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洗涤剂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21世纪洗涤剂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一、21世纪洗涤剂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提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王成强[2](2021)在《钙钛矿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由于吸收光谱范围宽、光谱带隙可调、载流子迁移率高、缺陷密度小和色纯度高等优异的光电性质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s,LED)、太阳能电池、光电探测器和激光器等光电器件中。目前钙钛矿纳米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热注入法、重结晶法、超声法和溶剂热法等。但是上述方法存在以下缺点:(1)反应过程中需要高温和惰性气氛,材料成本较高;(2)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易对环境造成污染;(3)形貌和结构调控较为困难,限制其应用;(4)铅卤化物钙钛矿具有离子结构属性,该结构对水、氧、高温、光照辐射等外界因素极具敏感性。因此,开发简单高效的制备方法,实现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尺寸、形貌、结构的有效调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针对钙钛矿纳米晶制备和结构调控的难点问题,我们围绕主要表面配体工程展开研究,使用低温水相法制备钙钛矿纳米晶及荧光粉,并研究不同表面配体在钙钛矿纳米晶的制备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将其成功应用于LED,研究了它们的基本性质,并将其成功应用于LED。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低温水相法,使用廉价易得的洗涤剂作为有机表面配体制备钙钛矿纳米晶和荧光粉。并研究了洗涤剂中的有效成分对于钙钛矿纳米晶制备中的关键作用并讨论了低温冷冻下晶体的生长机制,通过组分调节实现了钙钛矿纳米晶的可控制备,这也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该方法简单高效,可以制备克级的钙钛矿荧光粉,容易实现量产。(2)使用导电性能好、亲水、低毒和表面基团多的碳量子点(carbon quantum dots,CQDs)和氮掺杂的碳量子点(nitrogen-doped carbon quantum dots,N-CQDs)作为无机表面配体制备钙钛矿基复合材料。通过分析CQDs和N-CQDs的微观结构及表面官能团对于Cs Pb Br3纳米晶的作用,发现了表面富羧基的CQDs可以增强纳米晶的稳定性,表面富氨基的N-CQDs可以调控纳米晶的表面形貌。而N-CQDs的加入并不会影响Cs Pb Br3纳米晶的基本结构和光学性能,还会明显提高Cs Pb Br3纳米晶的吸光强度。这表明光电性能优异的CQDs可以作为一种表面配体用于钙钛矿纳米晶的制备。(3)通过调节表面配体的浓度,在低温下实现了Cs Pb Br3纳米棒的长径比调节,并将其荧光粉封装在PMMA中隔绝水汽氧气等以保护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并成功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在驱动电压3.6 V时,亮度-电压曲线达到最高值32930 cd m-2,对应的荧光光谱发射峰稳定在520 nm,色坐标稳定在(0.12,0.68),实现了稳定的Cs Pb Br3纳米棒的本征绿光发射。研究其稳定性发现Cs Pb Br3荧光粉在空气环境中可以稳定半个月以上,表明该荧光粉有望实现产业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雪薇[3](2020)在《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文中提出磷是地球上生命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磷循环与粮食安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关键问题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磷循环,人口增加、化肥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导致大量含磷废物(简称“磷废物”)的产生,未被循环利用的磷废物排放到环境介质中,一方面造成了磷矿石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负荷。缓解这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是提高磷废物的循环效率。但目前缺少磷废物的定量分析框架,磷废物产生量、循环量以及资源化潜力不明晰,因此有必要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本研究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原理构建了磷废物核算模型(P-WAM)。该模型采用“产品流-废物流-循环流”的磷流划分方法,按照磷矿石供应链上各人类活动类别梳理磷废物种类,核算各磷废物的产生量、循环量与排放量。接着,使用P-WAM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1900~2015年的磷废物产生与循环格局的历史演变趋势,并分析磷废物产生与循环的影响因素。构建磷废物预测模型,设定不同调控情景,使用预测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20~2050年磷废物的产生、循环与排放格局以及磷矿石消耗量,并分析不同的废物资源化路径对磷矿石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的影响。最后开展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研究,构建了适用于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涵盖经济、环境、资源三个目标层以及14个指标的评估体系。基于相同系统边界与功能单位对35种资源化技术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各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作为环境效益指标,在资源效益评估中包含了“减少磷矿石消耗”这一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TOPSIS方法对各指标值作标准化确定最终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筛选出优先推广的技术。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使用P-WAM对中国1900~2015年磷废物产生、循环与排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中国各类含磷产品量显着增长。从1950年到2015年,磷肥消费量增长了两千多倍,磷矿石消费量则增长了上万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导致粮食单产的提高,农作物磷从1900年到2015年增加了3倍以上。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年产生量增长了近7倍,从1.2 Mt P y-1增加到8.7 Mt P y-1。在1950年以前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一个世纪,畜禽养殖是磷废物产生量最大的系统,由于猪和家禽的养殖量迅速增加,马、驴、骡在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畜禽养殖磷废物产生强度(PWI)呈下降趋势。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废物增长速度最快,两个系统最主要的磷废物分别是磷尾矿和磷石膏,随着磷化工工业对矿石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磷矿采选与磷化工生产的PWI不断提高。水产养殖系统PWI远高于其他系统,以及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近年来水产养殖磷废物增长迅速,并且目前尚未出现减缓趋势。各子系统磷废物产生量的演变趋势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城市化率提升、农业种植方式改变以及居民饮食结构变化的影响。从1900年到2015年,磷废物的循环量从0.9 Mt P y-1增长到4.6 Mt P y-1。总体磷废物循环率(PWR)先缓慢上升在逐年下降,从75%下降到53%。磷废物循环量较大的子系统是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占磷废物循环总量的90%。农业种植的PWR从50%逐渐下降到不足20%,畜禽养殖则是在1990年以后快速下降。由于城镇人口比例大幅上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迅速提升,居民消费系统的PWR下降最为显着,从91%下降到15%。磷化工生产和废物处理系统的PWR均呈现上升趋势。在20世纪早期,最重要的磷汇是内陆水体,其次为大气,约70%的磷排放进入内陆水体,30%损失到大气中。耕地土壤磷盈余量从1960年开始迅速增加,目前耕地已经成为最大的磷汇,非耕地磷排放量则从1990年开始大幅增加,成为第二大磷汇。1950年之前,90%的非耕地磷排放来自居民消费系统,但在过去几十年非耕地磷汇从单一贡献者向多个贡献者转变,居民消费的贡献比不断下降,逐渐被磷矿采选、磷化工生产、畜禽养殖和废物处理系统取代。