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福田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一、福田文化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论文文献综述)

邱春美[1](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彭滢燕[2](2021)在《径山的法脉传承与历史叙述》文中认为径山,今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唐以来皆属余杭县辖。唐代宗时期,国一禅师法钦开山,此后径山名声逐渐显赫一方。唐僖宗乾符六年(879)改为“乾符镇国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改为“承天禅院”,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改为“能仁禅院”,宋孝宗时期改为“兴圣万寿禅寺”并沿用至明清。径山在宋代便居佛教禅宗“五山十刹”之首,到明代则又为嘉兴藏的刊刻地之一,在佛教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佛教势力进入之前,径山是处于一个以龙神信仰为核心的地方社会之中。南北朝时期,道教茅山派率先进入该地区,将天目山纳入其“洞天福地”的系统之中。佛教势力的进入则相对较晚,唐大历年间,国一禅师来此开山后,佛教才在径山长期经营。南宋时期,得益于宋代皇帝的庇护,径山僧人利用其与皇权的关系,积极参与到了政治之中,在佛教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进入元代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径山的政治地位以及影响力逐渐下降。到了明中期,径山呈现“衰败”之相。晚明,随着嘉兴藏的刊刻以及刻藏士绅的参与,径山得以复兴。与此同时,刻藏士绅也积极参与到径山历史的书写之中,不同版本的《径山志》也应运而生。径山早期的法脉传承,经历了两次变化。一是佛教牛头宗活动重心的南移;二是从牛头宗到洪州禅的转变。径山在法脉的两次转变中,也逐渐建立起其寺院的传承制度。洪州禅系僧人在径山长期经营时,建立了“甲乙制”的寺院,但宋代因官方权力的介入,径山又于元佑五年(1090)改为“十方制”寺院。然而,径山“十方制”寺院的表象之下,其法脉多为临济宗杨岐派圆悟克勤一系。径山的各个大德高僧,借助其平台,发展自身的势力。南宋以后,径山住持多出自大慧宗杲与虎丘绍隆两支系。在这一时期,径山还建立了一个多层次、亲疏不同的寺院网络。以径山为核心,层层扩展,扩大了径山的影响力。元至明初,在政治中心转移的背景下,一方面,虽然不少住持与朝廷保持往来,在朝廷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这些僧人个人的影响力并未给径山带来政治权势。另一方面,径山转向了地方。高峰原妙一系僧人向天目山地区更进一步的发展,扩大径山的弘法范围。在此过程中,地方大族积极参与其中,提供资金为僧人建立新的寺院。到了明初,径山复兴的最大经济支持是吴江葛氏一族的葛德润。地方官员、地方大族、士人逐渐取代了皇权与朝廷显贵,成为了径山的主要支持者。从元至明,是径山的发展历程中其重心向地方社会转变的一个过程。从宋至明末,径山历史的演进和其历史叙述的生成互为表里。总体而言,径山的历史叙述,呈现出一个“多元”且“不间断”的历史特征。所谓“多元”是指径山历史叙述的主体来自不同的身份,即僧人、地方官员、士绅都参与其中。而“不间断”是指,径山的历史叙述从北宋李照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明。晚明是径山历史叙述的一个繁荣期。僧人正璠重刻僧人宗净《径山集》,构建并强调了径山单一的法脉体系;地方官员高则巽编《径山志》,影响到万历《余杭县志》中单列一卷《径山志》的出现;士绅宋奎光编《径山志》是嘉兴藏刊刻成果的一部分;章之采《径山志》则强调了“山”,而弱化了径山佛教的色彩。每一次径山历史叙述的背后,是僧人、地方官、士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愿求的一个反映。这些径山历史的叙述也呈现出佛教方志、地方志、山水志等不同的历史风貌。

陈盛德[3](2020)在《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广深港的高层建筑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随着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对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是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过渡空间,对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研究,并提出合理的优化设计策略,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的品质。本文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首先,在基础研究、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突出问题,提出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要素。第二,运用优化设计要素框架,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与相关数据研究,提出优化设计目标和原则,从城市关联设计、场地综合设计、建筑界面设计、地域特色与场所表达四个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并结合国内外先进机制的研究,在机制层面提出优化建议,作为优化设计策略的保障。对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的第一章提出研究的背景,界定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是基础研究与现状分析部分,对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进行论述和研究,归纳广深港高密度区的空间现状以及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特征,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现状问题。第三章是优化设计思路分析部分,分析现状问题的原因,梳理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要素,并以优化设计要素为框架,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获取优化设计需求,提出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第四章是优化设计策略部分,从城市关联设计、场地综合设计、建筑界面设计、地域特色与场所表达四个方面提出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策略。第五章总结了前文提到的相关机制问题,通过广深港相关法规的比对,结合国内外先进机制和经验提出优化建议,为优化设计策略提供制度保障。

Shenzhen Futian District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4](2020)在《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核心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福田作为深圳市中心城区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建区30年来,创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区高品质建设、民生高水平保障、生态高标准保护的成就,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精彩案例。未来,福田抢抓"黄金机遇期",主动应对"挑战密集期",牢牢主导"转型关键期",强化中心城区核心引领作用,提升"四大功能",打造"四大中心",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率先探索、勇当尖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

