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肺癌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肺癌(论文文献综述)

宫文静[1](2021)在《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首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类型,占全部肺癌的80-85%。NSCLC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中晚期。近年来随着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发展,NSCLC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但其整体5年生存率仍仅有20%,而复发和转移是NSCLC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因素。众所周知,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提供能量及转移路径,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NSCLC整体治疗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临床中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针对VEGF/VEGFR通路的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多靶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类药物和血管内皮抑制素等。但由于肿瘤微环境中促血管生成旁路信号的激活、抗体结合力降低等原因,导致现有的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获益普遍较为短暂;此外,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因其作用机制复杂,毒性反应较重,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探索NSCLC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开发更具特异性的高效低毒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是克服肿瘤血行转移、提高临床获益的重要研究方向,对提高NSCLC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immunoglobulin-like transcripts,ILTs),也被称为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leuk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LIR or LILR),或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s,MIR)。根据胞内基序的作用不同分别将ILTs(LILRs)分为激活性受体LILRA(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A,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A)和抑制性受体 LILRB(白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亚型 B,leucocyte immunoglobulin-like receptor subfamily B)。激活性受体LILRA包括LILRA1-LILRA6这6种受体;而抑制性受体LILRB包括LILRB1-5这5种受体。ILT4又被称为LILRB2、LIR2,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10(monocyte/macrophage immunoglobulin-like 10,MIR-10)或 CD85d,是经典的免疫抑制性受体。作为I型跨膜蛋白,ILT4与不同的配体结合,通过胞内3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s,ITIMs)传递抑制信号至胞内。ILT4起初发现主要表达于髓系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最近研究显示它也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中。ILT4通过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抗原提呈、诱导巨噬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M2 样极化、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CD4+Th2分化等方式,诱导免疫抑制的微环境。除免疫细胞外,近年来研究发现ILT4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原发性肝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也高表达,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诱导M2样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募集及T细胞老化和免疫浸润。课题组前期通过基因芯片发现ILT4可以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这两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VEGF-A是血管内皮细胞强有力的促细胞分裂剂,是调控血管生成的经典因子;MMP9也被证实能够促进血管基底膜的分解,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我们推测ILT4可能与调控肿瘤新生血管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外针对ILT4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考虑到目前NSCLC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局限性,以及我们课题组前期基因芯片的发现,本研究拟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以及大数据分析进行一系列研究检测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干预性研究对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该研究结果可能会为ILT4在NSCLC抗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研究目的1.通过免疫组化、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NSCLC组织和细胞株中ILT4的表达,结合生存随访和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的生存信息,明确ILT4在NSCLC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2.通过检测NSCL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以及体外研究通过上调和沉默ILT4表达检测ILT4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生成的影响,结合数据库分析,明确ILT4对血管生成的作用;3.通过转染过表达、敲低ILT4,检测ILT4调控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及应用相应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中和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进行干预,探究ILT4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4.利用ILT4过表达/敲除肺癌细胞系建立裸鼠体内移植瘤模型,进一步体内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中ILT4表达,明确ILT4在NSCLC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的差异,并筛选出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A549和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H1299、H1975。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LT4在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的差异,分析ILT4的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随访病人的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ILT4对NSCLC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同时结合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表达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3.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T4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 GEPIA(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interactive analysis)数据库,统计分析ILT4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4.采用转染技术,将携带ILT4过表达载体的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低表达的H1650、A549细胞株,上调H1650、A549细胞中的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将携带ILT4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慢病毒转染内源性ILT4过表达的H1975、H1299细胞株,以下调ILT4的表达,空载体作为对照。收集该细胞培养基作为条件培养基,用于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 cells,HUVECs)。应用 qPCR 和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验证转染效果。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检测ILT4过表达及敲除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小管形成能力的影响。5.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发现ILT4上调后可引起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表达的上调。细胞水平上,通过转染技术上调和下调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ILT4对VEGF-A和MMP9表达的调节作用;组织水平上,通过将NSCLC组织连续切片应用免疫组化验证ILT4与VEGF-A、MMP9在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6.采用转染技术,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采用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应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观察条件培养基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的影响。7.结合基因微阵列筛选出ILT4调控的信号通路,采用转染技术过表达和沉默NSCLC细胞ILT4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ILT4对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包括pERK、ERK、pp38、p38、pJNK和JNK。8.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H1650和A549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p38抑制剂进行干预,分别阻断ERK信号通路,p38信号通路,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通路抑制后VEGF-A和MMP9的表达情况,采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观察ERK信号通路在ILT4调控血管生成方面的作用。9.