在20世纪早期,80%的内陆水体磷排放来自农业种植,但其贡献比逐年减少为29%,水产养殖的贡献比则从1990年起迅速上升,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体磷的最大贡献者。农业种植是最大的磷排放源,虽然1980年之后在总量中的占比逐渐下降,但目前依然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磷排放量。畜禽养殖是第二大排放源,占总量的12%。在过去30年,磷矿采选和磷化工生产的磷排放量增加最为迅速,二者在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分别达到9%和7%。水产养殖排放量也显着增长,目前占比达到9%。居民消费对总排放的贡献比不断下降,从1900年的7%下降到目前的2%。各系统向不同磷汇的排放情况也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种植的主要磷汇从内陆水体变为耕地,畜禽养殖则从内陆水体变为非耕地。水产养殖向海洋的排放量迅速增加。含磷废物调控情景分析的结果表明更加健康平衡的饮食结构显着增加了磷废物的产生量,增加磷产品进口与控制农田磷输入可有效减少磷废物的产生。提高废物循环率以及减少农田磷输入可以大幅削减磷的排放量。磷废物循环是实现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综合措施情景中2050年磷肥消费量下降到不足2Mt P,磷矿石则降至3.3 Mt P。在资源化率相同的情况下,提高肥料化利用比例将大幅减少磷矿石消耗量,但磷肥消费量和磷排放量将增加,提高饲料化利用比例将显着减少磷排放量。从保障磷矿石资源可持续性角度来看,肥料化是最优的资源化路径,从环境减排的角度来看饲料化利用更好。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框架构建了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包含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三个目标层和14个底层指标。根据三个目标层分数以及总评分数筛选出经济、环境效益均表现良好的适宜优先推广的技术,T03尾矿生产钙镁磷肥,T30黑水虻协同餐厨垃圾厌氧发酵,T25生活垃圾全组分回收,T35污泥厌氧消化+农业利用。而在三方面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技术有T09秸秆热解多联产系统,T11秸秆制乙醇,T12秸秆直燃发电,T15秸秆制颗粒燃料,T16秸秆造纸,T28地下土壤渗滤,T32污泥制水泥,因此这需要更深入的分析以确定其推广价值并开展现有技术改进以及新技术研发。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资源化技术种类较为丰富,但各技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差异十分显着,因此未来可以获取更详尽的技术参数对这类资源化技术进行深入评估。

韩娇柔[4](2020)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弘扬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下提出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洱海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月到大理洱海进行考察,对大理洱海的嘱托为大理人民保护治理洱海敲响了警钟、提供了指南并吹响了号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论、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制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洱海生态环境保护论是有效治理洱海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习近平考察大理前人们对洱海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彻底改变洱海生态失衡的趋势和局面。习近平在考察大理后为洱海保护治理提出了重要理念、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得到了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关于洱海保护治理的号召,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力度保护治理洱海,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但当前洱海保护治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其中,水量不足是洱海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此外,还有经济发展不足,流域内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游客数量增加,环保压力巨大,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的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从洱海保护治理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入手,探索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洱海保护治理的路径选择,以牢固树立生态意识为先导为洱海保护治理提供思想保障,以示范区为引领推动生态型政府建设,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实现依法治湖,以全民参与为根本为洱海治理提供永续动力,从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有效运用到洱海保护治理中,为走出洱海污染困境、摆脱洱海生态危机提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为高原淡水湖泊的保护治理提供更好的方略和智慧。

何一波[5](2020)在《NAS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NAS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68年的地方国营小厂,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涅盘新生、快速扩展和海外发展三个大的阶段,现已经成为中国洗涤用品行业龙头企业。在NAS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了适应发展的不同的竞争战略才有了今天NAS的辉煌,但是,当前面对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国内外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NAS的发展速度明显下降,显然原有的竞争战略已经不适应现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该如何选择新的竞争发展战略,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以NAS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NAS集团)为研究对象,依托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借助PEST、五力模型、SWOT等方法分析NAS集团面临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内部环境,据此制定其总体战略和业务战略,并提出组织制度、培育机制、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研究得出通过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创建国际知名品牌、突破行业核心技术和优化全球资源配置等路径来实施公司在产品发展、品牌发展、核心技术和全球战略的目标,使NAS集团发展成为洗涤剂行业国际最具影响力企业之一,基本实现“明天的NAS是世界的NAS”的企业战略目标。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NAS集团探索新一轮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也对其他日化企业制定战略提供参考价值。

