳市已审批的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当前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在可行性分析的过程存在不科学之处,主要体现在可行性分析的过程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体系,定性评价又缺乏一个完整体系,对可行性分析的评价完整性不高,部分分析不彻底,没有具体的定量分析,指标影响存在模棱两可的现象。(2)确立指标体系。以使用林地可行性评价作为目标层,将其分设3个准则层由森林资源、生态影响、可行性评估构成。7个子准则层要素,包含面积、蓄积、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自然景观、项目建设必要性(合理性)、项目使用林地争议情况及违法使用林地情况,以及包括林地面积、林地保护等级、各地类面积等25个指标层的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指标体系。(3)构建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体系。运用AHP法,通过计算得出,准则层权重值B1森林资源(0.5816)>B3使用林地可行性评估(0.3090)>B2项目使用林地对生态影响(0.1095);子准则层权重值C1面积(0.5089)>C6建设项目必要性、合理性(0.2060)>C7项目使用林地争议情况及违法使用林地情况(0.1030)>C3生物多样性影响(0.0800)>C2蓄积(0.0727)>C4生态效能影响(0.0206)>C5自然景观影响(0.0089);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有较大差异,其中D5生态红线范围面积(0.2754)>D22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0.1021)>D2林地保护等级(0.1015)>D4各林种面积(0.0528),确定各层次各指标权重值,判断各指标之间重要性。(4)选取衡阳市4个拟建设项目对构建评价体系进行检验。从拟建设项目中随机抽取经营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事业和民生项目以及城镇(园区)建设项目各一个进行检验。通过计算4个项目可行性分析综合得分分别为-0.2524、-0.5313、-0.2332和-0.1930,均∈(0,-1]。4种项目类型的检验案例的建设,都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一般的消极影响,表明建设项目的施工及建立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造成生态环境弱化及物种多样性降低等现象,但通过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在其他立地条件相似的环境进行森林植被恢复等补绿措施,可降低项目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项目可行。本研究构建可量化的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评价体系,为科学分析建设项目林地可行性填补了空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建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范睿[2](2021)在《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的徽州民宿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徽州传统民居类民宿作为研究对象,以价值保护为理论基础,对传统村落逐渐废弃的传统民居进行活化研究。文章研究内容包括:传统民居价值的概念及内容研究;徽州传统民居各构件价值解析;民宿改前传统民居价值评估;传统民居类民宿改造具体内容以及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民宿改造策略。其中,民居各构件价值解析、价值评估以及民宿改造具体内容为本文的核心章节。传统民居价值是建筑遗产价值应用于传统民居后的产物。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整理得出传统民居价值有三大类——物质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并对其所含价值类型进行了梳理与解读。本文选取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建筑立面、宅居空间、建筑装修、建筑结构几个部分并以物质、精神、社会价值为基础进行价值解析,从而对以价值保护为角度的民宿针对性改造提出理论依据。民宿原貌的传统民居价值评估是民宿改造研究的基础,本文对传统民居价值进行归纳整理,制定评估体系并以专家问卷为手段,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本文选取半榻山房、半山闲客、南山巷3号、半日闲为调研对象通过主、客观评价指标打分,进行传统民居价值取向判定。从而对传统民居民宿化改造中建筑构件的去、留、改问题进行指导。另外,本文从建筑结构、墙体定位、空间营造、材料置入、立面改造为研究方向对民宿改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判定不同改造内容对传统民居价值的影响,并以价值取向为基础,针对建筑立面、宅居空间、建筑装修、建筑结构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造策略以及强度限定。传统民居的民宿化改造,最根本目是在价值保护的基础上将现代文明与历史记忆相融,达到传统民居的活化再生,提高文化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

杨玉[3](2021)在《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概率skyline查询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数据的共享和查询越来越频繁,关于skyline查询过程中的隐私保护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很多有效的隐私保护skyline查询算法被提出来。在研究的初期,学者们提出的隐私保护skyline查询算法多数都是针对确定的数据集,随着不确定数据在互联网行业的广泛应用,基于不确定数据隐私保护的skyline查询方法被提出来。数据化的大潮带来的隐私保护问题同样严峻,需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方面,隐私保护的不确定数据需要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数据必须满足隐私保护的要求。因此,随着数据量每时每刻都在迅速增加,整个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目前差分隐私保护的概率skyline查询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还无法有效地平衡数据有效性和数据隐私性两个方面的问题,两个因素通常此消彼长,并且没有特定的标准来定义有效隐私保护级别。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隐私水平更是较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求,用户也很难将其作为工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本文将研究重心放在隐私保护的概率skyline查询中数据的有效性和隐私性两个方面,旨在为不确定数据建立概率模型,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隐私服务。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剪枝边界矩形的不确定对象存在概率skyline查询方法,该方法能够计算出所有不确定对象的存在概率,所提剪枝过滤算法L-RPA通过对不确定对象建立虚拟外包矩形,剪枝掉位置上被支配的无效对象,其次利用最小剪枝外包矩形缩小剪枝范围,进一步提高查询效率,最终利用最大概率角和最小概率角,查询概率支配区域,查询结果即为不确定数据的skyline查询结果集。此外,结合概率支配关系,为了提高页敏感度计算的效率,提出了依据最优主导页计算页敏感度方法和基于置信率的动态敏感度调节方法,并通过最大范围查询方法动态获取查询次数的上界,实现了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skyline查询方法。