通过慢病毒感染建立稳定ILT4过表达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A549 LV-NC;建立稳定干扰ILT4的NSCLC细胞株H1299 LV-shILT4和对照组细胞株H1299 LV-shNC,选择BALB/c Nude裸鼠皮下注射上述细胞,体内实验观察ILT4对NSCLC细胞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同时检测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MMP9和信号通路ERK和pERK蛋白表达,进一步验证ILT4对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ILT4在NSCLC细胞系和NSCLC肿瘤组织中高表达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ILT4在NSCLC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650和A549,内源性高表达ILT4的细胞系为H1299和H1975。免疫组化显示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ILT4在肿瘤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57.7%(52/90),在周围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4%(4/90)。2.ILT4表达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ILT4在N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较晚的TNM分期(III期-IV期,p=0.0104),淋巴结转移(p=0.001)成正相关。随访90例NSCLC患者生存,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LT4高表达患者的OS低于ILT4低表达患者OS(p=0.0419)。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生存分析系统分析ILT4对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包含ILT4基因特定序列的探针进行测探,探针207697xat信息显示ILT4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OS(p=0.056)及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FP均低于ILT4低表达组(p=0.022)。3.ILT4表达水平与NSCLC瘤内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ILT4/CD34共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目前尚没有ILT4在NSCLC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我们探索性的分析了ILT4表达水平与NSCLC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采用临床常用的CD34阳性的细胞表达情况代表微血管密度。GEPIA数据库分析提示,ILT4与CD34表达呈正相关;组织标本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ILT4低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p=0.0058)。同时ILT4+/CD34+共表达患者,较ILT4-/CD34-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p=0.0466),共表达组腺癌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p=0.0 12)。4.ILT4促进HUVECs细胞迁移能力和HUVECs小管形成能力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证实过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的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s细胞迁移,并提高其成管能力;ILT4下调的H1975和H1299的条件培养基抑制HUVECs的细胞迁移,减弱其成管能力。5.ILT4可以上调NSCLC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A和MMP9的表达基因芯片检测提示肿瘤细胞ILT4过表达可引起VEGF-A和MMP9基因表达上调。在细胞水平上,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过表达ILT4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下调ILT4表达后的NSCLC细胞系VEGF-A和MMP9的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显着下降;组织水平上,在病理连续切片中通过免疫组化提示ILT4高表达组织中VEGF-A、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偏高。6.ILT4通过调控NSCLC细胞的VEGF-A、MMP9表达参与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小管形成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和A549细胞系过表达ILT4后,加入VEGF-A中和抗体或MMP9中和抗体进行干预,收集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结果示阻断VEGF-A、MMP9表达后,HUVECs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HUVECs的小管形成能力明显下降。7.ILT4可以激活NSCLC细胞ERK、p38信号通路基因微阵列分析提示上调ILT4后可引起MAPK信号通路中多种基因的表达。MAPK信号通路主要包括ERK通路,JNK通路和p38信号通路。Western blot实验提示H1650和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肿瘤细胞的pERK、pp38水平升高,H1975和H1299细胞下调ILT4表达后,pERK,pp38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8.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VEGF-A、MMP9表达将内源性低表达ILT4的H1650、A549细胞过表达ILT4后,加入ERK抑制剂U0126和p38通路抑制剂SB 203580(20μM)进行干预,培养48小时,收集条件培养基,Western blot提示加入ERK抑制剂U0126后ILT4过表达上调的VEGF-A、MMP9表达被显着逆转,加入p38通路抑制剂对VEGF-A、MMP9表达无影响。9.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Transwell迁移实验和HUVECs小管形成实验证实抑制ERK信号通路后,ILT4上调的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和成管能力均显着逆转。结果提示:ILT4通过ERK信号通路诱导VEGF-A、MMP9表达并调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HUVECs的小管形成。10.ILT4促进NSCLC细胞体内成瘤及血管生成通过裸鼠皮下注射稳定过表达ILT4的NSCLC细胞株A549 LV-ILT4,和注射稳定干扰ILT4表达的细胞株H1299 LV-shILT4,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NSCLC肿瘤生长速度显着快于对照组,ILT4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干扰ILT4表达组,肿瘤生长速度显着慢于对照组,ILT4干扰组的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通过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造模4周后,分离肿瘤组织行免疫组化,结果提示ILT4过表达组,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高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高于对照组,pERK明显高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干扰ILT4表达后,肿瘤微血管密度显着低于对照组,VEGF-A和MMP9表达低于对照组,pERK明显低于对照组,ERK表达无明显改变。体内实验进一步支持ILT4具有促进NSCLC血管生成的潜力。结论1.ILT4在NSCLC组织中及多个NSCLC细胞株中高表达,与更晚的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临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可作为预后预测因子。体内体外实验证实ILT4可促进NSCLC血管生成。2.体外实验证实了 ILT4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上调VEGF-A、MMP9的表达并促进NSCLC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 ILT4对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潜在机制。

尹倩茹[2](2021)在《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28(ADAM28)是解联蛋白和金属蛋白酶结构域(ADAM)家族成员之一。ADAM28具有细胞黏附和蛋白水解酶的多种功能,与体内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关,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来源和内皮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ADAM28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ADAM28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ADAM28低表达患者。过表达/敲低胃癌细胞ADAM28的表达可体外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除此之外,在内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通过过表达/敲低Transwell上室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ADAM28,可以调节下室胃癌细胞的凋亡。此外,我们发现胃癌来源和内皮来源的ADAM28都是通过切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消除了 vWF通过整合素β3以及TP53磷酸化和CASP3激活引起的胃癌细胞凋亡。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证据,证明内皮来源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可能通过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促转移的作用。

刘武胜[3](2021)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我国的癌症患者病死率较高,中国在全球的癌症死亡率中占比达54%左右。其中肺癌是最常见且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疾病。肺癌在65岁以后发病率迅速增加,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根据患者肺癌组织细胞在镜下的形态特点,预后和治疗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肺癌初步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这两种类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大细胞癌、腺癌和鳞状细胞癌。近些年来随着我们对疾病生物学和肿瘤进展机制的了解,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在临床实践临床前实验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NSCLC肺癌的早期,手术切除治疗是临床医生常采用的方法之一。但NSCLC即使在实施手术完全切除后,许多患者仍有肺癌复发和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且有不少切除肿瘤的NSCLC患者,死于复发性NSCLC,这表明这些患者在手术切除时就有到一定比例的微小转移灶。由于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的诊断的症状患者不易察觉,并且肿瘤生长快速,早期检测发现NSCLC具有极大的挑战,大多数肺癌患者在诊断时已经为晚期疾病。为了提高NSCLC的生存率,许多研究证明了化疗对NSCLC的益处,化疗方案虽对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疗效,但毒副作用反应大。目前临床上对于中晚期NSCLC的治疗主要以分子靶向、免疫治疗以及化疗药物为主,虽然新药不断被研发上市,但是中晚期NSCLC的整体治愈率仍然低下。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全新的策略。