王钰涵[6](2020)在《洗衣凝珠行业D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人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和品质要求也持续提高,国外日化品牌看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不断涌入国内抢占市场,使得国内日化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日化企业受外资日化巨头冲击,市场份额被日渐蚕食,品牌影响力持续降低。再加上国内政策宏观调控、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逐年上涨、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等,这一切都给国内日化企业带来了生存危机和发展瓶颈。因此,如何延长国内日化企业寿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让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顺利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小型日化企业DF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市场调研对洗衣凝珠产业当前背景以及市场前景进行了总结和概述;其次运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竞争模型、SWOT分析等多种方法对DF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最后根据战略定位确立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战略目标、选择了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案,同时为了保障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还制定了保障措施和实施手段。针对DF公司是以技术优势见长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之前都是技术人员,应依托公司现有的优质团队、设备和渠道,进一步完善研发、生产和经营洗衣凝珠的管理能力,将主营业务洗衣凝珠产品做“深”,同时利用自身资源和主营业务的消费市场开发一些高经济附加值产品。公司对于规范管理、品牌建设和文化构建等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在战略实施中要致力于打造良好企业文化、扩大公司影响力;构建合理组织结构,降低管理成本;集成信息化平台,促进各部门协同工作;关注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评估指标体系;与合作单位建立战略同盟,优势互补等方面建设。本文虽然是以DF公司为案例对象研究其发展战略,但是对于其他国内日化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树立产品品牌等方面具有参考意义和借鉴意义。

张洪瑞[7](2020)在《BH公司慕夕洗衣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慕夕洗衣纸是BH公司旗下的产品,BH公司成立于2015年,由美籍华人张南博士及其研发团队共同创办的高科技公司。公司以“创造幸福生活”为理念,倡导科技、环保的健康生活。慕夕洗衣纸作为北京邦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新推出的一款日用洗护产品,面临认知度小,市场接受度不高的问题。单纯大规模的做广告对于初创公司有很大压力。本文主要针对BH公司旗下的慕夕品牌洗护产品进行营销策略分析同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重点探索它们在洗护日化产品市场的各渠道的销售效果,为之后大规模开展营销工作确定方向。本文从产品理念定位、实际场景营销、产品售后反馈这三个方面出发,运用4P、STP、波特五力模型,结合厂商的实际销售情况,将市场营销理论与实际的案例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销售渠道的不同,本文将产品的推广分为3个方向,B2B、B2C、C2C,针对每个渠道销售模式的不同,建立起不同的营销策略,根据产品的特点找到最容易接受洗衣纸这类新创产品的客户,再通过裂变营销的模式,持续扩大产品受众,提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市场占有率。前期通过实际的考察以及大量的调查问卷来收集可靠以及一手的市场信息仔细了解与分析了现今市场上存在的多种竞争对手的情况,分析企业目前洗衣纸营销策略存在哪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根据STP分析法确定BH公司的营销战略,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优势地位,帮助企业在后期能够更好的发展。

郑茂宽[8](2018)在《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世纪末以来世界范围内制造业服务化的深刻变革,基于产品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成为制造型企业新的利润和价值增长点。传统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企业运营模式,逐渐被以面向客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与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所取代。同时,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崛起,世界正处在通向新的创新与变革时代的门口,推动价值链由基于产品的模式向基于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模式转变。同时,生态战略已经成为当前创新型企业构建全兴竞争格局的新思路,通过生态开放、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等社会化方式打破企业边界,推动各类商业要素的整合与重构。随着当前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转型、智能互联技术的提升、企业生态战略的实施,各个领域都在朝着打造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Smart Product Service Ecosystem,SPSE)的方向发展,然而当前学术界还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支撑。因此,本文围绕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核心问题展开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框架。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基于对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等发展趋势的分析,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框架: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基础定义;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智能、生态、服务三大特征;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面体构成要素模型,包括智能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市场定位、关联关系及联接交互;进一步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六大要素与三大特征之间的映射矩阵,以及系统要素之间的交互逻辑关系;提出了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解析、系统设计、服务交付等环节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技术路线图,为企业向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2)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从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运行边界分析入手,研究了业务范畴横向、纵向拓展以及生态价值识别的相关方法;基于对客户需求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两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开发了基于模糊认知图(Fuzzy Cognitive Mapping,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和基于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3)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解析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应用生态化可生存系统模型(Eco-Viable System Model,EVSM)对系统结构进行层次拓扑分析,基于耗散结构理论、Type 2模糊集生态位理论等研究了SPSE的平衡态发展过程,提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双维度评估方法,以及增强系统稳健性的冗余机制,研究了基于涌现理论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增值模型。(4)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流程,开发了基于模糊关联聚类方法的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方法,开发了基于服务蓝图、业务流程建模与标注(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Notation,BPMN)等多方法融合的智能服务流程配置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价值网络分析(Value Network Analysis,VNA)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交互与基于价值传递矩阵的价值平衡理论。(5)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基于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体系架构的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及战略、战术、执行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能力层次模型,开发了智能产品服务资源虚拟化方法,分析了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的产品互联协同、服务业务协同、服务组织协同、生态价值协同等四个层次的协同化过程,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交付渠道,开发了基于动态资源池的服务资源共享配置方法。通过智能家居和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两个应用示例对以上理论研究内容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本论文所提出方法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技术方法与相关解决方案的研究,源于工业界实际需求,也将会对企业向服务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借鉴。