覃麒睿[5](2020)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导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生活的载体。深圳作为中国新兴城市的代表,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不足、质量下降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一种在建设用地内、依托建筑的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引起人们的关注。深圳目前已开始出台有关建设管理规定,逐步开展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实践。福田中心区作为深圳城市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过去的四十年的建设中产生了了大量且集中的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已具有研究基础,然而缺乏设计导控经验,建筑公共开放空间未能达到良好成效。而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上个世纪中叶就开始开展有关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设计导控经验。因此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导控经验,转换为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导控策略。论文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对国内外优秀的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导控经验的总结。通过梳理美国、日本、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实践过程,归纳其设计导控一般方法。第二,对深圳及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现状的研究。首先通过图纸、政策文件、管理文件等资料的研究,提取其中有关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内容部分,分析深圳及福田中心区在现行的设计控制指引和管理运作对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作用;其次通过实地的走访调研考察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成效。通过现状的研究反思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的优秀经验和不足之处。第三,制定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可持续设计导控策略。通过优秀经验的总结和实地的调研分析,从设计和管理两方面搭建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导控的框架。

常婷婷[6](2020)在《新世纪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研究》文中认为东南亚是日本国家战略布局和实施的关键地区之一,其在日本对外政策构想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且被长期高度重视。由此,东南亚地区被日本视为战略“后院”。二战后,日本凭借“赔偿即投资”的理念、“雁阵”发展模式等政策举措,一跃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复兴和起飞,继而为其追求“政治大国”目标、寻求安保领域新突破等,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可以说,东南亚地区在日本国家战略布局和实施中的特殊地位,使其在日本海外利益维护政策中占有不容小觑的战略位置。冷战结束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接连打击,日本经济社会发展饱受冲击,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所折损。新世纪以来尤其是“9·11事件”后,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变化趋于微妙和复杂。加之域内外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美国加速回归亚太地区的战略举动、周边国家的群体性发展态势,使日本在周边地区及全球事务处理上的主导权和影响力相对缩小,其海外利益维护领域的挑战性随之增多、压力有所增大。这一点,在东南亚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在东南亚地区,日本的海外利益可以划分为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总体来看,日本在该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且呈“同心圆”式排布,大致经历了经济上的“一枝独秀”、经济政治的“并驾齐驱”、经济政治安全“三足鼎立”的发展过程。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经营初期,其以经济赔偿交涉为中心、经济援助为途径,进而形成“赔偿—援助—投资”相循环的发展体系。伴随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关系的加强和深化,双方互动扩大到政治合作领域。以“福田主义”(1976)为标志,坚持平等发展与合作立场,通过参与地区事务、扩大本国的政治存在、坚定东南亚地区在日本战略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成为日本长期奉行的政策路线方针,使得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更趋广泛和全面,随之而来的海外利益维护需求也不断增多。新世纪以来,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更趋复杂、全面和多样,其以日美同盟为基轴、法律和制度为基础、开发合作为辅助、安全保障为拓展、夯实民意为后备的多领域共同协作政策方针,得以明确和被清晰地贯彻下来。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呈现三大特点:在地区主导权上“从追随转向引领”,在经济合作上“由低调转向主动”,在重点领域上“从经济转向安全”。日本在该地区的长期投入,使其拥有众多的双边或区域性制度合作平台、成熟的政府开发援助体系、域内较好的民意基础等优势资源。不过,由于日本经济发展驱动力不足、海外安保维护受限较多,加之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和强化、中国影响力的增强、印度的“战略东进”政策、澳大利亚的“北上”策略、东南亚地缘安全与投资环境的波动等因素的复合影响,使其新时期实施东南亚地区海外利益维护政策受到不少限制。日美同盟对日本战略独立性的长期牵制作用,也使日本“分而治之”的地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东盟一体性,由此增加了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海外利益维护政策实施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及模式,对新时期中国维护和增进海外利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落实,中国海外利益拓展和维护进入新阶段。中国在推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进程中,要优先确保“五通”的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准落实,要战略规划和构建制度基准、权力外溢、软实力支撑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

李旭丽[7](2020)在《深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深圳,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致力于构建国际创新创意先锋城市,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配置提出外部指向性需求。同时文化软硬件建设是城市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在支撑。但因城市发展政策、时序、经济及功能配套等的原特区内外差异,深圳市域范围内仍然存在以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为代表的非均衡现象;深圳作为典型移民城市,因人口的多元化与动态增长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需求的差异化;长期以来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以单向和标准化为主要特征,未形成设施供给、使用和评价主体等广泛参与的规划决策与评价反馈过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设施配置不合理问题。基于以上城市发展及现状背景,文章以深圳市市区级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为研究对象,梳理城市文化发展历程,分析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现状,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文化设施配置实践,提出深圳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面临的三个典型适配性差异问题:效率与公平的空间均衡失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差异矛盾、服务与反馈的管理连接不足。针对现状典型问题,分析设施配置需求、以公平效率结合、供给需求适应和文化价值认同为价值导向,借鉴系统规划理论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的主要思想,从“地”的适配性、“人”的适配性及“服务”的适配性三个维度构建了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体系。测量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与城市空间、人口之间,设施本身服务能力和实际效用之间的契合和匹配程度。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得到标准化赋值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包括整体、分维度和分类型结果,以期形成对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适配水平的相对综合的认识。研究对深圳市市区级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进行适配性综合评价。通过GIS空间分析及多种量化分析方法进行测量得到结果为: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整体适配性呈较高水平,设施服务适配性最高,空间适配性最差,博物展览类设施配置适配水平相对较高,表演艺术类设施最低。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形成反馈建议并提出优化对策:形成连续的文化空间体系规划控制;构建多中心等级梯度空间布局;实现适应需求的规划控制;强调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的合力与分力;完善需求—供给—运营—评价—反馈配置机制。