中草药已广泛应用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医治,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存在争议。最近,人们把研究重点放在数百年来一直在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上。临床中有不少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来自于天然产物或者改良后的天然产物。然而,目前对天然药物尤其是中药这个巨大的宝藏还没有充分的利用起来,中药的治疗还仅仅停留在治疗,具体的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索。从各种药用植物、水果和蔬菜中提取的一些新的化学单体具有巨大的抗癌潜力。此外,这些从植物中获得的单体或者中药有效成分调控多种分子信号通路,包括炎症、凋亡和抗凋亡蛋白、和蛋白激酶活性的调控。因此,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值得传统医学吸收和借鉴的。同样,传统医学中的使用药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从传统药物中发现药物的作用可以大大减少药物的研发周期,减低研发成本,从而降低病患的医疗费用。两者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对于疾病的治疗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也有益处。红花黄色素类成分为醌式查尔酮类化合物,是多种水溶性成分的混合物。存在于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干燥花瓣中。它已经作为药材在民间广泛的使用。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最具代表性的是具有羟基官能团水溶性较好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从发现HSYA以后,人们对它的科学应用价值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多地研究发现了它的健康功效。既往研究发现,HSYA能显着性抑制促进血管新生的标志物的表达如CD105、VEGF-A蛋白。从而能够使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减弱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然而,它在肺癌中的作用以及机制目前研究较少。因此,基于以上研究,本实验继续拟以人非小细胞肺癌H1299和A549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HSYA对肺癌细胞株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丰富临床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一部分:HSY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目的:探究HSYA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及H1299增殖活性的作用,并通过计算IC50值来衡量药物对细胞的毒性。方法:1、细胞培养:A549及H1299细胞分别加入含1%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和10%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然后将其置于37℃、5%CO2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至细胞融合到瓶底80%左右传代一次。2、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下HSYA对A549及H1299细胞增殖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细胞消化后重悬制成单细胞悬液,然后接种于96孔培养板,细胞密度为6×103个/孔,实验分为两组,其中向实验组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HSYA(0μM、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100μM),在培养箱中共孵育48h,另外一组加入不含药物的DME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加入CCK-8试剂,避光条件下测定各孔的OD值,计算各浓度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50。3、CCK-8法检测HSYA对A549及H1299细胞处理不同时间下细胞增殖的影响:0.25%胰酶消化处于对数生长期细胞后,用完全培养基重悬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培养板,细胞的密度为6×103个,待细胞贴壁后去培养液并加入特定浓度的HSYA分别与A549及H1299细胞共孵育,每组设5个复孔,分别培养24h、48h、72h,同时设置对照组。根据测得的吸光度(OD)值,计算不同时间作用下HSYA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4、免疫荧光法检测HSYA处理A549及H1299后对细胞增殖标志性蛋白Ki67表达的影响:将细胞爬片用镊子小心放入六孔板中,将细胞接种到六孔板,待细胞贴壁后实验分为两组,一个给20μM HSYA处理48h,另一组加入PBS作为对照,之后将培养基弃掉,加入多聚甲醛固定15min后封闭,孵育Ki67一抗,之后加入相对应的二抗。正置荧光显微镜拍照。结果:1、CCK-8结果显示:HSYA在不同浓度下(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100μM)均能抑制A549及H1299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显着增强,HSYA对A549的IC50值:25.44±3.89μM HSYA对H1299的IC50值:15.14±1.17μM。2、CCK8结果显示:HSYA在20μM时候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对A549及H1299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加(24h,48h,72h)。HSYA(20μM)作用于A549的细胞24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19.42±1.23%作用48h后,增殖率抑制率为:52.47±3.32%,不同时间作用下HSY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用72h后,增殖抑制率为:59.61±2.23%。为了方便后续的实验,我们选取与IC50值较为接近的即20μM HSYA作用48h。同样,HSYA作用于H1299细胞结果与上述一致。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SYA(20μM)处理过的A549及H1299中荧光的强度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的HSYA对A549和H1299细胞的体外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浓度内HSYA对两株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HSYA作用时间的延长,对非小细胞肺癌株的增殖抑制率也随之增加。第二部分:HSYA通过调控EGF诱导的FAK,AKT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目的:探讨HSYA通过调控EGF诱导的FAK,AKT通路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方法:1、HSYA对A549及H1299细胞FAK,AKT蛋白的表达和活化水平的测定:用30μM HSYA处理细胞0、2、4、6、8、10h后,在冰上提取细胞蛋白,检测A549及H1299这两株细胞在不同时间的HSYA处理下FAK,AKT蛋白的表达差异。2、检测HSYA对EGF诱导FAK,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为30μM HSYA单独处理A549和H1299细胞,24h后提取蛋白;第二组为EGF单独作用组,第三组为EGF和HSYA同时处理细胞组,第四组为对照组。所有组在处理细胞24h后提取蛋白并检测FAK,AKT的表达。FAK抑制剂PF-562271对A549及H1299细胞中FAK,AKT磷酸化水平的分组同上。3.CCK-8检测HSYA通过调控EGF诱导的FAK,AKT通路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分别用HSYA或10μM PF-562271预处理A549及H1299细胞60min,然后再用1ng/ml的EGF和预处理过的细胞共孵育48h后,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结果: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549细胞在HSYA处理8h和10h后,p-FA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其中p-Akt在HSYA处理后的4h后即显着下降,10h后下降更明显。而p-FAK在HSYA处理后的8h才发生显着变化。同样,H1299在HSYA处理6h后,p-FA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FAK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趋势更加显着。2.在A549细胞株中,与对照组相比,EGF能够明显增加p-FAK和p-Akt的表达。HSYA可以逆转EGF导致的p-FAK和p-Akt的表达水平的改变。同样,FAK抑制剂PF-562271也可以逆转EGF导致的p-FAK和p-Akt的表达水平的改变。在H1299细胞株中,Western blot结果与A549细胞中的结果一致。3.EGF可以促进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1299细胞增殖。使用HSYA与EGF同时处理这两株细胞则可抑制细胞的增殖,与此同时FAK特异性抑制剂和EGF同时处理也可抑制细胞的增殖。结论:HSYA抑制EGF引起的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能力,这种抑制作用与调控FAK,AKT信号通路的相关。第三部分:HSY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目的:探讨HSY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迁移的影响以及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不同浓度的HSYA对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别用浓度为0,20和30μM的HSYA处理A549和H1299细胞,分别在24h,48h置于倒置显微镜拍照观察。2.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HSYA作用A549和H1299细胞,48h后,对两种细胞内VEGF,MMP-2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了解HSYA对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H1299在20μM和30μM的HSYA处理24h和48h后细胞迁移的能力较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549细胞在20μM的HSYA处理细胞48h后,细胞的迁移能力显着减弱,而在20μM的HSYA处理细胞24h后,细胞的迁移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两株细胞在30μM处理细胞后显着抑制细胞迁移的能力结果一致。2、不同浓度HSYA(20μmol/L、30μmol/L)作用于A549和H1299细胞,培养24h和48h后,与对照组相比,20μM和30μM的HSYA处理后的细胞中的VEGF,MMP-2 mRNA和MMP-9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HSYA组较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YA作用于A549和H1299细胞,可以抑制细胞的迁移,也可以通过下调肿瘤迁移相关的MMP-2、MMP-9、VEGF mRNA的表达,这可能是HSYA抑制肿瘤细胞迁移的部分分子机制。

骆小娟,陈辉,余丽梅[4](2021)在《化学发光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取化学发光法测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筛选2016年1月-2017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组,另选择同期行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采取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测定并比较2组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2年,比较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入院时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 <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直径无关(P> 0.05),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随访2年,死亡14例,存活36例,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存活组(P <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着升高,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