刘欣[9](2017)在《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是地球上生命系统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磷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关乎着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中国人口规模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磷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全球磷矿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的背景下,中国亦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断推动全球磷资源再分配。然而,当前中国的磷循环已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一方面磷矿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保障不容乐观;另一方面过量的磷排入地表水环境,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因此,系统把握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磷循环过程机制,为制定我国磷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提供新思路和决策依据,对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本研究从磷资源开发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角度出发,统筹考虑磷元素的资源属性和环境属性,将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磷废物处理排放归一化考虑,建立了具有拓扑结构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重建了 1600-2012年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其次,本研究改进了区域涉磷活动的富营养化潜势空间化评估方法,量化了“涉磷活动-磷排放-磷环境归趋-生态系统损害”之间的响应关系,基于磷循环格局刻画了 2012年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和富营养化潜势图谱,识别富营养化潜势的“热点”区域;最后,本研究将国际贸易理论从商品层面延伸到元素层面,构建了全球磷贸易与供需分析模型,解析了 1988-2012年全球及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随供应链贸易再分配的过程。具体结果及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建立了具有拓扑结构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包括10类主要人类活动过程和4类环境介质(陆地、海洋、大气、水体),并基于独立核算优先原则构建了 102条主要磷流的核算方法。该模型是迄今为止基于过程质量守恒原理建立的、时间范畴跨度长、涉磷过程涵盖丰富、磷流路径剖析深入的国家层面磷循环分析模型,在全面性、细致性、科学性上具有突出的优势。(2)本研究运用自主研发的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首次重建了中国近四个世纪(1600-2012年)的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发现中国磷循环已从1600年左右以自然活动为主导的简单稳态模式转变为当今以人为活动为主导的复杂格局,磷贸易格局已经由净进口变成净出口,农田土壤中磷赋存量从“耗竭态”转变为“蓄积态”,农业面源已成为重要的地表水体磷负荷来源。(3)为了验证长时间尺度磷循环测算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对磷流的替代计算方法进行互动式交叉检查,验证了独立型核算磷流活动水平数据和涉磷参数的准确性。磷流核算结果对比前人研究,尽管存在一些不一致性,但总体结论基本一致。蒙特卡罗模拟的结果显示,早期磷流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大,活动水平数据的不健全是造成大部分磷流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4)2012年中国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东部与中部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尤为明显,其中,最大单位网格磷排放量达到286吨,位于上海。相比于向水体磷排放的实物量,富营养化潜势的空间差异性更加明显,其中,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富营养化潜势显着。究其原因在于,该区域不仅向水体排磷量大,并且水网密集,水生态系统对总磷浓度的变化也较为敏感。(5)全球磷资源可获得性从1988年的25.8 Tg-P yr-1增长到2012年的30.8 Tg-P yr-1。其中,中国的磷资源可获得性随磷净出口不断下降,但其全球占比上升快速。在磷供应链末端,约62%的磷资源可获得性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和巴西。公平性分析结果表明,全球磷资源可获得性空间分配的不公平程度随着时间和国际贸易的发生得到改善。

毛雪彬,李英[10](2015)在《浓缩型洗涤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文中认为本文综述了浓缩洗涤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洗涤剂工业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重视可持续增长的概念,采用更绿色的原料、更先进的洗涤配方技术,并且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是洗涤剂特别是浓缩洗涤剂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21世纪洗涤剂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洗涤剂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钙钛矿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
        1.2.1 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简介
        1.2.2 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性质
        1.2.3 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合成方法
    1.3 表面配体在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制备中的作用
        1.3.1 有机配体在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研究进展
        1.3.2 无机配体(CQDs)在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研究进展
        1.3.3 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的稳定性能研究
    1.4 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有机表面配体(洗涤剂)调控钙钛矿纳米晶结构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2 材料表征与仪器
        2.2.3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sPbX_3纳米晶合成策略与反应机制研究
        2.3.2 CsPbX_3纳米晶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2.3.3 CsPbX_3纳米晶光学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机表面配体(碳量子点)调控钙钛矿纳米晶结构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材料表征与仪器
