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黑龙江人口资料介绍

清代黑龙江人口资料介绍

一、清代黑龙江人口资料评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梓晗[1](2021)在《清代康熙朝索伦五站及站丁群体考析》文中认为索伦五站,满文写作“solon i sunja giyamun”,是指黑龙江将军辖区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康熙三十年(1691)由索伦、达斡尔人充任站丁的五座驿站的称谓。出于对俄国势力十七世纪中期以来在黑龙江流域进行渗透活动的反制,清廷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设置了黑龙江将军,负责管理黑龙江流域的军政事务。原在此地区居住的索伦、达斡尔人,也在同一时间段开始南迁至嫩江流域。清廷对南迁的索伦、达斡尔人有招揽的政策,并予以编佐。清廷为解决雅克萨对峙前线的后勤保障问题,决心在吉林城至黑龙江城间兴修驿站。期间经历了三次丈量测绘,并考虑到人口的重心分布,最终选择了由南向北,沿嫩江沿岸最后穿山连通黑龙江城的方案。出于效率与生活环境的考量,清廷决定最北面的五座驿站由当地的索伦、达斡尔人来充任站丁,并在驿路管理和物资分配上有所倾斜。由于驿路承担着保障前线战事供应的使命,索伦、达斡尔站丁的差事十分繁重。站丁满文水平较低,物资管理不善,难以发挥较高效能。此外由于索伦五站地处山区,气候与地形不利于农业生产,自然灾害较多。加之索伦、达斡尔站丁农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一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计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该管官员除了分发赈济口粮外,还派出了南边驿站的郎中北上指导,监督耕种,并数次驳回了继续扩大驿站数量与规模的申请。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廷动议南迁黑龙江将军驻地至墨尔根城,同时准备在索伦总管处兴建齐齐哈尔驻防城。一系列举措带来了扩充驻防需求,清廷自康熙三十年(1691)起逐步撤出索伦、达斡尔站丁,原五站改换为了汉人站丁。撤出站丁被分发了新的物资,成为了黑龙江将军下辖的驻防兵丁。黑龙江驿站的设置,有效改善了吉林—墨尔根—黑龙江的交通,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驻防城选址。这批索伦、达斡尔站丁的耕作技术虽然提升有限,但在其他领域仍旧带来了较大影响。

杨德荣[2](2020)在《清代珲春满文户口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代珲春满文户口册是《珲春副都统衙门档》的构成要素之一,主要记载了清代珲春驻防区域内八旗人口的基本情况。其中,以满文编写的珲春户口册虽然时序断裂,但形成时间早,基本保存了珲春八旗满洲库雅喇部的人口信息,是珲春人口研究的重要史料,亟待翻译利用。珲春八旗户口册各旗分编,独立造册,且从始至终采用满文编审。珲春满文户口册按主题内容分为户口册和比丁册两类,户口册相对完整,比丁册缺损较多,二者格式均符合清朝规定。通过对各旗佐的户口、户丁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联合家庭的比重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且余丁与披甲的比值不断变大,领食兵饷的旗人比重逐渐降低,间接反映出人口增长与旗人生计问题存在密切关系。另外,清季珲春医疗水平有限且男女普遍晚婚,妇女生育率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人口突然暴增的情况很少,人口实际增长率并不高。随着时间推移,男性人口在各个年龄段的比重逐渐高于女性,珲春地区的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处于失调的状态。

陈铭浩[3](2020)在《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取得学界的广泛认可。在清朝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清前期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这段时期在清朝甚至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清朝以及清前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清代尤其是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吸收继承了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精华,总结了历代思想的宝贵经验,而且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可以说清前期的民族关系思想集历代民族关系思想之大成。清前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等通过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对现实民族关系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他们以民族关系思想为指导,不仅能够正确处理与汉、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合乎清朝发展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制度。清前期统治者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与政治思想相统一的特点,满族形成初期满族文化的二元特质又使他们的思想具有二元性特点。清前期统治者的思想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封建帝王,他们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清前期各类历史人物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梳理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文章包含绪论、总结及六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选题缘由,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重点等。第一章阐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岳托、宁完我等人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这一时期的“恩威并用”、“诚信”、“参汉酌金”等思想成为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基石。