高文佳[8](2020)在《东汉至南北朝福田思想与慈善事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佛教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福田思想是佛教慈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逐渐兴盛,福田思想随之进一步发展。福田思想的根本含义就是号召僧人和信徒广行善事,尤其是救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福田中种福,获得福报。福田思想的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佛教的佛、法、僧等福田,几乎可以说佛教的一切人、事、物、都可以是福田,这是因为佛教本身是一种吸收信众的的宗教,具有利己主义。另一部分是现实社会中的众生,尤其是世俗大众中的弱势群体,如贫病孤老等。佛教把众生看作福田,在自利的基础上做到了利他,关注弱势群体的的苦难,给予帮助和解救。所以福田思想的内涵是引导人们以善心来供养福田,多行善事。福田思想影响人们从事赈灾济贫,施药看病,护生放生,修桥补路,建寺造像立碑,植树掘井等主要的慈善事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弥补政府慈善救助的不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许秀文[9](2020)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结构、层次都是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国家既有制度构建起来的,但社会保障的思想和措施绝不是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虽然我国古代没有“社会保障”这个语汇,但是历朝历代由国家主持、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的仓储备荒、赈济灾民、救济孤寡、养老育幼、施医恤病等丰富的思想和活动,都在事实上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其活动性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纷乱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自然灾害和疫病频发,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有迫切的被救助的需求。这样的乱世让人怀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与否、即或存在作用又能发挥几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其他断代相比较略显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研究体系。但翻阅史料可知,与人民希望被救助的需求相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不仅存在,而且内容庞杂丰富,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帝王诏令中多有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纪传经文中也有若干救助、抚恤、慈善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社会救助机构、医疗机构。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肯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适应社会需要,佛教、道教宗教组织、民间的宗族组织甚至个人广泛参与和开展慈善救助,作用凸显,成为政府保障的有益补充。中国历史上的纷争动荡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意识活跃、旧制度衰亡、新制度开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制度措施上如果有所发展完善,就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值得全面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和研究,对其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地位加以明确。本文运用历史学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研究。首先,从日常和自然灾害、战乱和疫病背景下帝王发布的诏令、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佛教与道教传播过程中的理念和活动以及宗族救助的事例中总结提炼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基于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本着大体符合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分类习惯,同时参考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分类标准的思路,将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划分为五个类别,即政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宗教慈善和民间救助,由社会保障思想及这五类活动构成魏晋南北朝多元主体社会保障研究的体系架构。再次,对政府、宗教、宗族三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实践进行由个别到整体的研究,对各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活动方式、效果进行梳理、归纳和相关探讨,力求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样貌。主要包括政府主体进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社会优抚制度与实践、社会福利制度与实践,宗教组织主体进行的佛教、道教慈善实践以及宗族组织为主体进行的民间救助。政府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按其救助情况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医疗救助三类,以灾害救助为主,分别讨论政府在每一类救助中采取了哪些常规性和应急性救助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实施中都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政权应对以上三种情况均有一套历代承袭的制度化举措,不可避免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但也有一些制度的确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社会优抚制度从军功封爵、休假制度、抚恤制度三方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对军人以及军人家属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和抚恤。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对于兵源的要求比较迫切,因而在优抚制度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优抚思想与实践内容都开始变得比较丰富。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非常复杂,优抚制度也体现出等级性特点,比如兵士与将士的抚恤等级不同,北朝汉人服役性质的兵士待遇完全不能和鲜卑本民族军士相提并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尊老、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若是群体的基本保障福利以及统治阶级官僚阶层的的身份性福利。有些社会福利已经制度化,尤其是在养老和身份性福利方面,其它福利则更多地体现出随机性和随意性特征。