        3.2.3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QDs的可控制备及结构分析
        3.3.2 CQDs修饰CsPbBr_3纳米晶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3.3.3 CQDs修饰的CsPbBr_3纳米晶的稳定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sPbBr_3纳米棒形貌调控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4.2.2 实验表征与仪器
        4.2.3 实验内容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钙钛矿纳米棒的形貌调控
        4.3.2 钙钛矿纳米棒在光致发光LED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科学问题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论文框架
2.研究综述
    2.1.人类活动驱动的磷循环
        2.1.1.磷流定量核算
        2.1.2.磷资源耗竭期估算
        2.1.3.磷排放的环境影响
    2.2.磷管理的研究进展
        2.2.1.磷管理策略研究
        2.2.2.磷素管理定量研究方法
    2.3.磷废物资源化研究进展
        2.3.1.资源化技术
        2.3.2.技术评估方法
    2.4.小结
3.磷废物核算模型与数据
    3.1.系统边界
    3.2.磷废物核算模型
        3.2.1.P-WAM框架
        3.2.2.核算原则
        3.2.3.流核算方法
    3.3.磷废物分析指标
    3.4.数据来源
4.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演变
    4.1.磷资源消耗与磷产品生产
    4.2.磷废物产生量总体格局
        4.2.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4.2.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4.2.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4.2.4.畜禽养殖(AH)
        4.2.5.水产养殖(AQ)
        4.2.6.农产品加工(AP)
        4.2.7.居民消费系统(HC)
        4.2.8.废水处理与固废处置系统
    4.3.磷废物产生的影响因素
    4.4.本章小结
5.中国磷废物循环利用与环境排放的演变
    5.1.磷废物的循环利用
        5.1.1.磷矿采选子系统(PM)
        5.1.2.磷化工生产子系统(CP)
        5.1.3.农业种植子系统(CF)
        5.1.4.畜禽养殖子系统(AH)
        5.1.5.水产养殖子系统(AQ)
        5.1.6.农产品加工子系统(AP)
        5.1.7.居民消费子系统(HC)
        5.1.8.废水处理(WW)与固废处置子系统(SW)
    5.2.磷废物的环境排放
        5.2.1.磷汇
        5.2.2.磷源
    5.3.结果验证
    5.4.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与政策建议
    5.5.本章小结
6.磷废物趋势预测与调控
    6.1.磷废物预测模型
        6.1.1.预测模型框架
        6.1.2.情景设定
        6.1.3.变量预测
    6.2.预测结果分析
        6.2.1.总量结果
        6.2.2.分系统结果
        6.2.3.资源化路径模拟结果
        6.2.4.预测模型验证
    6.3.本章小结
7.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的评估
    7.1.磷废物资源化技术简介
    7.2.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方法
        7.2.1.底层指标的计算
        7.2.2.多目标决策
    7.3.磷废物资源化技术评估结果
    7.4.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主要结论
    8.2.主要创新点
    8.3.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外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
        (三)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生态观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人与自然关系论
        (二)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论”
        (三)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论
        (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论
        (五)生态文明建设法治论
        (六)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论
        (七)洱海保护治理特别论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为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内容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章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前后洱海保护治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概述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概述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前洱海保护治理情况
        (一)洱海保护治理情况概述
        (二)洱海保护治理主要措施
        (三)洱海保护治理取得成效
    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后洱海保护治理情况
        (一)洱海保护治理认识深化
        (二)洱海保护治理措施有力
        (三)洱海保护治理成效显着
    四、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基本经验与主要挑战
        (一)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基本经验
        (二)当前洱海保护治理的主要挑战
第三章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洱海保护治理的路径
    一、以牢固树立生态意识为先导
        (一)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
        (二)弘扬流域内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增强流域内干部群众保护治理洱海的自觉性
    二、以强化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关键
        (一)进一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强化顶层设计
        (二)以“两山论”和系统论指导确定流域内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三)以严格的责任制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四)以洱海保护治理示范区建设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
    三、以全民参与为根本
        (一)流域内各级党委政府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二)流域内广大群众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三)大理市民和学生全员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四)流域内各类媒体大力参与洱海保护治理
    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洱海保护治理的法制法规
        (二)进一步强化“四治一网”中的依法治湖
        (三)加强洱海流域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衔接
        (四)开展洱海流域保护治理专项执法检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5)NAS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想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企业战略相关概念
        2.2.1 企业战略的含义
        2.2.2 企业战略的目的
        2.2.3 企业战略的特征
    2.3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2.3.1 战略管理的含义
        2.3.2 战略管理的特点