第二章是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本章探讨了多尔衮、史可法、范文程以及洪承畴的思想,其中多尔衮的“一统”思想为清朝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总结了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对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第四章探讨了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其中康熙帝的“大一统”、“中外一体”、“尚德不尚威”等思想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第五章梳理了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作为“康乾盛世”的重要时期,雍正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雍正帝为例,他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六章比较了清前期统治者与前代着名帝王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使我们更好地理清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发展的脉络。总结共包含五大部分,一是总结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对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及“以汉治汉”、“以汉攻汉”等不同于前代的思想体系;二是分析了清朝入关前与入关后民族关系思想的不同之处;三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联系;四是概括了清前期统治者民族关系思想的特点;五是探讨了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袁耀辉[4](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焦梦娟[5](2019)在《《新疆图志·艺文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图志·艺文志》为清代新疆官修地方志书目之首创,其内容汇集了自魏晋至清末有关新疆的历代文献典籍79部,各书下列卷帙、作者、内容简介和评价。它从文献学的角度再现了新疆地方历史文化状貌,是一部价值较高的清代新疆方志艺文志。研究以《新疆图志·艺文志》为研究对象,以文献学和目录学为基本的研究方法,辅之以考据学、比较分析法、文献计量学等相关方法,从《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书目编撰和文献梳理的角度,对《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体例、着录、收录版本、提要等有待分析和说明的问题进行研究。整体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简要概述成书背景、作者介绍、版本情况及编撰体例,让读者从整体层面认识和了解《新疆图志·艺文志》;其次分别从序言和文献着录两个方面对《新疆图志·艺文志》进行全面的史实描述和价值判断。通过对《新疆图志》的编撰体例、序言和着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立体的总结分析,有助于从整体层面把握新疆地方文献发展的概貌,有助于从研究中窥探《新疆图志·艺文志》的学术价值,挖掘出书目所承载的文化风貌;再次从《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价值入手,探究《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书目的研究现状、目录价值、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后补充说明《新疆图志·艺文志》编撰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的文献典籍,并对涉及书目的文献整理和研究状况加以说明,揭示其研究状况与趋势,以求较为全面地反映清末新疆地方文献面貌,客观地评价《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着录得失,为当代中国古籍整理工作和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

李兴盛,邓天红[6](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东北流人问题研究述论》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东北流人问题研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不仅研究人员大量增加,研究成果数量也急剧增多,而且流人史、流人文化这种新的研究体系的创建已基本实现,流人学的创建也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东北流人问题研究主要可以归结为流人文献整理、流放制度研究、流人史研究、流人文化研究、流人文学研究五个方面。

杜立芳[7](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提出“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陈跃[8](2012)在《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提出东北地区,气候多样,林木茂密,草原广袤,资源丰饶,是清初我国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之一。有清一代,虽然政府对东北边疆管理政策不断调整,但内地人民进入东北的步伐并没有被遏止。无论是政府公开经营,还是流民私自开发,他们对东北地区各种资源的开发,均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本文在利用档案、实录、方志及考察笔记等资料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自然灾害-政府管理-民众开发”四个相关层面的研究视角,对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分阶段进行研究。清军入关前,为了斗争和发展需要,清政府不断把东北人口向辽河东岸地区集中。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也使得人口迁出地的人口更加稀少,生态环境更加原始。随着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量内迁,人烟较为稠密的辽河东岸地区也变成了地旷人稀的榛莽荒原。为充实根本之地,顺治十年(1658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垦令”,积极招徕内地人口移居东北,初步改变了东北南部地区的荒凉。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一方面沿袭顺治朝的招垦政策,继续鼓励内地人民迁居东北;另一方面把大量流人发配东北,戍边开发。大量民人和流人的进入,促进当地农业开发和城镇繁荣,也进一步改变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强化管理,清政府在东北修筑了柳条边,设立了围场和牧场,划定了若干禁区,其目的虽是为了满足皇室和政府的特殊需要,但也规范了普通民众的开发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禁区内的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同时,清政府还设立盛京内务府、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和布特哈衙门等特殊机构,以官方形式采挖人参,捕捉貂鼠等珍稀生物资源;设立伐木山场制度,官方采伐山林。