孔斌[4](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戴菲菲[5](2020)在《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作为曾经的五朝帝都,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其中的会馆建筑便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遗产类型。北京的会馆建筑产生于明清时期,因清代旗民分治政策而聚于南城,并以服务对象为特征呈现出区域集聚状态,崇文门与前门以外由于税关的设置成为工商会馆聚集区,宣武门以外的宣南地区由于科举制度的兴盛成为文人试馆聚集区,而且宣南地区更是以会馆建筑为摇篮诞生出绚烂的宣南文化,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造就了会馆建筑在北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北京大拆大建的旧城改造历史浪潮之中,大量会馆建筑消失殆尽,留下的会馆建筑质量与风貌也是每况愈下。作为北京建城始地与建都始地的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该地区的会馆建筑群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在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的今天,这些会馆建筑将如何保护和利用便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的会馆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会馆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建筑特点,总结其文化遗产价值,并基于现状问题,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对应策略与措施。以期能为宣南地区建筑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参考借鉴。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该章节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阐释了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该章节对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遗产再利用实践历程、会馆建筑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在内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梳理,总结其发展趋势,从而找出研究空白,提取对本文研究有帮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第三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及该地区会馆建筑的历史研究。该章节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城市的历史关系、会馆建筑的历史变迁及相关的人文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总结出会馆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第四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该章节分别对会馆建筑的街巷环境、院落空间、建筑平立剖面、重点建筑、建筑名称以及细部装饰进行了展开研究;并结合第三章的历史研究对会馆建筑进行价值评价。第五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保护研究。该章节首先对会馆建筑的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保护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以整体保护的思路提出保护策略;最后基于分类保护提出相对应的具体保护措施。第六章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再利用研究。该章节首先对会馆建筑的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利用面临的问题;其次针对问题及上位规划要求,以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路提出再利用策略;最后依据策略思路进行整体再利用规划设计。文末对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进行研究总结,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提出后续展望。

党晓晶[6](2020)在《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加快,传统工业由于难以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需求,大批工业企业面临着停产、合并、关闭或外迁,传统工业所在的工业区出现了一定衰退,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目前传统工业区改造所涉及到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除国家公布的保护名录和利用导则外,各地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专项规划或保护利用条例,以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改造的规范程度。当前,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都通过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成功实现衰落工业地区的经济恢复以及物质环境更新,由此可见,研究工业遗产保护对于推动传统工业区改造升级,推动城市更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区域,首先探讨了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理清和归纳了西安市的工业历史进程以及工业遗产共性价值,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市工业遗产进行评估和分级;最后,依据价值评价结果对西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体系以及规划内容进行探讨,并针对不同的保护等级提出城市更新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安市现存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大庆路工业区、韩森寨工业区、纺织城,目前工业遗产所在工业区都存在工人失业、服务性商业缺乏、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并且工业遗产所在地区的居民多半不了解工业遗产,对工业遗产的保留与否多数持无所谓态度。(2)参照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从工业企业价值、工业建筑价值、经济价值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包含有建成年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地域认同感、推动社会发展、企业文化、行业代表性、生产技术代表性等19个评价因子的工业遗产综合价值评价体系。(3)根据评价体系对工业遗产的保护等级进行划分,最终评价出两处一级工业遗产,七处二级工业遗产,六处三级工业遗产,四处一般性工业遗存。由此在西安市内形成了“两片、四点”的基本工业遗产格局。(4)结合案例及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等级,建议一级工业遗产更新改造为工业博物馆,二级工业遗产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或打造城市公共空间,三级工业遗产则侧重于商业综合开发,而一般性工业遗存根据建筑的保存情况进行商业综合开发或用地置换。