王琳,张西园,马骏青[5](2020)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安全,需进一步提升诊疗水平。非小细胞肺癌主要的肺癌分型,占比高达80%,但是该类肺癌早期症状隐匿,难以发现确诊,多数患者在中晚期确诊,失去了手术时机,主要依靠化疗治疗,预后不佳,需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为新型抗肿瘤药物,在多种完全恶性肿瘤中治疗效果良好,常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的辅助治疗药物,但是有待进一步探明其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肿瘤因子水平的影像学。为此,文章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化疗的疗效和血清肿瘤因子改善效果进行了综述研究,现总结如下。

马婷婷[6](2020)在《安罗替尼三线及以上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世界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三,新增病例数已达180多万人,新增死亡病例数88.1万人,占癌症总死亡病例数的十分之一,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恶性肿瘤相关致死原因的第二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持续增加。我国是结直肠癌高发国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恶性肿瘤中分别排名第三和第五,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的改变,加上民众早期筛查的意识薄弱,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居高不下,且结直肠癌一般直至病情晚期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因而容易被患者忽视,50%的患者就诊时病情已达中晚期或者出现远处转移。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等抗癌新药相继上市为结直肠癌患者带来了比单纯化疗更大的获益,使得晚期患者的总生存期增加了一倍,达到3年。尽管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使得一线或二线标准治疗失败后疾病进展的结直肠癌患者有机会接受进一步诊疗,但仍有2/3的患者不能从化疗、免疫及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特别是老年患者,体质弱、化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明显,目前临床上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三线及以上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依然有限。安罗替尼是最早由我国研发的抗肿瘤血管生成新药,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2018年5月在我国上市,批准用于晚期NSCLC患者的三线及以上治疗,且目前多项针对其他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已陆续开展,已取得明显的临床获益。目的观察安罗替尼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9年10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住院的38例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xcel表进行数据收集记录,应用SPSS22.0软件包对收集所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单因素生存分析,以绘制生存曲线图。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例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其中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4例(10.5%),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23例(60.5%),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6.7个月。K-M单因素分析示:无肝转移者(15例,39.5%),中位PFS为8.9个月,肝转移者(23例,60.5%),中位PFS为4.1个月,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9);肿瘤原发部位位于左半结肠者(20例,52.6%),中位PFS为7.9个月,位于右半结肠者(18例,47.4%),中位PFS为4.1个月,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1);ECOG评分0-1分(15例,39.5%),中位PFS为8.9个月,ECOG评分2分(23例,60.5%),中位PFS为4.9个月,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综上,肝转移、肿瘤部位、ECOG评分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其他因素如性别、年龄、化疗方案线数、贝伐单抗治疗、手术、RAS基因、肺转移等因素在本研究中未显示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COX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原发部位(P=0.030)是影响晚期m CR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与现有相关的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安罗替尼治疗后1-2级不良反应主要为高血压(11例,28.9%)、乏力(9例,23.6%)、恶心呕吐(8例,21%)、手足综合征(7例,18.4%);3-4级不良反应有高血压(3例,7.8%)、手足综合征(1例,2.6%)、谷丙转氨酶(1例,2.6%)、蛋白尿(2例,5.2%)。结论(1)安罗替尼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疗效肯定,具有一定的疾病控制和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2)肝转移、肿瘤部位、ECOG评分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原发部位为独立影响因素,与现有同类别研究结果相一致。

张玺[7](2020)在《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筛查手段,约70%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目前,手术联合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对患者身体毒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并产生耐药性。磷酸化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磷酸化信号通路的改变与癌症密切相关,同时它们也可作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由磷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卵巢癌的发生和耐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提取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比如抗炎、抗病毒、抗癌、镇痛、抗菌、抗氧化、降血脂、抗肝纤维化等。大量研究表明,苦参碱在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具有明确的抗癌效果。然而,苦参碱对卵巢癌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苦参碱对卵巢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为苦参碱作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1.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增殖能力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3.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自噬的影响。4.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免疫荧光技术评估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体外血管生成试验探讨苦参碱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分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的影响。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苦参碱对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和血管生成素ANG-1m RNA水平的影响。8.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9.分别建立卵巢癌细胞A2780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尾静脉小鼠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观察苦参碱对体内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10.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坏死、肿瘤转移及肝脏损伤的影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和小鼠肿瘤组织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肿瘤组织中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一步验证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估苦参碱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阻滞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细胞周期在G0/G1期,上调p21蛋白表达,下调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同时降低ERK1/2和MEK1/2蛋白磷酸化水平。3.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发生凋亡,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同时降低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4.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自噬,上调LC3-II蛋白表达,下调SQSTM1蛋白表达;同时降低Akt和m TOR蛋白磷酸化水平。5.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迁移和侵袭,降低FAK和Rho A蛋白活性及磷酸化水平。6.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降低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分泌VEGFA水平,同时降低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中VEGFA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7.苦参碱降低HUVEC/A2780和HUVEC/SKOV3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HUVECs中ANG-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下调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8.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降低卵巢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中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9.Western blot和IHC结果表明,苦参碱下调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10.