这些政府行为也深刻影响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另外,该时期东北的自然灾害相对较少,地点也主要集中在辽河西岸地区。清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灾害对当地人文环境的破坏。从乾隆五年(1740年)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政府为了维护皇室和旗人利益,颁布了封禁令,限制内地人民前往东北。于此同时,清政府陆续把京师的旗人向东北迁移,垦荒僻壤,与流民争夺资源。不仅如此,清政府还不断加强对盛京内务府等特殊机构的管理,加大对东北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力度;强化对东北各地木税局的管理,增加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强度。虽偶有政府允民出关的行为,但在总体上清政府还是施行封禁措施。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内地民众不断冲破政府的封禁,潜入封禁区域,从事私垦、私采、私伐和偷猎等经济活动。政府行为和流民活动的增强,对东北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森林面积退缩,野生动植物锐减。随着生态环境的退化,东北地区自然灾害也不断加剧,受灾范围逐渐扩大。为应对灾害,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措并举,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破坏。降至晚清,清政府逐渐弛禁,开始局部放垦,招徕民人垦殖,东北开发进入新阶段。人口的增加,城镇的繁荣,农田的扩展,资源消耗的加剧,导致东北生态环境失衡加重。近代以来,俄国、日本等列强不仅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片领土,更是大肆掠夺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挽救统治和实民固边,清政府最终解除了对东北的封禁,鼓励内地人民移居东北,施行全面放垦,在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加大。另外,朝鲜人也大量进入东北定居,开荒种地,开发东北资源,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经过二百余年的开发,清末的东北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珍稀资源锐减,草原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淤塞,航运受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鼠疫等大型灾疫的爆发,更是严重危害了东北社会经济发展。总之,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内容主要体现为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和自然地貌的改变。其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清政府的管理政策、人口流动与分布、资源开发方式、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并贯穿于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始终。近代以降,随着外国列强侵略加深,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加剧,从而构成近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新特点。

张荣[9](2011)在《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朝的乾隆时期,是有清一代哈萨克政策形成并奠定基本格局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制定的有关哈萨克的政策与办法,成为了日后清朝政府在处理有关哈萨克事务时所必须遵循的所谓“祖宗之制”。因此,若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有清一代哈萨克政策的内涵,就必须对乾隆时期的哈萨克政策形成、发展、完善、定型的来龙去脉,进行认真而详尽的研究。本文在充分了解、掌握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史料阅读与解析,试图补充并超越前人的研究,对清朝乾隆时期的哈萨克政策作出新的而且是更加深入全面的论述。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最简单,也是最耗费时间、精力的史料解析法,最大限度地辑录史料,排列、对比史料,在大量读史札记的基础上,力图尽可能地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重新理解与把握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的方方面面。本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相关学术史的梳理与评价,研究资料的范围、搜集、整理与利用,以及论文的总体架构。第二章通过对清朝与哈萨克早期隔阂与最初接触过程的论述,对乾隆朝哈萨克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样一个厄鲁特因素的揭示与强调,为第三章讨论哈萨克越界游牧问题做了必要的铺垫。清朝在征服准噶尔之后,便宣布将准噶尔辖地归入清朝的版疆,并且在与哈萨克建立朝贡关系之初,就要求哈萨克承认这一变化。尽管如此,在清哈关系史最初的十几年中,清朝对准噶尔旧游牧地的拥有权,却屡屡遭到来自哈萨克越界游牧问题的挑战。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朝最终采取了一个灵活的解决办法,允许哈萨克在清朝西北卡外界内区域游牧,条件是哈萨克要向清朝交纳百分之一的马匹,以充贡赋。这个办法既可以保证清朝政府对西北卡外界内领土的所有权和支配权,又可以照顾到哈萨克作为个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第四章讨论了清朝为防范哈萨克而构建西北边防体系的过程。随着越界游牧问题的解决,以及西北边防体系建设工作的初步完成,清朝与哈萨克的关系开始进入到一个更加稳定,更加融洽的新阶段。第五章讨论了清朝与哈萨克关系史中的一项最重要内容——绢马贸易。对清朝而言,这种贸易绝不仅仅只是一种以羁縻、控制为主要目的朝贡贸易。哈萨克的牲只马匹,对于当时的清朝而言,绝非是可有可无的普通贸易品,而是需求量非常大的特殊贸易品。清朝政府积极地同哈萨克开展绢马贸易,是为了“懋迁有无”,主要追求的是经济上的“甚为有益”。大量而廉价地换购哈萨克的牲只马匹,无论是在清朝统一西域的战时,还是在经营治理新疆的战后,对清朝政府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不仅可以有效地安定清朝西北的内外藩,而且还可以极大地减轻清朝的财政负担,使统一西域的伟业,不仅具有政治、军事上的积极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回报和有益的补充。最后一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总结,并且通过分析乾隆时期清朝政府对哈萨克的态度与政策,探讨了清朝对西北边疆的基本态度。清朝统一西域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美国“新清史’学者们普遍认为的殖民,而是为了给清朝居于中心的内地建设起一道稳定而可靠的安全屏障。