宗教慈善即当时的佛教和道教慈善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佛教进入中国后,迅速顺应中国国情,入乡随俗,在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相结合,得以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宣传其慈悲精神、因果报应思想、福田布施思想,劝导人们止恶从善、劝善化俗,通过济贫救灾、施医给药等慈善实践,为魏晋南北朝慈善思想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土宗教道教的劝善去恶、救穷周急等慈善思想也成为我国慈善思想的渊源之一,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诸如医疗等救济举动展现出它的功能,发展信众,救济社会,社会效果明显。以家族、宗族为主的民间救助历史悠久,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乱、人民大流徙的背景凸显了宗族的重要。同宗血缘关系成为当时社会组织最理想的纽带,宗族成员间的救济、养老、助葬等慈善活动对敦亲睦族、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稳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对各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分类探讨的基础上,从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进行该时期社会保障研究的整体归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分析三种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间的联系与冲突。由于动乱社会一些国家的官方社会保障缺失,客观上对民间救助提出了要求,宗族互助、宗教慈善等民间救助赈济活动便应运而生。这是该时期社会保障多元体系发展的社会原因,也是该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与先秦至秦汉较单一的政府保障相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主体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性。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并不像一些既有研究认为的那样作用和影响不及秦汉,远输隋唐,在这样的乱世,对社会保障的得失和影响应该辩证看待。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明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保障层次也较低,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当运用这一体系的政权,重视民生,保障到位,救助了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起到了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并统治长久;对社会保障不予重视的政权,穷兵黩武,忽视民生,社会保障缺失,在民心向背、社会秩序得失乃至国运长短上也有明显体现,社会保障与政权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保障的作用也不能够虚夸,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成效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治乱、国力盛衰、帝王贤愚、吏治好坏、经济强弱等情势无一不影响着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张彬[10](2019)在《基于不同处置权的社区对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城市迎来了四十年余的高速发展,尤其是80年代末住房制度改革的全国推广后,城市普遍采用“楼盘+写字楼”的建设模式,由“政府+开发商”强力推动,高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各地城市日益趋同。这个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城市建设也一直与之并行发展,而且那些正统规划秩序之外的地区并非无所建树,甚至面对城市同质化的局面及老住区的衰败,一些有历史的城市的老城区和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城市城中村反而更能呈现出活力、多样性、包容性等城市规划孜孜以求的发展状态。居民处置权的“共有”与“独有”是两类社区主要差别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从独有处置权与共有处置权在社区与城市发展的作用差异展开研究。首先对比两种处置权各自承载的社区的发展差异,分别选取深圳市的福田村与南华村小区作为实证案例,结合既有研究与对象特征,从空间、经济、社会与管理四个层面代入宜居、活力、可持续的价值取向构建社区对比框架,进行对比分析,并从社区内外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发掘。进而对成因中处置权发挥的作用方式进行提取分析,发现处置权方式有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两种,进而以独有与共有两类处置权为起点,还原两类处置权在社区发展中作用,研究两种处置权的作用机制,最后对两种处置权作用进行对比。基于以上研究,对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提出建议,对城市中存在的独有处置权载体提出保留与管治建议。本文通过对两类处置权载体社区的对比分析、两种处置权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对比剖析及独有处置权作用机制研究,认识到在城市中独有处置权较共有处置权发挥作用更灵活、高效,能促进社区向更包容、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城市建设,催生城市多样性。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规划体制与管理机制下,城市中的独有处置权具有很强的非正规性与不可控性,管理与利用都难以实际操作,因而要承认独有处置权的作用,给予微观层面建设主体一定自主建设的合法权利以激活处置权作用。最后针对独有处置权存在的管治不足的问题,要在承认其作用的基础上加以规范与监督,从而达到利用独有处置权促进社区与城市发展的目的。

二、福田文化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田文化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论文提纲范文)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径山的法脉传承与历史叙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径山研究
        (二)径山的历史文献学的研究
        (三)社会史视角下的佛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传统佛教史中径山的历史分期
    第一节 龙神崇拜:唐代以前的径山历史
    第二节 皇权与政治:国一开山与南宋时期的径山
        (一)国一禅师的开山
        (二)吴越到南宋:径山与皇权的结合
    第三节 径山的衰弱与复兴:明以后径山的发展
        (一)明初归并寺院
        (二)志书的编撰与藏经的刊刻:晚明径山的复兴
    小结
第二章 径山早期法脉与寺制变化
    第一节 从牛头宗到洪州禅
        (一)牛头宗南移与径山开山
        (二)国一禅师的法脉传承
        (三)洪州禅系僧人的到来
    第二节 径山的甲乙制
        (一)关于甲乙制的讨论
        (二)径山甲乙制的兴起
    第三节 径山的十方制
        (一)关于十方制的讨论
        (二)苏轼与径山的十方制
    小结
第三章 南宋的法脉传承与寺院网络
    第一节 大慧宗杲与径山
        (一)大慧宗杲的生平
        (二)大慧宗杲在径山的经营
        (三)大慧宗杲一系僧人在径山的发展
    第二节 青原系在径山的传承
        (一)青原系在径山的发展
        (二)佛海智讷的庆恩院与径山
    第三节 无准师范与径山影响力的扩大
        (一)天童咸杰在径山的经营
        (二)无准师范生平及其入主径山之始末
        (三)径山的两次大火与复兴:万年正续院的新建
    小结
第四章 走向地方:南宋以后径山的转变
    第一节 元代径山僧人在天目山区的经营
        (一)驻守径山的“山林禅”:虚谷希陵支系
        (二)皇权加持的绝响:昙芳守忠禅师
        (三)西峰的开拓:高峰原妙支系
    第二节 元代的径山与地方社会
        (一)元初“崇教抑禅”下的径山
        (二)元叟行端禅师在径山的经营
    第三节 明初期径山的兴复
        (一)洪武年间的征召及其对径山的影响
        (二)径山寺的重建与地方大族的支持
        (三)明前期的佛教政策与径山的发展
    小结
第五章 多元叙述:明中后期径山史志的编撰
    第一节 径山早期的历史叙述
        (一)宋李照撰《径山集》考辩
        (二)《径山山门事状》与宋《径山集》
        (三)语录:南宋至明初期径山的历史叙述
    第二节 明中期《径山集》的编撰、重刻与径山的分房
        (一)月江宗净与明《径山集》的编撰
        (二)正德六年径山的分房
        (三)正璠重刻《径山集》