苦参碱对肝脏组织无损伤作用,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1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肿瘤血管生成。12.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结论:苦参碱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降低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苦参碱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背景:近几十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已在许多癌症类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肺癌和卵巢癌等。确定理想的靶点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成功的关键。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可作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和生长因子,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和转移、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靶向治疗可与过表达的分子结合,调节该分子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原癌基因c-Src(Src)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生、维持、进展和转移扩散密切相关。Src通过与多种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并使其磷酸化,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传统中药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纤维化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苦参碱对多种癌症类型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均具有抗肿瘤活性。苦参碱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实现的。目前,有关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颇为广泛,然而其发挥抗癌活性的直接作用靶点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肿瘤靶向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宫颈癌细胞He La六种癌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苦参碱对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分别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或生理盐水,观察苦参碱对体内肿瘤增殖能力的影响。3.以槐果碱和乙醇胺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红外光谱和质谱对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进行结构表征。4.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与氨基偶联树脂进行偶联反应,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变化,间接反映偶联反应效率。5.提取卵巢癌细胞SKOV3总蛋白,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寻找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鉴定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细胞热转变分析(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实验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构建GST-Src重组蛋白,Pull down实验进一步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7.构建Src分段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Pull down实验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8.构建GST-Kinase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9.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分子对接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探究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的氨基酸。10.选取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测定苦参碱对癌细胞中Src激酶活性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抑制体内癌细胞增殖能力。3.化学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产率为65%,红外光谱与质谱结构表征结果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结构一致。4.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偶联反应效率为54%。5.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分子量55-70 k Da之间有明显蛋白条带;且加入苦参碱后,此蛋白条带明显减弱,猜测此蛋白可能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LC-MS/MS质谱定性分析发现,Src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CETS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处理组Src蛋白的热稳定性明显增强。同时,GST-Src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结果显示,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Src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Src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为苦参碱作用靶点。7.分别构建Src分段质粒USH3、SH4-UD、SH3、SH2、Kinase,转染HEK293T细胞过表达后,提取总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8.GST-Kinase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目的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目的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9.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预测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3D分子对接情况,结果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主要作用可能是因为苦参碱与Ala392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力;同时,苦参碱与周围氨基酸形成范德华力等其他作用力。10.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后,细胞中Src激酶活性均显着降低。1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显着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苦参碱作用靶点为Src,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同时,苦参碱能够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因此,苦参碱通过靶向Src激酶结构域下调磷酸化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李芊芊[8](2020)在《淫羊藿苷调控VEGF相关信号通路干预血管新生的作用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祖国医学理论角度分析并联系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在肺纤维化的病机演变过程中肾阳虚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上在益气、祛痰、活血、通络的基础上兼顾补肾温阳可获良效。现代医学在肺纤维化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现,血管新生异常可能诱发或加速肺纤维化进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一种促血管新生因子,对肺纤维化的形成与进展有干预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淫羊藿苷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探究淫羊藿苷抑制血管新生作用及机制,观察VEGF相关通路关键因子的基因及蛋白表达,从而推测温肾阳中药淫羊藿是否通过干预血管新生起抗肺纤维化的作用,并寻找作用靶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讨临床治疗有肾阳虚表现的肺纤维化患者的证治方药及作用机理,并总结了导师临床经验。理论探讨、临床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以期为治疗肺纤维化提供新思路。方法:实验研究:CCK-8法检测淫羊藿苷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最大无毒浓度,通过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淫羊藿苷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的浓度检测淫羊藿苷对细胞VEGF分泌的干预作用,Real time-PCR检测VEGF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PLCγ1、PI3K、Akt的蛋白表达。实验结果及结论:淫羊藿苷能抑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值、迁移,降低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PLC γ1、PI3K、Akt的表达水平,故推测淫羊藿苷可能通过干预VEGF等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血管新生,从而减缓肺纤维化的进展,为临床淫羊藿预防和治疗肺纤维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孙向春[9](2020)在《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内容: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治疗难度大,对人类健康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发现时已处于晚期,5年生存率20%左右。对于晚期肺癌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为放化疗及靶向等综合治疗,当患者无法耐受化疗或者没有可选的基因突变靶向治疗时,除了姑息治疗外,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肺癌发生密切相关。阿帕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对肿瘤的血管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阿帕替尼对肺癌的治疗进行了某些临床研究。本文旨在研究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6例晚期NSCLC,所有患者既往均接受过化疗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类靶向治疗,给予口服阿帕替尼500mg/d治疗,根据患者意愿及病情加或不加化疗,之后每6周进行一次评估(影像学标准RECIST1.1和肿瘤标志物),直到病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与阿帕替尼相关的Ⅲ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可暂停药物或减量应用,通过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评价疗效,并对用药安全性做出评估。