王力[10](2010)在《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收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民族学的社会实地调查资料及政治学的政策分析法,系统论述了清朝在回疆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政策措施的渊源、背景、内容、特色、功能、演变、结果、得失及其影响;如政策制定的过程及其理念,不同时期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意义,朝廷和地方官员对回疆事件的决策、观点及其影响,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及其后果等等;动静并重,正反兼顾,力图全面、客观地把握有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的整体脉络,真实地反映其发展演变历程,并给予客观的评价。全文共包括导论及八章内容。其中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资料以及学术界对清代回疆治理政策的基本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了清朝统一新疆前对回疆地区的经营;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清朝与回疆地区的接触较少,清朝的治理政策主要通过建立互动关系并以控制哈密、争夺吐鲁番的形式实现。第二章、第三章论述了新疆统一至新疆建省时期清朝的回疆治理政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于回疆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之后,开始在回疆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全面治理;同治三年(1864年),回疆地区爆发农民起义,清朝在当地的统治被冲垮,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窃据回疆部分地区十三年;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收复新疆,设置行省;这一期间,回疆整体上处在军府制度统治之下,清朝的在这一地区的政策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及地域色彩。第四章论述了新疆建省后清朝回疆的新治理政策;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并逐步开始内地化,清朝回疆治理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推行郡县制度,实施新政;此时,清朝政府在回疆实施的各项政策开始与全国保持一致,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这加速了新疆的近代化进程。第五至第八章以专题形式分别论述了清政府在回疆地区的边防、经济、教育、宗教政策,探讨了各项政策实施的背景、过程及其特点和得失,以期从中吸取教训,获得有益启示。

二、清代黑龙江人口资料评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黑龙江人口资料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康熙朝索伦五站及站丁群体考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黑龙江将军的设置与驿站设立背景
    (一)设置黑龙江将军
    (二)黑龙江将军辖区驿传需求
二、黑龙江驿站的设置经过
    (一)路线勘测与选址变动
    (二)驿路管理制度与设施物资配给
    (三)“索伦五站”与索伦、达斡尔站丁编设
三、“索伦五站”站丁生计困局与对策
    (一)转运差事繁重
    (二)索伦站丁不谙生产
    (三)索伦站丁不谙差事
    (四)针对站丁生计困难的对策
四、索伦达斡尔站丁的撤出及历史意义
    (一)撤出索伦、达斡尔站丁动议
    (二)站丁改任披甲
    (三)选放索伦达斡尔站丁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满文档案
    (二)汉文档案
    (三)原典
    (四)中文专着
    (五)外文论着
    (六)中文期刊
    (七)学位论文
附录
    (一)本文图表索引
    (二)清代黑龙江驿站满汉名称与古今地名对照
    (三)论文引用的满文档案罗马字转写
    (四)论文引用的古地图满文地名索引
后记

(2)清代珲春满文户口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珲春满文户口册概况
    第一节 清代珲春八旗设置与户口编审
        一、珲春驻防八旗设置
        二、珲春八旗满洲的户口编审
    第二节 珲春满文户口册的分类
        一、户口、户丁的双重主题
        二、满文主导的人口编审
    第三节 珲春满文户口册的形式特点
        一、时序断裂
        二、各旗分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珲春满文户口册的内容
    第一节 满文户口册的内容
        一、户口信息的“四柱”汇总
        二、户口编审的项目和具体内容
        三、珲春与东北各城户口册对比
    第二节 满文比丁册的内容
        一、三代存亡男丁的分户编审
        二、珲春编外佐领比丁册与旗下家奴册
        三、珲春与东北各城比丁册对比
    第三节 珲春满文户口册与比丁册的联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九世纪珲春八旗满洲的人口状态
    第一节 珲春八旗满洲的静态人口统计分析
        一、家庭结构统计
        二、身份职务结构统计
        三、性别年龄结构统计
        四、人口规模统计
    第二节 珲春八旗满洲的动态人口统计分析
        一、人口增长率
        二、妇女生育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清太祖至清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太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清太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宁完我的“参汉酌金”思想
    第四节 岳托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祖可法和张存仁的“伐明三策”