    第三节 径山藏与士人主导的历史叙述
        (一)从僧人的《径山集》到地方的《径山志》
        (二)刊刻藏经:晚明径山历史叙述生成的背景
        (三)士人主导的叙述:宋奎光《径山志》与章之采《径山志》
    小结
结语
    一、传统佛教史视野下径山的兴衰
    二、建构的法脉:历史叙述中的法脉传承
    三、径山寺院网络的形成与转变
    四、径山历史叙述的生成
附录:径山史事编年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密度城市的发展趋势
        1.1.2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问题日益突出
        1.1.3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价值日益凸显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广深港高密度区
        1.2.2 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
        1.2.3 优化设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相关研究
        1.3.2 广深港高密度区的相关研究
        1.3.3 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基础研究及现状分析
    2.1 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基础研究
        2.1.1 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相关概念
        2.1.2 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2.2 广深港高密度区空间现状研究
        2.2.1 广深港高密度区空间现状特征
        2.2.2 广深港高密度区空间特征总结
    2.3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特征分析
        2.3.1 紧凑高效的空间特征
        2.3.2 依附轴线的空间特征
        2.3.3 整体利用的空间特征
        2.3.4 差异共存的空间特征
    2.4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调研与分析
        2.4.1 实例调查范围
        2.4.2 调查目标与方法
        2.4.3 实例分析与评价
        2.4.4 调研小结
    2.5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现状问题归纳
        2.5.1 街区高密度与局部肌理割裂
        2.5.2 空间组合与尺度设计失调
        2.5.3 景观资源与场地层次单一
        2.5.4 步行交通与连贯程度参差不齐
        2.5.5 建筑界面与街道界面有待提升
        2.5.6 地域气候和地域文化表达缺失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思路分析
    3.1 广深港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
        3.1.1 空间设计的不足
        3.1.2 相关机制的不足
    3.2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要素
        3.2.1 城市空间环境
        3.2.2 场地空间设计
        3.2.3 高层建筑界面设计
        3.2.4 地域特色与场所表达
    3.3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需求的调查
        3.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4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目标
        3.4.1 加强城市连接
        3.4.2 提高场地利用
        3.4.3 优化建筑界面
        3.4.4 强化地域特色
    3.5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原则
        3.5.1 整体性原则
        3.5.2 高效性原则
        3.5.3 多样性原则
        3.5.4 地域性原则
        3.5.5 需求导向性原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1 基于需求导向的优化设计策略的提出
    4.2 整体联动的城市关联设计策略
        4.2.1 空间结构的织补与完善
        4.2.2 优化场地空间组合方式
        4.2.3 完善公共步行交通系统
    4.3 集约高效的场地综合设计策略
        4.3.1 合理连接城市道路
        4.3.2 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4.3.3 丰富场地层次设计
    4.4 合理渗透的建筑界面设计策略
        4.4.1 过渡空间的灵活营造
        4.4.2 立体开放的界面处理
        4.4.3 精细适宜的尺度设计
    4.5 因地制宜的地域特色与场所表达策略
        4.5.1 地域气候的适应设计
        4.5.2 地域文化的场所表达
        4.5.3 空间序列的行为引导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深港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设计相关机制研究
    5.1 广深港相关法规对比分析及启示
        5.1.1 广深港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相关法规的对比
        5.1.2 广深港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相关法规的启示
    5.2 相关机制优化建议
        5.2.1 完善城市设计体系
        5.2.2 落实开放决策机制
        5.2.3 引入补偿机制政策
        5.2.4 尝试联合开发管理
        5.2.5 建立管理评价体系
    5.3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一、整体研究思路回顾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三、本文的创新点
    四、以下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五、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使用满意度评价问卷设计
附录二 :问卷数据统计
附录三 :策略运用与实践——广东省交通设计大厦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核心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田实践:深圳奇迹、中国奇迹的精彩缩影
二、福田作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
    (一)坚持理想高远,脚踏实地,始终瞄准现代化国际化一流中心城区的目标定位
    (二)坚持规划先行,精耕细作,不断提升城区规划建设水平
    (三)坚持创新为魂,高端决胜,持续打造内涵式集约化都市产业体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精心塑造“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闪亮品牌
    (五)坚持法治为纲,文明共建,合力构筑宜业宜居的现代文明城区
    (六)坚持党建引领,高举旗帜,不断夯实福田事业发展的坚强政治保证
三、福田使命:先行示范、全球标杆的开路先锋
    (一)率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先行示范,打造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典范城区
    (二)率先在法治建设上先行示范,打造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典范城区
    (三)率先在城市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打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文明典范城区
    (四)率先在民生幸福保障上先行示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典范城区
    (五)率先在可持续发展上先行示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区
    (六)率先在党建引领上先行示范,打造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城市基层党建典范城区

(5)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导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开放空间发展面临挑战