刘蓓蓓[7](2020)在《基于GIS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连近代建筑作为中国城市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保留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延续城市过往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评价、保护与利用将有利于延续独有风格特征、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大连是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近代建筑资源,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没有被列入重点保护建筑名录的历史建筑却并未被发掘和重视;近代建筑保存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近些年来很多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被拆建,导致现存近代历史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消失。而大连至今对近代建筑的现存状况并没有相对全面的调查汇总和分析研究,也没有建立现存近代建筑的评价体系和保护策略。因此,对大连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进行调查、对其价值进行分析评价以及保护和再利用研究有着较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及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以1899-1945年大连市中山区为研究范围,以近代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全面的掌握大连市中山区现存近代历史建筑的整体数量、分布状况、保存现状、艺术特征、环境条件等基本信息,并汇总出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名录、分布图及基本信息调查表。同时将调研数据输入到GIS中,借助GIS平台可直观的显示出建筑现存状况并加以分析,综合调研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价值评价指标和指标评价标准来构建大连近代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通过对典型建筑进行价值评分进行体系校验,确定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后结合每栋建筑的评价得分、现存状况、规划原则和保护原则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今后大连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评定和保护提供基础依据。除上述研究外,本文实地调研中山区现存历史建筑共334处并建立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数据库,对每个建筑进行价值评分划分四个等级,据此提出其保护策略。

蔡跃[8](2020)在《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90年代兴起的网路技术在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1994年中国互联网进入国际互联网这个国际大家庭后,中国互联网发展方式和规模堪称翘楚。特别是伴随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之势,我国不断提升互联网基础建设水平,网民规模基数和年龄跨度增大,互联网应用形式多样,新技术新功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等。网络在深刻改变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网络安全事件花样翻新、防不胜防。一方面给个人或机构损害了个人隐私、商业机密,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平稳运行。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因此,科学有效应对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交通运输行业的海事单位,其重要性更是举足轻重,特别是随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战略的提出,海上的政治经济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当前我国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多是模型和方法研究,等级保护更多的是关于测评系统和项目控制的研究,关于安全评估和等级保护相结合的研究还不甚多。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海事信息系统特点和安全需求,提出AHP、信息熵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海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论文详细的阐述了信息安全评估模型和等级保护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海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方向;其次,依据海事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和安全特点,从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等六个方面,构建基于等保2.0包含5个准则层18个指标的海事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然后,结合海事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相关标准,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安全评估指标初始数据,AHP法分配主观权重,信息熵调整客观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核定最终权重,构建适合海事信息系统特点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应用T海事潮流预报系统实例验证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分析出影响该信息系统风险值,指导等保安全建设。综上所述,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构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模型,识别出影响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与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徐超[9](2020)在《隔离桩控制坑外土体及盾构隧道侧向变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隔离桩在工程中的作用被广泛认可,大量的隧道近接基坑工程开始采用隔离桩保护坑外地铁隧道。为了减小隔离桩自身施工对地铁隧道的影响,目前工程中大多采用近基坑的隔离桩布置形式,其中以门架式隔离桩为主。而近年来,对于隔离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靠近隧道布置的隔离桩,研究发现,隔离桩设置在靠近隧道侧时作用效果显着,并通过牵引作用和阻隔作用揭示了近隧道隔离桩的作用机理。而目前,有关近基坑隔离桩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有必要对近基坑隔离桩展开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在隧道近接基坑工程中控制坑外隧道变形的作用机理。本文以宁波地区某采用隔离桩的隧道接近基坑工程为研究背景,基于PLAXIS数值计算分析平台,并采用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有限元法,对近基坑隔离桩展开了研究。研究中,首先采用经验法并结合反分析的方法标定了土体本构模型的参数,并对依托工程原型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分析,通过对比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然后在依托工程简化模型的基础下,通过位移场揭示了近基坑隔离桩的作用机理,接着在采用单一土层的计算分析模型中对隔离桩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基坑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对不同基坑变形情况下隔离桩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考虑了隧道全寿命周期的影响,研究了隔离桩对不同运营状态下隧道侧向变形的控制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如下主要成果:(1)在已有学者关于HS-Small模型参数标定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宁波地区海相软黏土自身特点,并采用参数反分析的方法,标定依托工程土体HS-Small模型参数。通过对依托工程进行三维有限元仿真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计算模型以及模型参数的可靠性,同时,也证明了 HS-Small模型在分析隧道近接基坑工程中的适用性。