第二章 多尔衮摄政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多尔衮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范文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史可法的“联清灭寇”思想
    第四节 洪承畴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章 清世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陈名夏的民族关系思想在党争中的异化
    第三节 王夫之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黄宗羲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第六节 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章 清圣祖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圣祖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施琅的“大一统”思想
    第三节 蓝鼎元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夷夏之辨”的认识
第五章 清世宗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一节 清世宗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二节 年羹尧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三节 岳钟琪的“以夷攻夷”和“畏威怀德”思想
    第四节 鄂尔泰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五节 曾静的民族关系思想
第六章 清前期帝王与历代着名帝王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一节 清太祖与金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二节 清太宗与金太宗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三节 清圣祖与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清世宗与明成祖民族关系思想之比较
总结
附录 清前期民族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疆图志·艺文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清代新疆地方志与《艺文志》
        1.2.1 清代新疆地方志概况
        1.2.2 清代新疆方志《艺文志》概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2 《新疆图志·艺文志》成书概述
    2.1 成书背景
        2.1.1 清末“新政”
        2.1.2 新疆地方文献的积累
        2.1.3 清末新疆知识分子的聚集
    2.2 作者
        2.2.1 王树枏:主持《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编修
        2.2.2 袁大化:为《新疆图志·艺文志》写序
        2.2.3 华承谟:编修《新疆图志·艺文志》
    2.3 版本研究
        2.3.1 图志本
        2.3.2 单行本
        2.3.3 通志局本与东方学会本《新疆图志·艺文志》的比较
3 《新疆图志·艺文志》编撰研究
    3.1 序言研究
        3.1.1 《新疆图志·艺文志》总序
        3.1.2 《新疆图志·艺文志》袁大化后序
    3.2 编纂目的
        3.2.1 保存文献
        3.2.2 反映新疆文化概貌
        3.2.3 为国家修史准备资料
    3.3 编纂原则
        3.3.1 收书侧重近世人着作
        3.3.2 着录提要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4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研究
    4.1 《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着录范围
        4.1.1 时间范围
        4.1.2 典籍范围
    4.2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文献情况
        4.2.1 着录文献数量
        4.2.2 着录文献分析
    4.3 《新疆图志·艺文志》的着录内容
        4.3.1 地方方志
        4.3.2 行记着作
        4.3.3 历史纪实
        4.3.4 诗文集
5 《新疆图志·艺文志》的价值与局限性
    5.1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书目的研究现状
        5.1.1 年代分布趋势的统计分析
        5.1.2 论文分布情况分析
        5.1.3 作者分布情况分析比较
    5.2 意义与价值
        5.2.1 目录价值
        5.2.2 文献价值
        5.2.3 史料价值
        5.2.4 文化价值
    5.3 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疆地方志中艺文记载情况
    附录2 :《新疆图志·艺文志》着录书籍的研究结果统计表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6)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东北流人问题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来中国流人问题研究概况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北流人问题研究回顾
    (一) 在流人文献整理方面
    (二) 在流放制度研究方面
    (三) 在流人史研究方面
    (四) 在流人文化研究方面
        1. 流人文学与艺术 (诗文、戏剧、音乐等) , 其实是流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拟在此论
        2. 清代黑龙江的站人 (即站丁) 所创造的站人文化, 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流人文化。
    (五) 在流人文学研究方面
        1. 从文艺理论角度为切入点者
        2. 从朝代角度为切入点者
        3. 从地域角度为切入点者
        4. 从人物 (附文人社团) 角度为切入点者
三、今后东北流人问题研究展望