结果:评估了 50例患者的疗效:平均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3.14个月,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16.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8.0%。治疗前后血清VEGF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及CYFRA211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ECOG评分患者中位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是否联合化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经停药或积极治疗后可控。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晚期NSCLC安全有效,能够延长晚期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对晚期NSCLC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柳思琪[10](2020)在《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前列,严重威胁着人类身心健康,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工作中用于肺癌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众多,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都不高,对于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中,已经筛选出一些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的肿瘤抗原。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了一些新的肿瘤相关抗原,在单个抗原检测的基础上,探索进行肿瘤相关抗原的联合检测,以期寻找到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并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1.设计抗原多肽:从NCBI数据库检索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的完整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在线工具(http://www.iedb.org)设计并合成了7个线性抗原多肽,制备了9种抗体检测试剂盒,其中7种由单价抗原多肽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ABCC5、MYC、TNF-α和POU5F1;另外2种分别由3个独立抗原多肽混合后制备而成,即HER2-MUC1-VEGFR1和CD25-MUC1-VEGFR1。其中CD25是在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与非小细胞肺癌诊断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2.检测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取211例未经任何抗癌治疗的首次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20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利用ELISA方法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同时,将研究对象分别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进行分组,研究血浆中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肿瘤分期的关系。3.筛选血浆:收集150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浆,应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血浆中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水平。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首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阳性组;选择天然自身抗体水平排名末位的健康献血者血浆命名为阴性组。上述两种血浆用于后期细胞培养。4.研究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富含和低含HER2、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分别培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NCI-H2122,应用CCK-8测定两种细胞的增殖,计算细胞活度,研究富含三种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5.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分别提取A549和NCI-H2122的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种肿瘤细胞的HER2、MUC1和VEGFR1 mRNA的表达。结果:1.成功设计并合成抗原多肽片段,序列如下:HER2: H-kllallppgaastqvctgtdm klrlpasp-OHMUC1: H-crynltisdvsvsdvpfpfsaqsgah-OHVEGFR1: H-dlklsctvnkflyrdvtwillrtvnnrtmhysi-OHABCC5: H-tstsgthrdredskfrrtrplecqdal-OHMYC: H-rvkldsvrvlrqisnnrkcfellptpplsps-OHTNF-α: H-cqlqwlnrranallangvelrdnqlv-OHPOU5F1: H-keleqfakllkqkritlgytqadvgltc-OHCD25: H-iyhfvvgqmvyyqcvqgyralhrgpaesve-OH2.天然自身抗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的水平变化:(1)比较2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2)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按照性别分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男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3)将非小细胞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按照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分组,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两个年龄组中均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60岁组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4)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组织学病理类型分为腺癌及鳞癌两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腺癌患者(124例)血浆中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均显着降低(P<0.001或P<0.05),而鳞癌患者(87例)血浆中仅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降低(P<0.001或P<0.05)。(5)根据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A组(I期和IIA期)、B组(IIB期)和C组(III期和IV期)三组。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三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着降低(P<0.001;P<0.05),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仅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确定特异性为95.0%时,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9.0%、19.0%和42.2%,抗CD25-MUC1-VEGFR1三种抗原多肽联合的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检测敏感性高达49.6%。4.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P>0.05)。5.体外细胞学研究发现,经过抗HER2天然自身抗体(IgG)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A549细胞活力高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5);经过抗MUC1或抗VEGFR1阳性血浆处理组,NCI-H2122细胞活力均显着低于阴性血浆处理组(P<0.001),A549细胞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6.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发现,NCI-H2122细胞中HER2、MUC1和VEGFR1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A549细胞(P<0.001)。结论: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血浆抗VEGFR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生物标记。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中抗CD25-MUC1-VEGFR天然自身抗体(IgG)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最高,达到49.6%。因此,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联合检测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新的生物标记。3.血浆中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着降低,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可能对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4.血浆中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在肺腺癌患者中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组,提示抗HER2和抗MUC1天然自身抗体(IgG)可能对肺腺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5.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抗HER2、抗MUC1、抗VEGFR1、抗ABCC5、抗MYC、抗TNF-α、抗POU5F1、抗HER2-MUC1-VEGFR1和抗CD25-MUC1-VEGFR1天然自身抗体(IgG)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无关,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无指导意义。6.富含抗HER2、抗MUC1或抗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可显着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提示含有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7.NCI-H2122细胞HER2、MUC1和VEGFR1 mRNA表达显着高于A549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富含HER2、MUC1和VEGFR1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抑制NCI-H2122细胞增殖作用比A549细胞更强的原因。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肺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肺癌(论文提纲范文)