        1.1.2 公共开放空间急需转型
        1.1.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导控不足
    1.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实践动态
        1.3.2 设计导控相关研究
        1.3.3 深圳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相关实践和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和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导控经验
    2.1 国内外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导控实践案例
        2.1.1 美国POPS设计导控实践
        2.1.2 日本开放空间设计导控实践
        2.1.3 新加坡POPS设计导控实践
        2.1.4 台北开放空间设计导控实践
        2.1.5 香港POSPD设计导控实践
        2.1.6 内地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导控实践
    2.2 国内外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导控经验总结
        2.2.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管理运作机制
        2.2.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指引与审核认定
        2.2.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建成后使用评价
        2.2.4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检讨与改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现行的设计控制指引和管理运作
    3.1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现行的设计控制指引
        3.1.1 规划对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控制指引
        3.1.2 城市设计对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控制指引
    3.2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现行的管理运作
        3.2.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激励手段
        3.2.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实施运作
        3.2.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监管环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研究
    4.1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信息统计模式
    4.2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现状调研
        4.2.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形态
        4.2.2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分布
        4.2.3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现状信息统计
    4.3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等级分类
    4.4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反思
        4.4.1 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积极经验
        4.4.2 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建设不足之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导控策略
    5.1 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原则
    5.2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策略
        5.2.1 宏观——搭建公共开放空间规划体系
        5.2.2 中观——注重片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整合
        5.2.3 微观——制定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标准
    5.3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管理策略
        5.3.1 宏观——确定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的法定地位
        5.3.2 中观——制定建筑公共开放空间运行的激励和审核认定制度
        5.3.3 微观——制定建筑公共开放空间管理细则
    5.4 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改善设计和改善管理——以深圳市文化中心为例
        5.4.1 改善设计
        5.4.2 改善管理
    5.5 借鉴意义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新世纪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东南亚在日本海外利益维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
    一、东南亚在日本海外利益维护政策中的战略价值
        (一)“后备型”战略储备:开拓海外市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跳板型”战略支点:由“经济大国”转向“国际国家”
        (三)“制衡型”战略定位:平衡域内新兴国家的发展和崛起
    二、东南亚在日本海外利益维护政策中的经济地位
        (一)“赔偿—援助—开发合作”构筑的庞大基础
        (二)增长迅速和颇高依存度的互补性贸易关系
        (三)扩大经济战略纵深,推进东南亚方向投资
    三、东南亚在日本海外利益维护政策中的安全地位
        (一)东南亚在日本航路与资源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二)东南亚在日本海外基础利益与安全中的价值
第二章 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框架与手段
    一、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构想
        (一)政治安全层面
        (二)经济贸易层面
        (三)社会文化层面
    二、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资源
        (一)政治资源
        (二)经济资源
        (三)软实力资源
    三、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目标
        (一)政治目标
        (二)经济目标
        (三)安全目标
    四、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手段
        (一)政治手段
        (二)经济手段
        (三)公共外交手段
第三章 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海外利益维护政策面临的挑战
    一、内部问题层面
        (一)日本国内经济发展驱动力不足
        (二)日本在海外安保维护上的限制
    二、地区格局层面
        (一)域内新兴力量崛起的冲击波
        (二)域外新兴经济体的赶超压力
        (三)地缘安全因素新变化的影响
    三、日企主体层面
        (一)日企在东南亚地区的撤资率
        (二)日企对东南亚国家风险评价
        (三)日企对东南亚经营风险评价
第四章 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海外利益维护政策实施的方针与重点
    一、经济为中心:构筑相互依存的自由贸易网络
        (一)积极构建并参与双边和区域性经济合作机制
        (二)通过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环境改善
        (三)加强域内合作保障日本资源安全与海路畅通
    二、安全为扩展:确保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利益安全
        (一)增进与东南亚国家间双边安全交流和合作
        (二)加强国家间多边安全保障合作与对话机制