(2)本文创新的提出了内置式的隔离桩布置形式,并在依托工程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的方法,验证了这种布置形式的隔离桩对坑外地铁隧道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与工程原有门架式的隔离桩布置形式进行对比,发现内置式隔离桩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门架式隔离桩。(3)研究发现,设置隔离桩后,隔离桩将分担围护结构所承担的卸荷效应,产生一定的附加变形,形成一个位移增大影响区;围护结构则因其所承担的卸荷效应降低,变形减小,形成一个位移减小影响区;隔离桩一侧将由位移增大影响区主导,导致该侧影响区范围扩大;围护结构一侧将由位移减小影响区主导,导致该侧影响区范围缩小。同时,隔离桩的加入会使原位移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存在一条位移不动线,可将位移增大及减小区域分隔开,通过计算可得到该条线在空间中的位置分布,进而用于判断隔离桩对坑外地铁隧道侧向变形的影响。(4)通过对两种近基坑隔离桩的研究发现,内置式隔离桩对坑外土体侧向变形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受空间效应影响,无法对距离基坑较远处的土体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而门架式隔离桩对近基坑侧浅层土体侧向变形的控制效果优于内置式隔离桩,但随着深度He以及与基坑距离De的增加,其控制作用将逐渐低于内置式隔离桩,甚至出现负效果的情况。(5)内置式隔离桩桩长L、桩径D、桩间距S以及沿Y方向布置范围I等设计参数对内置式隔离桩的控制作用影响显着,研究发现,为了高效的发挥内置式隔离桩对坑外土体侧向变形的控制作用,必须合理选取内置式隔离桩的设计参数。本次研究中,通过计算确定了各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可为今后实际工程提供一定的指导。(6)基坑环境保护等级及隧道运营状态均会对隔离桩控制坑外地铁隧道侧向变形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随着基坑环境保护等级的提升,隔离桩的控制效率将逐步提升,即隔离桩在基坑产生较大变形时所对应的控制效率相对较高;而随着地铁隧道受损程度的增加,隧道刚度将不断下降,隔离桩对受损程度较为严重的地铁隧道的侧向变形的控制作用较为显着。

曹睿[10](2020)在《基于可靠性的服务功能链部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信网络需要承载更加多元化的通信业务。为解决传统网络灵活性不足,性能提升困难等缺陷,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通信网络。然而通信网络的虚拟化使网络架构更加复杂。因此,本文基于虚拟化环境,致力于解决保证可靠性的服务功能链部署及资源分配方案。本文的研究总结如下:1.针对当前关于服务功能链(SFC)的可靠部署都未考虑到虚拟网络功能(VNF)的重要度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服务功能链可靠部署算法。首先建立VNF和虚拟链路可靠映射模型,该模型确定了每个VNF的重要程度,并为重要的VNF提供高可靠性,虚拟链路可靠性需求则通过链路部署长度限制保证。其次,以负载均衡为资源协调原则,与VNF可靠性联合优化,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最终使用深度强化学习得到针对全局优化的SFC部署策略。另外,提出了基于重要度的节点备份和链路备份策略,用于应对部署过程中VNF/链路可靠性难以满足的情况。仿真结果表明,该可靠部署算法在保证可靠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少服务功能链失效损失,同时保证了负载均衡使整个虚拟网络更加可靠。2.针对当前可靠性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提出了带有区分保护的服务功能链可靠保障方案。以用户的可靠性需求和支付金额作为区分条件,在保证可靠性需求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失效恢复保障。首先,提出了基于部署重要度的VNF部署方案,将已部署节点到待部署节点的拓扑属性作为待部署物理节点选择依据,使整体部署结果更利于优化服务质量。其次将区分保护等级分为三类,都以最小化时延和资源消耗为目标。低保护等级只保证满足可靠性,不提供任何失效恢复保障。中保护等级通过SFC拆分的并行部署方案满足可靠性需求,通过基于泛化优势估计的Actor-Critic算法为每个子链分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服务质量保障。高保护等级通过专用备份提升可靠性,在满足可靠性的同时使服务质量不受设备失效的影响。仿真证明通过区分保护的方式能够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虚拟网络部署方案,为高保护等级提供更加稳定的服务保障的同时提高整体收益。

二、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衡阳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1.3.2 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区概况、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势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土壤水文条件
        2.1.5 社会经济条件
        2.1.6 森林资源状况
    2.2 研究材料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2.4.1 归纳综合法
        2.4.2 Delphi法
        2.4.3 层次分析法
    2.5 技术流程图
3 衡阳市林地管理现状分析
    3.1 衡阳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管理现状
    3.2 衡阳市可行性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 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基本原则
    4.2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项目准入性流程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筛选与确立
    4.4 AHP法测定各级指标权重
    4.5 评价方法
5 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体系检验
    5.1 案例基本情况
    5.2 案例其他情况说明
    5.3 项目准入性分析
    5.4 案例使用林地可行性结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2)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的徽州民宿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1.1.2 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动了当地传统民居的民宿化开发
        1.1.3 不科学的改造方式造成部分传统民居破坏严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民宿的概念研究
        1.4.2 民宿的类型研究
        1.4.3 民宿的改造研究
    1.5 主要概念界定
        1.5.1 民宿的释义
        1.5.2 传统民居类民宿
        1.5.3 传统民居价值
    1.6 论文构成
第二章 传统民居价值理论研究
    2.1 价值理论的发展
        2.1.1 文献回顾
        2.1.2 价值理论的相关探索
    2.2 多层面下的传统民居价值内涵
        2.2.1 宏观层面下的传统民居价值
        2.2.2 中观层面下的传统民居价值
        2.2.3 微观层面下的传统民居价值
    2.3 传统民居价值分类
        2.3.1 物质价值
        2.3.2 精神价值
        2.3.3 社会价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徽州传统民居价值解读
    3.1 立面形态
        3.1.1 屋顶
        3.1.2 墙体
        3.1.3 门
        3.1.4 窗
    3.2 宅居空间
        3.2.1 平面组织
        3.2.2 建筑空间
    3.3 建筑装修
        3.3.1 装饰构件
        3.3.2 家具摆件
    3.4 建筑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徽州传统民居价值评估
    4.1 AHP层次分析法概述
    4.2 实例层的选取