(1)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ILT4对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预后分析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体内验证ILT4通过诱导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进展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ILT4和VEGF-A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2)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胃癌现状概述
        1.1.1 胃癌概述
        1.1.2 胃癌的治疗现状
    1.2 ADAM28概述
        1.2.1 ADAM28的结构
        1.2.2 ADAM28与肿瘤
    1.3 vWF概述
    1.4 肿瘤微环境概述
    1.5 研究目的、内容、创新点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常用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瞬时转染
        2.3.3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3.4 细胞中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PCR
第3章 ADAM28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数据库分析
        3.3.2 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系中ADAM28的蛋白表达水平
        3.3.3 qPCR检测胃癌细胞系中ADAM28 mRNA的表达水平
    3.4 实验结果
        3.4.1 基于TCGA数据库的胃癌发展与ADAM28表达关系分析
        3.4.2 ADAM28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3.4.3 胃癌中ADAM28与vWF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3.5 讨论
第4章 体外实验研究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构建ADAM28敲低和过表达质粒
        4.3.2 划痕实验检测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4.3.3 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4.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
        4.4.1 ADAM28 shRNA质粒或ADAM28过表达质粒在胃癌细胞中敲低效率或过表达效率验证
        4.4.2 胃癌来源ADAM28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4.4.3 胃癌来源ADAM28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4.4.4 胃癌来源ADAM28敲低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
    4.5 讨论
第5章 胃癌来源ADAM28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转染ADAM28 shRNA和ADAM28 pcDNA之后胃癌细胞中vWF的蛋白表达水平
        5.3.2 构建vWF表达敲低质粒
        5.3.3 Western Blot检测vWF敲低效率
        5.3.4 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vWF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5.3.5 Western Blot检测vWF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5.4 实验结果
        5.4.1 胃癌来源的ADAM28调节vWF的表达
        5.4.2 vWF敲低不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5.4.3 胃癌来源的ADAM28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
    5.5 讨论
第6章 内皮来源ADAM28调控内皮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细胞株
        6.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6.3.2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的表达
    6.4 实验结果
        6.4.1 内皮来源的ADAM28调节vWF的表达
        6.4.2 vWF敲低不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6.4.3 内皮来源的ADAM28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6.5 讨论
第7章 体外实验研究共培养体系中内皮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细胞株
        7.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7.2.3 主要仪器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转染ADAM28 shRNA和ADAM28 pcDNA之后内皮细胞中ADAM28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7.3.2 HUVEC与胃癌细胞共培养体系
        7.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和过表达内皮细胞中ADAM28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7.3.4 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体系中胃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7.4 实验结果
        7.4.1 内皮细胞中ADAM28敲低和过表达效率验证
        7.4.2 内皮来源的ADAM28能够抑制共培养系统中胃癌细胞的凋亡
    7.5 讨论
第8章 共培养体系中内皮来源ADAM28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
        8.2.1 细胞株
        8.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8.2.3 主要仪器设备
    8.3 实验方法
        8.3.1 ELISA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细胞上清vWF的表达
        8.3.2 Western Blot检测vWF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8.3.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8.4 实验结果
        8.4.1 上室HUVEC的ADAM28敲低会增加共培养体系中vWF的分泌
        8.4.2 内皮来源ADAM28可裂解vWF从而抑制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
    8.5 讨论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和专利发表情况

(3)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腺癌
    2.鳞状细胞癌
    3.大细胞癌
第1部分 HSY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试剂与设备
        1.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1.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1.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1.1.4 主要的试剂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CCK-8 法检测HSYA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2.3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HSYA处理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2.4 CCK-8 法检测HSYA处理不同时间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2.5 ki-67 免疫荧光法检测HSYA对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1.2.6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HSYA对 A549和H1299 细胞增殖影响的浓度效应
        1.3.2 HSYA对 A549和H1299 细胞增殖的影响的时间效应
        1.3.3 HSYA对 A549和H1299 细胞中的Ki67 表达的影响
        1.4 讨论
        1.5 结论
第2部分 HSYA通过调控EGF诱导的FAK,AKT通路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试剂与设备
        2.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2.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2.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2.1.4 主要的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Western blot检测HSYA对肺癌细胞中信号通路的影响
        2.2.3 Westernblot检测PF-562271、EGF可以抑制和上调肺癌细胞中FAK/AKT磷酸化水平
        2.2.4 Western blot检测HSYA可以抑制肺癌细胞中EGF诱导的FAK,AKT磷酸化水平
        2.2.5 CCK-8 法检测HSYA可以通过调控EGF诱导的FAK,AKT通路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
        2.2.6 统计学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HSYA对 A549及H1299 细胞FAK,AKT蛋白的表达和活化水平的影响
        2.3.2 HSYA可以抑制肺癌细胞中EGF诱导的FAK,AKT磷酸化水平
        2.3.3 HSYA通过调控EGF诱导的FAK,AKT通路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部分 HSY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动物、试剂与设备
        3.1.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3.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3.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划痕愈合实验
        3.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SYA对肺癌细胞相关分子的表达
        3.2.4 统计学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浓度的HSYA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3.3.2 HSYA可能通过下调MMP-2,MMP-9,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迁移
        3.4 讨论
        3.5 结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羟基红花黄色素 A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化学发光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选择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2.2 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 死亡与存活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5)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抗肿瘤机制
    1.1 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转移机制