        (三)法律与安全支持相结合维护海外基础利益
    三、民意为基础:以“交流互动”促进国家间理解
        (一)强化日本战略性海外公共外交活动
        (二)深化日本与东南亚国家间文化交流
        (三)扩大日本与东南亚国家间人员往来
    四、日美同盟为基轴:步调一致借力维护日本海外利益
        (一)日美同盟的新发展与彼此间共同利益诉求
        (二)日美共同经济活动助推日本海外利益维护
        (三)借力日美同盟升级,强化本地区安全合作
第五章 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效果评价与启示
    一、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海外利益维护政策变化的特点
        (一)从追随到引领:推动构筑日本主导下的地区秩序
        (二)从低调到主动:推动多边合作打造自由贸易旗手
        (三)从经济到安全:推动由经济性转向政治性安全性
    二、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海外利益维护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搭建制度性平台,形成规则性优势
        (二)ODA对日本海外利益维护成效显着
        (三)民意基础增进日本海外利益维护
    三、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海外利益维护的经验启示
        (一)弱化东盟一体性对日本海外利益维护的影响力
        (二)调控日美同盟强化对日本海外利益维护的制约
    四、新时期中国增进和维护海外利益的一些思考
        (一)放射性:促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收获外溢效果
        (二)标准性:确保“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高质量方向
        (三)流畅性:加强合作保障“一带一路”海洋战略通道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攻读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致谢

(7)深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文化与空间
        1.2.2 公共文化设施
        1.2.3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文化发展规划研究
        1.3.2 文化设施规划研究
        1.3.3 文化设施评价研究
        1.3.4 小结
    1.4 理论引介
        1.4.1 系统规划理论
        1.4.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城市案例及深圳实践研究
    2.1 国内外城市文化设施配置案例研究
        2.1.1 西方城市相关规划研究
        2.1.2 西方城市设施布局研究
        2.1.3 亚洲城市相关规划研究
        2.1.4 亚洲城市设施布局研究
        2.1.5 对比总结与经验借鉴
    2.2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发展基础研究
        2.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2.2.2 深圳地理人口概况
        2.2.3 深圳文化发展历程
        2.2.4 文化设施配置标准
        2.2.5 时空发展布局脉络
    2.3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特征分析
        2.3.1 数量类型规模
        2.3.2 空间分布格局
        2.3.3 设施建设形式
        2.3.4 使用情况调查
    2.4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适配差异
        2.4.1 效率与公平的空间均衡失配
        2.4.2 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差异矛盾
        2.4.3 服务与反馈的管理连接不足
    2.5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需求分析
        2.5.1 深圳文化发展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影响
        2.5.2 深圳人口发展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影响
        2.5.3 深圳空间发展对公共文化设施需求影响
3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体系构建
    3.1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价值取向
        3.1.1 公平效率
        3.1.2 需求适应
        3.1.3 文化认同
    3.2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体系构建
        3.2.1 评价体系构建目的
        3.2.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2.3 体系构建思路方法
        3.2.4 评价体系技术框架
        3.2.5 评价-反馈机制构建
    3.3 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内容及方法
        3.3.1 评价维度
        3.3.2 评价指标
        3.3.3 指标权重
        3.3.4 评价层次
        3.3.5 评价标准
4 深圳公共文化设施配置适配评价
    4.1 设施-空间适配评价
        4.1.1 城市格局协调性
        4.1.2 空间功能关联性
        4.1.3 空间分布集聚度
        4.1.4 服务范围覆盖率
        4.1.5 公共交通覆盖率
        4.1.6 道路交通可达性
    4.2 设施-人口适配评价
        4.2.1 人口密度匹配性
        4.2.2 人口结构匹配性
        4.2.3 人口规模覆盖率
        4.2.4 人口分布覆盖率
    4.3 设施-服务适配评价
        4.3.1 功能结构完整性
        4.3.2 服务半径有效性
        4.3.3 服务能力满意度
        4.3.4 服务水平满意度
    4.4 评价结果
        4.4.1 总体评价结果
        4.4.2 分维度评价结果
        4.4.3 分类型评价结果
    4.5 评价反馈
5 结论总结与优化对策
    5.1 研究结论
    5.2 优化对策
        5.2.1 连续的文化空间体系规划控制
        5.2.2 均衡特区设施配置,形成多中心等级梯度空间布局
        5.2.3 适应需求的规划控制
        5.2.4 强调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的合力与分力
        5.2.5 完善需求—供给—运营—评价—反馈配置机制
    5.3 拓展思考
    5.4 创新点
    5.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B 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C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东汉至南北朝福田思想与慈善事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福田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一、福田的含义
        (一)佛
        (二)特定的舍利
        (三)僧人
        (四)佛法
        (五)佛寺、佛塔、佛像
        (六)贤圣
        (七)师长
        (八)众生
    二、与福田相关概念——福德
第二章 福田思想与其他佛教思想的关系
    一、福田思想与因果业报
    二、福田思想与三世说、六道轮回
    三、福田思想与布施
第三章 福田思想的传播
    一、东汉、三国的福田思想
        (一)东汉、三国佛教的发展
        (二)东汉、三国译经中的福田
    二、西晋时期的福田思想
        (一)西晋时期佛教的发展
        (二)西晋译经中的福田
    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福田思想
        (一)东晋佛教的发展
        (二)东晋译经中的福田
        (三)十六国时期北方佛教的发展
        (四)十六国译经中的福田
    四、南北朝时期的福田思想
        (一)南朝佛教的发展
        (二)南朝译经中的福田
        (三)北朝佛教的发展
        (四)北朝译经中的福田
第四章 福田视域下的慈善事业
    一、赈灾济贫
    二、施药看病
    三、修桥掘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福田”在东汉至南北朝佛经中的分布表