    4.3 评价指标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指标含义解释
        4.3.3 评价指标的赋权
        4.3.4 专家填写传统民居价值评分表
    4.4 数据计算
        4.4.1 Yaahp软件的运用
        4.4.2 数据计算
        4.4.3 计算结果
    4.5 目标层传统民居价值评估
        4.5.1 客观性评价指标
        4.5.2 主观性评价指标
        4.5.3 目标层传统民居价值计算
        4.5.4 目标层传统民居价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徽州传统民居民宿改造案例解读
    5.1 建筑原貌解读
        5.1.1 “原型”的归类
        5.1.2 建筑内部空间性质研究
        5.1.3 建筑立面形态解读
    5.2 民宿改造内容
        5.2.1 结构加固
        5.2.2 墙体定位
        5.2.3 空间营造
        5.2.4 材料置入
        5.2.5 立面改造
    5.3 不同改造内容对传统民居价值的影响
        5.3.1 改造内容汇总
        5.3.2 被试者的选择
        5.3.3 形容词对的确立
        5.3.4 调研评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的徽州民宿改造策略
    6.1 徽州民宿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6.2 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的徽州民宿改造策略
        6.2.1 价值取向与保护策略
        6.2.2 立面改造策略
        6.2.3 宅居空间改造策略
        6.2.4 建筑装修策略
        6.2.5 建筑结构加固策略
    6.3 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的民宿空间改造措施
        6.3.1 入口空间改造措施
        6.3.2 象征空间改造措施
        6.3.3 客房空间改造措施
        6.3.4 垂直交通空间改造措施
        6.3.5 传统民居改造措施强度限定
    6.4 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的半日闲民宿改造优化
        6.4.1 价值取向
        6.4.2 墙体定位优化
        6.4.3 空间营造优化
        6.4.4 材料置入优化
        6.4.5 立面改造优化
        6.4.6 空间品质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性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3)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概率skyline查询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差分隐私保护skyline查询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应用
        1.2.2 不确定数据的skyline查询问题研究现状
        1.2.3 差分隐私保护问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定义概述
    2.1 skyline查询的定义及其性质
    2.2 不确定数据概述
    2.3 概率skyline查询概述
    2.4 差分隐私保护机制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不确定对象的概率skyline查询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存在概率的计算方法
    3.3 位置关系剪枝算法
    3.4 概率关系精炼算法
    3.5 基于不确定对象的skyline查询方法
    3.6 实验评估
        3.6.1 实验环境
        3.6.2 实验结果分析
    3.7 总结
第4章 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skyline查询方法
    4.1 引言
    4.2 页敏感度计算方法
    4.3 基于置信率的动态敏感度调节算法
    4.4 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skyline查询算法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实验环境
        4.5.2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2.1 相关概念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2.1.2 虚拟化技术
        2.1.3 工业控制系统
    2.2 方法理论概述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2.2.3 博弈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1 风险评估流程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4.3.6 实验与分析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4.4.1 检测结果判定
        4.4.2 专家评估意见
        4.4.3 评估结论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5.2.2 虚拟机监控器
        5.2.3 虚拟网络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5.4.4 风险量化模型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5.6 本章小结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7.1.1 模型构建
        7.1.2 关联分析方法
        7.1.3 关联分析结果
        7.1.4 结论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7.2.2 模型构建
        7.2.3 能力分析
        7.2.4 结论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7.3.3 结论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7.4.1 风险控制策略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8.1.2 研究结论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京城市新总规提出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
        1.1.2 西城区名城规划提出应以文道建设为统领
        1.1.3 法源寺街区规划提出要强化地区文化展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概念界定
        1.4.1 会馆建筑
        1.4.2 建筑遗产
        1.4.3 保护与再利用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研究进展概况
    2.1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进展
        2.1.1 国外建筑遗产价值理论研究
        2.1.2 国外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2.2 .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进展
        2.2.1 国内建筑遗产价值理论研究
        2.2.2 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2.3 国外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实践历程
        2.3.1 功利性再利用
        2.3.2 被动式再利用
        2.3.3 适应性再利用
    2.4 国内建筑遗产再利用的实践进展
        2.4.1 破旧立新
        2.4.2 极端性再利用
        2.4.3 适应性再利用
    2.5 会馆建筑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进展
        2.5.1 会馆建筑的研究