        2.3.3 战略管理的过程
    2.4 研究方法与工具
        2.4.1 PEST分析
        2.4.2 五力模型
        2.4.3 SWOT分析
第三章 NAS集团现状分析
    3.1 NAS集团基本概况
    3.2 NAS集团发展历程
    3.3 NAS集团组织机构
    3.4 NAS集团经营现状
第四章 NAS集团环境分析
    4.1 NAS集团外部环境分析
        4.1.1 外部环境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
        4.1.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2 NAS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4.2.1 资源能力状况分析
        4.2.2 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五章 NAS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
    5.1 战略关键因素分析
        5.1.1 企业优势
        5.1.2 企业劣势
        5.1.3 企业机会
        5.1.4 企业威胁
    5.2 NAS集团发展战略选择
    5.3 NAS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5.3.1 愿景思路
        5.3.2 战略目标
        5.3.3 核心能力
        5.3.4 业务组合
        5.3.5 实施构想
第六章 NAS集团业务战略组合
    6.1 基础业务
        6.1.1 基本思路
        6.1.2 主要目标
        6.1.3 实施路径
    6.2 战略业务
        6.2.1 基本思路
        6.2.2 主要目标
        6.2.3 实施路径
    6.3 新兴业务
        6.3.1 基本思路
        6.3.2 主要目标
        6.3.3 实施路径
第七章 保障措施
    7.1 组织和制度保障
    7.2 培育和教育保障
    7.3 人才和创新保障
    7.4 政策和资金保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洗衣凝珠行业D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线与方法
        1.3.1 研究路线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概述
    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战略规划理论
        2.2.2 战略资源基础论
        2.2.3 环境适应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 战略分析工具
        2.4.1 PEST分析
        2.4.2 波特五力分析
        2.4.3 SWOT分析
3 DF公司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3.1 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市场环境分析
    3.3 行业环境分析
        3.3.1 现产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供应商的交涉能力
        3.3.5 购买人的交涉能力
4 DF公司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4.1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4.1.1 公司组织结构
        4.1.2 公司内部资源
    4.2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4.2.1 产品研发能力
        4.2.2 公司管理能力
        4.2.3 市场营销能力
5 DF公司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
    5.1 SWOT识别总结
        5.1.1 机会与威胁识别
        5.1.2 优势与劣势识别
        5.1.3 SWOT综合结论
    5.2 DF公司战略定位及目标
        5.2.1 DF公司战略定位
        5.2.2 DF公司战略目标
    5.3 业务的选择
        5.3.1 主营业务
        5.3.2 高经济附加值业务
        5.3.3 战略性业务
6 DF公司战略实施策略
    6.1 DF公司战略实施策略
        6.1.1 企业内部管理提升策略
        6.1.2 产品营销策略
        6.1.3 品牌树立策略
        6.1.4 科技创新、联合发展策略
        6.1.5 成本控制、多元化产品拓展策略
    6.2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2.1 打造良好企业文化,扩大公司影响力
        6.2.2 构建合理组织结构,集成信息化平台,降低管理成本
        6.2.3 关注人才引进和培养,健全评估指标体系
        6.2.4 细分渠道和市场,提升研发能力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BH公司慕夕洗衣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安排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洗衣纸相关概念
        2.1.1 洗衣纸的定义
        2.1.2 洗衣纸产品属性
        2.1.3 洗衣纸发展趋势
    2.2 STP理论
    2.3 4P理论
    2.4 PEST分析法
    2.5 波特五力模型
3 BH公司洗衣纸营销现状与环境分析
    3.1 BH公司简介
    3.2 BH公司慕夕洗衣纸营销现状
        3.2.1 产品简介
        3.2.2 BH公司的市场地位
        3.2.3 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3.3 BH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3.1 宏观环境分析
        3.3.2 行业环境分析
        3.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 洗衣纸消费者需求及行为特点调查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2 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消费者需求及行为特点分析
        4.3.1 对洗衣纸的了解太少
        4.3.2 年龄偏向年轻化
        4.3.3 性别对于购买洗涤剂频次有影响
        4.3.4 折扣方式偏爱较为集中
        4.3.5 购买渠道较为集中
5 BH公司洗衣纸产品营销战略及策略建议
    5.1 STP营销战略建议
        5.1.1 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目标市场定位
    5.2 营销策略
        5.2.1 产品策略
        5.2.2 价格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6 BH公司洗衣纸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组织架构的改革
        6.1.1 总部机构的改革
        6.1.2 注重营销队伍建设
        6.1.3 优化激励考核机制
        6.1.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1.5 营销策略的实施调整
    6.2 多种方式进行融资
        6.2.1 股权融资
        6.2.2 债权融资
    6.3 技术保障
        6.3.1 注重技术创新
        6.3.2 通过技术创新扩大需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慕夕洗衣纸市场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挑战
        1.1.1 研究背景
        1.1.2 面临的挑战
    1.2 产品服务系统的智能化和生态化转型
        1.2.1 转型路径分析
        1.2.2 转型需求分析
        1.2.3 解决方案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研究现状与分析
    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研究现状
        2.1.1 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研究现状
        2.1.2 生态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及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现状
        2.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现状
    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现状
        2.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建模理论研究现状