(7)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第二章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第四节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第三章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 第三节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第四章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第四节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第五章
    巩固和深化(1999—) 第一节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第四节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第五节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基本史料和文献评介
    五、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东北地理区位与清代以前生态环境概述
    第一节 东北地理区位
        一、清代东北地区的范围
        二、自然地理条件的整体性
        三、自然气候的多样性
        四、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第二节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概述
        一、汉唐之际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三、明代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一、东北南部地区的农业开发与其他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并存
        二、生态环境改变与恢复交错进行,呈现间歇性和反复性
        三、生态环境随着人口流动而变化
        四、战争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重大
第二章 清初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
        一、东北北部、东部和辽东半岛的人口向辽河东岸地区集中
        二、东北南部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新变化
        三、战争对辽河两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 清入关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缓慢复原
        一、迁都京师与“从龙入关”
        二、辽河东岸地区的环境
        三、辽河西岸地区的环境
    第三节 清政府恢复东北社会经济的若干对策
        一、“辽东招垦令”的颁布与实施
        二、府州厅县的设置
        三、从盛京总管到三将军的设置
        四、东蒙古盟旗制度的确立
第三章 封禁前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与流人、流民的进入
        一、“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
        二、柳条边的修筑
        三、流人的进入与开发东北
        四、关内移民的进入及其经济活动
    第二节 城镇缓慢恢复与农田增加
        一、城镇恢复与兴起
        二、旗地的增加
        三、民地的增加
        四、从旗民互垦到旗民分界
    第三节 四大围场和三大官牧场的设立
        一、木兰、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四大围场的建立与管理
        二、养息牧、大凌河和盘蛇驿三大官牧场的设立与管理
        三、皇室与满洲贵族的狩猎活动
    第四节 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与政府救助
        一、封禁前东北生态环境变化
        二、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
        三、政府救助灾民
第四章 封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封禁政策的实施
        一、封禁政策颁布的背景
        二、封禁政策的颁布
        三、封禁政策的实施
    第二节 清皇室与贵族垄断东北资源
        一、盛京内务府皇庄
        二、贡山、贡河与贡江
        三、官采人参制度
        四、皇室对貂皮、人参和东珠的垄断
    第三节 东北地方特殊机构的经济活动
        一、盛京总管内务府
        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三、布特哈总管衙门
        四、东北三将军衙门
    第四节 关内流民在东北的经济活动
        一、关内流民的垦殖
        二、关内流民的私采
        三、关内流民的私伐与偷猎
    第五节 耕地的扩展与生态环境变迁
        一、京旗屯垦与旗地增加
        二、官牧场及官荒的初步开垦
        三、农业生态的扩展与自然原生态的缩小
    第六节 自然灾害频发与政府的赈灾救济
        一、自然灾害频发及其特点
        二、政府的赈灾救济
第五章 弛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清朝弛禁与移民的涌入
        一、从严禁到弛禁
        二、移民大量涌入
        三、府州厅县的大幅增设与东北建立行省
    第二节 官荒局部丈放与森林、草原生态的破坏
        一、奉天官荒的部分丈放
        二、吉林官荒的局部丈放
        三、黑龙江官荒的局部丈放
        四、热河及东三蒙地区的局部丈放
        五、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
    第三节 城镇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一、城镇的增加与繁荣
        二、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第四节 清政府管理下的森林采伐
        一、政府建筑工程对森林采伐
        二、政府管理下的商业采伐
        三、森林资源的减少
    第五节 珍稀生态资源的锐减
        一、虎、貂等动物资源
        二、人参、甘草等野生药用资源
        三、东珠、鲟鳇鱼等珍稀水产资源
        四、资源锐减与采贡制度的名存实亡
第六章 解禁后的东北生态环境
    第一节 废除封禁与人口剧增
        一、清末东北局势新变化
        二、废除封禁与移民实边
        三、全面放垦与人口剧增
    第二节 朝鲜流民对东北资源的开发
        一、清朝前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我国东北
        二、清朝中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我国东北