        2.5.2 会馆建筑的保护修复研究
        2.5.3 会馆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6 总结评述
        2.6.1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
        2.6.2 建筑遗产再利用历程
        2.6.3 会馆建筑及其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及会馆建筑的历史研究
    3.1 北京城和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研究
        3.1.1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城市发祥地
        3.1.2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兴盛地
    3.2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历史研究
        3.2.1 旗民分治政策下汉人外迁促使会馆的产生
        3.2.2 士人往宣南地区西迁聚集促成会馆的繁盛
        3.2.3 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成为会馆衰落的开始
        3.2.4 民国殖民侵略下国府南迁加剧会馆的破败
    3.3 与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相关的历史人文
        3.3.1 会馆建筑与明清官宦士人
        3.3.2 会馆建筑与清代科举士子
        3.3.3 会馆建筑与晚清维新志士
        3.3.4 会馆建筑与近代革命先烈
        3.3.5 会馆建筑与其他文人名士
    3.4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
        3.4.1 清代京师士人的宣南文化
        3.4.2 近代革命志士的革命文化
        3.4.3 各地旅京人士的京外文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特点与价值研究
    4.1 会馆建筑特点研究
        4.1.1 街巷环境
        4.1.2 院落空间
        4.1.3 建筑平面
        4.1.4 建筑立面
        4.1.5 建筑剖面
        4.1.6 重点建筑
        4.1.7 建筑名称
        4.1.8 细部装饰
    4.2 会馆建筑价值研究
        4.2.1 历史价值:见证清代科举制度兴衰和近现代社会变迁
        4.2.2 艺术价值:展示南城传统建筑精湛营造技艺装饰艺术
        4.2.3 科学价值:展示北京南城四合院布局的适应性灵活性
        4.2.4 社会价值:是各地旅京人士联系同乡情谊的重要纽带
        4.2.5 文化价值:宣南、革命、京外与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
        4.2.6 使用价值:多种优势为开发利用提供更多机会与可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研究
    5.1 会馆建筑的保护现状研究
        5.1.1 数量分布情况
        5.1.2 保护修缮情况
        5.1.3 现状质量评价
        5.1.4 现状真实性评价
        5.1.5 保护现状问题总结
    5.2 基于整体保护思路的会馆建筑保护策略
        5.2.1 整体保护,保护建筑群与历史环境
        5.2.2 升级保护,重新划定建筑保护等级
        5.2.3 分类保护,不同等级提出针对措施
        5.2.4 优化产权,明确保护主体权责分明
        5.2.5 以用促保,合理利用获得持续保护
    5.3 基于分类保护思路的会馆建筑保护措施
        5.3.1 文物保护单位/建议申请文物保护单位
        5.3.2 建议挂牌保护院落
        5.3.3 一般性现代院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再利用研究
    6.1 会馆建筑的再利用现状
        6.1.1 现状功能统计
        6.1.2 利用面临的问题
        6.1.3 上位规划对再利用的要求
    6.2 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的会馆建筑再利用策略
        6.2.1 加强开放,促进会馆文化展示
        6.2.2 服务社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6.2.3 政府介入,引导社会化经营
        6.2.4 原生保护,延续部分居住功能
    6.3 基于适应性再利用的会馆建筑再利用整体规划设计
        6.3.1 规划目标——会馆文化的展示与街区环境的新生
        6.3.2 规划结构——两轴三区多点的展示结构
        6.3.3 游线规划——两条文化探访线路
        6.3.4 功能规划——新旧功能的有机结合
    6.4 会馆建筑再利用设计——以绍兴会馆、东莞会馆为例
        6.4.1 绍兴会馆——鲁迅文化研究交流中心
        6.4.2 东莞会馆——社区服务中心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会馆建筑信息统计表
    附录2 :会馆建筑现状评价表
致谢

(6)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1.1.2 传统工业区成为城市更新重点
        1.1.3 国内重视工业遗产保护
        1.1.4 西安市工业遗产亟需更新改造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更新
        1.2.2 工业遗产保护
        1.2.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1.3 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
        1.3.1 研究区域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理论基础与实践
    2.1 概念内涵
        2.1.1 城市更新
        2.1.2 工业遗产
        2.1.3 传统工业和传统工业区
    2.2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关系探究
        2.2.1 城市更新引发工业遗产保护
        2.2.2 工业遗产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更新
        2.2.3 工业遗产保护推动传统工业区更新
        2.2.4 工业遗产保护重塑城市特色
    2.3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实践
        2.3.1 博物馆型——中国工业博物馆
        2.3.2 文化创意产业型——北京798艺术区
        2.3.3 景观公园型——纽约高线公园
        2.3.4 商业开发型——大华·1935
        2.3.5 工业遗产旅游型——德国鲁尔区
    2.4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传统工业发展分析
    3.1 西安市工业历史沿革
        3.1.1 起步阶段(1869~1948年)
        3.1.2 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7年)
        3.1.3 深化改革阶段(1978~2000年)
        3.1.4 转型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3.2 西安市工业遗产现状概况
        3.2.1 工业遗产分类
        3.2.2 工业遗产分布
        3.2.3 工业遗产保存现状
    3.3 传统工业区现状问题分析
        3.3.1 传统工业经济衰落
        3.3.2 商业服务设施匮乏
        3.3.3 公园绿地空间不足
        3.3.4 工业遗产保护意识低
    3.4 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
    4.1 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4.1.1 历史价值
        4.1.2 社会价值
        4.1.3 艺术价值
        4.1.4 科学价值
        4.1.5 经济价值
    4.2 工业遗产评价原则
        4.2.1 真实性
        4.2.2 完整性
        4.2.3 代表性