    1.2 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机制
2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的疗效分析
3 对血清肿瘤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4 小结

(6)安罗替尼三线及以上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整理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与不良反应评估
    1.4 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2.实验结果
    2.1 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2.2 近期疗效
    2.3 远期疗效
    2.4 无进展生存的单因素K-M分析
        2.4.1 性别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2 年龄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3 肿瘤部位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4 肝转移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5 化疗方案线数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6 ECOG评分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7 贝伐珠单抗治疗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8 手术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9 RAS基因状态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4.10 肺转移对安罗替尼治疗晚期mCRC预后的影响
    2.5 无进展生存的COX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2.6 不良反应分析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安罗替尼在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苦参碱通过调控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与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8)淫羊藿苷调控VEGF相关信号通路干预血管新生的作用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肺纤维化治疗经验总结及验方概述
        (一) 经验总结
        (二) 验方概述
    二、临床病案分析
        (一) 间质肺纤饮加味、培元啸天饮治疗间质性肺炎“痰瘀阻络,肺肾阳虚”证
        (二)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间质性肺炎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肺纤维化的认识
        (一) 病名
        (二) 病因病机
    二、中医学肺肾相关理论基础
        (一) 金水相生、阴阳互滋
        (二) 共同参与调控呼吸运动及气血津液代谢
        (三) 肺肾经气相通
    三、肾阳虚在肺纤维化病机演变中的意义
        (一) 肾阳虚贯穿肺纤维化各个阶段
        (二) 肾阳虚与痰、瘀形成的关系
    四、从肾阳虚论治肺纤维化的研究概况
    五、血管新生及VEGF在肺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六、中药单体淫羊蕾苷的相关研究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实验细胞
        (二)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三)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二、实验方案
        (一) 淫羊藿苷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 淫羊藿苷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
        (三) 淫羊藿苷对肺微血管细胞分泌VEGF的影响
        (四) Real time-PCR检测VEGF基因表达
        (五)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三、统计学处理方法
    四、实验结果
        (一) 淫羊藿苷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 淫羊藿苷抑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
        (三) 淫羊藿苷抑制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分子机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干预肺纤维化分子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生存情况
0.05)'>2.3 是否联合化疗、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血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或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肺癌概述
        1.1.1 肺癌流行病学
        1.1.2 肺癌的危险因素
        1.1.3 肺癌病理分型
        1.1.4 肺癌分期
        1.1.5 早期肺癌的诊断及筛查方法
        1.1.6 肺癌治疗
    1.2 肿瘤免疫
        1.2.1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
        1.2.2 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1.2.3 肿瘤免疫逃逸(tumor immune escape)
    1.3 天然抗体
        1.3.1 天然抗体概述
        1.3.2 IgM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1.3.3 IgG和 IgA天然抗体的特点和作用
        1.3.4 天然抗体与肿瘤
    1.4 肿瘤抗原
        1.4.1 肿瘤抗原概述
        1.4.2 肿瘤抗原的筛选方法
        1.4.3 抗原多肽和免疫信息学
    1.5 本研究相关的抗原
        1.5.1HER2
        1.5.2 MUC1
        1.5.3 VEGFR1
        1.5.4 ABCC5
        1.5.5 MYC
        1.5.6 TNF-α
        1.5.7 POU5F1
    1.6 小结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样本
        2.1.1 人体血浆样本来源
        2.1.2 肺癌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样本预处理、分装与保存
        2.1.4 细胞样本来源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3.1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2.3.2 常用实验试剂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抗原的选择和设计
        2.4.2 抗原合成
        2.4.3 检测天然自身抗体在血浆中的水平-ELISA方法
        2.4.4 筛选富含和低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
        2.4.5 细胞培养
        2.4.6 RNA提取
        2.4.7 反转录获得cDNA
        2.4.8 实时定量PCR分析
        2.4.9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抗原的设计
    3.2 肺癌组及健康对照组基本信息
    3.3 肺癌组随访信息
    3.4 血浆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分析
        3.4.1 抗体水平正态性检验
        3.4.2 抗体水平在NSCLC和健康对照中的差异
    3.5 天然自身抗体水平与NSCLC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3.6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的血浆对NSCLC细胞增殖的影响
        3.6.1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HER2 的血浆对体外培养的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6.2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MUC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6.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VEGFR1 的血浆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7 HER2、MUC1和VEGFR1 m RNA在 NSCLC细胞中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4.1 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作为肿瘤生物学标志物的意义
    4.2 肺癌患者外周血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1 抗HER2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2 抗MUC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3 抗VEGFR1 IgG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4 天然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2.5 其他天然自身抗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4.3 富含天然自身抗体血浆对NSCLC细胞的作用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肺癌(论文参考文献)

  • [1]ILT4调控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宫文静. 山东大学, 2021(11)
  • [2]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倩茹.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3]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D]. 刘武胜. 南昌大学, 2021(01)
  • [4]化学发光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雌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 骆小娟,陈辉,余丽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7)
  • [5]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研究[J]. 王琳,张西园,马骏青. 继续医学教育, 2020(08)
  • [6]安罗替尼三线及以上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D]. 马婷婷. 河南大学, 2020(02)
  • [7]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D]. 张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淫羊藿苷调控VEGF相关信号通路干预血管新生的作用及临床研究[D]. 李芊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阿帕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孙向春.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10]外周血肿瘤相关天然自身抗体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D]. 柳思琪.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肺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