        2.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态研究现状
    2.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2.4.1 智能产品功能层次聚类与系统生成
        2.4.2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图形化建模与量化分析
    2.5 智能生态产品服务交付研究现状
    2.6 研究现状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总体框架
    3.1 引言
    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定义
    3.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特征分析
        3.3.2 智能的特征
        3.3.3 生态的特征
        3.3.4 服务的特征
    3.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3.4.1 智能技术
        3.4.2 用户体验
        3.4.3 市场定位
        3.4.4 商业模式
        3.4.5 关联关系
        3.4.6 联接交互
        3.4.7 生态特征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3.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总体研究框架与流程
    3.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3.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定义与演变
        3.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3.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分析
    3.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
    4.1 引言
    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4.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拓展特征分析
        4.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特征分析
        4.2.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分析研究框架流程
    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业务边界研究
        4.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边界研究
    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预测
        4.4.1 客户需求分析方法选择
        4.4.2 基于模糊认知图(FCM)的客户隐性需求挖掘方法
        4.4.3 基于ARIMA模型的客户动态需求预测方法
    4.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需求分析示例验证
        4.5.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4.5.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4.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5.1 引言
    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5.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的问题特征
        5.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研究框架流程
    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结构拓扑分析与建模
        5.3.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层次分析
        5.3.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存系统模型(EVSM)
        5.3.3 基于EVSM的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结构建模
    5.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4.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思路
        5.4.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演变
        5.4.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生态位分离
        5.4.4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评价
        5.4.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冗余机制
    5.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机理
        5.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的价值空间的拓展
        5.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空间评价
    5.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解析示例验证
        5.6.1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5.6.2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5.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5.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6.1 引言
    6.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6.3 智能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3.1 主要问题特征与研究思路分析
        6.3.2 智能产品功能模糊层次聚类算法
    6.4 智能产品服务流程建模
        6.4.1 智能产品服务配置框架
        6.4.2 基于服务蓝图的智能产品服务包划分
        6.4.3 基于BPMN图的智能产品服务过程建模
    6.5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5.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价值交叉补贴
        6.5.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网络分析
        6.5.3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价值传递矩阵
    6.6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设计示例验证
        6.6.1 智能家居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6.6.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家居服务流程建模
        6.6.3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6.7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7.1 引言
    7.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思路与框架流程
        7.2.1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问题特征分析
        7.2.2 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研究框架流程
    7.3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规划
        7.3.1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层次分析框架
        7.3.2 智能产品服务能力与资源的虚拟池化
    7.4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管理
        7.4.1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协同化过程
        7.4.2 智能产品服务交付渠道
        7.4.3 基于动态共享资源池的智能产品服务资源配置
    7.5 智能家居服务生态系统交付示例验证
        7.5.1 智能家居服务能力规划
        7.5.2 智能家居服务运营管理