    4.3 工业遗产评价方法
        4.2.1 评价目的及指标选取原则
        4.2.2 评价方法
    4.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4.3.1 评价指标体系
        4.3.2 指标权重计算
        4.3.3 评价指标赋值
    4.5 价值评价及保护等级划分
        4.4.1 工业企业整体评价
        4.4.2 分项评价结果分析
        4.4.3 保护等级划分
    4.6 小结
第五章 城市更新视角下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对策
    5.1 西安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
        5.1.1 工业遗产保护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5.1.2 保护规划体系构建
        5.1.3 保护规划内容
    5.2 西安市工业遗产更新模式
        5.2.1 建立工业博物馆
        5.2.2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5.2.3 打造城市公共空间
        5.2.4 实施商业综合开发
        5.2.5 加强与旅游产业融合
    5.3 保护与更新实施机制
        5.3.1 建立多元合作机制
        5.3.2 提高工业遗产保护意识
        5.3.3 加强公众参与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西安市工业遗产概况表
    附录2: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专家打分表
    附录3: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打分结果表
    附录4:工业遗产价值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5: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得分表
致谢

(7)基于GIS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内容界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
        1.2.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历程
        1.3.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历程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实地调研
        1.4.3 系统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4.5 定性定量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大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历程
    2.1 大连近代城市发展史
        2.1.1 沙俄租界时期城市规划
        2.1.2 日本占领时期城市规划
    2.2 大连近代建筑发展史
        2.2.1 俄殖时期建筑特点及发展
        2.2.2 日殖时期建筑特点及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
    3.1 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
        3.1.1 现状调研目的、范围
        3.1.2 调研内容和方法
    3.2 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的调查概况
        3.2.1 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
        3.2.2 中山区近代公共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3.2.3 中山区近代居住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GIS的调研数据录入(以大连市和南山历史风貌区为例)
    4.1 GIS在大连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1.1 GIS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4.1.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1.3 GIS在大连规划历史信息整理中的应用
    4.2 GIS在大连市建筑中的应用
        4.2.1 GIS在建筑中的主要应用
        4.2.2 GIS数据库的应用
    4.3 GIS在南山历史风貌区中的应用
        4.3.1 南山历史风貌区的历史演变与近代历史建筑调查
        4.3.2 GIS在南山历史风貌区中的应用
        4.3.3 调研结果的初步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价值评价
    5.1 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5.1.1 中山区历史建筑现状概述
        5.1.2 价值评价指标的选择
        5.1.3 指标评价标准的确立原则
        5.1.4 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
    5.2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近代历史建筑价值综合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大连市中山区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6.1 保护与更新思路
        6.1.1 城市规划定位与目标
        6.1.2 保护规划原则
        6.1.3 保护原则
    6.2 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6.2.1 文物建筑:重点保护与修复
        6.2.2 一般性历史建筑:整修与改造
        6.2.3 较差的历史建筑:更新与拆除
        6.2.4 非文物建筑:保护、改造与利用
    6.3 中山区主要建筑类型的保护方法
        6.3.1 公共建筑再利用保护方法
        6.3.2 居住建筑再利用保护方法
    6.4 中山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申报提议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基本信息汇总表
附录B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表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评估标准研究
        1.2.2 等级保护标准研究
        1.2.3 现有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方法、内容
        1.3.2 研究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信息熵
        2.1.2 等级保护
    2.2 相关方法概述
        2.2.1 安全评估方法
        2.2.2 AHP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等级保护的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设计思路
    3.3 设计过程
    3.4 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安全评估模型构建
    4.1 基于海事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安全评估方法的选择
    4.2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4.3 信息熵理论判断客观权重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最终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T海事潮流预报系统实例应用
    5.1 系统介绍
    5.2 评估过程
    5.3 问题及建议
        5.3.1 存在的问题