佛教术语索引
后记

(9)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主要着力点及创新点
    五 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概况
        (二)天谴灾异说
        (三)仁政思想
        (四)民本思想
        (五)宗族互助思想
    二 佛教的慈善思想
        (一)佛教的传播
        (二)慈悲精神
        (三)因果报应
        (四)福田思想
    三 道教的慈善思想
        (一)《太平经》中的慈善思想
        (二)其他经书中的慈善思想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社会救助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概况
    二 灾害救助措施
        (一)下诏罪己,检讨政策
        (二)削减开支,节用救荒
        (三)整顿吏治,省刑赦罪
        (四)赈济救恤,救荒活民
        (五)蠲免赋役,减轻负担
        (六)兴修水利,防御灾害
        (七)南朝时期水灾与救助的个案考察:建康水灾记录再认识
    三 贫弱群体救助
        (一)皇帝登基、改元救助
        (二)立后、立太子救助
        (三)皇帝出巡救助
        (四)朝廷日常和重大事件救助
        (五)地方政府官员救助
        (六)其他救助
    四 疫病救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病
        (二)颁书办学,普及医学常识
        (三)发放药物,医治疾疫
        (四)埋骨助葬,防控疾疫
        (五)隔离消毒,重视预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优抚
    一 优抚制度古已有之
    二 脱籍封爵制度
    三 休假制度
    四 抚恤制度
        (一)三国抚恤制度
        (二)晋朝抚恤制度
        (三)南朝抚恤制度
        (四)北朝抚恤制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 尊老恤老福利
        (一)“养老”对象的界定
        (二)大赦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三)日常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四)三老五更之礼
        (五)行乡饮酒礼
        (六)存留养亲制度
        (七)版授高年制度
        (八)赐几杖制度
    二 妇女儿童福利
        (一)妇女福利
        (二)儿童福利
    三 残疾人福利
        (一)残疾人日常救助
        (二)残疾人免役制度
    四 官员致仕福利
        (一)致仕年龄
        (二)致仕福利
    五 官办福利机构
        (一)六疾馆
        (二)孤独园
        (三)别坊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慈善
    一 佛教慈善活动
        (一)佛教慈善的宣传
        (二)魏晋南朝的佛教慈善活动
        (三)北朝佛寺的慈善活动
    二 道教慈善活动
        (一)以医疗救助促进道教传播
        (二)葛洪的医疗慈善
        (三)鲍姑的医疗慈善
        (四)陶弘景的医疗慈善
        (五)其他道教慈善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慈善救助
    一 宗族慈善救助
        (一)宗族救助的基本内容
        (二)宗族安全救济
        (三)宗族贫困救济
        (四)宗族养老育幼
    二 个人慈善救助
        (一)赈灾救荒
        (二)医疗救济
        (三)施棺助葬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基本古籍
    二 学术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北魏汉译佛经所见“布施”词例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基于不同处置权的社区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
        1.2.1 相关理论梳理与概念辨析
        1.2.2 政策基础
        1.2.3 自建相关研究
        1.2.4 城市社区相关研究
    1.3 研究界定
        1.3.1 概念界定
        1.3.2 独有处置权典型载体梳理
        1.3.3 研究对象
        1.3.4 研究限定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福田村与南华村小区的调查与对比
    2.1 对比内容
    2.2 空间肌理
        2.2.1 肌理风格
        2.2.2 容量质量
        2.2.3 公共设施
        2.2.4 空间层面总体对比
    2.3 经济发展
        2.3.1 物业价值
        2.3.2 出租情况
        2.3.3 附属经济活动
        2.3.4 经济层面总体对比
    2.4 社会组织
        2.4.1 人口情况
        2.4.2 业主情况
        2.4.3 日常活动
        2.4.4 社会层面总体对比
    2.5 社区管理
        2.5.1 管理模式
        2.5.2 管理能力
        2.5.3 信息反馈
        2.5.4 管理层面总体对比
    2.6 两社区差异总结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不同类型处置权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3.1 社区现象差异成因解析
        3.1.1 社区上位条件
        3.1.2 社区建设管理规定
        3.1.3 居民建设管理行为
        3.1.4 社区内部客观条件
    3.2 不同处置权作用提取
        3.2.1 处置权作用根源在于居民的建设管理行为
        3.2.2 处置权作用结合其催生的可变条件进一步发挥作用
        3.2.3 外部因素是处置权作用的先决条件
        3.2.4 处置权作用整体分析
    3.3 处置权作用机制研究
        3.3.1 福田村独有处置权作用机制
        3.3.2 南华村小区共有处置权作用机制
    3.4 处置权作用对比
        3.4.1 独有处置权作用更灵活、高效
        3.4.2 独有增强社区可变性,共有维持社区稳定性
        3.4.3 独有处置权透过社区作用于城市
    3.5 本章小结
4 处置权价值、问题与相关建议
    4.1 处置权价值与问题
        4.1.1 福田村独有处置权价值与问题
        4.1.2 南华村小区共有处置权价值与问题
        4.1.3 处置权价值与问题对比
    4.2 处置权相关建议
        4.2.1 对共有处置权载体建议
        4.2.2 对独有处置权载体建议
    4.3 本章小结
5 研究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与不足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福田文化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径山的法脉传承与历史叙述[D]. 彭滢燕. 浙江大学, 2021(02)
  • [3]广深港高密度区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陈盛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4]迈向全球标杆城市核心区[J]. Shenzhen Futian District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04)
  • [5]深圳市福田中心区建筑公共开放空间可持续设计导控策略研究[D]. 覃麒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新世纪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外利益维护政策研究[D]. 常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8)
  • [7]深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配置评价研究[D]. 李旭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东汉至南北朝福田思想与慈善事业研究[D]. 高文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D]. 许秀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基于不同处置权的社区对比研究[D]. 张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福田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