    7.6 先进性与可行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示例验证
    8.1 案例背景
    8.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框架结构
        8.2.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基础框架
        8.2.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特征体现
        8.2.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
    8.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需求分析
        8.3.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边界研究
        8.3.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客户需求挖掘与动态预测
    8.4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解析
        8.4.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结构拓扑层次分析
        8.4.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稳健性研究
        8.4.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价值涌现
    8.5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设计
        8.5.1 智能网联汽车产品与功能层次聚类
        8.5.2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流程建模
        8.5.3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价值交互与平衡
    8.6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生态系统交付
        8.6.1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能力规划
        8.6.2 智能网联汽车服务运营管理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总结
        9.1.1 内容总结
        9.1.2 创新点
    9.2 展望
        9.2.1 不足之处
        9.2.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附录二 模糊层次聚类算法的MATLAB实现
附录三 基于EXCEL的资源动态配置算法实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第一作者撰写中和拟投稿论文
    与他人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9)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科学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框架及主要章节说明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磷循环格局刻画方法
    2.2 磷循环的环境效应评估方法
    2.3 磷循环的资源保障评估方法
第3章 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过程重建方法
    3.1 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框架构建
    3.2 主要磷流梳理及核算模型构建
        3.2.1 大气(N_1)
        3.2.2 非耕地(N_2)
        3.2.3 内陆水体(N_3)
        3.2.4 海洋(N_4)
        3.2.5 磷矿采选(N_5)
        3.2.6 磷化工生产(N_6)
        3.2.7 农业种植(N_7)
        3.2.8 畜禽养殖(N_8)
        3.2.9 水产养殖(N_9)
        3.2.10 农产品加工(N_10)
        3.2.11 居民消费(N_11)
        3.2.12 废水处理(N_12)
        3.2.13 固废处置(N_13)
    3.3 中国磷循环测算系统边界与数据来源
        3.3.1 时空范畴
        3.3.2 活动水平数据来源
        3.3.3 涉磷参数来源
    3.4 中国磷循环全景分析模型的优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近四个世纪磷循环格局演变分析
    4.1 中国磷资源开发与利用
    4.2 中国磷进出口贸易平衡
    4.3 中国农业-畜禽-人类食物链特征
    4.4 中国含磷废物及其环境排放
        4.4.1 土壤磷库存变化
        4.4.2 向水体磷排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磷循环测算结果的准确性验证
    5.1 磷流交叉检查
    5.2 自然磷流对比
        5.2.1 大气沉降
        5.2.2 风蚀
        5.2.3 入海径流
        5.2.4 海洋飞沫
    5.3 人为磷流对比
    5.4 未考虑磷流总结
        5.4.1 燃烧
        5.4.2 生物气溶胶颗粒
        5.4.3 火山爆发
        5.4.4 磷化氢
    5.5 不确定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磷循环的富营养化潜势评估
    6.1 人类活动向水体磷排放的空间格局刻画
        6.1.1 空间分配方法原理
        6.1.2 空间分配因子数据来源
    6.2 富营养化潜势空间化评估方法
        6.2.1 环境归趋因子
        6.2.2 生态损害因子
    6.3 中国2012年向水体磷排放格局
    6.4 中国2012年富营养化潜势图谱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
    7.1 全球磷资源贸易与供需分析模型构建
    7.2 数据来源与处理
        7.2.1 数据来源
        7.2.2 国家分类
    7.3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贸易格局
    7.4 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磷资源可获得性格局
    7.5 磷资源可获得性的公平性评价
        7.5.1 公平性分析方法简介
        7.5.2 磷资源可获得性的公平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磷循环测算的编程代码
    1.1 基础数据准备过程
    1.2 底层磷流运算代码
    1.3 磷流结果整合代码
    1.4 磷流运算执行命令
    1.5 蒙特卡罗模拟代码
附件2: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浓缩型洗涤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洗涤剂浓缩化的发展趋势和进展
2. 浓缩洗涤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3. 我国浓缩洗涤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 创新发展趋势和展望

四、21世纪洗涤剂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钙钛矿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D]. 王成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含磷废物产生格局与资源化潜力[D]. 刘雪薇. 南京大学, 2020(09)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洱海保护治理中的实践研究[D]. 韩娇柔. 大理大学, 2020(05)
  • [5]NAS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何一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4)
  • [6]洗衣凝珠行业D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钰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7]BH公司慕夕洗衣纸营销策略研究[D]. 张洪瑞.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郑茂宽.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中国磷循环格局演变及其资源与环境效应[D]. 刘欣. 南京大学, 2017(06)
  • [10]浓缩型洗涤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 毛雪彬,李英.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5(08)

标签:;  ;  ;  ;  ;  

21世纪洗涤剂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