        三、晚清时期朝鲜流民大量进入我国东北
    第三节 俄国、日本对我国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一、俄国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二、日本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三、东北森林资源的消损
    第四节 东北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
        一、水土流失加剧与洪水泛滥
        二、草原沙漠化出现
        三、河道淤浅与辽河水运的衰落
        四、辽泽的消失与辽东湾海岸线的扩展
    第五节 鼠疫等自然灾疫的爆发与社会应对
        一、清末黑龙江捕獭风行与鼠疫的爆发
        二、生态灾害的增多
        三、政府与社会民众对灾疫的应对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档案与资料汇编类
    典籍类
    方志类
    考察、游记、笔记类
    今人论着及译着
    论文类
    学位论文类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梳理
    三、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利用
    四、论文架构
第二章 隔阂与最初的接触——乾隆朝哈萨克政策中的厄鲁特因素
    一、平准战争前清朝有关哈萨克的信息获取与知识积累
    二、阿睦尔撒纳——清、哈关系史初期的中间人
    三、清朝向哈萨克主动遣使与入境追剿阿睦尔撒纳
    四、托忒文——清、哈早期交往史中的中介文字
第三章 从禁止越界到允许越卡游牧
    一、禁止哈萨克越界及其最初的原因
    二、哈萨克越界抢掠清属乌梁海事件
    三、清朝政府态度日趋强硬(1761—1762)
    四、清朝政府态度逐渐缓和(1763—1767)
    五、影响清朝政府态度变化的两个因素
第四章 哈萨克问题与清朝西北边防体系的构建
    一、屯田、筑城规划与最初的实践
    二、伊犁地区的边防建设
    三、塔尔巴哈台地区的边防建设
    四、西北边疆的卡伦变动
第五章 "懋迁有无"与"甚为有益"——清朝与哈萨克绢马贸易研究
    一、乌鲁木齐首次哈萨克贸易述论
    二、贸易背后的宏大战略意图
    三、"甚为有益"的哈萨克贸易
    四、官为经理的垄断贸易
第六章 结语:从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看清朝对西北边疆的态度
    一、卡外界内哈萨克与"常设卡伦线"
    二、殖民主义——"新清史"对清朝西北边疆史的解读
    三、大一统清朝的"天下观"
    四、作为内藩的厄鲁特与作为外藩的哈萨克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乾隆朝哈萨克遣使入觐表
附录二:乾隆朝哈萨克大事年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10)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状况 四、研究资料 第一章
    新疆统一前清朝对回疆地区的经营政策 第一节
    与回疆地区与互动关系的建立 第二节
    控制哈密地区 第三节
    争夺吐鲁番地区 第二章
    新疆统一后清朝回疆民族政策的确立及其演变 第一节
    清朝以大小和卓为回部长、和平统一南疆的政策及其失败 第二节
    清朝"因俗而治"回疆民族政策的确立 第三节
    乌什事变及清朝回疆治理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素赉璊案"及清朝加强对吐鲁番地区的控制 第五节
    清朝处理萨木萨克问题的政策及其得失 第三章
    嘉、道、同、光时期清朝回疆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回疆则例》的编纂实行 第二节
    回疆事件与和卓后裔入侵 第三节
    清朝回疆善后及治理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嘉庆以后清朝回疆政策的检讨 第四章
    新疆建省及清朝对回疆的新治理政策 第一节
    新疆建省的背景及经过 第二节
    新、伊分治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伯克制度的废除 第四节
    哈密、吐鲁番的改土归流 第五节
    回疆地区的郡县建置 第六节
    新疆建省的评价 第五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边防政策 第一节
    回疆地区的换防兵制及其演变 第二节
    回疆地区的军台、卡伦制 第三节
    回疆地区的城池建设 第六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经济政策 第一节
    回疆地区的田、赋政策 第二节
    回疆地区的商贸政策 第七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教育政策 第一节
    清代封建科举教育在回疆地区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清末新政以后回疆地区的教育发展概况 第三节
    清代回疆地区的伊斯兰经堂教育概况 第八章
    清代回疆地区的伊斯兰教政策 第一节
    禁止非法宗教活动 第二节
    政教分离、限制利用宗教 第三节
    尊重伊斯兰文化习俗 第四节
    利用与防范回疆望族 第五节
    区别对待白山派与黑山派 附图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清代黑龙江人口资料评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康熙朝索伦五站及站丁群体考析[D]. 陈梓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清代珲春满文户口册研究[D]. 杨德荣.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研究[D]. 陈铭浩. 兰州大学, 2020(01)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5]《新疆图志·艺文志》研究[D]. 焦梦娟.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东北流人问题研究述论[J]. 李兴盛,邓天红. 地域文化研究, 2018(06)
  • [7]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 [8]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陈跃. 山东大学, 2012(12)
  • [9]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 张荣. 兰州大学, 2011(10)
  • [10]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D]. 王力. 兰州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清代黑龙江人口资料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