        5.3.2 提出的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等级保护的海事信息系统安全综合评估调查问卷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发表论文
    三、参与科研项目
    四、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隔离桩控制坑外土体及盾构隧道侧向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影响
        1.2.2 隔离桩在隧道接近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基于有限元的数值计算分析
    2.0 前言
    2.1 PLAXIS有限元计算软件介绍
        2.1.1 PLAXIS的前处理功能
        2.1.2 PLAXIS的后处理功能
    2.2 本构模型介绍
    2.3 工程背景
        2.3.1 工程概况
        2.3.2 工程地质
    2.4 工程原型数值计算分析
        2.4.1 土体模型参数
        2.4.2 结构模型参数
        2.4.3 有限元计算模型
        2.4.4 计算结果
    2.5 内置式隔离桩的适用性验证
        2.5.1 内置式隔离桩基本参数
        2.5.2 计算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近基坑隔离桩控制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依托工程的简化模型
        3.2.1 简化模型
        3.2.2 隔离桩布置形式
    3.3 隔离桩对坑外土体侧向变形控制效果
        3.3.1 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沿Y方向分布
        3.3.2 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沿X方向分布
    3.4 基坑卸荷效应与水平位移影响区
        3.4.1 基坑卸荷效应
        3.4.2 水平位移影响区
    3.5 隔离桩控制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内置式隔离桩设计参数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
    4.3 隔离桩沿基坑横向置范围
        4.3.1 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沿X方向分布
        4.3.2 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沿Y方向分布
        4.3.3 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沿Z方向分布
    4.4 隔离桩桩长
    4.5 隔离桩桩径
    4.6 隔离桩桩间距
    4.7 本章小结
5 隔离桩对坑外隧道侧向变形控制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
    5.3 开挖深度H=10m
        5.3.1 基坑环境控制标准—特级
        5.3.2 基坑环境控制标准—一级
        5.3.3 基坑环境控制标准—二级
        5.3.4 控制效率对比分析
    5.4 开挖深度H=15m
        5.4.1 基坑环境控制标准—特级
        5.4.2 基坑环境控制标准—一级
        5.4.3 基坑环境控制标准—二级
        5.4.4 控制效率对比分析
    5.5 地铁隧道运营状态
        5.5.1 轻微受损状态
        5.5.2 严重受损状态
        5.5.3 控制效率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可靠性的服务功能链部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虚拟化研究概述
        1.2.1 SDN/NFV技术介绍
        1.2.2 服务功能链概述
    1.3 服务功能链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虚拟化场景下服务功能链相关研究进展
    2.1 引言
    2.2 虚拟网络功能部署概述
        2.2.1 服务功能链部署模型定义
        2.2.2 虚拟环境可靠性概念
    2.3 服务功能链映射方案研究
        2.3.1 部署算法分类
        2.3.2 部署目标分类
        2.3.3 服务功能链重映射
    2.4 虚拟化场景可靠性技术研究
        2.4.1 备份机制
        2.4.2 恢复机制
        2.4.3 可靠部署机制
        2.4.4 联合机制
    2.5 深度强化学习技术介绍与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服务功能链可靠部署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网络模型
        3.3.1 基层网络结构
        3.3.2 虚拟网络结构及请求
        3.3.3 可靠性模型
        3.3.4 虚拟网络功能和虚拟链路可靠映射模型
        3.3.5 优化目标
    3.4 算法描述与分析
        3.4.1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服务功能链可靠映射算法
        3.4.2 基于虚拟网络功能重要度的节点备份算法
        3.4.3 基于链路备份重要度的链路备份算法
    3.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有区分保护的服务功能链可靠映射策略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4.3 网络模型
        4.3.1 基层网络结构
        4.3.2 虚拟网络结构及请求
        4.3.3 业务区分保护的可靠性保障机制
        4.3.4 可靠性模型
        4.3.5 基于服务功能链拆分部署的可靠性保障方案
        4.3.6 优化目标
    4.4 基于区分保护的可靠部署机制
        4.4.1 基于部署重要度的服务功能链部署方案
        4.4.2 基于专用备份的可靠性保障方案
        4.4.3 基于泛化优势估计的Actor-Critic子链资源分配方案
        4.4.4 算法总流程
    4.5 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4.5.1 仿真场景设置
        4.5.2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四、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衡阳市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与评价体系研究[D]. 张光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传统民居价值保护下的徽州民宿改造研究[D]. 范睿.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概率skyline查询方法研究[D]. 杨玉.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5]北京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会馆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戴菲菲.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城市更新视角下西安市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及保护规划研究[D]. 党晓晶. 西北大学, 2020(02)
  • [7]基于GIS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D]. 刘蓓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海事信息系统安全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蔡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隔离桩控制坑外土体及盾构隧道侧向变形研究[D]. 徐超.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基于可靠性的服务功能链部署策略研究[D]. 曹睿.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安全防护等级分类举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